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优美散文

2024-05-13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优美散文(通用8篇)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优美散文 篇1

女儿一片冰心在玉壶优美散文

今天是六月儿童节。雨喧嚣轰鸣,电闪雷炸。一直高温闷热的天气在暴雨的冲刷下显得清新怡人舒爽。在暴雨声中,我登上了时光穿梭机又回到了从前,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依然年轻着,忙碌着。

有父有母的家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温馨。全家齐力向前开动家的大帆船。妈是舵,爸是帆。我们这些孩子就是船上的浆。信念裹着齐心合力向着幸福的彼岸前进。那时候的日子才叫日子,那时候的家才叫家。那时候的生活才叫生活。心,温暖,蹋实。人,双脚站在土地上。不亢不卑,不仰不俯。心,坦然,安然,怡然。幸福着幸福,快乐着快乐……

想您了,爸。也想您了,妈。更想儿时那个其乐融融的家。好温暖,好幸福,好惬意。有爸有妈的地方才是家。而那个家却只能在心里,在梦里,不增不减,不消不散,不归不省。爸,您走了。远了,天上人间。近了,想您了,您在我的梦里。爸。明天是端午节。天堂也过端午节吧。应该如是吧。人们常说,天上人间一个样,所不同的只是空间的不同。天上四季如春,一片祥和没有纷争,也没有人间那么劳累,一切皆有作息时间表。那么,爸,您就好好休闲休闲不要再那么累了。看看书,观赏观赏风景。上上网,看看你喜欢的诗词,文史,书画之类的东西。网络上一切应有尽有。也可以敲敲字,让心舒畅。世上没有放不下的东西,何况是在天堂。我知道我人微言轻,总是劝不了您。所以我很难过,也很心疼您,这样说有点不太贴切,但事实上您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是。

去年盛夏的一个中午回家看您。看着您消瘦病憔的身体绻躺在堂屋地上的`席子上。我泪流满面,心,揪疼的一片一片碎裂而下。泪流到嘴里是那么的苦涩辛辣。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使命的揉了揉自己的眼睛。问自己。这是我的父亲吗,这就是我一直敬重的父亲吗,那么消瘦,那么憔老。像一个急需要母亲来呵护的小孩。这样的变化竟然就在瞬息间一样。我转过身,抹去眼泪,笑着喊道,爸,爸。您朦朦胧胧中醒来……早几年,我就劝您该享享福。田园生活不是这种过法,是以休闲为主劳作为捕。您上无老要孝敬,下无小的要您抚养,儿女又不忤逆,您又有何放不下的。善待自己。千人好万人好,不如自己待自己好一点……那时,我告诉您。我就是这样想的也开始这样做的。对于我来说,我要善待的就是您和我的女儿与自己。其余的放下。礼尚往来。

文字如友,浅浅诉,人,淡淡醒,慢慢乐。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优美散文 篇2

能够在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县级市的普通高中举行如此盛大规模的观摩、研讨活动, 缘于这所学校有一位改革创新的领军人物——孙家增校长。

一、受任于困窘之时

东港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83年, 是一所年轻的普通高中。东港虽然是县级小镇, 却拥有三所独立高中。东港一中、二中作为省级示范高中, 无论在招生政策, 还是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收费标准上, 都优于普通高中, 东港三中这所年轻的普通高中处境面临着严峻考验。学校教师士气低落, 人心浮动;家长、学生对东港三中不予认可, 每年正常录取到东港三中的学生大批择校自费到重点高中去;一些镇内学生“摸球”分到二中“欢呼雀跃”, 分到三中“垂头丧气”。此情此景, 深深地挫伤了每一位三中教职员工的自尊心, 也极大地触动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心灵。他, 就是时任东港二中副校长的孙家增。

2009年8月11日, 孙校长临危受命, 调任东港三中校长职务。

二、正人先正己

孙家增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年, 从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班主任到政教主任、电大校长、高中副校长, 他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莘莘学子的大爱, 诠释着一个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近30年的从教实践,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面对当时三中的内忧外患, 他深知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上任伊始, 他就开始以校为家,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影响和带动着三中的每一位领导和师生员工。

他推行人本化管理,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 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刚柔相济、宽严适度、严中有爱。他认为, 作为单位领导, 正人须先正己, 打铁更需自身硬, 只有自身勤政廉洁、风正行端, 才能弘扬正气, 压倒邪气, 凝聚人心, 旗帜鲜明地营造干事业、谋发展的和谐氛围。他要求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开会要做到:能开小会的, 就绝不开大会, 能讲短话的, 就绝不讲长话;能“一菜一汤”的, 就绝不搞“满汉全席”;重点要突出, 主次要分明;开会却不落实等于零, 布置工作却不检查等于零;要通过转变工作作风, 切实加大执行力度, 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一些领导、教师工作懒散、作风拖沓的问题, 孙校长在校务委员会上做专题讲座。他说, 任何一项计划和工作如果不能落到实处, 都是纸上谈兵, 中看不中用。对学校布置的工作, 班子成员要带头亲历亲为。责任是动力之源, 没有了强烈的责任心, 就抓不好落实, 就会做些表面文章, 领导班子成员要力戒倦政之风, 坚决避免看见难事躲着走, 遇到矛盾绕着走的做法, 原则问题上必须钉是钉、铆是铆。要真正做到:想干事, 真干事, 能干事, 会干事, 干成事。

孙校长常说, 作为基层学校, 我们缺的不是理论家, 而是实干家;缺的不是决策者, 而是落实者。一个人的落实能力是抓出来的, 也是带出来的。群众看领导, 领导不仅仅是“裁判员”, 更重要的是运动员。领导要多深入课堂, 多深入学生中间, 多解决问题, 少开会, 少空谈, 少应酬。“凡为官者, 私罪不可有, 公罪不可无”。领导为了事业坚持原则, 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 得罪人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得罪了好人, 得罪了广大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 贻误了事业。领导要创设一种工作环境, 那就是:让肯干事的人受尊重, 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让干成事的人有位置。干好干坏不一样, 抓落实了有盼头、有地位;不抓落实就没有市场, 尝不到“甜头”。只有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促落实,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良性循环。

在孙校长大力转变领导作风的感召下, 班子成员的工作作风迅速转变:对内有凝聚力, 对外有影响力;对下有号召力, 对上有服从力。领导班子作风的转变, 使东港三中形成了一种精神振奋、气正风清、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

三、狠抓课改不放松

孙校长到任时, 曾有很多人向他建议, 申请上级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遏制优质学苗流失的问题, 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没有梧桐树难引金凤凰。我当校长, 力争做到优质学苗能享受到的, 三中学子照样能享受到, 学生到三中照样能考到最理想的名牌大学。”为此, 孙校长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大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强力推进新课改。

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如今的东港三中校园面貌焕然一新。7万多平米的校园洁净如新, 园内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高楼错落, 警言处处、科普遍壁, 生机盎然, 翰墨芬芳。美丽的校园让教师工作愉快, 让学生学习舒心, 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改观。“让三中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言说, 让三中的每一处花草都在传情, 让三中的每一面墙都在召唤”, 这是孙校长主张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的行动写照。近年来, 东港三中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莘莘学子, 现已达到76个班, 4500余名学生。

孙校长非常欣赏雪莱的一句话, “只有变才是不变”。东港三中是一所普通高中, 学苗质量差, 大多数学生行为散漫, 惰性强, 学习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反复调研与思考, 孙校长决定: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从2009年10月份开始, 东港三中开始“教师指导引领, 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孙校长把课改分为五个步骤:一是理论学习, 转变观念:二是示范引领, 实践探索;三是反思提炼, 总结提高;四是全面铺开, 强势推进;五是落实巩固, 自成体系。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师和学生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 改革最难的莫过于思想观念的改变。孙校长将学校教育理念确定为“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和谐社会育才”, 将“教育就是播种希望”的办学精神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始终, 并提出“课堂是宇宙, 学生是太阳, 教师是围绕其旋转的行星”, “栽花插柳, 贵在放手;指导引领, 重在探究”,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唤醒沉睡潜能, 激活封存记忆, 开启幽闭心智, 放飞囚禁情愫”等课改理念, 要求课堂上教师要从台前转到幕后, 确定了“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探究者、自主者、征服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为推进课改,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他在课堂教学程序上推行了“三时段”——教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 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 总结提炼、质疑不少于10分钟, “六步教学法”——巧设迁移、展示目标、自主探究、巩固提升、总结提炼、布置作业。他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课改经验, 及时反思, 纠错正航。

为加大课改力度, 切实保证课堂效率提高, 孙校长还就教师备课提出明确要求: (1) 落实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智慧, 做到资源共享, 以求共同提高。 (2) 集体备课要每周一次制度化, 保证时间, 保证参加人数, 保证质量, 主管教学的领导必须深入备课组进行检查指导。 (3) 集体备课的流程是:个人初备形成个案, 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结合实际形成复案, 教学反思形成补案。课堂效果好坏, 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质量好坏是关键;而能否落实下去, 还得靠领导的检查监督。孙校长坚持每天看课两节以上, 主管教学的领导坚持每天看课三节以上,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周看课不少于3节, 一般教师每周看课不少于2节, 看课必评, 开诚布公, 褒优指过。

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探索, 东港三中各教研组已初步探索出符合本学科的课改课堂的模式结构。2012年春节过后, 孙校长提出了东港三中新课堂教学“五环节模式”, 即目标—预习—展示—点拨—作业。这意味着东港三中已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内涵式发展的课改之路。

目前, 东港三中的课堂已经发生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课堂上学生思考的多了, 讲辩的多了, 动手操作的多了, 好学者多了, 课改后的课堂再也不是从前的一潭死水, 而是“生命课堂”、“生态课堂”、“愉悦课堂”, 是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幸福乐园。教师真正实现了由“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绚烂多彩。

2011年9月30日, 东港三中被辽宁省政府正式命名为省级示范高中。这是三中近5000名师生员工的荣誉, 更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孙校长到任东港三中两年多以来工作的肯定与认可。

“变则通, 通则久, 久则盛”, 孙校长追求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让东港三中生机盎然。2011年, 东港三中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2012年度, 在丹东市举行的几次通考中, 东港三中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在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四学科竞赛中, 东港三中学子都榜上有名。东港三中相继获得“辽宁省省级示范校”、“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校”、“辽宁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丹东市文明单位”、“丹东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丹东市绿色学校”、“丹东市平安学校”、“丹东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3

童心未泯

冰心之所以成为文坛不老松,首先她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冰心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儿童文学创作中,她说:“我选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愿为创造儿童文学而努力。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光明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文句。“她一生与儿童为伍,与儿童同呼吸,因此保持着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正因为她童心未泯,所以她爱一切小生命,小动物,尤其非常爱猫。她家养着一只波斯猫。这只猫个大体壮,一身亮丽的白毛,蓬松如云,轻柔如丝,走路、跑跳,动作轻捷灵敏,犹如田径场上的低栏赛跑冠军,可当它在冰心老人面前得宠撒娇时,却显得格外的温驯和娇嗔,常常逗得冰心老人像孩子般地开怀大笑。

恬静乐观

冰心曾经说:“养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重要的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好的修养。”她性格恬静,为人谦逊,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这种“养内”的功夫,使她永远处于一种和平、达观和刚毅的状态之中。晚年,有人再三探问她长寿奥秘,她回答说:“我确实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就是性情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十几年前,我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她喜爱玫瑰花,家中总有鲜艳的玫瑰花插在花瓶中,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偏爱玫瑰花?她答曰:因为它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掩不住它独特的风骨。

夫妻恩爱

冰心能健康长寿,也得益于夫妇恩爱。年轻时,冰心父母闲聊,其母说,我女儿不嫁给水兵;其父说,我女儿不嫁给当官的。这时,冰心插话说:“我不嫁给文艺界的人。文艺界的人大都风流,适合做朋友;但要我嫁给他,我可不同意。”后来她果然同文艺圈之外的吴文藻先生结婚。吴先生是社会学家,夫妻相知甚深,感情甚笃,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困居逆境时,夫妇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70年代初,他们夫妇共同承担了翻译巨著《世界史纲》的任务,洋洋数百万字的译稿,是他俩在斗室中互相切磋、字斟句酌地翻译出来的。

不惧年龄

冰心老人晚年对生死淡然处之,对于死神有一种无畏的达观和潇洒的幽默。她说:“生死寻常事,从不可避免,但精神不可消灭,永远留存。”她在95岁高龄那年,当有人向精神矍铄的她讨要养生秘诀时,她亲笔书写了一副养生联:“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养生联中的“知足”和“无求”,道出了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境和健康养生的精神良方,更是她延年益寿的经验总结。她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她的长寿,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健康的人格、为人处事豁达的心态,不论逆境顺境,不管发生什么问题,从不跟人计较,也不跟自己过不去,以善待自己、宽容他人为乐。 文小爱/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4

王勃不喜欢阮籍,说他猖狂,穷途而哭。照王勃的意思,大丈夫该“不坠清云之志。”我赞同这一点,却以为他并不懂得步兵。我喜步兵胜过叔夜,即因他懂得用清醒的头脑指挥自身作出改变。他疯,他狂,以顺遂那个动荡疯狂的年代,保全自己的生命。

顺遂,是人人皆可为的。步兵的可贵之处在于保全生命的同时,保全了自己的灵魂。顺遂与保全这二者的同时存在,彰显了一个名士的智慧。

智慧,在于懂得变通,不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发生正面直接的碰撞。处于一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如果凭个人之力无法撼动权势,改变环境,那就以智慧的姿态保全自我,置身事外,远离是非,不做暗黑的助手甚至推手。你说,怎么置身事外得了呢?我说:“心远地自偏。”沈从文先生,目睹同伴们绝望于现实而个个玉碎,握紧手中的扫把。他在故宫博物院,不声不响,把日子继续过下去。

如果只是这样,智慧也不足以称道了。这只是苟且而非真正的变通。真正的变通目的只有一个,是内在的坚守,那是退后一步后,真正的执着。钱理群在评价沈从文先生时说,在故宫研究服饰的沈从文,和写《边城》的沈从文,是一个沈从文。他那种高尚的审美情操,对中华文化的执着眷恋,从湘西小镇的文学到传统服饰的文化一脉相承,对人民与社会的关注,也一刻未曾停止。沈从文用一种沉默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保全了自己的灵魂。

我看钱理群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分析史》时,就每每地要被这种智慧震惊。今天的我们,也有我们的处世哲学:“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要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要改变世界,只求不被改变”,前者没了灵魂,后者也许如果实在不容于世也只好疯去。我们,有一种天真与幼稚的豪气,才会说出这些口号与壮语,若未参悟从阮籍到沈从文先生,他们那种澄澈而坚定的内心,那也只能非为玉碎,即为瓦全。

因此,我们要做的,也许只像古人诗句中那样,“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是外在的变通,还是内在的坚守,只为保全这片初心,这片澄明的心灵。此外,莫忘这片心质地该像冰一样,凉是清醒,冷是坚定。无须任何炽热如火的口号,就可以沉默地一直走下去。

简评:文章以王勃点评阮籍的典故入题,又以沈从文与钱理群的事例论文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最后以王昌龄的诗句收尾点题。全文材料丰富而又妥帖,全无堆砌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歌 篇5

蝴蝶花站着蝴蝶

风饮着薄薄的露,把江淮的浪牵进宋河

诗经醒着,醒着的芦花

在西溪公园

唱在水一方

义,是兴业之邦,是平安吉祥

那些被我们说着说着

就说忘了的故事,又被我们走着走着

给走了回来

夕阳没有下山,风没有老

我们的微笑,一直很年轻

玉啊,在小家碧玉的江南里

在琴音的五线谱上

徽州的月光,唐诗宋词正在朗朗上口

你是大家闺秀

是一棵美丽的香樟树

站成岁月,站成大地的风流

姐姐,今夜,十月最后的雨水没有去德令哈

没有回故乡。我不用时间煮雨

坐在灯下,品

你从黄山上采摘邮寄给我的二两明前绿茶

听珍惜,读信

满眼泪光

姐姐,在合肥,在安静的曲子里

你能看见

我来自杭城迟到的诗行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优美散文 篇6

——读《诗经·蒹葭》有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美妙的歌声唤起了我们对一首小诗的古老记忆,这便是《诗经·秦风·蒹葭》。尽管几千年过去了,然而《蒹葭》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表达的真挚古朴的思想情感,却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闻一多曾评价《蒹葭》:“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无疑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用途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民歌民谣,《蒹葭》便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秦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因此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似《蒹葭》这种凄婉缠绵的情歌极其罕见。冯沅君、陆侃如认为,《蒹葭》是“《秦风》中的杰作”,“是一首‘诗人之诗’”,其“风格与别篇迥异,技巧似也在别篇之上”,与《秦风》中的那些“慷慨悲歌”之章不同,显得“优游闲暇、含蓄蕴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以“蒹葭”和“白露”起兴,营造了一个苍茫渺远的艺术境界:秋风袭人,秋水茫茫,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苍青,晶莹剔透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美丽而略显苍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感伤、朦胧的气氛,为下文寻“伊人”而不得的主人公抒发内心的苦闷惆怅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当中最重要的意象——“伊人”出场了,但“伊人”是谁?从何而来?要往何去?诗人并未说明。可是“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接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触及,痴情的诗人不畏艰险寻寻觅觅,然而伊人未得,他早已恍惚迷离,如痴如醉。在这里,不觉的流水不仅是阻碍诗人寻找“伊人”的自然物,更是他内心绵长思念和愁苦的象征。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这种改动使诗意不断推进、深入。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一方面写出了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一方面也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主人公追寻“伊人”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从空间上描绘了“伊人”的飘忽不定,但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主人公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鲜明的表现出其执着的精神;还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的路程愈加艰难,主人公却不畏艰险、坚定执着。在这里,诗人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读罢《蒹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按照近代新月派诗歌的艺术理念,我们惊奇的发现《蒹葭》完全符合其“三美”原则。首先是音乐美,《蒹葭》虽是古诗,却极具格律诗的音韵美,它每句都押韵,且每句一换韵,比如: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苍苍、萋萋、采采之类双声叠韵的用法使诗歌读起来更具韵味,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其次是建筑美,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且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排列非常整齐。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节奏鲜明而短促,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最后则是绘画美。细细品读诗歌,一幅美不胜收的河畔秋色图跃然纸上: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瑟瑟秋风,茫茫秋水,露珠在晨曦的光辉中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色彩,苇草在浩渺的迷雾中散发出淡淡的馨香,美丽的秋水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痴情的恋者在水边踌躇徘徊。此情此景,真仿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虽不似西洋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却让人感觉境界深幽、意味无穷。关于《蒹葭》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人主要归纳为三条:一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失之愈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然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经典,其实每一种读法都显示出一种智慧,每一种读法都传递出一种情怀。

在这里,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把《蒹葭》理解为一首情诗,诗人为什么对“伊人”的形象只字不提?到底是什么样的“伊人”值得诗人不顾“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是《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是《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按照通常的理解,凡是表达爱意的情诗,诗人定会大加渲染意中人的容貌。而在《蒹葭》中,“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甚至连是男是女我们都无从得知。

或许,诗人在《蒹葭》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在这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女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一个代表人类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至美的“伊人”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鼓励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描摹、追寻。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远方的脚步,而在追寻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伊人”更多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心灵亦与之无限接近。

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7

强将手下无弱兵

护士长孙羽说,今年已是她在这个病区当护士长的第七个年头了,当2010年10月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颜红兵来到阜外医院15病区,也就是今天的12病区当主任的那一刻起,这个比较清闲的病区从此成为了最忙碌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病区。

孙羽说:“我们病房一共21名护士,最小的21岁,最大的39岁,都是大学本科及专科毕业,我们这支由颜红兵主任带领的团队获得的荣誉特别多。”从见到孙羽的那一刻起,微笑从未消失于她的脸庞。此时记者终于明白为什么12病区是温馨的也是患者最不愿离开的一个病区了。孙羽告诉记者,12病区的护士团队之所以如此优秀,是因为小护士认为自己经验不足,有老护士为她们保驾护航,她们心里很踏实,她们愿意多工作多学习;而老护士则抱着多指导的心态,让小护士多积累经验,以便她们能迅速地独立工作。如此温暖和谐的团队,怎能不优秀?

推开12病区的玻璃门,记者才清楚在众多荣誉的背后这些白衣天使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苦和累。孙羽告诉记者,她们的团队精神很纯粹,就是“一切为了患者”。12病区与阜外医院的大部分病房相比,有其特点:一是交班早,如此就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医护人员不仅可以有共同讨论病例的时间,还可以保证在8点钟有效开台进行手术,这样每天做的手术数量就会更多;二是打破了阜外医院原来周六、周日不收病人、不做手术的先例,于12病区的团队而言,这不算加班,而是常规工作;三是不筛病人,这样一来重疾患者就能得到优先救治。孙羽说:“我们病房收急诊的数量是我们医院的第一名,急重症的病人是第一名,转重症的病人也是第一名。从颜主任到来这么多年一直是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远远超出很多。病人的住院日平均不到5日,床位使用率永远都是百分之一百以上。”

废寝忘食守岗位

从孙羽提供的历年数据中,记者看到,从2010年的2053例介入手术到2015年的3462例介入手术;从2010年1947名的出院人数到2015年3300名的出院人数,这背后不知颜红兵主任的团队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孙羽说:“我们平常的工作真的很琐碎。搬进新楼时,大到病房的布置,小到病人的安全转运,护士在里面付出的心血太多了。我们要想得很细,什么样的病人平车转,什么样的病人轮椅转,我们都要考虑到。搬到新楼后,我们每天手术大约是20例左右。在没搬进新楼之前有两个手术日是在下午5点开始接完成手术的病人,一直要接到次日凌晨3点、4点,1点钟结束就是早的。虽然我们的大小夜班是轮替睡觉,但是我们的工作负荷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病房早交班,所以我们一组夜班大概是18个小时。护士长不上夜班,所以我节假日都会来值一线班。从29岁当护士长起,如今十年了,只有两个大年三十我没有值班。我女儿长这么大,从没跟妈妈吃过年夜饭,她六岁半上学就开始寄宿了。虽然我对家庭有所亏欠,但是家人都很理解我,包括我的女儿。”听到这里,记者不禁心生感慨,深夜里,当我们都在熟睡时,这些白衣天使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拯救生命,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设身处地为病人

有一种关怀是无私的,还有一种爱是伟大的,有一种奉献看似平凡,却永远没有一个词汇可以确切地描述其深意。孙羽告诉记者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2015年年末,一个叫王爱军的病人选择在12病区迎接2016年,他觉得只有在12病区过年心里才踏实。年后颜主任给他做试行支架手术,手术难度很大。颜主任不建议年轻的患者做搭桥手术,因为这意味着二三十年后患者将面临着二次搭桥。那天病人是带着机器回来的,其实那个机器只给重症病区的重症病人使用,我们普通病房是不接触的,但是颜主任说:“我们一定要看,要接触,这样一来我们才不怕。”病人等了9天,我们和他沟通,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的情况。之后外科大夫第一次会诊时说,这个病人治疗难度很大最好是进行药物治疗。当天我们在早会上交班,颜主任说在这样情况下让病人回家谁也不放心。我们又再次找到外科主任,主任说:“风险很大,但是可以做。”孙羽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整个团队都很兴奋,那种兴奋不亚于我们过年收到红包。病人住院这么多天,我们总算是给了他一个答案,并非让他糊里糊涂就回家吃药去了。就在今天,病人高高兴兴地上了手术台。手术很成功”。

孙羽还告诉记者,12病区对病人术后的分级管理是很有特点的。对高危的病人,一是房间的位置要离护士站最近,以便观察、救治;二是仪器的不同。对病人的分类管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这样不但提高了病人的安全度,护士处理并发症的速度也会更快。从2015年的5月份起,还开展了亲情服务、亲情问候。在称呼上变为阿姨、叔叔、大爷、奶奶、爷爷等。早晚都要问好,如“爷爷,早上好!”“我要下班了,分管您的夜班护士是×××,明天再见!”这样就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更容易交流,也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具备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及同情心,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水平与操作技能,当然,现在还要具备“话聊”的能力。面对一些心态不好的患者,“话聊”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事护士都能搞定。

最后,在这工作了一年半的护士谭鑫告诉记者,当护士服穿在身上时,只希望自己在工作中不出错,经自己照顾的每一位患者都能满意、健康地出院。

自从南丁格尔的小马灯照亮无数伤残战士生命的那一刻起,无数巾帼志士,受到生命光辉的感召,纷纷放弃优越的生活,承担起守护健康、守护生命的神圣使命。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博大的爱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将人类的至真、至善、至美发挥到极致,如一缕春风温暖着患者的心田。

刘绍铭:一片冰心在玉壶 篇8

(编 者)

刘绍铭,广东惠阳人,生于香港,笔名桑鲁卿、二残、袁无名。小说家、翻译家。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是著名学者夏济安的学生,与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6年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与旅美学人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分翻译工作。

上一篇:捡石头作文300字下一篇:科研成果鉴定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