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精选8篇)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1
第五章 企业信用修复
第三十二条 企业信用修复是指企业非因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条件,经规定条件和程序,主动纠正失信行为,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影响的过程。
第三十三条 企业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对失信行为进行了纠正,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自纠正失信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未再发生失信行为。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等级评定为D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
(三)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的;
(四)距离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两年或者信用修复累计满3次的;
(五)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不能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失信行为。
第三十五条 企业信用修复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向认定其失信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修复申请;
(二)经审查符合修复条件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修复,并于5个工作日内通知征信机构依据修复后的信用信息重新评级。
(三)市基础信息数据库根据重新评级提前解除信用警示提示,有关行政机关同时相应调整年度监管类别。
关于印发《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工商综〔2005〕21 号
为进一步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全省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省局对《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依法行政和以德监管的有机统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监管观为指导,以法定职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整合系统行政资源,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教育等手段,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存续、退出全过程实施信用监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制度。
第三条 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和监管职能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实施企业信用监管,逐步丰富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四条 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主体的综合信用监管。“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各项业务信用工作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相辅相成。
第五条 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信用监管的物质基础。全省统一的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技术上体现了企业信用监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内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认真使用。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应当遵循统一、客观、公正、效能的原则。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全省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目标、原则、办法的制定,负责全省统一的包含企业信用监管内容的工商业务软件的开发和完善。
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当地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第八条 省、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应成立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解决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内部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
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承担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掌握情况,实施督查考核。
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承担政府企业信用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信用办,应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信用办可独立运行,也可与企业监管等有关部门合署办公。
第九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注册、企业监管、市场监管、合同监管、商标监管、广告监管、经济检查、公平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能机构,应当结合业务,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负责企业信用监管在本业务范围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指导下级业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所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在日常监管中,运用工商业务软件,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信用监管提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
第十一条 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业务主管机关的各类社团组织,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在会员中开展信用建设活动,推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三章 信用信息征集
第十二条 信用信息征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整理、记录、维护企业信用信息的活动。
第十三条 凡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积累信息、信用流失信息和信用能力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征集。
第十四条 信用信息征集,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换,组织企业自行申报等方式实现。信用信息的征集,尽可能通过网络实现,由信息产生者直接输入。
第十五条 按照谁办理、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工商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其他数据由业务经办人员录入数据库。
第十六条 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只用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不得擅自对外公开。第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企业年度检验时,应当向企业征集该年度的信用信息。企业可以随时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报信用信息。企业申报信用信息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不属其登记注册的本省企业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将处罚文书抄送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将其录入工商业务系统。
第十九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督查、考核,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任何单位、个人非依规定权限、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增删企业信用信息。
第二十条 不同单位、部门提供同一内容的企业信用信息,属于基本信息的,采用登记部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荣誉性信息的,采用授予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处罚性信息的,采用处罚机关提供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有效期届满未获重新确认,不再作为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依据。
第二十二条 企业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记录的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审核属实的,应予以修改。
第四章 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三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信用分类监管,以企业行为规范信息为主,信用能力信息为辅,对企业信用监管状况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
第二十四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制定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
第二十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经其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按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辖区外的企业设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应当参加企业信用监管评价。辖区内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单独进行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六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由计算机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七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
第二十八条 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开展信用教育、赋予信用资产、实施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确定监管类别、进行日常检查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省、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每年11月30日,对经其登记注册企业的信用监管状况作出年度评价。
第三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长期保存。
第三十一条 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工商行政管理各业务部门发现并经证实企业在评价年度内有未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重新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重新评价结果作为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三十二条 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工商行政管理各业务部门发现企业有新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即时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即时评价结果仅作为调整监管类别的依据,不影响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五章 信用反馈
第三十三条 信用反馈是将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相关情况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内容告知企业,并据此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用自律教育。
第三十四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主要记载被评价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包括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各项得分情况、主要信用积累情况、主要信用流失情况,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只向被评价企业反馈,供被评价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不向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但被评价企业同意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 信用反馈的方式,可以是书式邮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的,加盖实施评价机关的公章。
第三十七条 企业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拥有数字证书(CA)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
第三十八条 企业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无差错的,不予重新评价;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有差错的,且非企业责任造成的,企业可以重新提供同期、有效的信用数据,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业务机构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后,予以重新评价,并调整企业当年的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六章 信用监管提示
第三十九条 信用监管提示是利用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其它信用信息,依据特定规则由工商业务系统软件产生,指导和提醒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对相应企业予以注意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工作信息。
第四十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并结合管理的需要,负责制定信用监管提示目录。
第四十一条 信用监管提示分为关注提示、警示提示、限制提示三种类别。
关注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注意或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警示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情况,采取不予办理、巡查、告知、告诫、立案、予以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或取消已获得的信用资产等具体措施,并将处理情况予以记录。
限制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进行严格的限制,不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相应环节依据内容自动控制操作。
第四十二条 信用监管提示信息,不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的,根据信息类型,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录入、维护。
第七章 日常检查
第四十三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日常检查。
第四十四条 企业的监管类别,以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综合行业特点、经营特点和其它监管要素确定。
按照监管要求的不同,监管类别分为A类监管、B类监管、C类监管、D类监管。
A类监管。实施低频率监管。适用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且未列入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重点检查亮照经营、证照有效期、登记事项执行和变动、年检申报、被举报事项等情况;主要帮助企业提高遵法守信水平,获取更多信用资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AA级企业,实行重点企业走访制度。可实行跨年度检查。
B类监管。实施较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B级的企业、当年新设立的企业等。除A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是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新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登记事项的执行情况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
C类监管。实施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投资设立的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属于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等。除A、B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为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两次。
D类监管。实施按需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D级的企业。主要内容是吊销营业执照后,是否依法停止经营,是否依法办理相应事项等的后延监管。根据需要随时检查。
第四十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本单位的人员状况、管辖区域的实际情况等,制定监管的年度计划与阶段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第四十六条 日常检查完毕,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置,将结果及时、准确录入工商业务系统。
第八章 信用奖惩和服务
第四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制定相应的信用奖惩措施,并结合业务工作予以落实。
第四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用奖励措施包括: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要优先赋予信用资产,多方宣传信用形象;其中AA级企业可申请年检免审查,AAA级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给予年检免审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用惩罚措施包括: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B级以下者,在下一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产生之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社团组织不得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广告信用单位等信用资格,或者知名商号、著名(驰名、知名)商标等信用资产;年度检验结果不得定为A级;办理各项工商业务时要重点审查;其中C级以下的,已经获取的相关信用资格要取消;D级企业要予以公示。
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建议等方式,扩大信用奖惩机制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第四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做好各项信用资产的开发、培育、使用和管理工作,重点指导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获得相应的信用资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帮助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重塑信用。
第五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企业信用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 信用修复
第五十一条 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因非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建信用的企业,按一定条件,经规定程序,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的影响的过程。
第五十二条 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根据其违法失信行为制定、落实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有明显成效;
(二)自企业提出申请之日起,整改期限不少于三个月。
(三)企业在整改期限内未再发生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一)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D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具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本评价年度内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两次以上的;
(四)进入破产程序的;
(五)距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三年的;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宜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十四条 信用修复的程序:
企业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企业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并提出意见,报送企业信用监管评价部门;
由企业信用监管评价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确认,并实施信用修复。在数据库保存违法失信记录的前提下,提前解除信用提示,同时相应调整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日常监管类别。
第十章 信用披露
第五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公开披露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五十六条 公开披露的信用信息包括:
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年检信息。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知名商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
企业不良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D级、严重违法处罚信息。
第五十七条 公开披露之外的信息为限制披露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在内部互通信息,不属于公开披露。
限制披露信息,当事人同意披露的,可以公开披露。
第五十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办事大厅、工商行政管理所等办公场所设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设施,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公开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十九条 每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相对集中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
第六十条 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一般按照登记管辖的原则实施。
第六十一条 社会公众需要查询其他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应当告知其向提供该信息的部门查询。
第六十二条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开放,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条件。
第十一章 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第六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是对个体工商户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结合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的要求,应用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全面开展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监管。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由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第六十四条 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是市场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调动市场举办者的积极性,在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市场,大力推行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由对市场负责监督管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
第六十五条 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监管评价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在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不实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
第六十六条 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以市场为单位进行。在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外地企业设立在当地的分支机构,除实行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外,同时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本地企业在市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
第六十七条 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采用全省统一的评价模型。信用监管评价的具体指标内容及分值,除省局统一规定的以外,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监管重点增加信用评价指标。增加的指标要科学、合理、实效,并向上一级机关备案。
第六十八条 对查无下落的个体工商户,当年的监管类别列为D类。
第六十九条 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日常检查,参照企业执行,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监管措施。
第七十条 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是否实施信用反馈制度、信用修复制度,由实施评价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
第七十一条 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办法的其他规定。
第十二章 政府企业信用监管
第七十二条 政府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地方政府授权,以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为基础,牵头政府有关部门,为实现企业信用联合监管所建立的制度。
第七十三条 政府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互通共享、信用提示、信用奖惩、信用披露等内容;由企业信用监管信息交换平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发布网站组成。
第七十四条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政府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政府已授权牵头开展地方企业信用建设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认真实施政府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第七十五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开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的通用软件,无偿提供给各地,由当地按照实际加以改造、使用。
第七十六条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实施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的地方,采用综合的政府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对外不再公开工商企业信用监管等级。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七条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根据本办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七十八条 与办法相关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标准》、《市场经营户信用监管评价标准》和《企业信用监管提示目录》,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时颁布。
第七十九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八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通信,蓄电池,失效,修复技术
1 前言
通信行业大量使用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备用电源, 为网络正常运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其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3~8年, 但是, 由于受到使用环境、电池性能、维护技术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 纷纷提前“报废”, 主要表现为电池容量下降较快、使用寿命缩短、单体一致性、充放电能力不理想等, 严重影响通信电源保障和大幅增加维护量及运营成本。据统计, 产生大量“待报废”电池组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蓄电池硫化、失水引致的,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克服电池硫化, 保持一致性的电池修复技术就成为通信运营商们及其合作伙伴一项重要探研课题。特别是在国家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国策下, 各种电池修复技术和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及失效因素
2.1 工作原理
(1) 结构
由正负极板、隔板、电解液、安全阀、气塞、外壳等部分组成。正负极板均采用涂浆式极板, 活性材料涂在特制的铅钙合金骨架上。这种极板具有很强的耐酸性、很好的导电性和较长的寿命, 自放电速率也较小。隔板彩超细玻璃纤维制成, 全部电解液注入极板和隔板中, 电池内没有流动的电解液, 即使外壳破裂, 电池也能正常工作。电池顶部装有安全阀, 当电池内部气压达到一定数值时, 安全阀自动开启, 排出气体。电池内气压低于一定数值时, 安全阀自动关闭, 顶盖上还备有内装陶瓷过滤器的气塞, 它可以防止酸雾从蓄电池中逸出。正负极接线端子用铅合金制成, 采用全密封结构, 并且用沥青封口。
在阀控铅蓄电池中, 电解液全部吸附在隔板和极板中, 负极活性物质 (海绵状铅) 在潮湿条件下活性很多, 能与氧气快速反应。充电过程中, 正极板产生的氧气通过隔板扩散到负极板, 与负极活性物质快速反应, 化合成水。因此, 在整个使用过程中, 不需要加水补酸。
(2) 化学反应原理
2.2 失效因素
(1) 电池失水
失水是阀控电池特有的故障, 这与它的贫液结构有关。电池充电达到单体电池2.35V (25℃) 以后, 就会进入正极板大量析氧状态;在正极板上先析出氧气, 氧气通过隔板中的孔到达负极, 在负极板上进行氧复合反应:2Pb+O2=2PbO+热量
PbO+H2SO4=PbSO4+H2O+热量
如果充电电流比较大, 负极板的氧复合反应跟不上析氧的速度, 气体会顶开排气阀而形成失水。如果充电电压达到2.42V (25℃) , 电池的负极板会析氢, 而氢气不能够类似氧循环那样被正极板吸收, 只能够增加电池气室的气压, 最后会被排出气室而形成失水。
(2) 负极板硫化
蓄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极板表面上会附着上一层白色坚硬结晶体 (为硫酸铅) , 充电后依旧不能剥离极板表面转化为活性物质, 这就是硫酸盐化, 简称为“硫化”。
经常过放电、小电流深放电、低温大电流放电、补充电不及时、充电不充足、酸液密度过高、电池内部缺水、长期搁置时, 极板表面的硫酸铅堆积过量且在电解液中溶解呈饱和状态, 这些硫酸铅微粒在温度、酸浓度的波动下, 重新结晶析出在极板表面。由于多晶体系倾向于减小其表面自由能的结果, 重组析出后的结晶呈增大、增厚趋势。硫酸铅附着在极板表面和微孔中阻碍了电池的正常扩散反应, 且硫酸铅电导不良阻值大, 致使电池在正常的充电中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增大, 充电接受率降低, 在活性物质尚未充分转化时已达到极化电压产生水分解, 电池迅速升温使充电不能继续, 进而活性物质转化不完全, 因而导致容量降低和寿命缩短。
(3) 正极板腐蚀
正极板的腐蚀实际上就是充电时铅发生阳极氧化的过程。阀控电池的贫液结构及内压力的存在, 使氧气易于向板栅方向扩散, 并将板栅基体Pb进一步氧化且不能够再还原为铅, 形成正极板腐蚀。而氧化铅的体积比铅的体积大, 形成体积线性增加变形, 使正极板活性物质与板栅脱离, 导致正极板失效。
(1) 过充电会严重加速正极板腐蚀。浮充电压如果跟不上环境温度的上升而进行下降的补偿, 过充电就产生了。
(2) 板栅腐蚀消耗水, 而失水又使电液密度升高, 这有利于β-氧化铅的生成, 所以失水会加快板栅的腐蚀。如果腐蚀严重会使极板弯曲变形, 并引起隔板损坏与短路故障。
(4) 正极板软化
电池的正极板是由板栅和活性物质组成的, 其中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就是氧化铅。氧化铅由α氧化铅和β氧化铅组成;其中α氧化铅荷电能力小但是体积大, 主要起支撑作用;β氧化铅恰好相反, 荷电能力大但是体积小, 主要起荷电作用。α氧化铅是在碱性环境中生成的, 在电池内部一旦出现参与放电以后, 在充电只能够生产β氧化铅这样就失去了支撑, 不仅仅会产生正极板活性物质脱落, 而且脱落的活性物质还会堵塞正极板的微孔, 导致正极板参与反应的真实面积下降, 形成电池容量的下降。电池容量越小, 放电深度越深, α氧化铅损失也越多, 正极板软化也越严重, 导致电池容量下降越快, 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减少α氧化铅参与放电, 一般控制放电深度。
(5) 电池热失控
电池在均充状态时, 充电电压会达到折合单格2.4V, 这个电压超过了电池正极板大量析氧的电压,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大量析氧的电压值会下降, 这样产生的析氧量会大幅度的增加。而正极板产生的氧气在负极板会被吸收, 吸收氧气是明显的放热反应, 电池的温度会提升。如果电池已经出现失水那么热容亦减小:在蓄电池中热容最大的是水, 水损失后, 蓄电池热容大大减小, 产生的热量使蓄电池温度升高很快。失水后, 玻璃纤维隔板的无酸孔隙增加, 会加速负极板吸收氧气, 产生的热量会更多, 电池温升也更高。而电池的温升也会加速正极板析氧, 形成恶性循环——热失控。
在热失控状态下, 析氧量增加, 电池内的气压增加, 当达到一定温度时, 电池开始鼓胀变型, 这种变型除了影响电池内部的机械结构以外, 还会形成电池漏气, 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失水漏酸。尽管电池热失控现象发生的不多, 但是一旦发生热失控, 电池的寿命会迅速提前结束。
(6) 电池性能不均衡
新电池的容量、开路电压和内阻进行了严格的配组, 所以新电池性能一般离散性比较小。随着电池的使用, 电池在制造工艺中必然存在的微小差距会被扩大。例如电池开阀压的区别, 会导致电池失水不同;电池正极板软化的差异随着充放电也会被扩大等。
3 蓄电池修复原理及主流技术
铅酸蓄电池“不可逆硫化”是世界性难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修复或维护, 是针对上述失效因素中的失水和负极板硫化, 事实上, 也只有这两种失效形式是可以修复的, 而其余的物理性损伤根本不可修复。对于极板软化, 理论上存在着修复的可能, 但其成本之高, 效果之小, 使之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1) 大电流充电:采用大电流充电, 使大的硫酸铅结晶产生负阻击穿来溶解的方法, 实验中发现, 这种消除硫化只可以获得暂时的效果, 并且会在消除硫化过程中带来加重失水和正极板软化问题, 对电池寿命造成严重损伤。
(2) 负脉冲:此技术方法应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 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加入负脉冲, 对减低电池温升有作用, 对“硫化”的修复效果不明显, 其修复率为20%左右, 目前采用较多, 但属淘汰技术。
(3) 添加活性剂:采用化学方法, 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调整电解液密度, 消除硫酸铅结晶, 不仅成本高, 增加电池内阻, 并且还改变了电解液的原结构, 修复后的使用期较短, 其修复率约为45%左右。所以对“失水”的电池, 往往单纯的补水不能起到效果, 要同时进行去硫化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4) 高频脉冲:采用脉冲波使硫酸铅结晶体重新转化为晶体细小、电化学性高的可逆硫酸铅, 使其能正常参与充放电的化学反应, 修复率约为60%左右, 较负脉冲效果好。但因其修复时间长, 需数十小时以上, 甚至一周的时间, 效率较低, 对严重“硫化”的蓄电池修复不了, 且技术简单, 目前有许多厂家在使用。
(5) 串联式修复:无法准确判断每块电池性能的好坏, 对整体串联电池组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机串联充电修复, 仅能起到简单的充电作用, 去硫化效率和修复效果极差。
(6) 复合式谐振脉冲:合理的控制 (采用扫荡-共振频率技术) 修复脉冲的前沿, 利用充电脉冲中的高次谐波与大的硫酸铅结晶谐振的方法, 使坚硬的硫酸铅层强度下降, 更易于溶解, 在修复过程中消除电池硫化, 利用这种方法修复效率高, 对电池损伤小, 极大的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4 修复技术应用探讨
近年来大量移动通信基站内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由于受使用环境 (工作温度高、频繁充放电) 、维护不及时、维护方法不当、电池出厂性能下降 (国际金属价格上涨、运营商采购价格下压) 等因素的影响, 电池使用性能严重快速下降, 实际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寿命, 纷纷提前“报废”。为应对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 (电池固定资产折旧和节节攀升的电池采购价格) , 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政策下, 国内某通信运营商组织了电池修复应用专项小组, 探索蓄电池修复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可行性。
(1) 实验开展情况
选取了当前大电流充电、添加活性剂+高频脉冲、复合式谐振脉冲等主流电池修复技术为代表的8个厂家参与, 以模拟实际应用为原则, 制订实验、验证方案。首先筛选出无明显物理损坏、初始容量基本一致、相同数量的同品牌电池分组修复, 然后将修复后容量大于标称容量80%的单体验收通过配组上站 (注:指直接投入在网试运行) 验证测试 (验证环境:直流负载50~60A、温度控制在25~27度、开关电源型号相同、参数设置相同;人为模拟停电10次, 放电时长为每次8小时或直流电压降到46V或单体电压低于1.8V时停止放电。验收标准:放电容量达到标称容量80%以上为合格, 单体更换总数不超过5个)
(2) 实验结果
从实验的测试结果数据分析表明, 各修复厂家均未能达到相关技术参数要求。电池修复成功率低、修复质量差, 仅有2个厂家符合上站验证条件, 但10次模拟放电测试中有6次不合格, 而且不合格次数均分布在后面, 显示电池修复在保持了几次正常放电以后, 无法保持持续正常工作, 修复质量不符合实验方案要求, 无法满足运营商基站设备供电安全的要求。
数据来源:国内某运营商电池修复利旧专项工作总结报告
5 结论
引起电池性能下降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目前各修复技术厂家均无法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判断电池性能下降的真实原因, 仅能通过“补水”、“去硫化”等技术进行局部修复干预, 从而达电池某部分性能参数短暂回升效果, 一段时间后性能又快速回落甚至恶化, 未能从根本上修复电池性能使之能满足重新投入运营的条件。但, 探索之路仍将继续。
具体而言, 蓄电池修复技术要想在通信网中规模应用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1) 修复成功率普遍不高, 目前的修复能力尚难达运营商的修复目标
(2) 修复和使用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1) 由于厂家使用的蓄电池修复液为硫酸液, 在修复过程中向蓄电池中倒入硫酸, 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 并且可能造成漏酸或酸雾, 会造成人身伤害。
(2) 密封阀控蓄电池如开阀进行修复, 再封阀时如
密封不严, 将造成氢气泄露, 可能引发蓄电池燃爆。
(3) 验收标准欠缺
经过修复后的蓄电池, 没有行业规定的验收合格标准, 无法按标准进行验收, 在单体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对电池单体进行抽样检查合格, 也无法保障所有修
复蓄电池的一致性, 因此而引致网络故障落实责任单位较难。
(4) 修复成本大
电池修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车辆、电费成本, 经测算至少约为10 000元/组的修复成本。
参考文献
[1]刘广林.铅酸蓄电池工艺学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0~380
[2]刘遂俊.实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原理与修复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80~105
[3]伊晓波.铅酸蓄电池制造与过程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100~120
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企业信用风险 篇3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确定信用管理在企业中的基础管理地位
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实行信用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当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化解经营危机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其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与其在出现问题、发生风险之后采取补救措施,不如在健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中首先把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融通于制度的管理范畴之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手段达到防危度渐,控制风险的目的。
因此,企业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要勇于实践,敢于打破原有的部门设计模式,全方位的导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对专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对内加强沟通与联系,对外加强监督与协调,研究政策、动态分析客户资信,处理危机、化解风险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
二、建立客户资料档案制度,对主要客户经常性动态分析
信用管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企业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营模式不断变化,口头合同、电话合同、电子合同形式多样,合同订立形式、目的、法律效力与书面合同相比难于把握,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成本控制等难题也会越来越明显。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制度,尤其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度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档案,合同签订前、合同履行过程中,都要动态跟踪客户的资信情况,并对重要客户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年底对客户作出一次综合性资信评价,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搞好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好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安排下进行,企业不会过份的关心信用与风险问题,但进入市场经济后,信用管理则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债权管理制度之后,企业就从制度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机制和预防机制,不但能对客户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和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销售分类管理体制和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为决策者有效决策提供政策依据,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四、维护职工权益。增强职工信用意识
企业经营的好坏,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职工收入的高低、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和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企业形象建设工作的好坏。因此,企业在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对外部风险控制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改善现场工作环境,加强企业职工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从而在企业内部为职工搭建起“和谐、进步、发展”的工作平台,在整体上树立起全员信用管理意识,从车间基本操作岗位,到职能部室管理岗位,人人讲诚信,人人懂得用信用风险测评机制做好本职工作,帮助企业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到资金回收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做到监测机制正常运行、各项管理制度有效执行、计划指标正确落实。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4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4〕78号)精神,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促进全辖精准扶贫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二条 舞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舞阳联社)及辖内营业网点经营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应遵守本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等各类农村青年能人就业创业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第四条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银行政府合作、免除担保抵押、信用贷款发放、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模式。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借款人是指扶贫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农户。
第六条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管理以农户信誉 为基础,实行精准到户、区别授信、风险可控、流程简化、特色服务的信贷支农服务政策。
第七条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应按照建档、评级、授信、用信的顺序进行管理,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管理的授信、用信管理方式。
第八条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贷款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精准扶贫农户小额 信用贷款。
第二章 贷款的对象和条件
第九条 贷款对象。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等级及综合授信管理办法评定的信用等级在一般(含一般)以上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农户。
第十条 申请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乡镇扶贫部门确定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二)借款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贷款用途明确合法;
(四)贷款申请数额、期限合理;
(五)贷款人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借款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对其发放贷款:
(一)不具备本办法所规定条件的;
(二)生产、经营国家明文禁止产品、项目的;
(三)贷款用途不明确、不合法的;
(四)经营特殊行业未取得规定的批准文件的;
(五)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或有其他严重违法经营行为的;
(六)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的。第十二条 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乡镇扶贫部门比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农户清册,及时剔除脱贫农户与增加返贫农户名单。
第三章 建档、评级、综合授信与用信管理 第十三条 精准扶贫户的建档、评级及综合授信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等级及综合授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用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最高额控制原则。向借款人发放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不得超过其综合授信额度;其中信用贷款部分不能超过其信用贷款授信。
(二)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按照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的审批流程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审批。
第四章 贷款期限、利率、用途和还款方式 第十五条 贷款期限。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实际、偿还能力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原则上按月确定。贷款最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6个月。
第十六条 贷款利率。贷款人原则上应结合信用工程利率优惠、借款人对贷款人的存款贡献度、县级风险补偿机制、等,按照贷款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实行差别利率,具体利率执行标准以合同约定为准。
逾期贷款利率、罚息利率、违规使用借款的罚息利率及贷款的停息、减息、免息和挂息的处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有权限限制的,应严格按权限进行审批。
第十七条 贷款用途。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主要为:
1.农户从事农业(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加工等农业生产经营;
2.运输、商贸等商业贸易;
3.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服务行业及其他非农行业的合理小额信贷资金需求。
第十八条 还本付息方式。贷款人应结合借款人还本付息习惯、综合付息能力等因素,可按月、按季、按年进行结息或利随本清,原则上一年期以上贷款不得采用到期利随本清方式。还款方式根据借款额度、期限、还 款能力、还款习惯等因素,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可采取整贷整还、分期偿还等灵活还款方式。
第五章 贷款的申请、调查、审查及风险评价 第十九条 借款人申请贷款时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乡镇扶贫部门借款推荐表;
(二)借款申请书;
(三)借款人二代身份证件;
(四)农户贷款证(卡)。
第二十条 贷款的调查与审查。对农户建档、评级、授信过程视同对借款人的贷前调查与审查前移。贷款人收到借款人申请后,认真对农户贷款证(卡)、本人二代身份证件进行审核,及时与评级授信相关信息进行核对。
第六章 贷款的发放与支付
第二十一条 贷款发放程序:
(一)面签借款合同。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相关要求办理。
(二)贷款的发放及借款借据填制。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严格按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阳光信贷要求采取柜面放贷的方式办理,借款借据上应加盖精准扶贫标识。
第二十二条 贷款支付。贷款支付按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快贷通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具体的贷款支付方式,贷款人应当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无论采取何种支付方式,均须将款项转入借款人指定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严禁以现金方式发放贷款,确保 资金发放给真实借款人。
第二十四条 发放的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实行台账式管理,及时、逐笔登记贷款发放和收回、脱贫、返贫等情况,填列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台账(附件),并对这部分信贷档案专门标识。
第七章 贷后管理
第二十五条 贷后检查。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照快贷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后检查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六条 贷后管理监督。行社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应对分支机构贷后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着重排查防范假名、冒名、借名贷款,包括建立贷款本息独立对账制度、不定期重点检(抽)查制度以及至少两年一次的全面交叉核查制度。扶贫部门对农户的脱贫、返贫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并反馈至乡镇信用社。
第二十七条 对脱贫农户的贷款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管理直至贷款偿清,停止发放新的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第二十八条 风险预警。信贷人员在贷后检查过程中或通过其他渠道,若发现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以书面形式向信用社贷款审批领导小组报告。
1.借款人无故逃逸、隐匿、被司法机关关押、逮捕等; 2.借款人存在违法经营行为; 3.借款人生产经营不正常,资产明显减少,还款能力明显降低,影响贷款偿还的;
4.借款人死亡或家庭主要关系发生经济纠纷的;
5.借款人有拒绝接受贷款监督,挪用贷款或转移收入、资产,贷款逾期,拖欠利息等行为;
6.其他重大风险事项。
第二十九条 贷款催收。信贷人员根据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台账对即将到期的贷款原则上提前10个工作日按村逐户抄列还款通知,提前5个工作日送达借款人,并收回回执归档管理。
第三十条 贷款展期管理。
(一)办理展期的条件。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借款人还款意愿良好、预期现金流量充分、具备还款能力的前提下,若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给予办理展期: 1.借款人商品确已销售,但销售货款尚未回笼的; 2.受市场、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导致借款人生产经营等暂时发生困难的;
3.贷款期限与实际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的; 4.贷款人认定的其他合理情形。
(二)展期申请及审批。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确需要展期的,应当在贷款到期前10个工作日,向贷款人申请展期。展期申请应包括但不限于展期的金额、展期的期限、展期的理由、还款计划等内容,最终是否同意展期由贷款人决定。贷款展期按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贷审批程序和权限进行审批。
道路挖掘修复管理制度 篇5
一、道路挖掘计划管理
1.因工程建设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当年3月1日前,向建设局申报道路挖掘计划,没有申报计划的一般不予挖掘审批。
2.城市道路挖掘施工计划安排在每年的3月中旬至10月中旬实施。
3.道路挖掘计划由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
二、道路挖掘审批管理
1.需要挖掘城市道路须到建设局办理审批,影响车辆通行的须经公安交管部门核准。
2.因工程建设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申请单位须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报告、申请表(原因、地点、范围、工期、平面图);(2)规划部门对该项目的规划批复;(3)施工组织设计;(4)工程设计文件;
3.政务大厅窗口审查资料是否齐全规范后核发受理通知。4.建设局(业务科室)会同相关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勘察并提出勘察意见。
按照职责实行分类审批:
(1)A类:幅宽12米以上快速路主干道及挖掘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重大挖掘许可审批事项及其它对道路交通和市政管理影响重大的事项,须经建设局会议研究5个工作日批准。(不具备会议条件可分别签审)
(2)B类:幅宽12米以下的次干道、人行道及挖掘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对道路交通未造成重大影响的一般性挖掘许可审批事项,由建设局分管领导3个工作日批准。
(3)C类:幅宽在3米以下的支路、巷道、人行道、路肩、路坡、路边沟、街头空地、代征道路用地及挖掘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常规性设施维修挖掘许可审批事项,由建设局业务科室1个工作日批准。
5.经勘察审核研究决定符合条件的道路开挖申请事项,由分管领导签发《行政许可审批决定书》,市政管理处按审批决定到现场核定开挖面积,并按规定核算缴费金额。申请人依照缴费核算表缴纳修复费,并签署《道路开挖回复质量承诺书》。分管领导签发《道路挖掘许可证》,由市政管理处负责挖掘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城市道路挖掘。
(1)春节、五
一、国庆等法定假期及全市性重大活动期间;(2)一年内同一项目在同一地点重复开挖的;(3)在不利于修复的季节开挖。
7.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开挖,因特殊情况需要开挖的须经建设局会议研究后批准。
8.埋设于城市道路地下的管线发生故障需紧急抢修的,可先行破路抢修,同时通知市政管理处和公安交管部门,并在24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审批手续。
三、道路挖掘施工管理
1.经审批的道路挖掘申请人须按批准的位置、范围、期限组织施工。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位置、扩大面积和延长时间的,须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2.道路挖掘现场施工由市政处负责全面监督检查和质量验收。
3.道路挖掘施工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
(1)沟槽挖掘施工弃土应及时清运,不得阻碍行人和车辆通行;
(2)挖掘施工现场两端须设置醒目的施工公示标志(标明施工单位、施工期限、项目内容及挖掘范围)和安全警示标志(夜间悬挂警示红灯)、交通导向标志;
(3)路面顺道开挖施工,应采用可移动的高度不低于1.8米彩钢板沿线围挡,分段实施,分段长度不超过100米。横穿道路或交叉路口挖掘施工,必须在夜间分半幅进行,昼间应立即采取措施恢复交通;
(4)沥青式砼路面挖掘,必须采用专用机械进行边界划线切割,深度达道路基础后方可进行破碎挖掘;
(5)挖掘施工中遇到其它设施或不明物体时,挖掘单位要及时通知市政部门,由市政部门监督人员及时与设施权属管护单位衔接后妥善处理。因挖掘单位保护措施不力,造成设施损毁而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挖掘单位负责。
四、道路挖掘修复管理
1.城市道路挖掘后沟槽及非道路面开挖施工后的回填由挖掘单位承担,道路结构层(水泥稳定层)及路面修复由相应资质的市政施工单位负责,城区道路修复施工单位由市政处负责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2.道路挖掘回填、结构层、路面修复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不得随意降低或改变原道路结构标准和强度等级;
(2)道路开挖沟槽必须采用砂砾料换填,对埋设物受击易损或不易夯实的应采用中粗砂砾回填至管顶20cm以内后灌水浸泡,填实空隙;
(3)位于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下的挖掘沟槽回填料分层夯填厚度不得小于30cm,压实度不得低于95%,工程做法标准不得低于原道路结构标准;
(4)人行道挖掘修复应采用和原人行道同一材质材料恢复,且面层高差不得大于0.3cm,边角合缝应采用切割找补,不得随意用水泥砂浆或其它材料填补。
3.市政管理处应按照有关验收规范制定统一的验收程序,对道路挖掘恢复施工过程随时跟进检验检查,发现不合格问题,现场检查验收人员以书面(质量问题处理单)形式责令其施工单位进行停工整改。
五、挖掘恢复验收备案管理 1.道路挖掘修复实行质量保修备案制。挖掘恢复单位所挖掘恢复的路段,市政管理处应进行备案登记。一年内未发现修复质量问题,可全额退还挖掘单位交纳的质保金。若在质保期内出现质量问题,由挖掘单位负责重新修复,或市政管理处可委托市政维护施工单位修复,其费用从挖掘单位交纳的质保金中支付。
2.挖掘单位按审批时限完成挖掘恢复后,绘制竣工图并通知市政管理处进行恢复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后到市政管理处办理验收确认手续并备案存档。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6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2001年12月10日)
第一条 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信贷服务水平,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小额信用贷款的具体额度,由信用社县(市)联社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状况、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信用社资金状况等具体确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核准。
第四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第五条 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
(三)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
(四)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
第六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用途包括:
(一)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
(二)小型农机具贷款;
(三)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
(四)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
第七条 信用社应建立农户信用评定制度,并根据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制定具体的评定办法。
第八条 信用社应建立完善的农户贷款档案。农户贷款档案应当包括以下项目:
(一)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联系方式等;
(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等;
(三)还款的历史记录;
(四)所在村委会组织的意见;
(五)信用社信贷经办人员意见。
农户贷款档案的具体项目和形式,由各地信用社联社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九条 信用社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小组成员以信用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
第十条 农户信用评定步骤:
(一)农户向信用社提出信用评定申请;
(二)信贷人员调查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提出信用状况评定建议;
(三)由信用评定小组按照农户信用评定办法,对申请人进行信用评定。
第十一条 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具体等级设定及标准由各地信用社联社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二条 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的信用评定等级,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卡)。
贷款证(卡)以农户为单位发放,一户一证。农户不得将贷款证(卡)出租、出借或转让。
第十三条 信用社应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每两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及时变更信用评定等级及相应的贷款限额。对随意变更贷款用途,出租、出借或转让贷款证(卡)的农户,应及时收回贷款证(卡),并取消其小额信用贷款资格。
第十四条 持有贷款证(卡)的农户可以凭贷款证(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营业网点直接办理限额内的贷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也可以到持贷款证(卡)的农户家中发放贷款。
第十五条 信用社应以户为单位设立持贷款证(卡)农户登记台账。贷款证(卡)上记载的贷款发放情况应与信用社的登记台账一致。
第十六条 信用社应对信贷人员发放、管理和收回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贷款发放户数、发放量和回收率等指标制定相应奖惩措施。
第十七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小额生产费用贷款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八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
第十九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结息方式与其他贷款相同。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应督促辖内信用社联社,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备案。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
1.1 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普及, 县市有联社, 乡有信用社, 村有网点, 职工队伍庞大, 职工人数比任何一家国有银行都多, 资金实力雄厚, 其存贷款规模在国家社会信用规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信用社已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银行得力助手变成事实上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集聚农村闲散资金, 引导农村资金流向。
1.2.2为广大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1.2.3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业, 促进农村经济全发展。1.2.4调节农村货币流动, 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同时, 农村信用社还以存款准备金、业务备付金、转存款、特种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形式向国家转存大量资金, 为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集中现象突出
贷款集中是信用社经营的大忌。虽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集中问题进行了限制,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认识到了贷款集中的危害, 但由于经营地域过于狭窄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仍难以避免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集中问题。
2.2 法制环境缺失, 贷款人诚信缺失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 具体到农村的现实, 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 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3 中央政府扶持不到位
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 政府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 承担起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 但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 并未给农信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征税除营业税、所得税等十多种外, 还有各种附加费和地方摊派款项, 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4 农村信用社贷款文化落后
信用社贷款风险观念落后, 如在贷款的调查和审查中, 忽视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净流量的分析, 片面注重利润、担保、信用评级的作用;在不良贷款的处置过程中, 大量使用借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的办法, 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通过这些手段转为正常贷款;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上, 认为只要能够按时结息就是好贷款, 对借款人的品质, 贷款的实际用途, 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变化关注不够。
2.5 信用社贷款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才管理上较为混乱, 造成了现有员工素质不高。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是职业素养低, 道德风险大, 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上述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一些建议和措施。
3.1 建立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缓解贷款集中问题
建立多种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信中贷款的集中问题。贷款集中问题是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中心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向会员信用社提供异地贷款的信息, 帮助农村信用社实现贷款在地区、行业、借款人等方面的分散;二是开展贷款互换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之间相互交换贷款提供服务。笔者认为, 贷款互换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的重要途径, 贷款集中问题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贷款交换来降低各自的贷款集中程度, 从而降低各自的信贷风险;三是开展社团贷款业务, 帮助农村信用社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参加大型的贷款项目。
3.2 深化农村金融, 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工作, 最要紧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设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
3.2.1 增资扩股, 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资扩股既是农村信用社规范合作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可以提高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增强资金实力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要适当扩大股权设置范围, 把辖区内所有承认信用社章程的农户和企业尽可能地吸收进来, 形成广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落实民主管理, 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3.2.2 要延伸信贷范围, 扩大服务领域。
在优先保证粮棉油等作物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2.3 要转变经营作风, 改进贷款方式。
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对农业和社员的贷款比例, 对农业的贷款不能低于70%, 对社员的贷款不能低于50%, 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简化农户贷款手续,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贷款面小、条件苛刻、手续繁杂的问题。
3.2.4 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严格财务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账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 建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 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加大清欠力度, 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保全信用社的信贷资产,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平调、挪用和挤占信用社资产或借企业改制逃废对信用社的债务。
3.3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首先, 加强诚信教育, 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弘扬传统美德, 把诚信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次, 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意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是信用, 要想让农民讲信用, 要信任农民, 还农民一个信任。应该明白, 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入股组成的, 信用社的根基在农村, 为“三农”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同时, 农村信用社要想搞好经营, 获取经济效益, 其最佳路径就是面向农民。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咬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放松, 切实增强服务功能。你诚信, 我支持, 你增收, 我发展。农村信用社要顺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增加农户贷款, 着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农民只要有“信用”做抵押, 无需其他实物抵押, 信用社就应给他们放贷。
3.4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尽快组建全国和省级信用社行业协会, 对参加协会的信用社会员提供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市, 加快组建地市级信用联社, 专门承担对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要切实抓好各级信用 (联) 社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职工培训, 认真抓好减员增效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继续执行员工总数负增长政策, 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工效挂钩。
3.5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减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
[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
信用修复管理办法 篇8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融资问题正在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企业内部如何加强信用管理、银行如何建立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为中小企业顺利开展外部融资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管理 内部管理 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开始呈现多元化,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大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5%的工业就业职工就业于中小企业。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增产只中76%来自于中小企业。同时中小企业也是制度和技术创新主力军,全国的专利技术65%是有中小企业所拥有,新产品中的80%也是由中小企业进行开发的。因此,加强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加强中小企业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融資问题成为目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融资根据融资的渠道不同,一般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依靠企业内部积累来获得资金资本。外部融资是指通过外部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由于内部融资规模有限,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部融资是企业扩大融资规模的有利途径。一方面可以为融资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商业贷款。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创业板,已经于2009明年10月23日开板,这为中小企业供了一条有力的融资途径。但是,统计数据表明,中小企业资金的来源65%依靠各类商业银行贷款,权益性融资只占到了17%,其他的占18%。这说明外部融资,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性融资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更倾向于大企业,中小企业银行申请被拒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此外,专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数量有限,规模相对也较小。担保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担保也是十分谨慎,对被担保的企业设立了严格的条件限制,导致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支持。可见,融资问题正在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打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目前促进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上述的现状,一方面是企业的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有金融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原因。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以及融资环境的综合分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为了获取较高的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比重较小,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很难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这对企业融资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其次,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相当较低。普遍缺乏良好的商业信用,企业的违约率极高;整体融资信用严重不足,获得贷款的企业归还贷款不及时,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财务信用低下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企业会计处理不规范,人为的偷税漏税,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较低的信用水平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再次,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的管理能力较差。财务管理工作的非规范性,导致金融机构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减少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第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无形中设置了贷款的屏障,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于所有企业的贷款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银行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了加强了对其的贷款限制。同时,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出于盈利角度,银行更倾向于向综合实力较强、信用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此外,我国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从事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等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资金有限。这些因素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
第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我国在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中都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了特别的规定,但是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中在实际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缺乏具体的规则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国家缺少对于中小企业专门的扶持政策,宏观上对于大中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近些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但是还是缺少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融资渠道、特定贷款担保以及优惠贷款利率等政策。
三、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措施
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增强,我国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关注,加大了对其扶持力度,但是综合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措施。
第一,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建设,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关键还是要加强企业自身建设。首先,要建立规范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科学性。不断的加强信用管理,提高企业总体信用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要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关注。尤其是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控制企业偿债能力,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
第二,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固有模式,银行对所有的企业实行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不够科学的。改变评价的标准并不是简单地降低信用等级要求,出于对融资方和投资方公平考虑的角度,将现行评价标准中不合理的成分进行调整,例如适当降低企业的规模和综合实力的权重,相应的增加企业的偿债能力的比重。修改后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不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使信用情况良好的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三,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关于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约束和理论指导。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创业板的建设和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对中小企业实行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设立特定的金融担保中介结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规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动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不尽如人意,有待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进行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的扩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源泉,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中小企业的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康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定价研究.理论界.2006(9).
[2]王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商业经济.2008(12).
[3]白晓革,胡俊峰.提升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优化企业内部机制的角度.未来与发展.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