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初期

2024-10-25

火灾初期(共3篇)

火灾初期 篇1

油气生产场所存有大量易燃易爆火灾危险物质,极易发生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若不及时控制火势,消除火患,有可能造成火灾蔓延,导致灾难性后果。但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常常遇到设备带电情况。通常情况下,应首先考虑切断电源,但对于初期火灾扑救来讲,切断电源可能会失去灭火先机,或因生产需要及其它原因无法切断电源,需要进行带电扑救。本文旨在探讨初期火灾带电扑救方法及风险防范。

1 油气生产场所带电火灾形成原因

带电火灾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电气设备负荷过大。如:用电负荷过大可引起配电设备(含变压器)着火;输油泵、压缩机负荷过大可引发电动机着火;电缆截面积不足可引起电缆着火等。

2)发热器件散热不良或环境温度过高。如:控制柜风扇损坏;线路设计不合理或线路节点电阻过大;通风不良,室内温度过高等。

3)电热设备使用不当。如:电炉、电暖器、电烤箱使用不当可引发周边可燃物着火。

4)电气设备短路或线路接地。如:电气间隙不足、电缆进水或相间绝缘破损可引发相间短路;电力线绝缘子爬电距离不足、电力线路落地造成单相接地均可引发火灾等。

5)电气设备或元件故障。如:电机扫膛或缺项运行,变压器缺油均可引发火灾等。

6)电气或电路防爆失效。如:易燃易爆场所防爆电机接线口防爆密封失效、电气仪表壳体或线路防爆密封破坏等均可引发火灾爆炸。

7)其它原因引发油气生产场所着火。如:静电、雷击、金属撞击、化学物质(如:硫化亚铁)自燃或其它明火等引发油气着火,并由此破坏电气仪表设备或电气线路,形成带电火灾。

2 带电火灾场所灭火器的配置

油气生产场所初期火灾扑救一般由岗位员工利用岗位自身配备的消防器材完成,主要包括灭火器、灭火毯、消防砂及破拆器材等。在讨论带电火灾场所灭火器的配置之前,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带电火灾。《火灾分类》(GB/T 4968—2008)将火灾分为六类,其中A、B、C三类分别为固体火灾、液体火灾和气体火灾;E类火灾为“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而该“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因此,E类火灾应是具备ABC三类火灾基本特征具有带电特性的火灾,可以细分为带电固体火灾、带电液体火灾和带电气体火灾。

GB 50140—2005标准提出并强调了存在带电物质燃烧的E类火灾场所配置灭火器的要求,规定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非必要场所不应配置卤代烷灭火器。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批准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要求在2010年完全淘汰氯氟化碳、哈龙(卤代烷)等主要消耗臭氧层的物质。1997年,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新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设施的通知》(环发[1997]733号)文件,为落实《国家方案》进行了明确部署。虽然GB 50140—2005标准规定必要场所可以配置卤代烷灭火器,但作为消防管理者来讲,由于卤代烷灭火器的维护更新较为困难,一般情况下不会做配置考虑。因此,磷酸铵盐或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以及二氧化碳灭火器将成为带电火灾场所灭火器配置的必然选择。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是一种新型干粉灭火器,能扑灭各种可燃固体、液体、气体以及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具有适用性广、低毒性、腐蚀性小、灭火性能好、价格适中等特点。

该灭火器以磷酸铵盐粉末为主剂,在高压二氧化碳或氮气的推动下,磷酸铵盐粉末被喷到燃烧物体上,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分解吸热反应,分解出的氨气和水蒸气能冲洗空气中的氧,同时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从而阻止燃烧。分解反应的最终产物五氧化二磷为糊状物质,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阻止其复燃。另外,磷酸铵盐粉末与火焰接触时,可以捕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止而将火焰熄灭,是一种同时具有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功能的高效灭火剂。由于磷酸铵盐粉末还具有很强的电绝缘性,可以扑救带电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火灾。

相对于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来讲,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的价格更加便宜,其灭火机理与磷酸铵盐灭火器相近,但碳酸氢钠分解产物碳酸钠对固体可燃物无附着作用,无法阻止其复燃,因此,不适用于固体物质带电火灾场所。事实上,无论是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还是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均存在一个共同缺点:其灭火过程将对火灾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对于安装有大量精密电子器件的电气仪表及自控设备来讲无疑是致命的。

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灭火剂,可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同时由于液态二氧化碳迅速汽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热,对燃烧物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有助于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电气设备及可燃液体、气体的初期火灾。主要缺点是:灭火环境中充斥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使现场人员受到中毒窒息伤害。另外,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出的灭火剂无任何液滴,在扑救固体火灾时容易复燃,因此,对扑救固体物质带电火灾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灭火器配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优先选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2)对于电气盘柜和控制装置较多的配电室、中控室,宜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3)对于涉及系统安全的重要设施,如:大型轻烃处理装置等中心控制室建议选配卤代烷灭火器替代品。

3 带电火灾扑救及风险防范

3.1 带电火灾扑救危害分析

3.1.1 火灾爆炸危害

灭火器主要包括手提式灭火器和推车式灭火器两种,具有使用方便,机动灵活等特点。但由于这些灭火器的射程有限,一方面,灭火人员需尽量靠近着火点才能达到较好的灭火效果,极易造成灭火人员灼伤。另一方面,由于油气生产场所设备密集,布置紧凑,且存有大量的易燃易爆物质,灭火人员逃生疏散困难,一旦发生着火点复燃,火灾蔓延或设备爆炸,将直接威胁灭火人员生命安全。

3.1.2 触电危害

火灾发生后,电气设备绝缘将会遭到破坏,导致设备外壳带电。当灭火人员身体的某一部分或使用的灭火器材,直接与带电部位接触或与带电导体过于接近,易发生触电伤害。着火时,若带电的电气设备或电力线发生接地,形成跨步电压,当灭火人员进入该地段时,易发生触电事故。

3.1.3 中毒(窒息)危害

二氧化碳可排挤空气中的氧,当现场人员吸入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造成氧分压减少,使人窒息。高浓度二氧化碳可对人的呼吸中枢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其对人最低毒性浓度为2%,超过此浓度可引起呼吸器官损害。当浓度超过25%时则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昏睡、窒息死亡[1]。另外,原油及其它化学制品燃烧,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毒气,若防护不当,易导致灭火人员中毒。

3.1.4 次生灾害

配电室、控制室内安装布置大量的电脑、盘柜和控制装置,设备安装紧凑,若选用灭火器材不当,如选用干粉灭火器等,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室内将弥漫大量干粉,并附着在其它设备元件上,对精密电子器件产生极大伤害,甚至造成电子器件失效。

3.2 初期火灾带电扑救及风险防范

科学灭火是有效扑救初期带电火灾的关键,这不仅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科学配置消防器材,而且要求岗位员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带电火灾扑救能力。

3.2.1 掌握灭火技巧

灭火人员应熟知现场配置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液体带电火灾(如变压器泄漏着火等)时,应从火焰侧面,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快速推进,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带电火灾时,若火焰被赶出容器,应迅速向前,将余火全部扑灭。

灭火时应注意不要把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防干粉气流冲击,使液体飞溅,引起火势扩大,造成灭火困难。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带电火灾时,应使灭火器喷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左右扫射,并尽量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喷洒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把火全部扑灭。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带电火灾时,应带好手套,以免皮肤直接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防止冻伤。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要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要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止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

由于灭火器的有效喷射距离较短,灭火人员应在综合考虑人员安全和灭火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靠近着火点,提高灭火效果。《手提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GB 4351.1—2005)和《推车式灭火器》(GB 8109—2005)分别规定了手提式和推车式灭火器的性能。

3.2.2 风险防范

1)逃生与个体防护

火灾发生后,灭火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观察火场、逃生路线和安全出口。对于室外装置区火灾,灭火人员应从上风向按规划的逃生路线由近及远扑灭火灾,直至扑灭所有明火。灭火人员应注意配合保护,对已经扑灭的着火点,应有专人监护,防止火灾复燃,封闭逃生通道。

对配电室、中控室等室内火灾,应在充分考虑二氧化碳中毒危害的前提下,选择逃生路线,特别要考虑背面开门配电盘柜灭火空间狭小的影响。配电盘柜背面开门灭火宜两人配合,开门人应带好绝缘手套,站立侧面,开门要迅速,防止烧伤。灭火人操作要准确,扑救要迅速,灭火后立即撤离至安全地带。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器对固体带电火灾灭火效果较差,易产生复燃,必须做好反复扑救准备。

火灾现场弥漫有毒气体,特别是配电室、中控室等室内火灾场所还会充斥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第二轮灭火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以防止二氧化碳中毒。

2)保持安全距离

由于带电火灾现场设备、线路带电的特殊性,灭火器和人体必须与高压带电设备或线路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 408—1991)6.2.1规定了人身与带电体间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表1规定[2]。

当高压设备或电气线路发生接地时,由于灭火器的有效喷射距离较短,无法满足跨步电压安全距离要求,此时,必须切断电源,以防跨步电压伤害。当灭火过程中发生电气接地时,已处于该区域内的人员要镇静处置,扔掉手中的器材,用单脚或双脚并拢慢慢跳离带电体触地危险范围以外。

4 结 语

尽管现有灭火器材可以直接对常规带电设备进行灭火,但由于灭火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较为复杂,绝不能无所顾忌。“合理冒险”是进攻扑救的一种手段,但盲目蛮干,将会导致伤亡,带电火灾扑救仅适用于不能及时断电或不能断电等情况。由于哈龙(卤代烷)灭火剂的逐步淘汰,二氧化碳灭火剂无论是灭火效果、适用范围,还是职业健康特性均无法替代洁净气体灭火剂。因此,加快研究开发并批准生产应用洁净气体灭火器是油气生产场所初期火灾带电扑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鲍仁良,随东升,路振坦.二氧化碳急性中毒致死2例报告[J].劳动医学.1995,12卷(4):31-32.

[2]DL408—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1.

火灾初期 篇2

初起火灾是指火灾开始发生一段时间内,燃烧的速度比较缓慢,火焰不高,燃烧出的辐射热能较低,燃烧面积不大,烟热积聚在起火建筑的原有空间范围内。因此,应抓住火灾初起火势蔓延扩大的有利时机,采取不同的灭火措施,迅速的扑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

据统计,以往发生的火灾中有70%以上是由在场人员在火灾的初起阶段扑灭的,我们应该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火灾发生处置程序:1.报警;2.疏散,救援,灭火;3.安全警戒和防护;4.善后处理。

一、发生火灾到达现场时具体应做到“三查,九步骤”即 “三查”指:

1.查火源——烟雾、发光点、起火位置、起火周边的环境等;

2.查火质——燃烧物的性质(固体物质、化学物质、气体、油料等),有无易燃易爆品,助燃物是什么;

3.查火势——即查火灾处于燃烧的哪个阶段(燃烧分三个阶段:A起火阶段——5-7分钟内,是扑灭火灾的最佳时间; B蔓延阶段——7-15分钟内 ;C扩大阶段——15分钟以上)

“九步骤”指: 报警、灭火、救人、疏散物资、防爆、防塌、排烟、警戒、救护。

二、发生火灾时怎样报警?

1.一般情况下,发生火灾后应一边组织灭火一边及时报警; 2.当现场只有一个人时,应一边呼救,一边进行处理,必须尽快报警,边跑边呼叫,以便取得群众的帮助;

3.报警电话:“119” 三〃报警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沉着冷静,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三、初起火灾的扑灭原则

1)先控制,后消灭

对于不能立即扑灭的火灾要首先控制火势的蔓延和扩大,然后在此基础上一举消灭火灾。例如,燃气管道着火后,要迅速关闭阀门,断绝气源,堵塞漏洞,防止气体扩散,同时保护受火威胁的其他设施;当建筑物一端起火向另一端蔓延时,应从中间适当部位控制。

先控制,后消灭在灭火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对于扑救初起火灾来说,控制火势发展与消灭火灾,二者没有根本的界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应该根据火势情况与本身力量灵活运用这一原则。

2)救人重于救火

当火场上有人受到火势围困,首先要作的是吧人从火场中救出来,即救人胜于救火。灾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人员和火势情况,救人和救火同时进行,但决不能因为救火而贻误救人时机。

3)先重点,后一般

在扑救初起火灾时,要全面了解和分析火场情况,区分重点和一般。很多时候,在火场上,重点与一般是相对的,一般来说,要分清以下情况:人重于物;贵重物资重于一般物资;火势蔓延迅猛地带重于火势蔓延缓慢地带;有爆炸,毒害,倒塌危险的方面要重于没有这些危险的方面;火场下风向重于火场上风向;易燃,可燃物集中区域重于这类物品较少的区域;要害部位重于非要害部位。

4)快速,准确,协调作战

火灾初起愈迅速,愈准确靠近火点及早灭火,愈有利于抢在火灾蔓延扩大之前控制火势,消灭火灾。

协调作战是指参见扑救火灾的所有组织,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行动。

四、初起火灾的基本扑救方法

1)隔离法

拆除与火场相连的可燃,易燃建筑物;或用水流水帘形成防止火势蔓延的隔离带,将燃烧区与未燃烧区分隔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火场内的设备或容器内的可燃,易燃液,气体排放,泄除,转移至安全地带。

2)冷却法

使用水枪,灭火器等,将水等灭火剂喷洒到燃烧区,直接作用于燃烧物使之冷却熄灭;将冷却剂喷洒到与燃烧物相邻的其他尚未燃烧的可燃物或建筑物上进行冷却,以阻止火灾的蔓延。;用水冷却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以防止受热变形或爆炸。

3)窒息灭火法

用湿棉被,湿麻袋,石棉毯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较密闭的房间发生火灾时,封堵燃烧区的所有门窗,孔洞,阻止空气等助燃物进入,待其氧气消耗尽使其自行熄灭。

4)隔离法

使用卤代烷、干粉灭火器喷射灭火剂干扰和抑制燃烧的链式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五、火灾种类应根据物质及其燃烧特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A 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B 类火灾:指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甲醇、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C 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D 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六、灭火器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扑救 A 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2.扑救 B 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 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3.扑救 C 类火灾应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4.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

5.扑救 A、B、C 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6.扑救 D 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单位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商解决。

七、发生火灾时如何救人?

1.缓和救人法:在被火围困人员较多时,可先将人员疏散到本楼相对较安全的其它地方,再设法转移到地面。

2.转移救人法:引导被困人员从屋顶到另一单元的楼梯转移到地面。

3.架梯救人法:利用各种梯和登高工具抢救被困人员。

4.绳管救人法:利用建筑物的室外各种管道或室内可利用的绳索实施滑降。

5.控制救人法:用消防水枪控制防火楼梯的火势,将人员从防火梯疏散下来。

6.缓降救人法:利用专用的缓降器将被困人员抢救至地面。

7.拉网救人法:发生有人急欲纵身跳楼时,可用大衣、被褥、帆布等拉成一个“救生网”抢救人员。

八、火场上怎样防爆?

1.应首先查明燃烧区内有无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2.扑救密闭室内火灾时,应先用手摸门的金属把手,如门把手很热,绝不能冒然开门或站在门的正面灭火,以防爆炸。

3.扑救储存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容器时,应及时关闭阀门或采用水冷却容器的方法。

4.装有油品的油桶如膨胀至椭圆形时,可能很快就会爆燃,救火人员不能站在油桶接口处和正面,且应加强对油桶进行冷却保护。

5.竖立的液化气石油气瓶发生泄漏燃烧时,如火焰从桔红变成银白,声音从“吼”声就“咝”声,那就会很快爆炸,应及时采取有力的应急措施和撤离在场人员。

九、常用灭火器的种类,用途和使用方法

1.种类

灭火器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可分为: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等。

2.用途

干粉灭火器:是以液态二氧化碳或氮气作为动力,驱使灭火器内干粉灭火剂喷出进行灭火,常见的有BC和ABC两类。BC类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B、C类火灾(易燃可燃液体和带电电气设备的火灾)。ABC类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A、B、C类火灾(固体可燃材料、易燃可燃液体和带电电气设备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B、C类火灾(易燃可燃体和带电电气设备的火灾)。

泡沫灭火器:一般能扑救A、B类火灾(固体可燃材料和易燃可燃液体),当电器发生火灾,电源被切断后,也可以用泡沫灭火器进行扑救。

3.使用方法

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可手提或肩抗灭火器快速奔赴现场,在距燃烧处5米左右的地方(室外灭火应选择在上风方向),放下灭火器,拔下灭火器开启把上的保险销,然后一只手握住喷射管前端,对准燃烧点根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气球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初期火灾灭火技术措施浅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大量增加,使得各种突发火灾事件时有发生。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全年共发生火灾222 702起,死亡1 517人,受伤1 418人,直接财产损失784 468 411元(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目前,火灾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备受全球关注。

虽然灭火救援工作是法定的公安消防部队的主要职能,但由于火灾发生往往突然,火势蔓延迅速,特别是一些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消防登高设备的工作高度和消防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因此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只能立足于“自救”原则。

在我国高层建筑中,用于扑灭火灾的消防设施主要包括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火卷帘等。由于高层建筑的功能复杂,可燃物多,一旦发生火灾则很难控制火势,加上消防队员从接到火灾报警到抵达现场的时间大约需要15 min,错过了扑灭火灾的最佳时间。根据长期的消防实践发现,大多数火灾都能够在灭火系统启动之前或专业消防人员达到之前利用基础消防设施得到控制甚至扑灭,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或者扑灭初期火灾在消防灭火行动中至关重要。

1 扑灭初期火灾消防技术措施

初期火灾是指火灾发生的初起阶段,一般此时的火势小,利用一些常规的主动消防设施或者人为的扑救行动即可扑灭。目前,我国高层建筑中用于扑灭初期火灾的技术措施主要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种手提式灭火器和小口径消火栓等。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并能在发生火灾时喷水的自动灭火系统。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对高层建筑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场所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在无人场所,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通过各种火灾探测器实施自动报警,同时喷头开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在燃烧物质上冷却降温,并将着火区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集合了扑灭火灾和火灾自动报警功能于一体的建筑防火技术,其火灾扑救率高,控火保证率可以达到95%以上[2],加上自动安全和经济实用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于各类人员密集、建筑物性质重要、火灾危害大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并逐步成为室内消防灭火的主导力量。

手提式灭火器依靠灭火器内部压力将充装的灭火剂喷射在燃烧物质上,类型主要包括各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卤代烷灭火器等。由于灭火器多放置在易于取用的地点,同时轻便灵活,操作简便,节省自动灭火系统的启动费用,广泛适用于各类工业和民用建筑,特别在不适于用水扑灭的火灾中,如纸类火灾、油类火灾和电气火灾等,成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益的补充,在扑灭初期火灾的灭火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于2005年对GBJ 140-9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逐渐限制了卤代烷灭火器的使用。

小口径消火栓[3]由口径为25 mm的消火栓,内径不小于19 mm的胶管,口径不小于6 mm,不大于9 mm的水枪组成,同时也被称为消防卷盘、消防软管卷盘、消防水喉和自救式消火栓等。小口径消火栓主要设置在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多层旅馆、办公楼;超过1 500个座位的剧院、会堂及其闷顶内设有面灯部位的马道处[4]。由于普通消火栓灭火时水枪产生的反作用力大约为15 kg~20 kg,超过了普通人群能够支撑的水枪反作用(女性平均为13 kg,男性为15 kg),因此只能由专业的消防人员才能使用,而小口径消火栓开启水枪时的反作用力约为10 kg,一般非专业人员可以直接操作。同时,小口径消火栓可从消防或者生活用水管道上接出,因此可与普通消火栓设置在一起,也可独立设置。由于其用水量小,主要用于扑灭初期火灾,一般不计入消防用水量,同时价格便宜、构造简单,是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重要的辅助设施。

2 初期火灾消防技术措施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种手提式灭火器以及小口径消火栓对于扑灭初期火灾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控制高层建筑初期火灾的主要技术措施,但由于该系统不能实现自动关闭,因此在服务时间(1 h)内,喷头将持续喷水,造成水渍损害。在火灾发生时,开启一个或几个喷头作用,喷洒范围固定,加上产品质量和设备选型等相关问题,常常发生误报警现象。同时一些项目从建筑结构等因素考虑取消了消防水箱,无法实现扑灭初期火灾的水量供给。

同时,人们对消防安全的忽视也成为初期火灾扑救的瓶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未重视建立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档案和消防知识的普及,常出现灭火器超过有效使用期限和消防器械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如常规手提式灭火器其内装的药剂量只能满足1 min之内的喷射灭火,往往操作中由于人为原因降低了消防设施的有效使用率,贻误了灭火时机;甚至一些高层建筑中虽然已经设置了各种灭火器和消防自救设施,但工作人员不会操作等现象。

3 结语

火灾的初起阶段多为火灾发生前期前10 min,在该时段内,在场人员不能坐以待毙或者惊慌失措,除了要及时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外,还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身边常规的灭火设施扑灭初期火灾,为专业消防人员赢取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GB 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2]赵世明.我国建筑消防减灾的关键措施[J].给水排水,2000,26(11):18-20.

[3]杨文玲.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3.

[4]朱政.怎样合理布置室内消火栓[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1):32.

[5]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6]GB 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S].

上一篇:担保作用下一篇:作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