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爬天都峰说课稿

2024-05-26

3爬天都峰说课稿(通用11篇)

3爬天都峰说课稿 篇1

3《爬天都峰》说课稿3135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五册第3课《爬天都峰》进行说课。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预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课文通过“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描写,向我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⑴、会认“陡”等6个生字,会写“爬”等11个字,正确读写“峰顶、终于、汲取”等词语,摘抄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⑶、理解课文,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与好朋友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体悟情感。

2、朗读品悟法:朗读是学习课文内容和课文语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通过多形式和多层面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教学定为2课时,我简单地说说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学习1、2自然段。现在我就第二课时具体谈谈我的教学预设。为把教学落到实处,我把第二课时分为四大板块。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出示险峻的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在出示的同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完画面,我问:课文中的“我”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板书 我 老爷爷)也去爬天都峰

了,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爬上峰顶的?下面就让我们随同小作者一起到黄山的天都峰去看看吧!

这样做,让学生在多媒体画面的渲染下,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语下,走入天都峰非常险峻、难以攀登的意境中,为进入文本阅读作好铺垫。

板块二:潜心会文、品味艰辛

交流一:研读课文3—5自然段

1、我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5自然段,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接着,投影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

3、学生读句子思考:抓住他们所说的话中带有一个“也”字,进行质疑,学生交流中师小结;指

出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少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带着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这样使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潜入文本,达到自我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相互帮助、相互提高。

交流二:研读课文6—7自然段

1、我先质疑:文中的“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估计学生会找到“攀着铁

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奋力”等词语。

2、我趁机问:奋力一词让你读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我读懂了爬山的艰难

3、那该怎样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呢?通过自读自悟,个别读等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奋力”这个重点词,围绕“奋力”,我由浅入深作了如下几点的预设:

1)先让学生用手做做奋力爬的动作

2)再请他们用心想一想,奋力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学生可能会说:用力,努力,用劲等等

3)然后再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句子,你觉得怎样用力才可以叫做奋力?(预计学生会说:使劲地,不停地,使出全身劲————我请学生分别把这些词语填到原句中去,如我使出全身的劲用力地向上爬。

4)句子二: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预设学生会说“终于”一词,随机板书)请说说终于的意思,透过“终于”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说出爬山的辛苦及登上山顶后的喜悦。

6)我趁势切入:老爷爷终于也爬上了天都峰,那他是怎样攀登的?请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一说。7)最后进行朗读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加上动作、表情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要读出天都峰的险峻,难以攀登,读出老爷爷和“我”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以上设计围绕重点词“奋力”“终于”,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步步深入,层层铺垫,无形却有力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板块三 深层解读 明情悟理

1、我是这样切入的: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都说了什么?投影出示话语 读着读着,哪些词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估计学生会说“勇气、居然”)

2、我趁机问:他们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同桌交流,学生就比较容易地说出体现在他们都敢去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而且能爬上天都峰呢? 我又追问:那你从中明白什么?估计学生会说:一个人只要有勇气,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3、对于另一个词“居然”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说说居然的意思,通过居然这个词语,你懂得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5、接着,我又问:爸爸听了他们的对话,笑着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那“汲取”是什么意思?那“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呢?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合作交流:老爷爷只是来爬天都峰,并没有爬上去的决心,当他看“我”这么小,也来爬山,才下了决心,最后爬上了峰顶;而我呢?看到峰顶这么高时,我有些犹豫;看到石级这样陡时,我有些害怕。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这一勇气鼓舞了我,使有些胆怯的“我”不再犹豫,最终也爬上了天都峰。(板书犹豫)

6、我顺势追问:那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事吗?学生自由说,引导学生明白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教师小结:本课中,人物的对话描写十分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是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再到战胜困难,奋力攀登,最终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板书箭头)板块

四、自主作业 拓展延伸(任选一到两个来完成)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我”和老爷爷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我”和老爷爷会怎样向游人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

3、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搭建一个平台,在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的时候能够运用心中储备的语言,流泻心里的感想,表达心中的情感,给学生以语文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促进精神与语言的共生。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的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遵循简洁美观的原则,通过箭头图展现文章的脉络,突出文章的重点,体现文章的中心。]

爬天都峰 终于

我老爷爷

犹豫

3爬天都峰说课稿 篇2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 由于是起始节, 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 本身又是一个“图形”, 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 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 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 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 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 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么,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怎么学。基于此, 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 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 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 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 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 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 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 概念深化, 应用概念, 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 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 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环节中, 由一系列图片, 吸引学生眼球,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 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 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 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 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 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 概念形成。

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 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 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 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 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 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 展示空间中和位移,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 减法运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 突出教学重点。

3. 概念深化。

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 (PPT给出)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 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 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 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 应用概念。

在应用概念环节中, 我设置了4道例题 (PPT给出) 。例1的设计意图, 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 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 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 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 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 对这三个向量有什么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 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 归纳小结。

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 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 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 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

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 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 那么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想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 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 强调类比的方法, 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 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 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 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 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 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 (2) 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 语言比较随意, 不够专业,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 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 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

爬天都峰优秀说课稿 篇3

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据课标、教材内容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这实际上就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学习思路。在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后,就用课件出示这两个研究问题。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专题研究法”。这样一方面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只有在“研究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设计理念:

1、众所周知,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我把学生搜集发到“作业天地”的资料整理后做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六张图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简介”、“第一次对话”、“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对话”、“爸爸说的话”。点击图文,我们可以看到超级链接而成的介绍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这种框架式结构,便于根据学情灵活运用。

2、小学语文姓“小”名“语”,这种提法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以小学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性质为根基。在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实际,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为了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

(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着重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这一环节重在扶。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是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课件出示类似的思考题,这一环节重在放。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读”占阅读鳌头,教给学习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着眼于读书的训练。读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即叶老说的“美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在读的过程、评价中,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和谐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勇攀天都峰。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画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一齐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听读、画读、赏读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必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启发合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设计了这样一组想象思考题:

(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既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教法、学法

从读中理解,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 ,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中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炼资料,复习导入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又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上课伊始,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天都峰的文字,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使学生懂得根据要求分类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读画演议,培养能力

1、整体把握。“请大家自由地投入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着重研究师生筛选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2、以线串珠。以两个“研究问题”为线,根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各个段落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3、“读”占鳌头。崔峦说过: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习课文基础,也是理解内容前提。“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力求让学生读而不厌,读得有成就感。

4、图文相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想、画、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课文中的描写天都峰高陡的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预习本上,用最准确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接着学生作画,请两个同学板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最后小结齐读第2节。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生体验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对话或第二次对话采用表演的方式学习。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议论风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二个专题的学习,我主要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理解重点词意;理解整个句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方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怎样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什么呢?‘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一是在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如老爷爷是怎样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峰的,就是根据小女孩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展开的类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说:“‘我’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假如你是老爷爷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样劝导我爬天都峰?”诸如此类,不一一举例。

四、布置作业

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 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爬天都峰的评课稿 篇4

爬天都峰的评课稿

在上周的星期三,我和陈明理老师调课,为的就是能听一听何老师的一节课。因为三年级正好是课改,拿到教科书,我大概看了看,所有的课文都改变,识字量增多,课文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上,我进入了困境,因此我带着学习的心态走进了三(2)班。

从总体上看,我觉得40分钟的课有头有尾很完整。要详细的说,我觉得何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其中课文的第二段是描写天都峰的高与陡的,小作者看到这么高的山时,心里是很害怕的,还担心自己爬不上去。教师虽然抓住了高与陡,但是没有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只是教师带过就完了。我觉得本段可以做重点段来品读,因为只有通过天都峰的高与陡,才能显出爬山的辛苦。 教师没有让学品读就自己带过了,而本段的读很少,在我的记录中,只有全班读一次和一个学生读。我觉得读得太少了,而学生读的.也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可以范读,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我觉得这样就更好了。再者,在老爷爷与小作者的对话时,教师虽然要求学生画出他们的对话的句子,但是教师没有走下讲台检查学生的情况。整堂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读的少。我觉得,教师要是能多多引导学生读的话,整堂课就很完美了。以上是个人观点,听课是为了互相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3爬天都峰说课稿 篇5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学校: 温宿县托乎拉乡第二小学

教师: 张红梅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1)依照课后生字表的提示,给生字注音。(2)小组合作,互读生字,老师适时纠正读音。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d.反馈正音。学生巩固练习。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爬天都峰作业 篇6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似乎(sì shì)

暑假(jià jiǎ)..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 yìng)..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住

日()

()念 作 做 工()留()()()业

相 像()声()片

好()照()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 问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似乎(sì shì)

暑假(jià jiǎ)..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 yìng)..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住

日()

()念 作 做 工()留()()()业 相 像()声()片

好()照()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 问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爬天都峰》教案 篇7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前置自学提纲:

一、读。标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有感情。

二、划。用“——”划出本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几遍。

三、注。尝试给生字注音。(课后双横线里面的生字)

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四、查。(将所查答案写在课本相关位置)

理解以下词语: 汲取 陡峭 发颤 攀爬

五、思。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在课本相关位置做好标记或批注。)

2、不懂的问题有: (在课本相关位置写清问题)

六、拓展

蒲公英的基本资料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1)分别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句子,边读边想,加上(去掉)“奋力”和“终于”有何区别?哪种更好?

(2 )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爬天都峰作文 篇8

老爷爷奋力向峰顶爬去,攀着铁链向上爬了一会儿,感觉好累,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时,老爷爷看到我正攀着铁链努力地向上爬,老爷爷又奋力向峰顶爬去。

我爬啊爬,实在太累了,正想放弃,老爷爷笑着说:“小姑娘,快到山顶了,我们都要坚持啊!”我又鼓足了勇气,向峰顶爬去。

老爷爷爬啊爬,实在爬不动了,也打算放弃了。我向老爷爷伸出了大拇指:“老爷爷,你真了不起,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老爷爷又鼓足了勇气,向峰顶爬去。

《爬天都峰精彩》教案 篇9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0

一、针对课题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终于释然啦。

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如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再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我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表演读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篇11

首先说说本课的教学安排。本课我安排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读写生字。第二课时主要用于精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是作练习的完成与讲评。

总的来说,课堂上呈现出的总体情况是:发言的点较少,课堂气氛略显生硬,安静,学生对问题主旨的领悟较慢。

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将借由几个教学环节具体地说说。

首先谈谈课堂气氛这一点,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撇开这个班的学生听课状态比较差这些客观原因。单就我个人的教学来说;首先,我的铺垫工作做得不够足。在第二课时的第二环节上,学生的模拟表演与思考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大家的思维结合图片,学生也谈到天都峰的险了。但在谈判“面对这么险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况如何时,”学生只能谈到害怕,没有再深入下去。而我进一步启发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想时,学生的回答依然比较单一。我看“没希望”了,就自己说了出来,学生似乎也没有真正领会。

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开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还会错了意,后来,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学生才能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又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还是把思想停留在怀疑上,我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将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说了出来。

后来我想,这是因为我在上课伊始对人物心理的铺垫就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应当会害怕。但生就没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脚下就是要来战胜自我的。还有我光自己模仿对话的口气,先“启发”了,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品味的空间,所以学生就根据前面的教学做了推断,所以我想总的问题在于我生硬地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都没有充分注意到环节之间的过渡与铺垫。

其他几个问题与我上课时时不时要严肃起来整顿纪律有关。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轻松的上课气氛,当然,我刚接收这个班级,没有考虑这个班的接受情况,只是用于千人一面的教案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也是导致如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谈判战胜困难,我忽略了学生实际生活,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来谈,因此主题的揭示就显得单薄、苍白。

我也有做得不错的几个环节:包括生字的小组自学及攀峰情景的再现及朗读指导。我以自己的朗读带动起全班的气氛。在理解的基础上赛读、巩固得还不错。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700字作文下一篇:从我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