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就业形势

2024-11-07

严峻的就业形势(精选9篇)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1

摘要: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1月24日发布了《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 本文根据该报告介绍了2012年全球就业形势总体情况及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就业、失业、劳动力参与率、劳动生产率、非正规就业及在职贫困的影响, 以及应对劳动力市场挑战、促进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

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 危机再次从发达经济体蔓延至全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1%放缓至2011年的4.0%, 预计中期将进一步减速。部分原因是发达经济体经济低迷, 这些地区创造就业一直较为缓慢, 一方面限制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另一方面对公共财政造成重大压力并抑制私人消费、投资和国际贸易。与此同时, 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发达经济体的巨大需求之下, 经济增长率已设法恢复到接近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经济前景依然黯淡, 面临的挑战有: (1) 私人消费不可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企业投资尚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非金融部门企业已积聚大量现金且并不准备注入新的投资; (2) 不断上升的主权债务风险使许多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开支, 很可能进一步抑制需求, 导致经济增长率螺旋式下降; (3) 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空间有限, 鉴于当今各国领导人的决策及缺乏足够的国际协调, 返回到更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 (4) 世界贸易在2010年快速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后开始放缓, 由于消费增长低迷 (尤其是发达国家) , 世界贸易将进一步放缓, 但预计在2013年后将开始温和反弹。

2011年, 分区域看, 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是发达经济体及欧盟 (1.4%) 和北非 (1.9%) , 其余区域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区域分别为东亚 (8.5%) 、南亚 (7.2%)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 (5.3%) 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5.2%) 。所有区域2011年经济增长率均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

预计2012年, 全球经济增长将与2011年持平, 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欧和东南欧 (非欧盟) (下降1.1个百分点) 和中东 (下降0.9个百分点) 。4个区域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提高, 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均上升0.6个百分点, 发达经济体及欧盟上升0.3个百分点,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上升0.2个百分点。

单位:%

注:2011年为初步估计, 2012-2016年为预测数。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11年9月。

(二) 高失业率持续, 就业快速复苏前景渺茫

1. 全球就业持续增长, 但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持续处于低位。

全球就业总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但近年增幅在收窄。2004-2007年, 全球就业人口年均增加5200万, 但2008-2011年则迅速减少至年均3300万, 其中2008年达到1991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低位 (1420万) 。2009年全球经济萎缩0.7%, 就业人口增加3810万, 但2010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5.1%, 就业人口仅增加3750万, 仍然低于危机前水平。据2011年初步估计, 各区域就业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全球就业增长估计为1.6%, 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及欧盟、东亚和北非就业人口增速较低, 均为0.8%;增速较高的有中东 (3.1%)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2.9%) 和南亚 (2.1%) 。

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持续处于低位, 从2007年的61.2%下降到2010年的60.2%, 这也是自199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国际劳工组织基于当前宏观经济, 预测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在2013年跌至最低位, 至2016年间将持平并微幅波动, 在未来数年将维持在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降幅较大, 从2007年的57.1%下降到2010年的55.0%。显然, 发达地区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吸纳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单位:%

注:2011年为初步估计。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Trends econometric models, 2011年10月 (下同) 。

2. 失业率停止上升, 但仍处于高位。

全球失业人口总量依然庞大, 连续4年上升, 2011年初步估计达1.972亿, 基本与2010年持平, 仍比2007年增加2650万。就业危机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全球每3个工作者就有1人要么失业, 要么生活在贫困中。2011年, 全球失业率估计为6.0%, 比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比2007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分性别看, 2011年男性失业人口为1.135亿, 比2007年增加1590万。女性失业人口为8370万, 比2007年增加1070万。2011年与2010年相比, 女性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 男性失业率则持平。

分年龄段看, 青年仍然是受就业危机打击最大的群体。2011年, 青年 (15~24岁) 失业人口为7470万, 比2010年减少110万, 但比2007年增加400万;青年失业率为12.7%, 比2007年高1.0个百分点。成年 (25岁及以上) 失业人口持续增加, 达1.225亿, 比2010年增加100万, 比2007年增加2260万;成年失业率为4.8%, 与2010年持平, 比2007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基于毫无改善的全球失业数据, 预测2012年失业人口将增加300万, 全球失业人口将达2.002亿 (置信区间为[1.850~2.154]) , 失业率为6.0% (置信区间为[5.6~6.5]) 。

3. 下降的劳动力参与率揭示了更严重的全球失业状况。

自2007年以来, 失业人口增幅达到前所未有的2650万, 这个数据揭示了劳动力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全球范围就业不足的问题。2002-2007年, 全球劳动力参与率从65.1%降至64.8%, 下降0.3个百分点;2007-2011年, 进一步下降至64.1%, 下降0.7个百分点。自2007年以来, 劳动力参与率降幅已超过危机前5年降幅的两倍多。

2011年, 与基于危机前趋势预测相比, 全球劳动力缺口达2900万, 即占实际劳动力的1%, 占总失业人口的15%。若把这部分人口加到失业人口中, 将把失业率提高至6.9%。这表明了经济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冲击体现在丧失信心的劳动者大幅增加 (这部分劳动者本来是经济活动人口, 由于就业机会缺乏, 他们失去寻找工作的信心而变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

发达经济体及欧盟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导致经济活动人口比基于危机前趋势预测的减少600万, 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加到失业人口中, 该区域的失业率将从8.5%上升至9.6%。发达经济体的青年劳动力将遭受更为严重的冲击:青年劳动力缺口占总劳动力缺口的1/3, 对应着青年劳动力占该区域劳动力的12%, 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比基于危机前趋势预测的减少200万。

中东和北非劳动力参与率也在下降, 如果这部分减少的经济活动人口加入失业大军, 将使失业率提高1个百分点。在这两个区域,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低得令人不安, 中东仅为18.4%, 北非为24.0%, 女性很难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东亚,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劳动力参与率在危机前后并没有很大差异, 反映了这个区域的国家可能缺乏社会保障, 即被危机所影响的劳动者比起成为失业人口或非经济活动人口, 他们更可能被迫去寻找其他形式的就业, 如非正规就业。

在中欧和东南欧 (非欧盟) , 青年劳动力参与率 (尤其是俄罗斯及土耳其) 有所上升 (2011年比2007年上升1.7个百分点) , 更多的青年加入劳动力市场。

虽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正在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全球劳动力将在2012年开始的10年里增加4亿。中东、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劳动力预计将会有快速的增长。在这3个区域, 每年将需要提供150万个新职位以避免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

单位:%

注:2011年为初步估计。

(三) 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 非正规就业增加, 就业质量受到冲击

1. 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

从全球范围看, 对应于2002-2007年年均增长1.8%的历史趋势, 2008-2011年间就业人口年均增长1.1%, 预计2012-2013年将加速至1.4%, 2014-2016年预计增速为1.3%。与此相反, 劳动生产率增长却在减速, 2008-2011年年均增长仅1.6% (2002-2007年年均增长2.5%) 。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使得政策倾斜于创造就业机会超过于应对劳动生产率的降低,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但根据预测的经济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将会反弹并超过历史趋势水平 (2.5%) , 预测2012-2013年将反弹至2.6%, 2014-2016年将进一步反弹至3.2%。据初步估计, 2011年全球每个劳动者的产值为22213美元 (基于2005年购买力平价调整) , 增速为2.1%, 比2010年回落1.6个百分点。增速较低的区域是发达经济体及欧盟 (72467美元, 增长0.6%) 和北非 (17912美元, 增长0.8%) , 增速较高的有东亚 (13347美元, 增长7.4%) 和南亚 (7782美元, 增长4.5%) 。

2. 非正规就业规模扩大, 但占比收窄。

2011年非正规就业达15.159亿人, 比2010年增加1030万人, 比2000年增加1.362亿人;非正规就业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估计为49.1%, 比2010年下降0.5个百分点, 比2000年下降3.7个百分点。但这种温和的下降并不足以阻止非正规就业绝对数量的大幅增加 (自2009年来已增加2270万人) 。

分区域看, 2011年与2007年相比, 非正规就业降幅较大的有东亚 (3960万) ;非正规就业增量较大的区域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2220万)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 (1150万) 、南亚 (560万)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510万) 和中东 (130万) 。自2007年以来,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就业人口增量中70%是非正规就业,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就业人口增量中超过一半是非正规就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就业人口增量中超过1/4是非正规就业。

分性别看, 女性非正规就业占女性就业人口的比例为50.5%, 男性则为48.2%。女性非正规就业比例远高于男性的区域有:北非 (女55.1%, 男32.2%) , 中东 (女42.1%, 男27.0%) 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女84.5%, 男70.0%) 。

非正规就业比例高通常与大量劳动力从事农业有关。事实上, 2011年非正规就业比例最高的南亚 (77.7%) 有5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非正规就业比例次高的两个区域: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76.6%) 和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 (61.6%) , 农业部门拥有最多的劳动力。

(四) 减少在职贫困有所进展, 但在职贫困仍然普遍存在

据初步估计, 2011年极端贫困劳动者的比例为14.8% (比2000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比2007年下降1.9个百分点) , 这意味着4.558亿 (比2000年减少2.334亿, 比2007年减少0.377亿) 劳动者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在职贫困劳动者的比例为29.5% (比2000年下降16.4个百分点, 比2007年下降3.6个百分点) , 即全球有9.115亿 (比2000年减少2.861亿, 比2007年减少0.668亿) 劳动者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

分区域看, 在每天1.25美元的极端贫困线, 2011年与2010年相比, 有两个区域在职极端贫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北非 (上升0.2个百分点) 和中东 (上升0.1个百分点) ;其余区域均有所下降, 降幅最大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下降1.0个百分点) 和南亚 (下降0.9个百分点) 。

在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 2011年与2010年相比, 有两个区域在职贫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北非 (上升0.7个百分点) 和中东 (上升0.2个百分点) ;其余区域均有所下降, 降幅最大的是南亚 (下降1.4个百分点) 和东亚 (下降1.1个百分点) 。

二、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 保持全球政策协调是关键

财政公共支出融资和宽松货币政策已不再可行, 事实上, 主权债务风险上升, 包括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在内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相比之下, 德国、美国和中国几大经济体情况较好, 仍有回旋余地。现在最需要的是各经济体达成共识、协调配合、坚决行动, 抵制不协调的紧缩措施, 而应允许额外公共支出以支撑国内和全球经济, 避免全球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 完善和监管金融体系, 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私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较大的困难, 公共救助只能提供暂时缓解。许多国家的银行用公共支持购买公共债务, 他们发现主权债务已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危机使银行越来越不愿意借钱给私营部门, 导致大型企业储备大量的现金以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 而中小型企业则在信贷标准提高和额度收紧的情况下融资困难。必须采取行动使私营企业重新启动全球创造就业的主发动机。完善和监管金融体系将使人们恢复信心, 使银行降低信贷风险并渡过危机。金融市场改革对就业的促进效果将取决于各国具体情况, 这些改革包括增强国内银行的安全边际和制定严格的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规则。

(三) 增加私人投资

以实体经济为目标促进就业增长是目前最需要的。创造就业缓慢及劳动收入增长乏力是拖累全球经济放缓和公共财政恶化的核心问题。应提高工资水平,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鼓励创业。而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支持就业复苏是必需的。要创造2700万新职位来吸纳危机所产生的2700万求职者, 投资增速在未来5年必须额外提高1.8个百分点来填补缺口。

(四) 增加政府支出

首先,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基于刺激政策的经济和就业复苏无法弥补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低迷, 尽管新兴经济体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但在发达经济体减速的条件下仍不足以提升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其次, 紧缩措施将不可避免地限制刺激措施的效果, 在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公共财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 许多国家主权债务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最后, 与收入增长相匹配的公共支出仍可为实体经济提供一个刺激, 扩大政府在总需求中的作用, 有利于稳定经济、增加税收收入。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组织.Global Employment Trends2012.http://www.ilo.org/.2012 (1) .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orld Economic Outlook.http://www.ilo.org/.2011 (9) .

[3]国际劳工组织.Trends Econometric Models.http://www.ilo.org/.2011 (10) .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2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7日在京召开。我们可以得知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较去年增加28万。28万不容小嘘,这意味着竞争越来越大。就业压力大的形式下,大学生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解决就业问题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规划纲要和《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认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600余所高校迫切转型职业教育,为当下就业形势所需。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找工作,刚具竞争力。相比之下,高校在文化与理论上,略高于职业院校,但实际技能操作可能达不到专业。

大学生如何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我的需求。如果,你只想简单的在社会上混口饭,那么这个问题不值得你思考。如果,你对温饱问题有极高的要求,对工作有一定的自我态度,对家人有给予幸福力的欲望,大学毕业工作难找,那就请积极的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妨选择再学一门技术,弥补求职中优势欠缺的弊端。厨师,作为餐饮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职业。它的价值体现,越来越重。学厨师,好就业,薪酬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再说,大学生选择学厨师的,他们看中的并非眼前的利益,而是往后积累资本后,直接可以创业。

创业,对于年轻人来说,绝对以一种挑战。但是,挑战一旦有了牢靠的技术做支撑,那么就顺利得多了。大学毕业就业难得情况下,选择长沙新东方这样极具教学实力的厨师学校,学技术、学厨师,实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长沙新东方厨师学校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毕业找工作 简略标题:大学毕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3

【关键词】新闻出版;转变观念;积极就业;传统

1.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待业。那么,究其原因主要有:

(1)1999年至今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使供求关系失衡。

(2)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吃苦,不愿意去基层和企业就业。

(3)毕业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有限,相对于社会其他人员不具备优势,其结果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短缺,而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面对这些情况,应理性看待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十分重要。

2.传统就业观念的分析

传统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在地域、待遇、环境等方面期望过高。

(1)在择业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向往着到大城市工作,不愿到小城市、不愿下基层。

(2)倾向于比较稳定、工作氛围相对轻松、工资待遇高的工作。

(3)依赖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仍然存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毕业生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下统包统分的体制思维定势,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培养了我,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是合情合理的。

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当代毕业生的影响很大,也恰恰严重的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们的良好印象。因此,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关键是不要让期望与现实相矛盾,毕业生们必须调整就业心态、及时的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1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

毕业生们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毕业就能马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应该面对现实、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脚踏实地的锻炼自己,等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了,这时再考虑重新选择职业也为时不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是毕业生们最需要具备的心态。

3.2准确定位、放远眼光,不要过分重视工资待遇

大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如何,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能力,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就业的问题,而是忽略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具备能提供培训机会、有职业发展的前景,能将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这样的条件。毕业生们在就业时不能只注重于眼前利益,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将每个就业机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3.3自主就业、勇于创业

自主就业已成为就业的大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取消了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大中专毕业生要主动将自己推向劳动力市场或用人单位。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应早做准备,不断储备自主择业的本领。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全面的知识、较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先打工,原始积累,再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这仅是一小部分毕业生的想法,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仍然不敢于去尝试。其实,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学校也在逐步的重视和鼓励自主创业,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在我身边就有一个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我的一个师兄,大学毕业后,他先是选择了到一个印刷企业工作,后来由于积累了很多丰富的工作经验、获得了很多方面的资源,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公司而选择了自己创业,没有脱离印刷这个行业,目前销售额已达一个亿了。这个成功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毕业生们应该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功,树创业谋职的新观念。

3.4多渠道就业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该及早做好准备,认真学好专业课程,并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技术类的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以便随时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使自己的才智得以施展。

3.5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要想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学校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水平,也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因此,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学校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一些有关就业指导类的课程,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并以各种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3.6学校应该在学生和企业间架起一座桥梁

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对应聘企业的专业岗位知识和企业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也是困扰毕业生求职的一个因素。学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相互接触和了解的途径,其结果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短缺,而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相互接触,使毕业生更加了解企业,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毕业生们要为自己寻找出路,就业期望值不要过高,自身定位要准确,不要让理想与现实脱节,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也应通过多种措施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使其转變陈旧的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4

1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根据党十八大重要文件指示,深化教育改革工作,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党和国家队高等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创业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高校扩招过程中,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文件,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对将来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在参与创业活动中,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职业规划,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业教育意识弱

第一,高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的第一集团,更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在高校中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形式化严重,片面的将创业大赛、创业活动当作是创业教育的全部。第二,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规划中,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第三,社会各界尽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关注,但是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加上高校宣传力度不够,也给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2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用于创业教育的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讲师原来都是辅导员或刚毕业的硕士生,在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就走向工作岗位,缺少实际的经验,在教育过程中也将重点放在理论基础知识上,对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造成极大的打击。

2.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前提。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课程设置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课程安排时长不合理、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等等,另外,大部分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过程中,不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与大学生文化课程的结合程度较低,给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推广造成严重影响。

3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需要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探索对策。

3.1加强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证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良好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工作。一方面,高校相关领导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支持,从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效整体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创业活动,包括一些创业竞赛等。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3.2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高薪聘请一些创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讲座,传授创业成功的秘诀等,启发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二,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从专业培训、社会调研等几个方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第三,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经验,根据高校具体的情况等,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

3.3加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我国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各门功课的结合与渗透。同时,为了改变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对象范围小的问题,还需要在高校中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实践性较强,还应该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为今后的创业之路积累经验。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正在一每年几十万的数量增加,给社会就业造成极大的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相关领导加强对其的重视,注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等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指导,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丽宝第.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5(2):144-145.

[2]杨颖会,秋麒麟,黄蕾.浅析景德镇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5,23(9):99-100.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5

放低心态,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首先,应当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即在学校期间要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其次,在求职招聘前要做好自身的定位,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品,客观的为自己制定就业计划。

最后,要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认真设计自己的简历,在招聘过程中不急不燥,从容应对招聘方的提问。

可以自己创业,为自己的以后打算

投简历、跑招聘会,一个字:累,但结果却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发展遇到挑战的时候,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才队伍脱颖而出。

先就业再择业?零工资就业?托关系就业?毕业就失业?这是很多应届毕业生正困惑的问题。本期职场讲坛,商振将与您共同探讨大学生如何顺利就业。

现在大学生毕业,要读很多年的书,这其中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个很大的数值。当付出那么多之后,才发现换来的那几张纸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值钱,有点怨言也就难免了。曾经有人总结出了80后的十大尴尬,其中有几个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还有一个就是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Q吧)四级、计算机三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

就业难,难在何处?我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毕业生资源在市场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样就使得毕业生在应聘某一职位的时候,存在很多的竞争。这无疑就提高了对毕业生自身水平、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其次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问题。一方面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招聘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其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其所开出的薪资待遇,并不能让毕业生满意。

有的人把问题的根源向上追,有社会的问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企业的问题。我不想就宏观环境继续讨论下去,因为引导就业、开拓就业机会是需要政府主导的事情,大部分身在社会之中的人对其所能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对上层建筑、生存环境影响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作为身在其中的我们所能做的事如何去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增值,在能力达到一定条件下再反补社会做出更有利于发展的影响和改变。因此,身为其中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宏观中的个案——我们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境况!

现在不是来界定谁有问题的时候,而且争论也毫无意义。落在伊拉克贫民头上的炸弹,不会因为亏欠了这个生命,就让他复活。现实就是在现有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并想办法活得更好。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自己的饭碗?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因此现实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就业者不要以自己为主,以满足企业需要为目标,成为一个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以营销的观点来看待就业,我们就需要思考:客户(招聘企业)为什么会不满意?这其实就是一个职业竞争力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职业发展青云直上?不往大了说,就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同一界的毕业生彼此的工作待遇、环境也是不同的,是什么造成了差异?近两年,一些高校与我合作开展“职业导师”项目。从目前的情况看,由我做职业导师的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困难会小一些,简历不是问题,经验不是问题,定位不是问题,就业没有遇到“难”的情况。可见,这不是宏观的问题。因为无论经济怎么样,企业需要人才,职场需要人才,有的人就业了,有的人失业了,问题在于大学四年这个过程的不同。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待引进毕业生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对于毕业生降低薪资要求似乎并不感冒,按照企业方面的说法:“如果应届毕业生有工作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我们宁愿出比较高的薪资来聘请他。而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薪资低,就聘请一个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企业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培训他们一些基本的就职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太高,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仅仅是降低期望值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之道,提升就业力,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职能力,才可能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增加一个有力的砝码。近两年,我同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他们请我去给学生讲课,做他们的职业导师,贯穿大学四年的时间,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力。该

首先是基本的专业能力:在此能力中,主要是包含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掌握能力、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认识知识。其次作为个人,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职业心态等个人职业生涯指导能力,最后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方面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个毕业生在应聘某职位时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条件,有这些能力,不一定能满意就业,甚至无法就业,但没有这些能力,那么就业就真的是一个问题。

其次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能力:在此能力中,主要包含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一些基本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任务执行、工作方法、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信息沟通等这些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决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否快速掌握必要的职业习惯和方法,更快的融入到企业中去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衡量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关键能力。也是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

第三方面就是毕业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前面我已经提到过,企业学习同学校学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学习很多时候,是需要个人自学。因此,一个员工是否具有自学能力,是其能否快速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衡量一个人是否能适应企业发展,其学习能力将是一个关键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学生在学校中,其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对其应变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但当毕业生处于企业环境中,随着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其所处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毕业生是否具有应变能力,以不断的调整自己以适应企业、市场以及工作岗位的职责、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其在动态环境中能否有效完成工作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对其学习和应变能力的要求,是目前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趋势。

该文章转载自 http://

文章

http://?1297864748 摘要: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19万,教育部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通知指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了实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京华时报·)

预测:2013年校园招聘形势并不乐观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从当前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会太好。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致使整个国际大形势不太乐观。欧债危机从表面看只是少数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但实际影响已经扩散至全球范围,欧债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欧盟国际经济出现明显动荡,大部分企业都出现问题,而欧共体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的投资占中国接到的海外投资总体的近一半。

虽然中国市场仍被认为是全球最为看好的市场,但与往年相比也不能盲目乐观。冯丽娟说,9月份各大企业的校招计划纷纷启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今年仍会继续,只是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去年的80%。尤其是校园招聘计划的主力军多为外企,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量自然缩水。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尤其是2009年以来大学生的毕业数不断增加,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00多万人的新高,因此,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所以建议参加2013年校园招聘的学生,请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将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登陆各大招聘网站不难发现,往年的招聘大户一如既往地发布了2013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但与以往成百上千的岗位发布不同的是,今年很多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上仅仅标注“若干”,并未对总量作明细说明。

明年的毁约现象将有所好转

结合2013年校园招聘的形势,预计明年毕业生毁约问题将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90后”群体更关注企业文化

不同于前辈的瞻前顾后,这批毕业生成长于自由充分的信息环境,对于企业在尊重个性、有创新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方面更有期待。

金融荣登应届生最期望就业的行业 在求职因素的各维度分析中,调查显示,学生求职者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起薪标准四个方面实际就业情况与求职期望有较明显差距。

服务类行业凸显机会

据了解,2013年校园招聘需求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但无论是哪些行业,纵观整个招聘市场,其实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如销售、市场、客服等,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培训生等岗位则很稀少,毕竟企业从培养到运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议学生在选择行业和岗位上要更加务实。

放眼二线城市,寻找机会

毛凯表示,大学生仍然愿意留在一线城市,但其实从中国大陆雇佣指数来看,一些二线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哈尔滨等城市的人才需求指数较为乐观。他建议学生可以把眼光放向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现状低迷、高校盲目扩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各种主观原因。

1.经济原因

经济现状低迷。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企业纷纷减少招聘人数,紧缩银根,这使得我国本来就偏紧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拥挤,在今后几年都会给各领域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学校原因

1.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2.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少高校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如今年广东省各基层学校需要大量的地理、历史专业教师,但广东省却只有两所院校开设了地理师范专业;而如其它师范类毕业生都供大于求,就业困难。

3.就业指导不到位。各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不到位,指导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就业招聘服务场。把就业指导的对象仅仅局限为毕业生,到毕业时才开设就业设指导课,偶尔开设讲座或就业咨询。

3.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4.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1.不求上进,沉迷网络与游戏,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准备不充足。

2.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3.自身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着眼长远,把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高学历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顺畅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影响到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大学生的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今的社会,随着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使众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前途产生了迷茫与无助。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弊端出现,目前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使得就业压力形势更加严峻。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作为服务性质的政府又只能干瞪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形势绝不亚于2008、2009年,2013年我国将有25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8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长19万;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与2008届的本科(71%)和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2.3高校的盲目扩招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随着“大跃进式”的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大学生质量持续下降。《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直白地说:“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深刻地反映了目前高校盲目扩张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2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2年的10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6高等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除此之外,目前高等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削弱,理论脱离实际;学历教育不规范;学风不正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同时也更深层次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2.7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3、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17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江西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工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3.5.3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双赢”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大力做好校企合作的平台打造工作,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例,该院自建立以来就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作,在2012年的毕业生工作中,就有50%的学生是通过校企合作直接推荐就业,被推荐的学生在企业内稳定性比其他学生通过各类招聘会、双选会高出了30%。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3.6作为企业应该转招聘观念,对社会负责;

作为企业,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树立一个对社会负责型的企业形象。而不是单一考虑自身成本而忽视对社会责任的分担,要正确认识应届大学生存在的潜力,加强对优秀大学生的培养。

中国海上周边的严峻形势 篇6

4月5日,朝鲜宣称当天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美国、韩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坚持认为当天发射的是“大浦洞一2型”弹道导弹,认为朝鲜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

去年朝鲜炸毁设在宁边的核反应堆冷却塔后,朝美双方在“全面检查核计划”的方式与内容上出现严重分歧。朝鲜在陆上和海上进行了多次导弹试验。今年2月以来,美韩等国媒体不断报道朝鲜将试射“大浦洞一2型”导弹的消息。2月24日,朝鲜正式宣布准备发射“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由此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针对此,韩美两国进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近年来,韩国也时常以朝鲜发射导弹可能带来威胁为由,积极准备加入美国东北亚地区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同时还将建立包括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空中激光防御系统和“宙斯盾”战舰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这些计划一旦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加剧海上方向的紧张局势。在朝鲜发射“卫星”前,日韩总共派出七艘“宙斯盾”舰前往相关海域监视(美国海军也一度派出“宙斯盾”战舰)。对此,朝军宣称,任何试图拦截朝鲜“卫星”的举动都将视为“宣战”。

正当朝鲜半岛风云际会时,日本海方向又传来另一桩海上事件。2月13日,俄罗斯边防军舰炮击悬挂塞拉利昂国旗的中资货轮“新星”号,导致七名中国船员遇难。中国外交部就此事与俄方进行了严正交涉,双方舆论也相互指责。

日本因钓鱼岛、竹岛(独岛)、北方四岛主权归属。近年来多次与海上周边各国引发纠纷。

前不久日本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申请,极力拓展其“海洋国土”。其2008年版的《国防白皮书》有意将钓鱼岛列为“无争端”岛屿,以固化其实际控制范围。2008年6月,日本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撞沉台湾“联合”号渔船,随后又放任部分国会议员对钓鱼岛进行空中宣示主权的活动。12月,日本再次大肆炒作,称我海监船进入“日本”的钓鱼岛海域巡逻,并将此事列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议题。2009年日本又高调宣布,从2月1日起,日本海上保安厅派遣可搭载直升机的PLH型巡视船常驻钓鱼岛海域,以加强对钓鱼岛警戒。其后不久,驻日美军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的冲绳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反潜演习。日本同时急切希望美国插手,借助美日同盟关系使中日角力的天平向日本倾斜。

自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台海局势明显缓和,但军事准备并未放松。

当前,台湾的军事战略由陈水扁时代的攻势转为守势,但台湾在调整军事战略、向大陆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在加紧固守本岛的军事准备:积极与美沟通,加快对美军购案;努力创造条件,准备自行建造潜艇;加大提高三军一体化作战训练水平等。

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加速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彰显其“主权”。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海洋利益,对该地区海上安全形势造成不良影响。

从2008年起,南海周边各国为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划界委员会提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就爆发了新一轮舆论战。2009年3月17日,菲律宾参众两院追认了“海洋基线法案”,其最终版本将所谓的“卡拉延群岛”以及黄岩岛,划归为“菲律宾共和国的所属岛屿”。面对中方的抗议,菲律宾方面表示将交由联合国仲裁。菲律宾从20世纪70年代强行占领南沙部分岛屿至今,一直努力将占有国际化,以造成“既成事实”。中方与菲方在此问题上几经交涉却始终未见成效。

越南于2008年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一项在南海中越争议海域勘探油气的合作协议,越外交部声称“签订协议属于越南国主权”。2008年8月,马来西亚国防部长纳吉布带领约80名记者登上南沙弹丸礁,并声称“马来西亚必须维护该岛的主权”。2009年3月5日,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巴达维亲自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该国媒体分析认为,巴达维即将退位,在这样一个时刻登岛访问,想表达“宣示主权”的意义相当明确。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7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 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并构成了当今大学生前就业严峻的基本形势。

往年10月, 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 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2008年由于遭受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影响, 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 而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到了年底, 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还显得冷冷清清, 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非但不见了身影, 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然而据统计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 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为610万, 可见2008年底到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比以前更加趋紧。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多方面因素

造成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述金融危机、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影响, 还有如下一些影响因素:

(1) 高校扩招的影响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80万, 4年内增加了223万。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连续几年大幅增长, 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 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 2004年69万, 2005年达到79万, 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 学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 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5)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6) 就业市场供需脱节

即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 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 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工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08年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教师, 工作内容涵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 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状况, 在开展就业工作时, 能够深入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 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促使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进而研究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对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丰富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 并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掌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 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刚刚毕业, 其中很多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而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 辅导员对此都需要在工作之余多加学习, 这样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 政府调控, 学校推荐,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掌握就业信息, 针对性指导学生就业

辅导员要及时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各项招聘信息, 根据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还要了解就业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不仅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数量, 更要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应具备技能的要求。辅导员必须走出去, 到用人单位中去、到人才市场去, 摸清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通过深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了解现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应就业相关的指导。

辅导员要记录班上每个毕业生的联系电话及就业意向, 做到对每个同学了如指掌。然后树立针对性就业指导的意识,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 辅导员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 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就业指导方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也只有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必要时, 还需定期召开未就业学生会议, 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 特别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并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帮助就业。

(3) 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面对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困惑和就业压力, 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则成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 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今大学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偏执不满、焦虑急躁、攀比等多个方面。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4) 辅助完善学生的就业档案。

学生档案建立和完善, 从目标的确立到形成一份真正能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诚信档案, 这中间有许多具体而繁琐工作要做。高校辅导员应多跟学生宣讲更新、完善学生档案与其顺利就业的关系。更新、完善学生档案, 使其为方便就业服务, 具体说来就是要对学生的品德, 学业、才能以及他们在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诸多方面的品质进行全面考查, 认真测评, 使毕业学生与就业岗位尽可能地实现“无缝对接”。辅导员还需本着诚信的原则, 辅助档案室工作人考查、记载档案中的各个项目, 逐渐更新完善学生档案工作。

[4]李军华, 邱飞, 戴华.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7, 6.

参考文献

[1]黄学萍, 谢延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4) .

[2]舒启.浅论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J].科技信息.2008, 27.

[3]徐超.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严峻的就业形势 篇8

作为“十年寒窗”的高校学子, 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摆脱“高不成, 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挑战严峻的就业局面?尤其是为“农业, 农村, 农民”服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子又该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前途?

畜牧兽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是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及养殖场等, 由于受到“位置偏, 环境差, 待遇低, 工作苦”的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畜牧兽医专业高校毕业生有一种抬不起头, 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想法, 正如传言:“不就是个养猪的嘛”, “给猪打针的, 能有啥大出息”等。然而,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畜牧兽医相关职业是很有前途的, 我们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最要紧的就是转变思维, 抛弃所谓的行业自卑感, 从综合方面提升自己, 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1 心态

作为高校毕业生是“高智商、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 同样有着高的理想与追求, 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与日俱增, 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创611万的新高, 加之历届毕业生中仍有不少未就业学子,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 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学子必须对自我做一个合理的心理定位, 找工作的过程中, 要调整自己原有的一些不切实际或盲目攀比的就业取向,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及对本专业的偏见, 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 一步步走向成功。切不可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知识要广

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学子, 无论你的专业理论多么高深, 你所缺乏是丰富的知识面, 而这往往是各企事业单位所看重的地方。当代的畜牧兽医专业高校毕业生, 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 同时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如办公自动化、外语、驾驶等等, 这就要求学子们利用业余时间,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 结合职业发展规划, 理性分析, 选择与自己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 多拥有几个职业资格证书, 既是对学校学习之外有益的补充, 又能增强专业水平上的说服力,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 也大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3 能力要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导向, 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强调学历、文凭的观念将逐渐纠正, 而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逐步被社会认可, 尤其作为技术型的畜牧兽医人才, “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即胜”成了多数单位招聘人员的浅规则。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 故需要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相应的经验、上手快、主动能力强, 能比较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使自己做到真正的“货真价实”, 以满足现实的要求。

4 起点要低

曾经的“时代骄子”、“栋梁之材”, 如今要面对现实, 接受现实的就业“寒冬”, 应该放下身份, 降低要求, 先就业再择业, 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不只是可以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 还可以到基层自办实业, 积极创业, 目前, 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兴办养殖厂、畜牧加工厂的报道越来越多, 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蛋鸡养殖形势依旧严峻 篇9

第一,目前天气渐渐炎热,各种蔬菜已经纷纷进入市场,且价格越来越低。尽管目前蛋价行情利好,但是随着蛋鸡产蛋量的增多及蔬菜、猪肉价格的下滑,日后的鸡蛋市场将呈现稳中下滑的趋势。

第二,对于养殖户来说,表面上看鸡蛋价格的上涨将会给其带来较多的利润,但是不要忘记利润的计算还要加入成本。蛋价上涨的同时,饲料价格也在上涨,且这一段时间以来饲料价格上涨的频率较高,而鸡蛋的价格却上下震荡。因此,蛋价上涨了,利润却没有大幅度增加。

第三,现阶段的淘汰鸡收购价格还在8.00元/公斤左右的价格高位行走,但是蛋鸡养殖的数量多,产蛋量也多,随之淘汰鸡的数量也会有增无减,届时其价格也将难免下降。

上一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下一篇:水电工程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