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5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1
摘要:近年来, 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 作者也参与其中, 并有所体会。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 谈谈片段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片段教学精彩,积极性
所谓片段 (片断) 教学, 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一般说来, 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 让教师进行教学, 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 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技能比赛中, 片段教学常常放在说课之后, 作为说课的教学实践, 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容易混淆, 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近年来, 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 本人也接触了一些, 因此对片段教学有所体会。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 认为一个好的片段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 合理整合资源, 注意片段教学的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 但教学步骤必须完整, 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现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 片段教学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 应设计片段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探究、片段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确定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 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 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片段的难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 知识储备不足, 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片段教学过程层层推进, 展现种种精彩。
1.视频导入, 设置悬念。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视频材料声像具备, 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境, 仿佛历史重现, 使人身临其境, 联想翩翩。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并且,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
师:这段简短的视频反映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1949年10月1日,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 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板书) 。
2.图说历史———展示图片, 思考历史问题。
一张历史图片, 反映一段历史。 并且, 在高中历史试卷中, 有不少图文并茂的题目。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图片展示:战后世界形势图
师: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 请同学们看这张战后世界形势图, 说说我国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分别是什么? (停顿了一会儿, 给同学们一点思考时间后) 要注意图片的特点, 有三种颜色, 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黄色代表资本主义阵营, 而绿色呢? 对, 代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这三类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如何呢?
经过教师提示, 学生不难分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 这时, 如预设学生上讲台发言, 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效果会更好。
同时, 在讲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时, 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明。 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又很有成就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3.对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片段教学组成的, 只有片段精彩了, 才会有完整的精彩教学。 片段教学的关键就是对重、难点的成功突破, 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1) 巧妙引入材料, 突破重点。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 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教材中已明确指出, 学生容易答出。 但教师还应根据材料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国际事务的立场。 材料就是对独立自主内涵的概括, 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2) 采用表格和课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难点。
表格展示: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这三项基本方针, 初中已经学过, 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确指出, 可让学生自学教材, 当堂反馈, 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引出课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 你会“一边倒”吗? 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请一个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
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题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 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正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
4.创设情境, 体现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学, 就是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识图能力、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课程到此, 笔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将本课堂所学的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对比, 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师再次出示材料 (《周恩来传》)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随即, 进一步引导学生,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 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而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好课所不可缺少的,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片段教学时间短, 因而小结必须做到简短、精炼, 最好用一两句话说明。
师:请同学看板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 学生:我们学习了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 采取的政策, 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视的板书设计。
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少, 且时间短暂, 因而板书设计往往被忽视, 然而板书可以使教学更具条理性, 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 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可取代的。 但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确, 使人一目了然。 本片段教学的板书如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2) 外交政策的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3) 外交成就
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把握片段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做、学”合一, 以“做”带动“教”和“学”, 也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 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因而, 课堂练习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 片段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本次教研活动规定片段教学的时间为15分钟。 但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境, 时间就很难把握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选择了灵活运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把握时间。 准备了一道选择题, 做好了两手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 题目就用得上, 如果时间不允许, 就跳过, 直接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选择题) :新中国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 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课后思考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与“一边倒”和苏联结盟相矛盾?
这次教研组开展片段教学活动对笔者启发很大, 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 寻求最佳角度切入, 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 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 而且更集中、精炼、精彩和需要讲究教学艺术, 更富有挑战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2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主外交。谁能解释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生: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加上政府妥协卖国,新中国取得了反帝的革命胜利,政府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了国家利益。
那么我们中国主管外交的机构是什么?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和现任外交部长分别是谁?谁能回答出中国古代管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什么吗?(秦朝是典客、隋唐后是礼部。)
说道中国近代外交的屈辱性,这里有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大家对这段话有什么不同看法吗?生:旧中国外交并非都是一味的跪地外交。那么谁能举一些事例说明这个新的观点呢?生:清政府曾经对外国侵略宣战;国民政府北伐的时候曾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北洋政府代表曾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取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
既然旧中国有这么多的站着的外交,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这么说呢?生:A、旧中国外交整体上是跪着的;B、周总理有点尊刘抑曹的味道,为新中国外交的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
我认为,无论站着的外交还是跪着的外交,都跟人打交道一样,你内心里甘愿跪吗?你站得太高,肆意妄为,恐怕也不成。既然里外都不是,那么外交是什么呢?生:交际是内心需要、利益追求,和外部环境全面考虑后做出的对策,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根据利益做出的反应,外交是将人换成国家。师:外交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国际关系的反映,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随时要利用这个外交原理去分析每一个外交行为,这样才能分析出这些外交事件的背后密码。学会这个能力,才是真的学会了外交。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用两分钟再浏览一遍,看你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认真听课,看能不能都解决掉。本课结束前,我们再一起回到作业上,我将做一个讲评。
3、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新课。你们要首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回答不出者,要罚抄相应知识。
(1)新中国初期的起讫时间各是什么?为什么截止到1956年?既然中国1956年才进入社会主义,那么1949年到1956年这七年算什么社会?这些答案在课本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2)本课分几个条目?几个组进行解读条目的比赛,看哪个组能脱颖而出。
①第一组:中国外交不断成熟,先是奉行独立国家的一般外交政策,然后能创造外交准则,再后来很风光地走向世界。师:这个解读抓住了一条发展的主线,就是不断成熟,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初搞外交的政权,肯定面临着学外交的局面。很好。②第二组:先是废除旧的外交,确立新的外交方针,然后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情况,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再后面是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与周边国家、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逐步确立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师:这个解读联系到了外交背景,于是使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变动成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注意到了外交的范围,第一组从线性上分析,第二组从面上,一个线一个面,呈现了区别。③第三组:我们组发现了标题的错误,《“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这个标题不好,应改为《独立外交》,突出新旧中国外交区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三个表现,这里只突出两个,也不全面。《走向国际舞台》也不妥当,新中国外交从开始一直在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只是范围有大小,我们认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开始于1949年。师:你们很了不起,从深度上对条目进行批判,具有了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内容;我也认为这几个标题有问题,我认为这样划分标题比较好:外交基本政策、一边倒、周边国家外交、展示国际新形象(在大国中、在亚非国家中)。④第四组:有些资料上说,新中国外交就是几个词,什么一边倒、一大片、一条线、全方位。因此我们认为,新中国外交就是小孩子学交际,开始是亲人,然后是邻居伙伴,再然后就是走出去混天下,跟更多的人交际。师:很形象,历史很多情况下通过语言的表达变得很可爱,你们参考了资料,说明你们的学习是开放的,因此你们的发言更显得有学问。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我们先看看这个名词。什么叫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平,就是为国内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就是反对霸权主义。
独立自主用历史的角度看,其实至少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是任何独立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所奉行的一般原则,二是它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三是它是中国一百多年里一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了,终于可以独立自主地搞外交了,有多少中国人无比激动啊!
②再看看三个表现。这三个表现各有侧重,有一定的逻辑性。独立自主,就意味着要端掉国民党的老外交锅灶,将帝国主义的残余清扫出去,这样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外交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但这样得罪了帝国主义国家,他们肯定对中国敌视,加上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结果是我们只能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三个表现各有针对性,这个是同学们要注意的。
(4)一边倒——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有例外)①一边倒的含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其中主要是苏联。②一边倒的原因:是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当时国内外环境的产物。同学们看这个地图,能得出哪些认识?谁能归纳一些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孙中山通过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得出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帝国主义是靠不住的,必须联合俄国。
③一边倒的影响:如何评价一边倒?有人说其利大,有人说其弊多,你们有什么看法?归纳:利包括维护独立自主、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抗美援朝等,弊包括与美等关系更加疏远,后来的建设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困扰等。明确: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事物,历史重在还原。
④一边倒下的外交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结盟(讲毛泽东访苏的故事,反映外交风云、中苏关系、中国外交考虑)。(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外交的成熟及与周边邻居的关系
①原因:抓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斯大林死亡及中国对一边倒的反思、国内建设这几个点。②内容:略。③意义:略。
(6)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①原因: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事物中的地位提高;亚洲地区的和平问题日益突出;民族解放运动需要联合;中国需要打开外交新局面。
②内容:第一:日内瓦会议:A、原因: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和平问题需要解决。B、过程:突出周恩来在会议上的地位,用故事(舌战16国,倾倒许多国家代表、与杜勒斯是否握手等,用美国一些报纸的话“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等。)
③意义:使美国等将中国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象被粉碎,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7)打开更新外交局面:万隆会议与亚非国家关系 ①原因:民族解放运动与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
②内容:略。突出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与中国文化。生:老师,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有更深的内幕。师:快给大家说说。生:„„师:看来外交的水深啊!政治的水深啊!
③意义:见教材。
④万隆精神: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求同存异(细解概念)(8)快速完成一组题目,超过时间者要惩罚整理本课结构。
4、作业处理。侧重审题与规范。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3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教学, 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图表进行教学重、难点的探究。
一、环环紧扣, 按图索骥
图表教学法要因题而设, 使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思路一目了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可让学生借助图表细心领会教师的解题思路, 有条不紊地整合新旧知识, 作为开启历史思维的钥匙, 从而提升运用图像语言认识相关历史现象、事实、规律的能力。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集合性图表教学法对问题进行了探究, 环环紧扣、按图索骥, 顺利地解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为何选择‘一边倒’”的原因。
【探究一】十字路口的中国———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提示:从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等因素着手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美苏两极格局成为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 刚诞生的新中国对外关系面对着四种道路的抉择。 (见图1) 这考验着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
选择一: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领导人首先放弃的是四条道路中的第 (1) 条路———半殖民地外交道路。因为第 (1) 条道路是跪着的半殖民的屈辱外交老路, 一旦选择走这条路, 就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换汤不换药”, 将继续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继续沦为“洋人的朝廷”。显然, 那是一条不独立不平等的老路, 也违背了近代有志之士和革命大众反侵略、求民主的振兴民族的人生追求, 必须放弃。
选择二:“附美”之路
放弃了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应淘汰的第二条道路是哪条道路?是第 (2) 条———“附美”之路, 即放弃依靠美国, 不与美国结为盟友关系。二战后,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 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与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而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所走道路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截然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时, 美国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采取孤立敌视的态度, 即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 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 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选择三:中间道路
剩下的两条道路中, 我们走不“联苏”也不“附美”的中间道路, 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行不行?不行!对新中国———一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的“新生婴儿”而言, 无法扶墙走路, 没有大人牵手, 天生能力欠缺, 后天实力不足。在冷战格局背景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 新中国权衡利弊, 深感我行我素的中间道路 (3) 行不通, 因为你想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不惹人家, 人家却会惹你。即使选择走中间路线, 既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的霸权主义封锁政策, 又不可能换来苏联的倾情援助。正如毛泽东说,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选择四:“联苏”之路
这是剩下的最后一条道路——— (4) 联苏。这可行不可行?众所周知, “新生婴儿”学走路没有不靠大人牵或不扶墙的经历, 于是, 新中国领导人智慧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维护了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何谓“一边倒”?“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后来尽管“一边倒”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但就当时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而言, 仍然是最佳选择。
二、连类比物, 见微知著
历史是变化中的历史, 历史的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透过变化, 发现历史表象背后深层次不变的本质和变的规律。常言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此, 图表比较教学法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能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化为具体, 见微知著。教师课前设计的比较型图表, 要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 选取几个空格填入相应的内容, 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引导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号入座、正确填充, 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基于此, 对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的关键词“基本准则”“标志成熟”的解读和把握, 可用比较型图表来予以达成。
【探究二】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 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维拓展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 是因为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开创性, 表明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和平友好交往,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国际意义, 笔者以表格图示形式, 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国际关系旧秩序的表现来个PK (见图2)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另外, 历史发展也证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 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 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表明它的提出既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也有利于世界健康和谐地发展。
思维拓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问题比较难回答, 教师可设计出一个对称性的表格 (见图3) , 留出几个空格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填充, 并思考相关问题。
填空参考答案及思考: (1) 对应新时期的不结盟, 新中国初期我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显然是“一边倒”的结盟外交关系; (2) 针对新中国初期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较浓, 对应新时期意识形态渐趋淡薄, 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国家利益至上; (3) 针对建国初期的阶级革命外交, 对应新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外交、合作外交; (4) 针对新时期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与此对应的新中国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重视国防安全建设; (5) 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新中国初期采取的外交是封闭半封闭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围与新发展, 新时期我国则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见微知著:通过对新中国初期与新时期两个时期外交思想的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理念在不断与时俱进, 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的转折点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些外交理念中最先发生的也是最关键的转变, 表现为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意识到国家利益既是外交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又是外交的归属和魂魄, 即注重国家利益至上, 将外交的首要目标调整为服务于新时期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所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柳暗花明, 探赜索隐
图表教学设计要充分研读教材, 挖掘深意, 精心设疑, 并通过富于情趣的视图设计, 以图象与表格彼此交融渗透的形式, 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和寻求问题解答的好奇心、迫切性和求知欲,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点, 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事件中探赜索隐。因此, 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言部分时, 可围绕周恩来所讲的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与新中国初期“站着外交”取得辉煌成绩形成的鲜明对比, 让学生思考、探究“弱国无外交”果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吗?
【探究问题三】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一再证明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然而, 新中国初期, 国力依然弱小, 却走出了这一怪圈, 取得柳暗花明的辉煌成就, 试举例证明。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 说一说有哪些促进新中国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举措? (见图4, 提示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因素)
对比理解一: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导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对比理解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 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以超凡的智慧定大政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个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破孤立封锁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创外交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入世界舞台 (日内瓦会议) 、展大国雄姿 (万隆会议) , 终于迎来蓝天白云艳阳天。
探赜索隐:有人说,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和而不同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 中国百废待新, 国力不强, 但外交依然取得辉煌的成就, 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一贯定律。其促进新中国外交实现重大转变的原因有:新中国的外交是站着的外交, 政治上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家展现出杰出的外交智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4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1、知识与能力:(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录像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测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
(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确定目标]
师:通过上一个单元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材料)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情景。
师:看了上面四幅图片,同学们对旧中国的外交有何认识?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旧中国实行的是屈辱的外交,那么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多维互动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新中国外交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时多媒体展示要点: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师: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新中国在开展外交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主权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这种原则,我们称之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师: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 生:分组辩论:
师:在这种外交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回答。由此进入主题探究三。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的图片、录像。
生:概括中苏建交的概况。
师:中苏建交后双方又签订中苏友好条约。那么它与旧中国签订的不等条约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来看两段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思考: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清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不仅要同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呢?由此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的照片和录像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后来措辞又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的? 生:讨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仅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两则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材料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外长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生:思考、讨论。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3、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投影照片思考回答? 生:答略。
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回忆1919年中国参加了什么国际会议,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外交表现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4、参加万隆会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万隆会议的录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万隆会议?
(2)针对会上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的情况,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含义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突出强调求同存异的含义,并用多媒体展示要点。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演个历史剧,一组扮演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一组扮演记者采访周恩来,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 归纳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非选择题: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延伸探究 发展评价]
1、研究课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2)《我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自己的爱好、层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字数不限。(注:两个任选一个。)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5
一、表笺事件
1392年, 李成桂“易姓革命”, 推翻高丽王朝。李成桂继承了前朝高丽末对明“事大外交”的方针。明朝与朝鲜的交往中采用表笺等作为两国外交交流的工具。李成桂以新拟“朝鲜”、“和宁”两国号请明太祖代为选定。明太祖选定为“朝鲜”。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三月, 朝鲜派遣门下侍郎赞成事崔永沚赴京表谢恩, 又遣政堂文学李恬送还高丽恭愍王时的金印 (3) 。朝鲜使臣呈献的恩表中含有“权知国事”等字眼。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今既更号朝鲜, 表文仍称权知国事, 未审何谋?” (4)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李成桂在谢恩表笺中自称“权知国事”是对明朝的“侮辱之言”。这次朝鲜使臣呈献的谢恩表成为一系列表笺问题的起因。
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十月, 由朝鲜派遣的贺正使柳玽和郑臣义带去的贺正表文引发了第一次表笺 (5) 。明太祖认为表笺中有“侮辱之言”, 于是扣留朝鲜使臣, 要求把撰文者捉来认罪。《明太祖实录》对此事件进行记述:“朝鲜国王李旦遣使臣柳玽等奉表贡方物进贺明年正旦上见其辞不逊谓礼部臣曰以小事大礼当修辞前者朝鲜王李旦数生衅端已尝诘问彼谢罪之使方而侮慢之词又至朕非不能伐之古人有言不勤兵于远所以不即兴师者以此今留其使者可移咨李旦令撰文者至方归之俾知生衅之由玽言表文是其国门下评理郑道传所撰遂命遣道传未几释玽还。” (6) 朝鲜贺正使一行中的打脚夫金乙珍和押物高仁伯等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二月回到朝鲜, 传达了明朝礼部咨文 (7) 。朝鲜给明朝的表笺中解释道:“窃详小邦, 僻居海外, 声音言语, 不类中华, 必凭通译, 仅习文意, 所学粗浅, 措辞鄙陋, 且不能尽悉表笺体制, 以致言辞轻薄。何敢故为戏侮, 以生衅端!今照进贺洪武二十九年正朝表文, 条成均大司成郑修撰贺东宫笺文, 条判典校寺事金若恒修撰。为缘郑见患风疾病症, 不能动履, 难以起遣。除己钦依, 差通事郭海隆, 管送撰文人金若恒赴京, 伏取圣裁” (8) 。
二、权近赴明解决“表笺事件”
朝鲜派艺文春秋学士、都评议使司事权近和右承旨郑擢等人前往明朝。此外派遣河仑为启禀使, 奏明太祖曰:“据次窃念, 臣不谙经史, 而撰文者皆是海外之人, 语音别异, 学不精博, 未识表笺体制, 以致字样差谬。岂敢故为戏侮!除己钦依将撰表人郑擢及校正表人权近、当该启禀校正人卢仁度, 责差判司译院事李乙修, 管送赴京, 伏取圣裁外, 其郑道传, 既於郑擢所撰表文, 不曾改抹校正, 事无干连。又缘本人患鼓胀脚气病症, 不能起送。” (9) 权近未在明朝要求名单中, 认为表笺的撰写与自己有关, 自愿赴明。
权近 (1352—1409) , 生于高丽恭愍王元年, 卒于朝鲜太宗九年, 明永乐七年, 是高丽后半期大儒学者权溥的曾孙, 隐李穑之门人, 是朝鲜早期性理学巨擘。他少年聪敏好学, 高丽恭愍王时登第, 历仕禑、昌二朝, 恭让王二年 (1390) 因受牵连谪居于益州等地。至李成桂建立朝鲜朝时, 权近跟随同门郑道传等旧朝文人, 为新朝政权服务。权近在朝鲜主要承担接待明使、撰写表笺等外交事务, 长期在文翰之任上, 凡经国策要、外交文学等多出于他之手。
权近一生中曾两次出使明朝, 但两次的目的和结果却是不相同的。《阳村集》记载:
1396年 (明洪武二十九丙子, 朝鲜太祖五年) , 四十五岁。七月十九日, 以撰表事随使赴京。九月十一日, 入朝, 受敕文渊阁, 命游观三日以赐宴, 命题赋诗二十四篇, 仍赐御制诗三篇。
1397年 (明洪武三十年丁丑, 朝鲜太祖六年) , 四十六岁。正月, 拜资宪大夫、花山君。本国王妣甍, 讣闻, 三月, 赉奉敕慰使还。
《阳村集》卷九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夏, 内使温公奉太祖高皇帝之命。来使小邦。我老王亦命臣近随车赴京。钦蒙圣恩慰谕而还。” (10)
权近等人来朝居住于会同馆 (明朝设立接待国外使臣的专门机构) 。权近的到来缓和了朝鲜与明朝当时日益紧张的关系。权近等人奉明太祖敕留文渊阁, 游览三日并赐宴, 在文渊阁期间听取诸儒讲义, 权近抓住每一个机会讲述朝鲜对明朝的尊敬和忠诚。明太祖命权近赋诗二十四首。权近于九月十五日作8首诗包括《王京作古》、李氏异居》、《由辽左》、《奉朝鲜命至京》等, 九月二十二日作10首包括《相望日本》、《金刚山》、《大同江》等, 十月二十七日作6首包括《听高歌于来宾楼名》、《阅伶人于重译楼名》等。权近第一次介绍行驶路线, 第二次介绍朝鲜地理, 第三次介绍金陵逛街的感想。权近的诗中讲述高丽的灭亡和朝鲜兴起的历史, 朝鲜的忠诚之心。明太祖大喜, 认为权近的言行诚恳, 赐权近三首御制诗《题鸭绿江》、《高丽古京》、《使经辽左》。权近和朱元璋“赋诗相赠”, 解决两国的外交矛盾, 成为明、朝鲜“诗赋外交”的开始。权近的“应制诗”24篇和朱元璋的“御制诗”是明、朝鲜关系史上的第一次“诗赋相赠”, 也是“诗赋外交”的嚆矢 (11) 。
相比之下因表笺事件留在明朝的其他朝鲜使臣的命运就悲惨得多。明太祖向被扣使臣下赐衣服、酒馔、妓乐, 给使臣们三天时间游览观光街市, 表现出非常优待的态度。金若恒等人在为慰劳郑擢举行的宴会中节省应付给歌舞人的酬金, 但权近却坚持认为不能把皇帝下赐的费用私入囊中, 而应该把全部费用都付给歌舞人。权近穿戴明太祖下赐的衣服, 但此时恰逢朝鲜玄妃丧, 郑擢穿着白衣, 在此之后就连新年也穿着白衣进出朝廷, 这一行为极大地激怒了明太祖。通过以上被扣留朝鲜使臣们的活动来看, 权近在被扣留期间以慎重的言行及其文学才能而幸运地躲过这场祸难。与此相反的是郑擢、金若恒、卢仁度等丢掉性命。
洪武三十年三月 (1397) , 权近带着朱元璋御制诗、宣谕李朝的圣旨、礼部文书回到朝鲜圣旨云:“如今两国之间, 秀才每戏弄, 不直不正, 以小事大, 事事都要至诚。直直正正, 日头那里起, 那里落, 天下只有一个日头……权近看的老实, 放回去。这话朝鲜国王说与他。”明太祖斥责李成桂说:奈何不务深谋远虑, 固建睦邻之道。左右所用, 皆轻薄小人, 虽称儒士, 实剽窃古人肌肤之理, 所以不能以德助王。虽称以小事大, 其行文也, 搜求构祸典章, 实造兵殃于三韩, 委朝鲜国王无置身之地。此等之徒, 用之何益……今朝鲜每岁措表笺者, 以文辞而构祸。在我虽不以为必。然山川上下神癨有所知觉, 祸将有日, 必不可逃 (12) 。
三、权近“诗赋外交”的影响
“外交原本严肃, 尤其小国处大国之间, 出言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争端, 辞令更得委婉含蓄, 才能确保在外交中的利益, 又维护双方的‘面子’, 赋诗言志是极合适的” (13) 。而明朝与朝鲜权近的这次诗赋交流解决了两国的文书矛盾, 为以后两国的外交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第一, 权近的诗赋外交解决了表笺事件, 平息了明太祖的怒火。为明朝与朝鲜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应制诗”和“御制诗”均收录权近著的《阳村集》中。权近两次出使明朝, 第二次用自己的丰富才学和机智头脑, 用诗诗交流的方式和平解决两国的矛盾。同时, 为以后明朝与朝鲜的交往提供了解决外交途径的范本。
第二, 对明朝来说, 在建国初期, 在对外交往中体现了天朝大国的国威, 巩固了明朝在朝鲜中的地位, 为以后明朝同各国的交往提供了借鉴。
第三, 明、朝鲜的“诗赋交流”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政治层面, 在文学交流层面上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明朝与朝鲜以后的遣使交流中, 双方都派遣博学多才的儒臣文士进行“诗赋交流”, 这些使臣进行的文化交流范围更加广泛。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中的交往双方, 上至两国国君, 下至一般文士, 都参与其中, 其重视程度之高、涉及范围之广, 是其他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这种诗赋交流的模式, 对推动朝鲜汉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随着以后两国诗赋交流的发展, 两国的诗赋佳作都收录在《皇华集》中, 《皇华集》作为明朝与朝鲜诗赋外交的结晶, 收录了大量唱和作品, 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而成为中、外唱和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以后学者研究中朝文学关系、文学交流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裴默农.诗赋外交[J].世界知识.1989, 16:28.
[2]杨志才.春秋时代外交活动中的赋诗[J].外交学院学报, 1986, 1:70.
[3]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南开学报, 2005, 5:73-76.
[4][韩]朴元説.明初之文字狱与朝鲜表笺[A].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32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推荐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09-21
初期火灾的处置程序和扑灭初期火灾基本方法11-03
建国初期的激情06-07
贾谊--英年早逝的西汉初期儒家05-17
初期探索07-29
建设初期09-07
建国初期10-04
火灾初期10-25
初期创业者必须具体的五大基本素质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