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通用8篇)
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 篇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形势分析
姓名:王东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20100601012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形势分析
电力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深入千家万户。相比其他能源,它的安全影响更广、更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各方面需求的提升,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迅猛增长,相应的,电力专业领域将出现较大的人才缺口。
电气工程下设5个二级学科,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自成一体,各有所长,发展势头强劲,是近年来考研的热点学科。
电机与电器
电机与电器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电动机,有着广泛应用的中小型电机。前者侧重于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就电力工业本身而言,电机就是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它在机器制造业和轻、重型制造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说,只要涉及电机的场所都能看到该学科的研究成果。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从事大型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等相关技术工作,也可在其他行业从事电机设计及运行控制和节能技术开发工作,还可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或从事与电机及其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工作。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运用于:电力系统防雷保护设计、绝缘子在线监测、防污闪、水果保鲜、真空断路器设计、脉冲储能技术及军工产品等,其研究内容与多个学科交叉,如脉冲与等离子方向、超导技术方向、自动化方向等。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或成为从事设计、制造、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今,高电压这一传统专业又创新意,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可谓“老树发新枝”。但是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相比,该专业相对冷门,竞争强度不大,录取比例接近1:1。
传统高电压技术是一门试验型学科,理论与实践在研究工作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是近年来高压专业有向基础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方向发展的趋势,试验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建议考生在复试准备时注重对“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继电保护”等课程的学习,这些知识与将来的研究和工作密切相关。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其研究
内容衍生的各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发电厂、变压器、输电线路和配电装置中,涉及控制、优化、经济、稳定等多项指标。除了涉及电气工程相关知识外,该专业对自动化、测量、计算机、通信等技术也有较高要求。
该专业是目前电气工程相关学科中研究生报考最热门的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特别是该学科优势明显的院校,录取比例更低。建议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在备考阶段,除多掌握一些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加掌握对电路理论、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在各级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及家电产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远程特高压电压传输系统,家用的空调、冰箱和计算机电源,都离不开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网中的应用——直流输电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控串补、静态无功发生装置等技术也正在快速发展中,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则是近年来随着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发展起来的,发展前景光明。因此,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广泛,各级电力系统都亟需这方面的人才。相应地,就业形势好也促使该专业报考热门,特别是一些名牌院校更是考生争相追逐的目标,建议报考该专业的考生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冷静地选择报考院校。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主要是在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基于微机的现代电磁测量技术、电力系统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成熟,很多人对这个专业了解不深,由于其涉及面广,各院校在该专业上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想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应明确自己对所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感兴趣,因为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对以后的学习和就业都很重要。相对于电气工程其他下属二级学科来说,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竞争程度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至于其就业前景就要看具体的研究方向,不过一般来说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
除以上介绍的5个二级学科外,近年来也有不少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了电气信息监测技术、脉冲功率和等离子体等新兴二级学科,电气工程专业更加齐备完善。
宽口径的就业选择
由于电气工程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乐观,毕业生就业形势大都比较好。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航天飞机的研究,都会出现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如果经过了两到三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可选择的机会也更多。电气工程专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呈现“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该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单位在招聘电气专业的毕业生时,会考虑毕业生所学的具体专业方向。一般来说,电力电子方向的毕业生适合去私营或国营高新技术企业(如海信、富士康、爱默生、ABB、微软)、军工企业、航天企业或各省市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等,而电机、高压、电力系统及电工理论等强电专业或者相关电力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去研究所、电厂或者电网公司。
刚毕业的研究生薪酬一般不高,且工资和福利根据具体专业和工作地点的不同也有所区别。电气行业很重视工作经验,因此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会比较辛苦,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待遇也会逐步提高。一般来说,电力电子方向的毕业生,薪酬基本保持在4000元/月左右,有的可能有5000元/月;电机专业毕业生薪酬则平均在3000元~4000元/月;而高电压和电力系统的毕业生,如能进入中广核电,月薪有可能高达万元,如果进入电网公司,一般工作几年后工资也能达到这个数。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电力系统单位仅招收对口电力院校或“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招聘单位,但如果毕业生的研究课题是与电力系统相关,也可进入电网公司。
提醒:
如今,电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越来越宽,但电气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很有挑战性。就专业知识来说,最重要的是电路、数电、模电、控制理论。此外,还必须掌握以下知识:
1.电工学、电子学(模拟和数子)。
2.自动控制、高等数学。
3.工业微机(单片机、PLC),如MSC51、TMS、PIC等;DSP汇编语言。
4.网络知识和软件编程,如高级语言C/C++、VC、VB、DELPH等数据库,SQL、PB、ORACLE等。
6.传感器方面的知识、国际标准协议和格式,如硬件上串口RS232.USB485等软件;网络TC/PIP,还有工业上的现场总线,如MODBUS,PROFIBUS-DP等。
7.CAD和光机械方面的知识。
8.前沿信息,如无线通讯的蓝牙技术(现在已有芯片)、电力线载波技术的进一步运用、XDSL通讯技术的发展等。
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 篇2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前沿。
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始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初, 国家对该专业进行几次调整, 但由于该专业所覆盖的行业领域广, 适用性大, 到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全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该专业, 并发展迅速。学习该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大, 社会上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生也随之增加。
由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需要, 供需关系随之需求变化而上扬, 当前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端顶尖技术人才迫在眉睫。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并鼓励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健康快速发展。由此, 我国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良好, 属于稳步上升且需求技术人才的新型技术行业专业。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就读这个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电气自动化行业领域也开拓得越来越广。而且, 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岗位需求也越来越大, 将来从业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就目前来看, 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将会更加迅速。
2、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市场发展状况。
一方面, 现阶段社会广办众多工厂, 电气设备品种门类多样, 门类齐全, 从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需求数量惊人, 从业人员的工资薪金也随其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量上扬, 而且电气自动化专业精英人才目前我国社会上非常短缺, 高精尖专业技能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 电气自动化专业有很好的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也随之层出不穷地出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端精英人才是当前各大高校的重要发展课题。
另一方面,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科研人才也需大量培养, 很多电气产品尤其是尖端科学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需要很多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所以科研机构逐步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 专业科研人员队伍力量逐渐壮大。因而电气自动化专业市场发展很快。并且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市场发展状况广阔。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形势
1、电气自动化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人口众多, 需要就业的人口数量众多, 当前就业压力大, 但是高端顶尖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占有率却非常小, 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更加稀少。目前很多高校就全国就业状况来进行专业调整, 将进一步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招生力度。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队伍, 努力提高就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有必要提高就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增加电气自动化专业科研机构数量的同时, 繁荣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 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的就业比例。就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状况和所有就业人数比例来看,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更大力度地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数量, 以期满足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数量的需求。
2、科研创新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一个新的产品特别是高端顶尖科学技术产品的问世,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开设, 就是高校与社会输送创新型高端顶尖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纽带。科研创新给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个很好打发展平台, 同时也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向前发展。
3、电气自动化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
当今是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和支撑, 只有科技的突飞猛进, 才能使经济向前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科学技术中的高端顶尖行业领域, 其发展前途远大, 就业前景辉煌。所以, 应该加大电气自动化专业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扩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研发项目, 开拓电气自动化展业方面的人才市场,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方面产品的研发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市场的投入和培养。同时,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使其在各行各业领域中占有发展空间,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多元化将更能降低我国就业压力, 就这一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使电气自动化专业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 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同时科研创新必须先行, 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越来越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设立该专业目前和将来就读学生人数会越来越多, 专业发展门类会越来越齐全, 高校内设立的科研机构或者科研小组和社会上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创新, 开创出更多的有科技和经济价值的创新课题, 研发出更多高精尖端科技产品投入市场运行,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 将来发展更加广阔, 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人才将更加齐全。
参考文献
[1].孙琥.科学发展观旗帜下的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J].硅谷, 2009, 1.
[2].孙金明.自动化技术的三大革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4.
现代技术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浅析 篇3
关键词:职业岗位新型职业技术性失业就业难去工人化专业设置
2013年新闻,大学生签约率不到30%。今年也不断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意愿普遍下降的消息。2014年,同样看到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
2011 年夏末,美国经济落到了一个糟糕的程度,政府公布了一份报告,表明7月份创造了11.7万个就业岗位。这代表形势较5月和6月有所好转,因为五六月份总共只创造了不到10万个就业岗位。11.7 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还跟不上劳动人口增长的速度,美国还有1200万人需要再就业,这些人是在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中丢掉工作的。按经济学家劳拉·迪安德亚·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的计算,就算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数目翻上一倍,达到2005年间的每个月20.8万个,也要到2023年才能弥合经济衰退期间拉开的大口子。反过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7月观测到的就业岗位创造水平,只会让就业美国人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而到了9月,政府报告说,整个8月都没有再创造出新增就业机会。
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算经济恢复了增长,失业的人仍然找不到工作。2011年7月,经济衰退正式结束25个月之后,美国的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1%,只比形势最糟糕时略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中期,失业的平均时间已经暴涨到了39.9周,几乎是此前战后任何一次经济复苏期间的两倍。这也直接导致了席卷美国到整个欧洲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这些大量的失业人口,在互联网的组织下,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这次运动,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也没有明显的行动纲领,也没有解决方案。他们所反对的华尔街的银行家,其实都是在做合法生意的人。失业,生活没有着落,但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失业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西班牙,失业率高达30%,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60%。在西班牙的1700万家庭中,有200万家庭没有一人工作。
严峻的失业统计数据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2009年6月大衰退正式结束之后,其他商业健康指标都迅速反弹。经济衰退结束后的7个季度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国企业的利润创下新高。到2010年,设备和软件领域的投资恢复到了历史峰值的95%,也是整整一代人里设备投资复苏最快的一次。
经济历史告诉我们,企业发展、赚取利润、购买设备的时候,也会招聘工人。但是,大衰退结束之后,美国企业并未大规模地招聘人手。裁员的数量很快回到了衰退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公司不再裁人了。但新招聘的数量仍然低得可怕。公司购买新机器,却不招新工人。
1800年,在美国,90%的人是农民,传统农业解决了90%的就业岗位。1900年,在美国,只有41%的人是农民。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有2%。200年的时间,消失了绝大多数农业就业岗位。农业人口的锐减,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引发的工业革命。大量机器的使用,取代了人,使得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的几千年也是祖祖辈辈都一直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人口依然占大多数。78年起的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工业革命进程。现在农村土地在向种田大户转移,小田并大田,使得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应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就业岗位消失了。
就在十几年前,每辆公交车上,都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现在售票员基本上看不到了。这个工作岗位被刷卡设备取代了。
以前,一个公司要配一个会计,计算机记帐软件的应用,让一个会计可以代十几家公司的账。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还在发展。中国准备对每个人建立信用账号,可以上每个人的财务透明化。这种底层的电子信用的建立,可以让电子支付能力大面积普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收银,出纳岗位也会像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一样,迅速萎缩乃至消失。
每当我们不从收银员而是从ATM提款机里取出现金的时候,每当我们在机场使用自助检票机换票登机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技术取代人力劳动的活生生的证据。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得很多工作岗位消失。1995年,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大胆假设:“我们进入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全新阶段——为全球人口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工人,正变得越来越少。”
这一重大转变是计算机带来的。“未来岁月,”里夫金写道,“更先进的软件技术,会让整个文明变得越来越‘去工人化’,今天,经济的所有部门都经历着技术换代,逼得数百万的人口进入失业状态。这很可能是下个世纪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2009年,软件业高管马丁·福特(Martin Ford)出版了《未来之光》(TheLights in the Tunnel)一书,他认为:“到了未来的某个时候——可能是从现在起几年或几十年——机器便能完成相当大比例的‘普通人’的工作,而这些人,则再也无法找到新的工作。”
正是因为技术创新的步伐太快,才把许许多多的人抛在了后面。很多人,在跟计算器的竞争中出了局。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人们都深切体会到了。现今的许多组织、机构、政策和思维方式都跟不上了。经济日益全球化也是技术无处不在且越来越强势带来的后果。
技术进步会对数百万人的薪资和就业造成影响,现在的计算机正做着许多过去只由人来完成的事情。计算机对人类技能的这种侵蚀,其速度和规模几乎前所未有,并有着深刻的经济意义。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做大了经济整体这块饼,但与此同时,它也恶化了一部分人(甚至许多人)的境遇。
未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劲,越来越能干,对就业、技能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源并非我们身处经济大衰退,或者大停滞当中,而在于我们正经受着“大重构”的初期阵痛。我们的技术竞相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组织却落在后面。
过去,我们曾颇有信心地认为,自己明白计算机和人类的相对优势和弱势。但计算机逐渐开始在一些出人意料的领域取得了进展。这点事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动荡的这几年,以及数字技术对就业的真正影响。
2004年经济学家弗兰克·利维和里查德·默南出版的《劳动新分工》一书,这本书描述的是计算机和人类工人的相对能力。书中以在车流中驾驶汽车作为此类任务的一个例子,并断言它无法实现自动化,因为司机面临着环境中接连不断涌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流。驾驶汽车是计算机还无法轻易替代人类的。
仅仅6年之后,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被他们改装后的丰田普锐斯车队,基本上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驾驶:其中,在美国公路上行驶了1000多英里,全程无人干预;又行驶了14万多公里。计算机控制汽车,比人类驾驶员更敏锐、更警醒,反应时间更快。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只出过一次意外事故,但那是因为它停在交通灯前面,被后面一辆由人类司机操纵的汽车追了尾。
也有人说不同语言的翻译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因为人类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都十分的复杂且多具歧义。然而,2011年1月,翻译服务公司莱昂布里奇(Lionbridge)公布了GeoFluent技术的试点企业客户。只要向它输入一种语言写成的文字,它就能准确又快速地将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经过测试, GeoFluent的自动翻译软件已经足以应付商业用途了。这些技术表明,计算机进行复杂沟通的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美国培养一名放射科的医生,要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工作后,年薪都在30万美元上下。而现在计算机模糊识别技术的发展,替代的医生,成本只有放射科医生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
1965 年,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电子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上发表文章指出,集成处理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2个月会翻一倍,他预测,这一发展速度未来将会持续下去。事实证明他所言不虚,这就是摩尔定律。后来,人们修正了集成晶体管翻倍所需的时间,目前最多人接受的时间期限是18个月。摩尔定律也适用于磁盘驱动器容量、显示分辨率和网络带宽的发展。在上述和其他众多的数字进步案例中,翻倍是定数,而且速度极快。
软件也和硬件同时进步。计算机学家马丁·格罗谢尔(Martin Gr?tschel)分析了1988年到2003年计算机处理标准优化问题的速度。他发现这期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提高了4300万倍。进步主要来自两个因素:处理器更快,软件内置的算法更好。处理器速度提高了1000倍,算法在同一时期改善了43000倍。
就像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的64个格子上,从第一个格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上放两粒米,依次翻倍一样。前面的格子上放的米并不多。在棋盘的上半场,大米堆并不显得特别离谱。在经过32次平方之后,就达到40亿粒大米,相当于一大片耕田的价值。到了棋盘的后半场,每翻一倍,大米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后堆得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从摩尔定律诞生的1965年到现在,已经过了32个周期,进入了棋盘的下半场。在这个全新的阶段,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将会大跨度地指数增长,将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革命,并给整个社会经济形式和规模、社会分工、工作岗位的变动带来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制造、分销、零售、传媒、金融、法律、医药、科研、管理、市场营销和几乎所有其他经济部门及企业的功能。
2011年3月,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着重强调了法律行业如何大举利用计算机的模式识别能力,据估计,在案卷调查过程中,从人力劳动转为数字劳动后,一名律师能完成过去需要500人才能做完的工作。2013年1月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的“黑石探索”(Blackstone Discovery)科技公司,就以不到10萬美元的价格,帮忙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计算机e-discovery软件重新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公司律师们所做的工作。人类同事们的准确率只有计算机的60%。
缺乏就业岗位并非单纯因大衰退导致大规模裁员带来的问题。相反,它说明深层结构问题持续恶化了十多年。劳工统计局的《职位空缺和劳工流动调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简称JOLTS)表明,自2000年以来,人才需求急剧下降。目前大部分的失业,是缺乏聘用需求所致,并非裁员增加。
随着技术不断向前挺进,机器能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总有一天,技术会取代从前专属于人类工人的就业岗位和任务。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只有4万多名雇员,全球雇员6万人。Facebook只有几千人,Twitter只有几百人。维基百科只有57人。而50年前最大的公司,美国通用公司,在美国本土就有60万名雇员。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要以前的十分之一的人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
电子制造商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2011年宣布,未来3年将购买100万台机器人,取代目前绝大部分的员工。这些机器人将接手喷漆、焊接和基本的装配等日常工作。富士康目前拥有10000台机器人,下一年预计将有30万机器人上岗。现在富士康与谷歌合作,生产机器人。
就连信息技术最不密集的行业,如农业和采矿业,每年也会花费数十亿美元为自己进行数字化武装。技术变革提高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减少以至消除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工厂自动化就属于这类情况,例行的重活累活交给了机器,更复杂的编程、管理和营销决策等仍保留在人类手里。现代商业技术让企业变得更为精简。
很多传统职业和工作岗位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但也有很多新兴职业和工作岗位正在出现。快递工,贴膜工,月嫂,高端木匠,私人裁缝,婚庆服务,装饰装修等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将面临一次大调整, 职业学校的领导们应注意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美]安德鲁·麦卡菲.与机器赛跑.译者:闾佳.
就业指导 对外汉语就业形势 篇4
【摘要】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正在适应当今世界“汉语热”的潮流,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对外汉语专业前景广阔,而当今全球的对外汉语教师严重缺失,该专业被称为热门专业,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为国家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但是综合考虑各方面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领思考,正确对待所谓的“热门”与“冷门”,从而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 前景 就业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也不是说自己很了解。但是通过两年半的学习,我也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尤其是看到我们的任课老师时,就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够跟他们一样站在讲台上和留学生一起上课。
再接触这个专业之后发现对外汉语专业有它的优势: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师范大学跨学科专业,要学习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对外语也有较高要求,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学科内很多理论还有待建设,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和不同国家的学生打交道,接触不同的文化,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还能有机会出国,可以多一种经历。但是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学科起步较晚,对外汉语教学只是二级学科,理论研究还跟不上大好发展形势。而且很多人对这个学科有误解,认为只要能说汉语就能教汉语,认为对外汉语没有科学性。另外,国内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硕士很难进高校,但是到国外做汉语推广的空间还是很广阔的,有很多可以做的一 对外汉语专业前景分析
汉语”这个热门词汇已经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热情的高涨,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建立,关于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我们可以展望分析一下这个专业的前景。
1、国际形势大好,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给对外汉语的发展带来力量。
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已经成为该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之一。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给予财力支持,国家汉办每年都在各大高校招聘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学生派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任教。
2、孔子学院的成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已在88个国 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包括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各种孔子学院的成立无疑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海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供不应求,大量的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倾向于暂时出国担任并非正式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然后回到国内再谋出路,否则凭这个外向型特征明显的专业在国内较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3、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庞大的留学生人数,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加了信
二 对外汉语专业就业方向
接我们所了解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工作稳定,待遇较高.如今全球范围内与“汉语热”相对应的是“汉语教师荒”.来自中国国家对外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信息表明,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潮,对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该专业不少毕业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走上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岗位.还有一大批学生经过深造,获得国外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2、从事对外交流工作--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近几年不少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分毕业生成为外资企业的职员,从事文秘及其他翻译工作.剩下一部分则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3、留学读研--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英语熟练,到国外留学深造,语言有优势.在国外求学,一方面可以直接了解体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和现状,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4、读博或留校--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知识,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成为有专业素质的杂家.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在读博专业的选择上
更为自由,外语有优势,出路相对宽广。
5、从事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个也是很好的就业选择。
三 当前的就业情况
文章一开始就已经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实对外汉语专业依然是一门热门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选择面广,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对于那些留学生数量较少的内陆省市来说尤其如此。综合起来,无非是两点:国内招收留学生数量较多的一般是高校,而高校教师起码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二是那些不要求高学历的汉语教师派出或选拔更重视教学经验,对教师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为看重,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弱点和软肋。
2011年,国内对外汉语本科招生院校超过300所,每年招生约1.5万人。但在中国本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招聘学历标准基本为博士以上,想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只能选择一些民办的语言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而这样的就业选择在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实现,研究生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并不是所有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师这种工作,据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一位专家介绍,近年来部分学校该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教师课程负担过重,授课质量降低。另外,国外语言教学注重实用性,国内则偏于理论研究,国内外在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上存在着较大差别,不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社会工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依靠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赢得口碑和社会的信任,不可急功近利。
通过对我们专业大四学姐们就业情况的了解,现在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听他们说起,现在除了考研以外,其他学生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从事文秘、文员之类的工作。因为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够直接当个中小学的老师,总体来说,他们也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就业率。虽然对外汉语专业已经走出低谷,现在看起来很火,其实这是一门比较偏窄的学科,算不上是显学。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教师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但是学生就业形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而与大好的发展形势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跟不上,可以说,对外汉语学界正处在一种矛盾又尴尬的局面。所以说,这个专业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是个有甜头的专业,但肯定也有人能喝出来一点无奈和苦涩来,好是好,但是好得有限。其实,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与就业前景,总体来看还是很有优势的,但乐观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弊端。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 我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我的目标是:
一 根据自己的专业,我更倾向以后能够找个教师的工作,但是由于现在没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工作的地点不会是大学里面,毕竟以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在高校担任对外汉语教师。
二,稳定还是不稳定。教师这个工作相对稳定,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三,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我更倾向于小城镇,竞争没那么大 有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考公务员也是自己的一个目标。当然,也会考虑选调生。职业计划:
一: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专业课,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拿到一些与专业相关,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证书,例如六级证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切勿盲目考证。
二:了解市场需求和动向,看哪些职位和工作是自己感兴趣,能够胜任的。可以通过上网或者考察的方式进行相关的了解,以便未来的求职不那么盲目 为国考做好准备。
四: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教态,素养,尤其要练好字。
五:要通过各种途径占有充分的就业信息,要重视网络,尤其是一些大的权威网站,通过E-MAIL提交个人的简历,既方便快捷,就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刘珣 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孔子学院建设情况》
《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和发展》 袁彩云
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 篇5
[摘要]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当前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一、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一季度就业变动态势
1、城镇就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
人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1-3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较上年同期(342万人)增加2万人,同比增幅0.6%,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4%。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
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稳定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低于上年同期登记失业率0.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11,环比和同比均上升了0.01,也说明了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稳增长、总体平衡的良好态势。
2、非制造业带动就业动力相对较强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4%,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48.3%,与上月持平,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非制造业带动就业相对显著。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8%.环比和同比均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50.2%,环比和同比均下降1.2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1%,环比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下滑到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19个行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的行业从上月的10个减少到9个。呈现波动增长状态。
3、就业结构性变动显著
一是在区域结构变动上,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中部地区领跑全国。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区域数据显示,虽然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5%,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二线城市(20%)和三线城市(19%)成为招聘主力军;东部地区(16%)招聘需求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中部(25%)、西部(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城镇化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等带来的产业区域性转移和增长及就业区域性格局的变动趋向。二是在行业结构变动上,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用人需求与传统行业相比增长较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调查数据显
示,以上行业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速分别为33.3%、25.4%、24.7%和18.3%,而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增速则分别为9.5%、9.4%和3.3%。三是在不同性质企业就业结构变动上,民企强势增长,外企和国企增长相对乏力。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企业性质数据显示,一季度民企招聘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4%,这和春节前后的返乡潮、用工荒后的补偿性批量用工有一定关系,尤其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一季度有大批量补充用工,而国企和外企的招聘却出现2%的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前注重市场调节、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效应。
(二)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化解过剩产能使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失业风险增大
目前,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不少企业关停并转,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我们在1月份对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地区的唐山市、邯郸市所做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对钢铁、焦化、水泥、造纸等行业产能的大幅度压减,2010-2013年,两市已有数百家企业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并且基本都已关停,安置职工约数万人不等。据唐山市人社局调查估测,唐山市2014-2017年间,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分流人员将达到20万人左右。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安置人员往往是采取置换外包岗位等方式,将原先承包给其他企业的外协项目收回由企业分流人员自己经营,使得原合作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增加了失业风险。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国有企业的职工安置能基本到位,而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能力所限,加之补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被裁减职工的安置还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压减产能的持续进行,所涉及的局部地区和重点行业的失业风险存在逐步累积和更为显性化的可能。
2、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根据教育部发布信息,2014年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人人力资源市场,比上年增加28万人,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求职潮”。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将比往年又有所增加。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面来看,尽管职位供求在总量上更加趋于平衡,但“招聘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加突出。集中表现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职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职位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假象过剩”上,这种需求和供给严重错位的局面短期内似乎难以改变。究其原因,既有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观非理性偏差,又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体制性问题,加之近年来沉淀下来的未就业学生,使得这个矛盾愈发明显。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3、“缺工”愈发呈现常态化
年初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的状态得到延续,缺工现象普遍。东莞市人才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年初来到东莞应聘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由于节后是异地务工人员转换岗位和企业补员的活跃期,制造业和服务业原本存在一定的用工缺口,加之节后回流人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东莞企业在短期内用工需求缺口较大。其中,制造业中的电子、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现象较为明显,一些新兴行业也存在缺工问题。近年来人力资
源市场就业岗位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已经呈持续稳定状态,“缺工”问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表现更加突出,并已经向全国各地蔓延。
二、对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的预判
(一)当前就业形势背景
1、当前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有所弱化
我们通过对经济增速与就业增量关系变动研究发现,自2002年起,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会不低于10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一直能够保持平稳增加,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都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的表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当然,必须看到,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经济与就业的存量关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支撑一定规模城镇就业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与城镇就业总量、城镇就业增量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6.5%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经济增速底线”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将有助于在宏观调控中合理把握当前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及调整空间。
2、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逐步趋降,就业总量压力将持续趋缓
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逐步下降。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已先于总人口达到峰值;2012年,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减少,比上年下降345万人。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劳动参与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将持续趋缓。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我们认为,短期内,在经济结构不发生重大变更、基本经济规模保持适度持续性增长的条件下,即使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城镇就业总量和城镇新增就业总量仍能保持基本稳定,而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二)2014年全年就业形势预判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以持乐观态度。但是,增速放缓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出现的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集中失业的风险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招工难”等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在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一步就业工作的建议
根据对当前就业形势走势和特点的判断,建议2014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的重心应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向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注重技能型就业为主转变。
(一)强化就业培训,有效提升再就业能力
首先,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尤其应对基层相关部门的就业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
其次,针对当前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考虑支持典型地区建立全国性(或跨区域)行业培训中心,不仅为本地职工转岗提供就业培训,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国其他地区同类行业职工的转岗培训需求。
再次,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二)妥善处理淘汰过剩产能带来的职工就业问题
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做到有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落实职工安置资金,支持优势企业吸纳安置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的下岗职工,做好职工下岗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对落后过剩产能较集中、淘汰任务较重、转产难度较大的企业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人员安置规模,相应提高重点地区的就业专项资金,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贴等特定政策的支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减缓职工集中下岗失业对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冲击。
(三)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扶持性细则,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相关制度建设
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政府不能大包大揽。针对当前的问题,从就业服务工作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做好指导、引导和帮扶工作。明确政府对高校毕业生鼓励就业的方向和领域,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激励政策,让毕业生在为
国家利益做出奉献的同时获得个人建功立业的机会。
就业形势 篇6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2010年达到610万,还有150万的历年未就业毕业生。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
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地区性扎堆和职务类扎堆。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就业定位过高
很对学生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日常休假等期望,影响了学生就业。
4.自身素质不够
还多学生有挂科现象,而且在大学里面参加活动较少,基本上除了正常的学习以外就没有干过其他的事情,接受锻炼比较少,达不到企业对大学生的最基本定位,一般学生只要能过六级、参加过一定得学生活动,学习成绩达到基本要求,就能够符合企业的基本要求,而且就业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往往有好多同学达不到此标准,造成了就业困难。
5.家庭压力
好多同学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受到父母影响太大,然而父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待远远超过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也是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大学生定位偏差,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
6.对于大企业国企的铁饭碗意识
很多同学在看到招聘企业的信息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问是不是国企或者大型企业,而不是细致的去了解一下企业的信息,受到了我们常说的铁饭碗意识影响,总想一劳永逸,从而导致了一些同学错失了不少就业良机。
7.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一些;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中国将在他们这一代成为富强的世界大国,因此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施展抱负。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竞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展示了社会的活力;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面对就业竞争,大学生何以应对?何以立足?唯有自身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为你说明一切。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我们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求职材料与就业渠道
求职材料是个人资料的精心组合,是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是“通往面试的护照”。每个毕业生务必秉持诚信的原则,精心打造自己的这本“护照”,以便顺利的踏上求职之路。求职材料一般分为个人制作和高校统一格式两种,其内容基本包括求职信(或称自荐信)、个人简历、学校提供的成绩评语表以及在校期间各类获奖证书、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校内外社会活动的任职等。高校统一制作的还包括学校和专业简介。一份好的求职信应该是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的。信的格式要求规范,言辞要恳切,内容要实在,但不能千篇一律;信的长短要合适(以一页为准),特别要注意个人特色的表述,如个人特长,特别技能或特别之处。如能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有针对的写求职信更是上策。简历的填写,要求内容真实,突出专业特色和个人优势。要能清楚地表明你的学历、技能以及兴趣、志向等,表明你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待开发的潜力。
求职材料是求职的必要准备,是面试前的包装及面试的介绍信。接下来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在通过上述渠道获取你满意或感兴趣的信息后,路途远的,可先电话联系,然后邮寄求职材料或发电子邮件,并等待回音。路途近的,可电话联系后直接登门拜访,争取面试。面试是成功就业的最后一站,切记要把握好。面试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材料中介绍的自我。其次,细节问题上要特别注意文明礼貌,服装整洁大方,用心倾听,适时回答;回答时语言清晰、适中、有层次,最好是普通话。如果你做好了这些,祝贺你,用人单位已为你打开了大门。
四、社会关注与高校重视
大学生求职之路不轻松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更是高度重视。认为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其次,在改革教育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校门的学子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愿他们在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图变化、谋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预测2010年应届生就业形势仍严峻
高校的新生入学工作还在陆续进行中,2010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就已提前启动,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明年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2010年毕业生的招聘大战在今年9月率先打响,众多名企争相公布了他们的最新招聘计划,其中四大会计事务所之首的毕马威最早公布了2010年的招聘计划,成为第一个公布详细招聘计划的企业,9月22日-24日,在复旦皇冠酒店将举行毕马威上海毕业生职业展会,受金融危机影响,毕马威2010届将新招员工约1700人,与2009届的近2000人(其中上海地区600人)的招聘规模缩减了约300人,毕马威中国人力资源主管合伙人吴丽莎说:“金融海啸来袭后,企业面对减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各项人力资源的挑战,但是我们仍将继续投资于„人才计划‟。我们的员工总数按计划将在2010年超过10000人。”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今年的校园招聘会将于9月在全国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五地陆续召开,将有千名应届毕业生加盟企业。普华永道在过去几年中每年在全国招聘1500到2000名员工,其中上海招募的人数为400至500人。而今年他们也将在9月中旬制定出本年校园招聘的详尽计划和明细,9月底10月初即将召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活动。
不过,招聘企业虽然来势不小,但是目前发布的职位数量偏少,高质量职位多在10月左右发布,明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因此纷纷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浅析 篇7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
1.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 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 但据权威预测, 中国未来3~5年, 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 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 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 一年多于一年。因此, 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引人注目。2008年岁末的金融危机, 使得本来并不顺利的中国经济,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更加雪上加霜, 率先受到冲击的是沿海的外贸型企业, 紧接着就轮到了国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整个经济陷入低迷之际, 被誉为经济温度表的大学生就业率, 就受到了直接影响。有四个标志性的信号非常明显: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金融、保险、外贸、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开始减少招人。再一个指标就是,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在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 到了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 全国将会有超过500万大学生陷入工作难的状态, 就拿IT业界来说, 目前明确制定了2009年招聘计划的企业, 不足往年的10%, 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 而企业提供的岗位却明显不足, 使得整个2008年岁末的毕业生群体, 陷入了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
1.2 自身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多少年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多少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 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 (或企业规模) 、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1.3 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 存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匹配、教育知识和新知识接轨的问题。我们的专业设置过多、划分过细, 就业同学中, 有30%同学与原学的专业没关系, 所以要加强通识教育。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
2.1 高校的教改应进一步深入。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制度。首先,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 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 始终坚持市场取向,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 挤占就业机会, 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 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 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 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 “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
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 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 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 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
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 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 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 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
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 篇8
【关键词】 学生;就业工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811
我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十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会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根据其他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经验和自己从事就业工作的体会,对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浅薄的认识。
1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全面做好就业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保障工作
1.1 按照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做好就业工作战略意义的认识
高等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工作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的重要性,切实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来抓,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各项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校统一领导、就业主管部门主抓、院系推动落实、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1.2 领导重视,明确责任,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学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政领导作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同时在基层院系成立由党、政领导负总责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负责本单位学生就业工作,落实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1.3 全员动员,形成学校全员关心学生就业工作格局
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关心学生就业工作。号召各级各部门、全校教职员工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思想。充分认识就业工作对学生有重大意义,就业工作对学生个人、对学生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及用人单位都是大事,全体教职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形成学校全员全面介入、全程参与、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
1.4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加强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要健全学生就业工作队伍,按照专职就业人员系数要求,配齐、配强学校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也应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热心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担任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并把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摆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1.5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就业工作正常进行
高等学校应该为学生就业工作划拨足够经费,确保就业工作必需的资金足额到位,改善就业工作条件,做到专款专用,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就业经费必须用于开展就业指导、市场调研、信息交流、各类招聘活动、供需见面等日常工作和保障就业工作人员参加进修学习、培训、对外交流等工作。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配全就业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如:电脑、投影仪、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等,为就业工作配备微机室、职业心理咨询室和就业指导咨询室等基础设施。
2 拓展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
2.1 广开途径,积极主动开拓就业市场
高等学校应该继续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巩固已有的就业市场和渠道,积极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在开拓就业市场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基层院系的作用,以各基层院系为主体,开发新市场,尤其是以往没有涉足的就业市场,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走访相关对口单位、人才需求大户和重点企业,加强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以点带面扩大就业市场。
2.2 加强教育,大力引导
科学指导学生到基层、军队、中小企业和非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取得实效的几率。
3调查研究,分类指导,构建分层次、全程化就业工作机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发生转变,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中心仍然停留在毕业生如何就业和如何提升学校就业率的点上,就业机构对学生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还不到位。高等学校应在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开展分类指导,建立、健全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就业工作全程化。
3.1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个性问题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
针对学生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贫富差异、生源地差异等,深入开展就业调查摸底工作,总结汇总,分类研究,详细掌握不同学生人群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人群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可行、有效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主要有授课、讲座、实习三种形式,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有侧重的开展各类就业指导。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职能,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等课程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发挥课堂主渠道促进学生就业的引导、教育作用。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把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人才评估与测评、就业形势和政策等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2)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基业就业和创业典型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为学生讲解职业选择、求职技巧、能力素质等就业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和就业市场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接触到各个工作环节,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3 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生活的始终,在学生入校时就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并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分不同专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一年级主要加强“大学生如何了解自我” 、“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使命感,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完善就業所需的知识结构,逐步确定自身就业目标;三年级主要加强“大学生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的辅导与训练,伴随开展就业实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及合作精神等;四年级主要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指导和咨询等。四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要相互衔接,伴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赵建东,李萃青.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年04期
靳长青,叶凯.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科教文汇.2009年 06期.
张媛媛.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工作指导.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自动化就业形势浅析】推荐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形势分析09-02
名校自动化专业排名及就业情况就业方向09-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就业前景08-09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10-03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仲恺专业排名第几?就业前景如何?06-07
自动化06-23
烟草自动化07-15
自动化测试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