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分析

2025-01-11

地下水分析(通用11篇)

地下水分析 篇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地下水考点分析一:对地下水可能造成影响的工程类别及其影响方式

1.工业类项目(如化工、纺织、造纸等)

水质影响:污水乱拍、渗漏、固废土壤淋溶等下渗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水量影响:废水直接排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量发生变化;

水位影响:工业过程开采地下水造成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2.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

水质直接影响:渗滤液(固废液体或降水造成的液体)下渗进入地下水污染水质。

水质间接影响:固废污染土壤后在经降水淋溶进入地下水造成污染。

3.污水地下处理过程

水质影响: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水量影响:污水下渗后增加了地下水水量;

水位影响:污水下渗后提高了地下水水位。

4.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

水质影响:开发建设工程排放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水量影响:开发工程或调水工程对地下谁开采量增加;

水位影响: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5.水利水电工程

水质影响:水坝改变天然水流运行模式,造成地表水水质发生变化而影响水质;

水量影响:水坝运行在放水期和蓄水期晚秋改变了上下游水量,同时引起相应的地下水水量变化,上有地下水补给过多,下游补给不足;

水位影响:水坝对上下游水量的持续影响造成上下游地下水水位的明显改变。

其他影响:除对地下水的直接影响外,这些影响本身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环境影响,如地下水补给过多造成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下游地下水补给不足造成下游干旱化生殖沙漠化,水位下降过多又会造成地表塌陷等地质问题。

6.地下水库建设工程

水质影响:地下水库建设工程本身会对区域地下水造成一定人为影响;

水量影响:地下水库建设会造成区域地下水水量增加;

水位影响:地下水补给过多造成区域地下水提高;

其他影响:造成区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问题。

7.矿山开发过程

水质影响:矿坑水、尾矿水、废渣堆放淋溶、生活废水等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水量影响:开矿工程取用水或因开矿排水工程地下水造成水量变化;

水位影响:过度取用或排除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其他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被排空、枯竭、地面沉降、塌陷等问题。

8.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

水质影响:油田生活区废水、采莲油废水、油井废水、油井回灌水、勘探开采运输造成的原油地漏、地下油库造成地下水污染;

水量影响:生活、工程用水增加导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

水位影响:地下优油库、工程生活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下降。

9.农业类项目

水质影响:农业灌溉、污水、化肥农药使用造成地下水污染;

水量影响:灌溉水下渗后和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量发生变化;

水位影响:农业灌溉容易造成如盐渍化、沼泽化,但如取用地下水灌溉过度开采又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10..线性工程类项目

水质影响:工程建设活动及战场、服务区所排放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考点分析二: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1.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考察点:掌握地下水相关术语定义。明确三类建设项目划分原则,简单来说,Ⅰ类建设项目即会造成地下水水质影响的项目;Ⅱ类项目就是那些会造成其他环境水温影响但对水质没有影响的项目;Ⅲ类建设项目是水温水质都有影响的项目。在工作等级上主要这对Ⅰ、Ⅱ类项目进行划分,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平常接触较多的概念及其分级特征。能列出一、二、三级评价不同的评价要求。

考查方式:单选考察队各种概念的掌握,多选考察队三类建设项目划分原则和分级标准的掌握;案例综合考察。如给出一特定工程的特征和地下水环境,在正确判断其建设类别基础上分析其评价等级和列出评价要求。

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考察点:了解现状调查与评价原则、范围确定,不同类别项目评价范围的确定要区别对待;了解现状调查所需收集的三类资料,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问题和地下水污染源调查下面所包括的几个主要内容。在资料不完全或无法获得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参考地表水往年和出题规律,现状监测必须要掌握各级评价的不同布点原则,点位数、取样深度和监测频率要求等。现状评价部分掌握灯标污染负荷比和标准指数计算方法,在环境水温地址问题分析时要全面,切忌漏项。

考察方式:现状调查与水文地质问题分析部分大多以单选和多选方式考察队调查分析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的全面程度,在案例分析中会综合考察现状调查和评价,需要考试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争取答题完整和全面。

地下水考点分析之三

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考察点: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范围和时段,追区分不同建设项目类型预测因子的不同,了解不同评价级别所用的预测方法及解析模型法和类别分析法的应用条件或要求。预测方法所介绍的各种模型在附录F中有详细介绍,加深阅读以理解,理解预测模型概化和其实施条件。

考察方式:对预测因子和预测方法的选择上有可能以单选或多选形式加以考察。

2.地下水污染途径

污染方式: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直接污染的特点 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

间接污染的特点 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项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污染途径:1)间歇入渗型: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固体废物在淋虑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属此类。

2)连续入渗型:主要污染潜水。废水渠、废水池、废水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

3)越流型:污染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

4)径流型: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污染物能否进入含水层取决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考点分析之四

考察点:熟悉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的基本要求,学会根据实际工程建条件和水文条件提出适合不同建设类别项目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在具体分析中勿忘“以新带来”原则。保护措施与对策包括工程和管理两方面。由于保护措施和对策的重要性,有必要再次提及一下常用的地下水保护的工程措施以便考生加以了了解和熟悉。

地下水分层开采:开采多层地下水时,各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在地下水已受污染地区,禁止将已污染含水层和违背污染含水层混合开采;进行勘探等活动时,须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串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防渗措施:防渗采用的材料包括黏土、沥青、水泥混泥土、聚乙烯膜等。HDPE防渗膜、LDPE柔性防水膜、高度聚乙烯土膜应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垃圾填埋场、危险废弃物填埋场、废弃物填埋、固体废弃物填埋、尾矿填埋、废渣填埋、尾矿防渗等固废、危险填埋项目。

污染物的清楚和阻隔措施:对于地表泄露的污染物,一般采用地面挖去的清除措施。对已进入地下水污染物,可采取抽水方式抽出污染物,然后再进行处理。也可采取地下帷幕灌浆等物理屏蔽方式阻隔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可以修复地下水污染,可采用地下反应墙进行修复。

考察方式:对各类措施以单选或多选方式考察,并在案例分析中要求在经过具体分析和评价后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切记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必须双管齐下,不可偏废。

地下水分析 篇2

水是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 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 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全球化, 水与人口和资源并称为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

辽西地区是最为缺水的区域, 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干旱频繁发生, 尤其是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资源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 缺水状况

辽西地区处于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是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0至680毫米左右, 约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2%, 其中朝阳、阜新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30毫米、500毫米, 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而蒸发量多达1800至2200毫米, 是全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与此同时, 辽西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也不均衡, 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供水问题已成为影响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根据地区的统计资料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资料, 现状供水缺口约为10%, 到2010年供水缺口达30%。由此可见, 水资源缺口较大,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解决用水问题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大问题。

2 地下水资源状况

辽困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为40.3×108m3/a, 可开采资源为31.8×108m3/a。由此可以看出, 辽西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程度较高, 开来率达51%。该地区的地下水可分为四类, 即松散岩类地下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 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区和河谷平原区。含水岩组岩性主要为砂砾卵石、砂砾石、中粗砂等。渗透性较好, 出水量一般为1000m3/d~5000m3/d, 河谷平原区单井, 出水量一般为600 m3/d~3100m3/d。

2.2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的可洛性裂隙溶隙之中, 出水量约为110L/s~150L/s。一般地区泉水流量为3.5L/s~10L/s, 矿化程度小于0.5g/L,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地下水富水性中等, 且分布不均, 主要赋存于富水构造之中。

2.3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含水岩组为主要由侏罗系、石炭系、二叠系构成, 这些层状岩石在燕山期构造运动作用下, 形成了盆地、向斜及早斜充水构造。

3 缺水因素分析

辽宁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491.3mm, 最小年降水量仅284.9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38.77mm。可见蒸发作用强烈, 地表水蒸发损失将近1/4。该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 土壤土要为生草棕色森林土, 亚砂土和黄臼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 覆盖率小, 约为13%, 土层薄, 储水性差,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水量高达降水总量的80%。岩质构造环境脆弱, 是资源型缺水区, 一定量的水资源又因为时空分配不均, 为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难度。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 可将水区域分为下面几种缺水类型:

3.1 资源型缺水

辽宁西部的大多数地区, 多由变质岩及火山岩组成, 基岩裸露, 山峰陡峻, 构造低山丘陵地形, 部分地区由于风化剥蚀强烈, 组成又低又缓的矮丘陵, 岩石完整, 岩石节理及风化、构造裂隙不甚发育, 地形条件不利于水的汇聚, 大气降水被快速排走, 不能转化为地下水。丘陵坡部的残土积层, 因为存在无效厚度的含水层, 不能打井开采。此外, 部分已开采区, 由于需采出量大于可开采量, 已引起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从而出现水资源缺乏, 属于资源型缺水类型。

3.2 经济性缺水

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平原区多数是短河流河谷型平原, 地面坡度大, 径流条件好, 第四系含水层透水性好, 单井出水量大, 有地下水的存储能力。但些类型平原地形坡度较大, 地下水流条件好, 水丰富时期的降水快速地随着地表和地下的运流被排走。假设在条件好的河谷平原区,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加大降水渗入, 降低地下水远流排泄, 例如修建地下水库, 人工引水回渗等措施, 人工为河谷平原区进行调整, 提高地下水的水位, 提高地下水储库容量及存空间, 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允许开采量。目前由于经济上的缺乏, 不能投入工程量, 大气降水快速地随着地表和地下运流被排走, 引起地下水贫乏, 属于经济性缺水类型。

4 找水方向

根据辽宁省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区域的缺水因素、缺水类型主要可采取的开采模式分析如下:

4.1 资源性缺水区

该类型区应围绕构造断裂带、岩层接触带等线状构造开展工作。该类型区的线状构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东西向断裂蓄水构造

辽宁西部地区的东西向断裂蓄水构造常常表现为压性特征明显, 断裂面倾角→般为70°~80°, 常为NW及NE向断裂斜切。该断裂带为弱含水构造, 沿断裂方向有断续的泉水出现, 特别与NW断裂的交接部位, 泉水出露较多, 其含水条件西部好于东部, 泉水流量多为50m3/d~100m3/d。

4.2 北东向断裂蓄水构造

该类型断裂蓄水构造的走向多在NE50°左右, 性质多为压性、压扭性冲断层, 常与张性、张扭性断裂配置, 呈“多”字型构造带。断层部位常有泉水出露, 但富水性偏小, 多为10m3/d~30m3/d, 属弱含水构造带。

4.3 北西向断裂蓄水构造

该类型的断裂蓄水构造的走向多为北西330°, 断裂性质多为张扭性, 长约5km~10km, 断层面倾向北东, 倾角较大, 可达80°, 裂面光滑, 有泉出露流量0.57 g/L~1.24g/L。

4.4 其它类型 (接触带、岩脉等) 蓄水构造

不整合接触带是地层的薄弱部位, 般具有良好的含水空间, 许多接触带出现接触泉、溢出泉, 泉水流量都在40m3/d~86m3/d之间。

风化裂隙水发育地段, 在地形坡降大, 坡脚育黄土层阻水时, 常有泉水出露。泉水流量为10m3/d左右。

岩脉在本区分布较多, 特别是有些小岩脉垂直或斜交地F水流向, 使地下水富集, 并溢出地表形成泉水, 但泉水流量一般偏低。

在花岗岩侵入体的接触带, 也会形成线状或带状含水构造带, 如化石戈乡南部的乌兰山周围接触带, 泉水流量为130m3/d。

上述线状含水构造, 是解决农业用水和饮用水的较好地段, 可适用于零星开采, 需通过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进行查证, 以确定水井位置和深度, 在此基础上, 选择专业技术队伍施工成井, 开发地下水资源, 以解决贫困山区的人畜用水问题。

5 地下水开采的经济效益分析

水是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是影响社会主引济发展和人民牛活水平提高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查清本同水文地质条件, 充分含理的开发利用该区的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众所周知,水这种宝贵的资源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所叙述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资源现在出现了严重的缺乏,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渐的成为当代解决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如何能够充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话题。

2地下水资源的特性

2.1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

地下水资源不但具有可再生的特性,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中,可再生性表现在参与到现代水循环中,并且这种水可以得到再生恢复;而不可再生性主要表现在不参与现代水循环而且也不能够进行再生恢复。地下水的可再生性主要为补给资源,这种补给资源主要就是指一个含水系统可以在自然的条件下或者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从外界获取一定具有合理水质和水温的水。补给资源主要是通过含水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的补充水量来体现的,而其数量的多少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可以持续使用的水量。所以,在供水的角度来看,如果含水系统中所蕴含的地下水的数量小于补给资源的水量,那么水就可以进行持续的供应。除此之外,补给资源也指的是在含水系统中参与现代水循环的水。地下水的不可再生性主要为储存资源,储存资源主要指的就是经过历史的堆积,地质逐渐形成的地下水资源。这种资源主要是通过含水系统中出水量的多少来体现的,这种资源主要用来表示含水系统中不可再生的水。在供水的角度来看,如果使用含水系统中的储存能源,那么就会使得所使用的资源将永久的消失,不具有再生性。因此,储存资源也可以指含水系统中不参与现代水循环的水量。

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在含水系统中只含有储存资源,并没有补给资源。但是通常情况下的含水系统中都会同时含有储存资源和补给资源。有的含水系统中,可再生水参与到了现代水循环中,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补给资源。而有的含水系统中,参与现代水循环的水很少,这样就使得储存能源大量堆积。在水体的角度上来看,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过,因为两种资源所具有的属性不同,这样对于供水的目的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要对这两种资源进行区分。

2.2具有系统性

含水系统中包含了地下水。地下水在含水系统中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水体,不管是地下水系统中加入或者排出水量,都会影响到整个的含水系统。对于含水系统而言,其主要是通过隔水或者是相对隔水的岩层来作为分界,而系统的边界主要是指地址的灵通量面。这里所说的地下水的系统性,主要指的就是在地下水资源的内部含有较为统一的水力联系,然而这种内部的联系主要存在于外界的含水系统中。通常情况下,含水系统和其有联系的地表水系统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相互的转化。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把地下水和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地表水当作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所以,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区域性评价时,就可以将含水系统或者是水文系统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元。

2.3具有变动性

地下水的补给资源是具有一定的变动性的,尤其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地表水的利用量如果变大,那么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就会相应的变少。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一种变动性。

3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制约因素

3.1区域的环境因素

不同的区域,地下水开发的条件就不同,如果开发的方式不合理,就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果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进行大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那么就会造成地面沉降、海水的入侵等现象以及会使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对于岩溶地区,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的现象。

3.2地下水资源含量因素

地下水的开发能够有效的缓解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地下水资源的含量直接影响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而地下水资源的含量不但和地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含量也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3.3水权分配的因素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个区域进行地下水开发时,尽量减少或杜绝对其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产生影响。

3.4开发手段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手段和开发技术,直接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因此,要想使得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获得最大的成效,就要不断的对开发技术进行更新和改革,充分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4提升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在淡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区域,可以对地下水的补给资源进行开发,但是,务必要采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和开发技术。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资源的开发,主要就是对雨水和地下水的收集,而且要对洪水和咸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而言,土壤的含水量通常相对较少,并且降水量也较少,这样就会使得该区域的含水量分配不均匀。因此,要不断的开发新水源,而且还注意节约用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并且有效的提高了该地区的经济水准。开发新水源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对新的水源地进行开辟,并且要对相应的含水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和评价,进而有效的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而对于节约用水这一途径,主要是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中进行节约。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污水进行处理并加以循环利用,以及对孤立的供水系统的互联等等。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首先应该进性开发工程的设计,并且要全局进行把握,根据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的现场调查,全面的掌握开发地下水资源区域的生态环境,制定出全面科学的开发技术手段和开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要针对影响开发的各种因素进行具体地科学地分析,而且要针对实际开采的环境和开采的条件进行全面开采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并且要尽量的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其它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

【參考文献】

[1]郭亮.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的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8(15):20-21.

[2]章欢.浅谈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江西化工,2010,4(18):121-122.

[3]刘猛,袁锋臣.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J].治淮,2011,8(14):145-147.

[4]赵福祥,陈宏峰.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9(3):32-34.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的分析及建议 篇4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的分析及建议

摘要: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直接影响和改变生态环境状况.作 者:陈鸿汉 刘明柱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007,(2)分类号:X3

大同市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分析 篇5

大同市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分析

以 年为现状年,对大同市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了年内变化分析,地下水水位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小、潜水蒸发量大所致、也于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有关.

作 者:邢冬霞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大同,037008刊 名:地下水英文刊名:GROUND WATER年,卷(期):31(5)分类号:P641.74关键词:地下水动态 盆地平原区 影响因素

地下水分析 篇6

根据莱芜市浅层地下水和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分析,分析水质类别和主要污染因子及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提出了保护治理时策建议.

作 者:贾和增 李传忠 杨丰云  作者单位:贾和增,李传忠(莱芜市水利和渔业局,271100)

杨丰云(泰安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71000)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30) 分类号:P64 关键词:水质现状评价   水源地水质评价   可用水资源量   对策建议  

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分析 篇7

关键词:地下水,施工安全,FLAC3D

地下水会对隧道工程的各个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隧道围岩稳定的影响, 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及对隧道运营环境的影响等3个方面。总的说来, 地下水可以使围岩溶解、冲蚀、软化。从而降低围岩强度, 对隧道结构构成威胁。地下水的存在, 给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 不仅增加施工难度, 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侵蚀性地下水对隧道的衬砌结构造成侵蚀破坏, 影响隧道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另外, 如果地下水通过衬砌混凝土损伤部位, 工缝变形缝等穿透隧道防排水体系, 则会严重恶化隧道运营环境, 降低隧道服务质量, 增加隧道的维护运营费用。

1 渗流的数学模型

数学上处理岩体渗流分析通常有3种模型: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不连续面网络渗流模型、孔隙裂隙混合介质模型3大类。

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把裂隙的透水性按流量等效原则均化到岩石中, 得到以渗透张量表示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利用广义达西定律, 即可按研究非常透彻的孔隙介质渗流学来解决问题, 这一模型应用方便, 相当多的工程问题都可用这一模型进行近似研究。

2) 裂隙网络模型忽略岩石的透水性, 认为水只在裂隙网络中流动, 即为裂隙网络模型, 也称为裂隙网络水力学模型。在理论上这一模型比连续介质模型更接近实际。由于岩石中裂隙分布的随机性, 需要建立裂隙网络样本。首先需要对典型岩面的裂隙进行尺寸密度隙宽等几何参数的测量, 然后通过统计分析, 求得裂隙各几何参数的统计规律, 包括其所服从的分布规律后, 用Monte-Carto方法生成计算裂隙网络样本。

3) 裂隙孔隙介质模型又称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这一模型考虑到岩石裂隙与岩石孔隙之间的水交换。显然, 这应是更为切合实际的理想模型, 但实施的难度比较大。

FLAC3D模拟岩体的流固耦合时, 将岩石裂隙透水性平均到岩石中去, 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依据Darcy定律, 同时满足Biot方程, 对应于FLAC3D的数值计算的控制微分方程包括: 运动方程, 平衡方程和本构方程。

1.1 运动方程

流体的传导由达西定律描述:

undefined

式中:qj——比流矢量;

P——孔隙水压力;

kundefined——与饱和度S的函数。

1.2 平衡方程

undefined

其中:qi为渗流速度 (m/s) ;qv为被测体积的流体源强度 (l/s) ;ζ是单位体积孔隙介质的流体体积变化量。Cauchy运动方程为:

undefined

其中, ρ= (1-n) ρs+nρw是体积密度;ρs和ρw分别是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n) ρs是对应于岩土材料基质的干密度户。

1.3 本构方程

孔隙流动性的响应方程依赖于饱和度的值。在完全饱和状态下, 并且流体可以维持高达极限Tf的拉力, 响应方程为:

undefined

其中, M为比奥模量, α为有效应力的比数;ε为体积应变。

对于多孔渗透性固体的小变形构成响应方程为:undefined

其中, H为本构定律的函数形式;K为一个历史参数, α=1。其有效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弹性关系为:

undefined

2 实例分析

2.1 隧道的参数

隧道外径6.0m, 衬砌厚度为0.3m, 内径为5.4m, 埋深为15m。 根据隧道开挖的影响范围, 取左右边界隧道外径6.5倍, 即39m, 隧道底部取隧道外径3倍, 即18m。最后整个计算模型宽度84m、高39m、纵向长度为3.0m。所处的地层为V级围岩, 围岩的密度为2000kg/m3, 体积弹性为0.714×109Pa, 剪切弹性为3.333×109Pa, 摩擦角为25°, 凝聚力为0.2×106Pa, 抗拉强度0.1×106Pa。隧道衬砌结构采用C30混凝土, 其密度为2600kg/m3, 体积弹性为12500×109Pa, 剪切弹性为16667×109Pa。水位在顶部, 围岩渗透系数57×10-2m/d, 孔子率n=0.3。隧道模型参数见表1, 几何参数如图1所示。

本研究中考虑到隧道开挖半径, 人工边界和左右隧洞对渗流场的影响, 取宽度方向 (x方向) 计算范围为84m, 划分为28个有限差分单元;深度方向 (z方向) 取至地下水面位置, 即高度方向计算范围为44m, 划分为15个有限差分单元, 上部围岩口15m, 只考虑重力作用。为简化计算, 在隧道长度方向取隧道施工循环进尺长度3.0m, 则整个计算范围为84393.0 (m) 。

数值计算中材料的力学模型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理论模型。FLAC3D程序具有强大的饱和渗流计算功能, 本研究模型取为饱和渗流模型, 模型顶面也是地下水的自由面。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隧道封堵施工

(1) 全封堵模型分析:所谓的全封堵是指在隧道开挖后, 即使做了完全不透水的混凝土衬砌, 衬砌结构体系排放量等于零, 注浆加固不予考虑。

隧道开挖扰动了原有的渗流场, 由于混凝土衬砌完全不透水, 使得这种扰动甚微。从以下可看出, 隧道开挖后, 渗流场变化不大。全封堵止水措施, 适用于对保护地下水环境, 限制地层沉降要求高的工程, 可以为隧道结构的耐久性提供极为重要的环境条件, 也为隧道安全运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环境条件。

3.2 限量排水模型分析

限量排水模型分析是同时考虑注浆圈和混凝土衬砌的渗透性。研究在二衬砌渗透性不变的情况下, 隧道稳定的神流量和注浆圈渗透的关系。

4 结论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 分析了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影响。从渗流角度, 运用渗流和围岩之间的耦合关系,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以及隧道围岩的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评价隧道安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祖强, 张贵金, 王明, 等.用FLAC3D模拟流固耦合评价病险土坝防渗加固有效[J].湖南水利水电, 2009.

[2]彭文斌.FLAC3D实用教程[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伊兴芳.山岭隧道地下水排放量对围岩水环境影响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硕士论文) , 2009.

[5]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FLAC3D manuals, 2006.

[6]李围.隧道及地下工程FLAC解析方法[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地下水对工程施工影响分析及探讨 篇8

关键词:地下水 建筑工程 施工影响 对策

在建设工程施工的周期当中,不得不提及的施工阶段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阶段之一,在施工阶段也经常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情形。地下水作为天然形成的地下水质,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无论是地下工程还是地上工程,在进行工程建造时,都要或多或少的深入地表岩层。但是,地下水作为在广泛的地表岩土之中常见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却十分广泛而普遍。

1 地下水在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1.1 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分布较为复杂,它不仅受一般规律影响,还受到岩土性质、地理环境条件与季节变换、结构发育程度、人类活动等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各个因素可能单独影响,也可能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地下水在分布上包涵了地下水类别、储存数量、水位高低与补给条件等不同特征的分析,而在这些特征之中地下水的类别则最为重要。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按照埋藏条件来分,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包气滞水、承压水。不同种类的地下水对其影响也自不同,具体有如下两点:首先,各种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的固有特征有所不同,如季节的变化、是否承压、补给条件的差异等;其次,我国现今在工程建设技术的先进程度和行业限制有所不同,如大型水利工程、矿山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之间的不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潜水的影响最大,因其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埋藏的深度和范围较大的特点,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影响广泛而普遍;包气滞水由于埋藏浅、储量小,对工程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在工程施工中则影响较大,但承压水的影响概率则很低,只对个别地带、个别行业带来影响。

1.2 岩土的三相结构和岩土的水性质。在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元素是岩土,岩土的结构、力学特征以及其他性质则直接决定了在工程施工中是否顺利。岩土在结构上呈现气、液、固三态。固态的岩土主要是由不同的粒径级配固体颗粒所组成,它是岩土的主体部分;液态的岩土主要是由依附于固态颗粒上以及游散在固相结构空隙中的液体;气态的岩土主要是由扩散在液态与固态上以及充溢在液态和固态空隙中的水蒸气和空气。岩土的三相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岩土的稳定性与强度。

在地理学上,我们通常将岩土中液态结构同地下水视为一种类型。其中,岩土的水性质则集中体现了地下水的性质,分别可以叙述为岩土的给水度、含水性与透水性。在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角度来观察,各个类型的岩土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最佳水质的指标值,然而,岩土的水性质实际上的指标值同理论上的最佳值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1.3 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地下水在工程施工方面,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其主要影响根源,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但直接决定了岩土三相结构中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岩土三相结构在施工扰入后的变化发展趋势,从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当复杂,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理论定律展开研究。

1.3.1 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这种理论是指把岩土结构中固液两种状态相对饱和的岩土结构,这种结构能得出固液两种状态的相对关联、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种规律,它是岩土三相结构重要的理论。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认为液体不承受剪应力,但可以承受并传递法向应力,进而把结构总体应力区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液相空隙压力u、固相有效应力σ′。该理论可表达为:σ=σ′+u。由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进行分析,液体在岩土之中具有流动性,施工开始后将会导致液体的不同程度的流动,因而造成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力强度损失降低。

1.3.2 地下水运动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明:V=ki1/m。在公式中,v的含义是水移动速度;k的含义是岩土的渗透系数;i的含义是水力的坡度;m的含义是综合反映流速、地下水的流动方式和岩土三相结构特征的参数。地下水在处于层流状态时,m的值应当为1;而当地下水在处于紊流状态时,m的值应当在1和2之间。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在岩土中是以层流方式运动的,所以m值常取1。

1.3.3 岩土强度理论:t=σtan∮+c。其中t表示岩土抗剪强度;σ表示剪切面方向应力;∮表示岩土内摩擦角;c表示岩土黏聚力。此式即为闻名遐迩的摩尔—库仑强度理论。因为剪切破坏是岩土破坏最常见的方式,所以抗剪强度作为基础的摩尔—库仑理论变为岩土结构非常重要的理论。

在对以上叙述的三个理论在理解和运用时,首要且必须要做到的是全面与统一,同时须具体明确以下几点:

①在工程施工中,地下水的影响不是单独的,同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②以上三个理论是相互统一的,三个理论共同决定了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

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对其影响包含了物理、地理、化学等不同学科,只有结合工程和地下水的实际情况才能避免得出错误结论,能更正确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对策分析

通过地下水对工程施工影响的分析,结合上述三个理论,在实践中遵循三个原则来确定对策:安全第一原则、经济可行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以这三个原则为指导,所确定的对策可分为管理类和技术类。

2.1 管理类对策。管理类对策是指充分的运用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的成果和实践经验,这类对策可以通过科学、创新、高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减轻乃至消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具体言之,有以下几点:①合理安排施工活动,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汛情、雨情等气候因素所带来的消极效应;②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发挥其技术专长与思维能动性;③在施工需求基础上适度调整施工质量、费用与进度,从而适应在特定环境下地下水问题的解决。

2.2 技术方面的对策。技术方面的对策在操作上方法和措施有很多种,但它们都能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在工程施工中不同中给的措施应当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范围、具体做法和技术指标。下面我们对一些技术对策的共同特征具体进行论述:①堵和截:这种方法在本质上以隔断地下水补给源为特征,以及在地下水流动过程中设置障碍、提高阻力。具体方法可以利用设幕墙、打板桩等方法,这是为了把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加以控制,为整个工程施工时打下基础保障,从而有利于整个工程的施工。②排和降:排是指把地下水以及补给源排放到施工的作业范围外;降是指将高水位降至作业面以下从而使得作业面处于降水漏斗的范围内。利用排和降的方法可以把作业范围内中的岩土三相结构中液态比例降低,并有利于整个工程的施工。③保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其它技术方法成本过高时,我们可以采用保留的方法,保留地下水,并采取开发或更换新施工方法和工艺来解决,譬如水下开挖土方工法以及机械顶管替代人工顶管等。④更换和固结:更换是指将更换后的土质和地下水凝固或降低地下水流动速率,从而与地下水结合而形成新的岩土三相结构;固结是指加入凝固性材料、冷冻等方法使岩土固化,以降低地下水的渗透破坏和流动性。⑤防:这种技术方法是指防止地表的径流,例如雨水以及其它特殊径流产生的地下水问题。

2.3 技术对策的举例:①管涌防治:这种方法是以堵截地下水补给源、阻碍或弱化地下水流动的方法,设置反滤层、减小地下水的水力坡度、替换土质等。②流土防治:采用人工降水、冻结、打板桩和水下开挖等方法。③基坑坍塌:降水、集中排水、护坡或基坑支炉等。④地面沉降防治:采用周转式回灌、缓慢均匀降低地下水等。

3 结语

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是十分普遍、客观的存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进行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对建筑技术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成华土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5.

[2]郭庆辉.浅谈地下水工程施工西部探矿工程.2008.6.

地下水分析 篇9

鲁西平原区灌溉入渗及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依据山东省临清市胡里庄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针对鲁西平原区水资源调查工作中的灌溉用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以及灌溉入渗补给和年降水入河补给系数做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成果,并进行了水均衡检验,成果对于同类地区的水资源评价、规划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作 者:杨金波 辛红兰 YANG Jin-bo XIN Hong-lan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聊城,25刊 名:地下水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年,卷(期):31(6)分类号:P641.8关键词:地下水 灌溉入渗 可开采量

地下水分析 篇10

河北省中南部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

摘要:于和沿横贯河北省中南部的北纬38°带,分别在低山丘陵、山前平原、低平原和近滨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区,采集灌溉机井水样分别为24,120,71和44个,并分析水样中的硝态氮含量.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农区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总体上达到了饮用水标准,没有发生大面积污染,但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很大;地下水埋深及施肥量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低山丘陵区硝态氮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13.39 mg/L;山前平原区含量其次,平均含量为4.03 mg/L;低平原及近滨海平原区含量最低,平均为0.41 mg/L;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部分样点硝态氮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地下水污染明显,需要采取防治措施.作 者:孙世卫    雷玉平   郑力    付玉芹    康凌艳    SUN Shi-wei    LEI Yu-ping    ZHENG Li    FU Yu-qin    KANG Ling-yan  作者单位:孙世卫,康凌艳,SUN Shi-wei,KANG Ling-yan(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雷玉平,郑力,付玉芹,LEI Yu-ping,ZHENG Li,FU Yu-qin(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1)

期 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2) 分类号:X523 关键词:河北省    地下水    硝态氮    空间分布   

地下水分析 篇11

关键词:浮游硅藻;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溶洞

中图分类号: Q17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323-03

收稿日期:2014-1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62005、30560011);贵州省科技基金(编号:黔科合外G字[2012]7023);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编号:黔科合SY字[2012]3178)。

作者简介:孙丹(1988—),女,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E-mail:719479994@qq.com。

通信作者:支崇远,博士,教授,从事硅藻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zhicyy@qq.com。喀斯特溶洞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洞中的水有溶蚀、侵蚀作用[1]。溶洞地下水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有一定的区别。硅藻分布非常广泛,在淡水、半咸水、海水、陆地上都能生存。硅藻是一种低等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个体微小,体长一般在1~200 μm。硅藻种类多、生命周期短、繁殖快、属种丰富,对环境因子变化十分敏感,国内外已将硅藻作为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2-6]。关于应用硅藻对溶洞地下水质进行分析的研究很少[7-8]。本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层台镇玉龙村溶洞地下水为对象,分析溶洞地下水中浮游硅藻群落的组成及分布,旨在为浮游硅藻种群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地点

玉龙洞位于乌江上游毕节段层台镇玉龙村,分布于整个村。依据玉龙洞在乌江上游毕节段的特点,依次在洞口1(位于村头)、洞口2(位于农户住宅旁)、洞口3(位于山上)(图1)3个采样点采集样品。洞口均较小,洞口的水流速度比较快,洞口1、洞口3周边植物繁茂,洞口2附近有人居住。洞壁潮湿,洞内温度较洞外低。

1.2样品的处理

在洞口1、洞口2、洞口3采样点分别取自然状态水1 000 mL。

1.2.1钙质、泥沙处理加入一定量浓度为12 mol/L的盐酸溶液,利用乙醇灯对试验器皿持续加热至不产生气泡为止。

1.2.2有机质、其他藻类处理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溶液,加热至不起泡为止。

1.2.3样品提取向样品中注入蒸馏水,自然冷却;待硅藻沉积在容器底部,使用真空水泵吸除烧杯上清液;多次重复此操作,至溶液最终pH值为7左右。

1.2.4樣品存放根据样品硅藻密度,将硅藻溶液定容至50 mL备用。

1.2.5标本制作从制得的硅藻样品中提取500 μL样本置于18 mm×18 mm盖玻片上,使用ZCY胶将样本制成硅藻永久制片,干燥。

1.3硅藻鉴定与统计

使用50iBas尼康生物相差光学显微镜(DIC)对溶洞中的硅藻进行鉴定,统计硅藻的壳面数量。 结合国际权威硅藻图谱、《中国淡水藻类》及《中国淡水藻志》第4卷、第10卷、第12卷鉴定硅藻属种[9-13]。分别计算硅藻的物种数以及每物种个体数,每个样品计数3片,各片之间数值差距小于等于15%,如果误差大于15%,则相应增加计数片数,取其平均值。

1.4方法

硅藻细胞密度(N)计算公式如下:

N=n×V1/V2×V3。(1)

式中:V1为浓缩样体积(mL),V2为计数体积(mL),V3为采样体积(mL),n为个体数[14]。

Berger-Parker 物种优势度指数(I) 计算公式如下:

I=ni/N。(2)

式中:I为物种的优势度,N为样品的个体总数,ni为第i种物种的个体数。当优势度I≥0.1时,该物种即为优势属或优势种。

硅藻生物多样性指数(H)计算公式如下:

H=-∑(ni/N)×ln(ni/N)。(3)

式中:n为样点第i种硅藻个体数,N为样点中的硅藻总个体数[15-16]。H>3代表清洁水质,2

D=(S-1)/lnN。(4)

式中:D代表Margalef 多样性指数,S代表硅藻种类数,N代表硅藻个体总数。D>6代表清洁水,4≤D≤6代表水质轻度污染,3≤D<4代表水质中度污染,D<3代表水质重度污染。

E=H/log2S。(5)

式中:H为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为种类数。当 00.8代表无污染。

硅藻商(Q)=中心纲硅藻种数/羽纹纲硅藻种数。(6)

当Q≥1 时代表水体富营养化; Q<1 时代表水体贫营养。

2结果与分析

2.1水质理化指标

由表1可知,各采样点氧化还原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洞口2>洞口3>洞口1;无机磷、无机氮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洞口2,说明洞口2水质较洞口1、洞口3差,这主要是因为该采样点位于村内,容易被生活污水等污染。

2.2硅藻的组成及分布

本研究共计发现硅藻107种(含变种、变型),隶属2纲9科18属(表2)。其中,羽纹纲物种较丰富,共8科17属104种,占总种数的97.20%;中心纲1科1属3种,占总种数的

nlc202309040045

2.3不同采样点硅藻的优势种

浮游硅藻优势种在水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不同优势种的组成、变化、优势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水质。3个洞口的优势属种分布特征不同(表3),洞口1的优势属为曲壳藻属(Achnanthes)、舟形藻属(Navicula);洞口2的优势属为桥弯藻属(Cymbella)、曲壳藻属(Achnanthes)、卵形藻属(Cocconeis)、舟形藻属(Navicula);洞口3的优势属为菱形藻属(Nitzschia)、桥弯藻属(Cymbella)、曲壳藻属(Achnanthes)、舟形藻属(Navicula)。研究表明,桥弯藻属(Cymbella)、曲壳藻属(Achnanthes)、卵形藻属(Cocconeis)、小环藻属( Cyclotella )、Achnanthes minutissima是水质清洁的指示属种[17]。研究区域主要优势种为Achnanthes minutissima var.jackii和Navicula parablis,硅藻在各采样点的优势属、优势种多数为清洁指示种,由此可见,各采样点水质良好。

2.4硅藻细胞密度

溶洞地下水硅藻细胞密度为1.08×104~1.95×104个/L,平均值为1.59×104个/L。洞口1硅藻细胞密度最大值为 1.95×104个/L,洞口2的细胞密度最小值为1.08×104个/L,洞口3的细胞密度1.73×104个/L。水体中浮游硅藻密度<30×104个/L为贫营养,30×104~100×104个/L为中营养,>100×104个/L为富营养[18]。溶洞地下水浮游硅藻的密度小于30×104个/L,故溶洞地下水为贫营养。

2.5硅藻多样性指数及硅藻商

由表4可见,采样点硅藻多样性指数H为2.733 7~4228 5,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洞口1,最低值出现在洞口2;丰富度指数D为5.849 2~14.919 5,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洞口1,最低值出现在洞口2;均匀度指数E为0.604 3~0.699 6,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洞口1,最低值出现在洞口2;硅藻商Q值为0.022 2~0.087 0,其中最高值出现在洞口2,最低值出现在洞口3。H>3为清洁水质,D>6为清洁水质,0.5

3结论与讨论

3.1溶洞地下水硅藻群落结构特征

本调查表明,溶洞地下水中共发现硅藻18 属107 种(含变种),平均细胞密度为1.59×104个/L,硅藻群落结构为物种较丰富、细胞密度较低和多样性较高[19-23]。溶洞地下水中硅藻以曲壳藻属(Achnanthes)和舟形藻属(Navicula)2个属为优势属,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 var. jackii (Rabenhorst) Lange-Bertalot、舟形藻Navicula parablis Hohn & Hellerman為优势种。不同采样点溶洞地下水中硅藻分布特征不同,洞口1硅藻为67种,洞口2为22种,洞口3为46种。各采样点均出现的硅藻种类有曲壳藻属(Achnanthes)、舟形藻属(Navicula)、脆杆藻属(Fragilaria)、卵形藻属(Cocconeis)、桥弯藻属(Cymbella),其中,洞口1、洞口3共有的硅藻种类较多,可能是洞口1、洞口3的水环境特征相似,洞口2水环境可能受人为干扰影响。

3.2喀斯特溶洞水质现状

3个采样点中,洞口2的水质较其他2个采样点差,这可能与村民日常生活有关。我国喀斯特溶洞繁多,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应对溶洞水质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建立合理的保护方案,避免溶洞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本研究中喀斯特溶洞平均硅藻商为0.046 5,均匀度指数等于0.643 6。溶洞地下水水质为贫营养状态,水质清洁。但是多样性指数仅定量考虑了群落的物种数及其个体数,未涉及物种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能揭示水体的具体水污染类型。 在评价水体水质时,还应结合其他生物学及理化指标。

参考文献:

[1]何才华,王宗艳. 洞穴环境与洞穴旅游[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46-50.

[2]郭云,赵宇中,张波,等. 乌江中上游水体营养状况底栖硅藻指示性属种的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10,26(6):80-84.

[3]Battarbee R W,Flower R J,Juggins S,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toms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the hoylandet area of Nord-Trondelag,Norway[J]. Hydrobiologia,1997,348(1/2/3):69-80.

[4]Vuorio K,Lagus A,Lehtimaki J M,et 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responses to nutrient and iron enrichment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5,322(1):39-52.

[5]刘俊琢,张成君.硅藻指数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5):12-16.

nlc202309040045

[6]Kelly G M. Use of the trophic diatom index to monitor eutrophication in rivers[J]. Water Research,1998,32(1):236-242.

[7]李国忱,刘录三,汪星,等. 硅藻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9):2617-2624.

[8]劉明,王倩,马健荣,等. 贵阳天河潭旱洞硅藻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初步研究[J]. 中国岩溶,2009,28(3):324-328.

[9]胡鸿钧,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胡鸿钧,李尧英,魏印心,等. 中国淡水藻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齐雨藻,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淡水藻志:第4卷:硅藻门中心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2]齐雨藻,李家英,谢淑琦,等. 中国淡水藻志:第10卷:硅藻门羽纹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施之新. 中国淡水藻志:第12卷:硅藻门异极藻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邓洪平,陈锋,王明书. 嘉陵江南充段硅藻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2008,32(4):586-591.

[15]章宗涉,龚循矩.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6]朱为菊,王全喜. 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其水质评价[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4):405-410.

[17]邓迪勇,卢伟,陶敏.硅藻在水环境监测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2):222-225.

[18]胡芳,刘桢. 湘江长沙段浮游藻类动态监测与水质评价[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2):111-113.

[19]邓洪平,陈锋,王明书,等. 嘉陵江下游硅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2010,34(2):330-335.

[20]辛晓云,杨文杰,张红,等. 内蒙古岱海水质的硅藻生物指数评价[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263-266.

[21]辛晓云. 河南南湾水库浮游硅藻的种群结构与水质污染评价初步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3,22(5):125-126.

[22]高亚辉,虞秋波,齐雨藻,等.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044-1048.

[23]杨清良. 台湾海峡西侧浮游硅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J]. 海洋学报,1995,17(2):99-107.于雷,李晓蒙,张作明,等. 硫源对高温厌氧产氢菌Caldicellulosiruptor changbaicum发酵产氢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26-328.

上一篇:夏天下午问候语下一篇:记一件有趣的事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