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2024-09-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9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1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三、能力目标

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内容及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2)由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

(1)《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到《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被改成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清政府对外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展成赤裸裸的卖国外交。

(4)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屈辱外交的阴影。袁世凯和段祺瑞则用出让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

(5)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集团对日本侵略曾长时间退让和不抵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认识中国人民渴望独立自主的外交之争

(1)外交之争:

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⑥国民政府前期,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以及减轻财政压力,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孙中山“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一种退步。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但直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仍没有收回,并出现美国侵华权益扩大的趋势。

(2)认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原因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许多与会国家的代表坚持了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3)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5.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1)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这样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护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

(3)“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清除斯大林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偏见。

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6.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比较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板书设计】

依据 政策 成就

国家利益 另起炉灶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国家性质 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家实力 打扫干净屋子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国际坏境 再请客 亚非国际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翻到我们教材的必修一108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三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非常失败的,自鸦片战争一来,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想来都是不平等的,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地的。旧中国的外交只有屈辱,没有真正的外交。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才开始酝酿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学习。

课前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2.新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外交这样的外交政策方针? 3.新中国的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本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关系,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不仅反对了帝国主义,而且不至于在外交上陷入孤立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从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

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材料

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

二、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结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世界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接下来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

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

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抱着和平和友好的热烈愿望参加会议的,相信此次会议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破坏和阻挠而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前两天一般性发言中,出现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存在求同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该国近代开始以来都经受过、并且当时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总理讲话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代表团与一些国家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加强协商,密切合作,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 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 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 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1.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区别?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旧中国对外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政策。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开展外交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片段教学精彩,积极性

所谓片段 (片断) 教学, 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一般说来, 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 让教师进行教学, 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 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技能比赛中, 片段教学常常放在说课之后, 作为说课的教学实践, 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容易混淆, 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近年来, 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 本人也接触了一些, 因此对片段教学有所体会。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 认为一个好的片段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 合理整合资源, 注意片段教学的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 但教学步骤必须完整, 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现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 片段教学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 应设计片段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探究、片段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确定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 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 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片段的难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 知识储备不足, 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片段教学过程层层推进, 展现种种精彩。

1.视频导入, 设置悬念。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视频材料声像具备, 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境, 仿佛历史重现, 使人身临其境, 联想翩翩。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并且,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

师:这段简短的视频反映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1949年10月1日,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 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板书) 。

2.图说历史———展示图片, 思考历史问题。

一张历史图片, 反映一段历史。 并且, 在高中历史试卷中, 有不少图文并茂的题目。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图片展示:战后世界形势图

师: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 请同学们看这张战后世界形势图, 说说我国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分别是什么? (停顿了一会儿, 给同学们一点思考时间后) 要注意图片的特点, 有三种颜色, 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黄色代表资本主义阵营, 而绿色呢? 对, 代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这三类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如何呢?

经过教师提示, 学生不难分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 这时, 如预设学生上讲台发言, 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效果会更好。

同时, 在讲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时, 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明。 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又很有成就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3.对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片段教学组成的, 只有片段精彩了, 才会有完整的精彩教学。 片段教学的关键就是对重、难点的成功突破, 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1) 巧妙引入材料, 突破重点。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 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教材中已明确指出, 学生容易答出。 但教师还应根据材料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国际事务的立场。 材料就是对独立自主内涵的概括, 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2) 采用表格和课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难点。

表格展示: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这三项基本方针, 初中已经学过, 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确指出, 可让学生自学教材, 当堂反馈, 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引出课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 你会“一边倒”吗? 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请一个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

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题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 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正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

4.创设情境, 体现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学, 就是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识图能力、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课程到此, 笔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将本课堂所学的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对比, 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师再次出示材料 (《周恩来传》)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随即, 进一步引导学生,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 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而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好课所不可缺少的,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片段教学时间短, 因而小结必须做到简短、精炼, 最好用一两句话说明。

师:请同学看板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 学生:我们学习了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 采取的政策, 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视的板书设计。

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少, 且时间短暂, 因而板书设计往往被忽视, 然而板书可以使教学更具条理性, 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 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可取代的。 但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确, 使人一目了然。 本片段教学的板书如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2) 外交政策的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3) 外交成就

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把握片段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做、学”合一, 以“做”带动“教”和“学”, 也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 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因而, 课堂练习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 片段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本次教研活动规定片段教学的时间为15分钟。 但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境, 时间就很难把握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选择了灵活运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把握时间。 准备了一道选择题, 做好了两手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 题目就用得上, 如果时间不允许, 就跳过, 直接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选择题) :新中国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 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课后思考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与“一边倒”和苏联结盟相矛盾?

这次教研组开展片段教学活动对笔者启发很大, 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 寻求最佳角度切入, 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 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 而且更集中、精炼、精彩和需要讲究教学艺术, 更富有挑战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3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进行访问,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条约,规定了新中国与苏联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这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那么,什么是“一边倒”呢?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何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成为两个世界超级大国,而且美国和苏联由战时的合作走向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市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的铁幕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提到:“从波罗的海的海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的后面,中东欧古老国家的所有首都——华沙、柏林、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它们周边的人口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它们不仅仅是以某种方式臣服于苏联的影响之下,而且还不得不受到莫斯科日益增长的高压控制。”这些话公开地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拉开了美苏争霸的序幕。

此后,美国国会于1948年4月批准了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企图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加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从而排斥社会主义苏联。1949年4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葡、意和冰岛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

同时,美国还加强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权。

美国的这一系列旨在控制欧洲、遏制苏联和称霸世界的计划刺激了苏联,使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在1947年7月和8月间,苏联实施了“莫洛托夫计划”,先后与保、捷、匈、波、罗五国签订贸易协定,密切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从1947年初到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大多数国家之间共签订了16个双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确立了苏联与东欧国家间的政治联盟关系。1949年,在苏联的主导下,苏、保、波、罗、捷等六国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使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955年,苏联与东欧各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与东欧国家军事同盟正式建立。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争夺、对抗的两极世界格局。

参看下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地理分布。

那么,在这样的国际坏境下,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讨论。

首先,新中国选择了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独立自主就意味着新中国不会依附和受制于任何国家,这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是相违背的。因为美国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且听命于美国的中国政权,希望把中国变成其在亚洲遏制苏联的阵地。同时,近代西方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华拥有的各种特权将被废除,西方国家会敌视中国。

其次,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不仅对社会主义采取敌视的政策,而且要想尽一切办法消灭社会主义。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定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当时世界范围内两大阵营的对抗就直接表现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的中国要与敌视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合作是基本不可能的。

再次,新中国走向国际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持敌视中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还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孤立、封锁、禁运的政策。而苏联在新中国建立的第二天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1949年10月3日与新中国建交,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

第四,经济因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日本的侵华战争,三年内战的破坏和国民党从大陆败退时的掠夺、破坏,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新中国建立时,一些资本家中也流传着“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等话语。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政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赢得国民的信任,巩固新生的政权。但在建国初期,完全依靠新中国自身的力量达到上述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但是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的政策,而苏联愿意给中国政府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

此外,苏联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曾多次给予中共帮助,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革命长期实行敌视和破坏政策,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企图消灭中共。这使新中国政权很难建立起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任。

基于以上因素,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新中国选择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选择与社会主义的苏联结盟,实施倒向社会主义,倒向苏联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基本知识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归纳总结一下吧。一方面,对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另一方面,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概括。把它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再具体分析内因,又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原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 篇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建交;

2、第二次: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热潮;

3、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关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一)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意义: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0年)

1、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2.14 中苏两国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5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过程:

(1)提出:1953.12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2)实践: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1)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3)由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三)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

1、时间、人物、参加国:1954年4月至7月 周恩来 中、苏、美、英、法

2、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6、局限性:没有解决朝鲜问题

(四)亚非会议(1955年)——又称为“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时间、地点、国家: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29个亚非国家(中国:周恩来)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成就: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原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内容:“同”:(1)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2)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的共同愿望

(3)都面临着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1)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得到哪些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认识: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过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封锁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3)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1、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根因)

2、外交政策变化以国家实力为后盾

3、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5

新人教版

【巩固练习】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④一条线,一大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国际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5.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外交原则

6.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7.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

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8.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9.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C.实行“无敌国外交”

D.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小结】学习心得:

【课堂测评】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苏谈判 C.中美谈判 D.中缅谈判

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

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

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②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2)根据材料一、二,列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3)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云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3年3月)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定稿) 篇6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领略新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风采,感悟新中国实力的提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八年级下册第十五、十六课,复习新中国的外交。

回顾近代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和厉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旧中国饱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正如外交家周恩来所评价的那样: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是跪着办外交的。

(幻灯片:旧中国的外交)旧中国的外交特点:不独立、不平等、屈辱 学生展示屈辱的外交史实及原因。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幻灯片)一扫过去百年“屈辱外交”的历史,完成了开拓、突破、腾飞的蜕变,(幻灯片)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外交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将开展一次图片展,一起来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历程。师:此次图片展览共分三个展厅。

一、50年代的外交成就---开拓(幻灯片:第一展厅—开拓厅)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

1.(幻灯片)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国际关系的特点:以苏年为首的

过渡:那么,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取得了哪些成就? 1.师:多媒体展示五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恩来总理会晤印度总理尼赫鲁晤印度总理尼赫鲁倡导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总结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印政府总理会谈,中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发挥建设性作用;万隆会议就不同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合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教师总结:在建国初,特别是50年代,新中国外交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但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50年代的中国外交:有了话语权(中国声音)。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开拓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我们给第一展厅选择的主题是“开拓”。下面我们移步第二展厅,感受七十年代的突破。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幻灯片:第二展厅—突破厅)

1.师:多媒体展示七十年代的外交图片史实。

过渡: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通过展厅内的图片提示,请问“梅开三度”是指哪三件突破性的外交史实呢?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 2.生:总结七十年代的外交史实。(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师分析国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何政策?(孤 立、封锁、包围、敌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新角色: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事件: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师:中美中日建交有何意义?(从对中国、对世界)学生讨论(对中国而言,有利于打开外交新局面,引发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和平。)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腾飞(幻灯片:第三展厅—腾飞厅)过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我们移步第三展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腾飞。让我们再来参观一组图片:

1.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2.生根据图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国际形势及外交成就)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合作探究

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师: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图片(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史实,你有什么感悟?

感悟:纵贯近代、现代外交,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综合国力。旧中国的外交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7

一、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是极其严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 年里全国虽然采取了不少的抗旱、防旱措施,但一直到1952 年底,北方地区耕地能够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比例尚很少,南方地区的水田大部分还不能抵御稍长时期的干旱,部分地区仍频繁发生旱灾。为此,政务院于1952 年12 月19 日发布《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力图通过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瓶颈。文件指出,要想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就必须开展蓄水运动和提高灌溉能力。必须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拟定因地制宜的计划,并应利用农闲的冬季,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全面地,深入地动员广大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防旱抗旱计划的胜利实现。1960 年上半年,大面积旱灾再次来袭,在我国北方和西南方的某些地区,降雨奇缺,受旱面积达六亿亩,部分夏季作物的收成受到影响。因此,中共中央于1960 年6 月28 日发布关于抗旱备荒的指示,要求各地必须从坏处打算,对于可能发生灾情作好充分的应对,在全力抓紧当前抗旱保苗和抗旱抢种工作的同时,必须积极进行备荒工作。该项指示中汲取了1958 年“大跃进”中一平二调、过度劳作、铺张浪费的经验教训,明确要求贯彻中央有关农业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防止由于抗旱抢种使群众过度劳动、过度疲劳,同时,必须防止1958 年在抗旱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的错误。

二、开展群众性小型水利建设

20 世纪50 年代初,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党和国家进行较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证。1953 年3 月,水利部召开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并向中央呈送了总结报告。在总结报告中,水利部对发动群众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充分肯定,认为根据在目前国家财力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开展群众性的小型水利建设成效最为显著。5 月6 日,水利部党组将这份总结报告上报中央,中央批转后强调,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重点放在开展群众性的各种小型水利。除单干户、互助组合作社能自行解决的外,今后兴办任何一个农田水利工程,应按照规模的大小,牵涉的方面多广,分别经过乡人民代表大会或区政府、县政府加以审核和批准。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快速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也逐渐融入合作化事业中来,合作化和组织化为农田水利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力保证。在1951 年12 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通知中,指出农业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认真做好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并把尽可能多的旱地变成水地。1954 年,中央批转的农村工作部关于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必须要善于把农民群众的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发展小型水利,并给予他们有效的技术帮助。1955 年8 月,华北五省区召开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经过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紧密地结合互助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贯彻大力发动与依靠农民群众自办农田水利事业,国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给予扶助,充分挖掘已有灌溉设施的潜在力量,大量兴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有条件地区也可择要兴办较大型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方针。同年10 月,中央批转了水利部党组报送的关于华北五省区农田水利工作会议纪要的报告,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由7 200 万亩增加到1亿亩,保证完成国家农业增产计划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把领导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三、“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1958 年,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作为“农业的命脉”的农田水利建设,也掀起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1958 年,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相应地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实现形态也发生重大转变。当年8 月7日,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颁布了试行简章,规定人民公社是劳动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愿联合起来的基层杜会组织,它的任务是管理本社范围内的一切工农业生产、交换、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务。并且公社必须继续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肥料、普及良种、防治病虫害、繁殖耕畜、深耕细作、合理密植,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高涨。8月29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指出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资本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人民公社发展了空前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免除水旱灾害,并使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地发展,并且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打破社界、乡界、县界,实行大协作,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将进一步提高5 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在这个文件之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实现形态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既然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那么农田水利建设的经费投入、劳力承担等问题就可以不分你我,打破地域界限的大协作、大调动就成为必然。8 月29 日中共中央同期发布的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就指出,自带工具口粮无偿地进入山区进行水土保持,到外地去打机井、兴修水库、开运河、修渠道、挑水抗旱等等,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是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升华。1959 年,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当年10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今冬明春继续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和积肥运动的指示》,明确指出水利仍然是目前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要求在今后几个冬春,再搞几次水利建设高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水利化。这一指示下达后,广大群众大搞水利、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勇气十分高涨。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建国初期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几年发展和跃进,成绩巨大,功不可没。集体化时代,我国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动员,低成本、强制性地为农田水利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巨额人力和物力支持。集体化时代我党领导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新时期农村建设要继续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愿投资,主动投劳,平等互利,积极参与,才能把农村基本建设搞得更好。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某些基层政府不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盲目施工,一味追求数量,致使这一时期动工兴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问题也很多。如1961 年11 月25 日水电部党组上报给中央的《关于当前水利工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这几年各地水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工程做得很有成效,基本解决了水利问题。也有个别地方,工程全无成效,甚至破坏了原有的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尾工配套任务大,移民未安置好,冀鲁豫部分地区发生碱化和水利纠纷,老工程失修破坏严重,管理工作跟不上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三、四、五、七、十一、十三、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新中国外交部成立轶事 篇8

1965年7月我毕业于外交学院,从校门走进外交部大门。我第一次迈进外交部大门的时候,心中无限感慨。我是一个出身贫苦家庭的孩子,能走进新中国外交部大门,感到十分庆幸,心情万分激动。进礼宾司之后,耳濡目染外交部的轶事甚多。

清朝外务部旧址

那时的外交部位于北京东单外交部街31号(现在是33号),原为清朝外务部旧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外事组的部分人员和北平军管会外事处的工作人员在东城的御河桥原日本使馆旧址办公,后来才搬到此。

当时外交部院内有东、西两楼。楼房已旧,但古色古香。东楼是一座希腊式的建筑。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订立辛丑条约后,德国皇太子要求访华,慈禧太后破例拨款修建的。后来德国皇太子因故未来,这座建筑就成为清朝外务部和袁世凯政府外交部部址。

孙中山先生北上实践“南北议和”也曾在这里住过。东楼和西楼,皆为两层,两楼之间有个带顶的走廊。我记得,除东、西两楼外,1952年在东楼的东侧盖了职工食堂。1953年在部的东面盖了工字式的宿舍楼。位于东楼的东北面还有一座小楼,是文印处,几乎所有的外交文件在此印刷。中央领导人为国宾举行国宴时用的祝酒辞、讲话稿在此印就,还专门为周总理举行国宴时用的大字体讲话稿。

外交部有两座大门,东大门是西洋拱顶式门楼,西大门是朱漆铜钉中国传统式大门。那时外交部工作人员上下班有专门进出。重要外交活动和部领导接见重要外宾及驻华使节时才走正门。朝南的正门为双层,上面为阳台装饰,下面的楼门古典而庄重,红木作框,内镶厚玻璃,雕刻着两条巨龙。

如何确定新中国外交部地址

新中国成立前夕,内政、外交等大事非常多。当时,党的对外事务由中央外事组负责,组长是叶剑英,副组长是王炳南。1949年9月某一天,周总理把王炳南找去,给他布置两项任务,一是抓紧组建新中国外交队伍,二是赶快寻找和确定外交部办公地址。王炳南按照周总理的意见,从军队和地方选调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其中包括不少刚刚走下硝烟战场的高级将领进入外交部;同时又在北京各处物色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地址。最后物色到三处:第一处是位于东交民巷的旧日本使馆;第二处是前门东处的六国饭店,第三处为东单外交部街31号。经比较,确定第三处为新中国外交部。

办公地点确定后,就派人进行具体考察、整理、装修和分配办公、会议室及接待房间。经过装修之后,确定了分配方案:东楼二层为部长、副部长和办公厅主任的办公室,并留有一间作会议室,东端的几间房供办公厅秘书处使用。东楼一层分配给了人事处、交际处、国际司、苏联东欧司和护照科等单位。西楼是美澳司、西欧司、亚洲司、情报司的办公室。1965年我调入礼宾司时,交际处已扩大为礼宾司,在东楼一层办公。

1949年10月5日,王炳南率领首批外交部工作人员,搬进外交部街大楼正式办公。尽管这里的房子是老的,家具是旧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却是崭新的,大家都怀着极其喜悦的心情和特殊的使命感,开始为新中国外交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日周总理召集王炳南、柯柏年等同志首次举行外交部工作会议,决定部内各单位排列的次序是办公厅、苏欧司、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国际司、情报司、条约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等。并决定于11月8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正式成立大会。

外交部先开张后成立

10月1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勤政殿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广场上欢呼声雷动,举国上下,万众欢腾。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说,“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庆典一结束,周总理就指令新上任的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马上派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由他签署的致各国使节的《公函》,送往在大陆仍有留守人员的各国外交机构。

王炳南主任马上派韩叙把上述文件送交在北平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外交机构。那时韩叙是骑着自行车逐一向他们送上政府公告及公函的。同时又派曹桂生专程去往南京,将上述两份重要文件送达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缅甸、泰国、奥地利、葡萄牙、阿富汗和波兰等国使馆和转送在上海的外国领事馆。

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代表苏联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外交关系。10月3日,周总理兼外长复函苏联同意建交。此后,中央决定派王稼祥担任新中国第一位驻苏联大使。王大使于10月20日赶赴苏联。11月3日王稼祥大使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什维尔尼克递交新中国第一份国书。至1949年10月27日,已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和民主德国等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外交部成立“开幕式”

11月8日晚8点钟,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晚会场主席台的布置是:主席台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台上铺蓝毯,放两盆鲜花;主席台右方设记录席。出席成立大会还有李克农副部长和王炳南主任等。周总理一进会场,看见会场坐满了人,非常高兴地说:“炳南,你找到了这么多人,真好!今天我们就宣布外交部正式成立。”大家热烈鼓掌。

当时全场近170人,大会由王炳南主持,大家围坐在桌子四周,周恩来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全场笑声不断。他说: “每一个机关都要开一个成立会,我们也不例外,这也算是‘形式主义’吧。”

nlc202309081733

周总理打开花名册逐一点名,遇到不熟悉的,他都询问一下;凡是熟悉的,还开一两句玩笑。接着,他逐一介绍李克农、王炳南、伍修权、沈端先(夏衍)、乔冠华、龚澎、龚普生……从副部长到司长,再到科长、副科长、工作人员,周总理逐一念出他们的名字,遇到熟人还不忘幽默一下。

会场上不时发出笑声,气氛相当融洽、轻松而热烈。周总理开始讲话,他说:“今天,我们开这个大会目的不是为了登一下报,而是为了彼此见见面。我们是外行人办外交,对外交这一门学问是没有的;外语学校的同志主要是学习外文,其他的少数干部虽然办过一些外事工作,但是把这些工作经验加以整理,使它科学化,系统化,成为一门学问,还差得远。”听着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讲话,大家频频点头。

他还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的外交史就是一部耻辱的外交史。我们可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他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他们要是犯了法,我们一样依法办事!””

外交人员是文装解放军

外交部成立后, 周总理常常对干部郑重叮嘱。“外交同军队一样,不过是文打而已” 。“外交工作者不能乱搞,不能冲动。真正成为一个外交战士,必须磨炼自己。外交同军队一样,不过是文打而已,文打武打是一样的。”

解密外交档案显示,外交部建部后确立了“四大纪律”。此外,外交人员还需遵守“六项注意”。 四大纪律是:“一切服从组织命令;绝对保守秘密; 事前请示,事后报告;不与外人发生恋爱、婚姻关系。” 六项注意是:”外交场合的公文以中文为主;少饮酒;少说话;服装整齐,作风朴素;不接受礼物;不轻易答应人家要求。”

1951年8月周总理在向中央人民政府作外交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培养、选择外交干部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十六字方针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还要求外交干部必须努力做到“五勤”:即“要眼勤、要耳勤、要嘴勤、要手勤、要腿勤。” “外交大权在中央,必须要高度集中,不得自作主张,要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制度。”外交人员“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

我一辈子在外交部工作,直至退休。1966年初,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外交部搬迁到东交民巷15号,1970年后迁到东城朝内大街原科技情报所,1998年前后再迁至朝阳门南大街现址。我在上述几处都享受到外交工作的紧张和快乐。如今我也是退休干部了,走进外交部新大楼时,仍然深感幸福和光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结合我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制定的原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3.运用: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4.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5.通过讨论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

1.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中苏建交结盟: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停火问题。

5.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各国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6.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含义:同:是指共同的历史命运,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义: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

7.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美国采取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9.外交政策的调整

(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2)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 2000年9月,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3)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热点试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哪些重要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万隆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 5.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列举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近年真题】

(2009年)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2008延考区)37.(32分)阅读材科,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策不大可能对中因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闻的来往中断了 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周恩来:《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1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4分)

答案:

(1)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2)中国:纠正“文革”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扩大和改善国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

美国: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3)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4)国家利益。

上一篇:毕节市中小学学生家长保证不滥办大办酒席承诺书下一篇:教学工作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