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2024-10-24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精选8篇)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1

1)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现在这个任务已经寄托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那我们就更要传承雷锋精神,让助人为乐永远成为令人骄傲、令人赞叹的优秀品质吧!

2) 他的精神也一定会感染他的子孙后代和周围的人,人们一定会为这个人而骄傲,让爱四处传递,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爱。

3)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4)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5)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6)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7)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8)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9)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10)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 引导省直机关广大干部职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向上, 省直机关工委于8月28日在黑龙江省亚布力国家森林公园———这片抗联英雄们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上, 举办“回顾历史重走抗联路”山地徒步大赛。徒步大赛开幕式由省直机关工委副巡视员郭文斌主持。省政协副主席陶夏新, 省委副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李寅奎, 省森工总局局长魏殿生等出席开幕式并为比赛鸣枪。省直机关56支代表队共1 300余人参加比赛。

省档案局代表队由那耀文副局长挂帅参赛, 全队31人冒雨穿行了近11公里的健身步道, 重走了东北抗日联军先烈们曾经艰苦战斗的地方, 在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同时, 进一步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 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抗联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加活动的干部职工纷纷表示, 重走抗联路活动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课和爱国主义课, 走在抗联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体验当年的艰苦生活, 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今后将立足本职岗位、恪尽职守, 把缅怀先烈的爱国热情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 为龙江档案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3

1994年10月,新华社《燎望》周刊刊载了题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创建纪事》的报道,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核工业部国营221厂)已全面退役,并移交当地政府安排利用。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世界发布了一个同样内容的简短消息。这篇报道和这则消息撩开了“隐姓埋名”达37年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神秘面纱。

原子城:见证伟大的事业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国外友人、中国科学家和军队领导人的建议及中国发现铀矿的实际,决定以原子弹研制工作为起点,启动新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这一天成了中国核工业的创建日。1957年下半年,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张爱萍将军的主持下开始选址。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决定在金银滩草原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代号02工程。到1964年6月,一个水、电、暖、路齐全,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研制基地基本建成。基地总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建厂初期为116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当时基地共分甲乙两区,甲区是基地政治、科研、生产、文化中心,有18个县处级单位(简称18甲区)。乙区在海晏县城,主要是生活区。基地有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33.3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县火车站接轨;沥青砼路面73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当时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

1962年3月,在基地建设期间,一直集中于北京攻克原子弹理论设计的科研人员,就先行进驻基地。1962年下半年中央批准了核实验的“两年规划”,即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3月,大批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拉开了研制原子弹的攻关会战。经过几千次的小型试验和8次大型实验,1964年1月14日,在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基地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同年4月,加工出第一批核部件。1964年8月20日,我国首次核实验用的原子弹装置在基地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开始启运到罗布泊试验基地。1964年8月20日,首次核实验用的原子弹装置在基地加工、装备、验收完备,开始启运到罗布泊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弹试验成功。此后,基地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仅用7个月研制成核航弹(飞机运载原子弹)空投成功。之后,又投入氢弹技术的突破,到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设计、生产、试验工作全部完成,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試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2年8个月,而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我国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221基地加工装配和启用的,并实现了武器化进程,生产出各种型号战略武器装备。国庆40周年庆典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东风三号弹头就是在该基地研制生产的。

1987年,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作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同时决定除专用设备和部分通信设备外,其他可利用的一切设备由海北州无偿接受利用。到1993年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在全国各地安置了全部职工。同时,对基地核设施进行了彻底的无害化特殊处理,经国家验收完全符合有关规定后,整体移交海北州。原子城基地成为全世界唯一和平利用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原子城:孕育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原子城不仅孕育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而且铸造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充分体现了国家至上、赤诚报国的伟大爱国精神。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221基地建设伊时,居住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279户牧民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听从党的号召,未提出任何条件,拆下帐房,赶着牛羊,远迁他乡。这一时期,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赵忠尧、钱三强、钱学森、王淦昌、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朱光亚、杨承宗、王承书等,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立志报国之愿,放弃国外比较完善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难,纷纷回国,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豪言壮志投身中国的核事业。广大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怀着“奉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有的惜别新婚的妻子,有的离开襁褓中的婴儿,有的挥泪离别年迈的父母,为祖国核事业奔赴金银滩,一心为民族争气,一心为国争光,甘居僻壤、安于沉默,不求所有、忘我工作,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舍生忘死的创业精神。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说:“无论头顶是怎样的蓝天,我都将坚韧的对待。”我国核武器研制过程自始贯穿“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221基地建设者和创业者不论是将军还是科学家,不论是科研专家还是技术工人,不论是干部职工还是解放军指战员,都自称为“草原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高原缺氧、水肿等病症和生活物资的缺乏、工作设备的紧缺,以三顶帐房起家,挖土方、盖厂房、建铁路、修公路,抢时间、争工期;自己动手开荒种青稞、山药蛋、打猎抓鱼、饲养牛羊,补充生活物资供应不足。广大科研人员更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没有图纸,自己动手绘制;理论设计复杂,动脑子简化运算过程,争取时间;没有原材料,土法上马进行研制;没有经验,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搞实验,自力更生,突破种种难关,特别是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和大力支援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谱写了一部潸然泪下的创业史。“两弹”伟业的成功,昭示了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nlc202309041321

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协同攻关的协作精神。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攻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建设、科研工程,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核工业的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工业生产、武器研制、科学研究、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输通信、安防卫生等系统。在整个攻关的过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率下,从中央到地方团结共谋,协作互助。当时全国先后有20个省、市、自治区,26个部(院)和解放军有关单位,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协同,参加攻关会战,对221厂的正常生产、科学试验全力配合。在基地内部,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科研攻关,制造出了中国的原子弹。这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己动手,从零开始、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这项伟大事业中,体现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治国方针。尊重人才是我党始终贯彻的一项治国理政重大方针。我国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前后,国家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关键。早在1946年,毛泽东就曾命康生招募在海外的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专家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号召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到1950年,200多位中国留学生回国,同时选派大批科学技术人员赴苏联学习,给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核武器研究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包括著名科学家以知识救国、报国的强烈心愿,在有限的科研、试验条件下,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在思索中探求规律,在创新中突破难点,注重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注重各方面人才的优势,并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采取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一线工人相结合,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相结合的方针,群策群力,集智攻关,取得了震惊科技界的巨大成就,同时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

在这项伟大事业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跨越是突破常规,以较快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以创新为动力,以实现跨越为目标,自觉坚持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点、运用科学方法,深入推进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核科学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视核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科研开发和能力建设,注意有选择地拓宽研究领域,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争取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广大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独立自主地开展科技攻关和工程建设,克服了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巨大困难,以敢闯敢干的勇气,以赶超越的信念,实事求是,科学论证,攻克种种技术难关,在反应堆、加速器、铀浓缩、后处理、快中子堆、聚变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以闪电般的速度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而且是在我国外受孤立、遏制、封锁政策的打压,国内物资极度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科技事业一片空白的条件下,不断实现新跨越,使我国核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原子城:续写新的辉煌

1995年5月,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完成它的使命,光荣退役,并整体移交海北州地方政府,借青海湖古称西海,汉王朝在此设西海郡之意,取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为了充分利用好原子城这一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海北州委、州政府科学定位、科学决策,制定了“保护、开发、建设”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建设,使原子城逐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红色基地魅力四射。鉴于原子城丰富的军工文化遗产,自治州放眼长远,立足当前,充分保护和修缮原有的厂房和设施,原科技楼、图书馆、影剧院等十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有效利用,上星站、爆轰试验厂、退役工程竣工纪念碑(核废料处理坑)、基地纪念碑、地下指挥中心、二分厂、上星站等一批文物价值较高的设施得到了保护和利用,已开辟成为原子城主要旅游景点,并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充实、修缮,展厅文字图片更加翔实,实物更加丰富,教育主题更加突出,环境更加优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在的基地旧址,保存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纪念碑,有张爱萍、王淦昌、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等将军和科学家居住过的黄楼,有当年视为禁中之禁的办公楼、科研楼、科技楼,有当时为西北地区第一流的影剧院,有第一颗原子弹启运上车的“上星站”,进行全弹爆轰试验的试验场,代表核设施处理成就的“亚洲一号坑”,分布在基地周围的7个分厂,分别是弹头加工、总装、电厂、靶场、理化试验厂等。

2009年5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经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建成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该纪念馆是全国惟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核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特殊历史与辉煌成就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也是集宣传教育、开发研究、收藏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2009年5月26日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由纪念园的纪念广场、“596”之路、纪念墙、和平纪念广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等景观和建筑面积为9615平方米的集详细文字介绍、真实文物展示、形象互动装置、真实情景模拟、基地遗址复原等为一体的展示馆组成,集中展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研制的伟大历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馆以传统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珍藏有退役东风二A导弹弹体、我国第一颗机载原子弹和氢弹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爆成功后《人民日报》出版的号外、喜报原件及球面机床、手摇计算机、大型电子管、精密天平、高速转镜扫描相机等400余件退役珍贵实物和中国核工业发展史、221厂史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开馆至今,累计共接待公众120余万人次,已成为全国重点、青海省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4

“刘仁堪烈士在就义前,敌人残忍的割下了他的舌头,他仍然用脚蘸着流下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不屈不挠的他在刑场上写下血书,矗立起一座信念永恒的精神丰碑……”百年来中华英雄儿女用他们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光辉 篇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立足岗位、履职担当,提升自我、发挥价值,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烈火中不灭的信仰点燃新时代新征程。

“看到中华英烈网上那些黑白照片上的烈士,有为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有为祖国和平统一而牺牲的英雄;有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牺牲的医生和人民公仆……我看了每一个烈士的面孔,想把他们都记在心里。”此次网上祭扫活动依托中华英烈网平台,大家以鞠躬、献花、寄语等方式向革命英烈表达心声、寄托哀思,以“云端”祭扫的形式,学习革命英烈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和毕生奋斗的崇高精神,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感恩敬仰先烈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祭扫仪式庄严而肃穆。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全体党员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哀思之情,列队肃立,奏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许下对党忠诚的承诺,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随后,党员代表在庄重的《烈士献花曲》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鞠躬默哀,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对革命先烈的追思、怀念之情。

传承伟大精神名言 篇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国歌已经陪伴我们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她是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她是我们走向辉煌明天的希望;她使我们牢记过去,走向美好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曾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中华民族虽遭遇过各种挫折,却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其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伟大的民主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法宝。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神话“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屈原宁可杀也不和小人同流合污;苏武为了汉朝使节的尊严,牧羊十九个春秋;范仲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牢记母命,精忠报国;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林则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壮举,令中国人吐气扬眉„„

中华民族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内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中,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境界,以爱国救亡、科学民主、竞争自强等新的精神追求,升华和发展了传统的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二万五千里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树立在我们民族复兴的史册中,成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理想的象征;在西柏坡,在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践中,铸就了西柏坡精神,即毛泽东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十月1日,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了大江南北,传到了长城内外,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改革开放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了勃勃生机。“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一位世纪老人的话好像还回响在耳边。当“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叶——探索太空的队伍多了一支新生力量。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四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了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新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作为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要宏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精神作文 篇6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这个民族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的灵魂,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文化。那些与天地同寿的伟大灵魂,那些与日月同辉的优秀品行,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这种精神体现在那里呢?请看以下这些震撼世界的事情吧!神舟飞船上天,奥运申办成功,三峡大坝发电,刘翔屡屡夺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gdp的迅速增长……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艾青的诗里写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航天英雄杨利伟说,站在我身后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这是我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他们的话语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弘扬延安精神 共筑伟大中国梦 篇7

一、延安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1. 延安精神的定义

从1935年到1948年,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驻守了将近13年的时间, 其间延安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在这13年的历练与积淀中, 孕育了著名的延安精神, 它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指导并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心脏,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 在极端艰难的斗争环境中, 中国共产党和延安人民水乳交融, 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今天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延安精神。

笔者认为, 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延安精神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 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标榜的代名词, 它还有着深刻的内涵。延安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⑴“延安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红军战士纪律严格,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只要不打仗的时候, 就帮助乡亲们干活、劳作。这种纯洁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种忠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的精神, 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拥护和支持。

⑵“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靠帮助、救济生存下来的。那时的延安交通闭塞, 经济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党和人民的自力更生的开创了如今的好陕北。

⑶“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延安时期, 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贯穿整风运动的始终, 同时兴起实事求是调研之风, 并整顿了“三风”建设。

⑷“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延安时期, 从党的领导集体到人民的战士, 再到人民群众, 自上而下都持着一种勤俭节约之风。这里没有铺张浪费, 没有哗众取宠, 有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干劲和简朴朴素的作风。

⑸“延安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则意味着不断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延安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本质上科学的、革命的、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之处。

二、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2009年11月, 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强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 并不会因为它产生于战争时期而被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抛弃。越是环境复杂, 越是条件优越的今天, 我们越是不能缺少这种精神的鼓励和警示。况且延安精神本身也是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民的利益都是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不过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发展的一切美好的成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美好的未来也不是空空口号, 一切都需要我们持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勤劳奋斗才能获得。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生活条件都很富足, 但勤俭节约的精神依然不可丢弃。否则, 我们只会浪费物资,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快速的发展, 更要有积累财富的能力, 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状况。笔者认为, 在艰苦条件下勤俭节约是可贵之举。然而,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能够做到勤俭节约更是了不起的行为。习主席以身作则, 以自己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榜样不仅证明党需要艰苦朴素精神更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从前有了更高的觉悟。新时代, 我党也做出了新举动, 在党的建设、党的执政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之处。

三、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此之后,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又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 “中国梦”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 它是一个形象的概括, 同时也是一个理论性的创新。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容, 归根到底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奋进的梦。伟大的梦想, 属于伟大的民族。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中华民族, 创造了伟大的中国文明, 奋进在中国道路上的中国人民, 一定也能创造出无愧时代和历史的新业绩。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让人民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让人民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中国梦是和平的梦。坚持和平发展,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 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 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中国梦更是实干的梦。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 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付出新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四、继承弘扬延安精神、全民共筑“中国梦”

实现国家富强, 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物质基础极其丰富了才能成为实现一切的强有力的基石, 进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国家富强了, 国际地位提高了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才能更好的展开。从前, 我们闭关锁国, 我们被封建专制制度束缚, 我们有着被侵略的辛酸史, 这一切都诠释着“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而今, 我们在国际上都已成为经济强国, 加入WTO, 更多的国家朝我们打开大门, 并积极与我们谈合作, 谈贸易, 我们站起来了, 并屹立于世界之巅。民族的振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富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无论是国家富强还是民族复兴, 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

2013年3月17日, 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习近平用了“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确, 实现梦想除了物质的基础, 更离不开精神的动力。从党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直到改革开放取得卓越成就, 始终鼓舞、激励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是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有着浓郁的红色情结, 在新时代, 延安精神不饱含着巨大的能量, 作为精神向导指引我们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延安精神是革命前辈传承下来的, 它也将在建筑中国梦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1. 延安精神对民族振兴的启示

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定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不断发展积淀, 形成了我们自家的中国精神, 而延安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在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 我们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精神, 而是土生土长, 经过长期实践考验的民族精神——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质朴就如同我们的中国梦一样, 实实在在, 可亲可近。延安精神心系民族大义,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民族认同感, 让我们强大的中华民族无坚不摧。

2. 延安精神对人民追梦的启示

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在人民心中, 中国梦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可能是宏大的, 但中国梦之中的人民梦确是人民实实在在想要的。马克思说,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 人民追梦更是离不开朴素的延安精神,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消除两级分化, 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梦与人民梦不是割裂的, 人人弘扬延安精神朝着人民梦的实现迈进, 那我们的中国梦也将更接近我们。

3. 延安精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启示

“中国梦”的实现, 对于我们这个日渐强大的国家也并非是件困难的事情, 但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艰难困苦, 革命时, 我们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革命胜利了;改革时, 我们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改革成功了;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素质低, 身在其位不谋其职, 反倒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腐败, 不仅污染了党的纯洁性, 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形象, 更严重的是阻碍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此时, 我们更是要学习、发扬延安精神, 回想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艰苦朴素, 当时条件是多么的恶劣, 但是我们打了胜仗, 现今, 知识丰富, 科技发达, 工具先进, 物质基础强大, 难道我们还要因为缺乏斗志而延缓实现“中国梦”的步伐?这是不科学的, 更是不合情理的!

4. 延安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少年强, 则国强。实现真正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在这个伟大的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一定要将“中国梦”这个伟大的梦想与自己的青春梦想有机的结合起来, 将延安精神植根梦中。然而现在青年学生中有种种不良风气, 例如超前消费, 铺张浪费, 追求奢侈, 贪图享受等。这与延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延安精神要求青年在学习上, 艰苦奋斗学科学, 掌握科技、技能。生活上, 艰苦朴素, 培养自己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即使是在资本主义、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于中国的时候, 我们依然能用近在咫尺的“中国梦”激励自己, 能用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振奋自己,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勇于肩负重任, 撑起国家蔚蓝的一片天!

新时代, 经济飞速发展, 物欲横流, 一个人的品质,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才是更可贵的。虽然精神力量并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 但科学的社会意识能促进事物的积极发展, “中国梦”与延安精神又是一脉相承。因此, 在推进中国梦的崭新阶段, 我们要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武装自己。延安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延安精神, 同时, 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更是渗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松霖.浅析延安精神的历史形成条件及基本内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的抗战精神 篇8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同盟国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战争。从1931年开始,中华民族奋起局部抗战,再到1937年的全国抗战,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奋勇前进,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爱国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宏伟史诗。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以自己的坚强意志肩负了报效国家的英勇使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回望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惟有抗日战争,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国共合作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民族体现出团结一致、在挫折中奋起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出不畏强暴、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的民族气概,体现出敢于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体现出善于探索创新、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民族智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光大,成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最强大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焕发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促成了规模空前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战争,改变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前途和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的杀戮面前,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枪炮,保卫神圣的家园。

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上一篇:网络的童话的作文下一篇:个人自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