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精选10篇)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这份求职材料,诚待您的指导。
我是XX大学2014届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我叫XXX,毕业于2014年6月,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我希望应聘贵校的语文教师这一岗位。
大学四年里,我时刻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学校开设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课程,每科成绩都达到优良以上,可以说对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三个多月的高中语文教育实习工作中表现出色。我在生活中活泼开朗外向,善于和学生沟通,有强烈的责任感,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通过努力,我顺利通过了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级乙等证书;平时坚持勤练书法,钢笔字、粉笔尤佳。课余,我还通过书刊网络等媒介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充知识面。期间,我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且能闲熟操作Word等办公软件及CAI课件的制作,网络检索信息的能力也较强。此外,我还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曾当过三年班长和社团部门负责人,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共文体社会实践活动,在文艺和体育方面较有特长。因品学兼优,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
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并且热爱教育事业,决心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希望贵校能提供一个让我发挥专长的平台,我定会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随信附上我的个人概况,以便你能更好的了解我。
此致
敬礼!
XXX
201X年X月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2
一、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冲突, 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
进入大四第一学期,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上, 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设计) 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最后一学期, 未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找工作, 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被就业单位要求去实习, 考研通过初试的学生要继续准备复试, 未通过初试的学生转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 这就导致就业及考研与毕业论文 (设计) 发生冲突, 使得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2,3,4,5,6]。
(二) 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 学生兴趣不高
材料类专业实践性要求高, 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担负的工作。学生迫切希望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以便能顺利过渡到工作岗位。另外, 考研的学生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能与其选择的读研方向相结合, 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目前采用的选题方式都是单向方式, 即由导师拟题, 学生网上选题, 学生在拟题上没有参与权, 这就使得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就业、读研方向脱钩, 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 部分毕业论文存在诚信缺失, 学术不端现象
近些年来, 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日趋严重, 主要体现在剽窃抄袭, 数据造假, 枪手代写等方面。学术不端现象不仅有违学术精神, 还败坏学习学术风气, 同时扼杀了学术的公信力和创造力,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很大的伤害[6]。
(四) 师生交流不畅, 毕业论文过程难于管理
随着近年来学校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专业教师自身的压力不断增大, 不仅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 还要开展课题研究, 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 而指导毕业生数量常在5~8人, 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后, 部分学生会去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大部分时间在校外, 这也造成师生交流不畅。
(五) 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片面, 客观性不强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论文评定中存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几个等级, 也有相应的评定细则, 但存在指标体系不够全面, 重结果轻过程, 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 产生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论文及格率过高, 不及格者几乎为零;评定老师自由裁量的弹性度太大, 出现了许多人情分等。这都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提高材料类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对策
(一) 延伸毕业论文时间, 缓解毕业论文与择业及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近年来, 长沙理工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材料类专业可以以这些课题和科技活动为依托, 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之相结合, 让学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进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 从而解决大四因考研或择业导致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二) 建立“师生协商拟题”的毕业论文选题机制,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改革仅由导师拟题的单一选题机制, 实行“师生协商拟题”机制并行。笔者所在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读研方向与专业方向基本一致, 学生在拟题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业、读研的需要与本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协商, 拟出双方都满意的论文题目, 再由教师编写选题审批表提交学院, 由学院组织的专家审定小组评审下达。这种方式, 由于学生参与了拟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三) 引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 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出口管理
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营造学术诚信氛围, 长沙理工大学自2013年起, 对应届全部本科毕业论文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具体要求为: (1) 理工科R (文字重复率) ≤30%, 文科R≤40%, 通过检测, 是否修改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定。 (2) 理工科30%<R≤60%, 文科40%<R≤70%, 疑似有抄袭行为, 修改后复检, 复检通过后参加缓答辩;复检仍未通过, 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 根据认定结果做出:论文修改后答辩;或取消答辩资格, 成绩计“不及格”, 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 (论文) 。 (3) 理工科R>60%, 文科R>70%, 疑似有严重抄袭行为, 学院确定三人专家组进行鉴定。如确认毕业设计 (论文) 不存在严重抄袭行为, 按B类处理;如确认毕业设计 (论文) 存在严重抄袭行为, 专家组写出鉴定意见, 学院签署意见后, 报校教务处备案, 同时取消答辩资格, 成绩计“不及格”, 学生需在一年内重修毕业设计 (论文) 。
(四) 借助互联网工具, 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以QQ群、微信群等为纽带, 以指导老师为单元, 建立毕业论文师生沟通平台, 指导教师和学生不用面对面也能进行顺畅交流。师生沟通平台涉及信息发布、实验数据上传, 进度汇报, 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群组讨论与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群记录对学生论文进度进行考核。
(五) 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涉及选题质量、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论文工作状况、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论文写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考核。它实际上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考核体系, 它的建立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进行。荆宁宁[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法) 的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首先将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均纳入评价, 运用设计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确定指标权重。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将教师的定性评价 (优秀, 良好, 中, 合格) 转化为定量评价 (百分制分数) , 最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 按照学校规定的比例, 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等列出。这一方法评价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简便。
三、结语
笔者在长沙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 (湘教通[2015]291号第150项) 时发现, 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时, 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事科研活动, 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 (论文)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毕业论文时间、建立师生双向拟题与选题机制、引入查重系统、创建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 对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 2009, (2) .
[2]陈贞丰.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5) .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 2008, (10) .
[4]任森春, 李菁楠.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思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
[5]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4) .
[6]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江苏高教, 2011, (5) .
[7]荆宁宁, 张惠恩.本科毕业论文模糊评价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11) .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107万,2003年为212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9年达到616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至680万,而2014年将会达到727万,并且这个数字仍将在未来的时间中继续增长。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使本来不问世事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突然感受到就业的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急速下降和待业率的不断上升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曾经只关注招生“入口”而不关心就业“出口”的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曾经只用心学习而不担心工作的毕业生开始纠结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方向的迷茫使他们越来越多地被迫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等途径来逃避就业。面对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和大学毕业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应对。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作为改善高校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在就业问题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全国高校应该不断实践并努力加以完善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国内现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设置在校一级,而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则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力军[2]。辅导员是与学生最为贴近的教师群体,也是最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就业预期的群体。而在从事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存在着就业知识欠缺、就业政策理解不到位、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高校忽视了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只是一味强调提高学生就业率,而没有深入的剖析和健全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激励,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组织制度和人员上就存在问题[2]。
(二)就业指导缺乏连续性。虽然就业工作只涉及到毕业生一个年级的工作实际,但不能仅仅将此项工作设置在毕业年级中进行。事实上,实现就业或升学是每一名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初就能够预见的未来的必然选择。切入时间短、针对群体单一使整个指导过程没有运用于全体高校学生中,并且没有贯穿于每一名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这种连续性的缺乏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培养过程相割裂,延长了高校学生就业目标的确立时间,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步伐。
(三)就业指导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普遍重视和讨论,就业指导开始逐步成为各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采用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也只停留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召开招聘会等初级阶段,只在普遍层面上针对全体学生介绍就业相关政策等问题,而对于每一名学生的就业迷惑、职业发展倾向等信息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有针对性的解释及指导。
(四)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需求。多数高校为了应对就业工作的压力在全校的范围内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等。这些课程虽然都与高校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但在内容上多以理论为主,缺乏鲜活、生动的案例,在形式上多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深入的实践,而在师资力量上多以校内的行政干部或辅导员为主,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企业经验的校外专家。就业课程在设置和讲授上的种种问题使就业相关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求,成为了一门为了应试而开设的课程,不但背离了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初衷,而且为学生本来已繁重的学业或考研增加了负担,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理想的顺利实现。
(五)高校毕业生尚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大众教育”成果的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当年的“精英”。然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自小优越的环境下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和自命不凡的价值观。面对就业问题,他们依旧以旱涝保收、安逸自由的“铁饭碗”作为自己找工作的首要标准,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待业现象严重、跳槽状况频繁,在社会上的口碑较差。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机构。高校要建立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以各院系学生办公室为分支,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各学院就业助理为补充的多层次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统管全校各院系就业工作的核心部门,统一向各院系下发就业工作安排、讲解就业政策、分配就业任务;各院系学生办公室作为分支是学院整体就业工作的堡垒,根据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面向全院进行就业工作规划;学生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针对学院的要求进行实际工作的实施、对毕业生整体就业工作进行宣传及掌握;就业助理是学生身份的就业工作干部,由各院系辅导员负责,根据辅导员的指导进行具体就业事务性工作的操作和毕业生个体就业状况的了解,是各院系就业力量的补充。多层级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使就业工作得到逐步分解、就业工作主体职责明确,各层级环环相扣,推动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实现就业工作的前置。将就业工作作为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的长期性、持续性工作来实施。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即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将就业问题作为大学生涯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将就业理念灌输到每一名学生心中,避免就业指导突然切入而引起的不适应、不接受现象。另外,就业事务性工作也需要前置,将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前移至毕业的前一年,加强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就业统计工作的提前开展。
(三)制定因材施教的就业指导规划。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普遍特点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也要通过问卷、约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个别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和迷茫。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制定因材施教的就业指导规划,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途径,例如,邀请企业进行面试技巧讲座、礼仪讲堂、毕业学长访谈等。通过普遍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使就业指导真正为学生提供帮助。
(四)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形式。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上要尽量通过案例介绍、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加以讲授;在课程的形式上,要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产学结合,以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去;在课程的师资配备上,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企业精英的合作,使这部分人补充到就业指导课程讲授的队伍中来。通过三个层次的改进,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引作用。
(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社会经济结构和形势的变化,使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调整传统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经济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为自己积蓄能量,在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武勤.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3):30-32.
2011届毕业生求职自荐材料 篇4
尊敬的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求职材料。首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叫XX,是长治广播艺术学校2011届毕业生,我是个平凡的女孩,但不平庸,我乐观,自信,上进心强,爱好广泛,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协调沟通方面的特长,并且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现在,我已毕业,而对新的人生选择和挑战,我信心十足。
从大一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在认真学习好专业课的同时,努力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坚信只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努力的学习我获得了资学金,在学习的同时,我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积极担任学生会干部,也因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学生班干部”称号。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锐意进取,乐于助人和作风和表现赢得客户的高度好评。看到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换来客户的微笑,这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尽管在众多应聘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很有自信。“怀赤诚以待明君。”我不乞求信任,愿贵单位给我一次尝试工作的机会,施展自己潜能的空间,我会尽心尽责,尽我所能,让单位满意,让客户满意。
此致
敬礼
自荐材料毕业推荐书 篇5
然而,学习并不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我想成为的大学生面貌。首先,学有余力我会阅览国内外报刊书籍以知天下事,尤其是财经类新闻。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重要性,能把经济学理论模型用来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才能说自己已真正掌握了该模型,实践与应用永远是理论的最终归宿。其次,我还十分注重提高自己各项技能。虽然英语的课程很早就结束了,但我从未停止英语学习,除了顺利地分别一次达到四六级优秀水平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商务英语,并拿到了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证书,同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注重口语与听力的提高。另外,我也在班级事务与社团工作中熟练掌握了MS office软件的应用,且通过了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
学校又是个小社会,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充实专业技能外,我参加各项工作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也是初进大学校园时我就为自己立下的目标,即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绝不做一个只会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故大一时我加入了实践型社团李嘉诚研究会,而后任秘书处部长并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策划并组织了校级精品活动“最佳拍档”活动。大一以来,我依次当选了班级副班长及组织委员等职务,为班级同学组织了秋游、班级聚会、班会等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我还担任了经济学院学生第十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成为了支部与同学间沟通的桥梁。这一系列学生组织及班级里的实践是我四年来宝贵的经历,在实践中我渐渐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另外,我还积极争取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于2012年暑假获得了学院提供的中国工商银行实习的推荐名额,在中国工商银行杭州经济开发区支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我任职于信贷管理部门,除了整理客户贷款资料,通过电话向贷款客户核对相关信息等工作,需要时我还主动帮助国际业务部和市场部的正式员工处理数据、整合相关资料。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详细了解了贷款审批流程及贷款资料制作程序,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并且成功地将在校所习理论知识和电脑软件操作运用到了实习期间的工作中,这段经历对于我各个方面的完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古人云,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是我受用四年的精神财富。我从不因为主观想像中的困难而放弃尝试,从大一开始我陆续参加了浙江工商大学海外创业大赛、经济学院商贸挑战赛、浙江工商大学微电影大赛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以丰富我的大学经历,也学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宝贵的是,一次次比赛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准确在团队中作出自己的定位,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协调好与团队成员的关系,着实受益匪浅。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6
一、常见建筑节能材料类型
(一) 加气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属于全新类型的混凝土, 在传统的混凝土基础上, 依靠空气注入技术而生成。在加气混凝土的主要构成成分中, 以粉煤灰占据多数, 经过交班的过程, 加气混凝土内形成空气充盈的状态, 生成多个小气泡。同时, 添加使用稳泡剂, 确保小气泡不会发生破裂现象, 在保持整体状态稳定条件下, 使混凝土体积相对增加。由于这一特点, 加气混凝土通常被视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板材的原材料, 相对于对于传统混凝土而言, 加气混凝土优势更为显著。在使用中更为简单方便, 且能够利用相对较少的混凝土原材料, 建造更大的工程, 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效果, 并节约生产成本的投入, 因此使用较为广泛。
(二) 保温砂浆
保温砂浆的原理是将普通砂子材料以及粉煤灰作为原材料, 加入水泥作为粘结剂后, 生成的建筑材料, 通常保温砂浆应用于建筑物的表层, 以此来达到建筑物的保温效果[2]。保温砂浆的原材料为砂子、粉煤灰, 两种均为天然原料, 无需化学物质生成, 自身具有十分环保的特征, 因此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伤害。保温砂浆的化学性极为稳定, 保温功效十分显著, 且配置原料十分简单易操作, 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是建筑节能材料中较为典型的一类。
(三) 聚苯乙烯泡沫板
聚苯乙烯泡沫板主要构成成分为可发性的聚苯乙烯珠粒, 且该成分内包含可挥发性质的发泡剂, 又被称呼为EPS板[3]。在对聚苯乙烯珠粒进行加热处理后, 将其于模板内加工生成为板状的白色物质, 温度冷却之后, 即生成为聚苯乙烯珠粒。建筑行业中通常将聚苯乙烯泡沫板应用在墙体的保温、地板采暖等方面, 以保证室内温度。这一材料的优势较为显著, 生产投入成本较低, 性价比较高, 且能够接受回收再利用, 不仅节约资金, 防止资源浪费, 同时对于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被将至最低程度, 环境保护价值极高。此外, 聚苯乙烯泡沫板的配置方法简单, 操作便捷, 因此成为建筑节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空心混凝土砌块
尽管加气混凝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 但相对而言所需材料胶东, 配置步骤复杂, 投入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针对这一情况, 建筑行业开始探寻更加快捷、所需材料少的混凝土, 而空心混凝土砌块的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空心混凝土砌块的主要原材料为传统混凝土材料, 并其进行二次加工制造, 区别在于空心混凝土砌块的中间部分为空心状态, 其一般情况下, 空心率保持在40%左右。空心混凝土砌块在保持一定空心率的同时, 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全部需求, 在物理学的精准设计下, 其强度与传统混凝土无差别, 甚至能够应用于超过8度以上的抗震建筑工程中。当前, 空气混凝土砌块已经普遍应用于墙体、桥梁、绿化带等市政工程内, 同时也在高层建筑中开始进行使用。
二、基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建筑节能材料在国内建筑行业内兴起后, 由于起步相对较晚, 技术水平尚未成熟, 导致在对建筑节能材料进行检测时, 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应当基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分析, 进而提升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和应用的整体效果, 加快相关行业发展进程。
(一) 检测胶黏剂、抹面胶浆
一般情况下, 对于胶黏剂、抹面胶浆的检测应当对两种材料进行浸水处理, 并于浸水后, 对材料拉伸, 经过对拉伸结强度的实验, 进而判定材料是否达到相关使用标准。在实际操作步骤中, 应当将抹面胶浆、胶黏剂材料涂抹于水泥砂浆块表层, 随后将涂抹了两种原材料的水泥砂浆面置于上方, 以水平状态放置于标准砂浆上。这一步骤结束后, 需要将水分注入至砂浆块距离约5mm左右。在这一状态保持一个星期后, 将砂浆块移动位置, 于侧面放置12小时, 以达到干燥的效果, 结束后应继续放置12小时[4]。但是在实际检测中, 常出现有参数不达标的问题, 影响到数据的精准度,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检测中砂浆块飞放置时间过短, 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 需要适当增加砂浆块的放置时间, 将其延长至一天的时间, 以此确保胶黏剂、抹面胶浆检测的效果。
(二) 检测导热系数
就现阶段而言, 国内建筑节能材料胶的检测中, 缺乏相对应的设备作为技术支持, 无法显示恒定压紧力装置, 在此背景下, 对于检测人员而言, 无法对压紧力作出比较精准的判断, 进而确定数值大小。受此影响, 出现不同的压紧力, 对于可压缩的试件而言, 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增强, 同时受天气、温度等环境变化因素影响, 出现热胀冷缩现象, 导致试件的厚度有一定偏差, 造成检测出现问题。而正是在检测导热系数影响下, 使建筑工程后续出现一系列质量不过关问题, 延误工程进度[5]。为解决这一问题, 把控检测导热系数, 降低检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现象, 应当利用实验室用样品置于压力机上方, 继续施加以特定压紧力, 借助这一方式, 作用于压力下的厚度, 随后将试件置于导热仪内, 增加压紧力, 进而对厚度进行调整, 最终对压紧力作反向推测。
(三) 检测保温浆料
对于保温浆料的检测指的是针对胶粉聚苯颗粒作为保温浆料的检测,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 在检测的过程中, 关键集中在对于胶粉聚苯颗粒生成保温层的保护性能以及相关系数的检查。在具体的检测操作实践中, 需要将胶粉聚苯颗粒试件, 在规定要求下, 切割为固定尺寸大小, 并使用油灰刀作为工具沿模壁插试件数次, 针对超出模型高度的部分进行抹平处理。同时, 应当在材料成型后, 使用薄膜对其表面进行覆盖, 进而实施后续保养。
结论:综上所述, 随着当前国内建筑行业蓬勃发展, 建筑工程对于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相对而言国内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巨大的建筑材料市场需求。同时, 部分建筑材料的使用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而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投入使用及时缓解这一局面。与此同时,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因此相关行业部门应当引起重视, 加大工作力度, 弥补优化不足之处, 及时提出解决策略, 使节能材料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建筑行业中去, 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和成熟。
摘要:随着我国物质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建筑行业在此过程中得到长足进步, 而在建筑工程量增加的同时, 对于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同样保持在较高水平。相对于传统材料, 节能材料的科技含量更高, 对于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由于国内相关产业起步较晚, 在节能材料检测中, 尚且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简单说明常见建筑节能材料的类型, 包括加气混凝土、保温砂浆、聚苯乙烯泡沫板以及空心混凝土砌块等, 进而基于建筑节能材料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材料,检测,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手段与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 2015, 11 (35) :134.
[2]汪惠智.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技术中问题与解决方法[J].化工管理, 2016, 09 (08) :216.
[3]张翔.节能环保条件下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 2015, 10 (03) :281.
[4]黄海敏, 梁晓晖, 陆俊华.建筑节能材料质量检测现状分析及建议[J].江苏建材, 2015, 12 (01) :50-51.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师范专业 就业问题 对策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SZJ16208)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3-01
自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来,高校入学人数逐年增长,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在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其中尤为突出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独立院校,主要是以师范专业为主,从每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数据以及媒体的大量报道来看,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作为一所地方独立院校,找出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和提出相应问题对策,对缓解就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师范专业学生当前就业问题
(一)师范生培养方面
在对185名师范专业毕业生调查中,有70.8%的同学认为学校在教授专业课知识方面特别重视,而师范生理论知识教育和师范生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校应该拓展这方面的教育。
(二)就业观念保守
1.非教师不就业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是一辈子的铁饭碗,考上教师编制才是唯一出路,在调查的185名同学中有90.27%的同学首选职业是教师。每年省里各地区考编结束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考上,但此时各地区招聘会均已结束,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
2.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热门话题,从中央到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很多政策支持。该校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如定期请专业人员给学生开讲座、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市里和省里的创业大赛等。
(三)求职双方的供求关系
每年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热情有增无减,毕业的师范生也是逐年增加,而教育局提供的编制岗位却有限。并且近年来小学和中学的生源锐减,很多学校不缺教师,甚至少数学校出现师资过甚。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要,无疑增大了师范生的就业压力。
(四)非师范生考编
近年来,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以及教师各方面待遇的吸引,一些非师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前会跟师范生一样到各城市考编,力争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经过调查,本校一非师范毕业班中,全班42名同学有14名同学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五)考编报名限制多
1.限本地区生源
2.中学教师学历有要求
3.奖学金条件
有的城市在考编报名时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两次以上奖学金。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有奖学金,但是名额有限,只有学习认真的学生才会拿到奖学金。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平平,但在考编上下足了功夫,最后也只能失去报名机会。
二、师范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带来的挑战
如今獲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网络这个媒介,之前信息不畅的年代,要求老师的知识储备如一桶水。但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无论是文本格式,音频格式还是视频格式,一有尽有。这要求师范生必须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更强大。
(二)知识带来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内外修养,多看书,勤思考,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追求。
(三)用人单位的高标准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外在气质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不能等到需要时才注重,应该在校期间积蓄能量,做好充分准备。
(四)自身不重视
很多师范专业学生认准了将来从事教师行业,但没有真正重视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还有的学生在教师技能或者教师该有的素质培养上不重视,这些都增大了就业压力。
三、师范专业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学校层面的应对策略
1.职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是在大三阶段,其中包括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两部分。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而不单单是就业指导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心智成熟度和价值理念等等都会不同,因此职业指导应在不同时期都能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2.职业技能应贯穿整个大学
调整课程的设置,增加与师范生理论和技能相关的课程,聘请专业教师对师范生进行授课、讲解、交流。从2015年开始该校实行“4+1”跟岗见习模式,即4天在学校学习,1天去中小学见习,并且此见习已经被纳入教学计划,设立该门课的学分。
(二)师范生自身的应对方案
1.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平时应该多付出努力,多学习师范生理论知识,多进行师范生技能实践,并且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就业观念需转变,可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或是去农村、偏远地区先工作,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以便提高就业能力。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在毕业生和学校的努力下,加强毕业生自身素养,修正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希望毕业生响应政府的号召,通过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渠道投身到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格.后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2(1):51-54.
[2]马敏.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4):50-54.
[3]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99-03
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得我国高教规模迅速扩大,高职专科教育也呈方兴未艾之势。其中,高职专科教育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且政策规定,以后高等教育的增量主要由高职院校完成。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就业情况却无法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从目前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在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容。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承受的就业压力尤为沉重。2009年截止到2月份,高职毕业生实际和相关单位签约的仅达20%,高职毕业生严峻的就业状况已引起在校生极大的忧虑,甚至已经影响到很多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鉴于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好坏,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从各学院自身来说,必须未雨绸缪,根据目前趋紧的就业形势以及学院未来的发展定位,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先导的思路,真正办出高职院校特色。
1 当前我院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院高职专科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为满足社会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合理安排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先后开设了31个高职应用型专业。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毕业生数量也呈逐步上升之势。学院一直非常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了专职部门,配备了专门人员,划拨了专项经费,积极从事就业方面相关的宣传、指导及推介工作。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就业见习基地,并同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协议。一手抓培育质量,一手抓就业市场。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权威数字,我院2005、2006、2007、2008四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4.85%、97.39%、93.44%、97.40%。据跟踪调查,我院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有几个方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约占6%(主要包括考取国家公务员及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者,其中近60%是到县及县以下);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大概占7%;考取专升本和出国深造的约占6%,在其它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的毕业生约占75%,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四年毕业的10000多名学生的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基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对就业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要关注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从长远着手,及时调整、更新学生培养方案,积极做好各项应对之策。
2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毕业生数量会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需求减少,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大,政府压力也很大。结合我院及其他兄弟院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我们认为,造成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一些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主管,户口由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并不充分,无形中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些困扰。另一方面,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不畅通。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2.1.2 针对高校毕业生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效果不佳,招聘形式亟需改进。从近几年举行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情况看,这种赶集式的集中人才招聘形式并不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大量的毕业生一次又一次从各地云集到举办招聘会的现场,看到的是数不清和自己抱有同样想法的年轻毕业生,大家为了谋得同一个岗位,蜂拥而至招聘单位台前,十分夸张地推销自己。可是,有的人往往在投递了数十份简历后,连一个正式面试的机会都没取得,更不用奢谈通过招聘会找到理想的工作了。这种赶集式的人才招聘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要创新招聘形式,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积极发挥网络平台招聘的力量。
2.1.3 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部分用人单位不正确的人才消费观,也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单位之间攀比招收员工的学历层次,导致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可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做法,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同时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只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希望招进一个员工,马上就可以发挥作用,能给单位创造高价值。这些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具备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弱,他们不想把时间花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培训上,因此,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
2.2 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2.2.1 毕业生自身素质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校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本身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培养高素质社会劳动者的重任,在招收学生时,所设置的门槛相对于本科院校低一点,再加上很多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能够随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同步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自身及培养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学习成绩差,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缺憾使之频频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2.2.2 毕业生本身就业观念问题。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表现为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就业期望值高,甚至不顾自身条件是否具备用人单位要求,就对薪水、福利待遇等方面提过分要求,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眼睛只盯着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东部大城市,而不愿去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甚至提出宁要东部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口号,这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此外,“学而优则仕”思想仍有不小市场,不少毕业生很看重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每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报名应考者人山人海,而毕业生们对一些民营中小企业的召唤却不感兴趣,视而不见,高不成低不就,进一步导致了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2.2.3 家长对待孩子就业的态度。很多毕业生家长也需转变传统的世俗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就业问题。家长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在某个非常好的就业岗位上才算就业,不给孩子历练、磨炼的机会。他们经常把某一个职业作为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的终点而不是一个起点来看待。其实,就业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在多种多样的选择中,经过多年的磨炼,肯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2.3.1 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是许多高职院校共性特点。其就业指导机构往往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缺乏实践意义,有的只是在学生毕业阶段才开设,并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我们认为,从就业工作角度讲,就业形势越严峻,就业指导越重要。因为在特别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非常大,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针对就业形势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勇敢的面对求职和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和困难。教育毕业生认清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志,找不到工作或失业只是暂时的,通过积极努力都是可以就业的。而失志就可能意味着机会的永远失去。
2.3.2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鉴于种种原因不太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突出。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时效应,不顾学校办学实力,盲目开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供求过剩;而也有些高校则是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变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导致毕业生一毕业就可能因社会需求少而失去就业机会。
3 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隐含着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原先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的劳动者。高职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在配置的过程中,要受到个人知识、技能、素质,外部市场环境,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毕业生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眼下,政府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以空前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到目前为之共为09届高校毕业生举办招聘活动达6.3万余场次。全社会也都在努力,正在不断深化改革,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毕业生。当然,作为教育主要载体的学校,理应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我院的实际考虑,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内外因素的结合,最终达到促成我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圆满解决。
3.1 强化内部革新,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与就业率挂钩
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学院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院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院要深化内部改革,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专业调整应本着五个原则:一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二是发展特色专业和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三是推行订单教育,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四是重点培养适应安徽崛起和经济市场化的实用型人才;五是注重长短线结合,实行相对灵活的学制和学习、培养方式。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学院每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对学院内部的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以此为根据,制定下一年度人数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如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下一年度制定招生计划时,招生人数应不高于上年度实际就业的人数;低于50%的专业可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适当压缩招生规模;低于30%或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应停止招生。
3.2 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中很多同学经常在外做兼职,但是所从事的多为一些简单的促销类工作。这并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兼职行为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扰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涸泽而渔的做法。基于培养工作经验的的需要,学院可考虑实行弹性学制。尝试和各种类型用人单位,尤其是社会责任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开发一些实习就业岗位,输送学生参加岗位见习,加强对见习同学的考核,见习的鉴定成绩即作为该生的课程成绩,这样既不影响课程的学习,也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为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做好准备。
3.3 贫困生就业问题需重点关注
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贫困生面临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的就业压力。我院每年申请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占到了全体学生数的20%以上,且每年向学院递交申请的学生数还在不断递增,针对贫困大学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学院应当有针对性地创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方式。一般一名毕业生求职支出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包括简历制作费、交通费、通讯费、面试费,以及求职期间的生活费等。因为缺乏必要的费用,很多贫困生不能赴外地求职,或支付不起必要的上网通讯费用,导致无法及时获取就业信息,错失了很多机会。因此,学院可考虑安排专项经费,对优秀的贫困生求职予以补助。以减少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而导致错失就业机会情况的发生。
此外,针对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特征,要充分调动利用教职工的社会资源,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及时对贫困生遇到的一些困难予以开导帮助。鼓励贫困生在求职遇到挫折时树立信心,同时耐心指出其自身需要改进之处,以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必要时,也可帮助贫困生推荐就业。
3.4 加强对学生创业和就业理念教育,完善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就业模式,自主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选择,但是也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创业成功后所获得的高收益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自豪感吸引着众多大学生投入其中。在目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的高职生更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和准备好自主创业。当前,创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因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的不足而导致好高骛远心理的产生,对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预期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的创业功亏一篑。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理应加入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应予以鼓励并辅之以必要的帮助。通过开办创业辅导班,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着力进行培养。学院也可借助开设的某些课程,通过情景性模拟引导学生参与完成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编制创业计划书,试办公司,进入市场。也可以主动尝试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争取能为创业者们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学院还应该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上创新,充分拓展就业指导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和指导就业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掌握就业工作的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涉及到学校专业调整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就业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就业指导课不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诸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优秀校友来院给学生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等,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3.5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调查,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面临这样的情况,高职毕业生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在学校教育中,相应地开展各专业技能的练兵活动,引导学生按照职业要求去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6 教育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问题严峻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对自己往往估价较高,总认为自己还是天之骄子,非得寻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否则,宁可不就业也不愿意屈就一些自己看不上的岗位。就业市场上的残酷竞争,实质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把就业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通过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加强学习,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深挖洞、广积粮”,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寻找机会增加自己的就业培训机会,学习求职技巧,更好的充实、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发展要有打算。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发展,避免扎堆,避免因一时竞争过于激烈而丧失就业机会。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就业期望值不能过高,更不要攀比,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从基础做起。再次,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好个人心态,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动手的能力,要对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在求职时要自信,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招聘成功率。
3.7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院要加强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工作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
总之, 尽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我们也不能指望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毕业生就业前景总体上应该是非常乐观的。理由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预备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能谈虎色变也不能惟疾忌医,而应当辩证的去看待,积极寻找对策,认真应对。就业危机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干旭主编.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3] 盛瑾.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J].党史文苑, 2008,(20).
[4] 程毅.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才智, 2008,(22).
[5] 胡敏,肖学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20).
[6] 张斌.我国大学毕业生市场就业歧视现象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
[7] 张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20).
[8] 黎小华,孟新福.论大学生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先就业,后择业”[J].职业时空, 2007,(07).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9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这个时代给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毕业生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1]。
1.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步伐的加速,也给广大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选择。
就业对高等教育的有效导向机制初步建立。从办学指导思想转变,到新的人才观、发展观树立;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从就业状况与高校经费投入等十八项工作挂钩制度建立,到与就业相关的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改革;从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广泛开展,到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试点等,就业贯穿了大学教育与管理的每个环节。
2.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
当前中国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高等教育的计划色彩使专业性强的工科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2],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困难,大学生的待业数逐年增加(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相关年份统计公报推算。其中,2011-2013年数据按照一次就业率70%计算,2014年数据根据9月28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推算,2015年数据根据不低于2014年一次就业率的目标预测。)
从高校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例:在推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为了完成校安排的实习任务与无法到用人单位接受就业前考核(学习、培训、岗前训练)产生冲突与矛盾的问题。
2) 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专业优势,就业出现困难。再加上部分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滞后。知识体系陈旧,动手能力差,社会实践机会少等,这些都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3]。
3) 高校毕业生观念上就业难现象突出。对于待遇较低的单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就业积极性普遍不高,而造成部分市(县)的用人单位招不到或招不满毕业生。结果是一方面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落实不了单位。
4) 人才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能够达到如此要求的毕业生为数不是很多,多数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参加过科技竞赛获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倍受用人单位亲睐。
5)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薄弱。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①就业指导途径单一,就业教育没有系统化。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宣传和咨询进行,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業起不了根本性作用。
3.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提高专业的特色与整体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认真研究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建设强势专业,扶持新建专业,注重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专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课堂教育、实(践)训教育、社会实践和创新基地四位一体的教学架构,把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机地组成人才培养目标。
将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把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结合起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教育。要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通过对优良学风的广泛宣传,营造学生勤奋学习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氛围。要加大对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及等级考试通过率。
4. 结束语
从国际竞争态势来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优势。自动化专业要努力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以服务经济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娜.《以人为本 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10. 79-82
[2]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123-136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问题;建议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一直接受学校教育,普遍缺乏工作经验,通过就业见习可以使他们初步的了解社会,了解一些职业的具体工作,积累一些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现阶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上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政策层面不够完善
现阶段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重要性,也已经出台了很多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政策,但部分政策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落实,而且每个人的补贴标准还存在地区差异,使得就业见习补贴从资金源头得不到保障,急需制定统一规范的政策。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岗位较少,提升空间较低
由于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并不想招收高校毕业生,认为高校毕业生会占用自己公司的名额并且没有太大的价值,这样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工作岗位较少,即使有些用人单位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的岗位,也是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只是帮忙打杂,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的岗位提升空间较低。
3.高校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方便组织就业见习
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省份,毕业后可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样就会流动性非常大,不方便组织管理。而且由于各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情况的了解也比较少,导致无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见习岗位,再加上学生的就业见习情况反馈不到位,限制后续见习工作的展开。
4.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见习不够重视
由于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毕业工作指导不够全面,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够,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就业见习的重要性。所以,在该就业见习的时候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到就业见习中来。
二、更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全过程的管理
要想更好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就要加强对就业见习全过程的管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过程中制定统一的申报条件,具体操作流程和补贴标准,高校毕业生如果符合申报条件就按照统一规范的流程申请就业见习即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具体的表格统计,例如见习单位的岗位需求表,高校毕业生的见习申请表和见习补助表等,同时加强后续考勤管理,时刻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情况。
2.加强见习基地的建设,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岗位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保障高校毕业生可以有就业见习的岗位。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对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的企业奖励,来大力动员相关的用人单位积极的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并且要保证这个岗位的适合程度。另外,要组织见习学生积极融入见习单位的培训中去,通过上岗前培训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选择见习岗位时不要仅仅关注该企业的发展情况,而是要具体考虑该岗位的可提升空间,是否可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3.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上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能否有效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相关措施,并且要将补贴落实到位。另外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资金的投入,并且将各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各项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同时,每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己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严格的经费支出标准以及经费支出程序,并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资金能够真正的落实到见习经费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的拿到就业见习资金,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顺利展开。
4.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的宣传,畅通信息渠道
就业见习信息的畅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就业见习信息的畅通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有效的对接,即用人单位知道哪里有毕业生,毕业生知道哪里有见习岗位。因此,需要增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的宣传,例如可以在网上、电视上、报纸上发布各种见习公告,让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了解到哪里有需求,并且可以及时去补充。另外,还可以经常性召开各种招聘会吸引企业和毕业生都来这里进行双向选择。同时,当地还需要详细的了解高校毕业生的见习情况,给予还没有见习的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咨询指导服务,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快速的找到合适的有提升空间的见习岗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情况关系着高校毕业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投入,采取有效的途径更好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使每个高校毕业生都能在见习岗位提升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14,8(3):215-216.
[2]王锦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2014,7(13):19-19.
【毕业生自荐材料中常见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11-03
浅谈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12-06
毕业质量检测分析会汇报材料07-12
铁路毕业生自荐信08-29
毕业生自荐信模板08-27
专科毕业生自荐书11-05
高中毕业生自荐信11-24
中专毕业生(护士)自荐信05-09
应届毕业生自荐书样板05-21
会计审计毕业生自荐书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