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初期

2024-09-07

建设初期(共12篇)

建设初期 篇1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地处东经113°16′~115°10′, 北纬32°118′~33°35′, 辖9县1区, 总土地面积1.5万km2。全市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山、丘、岗、平、洼地均有分布。地势西高东低, 由山地、丘陵逐渐向平原过渡。西部属伏牛山、桐柏山余脉, 海拔多在500 m以下, 最高峰白云山, 海拔983 m, 东部为广阔的淮北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8.7%, 平原面积占71.3%, 自然环境适合臭椿的生长。

1 臭椿的形态特征

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 Treeofheaven) 为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 抗性极强。产于热带、亚热带、温带, 我国辽宁、华北、西北至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奇数羽状复叶, 倒卵形, 叶痕大, 有13~25个卵状披针形小叶, 长4~5 cm, 先端渐长尖, 中上部全缘, 基部是生有臭腺点的粗齿 (1~2对) 。条状翅果, 矩圆形, 成熟时呈淡褐黄色或淡红褐色, 长3~5 cm, 含有1粒种子, 位于果实中部, 扁形。树高20~30 m, 树皮表面光滑无裂痕, 小枝粗壮无顶芽, 具有9个维管束。顶生圆锥花序, 杂性异株。花期、果成熟期分别为4—5、9—10月[1,2]。

2 臭椿的利用价值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有毒气体愈来愈多。因此,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污染、能吸附有害气体的绿化树种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城市的首选。研究表明, 臭椿能抗SO2、HF、H2S、Cl2等有害气体, 但由于人们对臭椿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认识不足, 当前在绿化中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厂矿及其周围对臭椿的应用较少[1,2]。

臭椿作为一种优良的绿化树种, 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臭椿抗烟能力较强, 对SO2、HF、Cl2、NO2的抗性极强, 是工矿区绿化的良好树种;二是臭椿树干通直高大, 枝叶繁茂, 树冠半球状, 春季嫩叶紫红色, 秋季满树红色翅果, 在国外有“天堂树”的美誉, 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和遮荫树种, 常用作行道树;三是臭椿为深根性树种, 耐盐碱, 适应性和萌蘖力强, 根系发达, 可用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1,2]。

3 驻马店市建立臭椿收集圃的优势和必要性

臭椿是驻马店市的乡土树种, 适应性强, 树干通直, 抗病虫害。近年来选育的彩叶臭椿, 叶色呈现金黄色和亮红色, 是城市街道和村镇绿化建设的良好树种。臭椿材质好, 纹理细腻, 出材率高, 销路好, 价位高, 目前市场价格在800元/m3以上, 是极佳的用材林树种。臭椿根系发达, 种子易采, 发芽率高, 种播、根繁、嫁接效果均好, 能够迅速扩繁, 每年可繁育苗木40万株以上, 能够为环境绿化提供优质苗木, 满足市场需要,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臭椿收集圃项目建设, 市场风险小, 是调整树种结构和为驻马店市生态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建设的好项目。

驻马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于2011年开始建设臭椿收集圃, 建设地点位于遂平县, 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 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15.5℃, 无霜期220 d, 年降雨量1 155 mm, 相对湿度76%。土壤肥沃, 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多科属树种的生长和繁殖, 特别适合建设臭椿繁殖基地, 可以辐射推广。近年来, 驻马店市虽进行大规模的林业生态建设, 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树种结构单一, 品种老化, 病虫害发生严重, 直接影响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及林业产业的发展, 臭椿收集圃的建设为下一步进行扩繁、改良品种、改善树种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够有效地改善驻马店市生态环境, 使驻马店市林业产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真正实现永续利用。

4 收集圃初期建设技术

4.1 确定品种来源

从河南省内外收集当前市场上表现较好的6个优良臭椿品种, 其具体名称及种植数量如表1所示。

4.2 圃地选择

圃地位于驻马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合作单位遂平名品花木园林有限公司 (原遂平县玉山镇名品花木园艺场) 二分场圃内, 东经113°51′08″, 北纬33°11′05″。地处城乡结合部, 占地面积2 hm2, 地势平坦, 自然坡度在3°以下, 土壤质地疏松, 团粒结构, 为质地较肥沃的砂质壤土, 土层厚度在50 cm以上, pH值6.0左右, 酸碱度适中, 圃地配备有地下灌溉管网, 排灌方便。

4.3 整地与做畦

2011年秋对圃地进行清理, 深耕冻垡, 耕地前施入腐熟鸡粪15 t/hm2、硫酸亚铁1.5 t/hm2、辛硫磷颗粒剂30 kg/hm2。2012年开春后进行精耕细作, 施复合肥750 kg/hm2, 然后按照3 m一畦布畦, 苗木栽植在畦埂上。臭椿耐干旱不耐水湿, 长期积水会烂根, 严重者会致死, 栽植在畦埂上可以避免积水, 预防烂根的情况发生。

4.4 种苗处理

将种苗的种根进行修整, 剪除过长根、劈裂根和病残根, 然后用灭线灵和多菌灵溶液进行浸根, 消毒时间约30min, 然后用掺有生根粉的泥糊拉泥浆。对苗干进行检查, 杀灭虫卵, 剪除侧枝[3]。

4.5 挖穴

按照株行距3.0 m×1.5 m进行定穴, 用打孔机或人工挖成60 cm见方的穴, 穴底施入腐熟的有机肥用土拌匀, 然后填入20 cm厚的表土。

4.6 定植

2012年3—4月进行定植, 定植时将苗木放入穴中央, 栽植深度以沉淀后根茎和地面相平为好。然后分层封土, 踏实, 做到“三踏一提浇足水”。栽植时做到横竖成行, 高度一致。每个品种集中种植, 方便以后观察其生长态势。

4.7 管理措施

4.7.1 培土, 浇水。

除栽植时高要培土外, 平时要经常检查, 发现苗木被风刮歪时应立即扶正、培土、踏实。要认真检查墒情、发现缺墒时应立即补水, 要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

4.7.2 松土除草。

结合中耕松土及时进行除草, 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4.7.3 病虫害防治。

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及时有针对性地喷洒杀虫、杀菌药剂, 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注意毛虫类危害。

4.7.4 雨季排水。

臭椿耐旱不太喜水, 雨季切忌积水, 防止浸渍根。因此, 要求做好雨季排水工作。

4.7.5 微量元素应用。

根据苗木生长情况分期施肥。生长前期及时追施复合肥、尿素等速效性肥料, 中期增施含磷钾为主的肥料, 后秋不施肥, 整个生长期注意喷施微量元素, 进行叶面喷肥。

4.7.6 抚育管理。

根据需要及时修枝、定干、保证一定干型高度和丰满树冠。立冬以后进行涂白、杀菌消毒、防止树干受冻[4]。

摘要:介绍臭椿的形态特征和利用价值, 分析驻马店市建立臭椿收集圃的优势和必要性, 总结收集圃初期建设技术, 以为臭椿在驻马店市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臭椿,形态特征,利用价值,收集圃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珍萍.臭椿——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20) ;282-283.

[2]申洁梅, 刘占朝, 张万钦, 等.臭椿研究综述[J].河南林业科技, 2008 (4) :27-29.

[3]马洪海.臭椿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 (12) :192.

[4]陈金法.臭椿的培育和综合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3) :61-63.

建设初期 篇2

一:域名

域名的选择直接个人认为不是很重要,此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在很多站长论坛里都提到域名的选择,最好选择与网站内容相关的域名,可是我认为一个网站无论是什么域名只要内容好,用户一样会记住,如果记不住用户会想办法借助其他方法来记住,例如Windows自带的“收藏”。选择与网站内容相关的域名确实也是很好的,易懂、易记。可是好的域名大部分都被注册完了,所以没必要去花大价钱去买一个名,名字就是名字,网站做出名了你的域名一样是好域名。就像我的站IT动力还有A5、落伍这些站,在你第一次看到域名或者站名时你不会联想起它的内容会与站长有关系。当你浏览后内容不错,你会记住这个站是跟站长有关系的内容。

二:主机

在搜索引擎排名竞争中主机对网站的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在百度搜索到网站,然后点击打开,第一次很快内容也不错,那么我收藏了。第二次登录就登录不上去了,这是会认为是网站升级之类的原因,暂且先不浏览了等下次吧!过几天想起来这个网站了,再次登录可以登录,可是浏览一半的时候又打不开了!这样我们只能对这个网站放弃了!在放弃的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网站一个很普遍的想法是这个网站不是正规网站!直接造成的结果是不用搜索引擎判定网站权重低不是正规网站,用户自己就判断这个网站不是很好,一定不是正规网站!所以我们在选择主机的时候一定选择一个好的空间,

如果空间好,内容虽然不是原创,与其他网站类似或者说一样,但是用户会选择一个速度快的网站。网站复制别人的网站没别的优点,至少网站还一个速度的优点!

三: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择其实是为网站做一个核心,也可以说是为网站做一个中心点。选择好中心点,然后再围绕这中心点去制作网站和文章。经常看到长尾词,其实这个办法就是给你的关键词做个修饰,就相当于小学生组词和造句子。如:营销→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管理。如果你的组词组的很好的话那么在搜索引擎优化中是很有帮助的!个人认为说白了就是使你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关键词竞争中降低些难度!关键词的选择就是给我们的网站以一个最短的词或者词组来概述我们的站具体是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去搜索引擎查查它的优化程度有多难,最好选择难度小的,这样少浪费些时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四:网页制作

随着搜索引擎经常更新算法,使得现在的网站质量越来越高,这个对于普通浏览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网站设计者就是一件麻烦事!网站网页的制作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过度膨胀的商业社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美观了同时要注重目录结构、导航结构、框架结构、图片ALT、导航结构、表格的使用还有网页要减肥。这几方面框架结构、图片ALT、表格使用和网页减肥,这些在做搜索引擎的优化上要注意做好,剩下的目录结构就不是很重要,当然要是你能做好那就更好了!至于原因就是论坛,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个论坛的栏目地址可以满足目录结构这个条件。现在制作论坛程序的公司都是经历磨炼很久和比较有经验的IT工程师编写的,我想他们所做的程序已经非常符合SEO了,所以我认为目录结构不是很重要,论坛的伪静态比较重要,有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

建国初期渔业建设成就的缩影 篇3

一、借贷制度:提供资金支持

1951,胶东政府决定向渔民发放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捕鲨工具和生产资料。1952年,银行开始按照计划向生产者提供高额贷款,这项为期两年的贷款是为建造新渔船发放的。到1955年,有效的渔业贷款已经帮助生产者购买了400多艘渔船。尽管很多新渔船都不是专门为捕鲨业建造的,但是它们拥有超过8米的宽阔船身,能够从一种渔业自由地转移到另一种渔业。船主在夏季用钓钩替代已经卸下的其它渔具,它们就变成临时性的捕鲨船。

那么,如何使渔民得到一个捕鲨周期所需的生产资料?众所周知,亚麻绳、钓钩和铁丝还是最有效的捕鲨工具,它们不可能长期耐受海水的腐蚀效应,渔民在每个生产周期都需要更新这部分资料。1952年,渔民还只能通过与水产公司的预购合同来获得捕鲨业的生产资料。水产公司按照计划预付给渔民一笔购买资料的订金,双方签署一项预购合同,合同对产品的收购数量和价格进行规定,渔民在期满后通过捕鲨业的收益来偿还订金。

水产公司在计划初期承担着相当多的工作目标。1953年,它开始从预购合同中摆脱出来,转向职能单一的收购机构。从1954年开始,短期的渔业贷款完全取代了预订金的功能。银行向渔民提供一项为期3个月的低息贷款,它的数额不可能帮助生产者增加现有的渔船数量,但是渔民可以利用这笔钱购买必需的生产资料。贷款的偿还期限与捕鲨业上的一个生产周期相同。

在贷款以外,奖励制度也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获得途径之一。政府向达到标准的生产者提供奖金、生产资料或者授予锦标。奖金和生产资料是按照产量标准发放的,而锦标则被授予那些推进捕鲨计划的人。

1953年,第一批物资奖励如期地发放给产量最高的13户生产者。1954年,政府出台了定额奖励制度,它规定产量超过5000公斤的渔民将获得5%的奖金。奖励标准对6人以上的、使用大型渔船的生产单位明显有利,这是3—4人经营的小型渔船不可能完成的产量。拥有宽阔甲板的渔船能够携带更多的亚麻绳和钓钩,而且生产出比较重的鲨鱼;而小渔船只能通过网具捕捞不足20公斤的鲨鱼,后者在工业上的利用价值很低。政府在1955年增加了对小生产单位和个体渔民的奖励条例,它规定产量超过4000公斤的3—4人的生产单位,将与产量超过5000公斤的6—7人的生产单位同样获得5%的奖金。

在推行捕鲨计划中,不同的渔业贷款有其功能差别:长期的高额贷款被用来建造新渔船,短期的低额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而奖励条例对大生产单位较为有利,因为小型渔船很难完成预计产量。

二、统购统销:解决后顾之忧

1952年,鲨鱼肝脏进入政府的统购计划,不过它没有迅速地结束市场交易。1954年,政府决定由青岛市水产公司向渔民统一收购15公斤以上的鲨鱼,并准许公司派出装备有制冷设施的机轮跟随渔船出海收购。1955年以后,水产供销公司的石岛支公司接管了全部的收购任务,在延续重量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几项处理和保鲜要求。在1956年的一份加工报告里,绝大多数渔业产品的收购计划都会附带一定数量的自由商品,但是130吨七鳃鲨和15吨姥鲨都是作为初级加工品被纳入计划的,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由商品,这表明鲨鱼肝脏的市场交易被关闭了。1957年以后,对渔民生产的鱼肝不再开放自由市场,水产供销公司成为唯一合法的收购机构。当然,对那些收购计划以外的产品(例如鱼肉)的市场交易并没有被全部禁止。

随着自由市场的关闭,水产公司得到了规定产品收购标准的权限,由于它在生产者和工业企业的很多分歧上明显地偏袒后者,所以收购标准更偏重反映工业需求而不是生产成本。根据现有的鱼油和制革工业的需要,公司对产品提出很多重量或者质量的限制,只有合格的鲨鱼才能被收购和分配给重要的工业企业。计划初期的最低限价是一项保护生产者收益的制度,在理论上渔民生产每吨产品拿到的最低报酬都是相同的。官方在1952年公布了第一份捕鲨业的限价文件,它规定大鲨鱼的最低收购价格是2400元/公斤,小鲨鱼是2000元/公斤。

由于生产期总是比产量更加稳定,渔业产品的价格也显示出比渔业产量更显著的季节性集中趋势。与工业需求造成的价格年际变化不同,季度差价的成因是不同季节的产品存在质量方面的差距。计划初期,每个季节的产品收购价格都是相同的。1956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5、6月的水温更低的原因,这个时期生产的鱼肝比7、8月的产品更容易保鲜。根据建议,夏季产品的收购价格被调整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在其它季节仍然维持着相同的收购价格。

价格调控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年度差价的影响,以及保持合理的季度差价。现价是渔民对未来生产决策的指示,而年度收入的稳定性对决策本身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价格政策必须消除收入的年际变化对渔民生产倾向的不利影响。尽管如此,只要价格与产品质量呈正相关性,就不能通过对低品质的季节性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来消除生产时间造成的收益不公平——相反地,政策会增加不同季节产品的差价来提示渔民在最合理的时间进行生产。政府主要处理了工业需求导致的价格年度波动,而没有干预质量差距造成的季节性差价。

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捕鲨业产品不能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使生产能够更新,必须产品全部卖掉,以换回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因此建立稳定的统购制度是必要的,它将帮助实现从产品到生产资料的转换过程。

三、捕鲨业的自然扩展

与绝大多数渔业相比,捕鲨业的生产期比较特殊;与生产期相同的少数渔业相比,鲨鱼的统购渠道处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这些优势使它能够以自然扩展的方式在渔业内部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没有通过制度向生产者施加任何压力,村社自身也不需要采用自发性的临时决策来解决产业的冲突问题。

1952年6月,很多渔民从麦田上得到捕鲨通知,他们扔掉农具重新踏上渔船,投入到这个与传统习惯相冲突的生产计划中。在第八行政区的一个渔村,1953年夏季的连续阴雨给收割带来很大麻烦,准备捕鲨的人担心小麦在潮湿天气里会发芽。这个村社的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在小生产单位实施包干制度的决定,由成员共同承担可能遭受的粮食损失。

很多农渔结合的村社自发地接受和实施了这一经验。问题也似乎得到了解决:妇女在夏季被动员起来种植面积不大的麦田,确实替代了传统的季节性农民;包干制度使捕鲨者面临的经济风险被其他成员共同承担了。从产业利益的角度看,渔业本身并没有赢得这场与种植业的竞争,因为决策的实质是通过把渔业的风险转移到种植业以消除后者的优势。假如没有这些自发性的决策,农业渔民转向职业渔民的进程将会缓慢得多。

当然,也应该看到渔业技术的选择空间是有限的,生产者在每个时期只能选择他们掌握的技术中的一种。与其它渔业相比,捕鲨业的生产效率没有优势。如果一个渔村有选择多种类型渔业的可能性,那么钓鱼业将受到抑制,人们拒绝在一个效率很低的渔业部门投入过多力量。即使在那些有捕鲨传统的地区,也并不是所有的渔民最初都赞成将钓鲨作为一个压倒性的生产目标。1952年,第七行政区的渔民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两次捕鲨失败后就返回村社。在胶东东南部的一个渔区里,适合捕鲨的渔船只有半数在执行计划,受到了渔业部门的严厉指责。

生产效率对捕鲨业是一种抑制因素,但是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作用:捕鲨计划并不是在同一般性渔业资源的竞争中取得的,它们在生产期上没有发生冲突。由于主要经济鱼类在夏季的数量剧减以及季节性禁渔政策的实施,在这个时期将渔业人员和工具转移到捕鲨部门是合理的。真正的问题是,传统的流网和挂网生产仍然在很多村社的自给性渔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降低了以商品生产为主的捕鲨业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捕鲨业在1952年还被认为是一项没有市场保障的“大红大白的生产”。这个问题最终通过统购制度解决:当水产公司每年都能够稳定地购买捕鲨业的产品时,一个与种植业相似的利益保障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说服一个职业渔民从事捕鲨业要比说服一个农业渔民回到渔船上容易得多。

四、结论

评价产业发展计划的关键不是体制因素,而是其后续的经济与社会成就。建国初期,胶东半岛的捕鲨计划实现了其预期目标。政府提供了必需的生产资料,建立了稳定的收购制度,扩展了其主要生产方式。在整个捕鲨计划中,任何生产者都有权利选择是否接受产业的内部环境与规则,但是选择遵守的人就必须在它的框架内行事。以产业利益得到制度保障为前提,生产者的行为也受到制度的严格限制。

回顾这项捕鲨计划,几个经验可能是有益的:不要低估产业发展中的制度性因素,政府需要利用制度为生产者创造有利的产业环境,同时有效地约束生产者的行为;不要低估生产者自身的意愿,计划的作用是说服生产者从事一项产业,但是必须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在价格或者收购等重要环节,有必要进行强制性的政治干预,即使产业自身并不是为政治目标而发展的。最关键的是,不要把对政治生活的批判延续到产业问题上,或者把意识形态作为否定产业的主要依据,它们都将造成一种比制度本身更僵化的偏见。

建国初期辽宁地区的城市建设 篇4

1. 恢复、修建被破坏的工矿企业, 同时有重点地新建一些工厂。

到解放前夕的1948年, 由于辽宁工业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大部分工厂停产, 工业建设处于停顿状态。对此, 辽宁地区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 采取一系列措施, 积极恢复和发展城市工业生产。为了推动生产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辽宁地区各城市首先恢复被破坏的工矿企业,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各市共建设各种工业厂房89.8万平方米, 为迎接大规模城市经济建设做了准备。截止1956年底, 全省新建改建200多个工矿企业。其中包括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电缆厂、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风动工具厂, 以及鞍钢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第二炼钢厂、第二薄板厂等。还有阜新海州露天炉、阜新发电厂、本溪工源水泥厂、抚顺老虎台矿等。

2. 开展“创纪录运动”。

1949年10月23日, 东北总工会、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作出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决定, 号召全体职工从“伪满标准”中解放出来, 实行新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定额[2]。辽宁各城市积极响应。在运动中, 沈阳第三机床厂的车工张尚举和赵国有, 创造了远远高于伪满时期的生产纪录。张尚举对一台六尺车床的画线, 由过去的8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 并积极宣传带动他人, 使全组画一台机床的时间由178小时缩短到21小时, 在他的感染下, 赵国有将车塔轮时间由7小时缩到5小时[3]。本溪煤铁公司所属机器厂机工场车工施承春、刘文学二人做南芬锅炉丝对, 伪满标准一天只能做15个, 创生产纪录活动展开后做一个只需4分30秒, 当晚刘文学就做了80个, 创造了超过原来工时1200%的最高纪录[4];本溪煤铁公司南芬露天铁矿厂李庆振和助手, 创日产750吨的纪录, 比该矿新定额提高四倍多。此外, 抚顺西露天矿张子富带领的采煤突击队、本溪煤铁公司贾鼎勋生产组等企业也都创造了生产新纪录, 等等。

3.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辽宁各市在创纪录基础上, 认真贯彻中央“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努力增产、厉行节约”的指示[5], 深入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刚刚获得解放的工人同志发扬主人翁的精神, 积极参加到运动中来,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如南芬露天选矿厂电气股工友及机械股工友张海渊、韩恩贵通过改进技术, 分别做出直流配电盘与采矿机水针, 给国家节省了九亿六千余万元[6];鞍钢第二机修车间青年刨工安守信从1949年至1956年的七年间加工产品5000件, 没出一个废品[7];抚顺老虎台煤矿工人丁义山创造新支柱采煤法, 每年节约坑木5000多立方公尺, 人工12000个[8];阜新新丘矿东露天5个青年节约队在10个月中共回收了废钢铁24500多公斤, 原煤450吨, 道木1100块[9];沈阳皇姑屯机车客车修理工厂职工推行“不领原材料工作日”活动, 两个月共节约各种材料价值230341元[10]。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 在职工群众中, 克服困难, 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风气逐步形成,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为生产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为适应城市经济工作的需要, 各市建立了建设局和建设科, 领导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工作。

到1956年底, 省、市的建设管理机构基本建立, 期间机构名称几经变迁。1948年辽宁解放后, 由辽东省工业厅、辽西省建设厅管理建设事业;建国后由辽西和辽东省政府工业厅负责管理工业和基建;1952年11月改称为辽东和辽西省建筑工程局负责管理建筑业和城市建设, 1954年8月起改称为辽宁省建设厅, 1955年6月起又改称为辽宁省城市建设局[11]672。工业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为城市经济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改善私企劳资关系。

1950年1月29日东北人民政府对于如何妥善处理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公布了三个文件:即《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关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的暂行办法》、《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12]。各市认真执行劳资关系的三个文件精神, 积极贯彻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政策, 发动工人主动团结资方, 改善劳资关系, 克服困难, 恢复生产。辽东各地工人率先与私营企业订立了劳资集体合同;安东市私营鞋业工人为了顾全大局让业主安心扩大生产, 在解雇金、工资、工作时间和假日等方面自动作出让步, 同业主签订劳资集体合同[13];安东市私营和昌造纸厂还实行了民主管理与超额奖励相结合的办法, 使产量显著提高, 实现了劳资两利;其他各地私营企业的工人也相继签订了劳资集体合同, 如沈阳市私营机械铁工业;此外, 安东市委还在私营企业中建党建团, 为日后党对私营企业的领导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时期, 辽宁省根据国家要求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私营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56年1月15日抚顺、沈阳、旅顺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7日鞍山私营企业全部公私合营。18日锦州、营口、本溪三市实现公私合营。20日安东、辽阳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截止3月底, 我省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全部完成公私合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正确政策, 改善了劳资关系, 改造了私营企业, 从而巩固了国营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标。

6. 维修、改造、翻建一批市政公用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 辽宁各大城市积极改造市政基础设施, 先后对市中心和人烟稠密地区的上下水进行了检修和疏通, 修复和改造原有水源、水厂和管网等设施;恢复煤气生产设施;恢复和开辟一些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各市还以改建、扩建主干道为重点, 对城市道路和桥梁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建设。将原来的绝大部分砂石路、土路改建成柏油或沥青铺装路, 同时新建了一些主干路, 如沈阳新建了小河沿路、滨河路、文化路和光荣街4条主干路, 鞍山新建了兴盛街, 辽阳新建了青年大街、卫国路, 锦州新建了锦山路、和平路;对原有桥梁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将原来的木桥改建成钢筋结构的桥梁, 同时新建了一些处于交通要道的跨河钢结构桥梁, 如沈阳彩塔桥、和平西桥、望湖桥、南湖桥、万泉桥, 鞍山沙河桥、虹桥;抚顺东洲桥、城乡桥, 本溪东汶立交桥等。

7. 发展城市公用事业。

为保证工业生产建设与市民生活的需要, 各市积极发展公用事业。供气方面, 1945年日本投降时辽宁地区各城市煤气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49年末,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安东煤气仅能维持部分生产, 日供气能力仅2.4万立方米, 用气人口11.5万人[11]208。经过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 辽宁城市煤气生产设施已全面恢复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煤气设施的城市到1952年都恢复了正常生产, 抚顺市还在1952年末研究利用煤层瓦斯供气获得了成功。1953年底, 沈阳、鞍山、安东、锦州市已恢复储气罐7个, 储气能力6.9万立方米。1956年, 鞍山市在立山区自行设计施工建成1万立方米直立湿式储气罐1个, 沈阳市在铁西炼焦厂院内建成2.8万立方米直立湿式储气罐1个[11]210。供水方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辽宁10个城市只有水厂37处, 日供水能力53.5万吨, 饮用水人口104.4万人[11]198。经过各市积极组织力量对原有水源、水厂和管网等设施进行维修和抢修, 供水问题已得到迅速解决, 到1957年末, 全省日供水能力达96.4万吨, 用水人口426.4万人[11]200。仅在1956年就有飞跃发展, 抚顺东公园净水厂开始扩建和改造, 扩建沉淀池等净化设备, 净化能力由解放前的每天4.8万吨提高到8.7万吨;大伙房水库取水工程开工;大连市建成东卡门水厂, 日净化能力达到1.2万吨。交通方面, 1949年沈阳、旅大、本溪、鞍山仅存公共汽车和电车245辆, 运营线路总长413公里, 全年运客量9500万人次, 新中国成立后, 各市发动公交职工修复原有车辆, 恢复和开辟一些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 公交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沈阳市在1951年新建了两条无轨电车, 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出现无轨电车的城市。此后, 旅大、鞍山、本溪也发展了无轨电车。经过上述努力, 辽宁城市市政和公用事业企业已基本适应了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 保证了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辽宁城市经济工作主要在恢复生产、工业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维护和巩固了新生的辽宁城市政权, 改变了殖民地城市面貌, 将辽宁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为新中国城市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辽沈战役结束后, 辽宁各个城市相继解放。此后, 辽宁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恢复生产工作。

建设初期 篇5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钟 丹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我校作为四川省高中新课改样板学校,在探索新课程改革道路上已走过两年,我市初中阶段虽早已实施课程改革多年,师生在一些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上变化不大,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难以迅速支撑他们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这就决定了高一历史在教学方面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成学生在这一学科上的转变,因此不论是课前的导学案设计、课中探究问题的安排以及课后及时的巩固检查都要求精心准备。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学生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思路:本课重点是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以及特色。难点是三大制度所具有的特色。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现实结合也比较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从现实出发,尤其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协的内容,可以结合现今的两会内容讲解,通过两会中的个案来解释本课中的一些名词。在课标中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的,而过程中主要以情境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突破重难点。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师:猜一猜:她是谁? 生:王小丫。

师:从2000年开始,每年3月王小丫都会做一个专题节目——跑两会 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制度是何时确立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幻灯片显示:标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及《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讲授新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约10分完成)

师:在本课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认识:李富贵这个新朋友,今天,将由李富贵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味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一)》:1949年 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平,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师: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 生:七届二中全会

(一)七届二中全会(此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不展开)

同学们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作中心的确立和基本政策的确定是根据具体的国情,这也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民主革命即将胜利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这个国家成了当务之急。

过渡: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那么,毛泽东进城后,考试成绩怎样呢?我们且看下文: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二)》 1949年 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二)政治协商会议

(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政协会议的基本内容。老师则稍作点评,用2011年江苏高考题考查学生落实的情况。)PPT展示(2011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师: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北平都改为北京了,成了首都了,这个消息像长了腿,飞到了茶馆小伙计的耳中。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三)》 1949年 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师: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三)开国大典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李富贵,你也在天安门广场,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受奴役,当家作主了。

师: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奔斗为之牺牲的民族独立终于实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任务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我们常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来建设这个国家才是接下来最艰难的任务,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政治保障至关重要。新国家,新政权,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来保驾护航。

过渡:我们的朋友李富贵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四)》:1953年 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师:李富贵的当家作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他口中的选举投票与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PT展示:

(一)人民当家做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组讨论)生:(阅读后归纳)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代会制度的建立。

PPT投影: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师:根据宪法第一条,我国的国家性质? 生:(略)

师:根据宪法第二条和第四条,归纳宪法中体现的原则?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1954年宪法的性质? 生: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师: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师:二者有何不同呢?

生:背景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作用不同……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五)》:1955年 8月28日

前阵子,我当选为人大代表了,这真的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这天大的好事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可是,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正忙着写一个提案,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师: 如果你们是李富贵的邻居,你们会建议他提哪些建议呢?(要求:小组合作,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陈述建议,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生:(回答得五花八门;略)

(二)民主党派喜笑颜开——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李富贵的日子越来越顺畅了,他周围的人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六)》:1956年 2月25日

今天,隔壁王大爷的儿子——孝武回来了,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受到中央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不明白啊。

师:李富贵想不明白的事情,你们明白么?

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件大事,同学们能够找出来吗?

(师生一起归纳)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发展:1954年一届人大、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幻灯片显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材料二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民主人士 4 2 11

49(15个正职)

师: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并据此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性质。生:特点:民主的广泛性。性质:民主联合政府。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王大爷也放心了,他的儿子是民主党派,也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他儿子的权利是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

(三)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七)》:1958年 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也是我大喜的日子,新娘子长得挺俊的,脾气特温柔。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听说她老家都设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 师:大家猜猜,李富贵的新婚妻子来自哪里?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地图找一找:她的家乡)

师:呵呵,李富贵的小家庭实现了汉、壮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更加和睦了。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新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以来的革命岁月里各民族建立了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如抗战时期的回民支队、各阶段抗争中涌现的少数民族英雄等)

地理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概 况:五个民族自治区

(结合图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

(听听音乐唱一唱:《爱我中华》)

课堂小结: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其间不乏曲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知道,大家还是比较关心李富贵,那么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课后一起探讨,或者续写一下李富贵的日记发到我的邮箱,但要注意,小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建设初期 篇6

金虹

苏俄音乐家在中国的活动主要源于三次较大的历史浪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修建中东铁路的实际需求;第二次是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三次是在新中国建国的初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苏中文化合作协定》特定历史背景下。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苏俄时期歌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文化的影响,即苏俄音乐家在中国活动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苏俄歌曲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中国音乐文化 影响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041;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C022。

中国近百年音乐文化(包括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出版等) 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地向西方音乐文化和我国传统音乐深入学习、在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上不断大胆创新的过程。那么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两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我国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音乐的发展,30年代和40年代苏联的许多音乐专家来华教学与演出,50年代新中国聘请前苏联音乐专家和派遣一批留学苏联的音乐专业学生,这期间有大量的苏联音乐特别是苏联歌曲在中国广为传唱。可以说,前苏联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学习的榜样,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 由于特定的历史机遇,苏俄音乐成为了对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外来音乐。

一、对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 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开始逐步步入发展阶段。 当时,在我国的音乐院校和音乐团体中,曾先后有30多位苏联的音乐专家在指挥、作曲、音乐学、演唱和演奏等专业教学,如巴拉肖夫、阿拉波夫、杜马索夫、阿尔扎马诺夫、美特维捷夫等。 还经常有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等音乐团体来华演出,苏俄音乐论著被大量的翻译,新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当时新中国还派出了一批音乐学生留学苏联,如歌唱家郭淑珍、徐宜等,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等,钢琴家刘诗昆、倪洪进等,小提琴家盛中国、林耀基和音乐家黄晓和等。

二、对音乐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中苏音乐文化的交流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许多苏联一流的表演团体,如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苏联列宁格勒交响乐团、苏联红旗歌舞团等先后来华访问演出。许多世界级的苏联著名表演艺术家,如苏联钢琴大师杨波尔斯基和里赫特尔、苏联小提琴大师奥依斯特拉赫和柯冈、苏联男低音歌唱家葛美利亚、女高音歌唱家阿列尼琴科、女中音歌唱家达维多娃等,还有苏联作曲家查哈罗夫和穆拉杰里等,曾先后在这一时期来华进行讲学、访问等音乐学术活动。 同时,中国的实验歌剧院和“中国音乐家代表团”等,也曾先后出国访问和演出。 我国青年音乐家,如刘诗昆、殷承宗、顾圣婴、李名强和郭淑珍等,积极参加国际性音乐大赛,并频频获得优异成绩。 这一时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伏尔加船夫曲》、《红梅花儿开》、《山楂树》、《三套车》以及《一条小路》等优秀苏联歌曲在我国广为传唱。1959年以后,中苏之间产生了政治分歧,中国与苏联的经济、文化等的关系逐渐处于冷却状态,只有少数学科的留学生交流还在维持。

薛范先生十分热爱苏俄歌曲并努力将其在中国进行传播,为了对薛范先生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贡献进行表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普京授予薛范“俄罗斯功勋奖章”,中国政府也曾授予薛范先生“中俄友谊奖章”。 在2009年举办的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薛范先生作了题为《俄罗斯歌曲在中国的传播》的会议发言,总结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对俄文歌曲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并分析了苏俄歌曲能够在中国广为传唱的深刻原因,同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对俄罗斯歌曲的翻译工作中。毛宇宽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苏联歌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歌曲《俄罗斯的心飞向北京》是苏联作曲家向中国人民表达友情的最后一首作品,这首歌曲也是毛宇宽先生作曲的。我们要充分肯定苏俄歌曲的历史价值,因为它特别符合当时中国人的情感需求。薛范先生还认为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歌曲能像苏俄歌曲这样被翻译得如此大量和全面,传承得如此广泛而长久,给人们留下印象如此深刻而隽永,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对各类音乐创作发展的影响

在群众歌曲和少儿歌曲的创作方面,有影响的代表性作曲家及作品有,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 在独唱歌曲创作方面,代表性作曲家有验克、生茂等,代表性作品有《我为祖国献石油》、《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在合唱音乐创作方面,《红军不怕远征难》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音乐界的一致肯定,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声乐套曲。当时涌现出了一批受到社会欢迎的作曲家,其作品旋律动听,比较注意对音乐创作艺术和声乐表演技巧的发挥,深深扎根于我国民族音乐土壤之上,融合成了一种群众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品质。这一时期,各类新人才的成长促进了我国器乐创作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有钢琴和小提琴为主的独奏创作,以二胡、琵琶、古筝为主的民族乐器的独奏创作,以及包括协奏曲在内的各类交响音乐和民族乐队的合奏创作。当时中国的歌剧创作比较注重对民族传统经验的继承,所创作的音乐优美动听且富于民族特色,也符合剧中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当时创作的不少歌剧深入人心,这阶段中国歌剧创作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 在1958年后,代表性的作品有舞剧《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作曲)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等作曲)。

四、对音乐表演事业发展的影响

在音乐表演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扩大建制的情况。如1956年以 后,在 上海创 建了“上海交 响乐 团”、“上 海 歌 剧 院 ”、“上海民族乐团”等。1962年在原来“中央乐团”和“中央歌舞团”的基础上先后创建了“中央民族乐团”和“东方歌舞团”。1964年,在“中央实验歌剧院”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央歌剧舞剧院”和“中国实验歌剧舞剧院”。60年代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综合性的“中央广播文艺工作团”。当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从国外学有所成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如指挥家李德伦、严良堃、曹鹏等,器乐演奏家顾圣婴、刘诗昆、殷承宗、盛中国等,声乐家苏凤娟、施鸿鄂等,他们在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明显的骨干作用。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演出方面,除一些全国性的文艺汇演外,地区性的音乐汇演,如“上海之 春”、“哈尔滨 之夏 ”、“羊城 花会 ” 等,成为引发各地定期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基地。

五、对音乐理论研究及出版事业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陆续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音乐专著和教材:如汪毓和主编的《中国现代音乐史纲》、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吴祖强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等。 这些努力,标志着中国音乐家自主办教育的观念有所提高,以往学校音乐教材依靠外国的状况开始有了根本性转变。李岩松的《中国俄苏歌曲的导航者——薛范先生》一文,认为青年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以薛范先生作为榜样,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积极投入到苏俄歌曲的翻译工作中。刘莹的《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一文,认为对苏俄群众歌曲的研究、传播对于我国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苏俄音乐有很多地地道道的人民音乐,俄罗斯艺术家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很早就是俄罗斯音乐的一个特色。苏联音乐的积极方面在于进一步打破并拓展了“高雅艺术”的界限,全新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理念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造就了拥有大量音乐精品的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俄罗斯音乐的消极方面是它忽视了艺术在人民群众和艺术家中的自由等条件。俄罗斯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中俄音乐交流的历史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对其进行辩证思考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回顾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音乐学习、交流和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以更好地面向未来也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是在不断借鉴西洋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双重影响下前进。正确处理好音乐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仍然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4]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水平明显提高,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以及音乐理论的研究出版不断繁荣起来。苏俄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给中国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帮助和积极影响,中国音乐家对此是怀有感激之心的。现在中俄双边关系发展顺利,这十分有利于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会逐渐呈现高层次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平等的繁荣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苏两国音乐文化在反复交流碰撞、相互吸收和交融过程的中,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开始融入世界音乐发展的洪流中。 但是,我们当前缺乏深层次的音乐艺术生产过程和音乐教学过程,中国音乐家对于将中国音乐传播到世界的自信尚不够,俄罗斯音乐为什么能在艺术上和情感上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可,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应该也有必要探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和建设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我们今后与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应该具备更加客观、理性和成熟的理念。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田林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咏莲.“变迁”、“覆盖”理念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1).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建设初期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数据业务正在飞速增长, 如何满足广大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 特别是数据链路下行传输需求, 成为了广大3G运营商成功之关键。本文针对建网初期无线网络环境, 提出了三种解决HSDPA速率问题的方法, 并通过在现网中测试验证, 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 HSDPA技术

1.1 HSDPA技术简介

HSDPA技术是实现提高WCDMA (Wide 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宽带码分多址接入) 网络高速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 是3GPP在R5协议中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的需求提出来的。其拥有以下特点:

1) 高速数据传输和大用户容量

通过实施若干快速而复杂的信道控制机制, 包括物理层短帧、自适应编码调制 (AMC) 、快速混合自动重传技术 (Hybrid-ARQ) 和快速调度等技术, HSDPA使理论峰值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4.4 Mbps, 改善了最终用户使用数据下载服务的体验, 缩短了连接与应答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 HSDPA使分区数据吞吐量增加了三至五倍, 这便可以在不占用更多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用户数量。

2) 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HSDPA较高的吞吐量和峰值数据传输速率有助于激励和促进WCDMA所不支持的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发展。事实上, HSDPA可以提高对许多数据业务实施的服务质量水平 (Qo S) , 通信网络可以更加智能地对不同优先级的应用与服务进行排序与资源调拨。HSDPA可以根据用户业务的需求, 做不同的网络安排并进行网络容量分配, 更有效地支持和管理多种多样的高速数据传输业务。

3) 后向兼容, 无缝建设

HSDPA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对R99业务的后向兼容性, 运营商可以根据网络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逐级部署, 而不会对现有的WCDMA用户造成影响。

1.2 网络建设初期HSDPA存在的问题

数据用户在使用HSDPA时, 并不关心它采用什么技术、使用什么承载,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数据用户的满意度, 因此可以说速率是数据业务中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进行HSDPA优化的主要目标。根据3G网络评估要求, 衡量HSDPA速率的两个重要指标为:

1) HSDPA平均吞吐率 (throughput) >1.2Mbps, 该指标主要反映HSDPA用户使用时的流畅性, 是用户最能直接感受的指标, 其快慢也直接影响到用户满意度。

2) HSDPA业务的平均流量≥1Mbps所占的比例>80%, 该指标主要反映HSDPA用户使用时的业务稳定性, 是反映HSDPA总体速率的重要指标。

2 HSDPA速率优化思路

HSDPA优化的直接目标是提高HSDPA业务的性能, 而制约HSDPA业务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网络负载与业务分布、无线环境、参数设置以及无线资源配置与管理等, 考虑到网络负载有限, 因此HSDPA速率优化主要从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参数优化以及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优化三个方向进行。

2.1 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

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具有普遍的共性, 影响语音性能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会对数据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导频污染、掉话、接入失败、阻塞、相邻小区定义不合理、无线覆盖问题、切换问题等。因此, 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是HSDPA速率优化的一种优化手段, 而且该优化方法可以结合语音的全网优化同步进行。

2.2 参数优化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分为核心网络 (CN) 、无线接入网 (UTRAN) 、终端 (UE) 三部分, 从信令结构分析, WCDMA系统主要包含了Iu接口、Iub接口、Iur接口、Uu接口等。所有这些实体和接口中都有大量的配置参数和性能参数, 虽然这些参数大部分在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已经被确定并固化, 但是也有不少参数是由网络运营部门根据市场和网络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根据无线参数在网络中的服务对象, WCDMA无线参数一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工程参数, 第二类是无限资源管理参数, 第三类为系统功能参数。无线参数优化调整是指对正在运行的系统, 根据无线信道特性、话务量特性和信令流量承载等情况, 通过调整网络中局部或者全网的无线参数来提高通信质量, 改善网络平均的服务性能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过程。实际上, 无线参数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无线资源, 通过业务量分担的方式使全网的业务量和信令流量尽可能均匀, 以达到提高网络平均服务水平的目标。

2.3 传输资源配置与管理

根据3GPP规范, WCDMA网络与GSM网络的传输模式不同。GSM网络是使用PCM技术进行传输, 其原理是把一条2M线分成32个64K时隙进行传输;而在WCDMA网络中基站与RNC之间的传输承载在ATM协议之上, 传输使用ATM技术, 其原理是把几条E1捆绑在一起, 形成一个IMA group进行传输, 所以每个小区支持的最大下载速率与E1数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3 小结

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参数优化以及传输资源配置与管理优化是三种解决WCDMA网络建设初期HSDPA速率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无线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及多变性, HSDPA速率问题必然是未来3G无线网络优化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加, 将会有更多的HSD-PA速率问题呈现出来, 需要在以后的优化过程中不断摸索解决。S

摘要:通过对WCDMA网络优化过程中发现的HSDPA速率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三种符合网络建设初期HSDPA速率优化方法:无线环境的物理层RF优化, 参数优化以及传输资源配置和管理优化。

关键词:WCDMA,HSDPA,RF优化,参数优化,传输资源配置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长钢.WCDMA 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

[2]李岩, 张海林.高速下行分组接入 (HSDPA) 概述及关键技术[J].硅谷.

[3]赵绍刚.WCDMA中的HSDPA技术及其演进趋势:上[J].

[4]任洪波.HSDPA-WCDMA的移动宽带解决方案[J].硅谷.

[5]付海洋.WCDMA-HSDPA技术研究及改进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建设初期 篇8

关键词:广州城建,民国前期,城市经营

在广州民国初期的25年是广州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 其中的方略措施值得研究和借鉴。其间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拉开了城市架构格局。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大的容量, 更适宜居住的环境, 更多的就业、消费和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 经营城市土地与空间及其有价值的资源, 为城市发展创造了资金来源, 从而达成策划和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

民国初期广州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城市, 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修路拓宽交通和建设公园为主的基础工程的引领下, 为防洪排涝、疏浚沟渠河道、修筑江岸河堤, 充分利用修建路面的沿街兴建商铺, 或把沿街地皮出售取得资金, 再兴建各类共用设施, 如水、电、邮、路等。

广州市在1918年成立了市政公所, 其主要工作是规划全市的道路系统, 拆城墙以利用城墙之地修筑路面。新修的路面构造为碎石层、三合土层和沥青层。8年间全市共建成马路27英里。民国17年, 广州市政府又改造了一德路、太平路、惠爱路和永汉北路等10条主要马路;而民国22年市政府又建设了58条马路, 大面积铺沥青路面;民国23年、24年陆续不断地建设了六榕路、朝天路、光塔路、米市路、工业大道、西湾路等。直到抗战才停顿下来。与此同时, 开辟公园, 建设公园成为广州城市的一个亮点。1928~1933年间, 广州建成7个公园, 其中东郊公园是市内、市郊公园的典型。当然, 大学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什么广州城市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次建设高潮?其主要特点是什么?产生这种特点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因而, 得出本文所指出的广州出现早期的城市经营理念, 并影响当时全国的其他城市。

广州在民国前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有影响的城市建设, 其思想基础是当时的广州是革命发源地, 与北洋军阀分裂后, 必须把广州建设成为革命军源地和可靠大后方, 另外孙中山、陈炯明都是广东人士, 他们有强烈的家乡观念, 建设城市, 发展实业, 地方自治, 与国际接轨, 都是当时的主要执政理念。因此, 在推翻满清之后和抗日战争之前的这个时期, 在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出现了城市的一次建设高潮, 广州地位特殊, 建设力度相对较大。

广州的建设主要特点是, 以拓宽延长道路为主, 这个特点反映出广州城建的经营城市特色。城市道路的建设可以使沿街的地皮升值, 土地升值后, 可以提高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 用以建设城市。孙中山早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政府要规划城市, 收购土地, 开发新城, 做完统一的一级开发后, 再出售给市民, 这种开发理念即是经营城市。当时的拓延道路, 提高路面质量一方面要满足新型交通工具汽车的通行, 更重要的是拉开城市构架, 开拓城市空间, 增加政府收入, 达到城市开发为政府筹集资本, 强大国家的目标。

广州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政府依照经济规律, 发动获利市民共同承担城市建设费用。对于不属新区、新建道路的计划, 如主要是拓宽路面、维护路质、修路旁排水沟渠等建设费用的筹措做出规定:“建筑马路街道渠道等费均由该处两旁铺户主客出资”, “建筑费及补偿费, 如系商店, 主客负担各半;如系住户, 业主四分之三, 住客四分之一”, “对于街道加宽, 铺面的改造费用则由业主和承租人共同负担”, “无铺底顶手铺由业主出资改建, 或由铺客代拆扣租;有铺底顶手由铺客负担;住户全由业主负担;铺底顶手出现争执, 未经法庭确定者, 由铺客先出;铺底无顶手者, 以通车之日起, 两年内如铺主将铺取回, 该铺客曾经分担的筑路费须由铺主补回”。

又如, 政府在建设西村增步一带新住区时, 也按一定的价位向业主征收本地段的修路资费, 沿街业主已收过筑路费的就不再收取。广州是较早征收马路受益费用, 并且按不同地段采用不同土地出让价格的城市, 这也是广开财源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的先例。

广州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特点是政府干预塑造城市空间形象, 也采用了经济手段。如在推广骑楼建筑形式时, 如“凡马路两旁空地, 其宽度或深度不及三公尺者, 均作不合建筑地段论, 惟马路两旁系建筑骑楼者, 其深度满二公尺, 亦准独立建筑”。在个人或业主单位支付建设费用有困难时, 也允许申请银行按揭。“凡空地及未建骑楼地的业主, 对于该管业地段无力完成建筑者, 得将其契据及登记证, 向广州市立银行按揭, 此种按揭, 系用整借零还办法, 以利便市民, 其详办法, 由市立银行另定之”。对于占地不建、空置已批准建设用地而未建设者, 政府也采取处罚和递增加税的措施, “凡有逾建筑期限, 尚未兴工建筑者, 广州市政府得照该地登记契价每年递次增征百分之十, 荒地税征收办法, 由财政局另定之”。

广州城市建设之所以会产生经营城市的一系列措施,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广州历史上一直是对外的窗口, 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例如, 在1931年5月《市政公报》第388期上发表“都市计划之经济的价值”一文中, 就介绍并宣扬了美国纽约城市中央公园改良使土地升值的情况, 同时指出“用金钱表示一个良好的都市计划所得到的利益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我们的都市计划法的开山鼻祖Loho Burls先生曾经说过, 对于良好计划的投资, 无论这计划用来建设城市新的部分抑或改良旧的部分, 如果经过一年考虑, 总是觉得耗费太大, 但经过五年的就会觉得有利了, 若再经过五十年的策划考虑则反使一般人悟恨该计划之不及早施行…”。因此, 受海外文化影响是其文化基础之一。

广州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城市, 所展开的城市建设也是从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出发, 如修路, 拓延道路, 有利于马路经济的发展, 这是当时最有效的建设方式与手段。广州在当时可谓是革命的中心, 但它没有大建广场, 大建公共建筑, 而是从可发展的马路修筑开始, 以路养路, 尽量在城市建设中获利, 而不是支出, 这正是广州文化的又一特征和基础。

早在民国初年为了配合码头建设, 广州设置了大沙头地段管理的专门机构工程局, 在工程局的相关管理规定中提到了市政建设费用预算问题、土地有偿使用问题、业主权利的业务关联经济责任及商业承租等事项。例如第一章总则中规定:“本局为建筑大沙头堤岸、马路、沟渠、填地、公园、及各公用房屋而设”, “上列工程经费由公家担任”, “大沙头筑成之地招商承领, 经缴地价, 即为民业”, “大沙头沿堤码头暂不出售, 由各商承租”。在地价及领地手续一章规定:“官地分为五等。甲等每华井 (广东九五尺一方丈) 大洋一百八十元。乙等每华井一百六十元。丙等每华井一百四十元。丁等每华井一百二十元。戊等每华井一百元。其等级由财政厅清查官产处派员会同局长拟定”又“领地分三时期。自民国三年阳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底为第一期。四年一月一日至四年三月底为第二期。四年四月一日至九月底为第三期。第一期内照定价八折。第二期内九折。第三期内无折。三期以后, 以定价作为底价, 定期开投, 价高者得 (此种办法, 只以一万五千井为限。如未满期, 已领出一万五千井, 即行布告截止。此后亦定期开投。) ”由此可见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道路、岸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涉及城市安全的部分, 如码头、堤坝只采用租用而不出售的形式。同时, 还划定区位地价、限制单位出售土地的面积,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工程局对各类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如码头、沟渠、堤岸公园都专门作出预算计划, 从土地收入、码头出租等事项中支出;而且对买卖承租、业主业务等各项权力和义务作了详细规定。可以认为, 这些规定是当时广州政府在开发建设新城区的一份较为系统完整的计划, 其中的城市经营理念正如相关学者所言:“市政机关从事城市开发与管理, 并从地税、房捐中获取补偿, 通过开发和管理, 改善了城市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而吸引人口增加与资金投入, 为房地产业扩大了市场;城市地价、房租提高, 市政机关的财政收入相应提高。这个循环的关键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对土地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并通过制定法律加强管理, 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维持稳定的投资环境。”而实际的过程, 则涉及到工程建设、商业租售等一系列技术、经济行为。

另外, 当时的市政当局, 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市政管理经验, 采纳了新的管理办法, 其中之一是对土地进行整合, 提高土地价值和利用率。民国11年1月《广州市政公报》提出, “土地国之宝也, 废置不利用, 不经济之甚也。且土地因自然之腾贵而得利益, 其利益发生之际, 特偶然归地主所得, 不得垄断, 应使社会共享其利益也”。民国13年, 市政府参事黄谦益, 提出将土地“化零为整”, 统一规划和使用, 提高其价值。“查本市因开关马路之故, 致马两旁土地, 畸零而失土地使用之效能者, 所在皆是, 尤以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等地, 最为显著, 如文明路之路北一带铺户, 土地面积过小, 相距不远, 即有贤思街以间断之, 又如大南路之路北一带铺户, 土地面积亦过小, 相距不远, 即有仙湖街以间断之, 此等铺户, 因土地面积过小, 无法为伟大建筑, 或则兼职不改旧观, 不事改建, 即使改建, 亦以面积狭小, 无甚效用, 此种情形, 对于市之繁荣与观瞻, 妨碍至大, 市民因感不雅观, 土地所有权人, 更感土地已失使用之效能为苦, 本市现在地价日涨, 人口日密, 扩大市区范围, 固属必要, 而就原有范围, 设法改善免使将来发展, 重蹈前此之覆辙, 亦属必要, 故对于此种畸零土地, 及宜设法整理, 以资救济, 原来因开关马路, 以致土地畸零, 各市皆然, 故立法院所起草之土地法, 亦有土地重判之规定, 即所以救济此种土地, 使已失效用者, 回复其土地使用之效能也”。当时较多采用的措施有 (一) 对于空地或零碎、无法使用的土地, 经市政府统一规定地价, 将小幅地块与相邻土地交换, 统一建设。 (二) 相邻地块业主如无力购买时, “则依规定之地价, 将该幅土地投资拍卖, 但畸零土地所有权人, 则有优先买受之权。”其二, 成立土地调查队伍, 依照广州土地情况, 制定规则, “成立地价调查队伍分队, 依照本省地价调查及估计规则, 将地价情形相近之土地, 化为同一地价区, 各选标准地, 调查当年内之市价, 或收益价格, 为总平均计算, 以定每一地价区之标准地价。”调查估计完毕, 提付标准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 由九月十五日起公告一个月, 当标准地价评议会开会时, 为集思广益起见, 会邀各地价区所在地保长列席讨论, 故公告期内, 提出异议请求照百分之二十减低者仅有二十五宗, 其余全部照数确定。计全市标准地价, 最高为长堤太平南路, 一德西路等, 每市井八十万元, 普通每市井五万元, 最近为河南涌尾新开村等, 每市井六千余元。“嗣于九月间奉令成立编册组, 期以两月将地价税册编成, 为本市开征土地税之依据。本来编造地价税册, 原应于登记完成后为之, 但因缓不济急, 故先利用残缺之土地登录册、地籍册、检查册及区段总分图幅, 互相对照, 着手编制, 后如期编成两套, 每套各八十二本, 经将正册送税捐处, 办理征税, 其余一套存局, 以备登记完毕时按实订正之用。”按照民国二十六年会依法评定, 广州市市中心区地价, 最高每市并三千元, 普通二百元, 最低十元。

广州是一个商业之都, 商人文化根深蒂固, 在城市计划建设中自然就有了商业性的经济考量。民国11年1月《广州市政公报》提出, “现今都市问题所以踌躇莫决者, 唯在于市费竭厥, 不足以尽设施之能事而已。欲求都市生活完备, 使市民直接负担见激急之加重, 固都市财政上最忌之事。”因此, 广州城建中, 政府既讲政治, 达到巩固大后方、建设大都市的目标;又讲经济效益, 本质上讲就是加强了可行性,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商业文化用到都市计划与城市建设中, 在广州有其文化基础, 很容易被市民认同, 故推广起来比较顺利。

建设初期 篇9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1)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2)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3)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4)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5)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6)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设任重道远,而实验室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应用型学生的培养,还是当前社会对于环境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而对学生建筑技术能力要求的相应提高方面,都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专业的实验设备和名校工程提供的契机,实现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最优化,并能结合时代需求做到不落实、不跟风,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这里思考的主要问题。

摘要:以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补充不足尤其是必备的实验设备,并考虑实验室长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验室建设和规划中将实用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宝笃.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16):38-43.

[2]刘瑽,周德环.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9-10.

[3]郑先友,葛志煜.3D营造实验室——建筑学科新型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113-114,117.

建设初期 篇10

一、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回顾

1949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忘记的一年。这一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建立了, 我们的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不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我们的人民自此拥有自己的生活, 获得了自由。并且随着之后的土地改革, 我们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 进行耕作劳动, 获得自己生活必需品。1951年的土地改革, 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尤为及时, 它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获得了解决生活必需物品的土地, 毕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土地对于劳动人民来说, 就是生存的靠山, 就是他们能生活下去的希望。农民有了土地以后, 农业水平比过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农村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土地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1953年, 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农业、工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走集体化、互助合作的道路, 在当时刚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生产中去, 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过这条道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 积极探索新的道路, 但是后来的农村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过去战乱时期, 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不过对于那时的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只能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待,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础之上的。对土地的改革, 对农业的改造使得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1978年,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 对农村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使得农村经济获得很好的发展, 它同时带动了工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政府职能的改革。90年代前半期, 农村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农业经营模式, 农产品出口, 以及粮食生产。90年代后半期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正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新千年之后, 中央“一号文件”, 也说明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给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1) 改革开放后, 农村经济的发展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同时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80年, 对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 获得生活的物质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 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 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 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 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农业获得了发展, 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生活水平获得提高, 必然会促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物质基础。

(2) 90年代前半期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

首先, 90年代前半期我国农村品生产数量下降, 尤其是粮食生产。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 及其其它产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粮食供给出现紧张, 致使粮价出现短期的上涨现象。其次,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80年代前半期, 农民人均收入快速提高, 后半期也缓慢提升, 进入9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放缓。同时,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于当时的情况, 我们党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政策进行解决:鼓励农业生产, 确保粮食产量;对农业进行集约型生产, 发展规模效应;通过进出口, 进行调节, 换取需要的产品。

(3) 90年代后期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

90年代后期, 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促使着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促进农村经营朝着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得到改变。同时, 农民收入来源不断多元化, 来自畜牧业、务工收入、乡镇企业、家庭经营等方面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的税费改革, 废除了几千年的税收制度, 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 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新千年政府对农民进行各项补贴 (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等) , 也使得农民负担减轻, 使得农民能够精心去进行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也彰显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 党和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报告还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各项服务体系。这也看出我们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关注力度, 我们坚信21世纪, 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三、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异同

对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 在上面进行了个案的单独分析, 现在我们将对他们进行一个综合性质的对比, 来看一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什么异同。

(1) 一方面我们先来看待一下, 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共性

对于这两个时期经济建设的共性, 我们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 毕竟时代不同, 社会现实也是不一样的。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性质没有变。两个时期都坚持着中共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共的社会主义核心作用, 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第二, 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于经济建设需要。中国自古以来人多地大, 劳动力资源足够满足建设需要。第三, 两个时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本质没有改变。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以此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

(2)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 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个性

对于这两个时期, 经济发展的个性, 我们在上面对其一一分析的时候, 都有所涉及,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首先, 我们从两个时期的执政理念来看待, 前一个时期我国刚刚建立, 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温饱, 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口饭吃, 别饿着;而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90年代后, 温饱问题解决了, 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农民获得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因此, 两个时期中共的执政理念不同。其次, 我们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 建国初期,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刚刚结束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 农村地区穷苦潦倒, 因此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当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后者, 十年文革动乱, 农村经济生产生活停滞不前, 我们党为了恢复以前经济情况, 而要求进行改革。而前者是经过革命来建立新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后者是经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第三, 两个时期实行的农村经济政策不同, 前者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举措进行建设, 而后者是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进行改革, 尤其是90年代后, 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兴起, 农民外出打工, 以及农民生产讲究技术等等。新千年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也让广大劳动人民受益。第四, 国际环境不同, 时代主题变化。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同美国抗横, 而随着苏联解体, 两个超级大国也变为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状态, 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同时, 和平与发展也成为现如今的时代主题,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 这也给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机会。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辩证的来看待, 寻找发展的原因, 探索落后的弊端, 取长补短, 实现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

建国初期, 农村的发展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它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帮。不过建国初期的政策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之后, 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 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1956年之后, 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 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60年代初期, 党和国家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不过中期之后的文革, 又一次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给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着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工作重心的转移, 给中国经济的建设带来了希望, 也给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 让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新千年以来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让农民们感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共同建设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严瑞珍自选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解析孕初期出血 篇11

红灯篇

根据孕早期出血的原因,大致可分为紧急和非紧急两类,亮起了红灯的紧急情况往往意味着有可能要终止妊娠,或者怀孕的过程将一直都比较艰难。

红灯信号1宫外孕

解读:宫外孕就是子宫外妊娠,正常的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内膜上着床。但偶尔会发生受精卵在输卵管、卵巢、腹腔等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这样的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其中,最常见的是在输卵管上着床,虽然最初和正常怀孕没什么不同,但因为没有胎儿发育成长的空间,时间一长输卵管就会被撑破而导致出血。

症状:出血一般发生在怀孕2个月左右,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恶心、腹痛。一旦发生输卵管妊娠破裂,会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及剧烈腹痛,极可能引发休克。

TIP:宫外孕如果不处理及时,很有可能会危及挂妈妈的生命。所以当出现孕早期阴道出血,并伴有腹痛时,应立即就诊,不可延误。曾经有过宫外孕史的准妈妈更应该小心,在妊娠早期应进行仔细的B超检查。确定是否宫内妊娠。

红灯信号2葡萄胎

解读:葡萄胎是指形成胎盘的绒毛异常生长繁殖,子宫内充漏了如葡萄般水泡状颗粒的一种疾病。

症状:持续性的阴道出血或持续腹胀,部分孕妈妈可能出现高血压、严重的妊娠反应、水肿等异常现象,个别准妈妈还会出现肺转移的症状,如咳嗽、咳血等。

TIP:通过B超检查,血液检查等可以确定是否为葡萄胎。如果确定是,就要终止妊娠,通过清官术取出子宫内异常增生的组织,一周后还要进行第二次清宫术。孕妈妈还要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B超检查及肺部CT检查,排除后遗症。

红灯信号3流产

解读:流产是指怀孕未满28周,胎儿出生离开妈妈身体后还不能存活,妊娠过程就终止的现象。妊娠初期容易发生流产,这可能和受精卵染色体异常、胚胎发育不良等有关。

TIP:出现阴道出血时孕妈妈应赶快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做相应的检查,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如果出血量很大意味着流产的不可避免,就需要及时做刮宫手术。如果孕妈妈出血量比较少,可能只属于先兆流产,经过医生的处理及卧床休息,大部分胚胎是可以存活的。

红灯信号4胎盘低置

解读:如果胎儿在靠近子宫颈口的位置着床,也意味着它在一个最“危险”的地方安营扎寨。随着孕程的增加,子宫下段逐渐伸展,子宫颈管消失,同时子宫颈口扩大,但胎盘却不能随着子宫颈口的扩大而有发展,结果就会发生从它的附着处剥离的现象,同时血管破裂而有阴道出血。如果胎盘低置的情况不是很严重,胎儿也有可能保留下来,但是整个孕期都会出现稀稀拉拉的出血现象。

症状:如果出血量不多,但情况一直无法得到改善,将造成孕妈妈贫血:如果出血量很大,孕妈妈可能发生休克,腹中的宝宝则可能会缺氧、呼吸窘迫,乃至死亡。

绿灯篇

并不是所有的孕早期出血都有流产的可能,只要出血情况不是很严重,再加上孕妈妈的自我保健以及医生的治疗,便可以迎来一个健康的宝宝。

绿灯信号1宫颈息肉

解读:宫颈息肉是慢性子宫炎的一种表现,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宫颈管局部粘膜增生,逐渐向宫颈外口突出,便形成了息肉。

症状:孕妈妈的白带会增多,有时白带中央还会混有血丝,如果受到一些刺激的话,更有可能出现少量的阴道流血。

TlP:一般来说,宫颈息肉出血量少对胎儿的生长不会影响,如出血较多则会导致孕妈妈贫血,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宫颈息肉对分娩有一定影响,可在分娩前1个月左右,在不影响妊娠的情况下,将息肉摘除即可口

绿灯信号2宫颈糜烂

解读:宫颈糜烂在成熟女性中是很常见的,很多孕妈妈对此毫无感觉,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宫颈糜烂,直到因为孕期出血做检查时才知道自己得病了。

症状:当宫颈糜烂或阴道粘膜溃疡时,孕妈妈可能会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在阴道检查及房事后会发生少量的阴道出血。

TIP:宫颈糜烂情况较轻时,对妊娠或分娩都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孕妈妈可以在分娩后再进行治疗。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以让医生边安胎边进行治疗。

绿灯信号3子宫内环境恶劣

解读:孕妈妈的子宫就是一块孕育生命的土地,土质肥沃才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如果子宫内环境不够理想,胎儿的生长必定会受到影响。多次流产、子宫畸形、子宫有疤痕等,都是令子宫内环境变差的原因。

症状:做过多次人流的女性,如果发现月经量越来越少,就意味着子宫受到损害。怀孕后会发生少量的出血现象。如果情况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建设初期 篇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备统一编写教材的条件。所以,一方面是教育部组织自编或委托学校、研究机构、个人编写讲授提纲、课程纲要及参考书,另一方面是翻译苏联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以供教学急需,各地教师、学者自编讲义、教科书进行教学。[1]1950年2月初,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革命问题教研室牵头组织召开了首次“新民主主义论”教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拟定的“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经教育部审定之后,成为当时京津各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京津各高校春季开学后,均按照“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开始授课。[2]1950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苏联学者奥斯特洛维强诺夫编写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后来,中国人民大学也出版此提纲用于教学。这一年夏天,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对近一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进一步讨论了“讲授提纲和基本参考书”。[3](P91)到1950年8月,《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纲目》和《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皆在《光明日报丛刊》(第二辑)上全文刊登。1950年10月4日,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中有两个附件,附件二是《华北区1950年第一学期政治课“社会发展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及《华北区“社会发展史”教学进度表》。规定“社会发展史”的基本参考书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修订本)》;关于“政治经济学”一课,教育部曾介绍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奥斯特罗维强洛夫著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三联书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各分册》为参考书;“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基本参考书。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出版发行了傅尚民译、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育司公布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大纲》和苏联尤菲列夫著《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东北师范大学到1951年也已编写出《新民主主义讲授提纲》。当时,在没有统一教科书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就把参考书当作基本教材。如,中国矿业学院成立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统一的政治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代理副院长朱献民亲自为学生上政治课”。[4]

这一时期,艾思奇编写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两书,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密切结合了新中国的政权、阶级状况等现实内容,成了教师宣讲“社会发展史”的主要教材。艾思奇编写的《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于1949年9月由群众书店印刷,10月由北京新华书店以《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书名出版发行。第三次订正本于1951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发行。1950年6月,由解放社出版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新订本,也成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普及唯物史观、推动思想改造的一本重要读物。艾思奇根据讲授提纲整理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于1950年4月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累计发行了46万多册。[5]此后,艾思奇还将这本书做了进一步修改,《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到1955年,此书共出版了10版,到1958年先后印刷13次,前后发行上百万册,成为当时重要的学习参考材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6]中国人民大学胡华编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于1950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到1953年1月,人民出版社已修订11版,仅东北人民出版社重印发行的就达28万多册。[7]“这本书系统而简明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新中国第一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它很快成为全国干部、青年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共党史的基本教材。该书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印了13版,发行230多万册”。[8]后来,该书被中央教育部定为全国高中历史读本,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材。1951年,由胡华主编,戴逸、彦奇编辑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作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配套的辅助性读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从4月初版到11月已是第9版了,这是建国后最早出版的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当时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编辑了一批《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参考资料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教材出版料发行了一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参考资料》。

1952年9月5日,教育部在《1952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强调:“拟订各级学校政治课的教学大纲”,同时“大力编译各级学校的教科书。”[9](P167)为组织全国各高校及有关人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一工作,教育部于同年11月27日又发出《关于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的暂行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制定翻译苏联教材的计划,并对翻译苏联教材的原则、组织、规划等作了规定。1952年12月25日高教部成立后即在教学指导司内正式设置了专职的教材编审机构———教材编审处(高等教育出版社前身)。根据教育部的指示,从1952年秋开始,包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修订、编写、出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及翻译、出版苏联的“思政课”教学大纲、讲义、教科书、政治书籍等成为建国初期教材建设的中心工作。

自教育部在1953年2月7日规定“马列主义基础”于1953年度为各类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级以上)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后,6月17日又发出通知把“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于是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就被提上了日事议程。关于“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提纲,高教部表示:“拟试用人民大学1953年起草的‘中国革命史纲目’,该纲目现正在修改中,暑假中即可印发。”[10](P16)刘辉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一文中说:“从通知发布到正式开课,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高教部规定,先以中国人民大学起草的‘中国革命史纲目’作为教学提纲。同时,在此提纲的基础上由何干之负责组织编写教材。”“为适应教学需要,何干之受高教部委托,负责主编示范性教材,这就是195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的由来。”“起初,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只能将‘中国革命史纲目’印发给学员使用。后来,讲义初稿写好后,便分章印成小册子,发给学员边讨论边学习。”[4]这时,教育部为了便利组织教学大纲、教材的翻译、审校和出版工作,于1954年5月正式成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同年12月,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被高教部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革命史教材。此后该书一版再版,截止到1956年,累计印行160余万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1955年4月25日,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明确要求各学校领导“切实执行教学计划中关于政治理论课的规定”,“大力改进马克思主义教研组的工作……真正发挥集体作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审查和讨论讲稿,精简分量过重和内容重复的教材书”。[10](P21)

在短短的几年里,各高校马列主义研究室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相继编写、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讲义、教材、学习资料等,对“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如,东北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参考资料(第一辑)》(1953);苏联列杜诺夫斯基等著、北京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1955);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室编《〈马列主义基础〉参考资料》(1952)、《〈马列主义基础〉学习资料》(1954)、《〈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堂讨论提纲》(1954)、《“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经典著作摘录》(1955);中国人民大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研究室编《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堂讨论问题与参考书目》(195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科学》(195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自然界与社会中诸现象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1953)、《发展是对立面底斗争》(1953),等等。还包括一些注明“校内用书,请勿外传”、“校内教学用书,定期收回”等字样的讲义和参考资料等,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稿》、《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

1956年9月,高教部对“思政课”的课程作了一些调整。关于教学大纲,高教部指示:“马列主义基础的新教学大纲已发,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仍用原来的,但各章节的原定学时,学校可做适当变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大纲,正在编写……”[10](P28)在1957年停开四门“思政课”,改开“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之前,《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大纲(初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初稿)》、《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初稿)》都已经于1956年全部出版发行。上述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大纲(初稿)》、《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初稿)》由国内几所大学联合编写外,其余都是译自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学司编的教学大纲。其中,北京大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翻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1956),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初稿)》(1956),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还有,1954年由北京群众书店发行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大纲》(卡尔达赫强编著),是经苏联文化部高等教育局社会科学教育处审定、供高等学校非哲学系使用的教学大纲;人民出版社在1955年也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苏联共产党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审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于195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马列主义基础”的教本是“苏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国革命史”课的主要教材是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政治经济学”课的教材是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由教师自编讲稿,其内容实际上是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专家克列的讲稿。有的学校用苏联康斯坦丁诺夫著的“历史唯物主义。[10](P3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与基础课、专业课一样,成为高校各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被提升到了居于整个高校课程改革中心环节的高度,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建设也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基本上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教学资料为辅助教材的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4-12.

[2]刘辉.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J].教学与研究,2008,(11):86-93.

[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勇.京华风采:建设新型大学的努力和探索[N].中国矿业大学校报,2008,09:22.

[5]卢国英.一代哲人艾思奇[J].高校理论战线,2009,(6):19-26.

[6]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C].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7]谢振声.胡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5):80.

[8]戴逸.胡华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J].百年潮,2009,(6):77-80.

[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上一篇:系统变革下一篇:三氧化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