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2024-10-06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共6篇)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1

《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 型】

预习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潭面、敬亭山、波澜壮阔、屏障、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掌握多音字“似、卷”。

2、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能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且做好批注;

4、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古诗词三首

一、自读课文,并作标注。

自读古诗词要求:(PPT出示第3张)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

二、再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含义

1、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2、熟读成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古诗内容我先知:(PPT第7张)

1、《独坐敬亭山》是()诗人()写的。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望洞庭》是()诗人()写的。描写出一幅优美的(),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之情。

3、《忆江南》是()诗人()写的,通过回忆曾经游览()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中很多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叹为观止。2.首先老师给来两幅图片,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示ppt第9页、第10页)3.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共同领略它的独特景色。

二、我能读课文

1.(出示ppt第11页)师:同学们,我们来第一遍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标出自然段序号,用钢笔圈出生字,划出生字带的词语。

生:读课文。

2.师:同学们第二遍课文,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注意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出示ppt第12页)

3.师:继续读课文,划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做批注。有疑问的做标记,待会老师与大家共同解决。

生:读课文,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出示ppt第14页)

1.师:同学们,小组成员比赛读,一定要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2.师:读课文时,同学们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我们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四、检测关

1.第一关:课文内容知多少(出示ppt第15页)

《桂林山水》围绕“ ”,描写了漓江的水具有、、的特点;桂林的山具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 之情。【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清绿 奇秀险 喜爱】 2.第二关:生字新词我会写。(出示ppt第16页)wú xiá fěi cuì pān dēng()()

()

fēng luán xiïng wěi

ài shān luî tuï()()()wēi fēng wù lì lián mián bù duàn()()luï liâ píng zhàng()()3.第三关:好段我来读。

熟练朗诵课文第二、三段:写桂林山水的景象;(出示ppt第17、18页)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出示ppt第19页)

1.师:同学们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生:„

2.师:根据你在文中做出的的批注,提出你自己的疑难问题;

六、教师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寿光市圣城中学 王伟

【课型】

精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能够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古诗词。【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生:李白 杜甫(诗仙、诗圣)

2、师: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二、释题,简介背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新诗《独坐敬亭山》。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PPT第3张、第4张)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提出自读要求(PPT出示第5张):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提出问题: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四、小组合作学习

师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试着说一说诗句的诗意。(PPT出示第6张)

五、全班交流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独:独自 厌:满足 闲:悠闲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生:........(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教师总结。(PPT出示7-8张)

六、学法指导(PPT出示第9张)

读好题目、了解作者及背景

看注释、想画面,理解诗意

反复品读、体会感情

《望洞庭》

一、交流学法,自学古诗

《独坐敬亭山》中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诗歌,用我们刚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望洞庭》。(PPT第10张)

二、自由吟读

1、了解作者。(PPT第11张)

2、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PPT第12张)

三、点拨理解,描绘诗意

1、点拨理解。

师:在自学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和:和谐

师:诗中有几句是比喻句,请找出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PPT第13张)

2、指名说一说诗句大意。

3、教师总结。(PPT第14张)

《忆江南》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诗歌,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文体。(PPT第16张)

二、读诗词,理解内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PPT第17和18张)。

2、边读边看课文插图,领悟词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PPT第19和20张)(难理解的词教师进行点拨 谙:熟悉。胜:超过,胜过。蓝:一种植物。)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PPT第21张)【课外拓展】 师: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我们已经学习完课内的三首古诗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

生:是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主题学习》的诗韵飘香模块,再次沐浴古典诗歌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馥郁的诗歌芳香。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四首诗好不好?

生:好!

(PPT第22-25张)【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 闲:悠闲 和:和谐 谙:熟悉 厌:满足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天山景物记(节选)》(主题学习丛书1)

备课人:寿光市圣城小学 杨晓丽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描写山水的优美语句。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句式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用优美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意。

【教具准备】预习第二课,主题学习丛书第61-68页;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的央视春晚你最喜欢哪个节目?(生......)你觉得哪个节目最美?(生......)老师特别喜欢一个节目《山水中国美》,里面有句歌词“中国美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美丽的山水。(板书:桂林山水)(课件第一页)

二、理清脉络,初步感受山水之美

1.师: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读课文,借助问题边读边做批注。(课件出示第2页)(1)找出最能代表桂林山水美的一句话(中心句),理解意思并能说说他的作用。(2)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呢? 师小结:(课件出示第三页)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甲”是第一,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2)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3)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板书:“总——分——总”)

三、理解、学文,欣赏山水之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美景的?希望你能从中学到描写景物的好方法。1.学习第二自然段。师出示漓江水的图片。(课件出示第4张)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然后学生诵读第二段(课件出示第5.6.7.8.9.10张)。(1)精读,理解重点。

师: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要读出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通过朗读我们知道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板书(水:静、清、绿)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排比)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贴切而精妙。三个相同句式排比句描写漓江水,大气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排比句。(课件出示12)下面我们来仿写一下:(课件出示13)公园的花真香啊,香的(); 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的();(),()。(2)背诵,充分感悟。(课件出示14)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背诵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课件出示)

我看见过()的大海,玩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小结: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漓江的水这样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桂林的山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

2、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15.16.17.18.19.20.21)师: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22)刚才我们学完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然后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修辞方式:排比、比喻。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下面我们来背一背吧(课件出示23)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________,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_______,_______;桂林的山真()啊,像_________,像新生的竹笋,________,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啊,________,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学习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24)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山水交融,美如画卷(板书:美如画卷)。

师小结:山水中国美,作者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式让我们认识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在《天山景物记(节选)》也采用了这些描写手法,你找到了吗?小组内交流一下吧。(课件出示25)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去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比喻句)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排比句)

师: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真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春天来了,我们要多出来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奔跑吧,同学们。【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排比、比喻)

桂林山水

分: 天山景物记(节选)

山:奇、秀、险(排比、比喻)

总:美如画卷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预习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佳句。【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读写,好词佳句的积累和背诵。

2.跟随作者游览过程,欣赏溶洞奇观和天山的美景。【教学难点】

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祖国幅员辽阔,祖国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这两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带着这两个预习要求:(1)标出自然段,划出四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三、生字新词大闯关。

同学们,你们都预习好了吗?接下来我们来闯关好不好?出示这两篇文章的生字生词,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相结合)

四、课文朗读我最棒。

读了这两篇文章,这里面的句子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段。出示课文的优美段落,让学生们朗读。(男生女生分读)

小结:同学们,经过了刚才的大闯关,老师觉得咱们预习的特别棒,接下来给你们留个小作业。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或段落背一背。课下交流两篇文章在写作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教学反思】

精读引领课《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备课人: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李妍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天山的美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3.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作。【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过渡句的运用。

2、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作 【课前准备】预习第3、4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出示(第2、3、4张幻灯片)双龙洞的美景照片,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美丽的双龙洞。

二、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并思考(出示第5张幻灯片)

同学们,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并带着以下两个要求。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双龙洞的哪些景色?请在文章中做批注。(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请你来按照顺序画出游览示意图。生回答后交流总结并板书:(出示第6张幻灯片)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然后点出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用游览的顺序描写每一处景点的。请大家线来看这一句。详细讲解一下从路上到洞口用了这一个过渡句: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齐读句子,并点出这是个过渡句。你还能在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请找出其他的几句。由这几句来引出孔隙和内洞。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作者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孔隙这里。同学们,孔隙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又窄又小啊。(出示第9张幻灯片)4.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同学们,我们已经坐着小船来到了内洞,我们通过作者的这就过渡句是不是就很容易的看出啊,出示过渡句: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句将我们带进了内洞,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们来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一下内洞的景象吧!

同学们,内洞的景观十分使人震撼。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都有形状?(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出示第11、12张幻灯片)5.小结

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再次总结作者是用了游览的顺序来写双龙洞的。(出示第13张幻灯片)同学们,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出示示意图,然后请同学们起来尝试解说双龙洞的美景。孩子们起来解说,老师点评。

三、结合《七月的天山》,让孩子迁移运用。

游览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接下来,让我们去北方的天山看看。(出示第14张幻灯片)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也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天山哪里的景色,做批注。

2.请同学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一下七月的天山。小组交流并汇报,老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这两课,我们学会了用游览的顺序来写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语句要通顺。课上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游览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字整合教学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写字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

幻灯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观察,进行分类

师:汉字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第一单元生字,先将它们按照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共20个:潭、螺、谙、澜、瑕、骆、驼、障、绵、浙、桐、浓、稍、擦、蜿、蜒、乳、据、源、额;(出示ppt第2页)

上下结构共7个:亭、峦、罗、泰、簇、臀、攀;(出示ppt第3页)

半包围结构共1个:庭;独体字1个:兀(出示ppt第4页)

二、分类讲解: 1.左右结构:

(1)左窄有款类: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出示ppt第5页)

以“桐”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据”书写。

(2)三点水的写法:撇点注意向左运行,短而有力,第一笔出锋处顺势向下运行,边行笔边提笔,要渐渐变细,最后完全提起,再稍向左下起笔,接着向右下顿笔,向右上写出挑点来,笔锋指向第一笔起笔处或稍偏右。注意三点弧形排列,二三笔笔断意连。(出示ppt第6页)

以“潭”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浓”书写。2.上下结构

(1)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只需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竖中线为轴作对称安排即可。(出示ppt第7页)

以“峦”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攀”书写。

(2)当上下结构汉字的上、下部结构单位均为非对称性结构单位时,要使其重心相聚,我们先要假想一条竖中线,然后将其上、下部结构单位以这条竖中线为轴作匀称安排即可(注意:不是对称安排)。(出示ppt第8页)

以“臀”为例讲解黑板板书,学生书写;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三、作品展示(出示ppt第9页)

1.小组内展示,组员相互评价,在写的最漂亮的字的下面画,并在组内推选优秀者。

2.班级内展示,各小组相互评价,最终班级内推选出三名优秀者,一个优胜小组,将其作品展示于班级白板文化上,并颁发喜报。

四、知识延伸,王羲之练字小故事(出示ppt第10页)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五、总结

汉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伟大中国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汉字书写完美,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出示ppt第11页)

【板书设计】

生字

左右结构:桐、潭

上下结构:峦、臀

【教学反思】

《追寻美的足迹》(主题丛书一)

备课人:寿光世纪初级小学 杜晓娜

【课型】:阅读汇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2.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6篇文章。2.幻灯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文章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并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文字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追寻美的足迹》;幻灯课件。【学习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阅读《夜宿泉州》、《青岛海景》、《雄关赋》、《墨城红月》、《天下第一坛》、《三访雁荡山》这6篇文章,与作者一同感受不同景点的别样风景。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这几篇文章,走进这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在读的过程中,标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及优美的段落。可以把它们多读几遍,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以便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板书设计】《追寻美的足迹》

标注读书感受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优美词语品读,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感受游记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方法。

3.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追寻美的足迹》的7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下面来进行读书交流会,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二、宣布规则

今天的读书特色展示共分三大项:一是美文佳句诵读会;二是写作方法知多少,三是读书心得我会说;四是随笔创作。(出示ppt第4页)

比赛规则:每个小组基础分都是100分,答题规则是每组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参赛,人人发言,有一人不发言的扣小组2分,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或不完整不得分也不减分,小组内每人发言最多不能超过三次,全对者闯关成功。(出示ppt第5页)

三、过关闯将 第一关——美文佳句诵读会(出示ppt第7--14页)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朗诵水平,跟其他同学比一比,争做我们班的朗诵小明星呢?(好)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朗读那些优美段落或句子。记分标准:感情朗读一段1分,感情诵读一段2分。点评恰当加1分。——板书:好词佳句要积累 先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段落,之后同学互相竞争朗诵,最后集体交流点评。

第二关——写作方法知多少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好,知道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吗? 1.“排比”句式:(出示ppt第16页)2.“移步换景”描写方法:(出示ppt第17页)

3.找出课文中相关句子,学生回答写作方法各是什么。(出示ppt18--21页)

第三关——读书心得我会说 师:《追寻美的足迹》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每一篇文章描绘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借用文中的句子来说,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出示ppt第23页)(1)小组交流,确定该小组交流的段落篇章。

(2)各小组之间派代表交流心得体会,看谁说得比较好。(3)集体交流,评价哪个小组读书感悟深刻。第四关——随笔创作

通过朗读汇报,相信你一定也积攒了很多想说的,那就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吧!——板书:学后运用乐趣多(出示ppt第25页)

四、总结

教师总结,根据各项成绩评选出优秀小组和阅读小明星,颁发喜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板书设计】

《追寻美的足迹》

好词佳句要积累 写作方法知多少 学后运用乐趣多 【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读分析两人不同的学弈态度, 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意思,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由题辐射,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两千多年前, 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叫孟子。他说过的许多话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课件出示孟子名言, 学生齐读。)

(评析:以孟子名言开课, 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文言的韵味以及孟子的人格魅力, 简洁明快, 充满语文味!)

师:今天,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 与这位伟人进行对话。 (学生齐读课题) 。谁知道学弈是干什么?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评析: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抓住课题, 引导学生质疑, 将问题回归学生, 依据学情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

二、朗读文本, 层层推进

1. 字正腔圆, 读古文 (课件出示古文字词) 。学生展示字词掌握情况, 生生互评。特别注意字音读正确。

2. 有板有眼, 诵古文。

师:读文言文讲究断句, 有标点处我们一定要停顿。但这样还不够, 句中有些词根据词意还需停顿。 (出示标有停顿的原文, 引导学生把古文的节奏读出来。)

3. 潜心吟咏, 叹古文。

师:古文讲究吟咏, 读出文章的节奏就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 老师来晃一下行不? (师示范吟咏古文, 学生评价;学生展示, 生生评价。)

(评析:这一环节, 从读准字音, 到读出节奏, 再到读出韵味, 读有目的, 读有层次, 读有梯度, 必将文言文读得韵味横生。)

三、释疑探究, 感悟文意

1. 方法引路, 自主学文。

师:同学们, 我们以前也学了几篇文言文, 你觉得读懂文言文有哪些好方法? (老师介绍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的方法。) 学生根据方法自主感悟文言文的意思, 然后再一起小组合作交流。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此环节首先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 再让学生利用方法自主学文, 为学生以后学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同时, 新课标指出, 课堂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此环节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 合作交流。促进学困生的成长, 利用集体带动个体的进步, 使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达成教学目的。)

2. 释疑探究, 揣摩词句。

(1) 谁学弈?向谁学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相机出示“使弈秋诲二人弈”)

师:哪个字是教的意思?《论语》里有句话“诲人不倦”, 就是讲教育人要耐心, 不感到疲倦。这个“诲”也是教。

(2) 弈秋, 何许人也? (相机出示“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何为善弈者?

(3) 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表演读:师问:弈秋, 何许人也?生答: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4)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夸一夸身边的人:例:“钟老师, 通校之善教者也。”“小红, 通班之善舞者也。)

(评析:此环节,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深化, 顺势引导运用, 将知识内化, 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潜心涵咏, 文理共生

1. 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弈的结果怎样? (从而出示句子: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引导学生学习‘学弈结果’这一环节。)

2. 师:

两人一起学习, 第二个人和第一个人相比较, 怎么样?那“弗若”什么意思?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相机板书:成功;失败)

3. 质疑:

师:同样是学弈, 同样的老师, 学习的结果却如此不同。不由得让人发出疑问:相机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 (理解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4. 探究俩人学弈的态度:

(1) 师:其一人如何学弈的?你还能用哪些词表达出与专心致志一样的意思?再看看, 哪个小句具体表现了他的专心致志?相机品读句子“惟弈秋之为听”。 (2) 图文结合, 感受其一人专心致志 (课件出示插图) 师:看看, 图上哪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仔细观察) 想想, 也许在他身边的树上正有一只鸟儿在尽情地歌唱, 他听见没有?因为他正在惟弈秋之为听。也许身边草丛中有一只小虫在弹奏乐曲, 他听见没有?他正在惟弈秋之为听。也许身边的小河正哗哗地流淌, 他听见没有?他正在惟弈秋之为听。 (评析:这里我利用图文结合, 语言渲染,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一咏三叹的品读文本, 真切感受“其一人专心致志”的学弈态度。) (3) 师:其一人如此学弈, 另一人呢?谁读给大家听听? (相机出示“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4) 图文结合, 感受其一人的三心二意。师:尽管这个人想得专心, 可学弈时一心想其他的事, 不是一心一意, 那是三心二意。 (板书:三心二意) 。 (5) 对比朗读。师:现在, 男女生比赛着读读这一整句话。男生读其一人学习情况的句子, 女生读另一人学习的句子, 看谁读得好, 读得专心致志? (评析:学习古文要以读为本, 以读促悟, 读悟结合, 因此在探究完两人学弈的不同态度之后, 再次引导学生分角色对比朗读, 加深了读书体验。) (6) 反复吟诵, 内化文本。师:那学到现在, 大概能把课文背下来了吧?考考你们, 老师提问, 你们就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准备好了吗? (师问:“弈秋, 何许人也?”生答:“弃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师问:“使弈秋干什么?”生:“使弈秋诲二人弈。”师问:“其二人如何学弈?”生:“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师问:“学弈结果如何?”生:“虽与之俱学, 费若之矣。”

师:下面欣赏欣赏根据课文改成的动画片, 请同学们一起用课文给它配配音。

(评析:此环节, 师生合作, 一问一答, 形式有趣, 既拉近了师生距离, 又提高了背诵的效果, 给给动画片配音, 再一次营造背诵氛围, 学生入情入境, 诵读文本, 古文的韵味汩汩流淌。)

五、联系生活, 用心育人

师:学了这则文言文,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收获。)

师总结:其实, 学弈就是学做人。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 专心致志的, 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评析:语文即生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 渗透人文教育, 端正人生态度。)

六、作业

1. 背一背课文《学弈》。

2. 眼看第二人什么也没学会, 大家想不想劝说几句?平时我们班上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如果当面不好劝, 那就写一封信劝说劝说。 (评析: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背一背来夯实学生的基础, 以写信劝说的方式, 升华学生的感悟, 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课内走向课外, 从课堂走向生活, 达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整合。)

七、板书

学弈

一人摇专心致志摇成功

另一人摇三心二意摇失败

(评析:学习态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此板书力求凸显重点, 简洁明了, 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得出两个相反的结果, 对比鲜明,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摘要:以《学奕》为例在理解重点词句, 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同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3

形象印象影响

这本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妈妈说,一本好书能()几代人。

惧怕害怕恐怕

这事我()不能答应你,我()被别人发现。

五、是非分明。判断对错。(5分)

1.“我”总是到书店里窃读,是因为窃读令人感到特别的刺激。()

2.只要是书,看了就有好处,用不着选择。()

3.作文练习,开始需要借鉴和模仿。()

4.“文理贯通”,指的是要能文能理,不能偏科。()

5.“我合上书,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差点都想吃书了。()

六、课文传真。根据要求填空。(18分)

1.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和书交朋友。在本单元中,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品尝了()的滋味——很(),也很()。从与季羡林教授的对话中,得到了读书的启示,要(),要();在和艾肯环绕世界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伴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至能();浙江的作家()更是把书比作了“()”,在醉心阅读中得到了(),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2.当我们遨游在书海的时候,总是看得(),看得(),看得(),看得()。(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艾肯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总是()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最后()。(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七、改头换面。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我差不多借阅了这个小图书馆的所有的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园地。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窃读记》节选(7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2分)

狂喜暗喜庆幸急切不灰心

(暗喜)→()→()→()→()

2.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你用“·”标出一系列动词。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点出最能体现“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1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文中有不少成语,如:五彩缤纷、爱不释手、良师益友等,你能再写出你所熟悉的6个成语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你能再写出2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2分)

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写作宫。(30分)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4

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总课时:70课时左右

三、课程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两周一次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共10课时)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课时)

2、芦花荡(2课时)

3、蜡烛(1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爸爸妈妈(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3课时)

第二单元 :(共11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7、背影(2课时)

8、台阶(1课时)

9、老王(2课时)

10、信客(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3课时)

第三单元 :(共11课时)

11、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桥之美(1课时)

13、苏州园林(2课时)

14、故宫博物院(2课时)

15、说“屏”(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3课时)

第四单元 :(共10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17、奇妙的克隆(2课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1课时)

19、生物入侵者(1课时)

20、你一定会听见的(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课时)

第五单元:(共11课时)

21、桃花源记(2课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2课时)

23、核舟记(1课时)

24、大道之行也(1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3课时)

第六单元 :(共11课时)

26、三峡(2课时)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2课时)

28、观潮(1课时)

29、湖心亭看雪(1课时)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3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驾校活动手册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学习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与素质评定结合。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难点:

1、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

二、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1、自由朗读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抽学生发言。

(3)、归纳总结,并板书。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中路军安庆一芜湖 西路军九江一安庆 东路军南京一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2/3 大部 第二课时

一、新闻知识复习,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阅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1、相同处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

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三课时

一、疑难字词练习

1、听写字词,抽多名学生上台练习。

2、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掌握字词。

二、课堂练习

1、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拓展练习,阅读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作文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

2、抽学生朗读。

3、作出评价。

第二课 芦花荡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剖析(1)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1、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介绍作者情况和故事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分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学生踊跃发言,读出自己觉得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如: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分析修辞用法在景物描写句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1-8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9-19 老头子要送两个女孩找队伍 开端 20-54 一个女孩受伤,老头子愧疚,决定报仇 发展

55-63 老头子诱使敌人进入圈套,讨回血债 高潮和结局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第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三、指导完成练习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第三课 蜡烛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2)难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蜡烛是一样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说一说蜡烛有何作用?

照明 本文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2、简单介绍作者、文章体裁和文章的背景资料。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4、抽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1、抽学生朗读自己划出的语句,指导其读出感情。

2、结合课后习题一,让学生说说这些片段感人的原因。

3、提问: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形象。

4、抽多名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自主研读,品味反复描写的作用。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总结。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和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2)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

1、展示图片,让同学介绍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2、补充介绍:圆明园的价值、背景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再读课文,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请几个同学朗读划出的语句,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2、设置问题帮助品味语言。

(1)这些语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文中运用大量的反语来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怎样的效果?

分为两个方面: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板书)

四、板书设计

圆明园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2、具体描述园中之景

3、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文章主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安排:l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难点: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

1、作者介绍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正文前面引文的作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三、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

1、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请概括出来。

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

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四、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五、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四个片断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5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zhí):举发纠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执之,无使得遁 趣:赶快、赶紧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素疾大户兼并 疾:害怕、担心

D.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 衔:衔接、相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B项,墨:引申为黑,又引申为贪污,“墨者”即贪官污吏。C项,疾:憎恨。D项,衔:仇恨。

答案: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宜以南京清秩处之 之二虫又何知

B.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D.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B项,介词,在/表被动,被。C项,均为连词,于是,就。D项,介词,凭借……身份/连词,表因果,因为。

答案:C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正面表现海瑞“刚正果敢”的一组是(3分)()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③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表现的是清廉;④是侧面表现;⑥是文章中的负面事例。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任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仅仅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无人敢言,只有海瑞上疏。皇帝见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并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很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就恶人先告状,上疏诋毁海瑞。海瑞也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最后一句“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说法不符合原文。

答案:C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试中举人后,代理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举”、“署”“迁”各1分)

(2)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所辖地区,路过淳安,县里用来招待的东西很少,(海瑞)直言本县太小,容纳不下都御史的车马。(“行”、“抗言”各1分,句意1分)

(3)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海瑞被改调去南京任粮储之职。(“已而”、“庇”、“鱼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是琼山人。乡试中举人后,代理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糙米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 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所管辖的地区,路过淳安,县里用来招待的东西很少,(海瑞)直言本县太小,容纳不下都御史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望,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大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没有人敢说时政的,只有海瑞上疏(劝阻)。皇帝读了海瑞的疏, 十分愤怒,把它扔在地上,对左右大臣说:“快把他逮捕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呀。”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内容感动而叹息。

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隶属的官员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 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而减少了车马与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家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所以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的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海瑞改调去南京任粮储之职。海瑞将到新任上去,正遇上高拱掌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以病为托辞,回到琼山老家。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政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众官员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安慰抚留,不允许他退休。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10.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远 和近

顾 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现主旨,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答案:(1)这首诗写了人心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错位(矛盾),现实(物理)距离很近的人,心与心的距离很远。(2分)表达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2分)

(2)“你”同“我”对比,“看我”同“看云”对比,“你”和“我”的距离与“你”同“云”的距离对比。(结合诗句分析,每点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______________,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

(2)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作文 篇6

(一)《马说》(2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填空(9分)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之首。

(2)文章中,食马者喻指________,千里马喻指________,伯乐喻指________,抨击了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红词的意思。(8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马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才美不外见()

(5)食之不能尽其材()(6)策之不以其道()

(7)执策而临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第三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分)

(二)(3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白吴均《与朱元思书》)

1.填空(4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是________(时代)文学家。其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词义。(9分)

①风烟俱净()②天山共色()

③一百许里()④互相轩邈()()

⑤窥谷忘反()⑥在昼犹昏()

⑦负势竞上()⑧从流飘荡()

3.下列加红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自自富阳至桐庐B.从从流飘荡

自非亭午夜分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绝猿则百叫无绝D.寒皆生寒树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神寒骨

4.请结合原文说说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4分)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

7.【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根据《答谢中书书》或《与朱元思书》二文内容写对偶句。(4分)①两岸连山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

(三)《五柳先生传》(40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填空(8分)

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_,一名________,字—________,私谥靖节先生,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诗歌《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红的字:(9分)

①何许人()②若人之俦()()

③不详()④或置酒而招之()()

⑤亲旧知其如此()⑥造饮辄尽()()

3.选择题:(4分)

(1)请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

(2)下面句子中“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4分)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2分)

5.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6.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三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三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填空部分请用原文)(9分)

附参考答案

(一)1.(1)韩愈;唐;唐宋八大家。(2)统治者;人才;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怀才不遇的愤慨不满;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2.通“饲”,喂;这;通晓;通“现”,表现;通“才”,能力;用鞭子打马;拿;面对。

3.(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千里马)只能在仆役之人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马厩)里,不以千里著称。(3)真的没有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马啊!

4.排比、引用(可不写出)、设问;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不满之情。

(二)1.吴均;叔庠;南朝梁;吴均体。

2.消散;一样;大约;高,动词;远,动词;通“返”;白天;向上;顺、随。

3.C

4.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那些像鹰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8.略

(三)1.自传;陶渊明;陶潜;元亮;东晋;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处所;此人;辈、同类;知道;往、到;就;

3.B;AC

4.(1)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雨和太阳。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2)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追求发财做官。

(3)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快乐。

5.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6.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随性率真。

那些纷扬在青春岁月里的花瓣儿初二(1)孙慈姗

又是一年暖春时节,午后的阳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倾洒下来。古典式的教学楼沉静地立着,任操场上喧闹声四起。檐角勾来纤云一缕,游丝未沾春时飞絮。我静静凝望着操场东北角那两株美丽的西府海棠,看着那树上摇曳的花香,地下摇曳的花影,细细思量,那便是我们青春的花瓣儿吧,蓬勃美丽,短暂却美好。记得,刚刚来到这所人们眼中的优异学府,一切都是陌生的,眼前那一个个陌生的面孔,都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与些许羞涩,我不禁怀疑,自己能否与他们融合在一起?而今,两年过去了,早己习惯了他们给我的温暖,快乐,动力与信念,早己融入了他们,当一切都变得那么熟悉,蓦然回首,原来一切都是那么唯美真纯。那些和我一样带些稚嫩青涩,含苞欲放的花儿们,是我可爱的同窗。

我还记得,若情在我的作业本上认认真真地画着,告诉我:姗,你看,这类题的辅助线要这么做。我还记得,小煊对我说,我幻想自己是一朵不艳丽不娇媚的花儿,只是执著地向上生长着,渴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小罗享有小比尔·盖茨的称号,天生着那聪明爱钻研的脑瓜,还总爱把语文课文改得稀奇古怪的,让人忍俊不禁。小董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大雪天打雪仗弄了一身雪回教室还摔了个大跟头。欧阳成绩似乎玩儿着就能考第一,他对那些实事的评论总是一针见血。小张成立的“张氏兄弟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公司里总共就他一个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兼员工。„„自然如海,人如滴水,我们就是那沧海中偶然相遇的水滴,三载同窗的缘分,抑或是前生一千一万次回眸换得的吧!在岁月的长河里,淡淡一瞥,也许仅是萍水相逢,却注定了我与这些可爱的同窗们如花儿一般在一棵树上共同绽放,营造属于我们的春天。不一定都美得倾国倾城,却都是灿烂纯真,绚丽多彩。还有那些比我们更成熟美丽的,鼎盛绽放的花儿,是我们的恩师。黄老师,我最崇拜最喜爱的女老师。我喜欢她的性格,温柔又不失坚毅,活泼又透出端庄,爱运动,工作起来也十分一心一意,细致入微。我喜欢她开朗活泼的笑,总如一缕清风拂去我心中所有阴云。我喜欢她讲的课,她知道的典故与知识总是那么多。我喜欢和她聊天,听她讲她刻苦学习的经历,她丰富的业余爱好,她的开心事与烦恼,还有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都。我更喜欢学着《盲孩子与他的影子》那一课的盲孩子,叫她“影子”老师,因为她总带给我温暖与快乐。

当然,还有梁老师,博学多闻,善解人意,严厉中透出对我们绵绵不尽的深爱,多才多艺,会唱歌,弹钢琴,拉小提琴,玩各种游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东西。董老师,爱回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脑海中厚厚一大本“生活中的学问”来教育我们。李老师,每次远远听到她的高跟鞋声,就知道这位已当了母亲多年的时尚女老师来了,有人说,她的高跟鞋每双至少有六七厘米的跟。翁老师、王老师、段老师„„同样的,我们或许也是前世积来的缘份,才能够在亿万人海中相遇。师生间那一份与生俱来的,溢于言表的默契,或许仅仅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声招呼,却如是温馨。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候在他身旁,而今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是啊,花儿们开在一枝上,终归有各自飘零的那一天啊。终究,那些飞扬在我青春岁月的花瓣儿们会各自飞散,南来北往,飘洋过海,当所有的欢笑,所有的美丽时光忽然化作遥遥的思念,那份纯美,会随着每一朵花儿飘到每个角落吗?凉夜里花儿们脸上的露水,可是他们不舍与留恋的泪滴?

只是,别忘了,那些纷扬在青春岁月里的花瓣儿们,那些人,那些事,那棵我们曾共同生长过的大树,那个,我们共同营造的春天„„

上一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演讲稿下一篇:推进财政文化建设,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