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经典的诗歌

2024-05-22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精选8篇)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 篇1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1

与你同行/席慕容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

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

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

而朝我迎来的日复以夜

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

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

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

让今夜的我终於明白

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

任世间哪一条路我都不能

与你同行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2

莲的心事/席慕容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3

青春/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4

抉择/席慕容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再缓缓地老去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5

初相遇/席慕容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

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6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7

回眸/席慕容

前世,我频频回眸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

多少相思多少离愁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

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

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

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用一千次回眸

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

问佛:要多少次回眸

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

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

像飞蛾扑向火

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

回眸再回眸

千次万次

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

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

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

前世我在舟中回眸

莲叶一片一片

连成我眼中的哀愁

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

让我走进你的眼中

我寻觅了很久累了

只想在你怀中停息

只想让你的手

揩去我脸上的泪痕

只想让你的体温

温暖我冰凉的双手

不要问我为何

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我没有喝孟婆汤

心中牵挂着你

不要问我为何哭泣

我没有喝孟婆汤

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

说我喜极而泣吧

泪落在你的襟上

前世的种种哀愁

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

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

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

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

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

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来世我还会和你

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8

错误/席慕容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

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将你一笔抹去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9

无怨的青春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麽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後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 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 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 篇2

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 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写出来的, 而像是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去作什么努力, 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 在灯下, 在芳香的夜晚, 等待它到我的心中。”因为随意, 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 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如歌的旋律。其一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 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彼岸, 来自心灵的深处, 绝对的宽容, 绝对的真挚, 绝对的无怨和美丽。它生长在灵魂深处, 照亮了整个人生长河。其二是一种乡愁的情绪, 渊源于亘古的流传, 是由遗传力量所造成的心理倾向, 它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匿, 也不会随文明的发展、世事的喧乱而淹没, 那是一种忧郁的, 缘于上古时代的渴望。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 认为它没有起始, 也没有终结。这三个旋律汇成席慕蓉的诗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 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 而那淡淡的感伤, 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 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意味。

首先, 在她的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对爱情的诠释。爱情,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它, 多少凡夫俗子谈论过它, 而在席慕蓉的笔下, 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份不随俗的魅力。她的爱情柔婉如歌, 没有华丽的文字, 刻意的句法, 但却透露出浓浓的深情。

其次, 于席慕蓉诗歌中乡愁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归, 咫尺竟成天涯的游子来说, 更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席慕蓉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里,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 从小她就受着浓浓乡情的熏陶。这份独特的身世使她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这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成长以后的岁月里, 故乡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蒙古的草原、沙浪的驼影、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 这种向往增加了席慕蓉作品的浪漫情调, 把对从未见过的故乡的那种难以舍的渴望表达在诗中: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声”“晚上的月亮”“没有年轮的树”, 寄托着浓重的乡土情怀, 深深的眷恋、别离的哀伤、乡愁的绵长, 渗透于字里行间, 婉如流丽的草原牧歌。

席慕蓉诗中所抒的乡愁代表着台湾广大人民对祖国大陆, 对家乡故园的深切思念, 有一定典型意义。而作为一个典型蒙古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诗人, 她的乡愁诗又具有一层鲜明的民族特色, 因此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多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物、文化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草原, 都以鲜明的形象出现于席慕蓉诗中, 一首《长诚谣》把她的乡愁诉说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总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我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勒川 阴山下

今有月色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边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诗中表现的乡愁, 在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中带有普遍性, 然而席慕蓉的乡愁既不同于余光中, 也不同于聂华苓, 具有她的特殊性。她是在蒙古族家庭里成长起来的诗人, 对内蒙古草原、沙漠、高原有天然的感情。她说:“就像所有在台湾成长的这一代, 我已经是一棵树, 深植在这温暖的南国。”“可是, 如果不还乡, 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内蒙古, 我身上的血脉也仍然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这种归属感在她的诗中表现得相当鲜明。

除了爱情和乡愁之外, 席慕蓉诗歌中还有一大旋律, 那就是对生命的理解。对个体而言, 生命是有限的, 而时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时光, 如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席慕蓉的一些诗便抒写了这种感受。于是便有了对时光的追问:“永远到底是什么呢?” (《海的疑问》) 并且还在诗中试着作了回答。而在另一首《素描时光》中, 她又将爱与时光融合在一起, 生命虽短暂, 而爱是永恒的。若干年后, 当我们早已逝去, 而“在开满了野花的沙岸上/总会有人继续着我们的足迹/走我们没有走完的路/写我们没写完的故事/甚至互相呼唤着的/依旧是我们曾经呼唤的名字”。

席慕蓉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彻悟带有一定程度的禅佛的观念, 有哲理意味, 在自然流畅的内涵中透出丰富的潜质和哲理的深度。如《尘缘》:

不能像

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上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

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乐啊忧伤啊

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总有一日

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

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诗中强调的是生命与凡尘的缘分, 对人生价值、人生真谛、人生追求%人生苦乐的描述, 语近直白, 然而意蕴深佳, 颇耐品读。她的诗不仅把生命表现得深沉而真切, 而且把生命的欢乐与忧伤都表现得纯洁而美丽。

二十多年来, 爱情、乡愁和生命都是席慕蓉诗歌创作不变的方向。而这些都离不开“爱”的主旨, 因为爱给了她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诗情, 而她又以充满着爱的心灵来抒写深沉宽广的爱。读她的诗, 如一泓清澈明丽的溪水, 从读者心田缓缓流过, 感情上得到一种愉悦的抚慰。正如张晓风所评价的:“席慕蓉的诗是清丽的, 声韵天成, 溯其流而上, 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 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 (张晓风:《七里香·序〈江河〉》)

席慕容经典的诗歌 篇3

关键词:席慕蓉 流散 身份认同

流散(Diaspora)又译“飞散”“离散”等,本意指种子随风播撒,最初专指犹太人流离失所的现象,含有贬义,后随着经济一体化进入全球化时代,移民潮日益加剧,流散逐步泛指所有的移民族群。流散者由于远离故国、流离于迁出国和现居住国的边缘,承受着故国和现居住国的双重边缘化困境,因而流散文学的写作呈现独特的流散特征:在以本土视角审视外部世界的同时,又以外部视角关注着本土问题。质言之,流散作家深受本土文学观念及语言表达思维影响的同时,又受制于现所在国的的文化视野和文学价值观念。而背井离乡之后对身份的重构、认同和确认是流散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席慕蓉作为当代诗人,文学成就斐然,与流散经历紧密相连。以身份认同作为研究席慕蓉诗歌创作的切入点,结合其流散经历,可以见微知著,探骊得珠,能够更好地解读席慕蓉的文学创作。

一.民族认同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5岁时就读于南京,1949年离开南京赶赴上海,在上海只呆了三个月便南下广州,迁至香港,并于1954随父母迁往台湾。在台湾定居十年之后,于1964年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班进修,随后辗转欧洲各国,学习绘画、展览作品,于1970年返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自50年代起,席慕蓉开始了创作诗和散文,先后出版了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同心集》等,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席慕容曾因战乱远离故乡,后因求学负笈海外,一生飘零。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减少,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增加,乡愁就如婴儿的胎记一般伴随着席慕蓉成长,同时也渗透到了她的创作生涯当中。乡愁是一种以乡土亲源为根基的集体情怀,席慕蓉四处漂泊,用诗歌吟唱对故乡的思念。“我说不出它的名字,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或者是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驰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1]乡愁的平复只能通过还乡予以完成,而面对着有家不能回的处境,诗人精神原乡,通过选取具有家乡特色的人或景,穿行于故乡和异乡的时空之间,游离于草原和城市之间,探寻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嬗变,思索着归乡的古老命题,表达对归乡的希冀和渴望。席慕容这种思乡的焦虑一直到1989年亲自回到内蒙大草原才得以纾解,后来又屡次返回到蒙古草原,出版了《追寻梦土》《蒙文课》《给海日汗的二十一封信》等关于蒙古高原的散文集,并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蒙古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

流散者由于长期漂泊,或已经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但是难以割舍与故土的联系,往往会通过故国回望的主题表达建立对自我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为流散者的创作寻找合理的动机。夹处异文化群体之间,身处异域社会的边缘,流散者往往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描写东方奇观和异国情调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窥视欲;二、坚守故国传统文化的本真性,拒绝异质文化;三、书写中西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在20世纪50年代初,来自台湾的留学生纷纷留学海外,组成了留学生作家群,他们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留学生经历,创造一系列“留学生主题”的文学作品,集中塑造了一批“流浪的中国人”形象,揭示了因“流散”(离散)而导致的文化冲突,表达了海外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的充满着分裂(人生的分裂、认同的分裂、情感的分裂、家庭的分裂、文化的分裂等)的痛苦经验。在诗歌和散文领域,叶维廉、郑愁予、杨牧的诗歌创作和王鼎钧、徐达然的散文书写都对这一主题有着同一的描写。席慕容原乡诗的一大特色在于用珠圆玉润的语言诉说对精神归乡的执着。这种寻根意识是巨大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集体原乡情怀的显现,同时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之下流散者无家可归的悲凉背影,揭示了每一位远离故国的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比如那首短诗《乡愁》,“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2]席慕蓉11岁时离开大陆,举家渡海定居台湾,对于大陆的记忆尤其是蒙古草原的记忆模糊不清了,只能从父辈口中得知,因为对于家乡的面貌是“清远”的、“模糊”的、在“雾里”,飘渺不定,但是对故土的思念却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日盛一日。

席慕蓉的乡愁诗的另一特色便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即通过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书写建立对本族群的认同。席慕蓉,蒙古族人,蒙古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即蒙古故乡草原上的希喇穆伦河,席慕蓉的外婆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父辈都在蒙古家乡长大,席慕蓉从小听父辈讲故乡的事,从小就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席慕蓉曾说过,“我是蒙古人,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很早就有一宗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3]诗人深情盛赞自己素未谋面的家乡,在席慕蓉的乡愁诗中常常出现长河、湖泊、草原、牧马、羊群等带有蒙古族的风物。除了直接表达对蒙古山河景物的亲切依恋,更多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席慕蓉从小受到了笃信神灵与佛教的祖母的深厚影响,因为蒙古族人对藏传佛教的强烈信仰,这使得席慕容的诗歌具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白鸟之死》是席慕蓉一首独特的爱情诗,“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 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破碎的胸怀/你若是这世间的唯一//唯一能伤我的射手/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就好象是终于能/死在你的怀中”[4]。对于爱情的忠贞和执着让白鸟勇于牺牲,这种带有宿命观念的爱情可歌可泣,即使自己受到伤害,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依然无怨无悔,因为你是我这世间的唯一。同时,席慕蓉的诗歌常常带有哲思和宗教的命运观念,诗歌中常出现“前世、佛陀、尘缘、刹那、一瞬”等带有藏传佛教色彩的词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是现代印刷媒体建构出来的“想象的社群”,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5]而共同文化培养出来的共同心理素质是维系现代民族重要保障,在民族认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人通过对带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心理的书写,构建了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国家认同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身份“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它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与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他们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他们绝不是永恒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与权力的不断‘嬉戏”。[6]换言之,文化身份既有受到历史传统的熏陶,也受到了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它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是谁”的诘问如影随形,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海外移民文学作品之中。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大批的炎黄子孙被迫或主动迁居西方社会。面对着第一世界的强势话语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来自台湾的留学生作家群普遍遭遇“无根”的精神痛苦和身份认同危机,其创作呈现具有“无根的文学”特征,例如,白先勇小说中的畸变离散的“纽约客”、“台北人”们,聂华苓、於梨化笔下精神孤独无依的人物系列等,都表现了文化焦虑和精神危机。席慕蓉作为其中的一员,却用诗歌追溯中华文化,书写家国认同,留下了独特而精彩的一笔。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更代表着这片土地所培养出来的文化,它包涵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国既是维系国家认同的粘合剂,同时也是每位中国人的身份标志。高小刚认为“一切使人脱离‘美的家园的流浪与迷失、放逐与分离都会唤起受到传统文化哺育的中国人的情感中沉痛与忧伤的内容。”[7]流散者尤其自幼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海外游子对这种沉痛与忧伤都有着艺术的表达,在他们看来,传统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流,而不是一些纯粹的过去,回归东方、回归传统、回归美学中国就要求将传统文学、诗学中国运用到现实的创作当中,再次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席慕蓉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楚辞》以降,诞生了无数优秀的抒情诗篇,中国的诗歌具有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的特征。追本溯源,席慕蓉的诗歌创作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教传统。比如《莲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现在 正式 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8]在这里,诗人将夏荷人格化,夏荷象征着丰姿绰约的佳人,有着青春明媚的容颜和勇敢的心。风霜和秋雨的意象反衬出夏荷的勇敢和成熟,盛开的夏荷在等待,等待着情人的出现,渴望收获美丽纯洁的爱情。一株亭亭玉立的清水芙蓉怀揣着少女的天真与浪漫等待情人到来的画面,呈现一种美好温馨的情调。然后,场景立刻转喜为悲,重门深锁、笑靥逝去预示着莲的心事,因为无缘的情人来的或早或迟,始终未能赶上夏荷最美丽的时刻,错过了姻缘。诗人用示现的手法将莲的盛开与凋零的过程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将花落衬托出美好的感情转瞬即逝,爱情的幻灭咫尺眼前,全诗情景混融,表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诗教”审美效果。

席慕蓉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耳濡目染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深爱传统文化。席慕蓉的诗歌常运用“莲、月、河流、出塞、长城”等古典意象,并化用古典诗词,使之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如《树的画像》:“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温柔的话语都已沉寂/当星星的瞳子渐渐暗淡/而千山万径都绝灭了踪迹/我只是一个棵孤独的树/在抗拒着秋的来临”[9]。其中“而千山万径都绝灭了踪迹”化用了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与不再芬芳的笑靥、沉寂的话语、暗淡的瞳子一道勾勒了万物肃杀、孤独冷清的环境氛围。《囚》中的诗句有“多情应笑我 千年来/早生的岂止是华发”[10]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些化用古典诗词的诗歌,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内容、主旨契合、水乳交融,没有突兀与矫揉造作之感。席慕蓉的诗歌也常常有感于古诗词而成,比如《子夜变歌》便是有感于《古乐府》中的民歌而作、《古相思曲》也是有感于《古乐府》中的民歌所作等。诗人不仅巧妙了借用了诗词传说中的境界,并加以生成扩展成自己的诗歌意蕴,同时深谙运用比兴来寄托诗情、对比来增强诗情。通过“遁入古典的婉约”(钟玲语)艺术表现形式,席慕蓉展开对故国风土人情和美学中国的回望,建构了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认同,确认了自己的情感归属。

三.自我认同

剖析自己的创作历程,席慕容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得勇敢了。”[11]因此,席慕容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自传性质,很多作品都是诗人对人生某个阶段的生命书写,记录诗人的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经验和遭遇。自传性书写是主人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自述人生经历,是对自我生命的抒写,也是对过去生活的确认。例如:《美丽的时刻》记录了席慕容和丈夫刘海北的幸福爱情和婚姻生活。在国外生活求学时,席慕蓉遇到了爱人刘海北,二人志同道合、相互扶持,自己自由地写诗和绘画也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再例如《我》用第一人称道出了流浪者的缘由和决心,而这位流浪者正是诗人自身的投影。在这里,流浪淡去了旅途的劳累和亲人的离别,更多是的是随意去行,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不管千山万水,我都启程起往,对前方充满了惊奇和自信,整首诗歌流露了一种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童年是席慕容诗歌的重要主题,成长的悲欢离合都被诗人用诗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对于这段童年漂泊的岁月,成年后的席慕蓉满怀感激之情,“在成长的路上,原是荆棘处处的,因为父母,才使得我能够顺利走过,才能有此刻这一种回身向我自己孩子微笑的幸福。”[12]在席慕蓉的《雨后》中,“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入宫你能让我慢慢前行/静静盼望 搜寻/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经过不可知的泥淖/在暗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加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漂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 终于都会汇成河流”[13]“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诗人将云层聚集到雨滴落下汇成河流这一过程比如人生的历程,河流这一意象在此变成了人生、生命。人生在世,有喜有悲,有逐渐加深的暮色、有不可知的泥淖和黑暗的云层,这些意象的组合既是对诗人目前所处之境的描写,也是对人生的概况,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会遭遇磕磕碰碰,因为这就是生命。对于这些挫折,作者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不疾不徐地去一一体验,逝去的岁月在席慕蓉那里不是负担、也不是痛苦,而是经历和幸福,不管是错过的还是没有错过的相遇,一切在诗人看来,都是令人欣喜,值得等待。不管经历怎样的不顺,诗人始终坚信,“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事”,因为“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席慕蓉的诗歌清丽婉约、语言浅显易懂、情绪浓烈,且富有哲理,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阅读感受。

席慕蓉小时候因为父母长辈的庇佑而健康成长,长大后,与心爱的人相濡以沫,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也乐于做一位家庭妇女,但是,阅读席慕蓉的诗歌常常会发现一种孤独和悲凉之感,尤其是席慕蓉的爱情诗,比如《涉江采芙蓉》、《悟》等。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辗转流浪的童年经历和年少时不应有的沧桑在席慕蓉心中种下不安定的种子,并随着年纪既长而生根发芽,影响日后的文学创作。其次,对真善美的追求、理想主义的高扬是席慕蓉诗性的源泉。席慕蓉直言,“我一直相信,时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度的狂容、绝度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一种爱情,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14]然而漂泊的岁月打破了诗人天真的幻想,因此诗人只能在极致的诗歌表达对理想的执着。席慕蓉的爱情诗顺畅自然,典雅真挚,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质朴之心,也是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

与成长相对的另一主题便是爱情,席慕蓉的爱情诗在诗歌领域享有“诗界琼瑶”之称,曾在大陆刮起了“席慕蓉现象”之风。有评论认为,席慕蓉的诗歌明朗简约、温柔知性、缠绵悱恻,关于美德心声、爱的独语,都深入普通读者的内心,尤其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女读者的情感期待视野和文学期待视野。浸淫于东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席慕蓉对于女性情感情有独钟,她笔下的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都具有突出的特征,她们天真、淳朴、自然、善良,具有东方的古典美。《一棵开花的树》、《雨中的了悟》等中的“我”个个闪烁着女性的光芒,如著名的爱情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们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15]。《一棵开花的树》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饱含诗人的挚情挚爱。诗歌一开篇一棵开花的树比如亭亭年华,情窦初开的少女,刻画出了一位美丽端庄、大胆坦率、鲜明动人的女性形象。“最美丽”既是对少女外貌的描写,也是对少女真诚纯洁的心灵的描述。“祈求”流露出少女追求美丽爱情的青春情怀,“盼望”展现了一颗既骚动不安又翘首以盼的真心。少女的慎重的努力和颤抖的热情,换来的却是意中人的“无视地走过”,最终只是落下了凋零的花瓣,选取三个动作瞬间,“祈求”、“盼望”、“凋零”,将少女那种含蓄而又热烈,激扬而又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席慕蓉通过爱情诗成功塑造了新女性形象,她们阳光自然、青春美丽,充满活力,大胆追求爱情、追求爱情的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性别是塑造和表现权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东方世界在西方读者看来,其形象和传统女性形象一样,是被歧视的弱势群体,西方与东方的关系一直如同男性之于女性、强势之于弱势、中心之于边缘。西方作品往往把东方女性化、妖魔化,以想象的东方印证自我的存在。在后殖民的时代语境之下,流散作家对女性形象的褒贬流露了作家构建形象的基本态度,换言之,作家选择什么,偏好什么,排斥什么表明了作家的文化立场和情感态度。在席慕蓉的诗歌中,女性掌握了话语权,作为主体的叙事对象,在对待感情上,大胆追求爱情,感情真切坦荡,带有青春的健康与活力。席慕蓉通过塑造颠覆传统的东方女性形象,以新女性形象消解西方的文化中心,展现对自我性别的认同。

流散构成席慕蓉诗歌创作的底色,影响着席慕蓉诗歌创作。席慕蓉由于时代因素,辗转各地,但她并没有忘却民族和国家,而是通过对民族和祖国文化探本溯源,构建了对本民族和故国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在全球化的今天尤为可贵,诗人在延续《诗经》、《楚辞》等开辟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并杂糅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思想,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原乡诗篇。同时,席慕蓉的爱情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烙印,诗人真诚地记录生活,讴歌爱情,诉说自我,剔除西方人对东方女性的偏见,表现了对自我女性身份的认同。

注 释

[1]席慕蓉.追寻梦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3

[2]席慕蓉.无怨的青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55

[3]席慕蓉.梦境[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142

[4]席慕蓉.席慕蓉诗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76

[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吴叡人译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3:16

[6]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载《文化研究读本》[M].罗岗、刘象愚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9

[7]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 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8

[8]席慕蓉.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41

[9]席慕蓉.无怨的青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33

[10]席慕蓉.无怨的青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38

[11]姜小玲.席慕蓉:一个在沙上写诗的人http://cul.china.com.cn/renwu/2011-

11/04/content_4597280.htm2011年11月17日09:36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12]席慕蓉.江山有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27

[13]席慕蓉.时光九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43

[14]席慕蓉.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12

席慕容的诗歌推荐 篇4

【篇一:《前缘》】

作者/席慕容

人若真能转世

世间若真有轮回

那麽我的爱

我们前世曾经是什麽

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

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你若曾是逃学的顽童

我必是从你袋中掉下的那颗崭新的弹珠

在路旁的草丛中

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烧着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因此今生相逢

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

却又很恍忽无法仔细地去分辨

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篇二:《进发》】

作者/塞宾的左手

两个节气之间

隔着一座蜿蜒的迷宫

心灯亮起的时候

白鸽从月影中消失了

我抚摸身下的骏马

明天的路途

仍将是一招定式

青铜的酒樽

静坐在喧哗的王庭

寄予哀思时

请一炷香

让倦鸟安歇

在迷途中一路探问

陌生的轨迹上

堆满猝不及防的笑靥

东风一直在被召唤

露水从未停止凝结

春草疯长成呐喊的时候

我的泪水

必将决堤

离开一个城市的时候

我没有迟疑

脉脉

或是不舍

新鲜的泥土在岁月中苍老

由是怀念最开始的生疏

或许重新选择后

你会远走天涯

留下我徒自衣带渐宽

若是沧海终被冰封

请原谅我将在雪原上筑巢

不再多想

我愿意相信每一次的神迹

都是恰逢其时

离圣城还有十二个昼夜的时间

我的快马却化成美人

谁拨快了一棵树的年轮

就像拨快一支离弦的箭

又是谁在前路上

吹响永无止尽的号角

仿佛我儿时的歌

【篇三:《一棵开花的树》】

作者/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篇四:《盼望》】

作者/席慕容

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席慕容的经典青春语录 篇5

1、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 ――席慕容

2、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突然忘记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席慕蓉 <青春>

3、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曲终人散后,不管我是要哭泣着或是微笑着与你道别,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席慕蓉 <在黑暗的河流上>

4、总希望 二十岁的那个月夜 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 然而 商时风 唐时雨 多少枝花 多少个闲情的少女 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 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 插入瓶中 ------千年的愿望 ――席慕蓉 <七里香-卷二>

5、很多愿望,我想要的,上苍都给了我,很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地接到了。而我对青春的渴望,虽然好像一直没有得到,可是走着走着,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原来,这就是青春。 ――席慕蓉 <槭树下的家>

6、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 ――席慕蓉

7、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 永不能启口 永不能再想起 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种 孤独地 凝望着黑暗的天空 ――席慕容

8、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席慕蓉 <写给幸福>

9、有些痛苦可以逢人就诉说,但是有一种痛苦只能独自面对, 把它藏在最深暗的地方,绝对不准任何人闯入。 ――席慕蓉 <金色的马鞍>

10、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席慕蓉 <独白>

11、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太早,或者,太迟。 ――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12、我这一生所能够拥有的,关于你的回忆,在几十年的人生长河里,毕竟只是零星。 我知道我还要一个人独自活很久,在没有你的状态下活很久。见不到你,听不到你的声音,痛苦难过的时候也无法拥抱你,但我知道你永远在那里。 我不愿再惊动你,我以静默作为代价,换 得你 长长久久地留在我孤独的生命里。 ――席慕蓉 <槭树下的家>

13、总是 要在凋谢后的早晨 你才会走过 才会发现 昨夜 就在你的窗外 我曾经是 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 一朵 我爱 也只有我 才知道 你错过的昨夜 曾有过 怎样皎洁的月 ――席慕蓉 <昙花的秘密>

14、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 ,青 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青春>

15、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席慕容

16、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 ――席慕蓉 <抉择>

17、月光衣我以华裳 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 可饮 可尽 可别离 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 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席慕容 <山月>

18、当我猜到谜底,才发现,筵席已散,一切都已过去。 ――席慕蓉 <谜题>

19、你在人群中对我微微一笑,因为这个微笑 我已经等了好久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举著前莫名的伤悲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 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席慕蓉 <初老>

浅谈席慕容诗歌中的爱情主题 篇6

摘要:那些零零碎碎的篇章经过巧妙的思想嫁接便化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是她整个青春的回顾,在她的青春里有过不经意却也深刻的相逢,亦有过泪流满面的别离;有过痴心的等待与坚守,亦有过苦苦的追寻与思索;有过甜蜜的如泉水般的想念,亦有过内心深处小小的期盼。他们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但慕容却很懂得抓住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并赋予那些以最美的词句,所以在她笔下的那段爱情变得熠熠生辉,她的诗不仅记下了她动人的青春,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美丽的。

关键字:爱情 青春 深深浅浅 忧伤 甜蜜

参考书籍:席慕容经典作品

席慕容说:爱情,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我想爱情这个主题不仅是个人记忆里最深最沉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多少爱情被转化成精致细腻的文字,一代又一代的传诵下来,造就了一段又一段不朽的神话。而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爱情诗的繁荣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在现当代诗坛上,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写下不少情真意切,朗朗上口的爱情诗。他们风格各异,各有其特点,让爱情诗的天空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而席慕容爱情诗的成功,不在于惊天地,泣鬼神的山盟海誓,不在乎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乎永生永世的执着迷恋,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自然,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爱情。可是,也就是这样的爱情在诗人的心里便酿成了沉蕴芳香的酒,便化作光泽细柔的词句,造就了美丽的价值。

她的诗要慢慢地读,慢慢地品,方能体会她那殷切的期待,她那淡淡的忧伤,以及她那颗晶莹剔透的心。接触她的第一首诗是《一颗开花的树》,我想这是所有喜欢她的诗的人都会随口而出的一首经典小诗。诗中极力刻画了一颗真诚的少女心,诗中的女子,在意中人“必经的路旁”“慎重地开满花”,那盛开的朵朵都是她前世的盼望,那颤抖的叶是她等待的热情,可是人生匆匆,在不经意间爱情便成了过往。“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当意中人“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是泪,是失落,是忧伤,如泣如诉,娓娓道来。从这以后,便觉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收拾之感,或许是一种知遇感,亦或许愿为他诗中的女子,随着她的哀伤而哀伤,随着她的幸福而幸福。

对慕容的诗并非有透彻的了解,只是有一种深深浅浅的感知,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莫名的感动与忧伤。那种感觉并非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像某种香味一样的慢慢地渗透,直至那种平淡的感动与忧伤占据整个心房,直至那诗中的女子,那时时回望过去的女子,那充满感慨充满爱的女子,那个温柔谦卑的女子仿佛就是自己。那时候心里会出奇的宁静,仿佛这世界只剩下我和我平淡的爱情。她的每首诗都会像一幅画,一幅一幅便画出整个青春,无怨无悔的青春。

一,最初的梦:正如慕容所说的,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出现。而缘起就在一个画荷的下午,在众荷之间,“在那千层万层的莲叶之前”,就在一回眸之间,所有的故事便开始改写,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铺陈,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开场,就这样顺其自然的开始了。他们也曾在有月有松林的山中漫步,谈着“拂晓的星星,林火,传奇的梅花鹿”,可是年轻的心啊,“却留神着不对我说那一个字”,而“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在一次次不经意的离别中,沉淀了她最美最纯真的梦,也给了我们一个可感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梦境。

二,离别之后的离别:她不愿让泪水成为一种阻挡,所以在黑暗的时刻悄然隐退,将这份柔美的感情藏到任何人、任何岁月都无法触及的距离。但是尽管如此,依然会有那骤雨之后无端的忧愁,所以她不停地思索,“爱原来一种酒,饮了便化作思念”,她的思念有时是甜蜜的,所以她会有“不再相见并不等于分离”的感慨,但有时却是忧伤的,“我的心在波涛之间游走,在等待与回顾之间游走”,这是因爱而生的苦果,但诗人是执着坚定的,就算这别离之后还是别离,她也愿意相信,愿意为着她的所爱走向那溢满着泪水与忧伤的海洋。有人说距离不是爱情的难题,可正是那些无意间的别离,那些别离之前没来得及说出来的盼望,那些别离之后随夜而来的悄然的隐痛,在夜里一遍一遍的温习,直至泪水将最后一点勇气也吞噬了。但慕容很懂得用诗来给自己疗伤,她把那忧伤都转化都转化成了光泽细柔的词句,于是她的诗里便有了灵魂,当有人真正沉浸其中时,便会产生一种共鸣,像是一种心灵深处的交流,而这种交流里似乎可以不用语言,只需要静静的感受。

三,痴痴地等待与追寻:离别之后的等待总是悄无声息的上演着,或许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除了一次不经意的相逢,除了一场撕心裂肺的别离之外,还需要一段长长的等待,以及一些因等待而追寻的日子。慕容的诗中便深深地记下了这一段甜蜜而忧伤的日子。于是她期待化作一棵开花的树,只为成就一段美丽时刻,于是她会期待一个长长的夏季,一段无暇的记忆,一颗温柔的心,一份洁白的恋情。而在等待中的想念是永无止尽的,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诗人也曾为这长长的等待而彷徨,所以才会发出“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这样沉重、令人伤痛欲绝的感概。久久地等待中,诗人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她也曾苦苦地追寻,所以她曾踏月而去只因他在山中,所以她会独自穿过种满了新茶与相思树的山径,尽管她知道前路将经由芒草萋萋的破壁。但当一切成为过往,那些痴心的等待,那些义无反顾地追寻在回首时也成了一段美丽的回忆。

四,多年之后的重逢:当所有的爱恋都已过去,当那颗层层结痂的心已挣扎蜕变,这伤感的命运也会有意安排一场邂逅在某个街角。可是那岁月的雕刻师早已修改了他们的容颜,“有谁听见心的破碎”,尽管今宵的月色能如当初美丽,可是他们早已无法回头,尽管那身后依然是他们频频出现的流年,可是那来时的路早已芳草凄凄。他们未曾忘记,但是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说这轻柔的风,说说这没有波折和忧愁的极平凡的人生,然后挥手别离,正如年轻的他们,可是有谁能读懂这极平淡的话语的话语中,这极平常的挥手中包含的苦楚与辛酸。

五,回忆的心伤与无悔的心情:曾经没说完的话,没兑现的诺言,是日里夜里的流水,是山上海上的月光,反复的掠过那颗柔弱的心,她不敢忘也不能忘,因为那一切曾经是如此的美好,所以她一遍一遍想起那些小小的承诺,“我好像答应过你,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可是所有的岁月都已经回不去了,尽管“那夜的月,那年的路和那同一样颜色的行道树”依旧未改,但那昼夜交替过去的时光,焚烧了整个春与夏的渴望,只剩下一种淡然的逐渐远去的酸辛。虽然回忆里有着一种淡淡的伤,但诗人从未有过一丝后悔的痕迹,因为她有真正的爱过。她不仅爱着这不复返的青春,更深深的爱着这段充满着别离、充满着思恋、充满着甜蜜与忧伤的爱情,所以她从未忘记“在那个许多白云的午后,你青青的衣裾在风里飘遥,倒映在我的心中”,她也从未忘记那些像茉莉花开那样思念着的日子,从未忘记在那个十字路口斜阳里疲倦的微笑,所以他会在那条回旋的山路急切的向来处张望,也会在每一条泥泞的长街的转角,放慢脚步,在雨丝深处回顾,所以她会觉得长久的人生也只是回首时那相遇的一瞬,所以她会在曲终人散后,不管是哭泣还是微笑着离别,都庆幸与她的所爱曾一起同台。或许所有的忧伤在回首的那一刹那都是美的,也只有真正历经过的人方知其中的苦乐,而当一切都成为过往,那些因爱而留下的痕迹便共同唱响了一曲无悔的青春。

席慕容诗歌《乡愁》赏析 篇7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让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席慕蓉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 篇8

一 作者简介

席慕容,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族,台湾知名画家、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七里香》、《时光九篇》、《无怨的青春》等,散文集《江山有诗》、《有一首歌》,美术论著《雷色艺术异论》、《心灵的探索》等。席慕容的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诗歌更是感情真挚,构思精巧委婉,语言简洁凝练,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曾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二、诗歌作品艺术特色

记得当席慕容的诗歌席卷和风靡大陆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邯郸学步的孩童,读和接触她的诗时也不过是懵懂的少年时代,可是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任岁月的洪流怎样流逝,也无法抹去。

法国作家布丰说过:“风格即人格。”席慕容的诗歌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抒情和字词足够的风格,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诗句里蕴藉着的哲理是诗人亲切经历的结晶,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肆意的猜想,成为生活的指引和注脚,清丽脱俗,古雅纵逸,让人读起来,细而不腻,痛而不俗,迷而不失,感而不伤。

席慕容的诗歌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温润婉约,但是在这阴柔之气中又携带着些许淡淡的哀愁和透明的忧伤,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她的诗歌通常表达这样一种情愫:宛如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幻想着白马王子的那种羞涩和无奈,好似一个风华正茂的多情的少年渴望一份爱恋时候寻觅的彷徨,但其中不乏夹带着一丝丝的希望和光亮。

我们经常说作为诗人的席慕容的光芒几乎覆盖了作为画家的席慕容。她把自己对绘画的感悟和思想紧密的融合到诗歌创作中,虽然诗歌和绘画使用的工具不同,但是互相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是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一)感情深沉真挚

席慕容的诗歌总是饱含着自己的真挚的思想感情。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诗人的思维很是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对故国家园浓郁真挚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一棵开花的树》是一首哀婉缠绵的爱情小诗。在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棵开花的树,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但是这个比喻被诗人作了另一番处理:“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这个转化是非常巧妙的,具有相当机智的诗性,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更加深沉而厚重,成为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之后,“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里,诗人用“阳光内涵”。“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是一个巧妙过渡,从下一局开始,诗歌情绪一下子转入另一种状态:“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短短几句话,诗人将爱情的失落和伤情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诗人对全诗前后情感起伏变化把握得非常好,将这种内在而微妙的爱的诚挚、执著和伤感都浑然地传达出来了。

(二)语言简洁凝练

席慕容的诗歌语言从生活中提炼,从内敛中挖掘,从灵魂深处溢出。

我们知道《七里香》是席慕容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全诗很短,只有八句,语言非常凝练,流露着婉约的气质。《七里香》从主题上来看是一首怀旧和乡愁的诗,第一节“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直接点题,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主旨,体现出诗人在走向未来和眷恋过去时光之间的矛盾心理,但是作者依然把感情的重心放在了回顾过去的时光上,在第二节中,作者记忆里浮现出旧年的美好事物;“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这种人生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少年时我们都热切地希望奔向未来的生活世界,于是“轻易”地离开那些美好的时光。如今在回忆里,才发现那些事物竟是那样的珍贵,使人眷恋,但是生活是回不去的,回不去的我们只好在沧桑的人生路上一直向前,只有在经年的岁月之后,灵魂随着梦或记忆“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在她的《乡愁》中:“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乡愁是一缕袅袅的烟,乡愁是一片飘飘的云,乡愁更是那桥下的流水,永远在游子的心头流淌,而离开故土,踏上流浪迁徙的路途,那种思乡的思绪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上心头,就像《庄子》里说的:“黯然销魂者,唯有别矣。”《缘起》中:“就在众荷之间,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了你。”《渡口》里:“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就这样简单的诗句,但研究起来还是韵味十足的,这样轻描淡写而不是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来的是别样美好的意境。

她的诗歌语言婉转如珠,流畅如水,没有一点的晦涩和艰深的复杂的字词,没有令人绞尽脑汁也懵懂的句子,而是浅显易懂,却琅琅上口,读起来思绪轻舞飞扬,情感一泻千里,往往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洗练凝重,典雅秀润,风情万种,又给人一种无限惬意的快感,意犹未尽的耐人寻味,易于背诵,便于朗读和记忆。她喜欢把平凡的事物引入诗意的语境和空间,喜欢把淡定的情结和炽烈的情怀交托于大海。《绣花女》中:“我不能选择我的命运,是命运选择了我,于是日复以夜,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我,曾经炽烈的,青春。”所有人都感慨于命运,无奈于命运,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简单的近乎俗气,而只有席慕容的这首诗弹出了新意。

在语言的使用上,席慕容的爱情诗歌语言是细腻隽永,平缓单调的。她大量地从古代诗歌语言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在《生离别》中,她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词汇的使用更使我们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情之深,悲之重,暗通了中国古代的怨妇之悲。给诗歌的浪漫感伤格调更增添一种沧桑之重。

在《悲歌》中:“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寥寥几笔,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给我们叙说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爱到最后的相离,以及离别后的心理状况,透过这种心理,我们又感受到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时间流逝是生命所不能左右的痛苦,诗人在这简单明畅的语言中宣泄了自己的真情。

(三)意象设置独特

席慕容诗歌里所塑造的意象基本以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朦胧又美好的爱情贯穿始终,意象鲜明,个性独特,忌讳孤芳自赏或是虚幻的假想。《悬崖菊》中:“如雪般白,似火般烈,蜿蜒延伸到最深最深的谷底,我那隐藏着的愿望啊,是秋日里最后一丛盛开的,悬崖菊。”托物言志,用菊花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纯洁的情感,执着的愿望。

在席慕容为我们构筑的诗意世界里,既有感情的流露,又有智性的思索,在感性和智性的交融中,更通过对颇具象征性的意象的设臵,扩充了诗歌的内涵,又丰富了诗歌的美感,达到一种如古人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对意象的精心设臵,是席慕容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文心雕龙神思》篇:“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直以来,中国诗学传统就非常重视意象的设臵,把意象的设臵作为文学的首术,甚至把意象运用的好坏作为品评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准参照物。席慕容继承了这一优秀的诗学传统,非常重视意象的选择和设臵。她的诗歌常用“莲”作为主要意象体,通过“莲”这一意蕴深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爱的哀婉忧伤和纯洁至美的深切体念。在《莲的心事》里,她写道“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诗人直接就将自己比作一支盛开的夏莲,一支鲜艳绽放,又在翘首等待的莲,莲在诗人的笔下,已经被充分的人格化。诗人借莲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隐秘的心事。对爱的渴望,然而囿于传统的束缚,又只能等待,在不忧不惧中,在一种心静如水的淡定矜持中,等待男人的欣赏,采摘,然而最终还是错过了。是谁的过错呢?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虽然缺乏一种大胆主动的精神,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美丽、静穆、矜持。借助“莲”这一古典意象,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的欣赏和思慕之情。在《缘起》中的“荷”,《一棵开花的树》中的“树”,特别是《十里香》中繁复的意象组合,这些意象的设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情和爱的无限遐想,具有一种“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更给席慕容凄婉的诗歌殿堂里抹上一层典雅柔婉的色调。

再如《青春》。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永远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所以诗人含着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四十岁,六十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其中的一首加以探讨。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歌甚多。席慕容这首《青春》,是独出机抒之作。“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旅程已经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留的泪都已流,人生的滋味已都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的悲欢了。青春已经过去,它如今已成记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短暂的很;“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惆怅与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被形象地表现出来。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处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容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的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三、作品的艺术成就

席慕容崛起于70年代的台湾诗坛,其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风靡华文世界,其作品是一版再版,掀起的“席慕容热”经久不衰,堪称当代华文文学世界一大奇观。席慕容的诗歌代表作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纵观席慕容的诗歌:“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情和爱散落在席慕容诗歌殿堂里的各个角落,在俯拾而望的情爱故事里,感伤,忧郁,怅惘,充斥其中,诗人不断地通过设臵遗憾性情节,来渲染夸饰心中一个个破碎了的梦。在短暂的失去与永恒的完美中,诗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这样就把对生命和爱的认识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正是这超越感性的理性认识,也就完成了席慕容作为一名中年女性对时间,对生命,对爱的成熟的个人体验。使她的诗歌实现了感性的超脱,达到了智性的高度。

上一篇: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解方程下一篇:改版-我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