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2024-08-31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共7篇)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1

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英语作文

Most people haven’t formed the habit of and mitted themselves to waste sorting now in China. They would throw their domestic garbage - kitchen refuse, abandoned plastics and papers,broken china and glass, etc. - all into the same public containers, without thinking whether they are recyclable or not.

This, obviously, will reduce the value of stuff that can be recycled or reused, such as plastics and papers. Besides,the growing amount of garbage makes the building of more landfills necessary, which will worsen the shortage of land. Worse still,disposing of the recyclable waste like plastics by burning will give off toxic smoke which seriously pollutes the air. ID this sense, throwing the trash unsorted should not be advocated,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 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On the contrary, if we sort out recyclable waste before throwing them away, the amount of trash will be reduced sharply. Accordingly, the cost of running landfills and treating waste will be brought down greatly. Whafs more important, less waste will have to be burned or buried, meaning resources waste and pollution will be reduced. Therefore,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ll for waste sorting.

必修二第一单元训练(一) 篇2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 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4. 右图的工具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此工具出现在( )

A. 夏朝 B. 北魏

C. 南朝

D. 唐朝

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6.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 《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

①国家统一 ②商业兴盛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0.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1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2、通过对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语言的揣摩,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2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试题试卷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

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试题试卷

........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试题试卷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识图示。

⑻再次诵读第四段。

⑼作业:

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教学过程】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月下独酌 李白

试题试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舟次中秋 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试题试卷

........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8、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⑴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⑵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试题试卷

........⑶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⑷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⑸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⑹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⑺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⑻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9、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10、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12、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13、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14、作业

(1)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试题试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

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

7、联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出示采莲的诗句:

采莲曲

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试题试卷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10、“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11、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13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试题试卷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14、作业: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篇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周年。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规范可以()

①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②扩大人大的政治权力 ③ 确保人大监督的有效性 ④加大人大依法行政的力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近年来,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真正成为百姓放心的代言人。这反映了()

A.人大代表的权利在不断扩大B.我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

C.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D.人大代表的地位在不断改变

3、某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市长,副市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参加会议,市人大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市政府适时向人大通报修改情况,这说明()

A.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巨大优势D.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任免权和监督权4、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讨论,仔细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重要报告;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表明了()

A.人大代表拥有决定权和立法权B.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决定权

C.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D.政府工作得到全体代表的意志认可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则是国家行政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从事立法工作,人民政府从事行政工作,二者相互制约

C.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国共产党

D.我国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7、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审议通过,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我国代表法规定:“代表观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不直接处理问题。”有些被视察单位将“不直接处理问题”理解为“不处理问题”,对代表敷衍应付。人大代表视察不直接处理问题是因为()

A.人大是监督机关,不是执行机关B.人大是立法机关,不是执法机关

C.人大是法律监督机关,不是司法机关D.人大是权力机关,拥有行政权,没有监督权

9、近年来,在每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民生问题都会成为代表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促进政府解决物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

A.行使决定权,对重大民生问题作出决策B.行使质询权,对政府工作提出反对意见

C.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规范政府行为D.行使提案权,依法提出民生问题的议案10、2011年3月5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和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两院”报告等,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以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1/4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依法执政意味着()

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②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③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④党作出决议前必须经过人大批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

①具有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 ②具有开放性,充满生机与活力 ③是理论创新成果的升华和总结 ④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3、我国的民主党派()

A.是单一阶级的政党B.是在野党

C.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D.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14、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这种参政权主要是指()

①参与国家政权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在中国,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民盟民建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

①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②组织上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③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在法律上平等的C.③④⑤D.①③④ 关系⑤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⑤

在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应对危机、关注民生”成为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6至17题

16、“两会”联袂举行是为了()

A.便于人大和政协共同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B.便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领导

C.便于人大和政协互相监督D.便于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

17、“两会”的共同点是()

A.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B.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C.都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D.其代表和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

1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9、我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是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这表明人民政协是()

A.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B.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D.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机关

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这一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2/

4①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②各政党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③各政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④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完全平等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21、在我国,每个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其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这体现了()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B.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C.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D.我国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22、2011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1周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左右。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西部大开发的11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①完善区域自治,促进和谐稳定②推动经济繁荣,实现跨越发展③缩小民族差异,实现政治平等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4、201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进步、美好的明天。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据《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维修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这充分表明()

A.中央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我国支持藏族群众从事宗教活动

C.西藏宗教本质已经逐渐改变D.宗教人士可以任意组织宗教活动

党中央对民族和宗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共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宗教的文物,古迹,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满足了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据此回答26至27题。

26、民族文化的工作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了()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民族友好原则 ③民族互助原则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7、材料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与保护()

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致的②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是一致的③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是一致的④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一致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8、《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3/

4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9、2011年9月1日,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的《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理办法》正式实施4周年。这一《办法》规定:“**转世不受任何境外组织、个人的干涉和支配。”这说明()

A.我国反对宗教界对外交往B.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C.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D.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30、十一世**说:“我从坐床起,就担负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现在,这种责任感更强了。”从十一世**的话中可以看出()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背景材料: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为老百姓说话”陆续成为许多代表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大会收到的各项议案中,“关注民生”是最大特点。有关房价、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代表议论的焦点。

(1)如何理解“‘为百姓说话’继续成为许多代表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句话?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应该怎样做?

32、背景材料:根据相关数字统计,截止2011年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西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已经或即将实现四个历史性突破: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墨脱公路噶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即将结束全国唯一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开工建设即将结束西藏无高级公路的历史,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即将结束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3、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根本,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度。

材料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宪法精神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的修改,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体现人人平等;实现了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体现地区平等;实现了各民族都有适量的代表,体现民族平等。

根据材料,概述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4、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发展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就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频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坛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A.封建迷信B.抑制商业C.以农立国D.以民为本 3.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B.自耕农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8.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1.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12.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起 13.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5.某部电视剧以唐代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 “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在白天定时开闭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16.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主要依据之一是

A.流通领域出现最早的纸币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 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22.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2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D.对外贸易繁荣

2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 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合计50分)26.(18分)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

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四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华网南京2008年10月9日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4分)(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4分)(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4分)(4)结合材料四,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哪些变化?(4分)(5)就材料二、四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2分)27.(15分)知者加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3分)28.(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敢为人先新闽商》(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4分)(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4分)(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4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

1-10DCCBDDBBCD11-20DCDACCADCD21-25BBCCB 26.(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4分)

(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4分)

(4)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4分)(5)《我国农村生活状况的历史变迁》、《影响小农经济变化的因素》等等。(2分)27.(1)明代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2)社会风尚:追求金钱等财富,并以此来提高社会地位。(2分)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知识分子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

(3)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4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原则,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8.(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4分)(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 “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 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4分)(4)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6

Survey [ˈsə:vei] 调查;测验 add up [æd] 合计

upset [ʌpˈset] adj.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 ignore [iɡˈnɔ:]不理睬;忽视

calm [kɑ:m] vt.&vi.(使)平静;(使)镇定 adj.平静的;镇定的;沉着的

calm(……)down(使)平静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须

concern [kənˈsə:n] vt(使)担心;涉及;关系到 n.担心;关注;(利害)关系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walk the dog 溜狗

loose [lu:s] adj 松的;松开的 vet [vet] n 兽医 go through 经历;经受

Amsterdam [ˈæmstəˈdæm] 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Netherlands [ˈneðələndz] 荷兰(西欧国家)Jewish [ˈdʒu:ɪʃ] adj 犹太人的;犹太族的

German [ˈdʒə:mən] adj 德国的;德国人的;德语的。n 德国人,德语

Nazi [ˈnɑ:tsi] 纳粹党人 adj.纳粹党的 set down 记下;放下;登记 series [ˈsiəri:z] n 连续,系列 a series of 一连串的;一系列;一套 outdoors [ˈautdɔ:z] adv在户外;在野外 spellbind [ˈspelˈbaɪnd] vt 迷住;疑惑

on purpose [ˈpə:pəs] 故意 in order to [ˈɔ:də] 为了 dusk [dʌsk] n 黄昏傍晚 at dusk 在黄昏时刻

thunder [ˈθʌndə] vi打雷雷鸣 n.雷,雷声 entire [inˈtaiə] adj.整个的;完全的;全部的 entirely [enˈtaɪəli] adv.完全地;全然地;整个地 power [ˈpauə]能力;力量;权力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curtain [ˈkə:tn] 窗帘;门帘;幕布 dusty [ˈdʌsti:] adj 积满灰尘的 no longer /not … any longer 不再 partner [ˈpɑ:tnə] 伙伴,合作者.合伙人 settle [ˈsetl] vi安家;定居;停留

vt 使定居;安排;解决

suffer [ˈsʌfə] vt &遭受;忍受经历 suffer from 遭受;患病

loneliness [ˈləʊnlɪnɪs] 孤单寂寞 highway[ˈhaiwei]公路 recover[riˈkʌvə] 痊愈;恢复 get/be tired of [ˈtaiəd]对…厌烦

pack[pæk] vt.vi捆扎;包装打行李 n 小包;包裹 pack(sth)up 将(东西)装箱打包 suitcase[ˈsju:tkeis] 手提箱;衣箱 overcoat[ˈəuvəkəut]大衣外套 teenager [ˈti:neidʒə]十几岁的青少年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进展

gossip [ˈɡɔsip] 闲话;闲谈 fall in love 相爱;爱上

exactly [ɪgˈzæktli]确实如此;正是;确切地 disagree [ˈdisəˈɡri:] 不同意 grateful [ˈɡreitful]感激的;表示谢意的 dislike [disˈlaik]不喜欢;厌恶 join in [dʒɔin]参加;加入

tip [tɪp] n提示;技巧;尖;尖端;小费

vt.倾斜;翻倒

英语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

过程。

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

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

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塑料筒

两色小球各

120

个。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在教学中我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思路如下:

(1)由问题诱导学生探究心理

(2)模拟实验,突破思维难点

(3)分析测交实验,感悟假说—演绎法

(4)归纳、总结分离规律

(5)由问题诱导学生探究心理

(6)习题演练,务实基础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谈话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将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全过程。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引入

新课

第1

孟德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的生平

二、孟德尔的豆杂交实验

1、选材原因

2、异花传粉

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3、相对性状三、一对相对状的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四、对分离现的解释

1、孟德尔假设要点

2、对分离现象解释

3、性状分离比

五、对分离现解释的验证

六、分离定律

小结

练习

出示课件,利用课本上的事例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

讲述: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

丹花、桃花,黑毛羊与白毛羊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

第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板书)

讲述:人们对遗传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

对生物性状的研究开始的。其中,基因的分离

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孟德尔通过杂

交试验发现的。

设疑:在140

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

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一、孟德尔的生平

请小组同学对课前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做简要的介绍。

孟德尔,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因家贫而到修道院做修道士。1851~1853

年去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化学、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在此期间受到著名物理学家

J.C.多普勒的数学和统计学的熏陶、植物学家

F.J.A.N.翁格尔的物种可变和植物通过杂交可能产生新种观点的影响,这一切对他以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1856~1863

年,他进行了

年的豌豆

杂交实验,并于

1865

年在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866

年又在该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在实验中对于解决什么问题(亦即遗传规律)、选择什么材料和怎样分析结果,都有十分清晰的构思。他冲出了已往生物学界一直因循的活力论和目的论窠臼、敢于借鉴物理学中的粒子运动,即粒子的随机结合和分离作为实验设计分析的基点。在实验方法上一反

前人笼统描述亲子间总合性状相似和不同的做法,把诸如茎杆高度、子叶颜色等作为各自

独立的性状,并设想个体的总合性状乃是由多

种独立性状随机组合和分离的产物。他的另一

超人之处是在数据处理上没有忽视未表达所

研究的独立性状的个体的数目。他所建立的测

交法最能说明他对隐性个体遗传内涵的重视。

但是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

1900

年,孟德尔定律才由

位植物学家通

过各自的工作分别予以证实,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板书)

请学生自学教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

验。

1、选材原因

提问: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主要是用什么材料

取得成功?

出示豌豆花示意图。请资料查阅小组学生

描述豌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

种的原因。

豌豆花的结构很适合自花传粉,这是因为

花在未受粉之前,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

包裹着,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在开花前就

完成了受粉,是闭花受粉。这样避免了外来花

粉粒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纯种。此外,豌豆的相对性状多,便于观察。

自然状态下的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要进行杂交试验,需人工进行异花传粉。

2、异花传粉(板书)

什么是异花传粉?

如何进行异花传粉?

简要介绍传粉过程。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

袋(给去雄的花朵套上纸袋,等待另一株成熟的花粉)→授粉(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授到去雄花的柱头上)。

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什么?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什么?

3、相对性状

出示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挂图。

简要介绍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问:什么是相对性状?

举例让学生判断。

问:人的直发和狗的卷毛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问:人的双眼皮和有耳垂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问:人的双眼皮和双眼皮是不是相对性孟德尔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都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且这些性状易于区分,试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这是孟德尔试验成功的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了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如何进行杂交试验,才能便于研究和分析呢?孟德尔为了便于分析试验结果,他首先只是对每一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板书)

出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挂图边讲解边板书。注意指明符号含义,顺理引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概念。

孟德尔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用

P

表示)进行杂交。无论用高

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

F1

表示)总是高

茎的。

正交与反交是一组相对概念。若甲为母

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以甲为

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就称为反交。

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

去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

植株中除了有高茎的,还有矮茎的。

自交(用⊕表示)(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

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对植物来说是指同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

从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

么?

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

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

分离。

孟德尔对试验结果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

象的观察上,而是采用了前人从未用的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

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

787

株是高茎,277

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

3:1。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难道仅高茎和矮茎这对性状存在子二代呈现

3:1?孟德尔又做了豌豆的其它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书中“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所示。

问:该杂交试验结果说明什么?

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

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

3:1?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孟德尔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板书)

1、孟德尔假设的要点(板书)

问:孟德尔假设的要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假设。

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

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决定的。在生物的细胞中,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的。

b、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是显性遗传因子

(用大写字母表示D),如高茎;决定隐性性状的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d),如矮茎。

显性纯合子

DD

隐性纯合子

dd

显性杂合子

Dd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且机会均等。于是遗传因子又恢复成对。成对遗传因子存在时,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起显性作用。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板书)

根据孟德尔的假设,请你解释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

通过引导学生,边板书边利用假设要点说明,特别要描述清楚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

亲本:纯高茎和纯矮茎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怎样的?

DD

dd

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是什么?

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子一代遗传因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子一代遗传因子恢复成对。由于遗传因子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F1(Dd)只表现出什么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来。

如何解释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

3:1?

问:F1(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

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几种遗传因子组合?且它们的数量比为多少?

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几种类型?高茎和矮茎的数量比为多少?

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能说明已经得到的试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试验结果。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采用了“测交”这一创新方法,解决这一难题.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板书)

在当时人们对遗传规律的研究,只能通过后代的性状表现来推测。孟德尔假设提出

Dd的豌豆在形成配子时,D

要与

d

分开。如果用DD的豌豆与杂种一代杂交,子代中会得到什么结果?

边讲解边板书

P:

Dd

DD

配子:

D(1/2)

d

(1/2)

D(1)

F1:

DD(1/2)

Dd(1/2)

子代是什么性状?这样很难推测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

D

d

分开。因为显性纯合子形成D

配子,与

d

配子结合时,就使

d

控制的性状表现不出来。如何使来自杂合子

d

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呢?

选用隐性类型个体,这正是孟德尔当时高明之处。

测交就是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交配

方式。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

F1的遗传因子

组合。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

Dd

dd

配子:

D(1/2)

d

(1/2)

d(1)

后代:

Dd(1/2)

dd(1/2)

问:如何由测交来判断

F1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显示后代中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

F1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至此,孟德尔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于是,科学研究进入第四个环节——总结规律。

六、分离定律(板书)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简单回顾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即提出“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不仅仅适用于豌豆,对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现象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不但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今天我们就在育种、医学等方面等方面例题进行练习,着力点是打好基础。

练习题(略)

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

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自学

豌豆

结合图解,分析总

观察、思考。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

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父本(用♂表示)

母本(用♀表示)

同种生物的同一种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

型。

矮茎性状在子一代

并没有消失,只是

没有表现出来。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

离现象,且显性性

状与隐性性状的数

量比接近

3:1,具

有规律性。

思考、回答。

DD

dd。

D或d,通过减数分裂。

Dd

高茎性状。

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DD、Dd、dd=

1:2:1。

两种。高茎和矮茎=3:1。

思考、回答。

全部是高茎。

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性状,即

F1

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即

F1为纯合子。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和学习兴趣。

“孟德尔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具有很强的故

事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会对孟德尔会产

生钦佩和感动。通过这一过程能较好的对学

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

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做铺

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

力和理解能力。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实验的过程介绍并没

有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

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

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

能验证自己的观点。这

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

以再现。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内容部分简答论述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