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考试重点

2024-10-16

政治学考试重点(通用8篇)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1

农民工作为这个社会最具活力的劳动大军,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近些年来,全社会对农民工处境给予了高度关切,农民工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城市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而这一切都与目前中国农民工群体漂移在城市和农村有关,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大量的农民被吸引到城市里来;而宏观经济恶化时,最先遭受打击的就是农民工,他们被迫返回农村。农民工返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只是把一系列的问题带回农村,使得农村就业压力增大,产生一系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一旦失业,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还要靠农村那么一点土地生活。9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养老保险,不是他们不想要养老保险,而是他们不敢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衔接的推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尖锐矛盾,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养老保险关系,即使个别能转移,但是费时费钱费精力,而使农民工很难真正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也就是说各地实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便民和不利民的根本缺陷,而制度的执行者和制定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维护这种缺陷。他们认为这种制度对本地是有益的,有利于增加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正是依靠农民工的努力才早就他们的地区的繁荣发展,他们是否应该主动的承担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力争给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无业的农民工适当的社会救济,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条件,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出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可是,有些城市不仅对农民工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视为当地政府的负担,把他们迫回农村。让当地政府敢于这样做的原因是中国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它把一国公民划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让农民工不能享受到打工地的一切社会保障,即使失业也不能划入当地的失业救济体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尽快出台农民工养老保险跨地区续转的相关办法,保证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自由流转。最理想的是全国不分城乡不分地域,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体系。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需要政府改变执政理念,平等的对待全体公民,其次,需要和地方政府协调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分账和激励机制问题。

对于农民工来说,不一定都要外出打工,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种就业压力和人口压力。当地农村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无论是对于返乡的失业农民工,还是当地的失业农民工,当地政府短期内可以通过扩大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等来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来说,整个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来容纳更多的本地农民的就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搞些花样来迎和上级领导和媒体,极力的推动农民创业。可是,对于农民工来说,选择就业需慎重,量力而为。创业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不仅需要有本身的素质问题,也需要政府给的政策环境问题,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不能盲目的创业。在创业前,大地政府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分险教育,让他们对创业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防止出现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其实,对农民工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专业,拥有一技之长,然后,自己去再就业,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实际。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2

工作要点称, 2008年将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 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工作要点称, 今年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认真做好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 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同时, 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 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把学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学费标准、录取规则、录取过程、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 进一步提高考生和高校满意度。加强对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等考生考试资格和录取名单的公示和监督。继续综合治理高校招生环境, 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危害考试安全和录取公正的各种违规、欺诈行为, 确保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安全。

另外, 今年教育部将强化研究生招生管理和监督, 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 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

高校招生明确八类保送资格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 八类考生可参与保送生选拔, 对在保送生招生过程中提供虚假身份证明或获奖材料而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 一经核实, 取消其当年保送录取资格, 以及参加高考资格, 并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已被保送入高校的要取消学籍。

八类保送生资格包括: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赛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据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生源的特殊要求, 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仅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本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另外, 曾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退役运动员, 以及公安英烈子女也有资格参加保送生选拔。

教育部要求, 高校须对保送生进行文化测试及相关考核。

公务员面试题将每日更换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将由国家人事部统一提供, 在面试阶段, 试题会每天换一套, 而同一天不同部门的面试题完全一致。昨天, 人事部副部长杨士秋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人事部网站联合专访时透露, 为保证面试的公平和公正, 人事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每天更换面试题、面试期间有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等。

为规范招考面试工作, 做到客观、公平、公正, 杨士秋表示, 在今年招考当中, 中组部、人事部对面试名单的确定作出规定:各个招录机关要提前明确各个职位的面试比例。公共科目笔试结束之后, 中组部和人事部将根据面试的比例要求, 按照分数高低来确定各个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考试的人选名单, 在确定之后, 还要在人事部网站上统一公布。

分析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重点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不仅通过简单的选择题考查初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事情进行正确判断,对学生的综合整理能力、表达能力进行锻炼。然而如果想在中考思想品德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得不对以下问题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但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试前培训,使学生意识到开卷考试的习题并不能再书中全部找到答案。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对于选择题的作答,选择题的信息容量较多,分值比例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摒弃以往抄书写答案的想法,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仍然要花时间学习思想品德。

二、主观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对2001年以来中考思想品德的试题分析,发现主观试题占试题总分的60%,可见主观题在思想品题试题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主观题主要分为材料题、简析题、关系题、图表题和活动探究题。

每一题的解题思路都不同。例如简析题主要针对人物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明确判断人物做法的正误,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阐述对自己的启示和对人们的意见。但在应对关系题时,题目要求并没有提供过多的线索,只要求学生谈谈两者或多方之间的联系,面对这一类题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综述,在答案第一句就明确表明两者的关系;随后表明两者的变动对对方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两者对当今政治的重要性。

而主观题的试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时刻锻炼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运用能力,并灵活将各个政治术语进行重新整合,联系生活实际解答考试题。在了解主观题的重要性时需注意几下几点问题:

1.分析测试习题,重点讨论失分原因

为了逐步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每一次的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包括:(1)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回答问题时只进行书本抄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急于求成,为了节省时间,看到试题时不假思索填写答案,在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作答,导致答非所问;(3)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成熟的解题思路;(4)不能开拓审题思维,在解答材料题时不能从多方面分析材料存在问题,导致回答不全面而失分;(5)答案口语化严重,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答案没有经过精心组织,不能将答案与材料紧密联合起来,导致答案意向不明确。

2.带领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使学生有针对性答题

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A代表在答案中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灵活运用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分析作答;B代表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能完成试题的基本问题,缺乏适当的术语表达;C代表答案基本正确,思维较清晰;D代表不符合做题要求,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答非所问。现如今阅卷人主要采取意见得分,对考生的答案主要结合考生所处生活环境,判断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考查学生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用正确合理的文字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分析评分标准后需结合实际评分情况为学生介绍评分标准,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向A类答案进行靠近。

3.培养学生答题思路

训练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随意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答题之前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保证事半功倍,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回答主体思想。

一般主观题主要讲实际发生案例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表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清楚出题人的目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在阅读材料时将问题提供的每一个信心都列在考虑范围中,以免遗落答题点;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回归课本教学内容,思考与问题相关的一切知识,确定答题切入点;结合材料内容,从心理运用、道德规范、法律等方面全方面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通过正反两方面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向。

三、结束语

结合上文对初中政治习题的分析归纳,教师在教导学生科学学习思想品德时,不仅需要监督学生认真掌握基本课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要在学生日常训练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要求,清楚出题人的考查点,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过程中,表现基本道德,为答题时的自我观点阐述奠定基础。学生在应对思想政治题时,经过大量训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不同政治问题,保证自己在中考中无压力应对考试,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下中考开放性问题命题的发展趋势——从南宁市近几年数学中考看试题的命制特点,《考试周刊》,2012(71).

[2] 何苏祥. 新课改,新思路,新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浅探[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3] 车宝鸿. 从生活出发促学生成长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探究[J]. 新课程(教师版),2010(11).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打印稿 篇4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1、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含义

指社会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形成社会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导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之中。形成原因

导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之中。供给和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的可能性,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转变为现实性。因此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后果

(1)经济停滞,即经济呈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微放型,产业结构低度化。同时,产业间关联作用弱,产业组织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

(2)工业化的中期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第二次产业加速增长,无论其产值占全社会GNP的比重,还是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都是最高的。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渐快。这一阶段之中、后期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使总量矛盾渐渐缓解,甚至可能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二元经济结构显著转化。

(3)工业化后期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第二次产业增长相对减速,第一次产业完全现代化和进行集约式经营,第三次产业在GNP中的比重升居第一。从工业内部看,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反映当代高新科技的部门(行业)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为主导产业。二元结构消失或基本消失,乡村生活现代化,用是双重的,既改变需求也改变供给。

第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按照经济有偿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手段。第四,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即国家财政安排的预算内投资。第五,财政补贴

包括生产性补贴和生活补贴。

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

1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从而在全世界实现福利最大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它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是在科技和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的情况下,规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一)生产活动的全球化

第一,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第二,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表现在生产关联型的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发展成为水平型分工,从注重产品的前后向联系发展到重视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的分工量增长;(2)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就业水平下降;全社会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和工作在城市。

(3)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实际存货水平上升。

(4)后工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主导产业群

2、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 发生质的飞跃。产业结构性质趋“软”。知识的使用具 含义 有非极限性和非独占性,知识复制越多,成本越低,如果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物价边际效益越高;以知识产业为结构主体的知识经济增持续上升,货币持续贬值,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长具有连续性,衰退周期被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连续性、行的状态,便是需求膨胀。扩散性和产业化所淡化,使经济增长与发展得以稳定、形成原因 持续下去。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整个社会经济真除去商品经济的一般原因之外。在非市场机制条件下,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原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四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两个方面说明。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取决于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涵义。

力度。就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经济杠杆对市场经济的后果 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1)它会使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最终损害经济增长。制的活动。

(2)形成大起大落的经济超常波动。(3)还将导致价

2、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格扭曲,使资源配置非合理化。(4)通货膨胀还会使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最大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分配公平化三种。

市场失灵及微观经济政策 ●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1 市场失灵的表现 的增长是宏观调控目标中的核心问题。投资率和资金第一,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第二,收入分配不公和非使用效率的合理选择,单靠市场是不能实现的,要求价值品。第三,市场不完全。第四,信息不完全。市政府实行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经济过热的政策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不能有效地措施,对国民经济增长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动消除垄断。市场●优化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结构的优化,能使社会供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给更好地满足社会多种需求,防止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目性和滞后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政府制定2与市场失灵直接有关的经济政策实际上都是微观经产业和地区发展规划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方面优于市济政策,这些政策的目标是平等和效率。这些政策主场功能。

要包括: ●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它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第一,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劳动生第二,矫正外部性的经济政策。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第三,促进竞争,反对垄断。施减小市场分配的不良后果。

第四,收入均等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性的经济系统中,国际三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收支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影

1、产业结构演进的含义 响。对国际收支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演变,从横向上是指各产业部门及其内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以保障国际收支的平衡。部各行业之间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的合理化格局;从五

财政政策的含义、目标及实施手段 纵向上则指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

1、财政政策 的高度化趋势。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

2、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 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1)工业化初期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准备条件的阶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段。产业结构的特征:第一次产业在GNP中的比重逐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步降低,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

2、目标

人口中仍占绝对份额;第二次产业处于建立和初步发①稳定物价。②收入分配公平。③经济适度增长。展期,成长速度有加快趋势,但基本是指轻加工工业,④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制造业远未成为主力军;带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3实施手段 点,即趋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与十分落后的传统农业第一、国家预算

并存,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少量现代技术与大

国家预算即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量传统技术并存;资源密集度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二、税收

不仅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相比只占微弱优势,几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乎无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呈粗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总量调节作

自由竞争。

2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有:(1.)进口关税。

(2).进口限额,它通过签发进口许可证来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

(3).国家垄断贸易。这是指由国家授予国有企业垄断某些商品进口的权利来达到限制进口商品数量的目的。

(4).外汇管制。它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它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

(5)禁止进口。一般是针对对本国利益或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商品,如低收入国家严禁奢侈品。(6.)本地购买法。政府颁布法令,要求进口商优先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

(7.)非关税壁垒。

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七

国际金融市场结构

国际货币市场也称国际资金市场,是经营短期(一年以内)资金借贷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是指进行一年以上的国际性中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外汇市场是外汇交易的场所。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固定场所的有形市场,一是没有固定场所的无形市场。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存在着这样几种交易方式: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

汇率制度的含义:概念:汇率也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在两国货币之间,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数量来表示的价格。

汇率的标价: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的货币来表示其汇率。间接标价法,又称应受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外国数量的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根据不同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制定出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或者由政府用法令规定的本国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这种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故称为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不予固定,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任其涨落。

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政府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八

经济全球化含义、特征、影响

以及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经济发达水平相近的国家参与分工的可能性增大。

第三,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正在由市场机制主导转向跨国公司和区域集团主导。

第四,世界性的生产网络正

(二)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散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形成了规范的全球投资框架

第一,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总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继续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各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正在走向自由化。

(四)多边贸易体制的最终确立,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五)越来越明显的金融全球化

(六)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劣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应用。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三大代价

国家在宏观调控时如何让调节和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考)

1、(1)宏观调控的涵义。

就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经济杠杆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 制的活动。

(2)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三种。

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关系对形成市场

运行的总趋势起决定作用,因此,关键是要形成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市场运行环境,形成适度的买方市场,以促进生产者之间的有效竞争,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保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维护人民大众实际利益、安定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要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在各种经济政策间进行合理选择,即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宏观调控目标中的核心问题。投资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合理选择,单靠市场是不能实现的,要求政府实行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经济过热的政策措施,对国民经济增长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优化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结构的优化,能使社会供给更好地满足社会多种需求,防止结构性的供需失衡,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政府制定产业和地区发展规划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方面优于市场功能。

●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它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减小市场分配的不良后果。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性的经济系统中,国际收支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对国际收支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以保障国际收支的平衡。2财政政策

(1)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2)目标

①稳定物价。②收入分配公平。③经济适度增长。④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3)实施手段 第一、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即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第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总量调节作用是双重的,既改变需求也改变供给。

第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按照经济有偿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手段。第四,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即国家财政安排的预算内投资。第五,财政补贴

包括生产性补贴和生活补贴。

3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目标而制定的各项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来实施,以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为目标。

(2)货币政策手段

第一,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则增加或减少上缴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相应减少或增加了本身的贷款规模,再通过存款倍数派生机制,以数倍规模缩小或扩大货币供应量,可以抑制或刺激有效需求,达到调控经济形势的目的。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上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以及银行机构发行的证券等,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传导机理同上。

第三,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

十 区域经济集团的概念与内容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各成员国根据平等互利和自主的原则,在共同战略的基础上,在各自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的领导下,通过共同协商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生活由国家过程逐步转变为国际过程。

内容:第一,在生产领域按市场机制和计划内原则协调生产,促进区域内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二,制定适当的地区性贸易保护政策,以利于保护区域内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尽量减少区域经济利益与全球经济利益矛盾。

第三,协调或制定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

第四,在金融货币方面,进而建立起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

第五,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内,统一各国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法律条例和行政命令,逐步建立起统一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程序。

第六,协调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其它问题,让出一部分国家主权。

十一 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区域经济集团

1、欧洲联盟: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对外渔业政策。建立货币联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就建立欧洲经济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87年,美国与墨西哥签署贸易协定大纲,以此为基础,两国总统于1990年12月宣布将就有关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展开谈判,加拿大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1992年底三国总统共同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又增补了一个“补充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的成员国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个创始国发展到今天18个成员国,并且在制度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有三个特征:一是合作形式的灵活性。二是合作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开放性。

十二 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

2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指不发达国家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是一个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观念习俗的变化过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发展。

十三 社会保险的特征、构成和类型? 1社会保险基本特征

第一、强制性

所谓强制,是指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第二、保障性

社会保障的保障性特点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安全感,减少了后顾之忧,而且维护了社会安定。第三、普遍性

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十分广泛,但社会保险的普遍性,则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互济性

每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与享受社会保险权利不可能严格对应,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互助共济原则。

第五、福利性

社会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益,不以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社会保险项目的取舍和保障水平的高低。

2社会保险构成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十四 国际分工的四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15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最初的分工形式。第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在这个时期,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机器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和规模,一方面使其产品销售及原材料供应必须寻求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又为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形成了。

第四,深化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其具体体现为:(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渐加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也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产国的分工在削弱。(5)出现了有组织协议式国际分工。

(6)国家分工从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部门渗透,出现了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格局。

十五 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是指采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外国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主张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

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就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结合。首先,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必须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保护期限有明确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导向的能力,保护期结束后将其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从而将进口替代的负效应降至最小。其次,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制造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结合。最后,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

十六、如何理解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形式

1、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含义:指社会总需求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形成社会总供给绝对或相对过剩的情况。导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之中。形成原因:导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可能性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之中。供给和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

盾就具有了一般的可能性,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转变为现实性。因此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2、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

含义:如果社会总需求持续地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物价持续上升,货币持续贬值,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状态,便是需求膨胀。

形成原因:除去商品经济的一般原因之外。在非市场机制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原因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说明。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取决于宏观调控力度。

十七、什么是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产品按其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状况和相互衔接的程序,以及使用去向,可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5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涵义

国家形式(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包括过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国家本质与国家形式的关系:国家本质决定国家形式、国家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起维护国家本质的作用。国家形式在根本上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的。

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

君主制:

l 古代:

n 等级君主制-中世纪欧洲

n 贵族君主制-古罗马?

n 专制君主制(中国)

l近代:

n 君主立宪制

u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

u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战前日本&一战前德国)

共和制:

l 古代:

n 贵族-古罗马

n 城邦君主-古希腊

l近现代:

n 议会制-德国

n 总统制-美国

n 半总统制-法国、瑞典

n 委员会制-瑞士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最主要的区别集中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上。P32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择)

三、中国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容和特色P33四点(非重点简答)

我国单一制的三种形式:民族区域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P34(选择)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概念

国家机构是形式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只能和外部只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官吏和常备军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恩格斯(多选)

二、中国国家机构概况

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其性质和职能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师机关、国家审批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国家主席:国家主席的职权是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来行使的。(2届连任)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国家军事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

人民法院:国家审批机关。

中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在中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首要地位。

三、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简答)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6

高三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及详解:

1.答案:C。A选项中“扩大了货币职能”说法错误;刷脸结账减少了现金的使用,但并不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B不选;刷脸结账使用的是电子货币,不是虚拟货币,D不选。刷脸结账能减少收银人员的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超市的用工成本,C选项正确。2.答案:D。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关于通货膨胀,A、B、C说法正确。“需求不足、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应该是通货紧缩的表现,因此选择D。

3.答案:A。抑制通货膨胀,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排除④;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措施,排除③。①②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故选A。4.答案:D。读材料可知:1月3日,1美元﹦6.9498元;9月11日,1美元﹦6.4997元;12月29日,1美元﹦6.5342元。与1月3日相比,9月11日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升高,竞争力下降,而美国人到中国消费费用增加,因此不选①选②;与9月11日相比,12月29日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不利于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有利于美国进口,因此不选③选④。答案为D。

5.答案:C。材料表明,OPPO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采取了正确的营销策略。因此答案选C。6.答案:D。图像表明,受某种非价格因素影响,商品需求量下降,均衡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D现象与图像中信息吻合。

7.答案:C。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措施属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选②不选①;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创新税收模式,会在短期内使财政收入减少,而不是增加,选④不选③。故选C。

8.答案:A。金融资产收益率与多种因素有关,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能促进资金的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能降低金融风险,也不一定能提高金融资产收益率。故选A。9.答案:D。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通过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是国家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强制性,②④正确。③中“有利于增加全民收入”错误,排除;①强调效率对公平的重要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①与题目无关。故选D。

10.答案:B。材料中的措施不属于社保制度范围,不选②;③中“降低行业标准”错误。①④正确,答案选B。

11.答案:C。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②说法错误;④是措施,不是原因,排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①③正确,选C。

12.答案:B。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世贸规则,不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也不利于美国的长远利益。因此②④正确,①错误。市场具有开放性,美国的做法并不符合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要求,③判断错误。故选B。13.答案:D。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A、B、C表述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

14.答案:B。该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义务,以更好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是人权内容之一。因此①③正确。隐私权属人身权利,不属于政治权利和自由,②说法错误。该规定不是规范司法行为的,④说法不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A。针对“权钱交易”这一违法行为,可以加强监督,使其“不敢腐”;可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使其“不想腐”。因此①②正确。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提高,③不选;国家保护官员的合法利益,打击其非法利益,④以偏概全。故选A。

16.答案:C。审议权是人大代表的职权,①错误;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简机构为了优化职能配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而非缩减职能,所以选②不选③;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④正确。故选C。

17.答案:D。人大代表质询政府工作,而非公民质询,A不选。题干中参与决策的主体是各界人士,是公民,不是人民政协,B不合题意。题干中公民参与决策,是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不是履行政治义务,C不选。故选D。

18.答案:B。全国人大修订立法法,规范地方人大立法行为,保障地方人大的立法权力,因此①③正确。题干未涉及党领导立法,③不选。我国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④说法错误。故选B。

19.答案:B。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不是审计署,不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因此①④不正确。故选B。

20.答案:C。人民代表大会是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是协商推荐产生,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所以A、B、D不对。故选C。

21.答案:C。高中生参与模拟政协活动,撰写提案,在实践中增进对政协协商的了解,因此①④正确。提案权是人大代表的职权,②不选。高中生的优秀提案由政协委员提交政协会议,是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的表现,不是代替公民的表达权,③不选。故选C。22.答案:A。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是发展的关键,③错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前提,④错误。故选A。

23.答案:D。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所以,A错误,B项夸大该规定的作用,C项在题目中未体现。故选D。

24.答案:A。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合作共赢理念,但“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在材料中未体现,③不选。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是共同利益,④不选。故选A。

二、非选择题答案:

25.答: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教育补贴、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3分)

②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物价;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3分)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人民需求。(3分)26.答:①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深化国企改革有利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分)②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3分)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坚持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既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又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分)

(回答“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可酌情给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9分。)

27.答: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2分)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基础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2分)

③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激发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分)

④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分)

28.答:①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标志。(1分)

②自觉接受监督。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坚持政务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了政府公信力。(2分)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精准表述服务事项,将公共服务落到实处,提高行政效能,打造便民利民政府。(2分)

④切实履行经济职能,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理顺政企关系,提升企业获得感。(3分)

29.答: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分)

②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创新村民自治基层治理模式,细化村务管理,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分)

③坚持依法治理,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制定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建立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2分)

④总之,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2分)30.答: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推动上合组织发展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各成员国的利益。(2分)②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并践行“上海精神”,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2分)

③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促进了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维护区域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2分)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主动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如何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是每个初中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如何培养初中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的自主性进行几点研究。

一、目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改革从任何的科目上看, 都有一定相互关联的新思想产生, 新课改后有着最大变化的是师生之间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转换。近几年我国全面实施新课改, 素质教育也被人们广泛的提及, 但是有些初中政治教师还保留着原有的教学观念, 没有办法达到新课改真正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一些老教师来说, 他们从心理上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仍然没有完成其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之间角色的转变, 出现只重视考试成绩和教学进度的现象, 忽略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在思想上的差异性, 这些习惯俨然成为了初中政治课堂实施新课改思想的阻碍。政治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教师如果还只教授死板的知识, 就会导致初中政治课堂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有效教学

(一) 多加开展政治教学中的互动性

新课标改革主要的变化就是教师、学生之间扮演的角色, 新课改思想要求学生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来。政治教师不能只是盲目灌输课本知识, 而应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那么就需要培养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想, 从思想上达到认知。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讨论正确的处事方法, 也可以以一件政治时事为论题,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但是初中政治教师应更容易接受多样化的思想, 并能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兼容性, 并非是学生的思想如果与老师不同, 就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如果政治课堂缺少一定的包容性, 不能吸纳、兼容多样的观点, 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导致学生不能自由地徜徉在广阔的思想中。这里的“包容”指的是正确的、客观的观点, 如果学生有一些偏差的极端思想, 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勇敢发言的行为进行鼓励, 给其一定的肯定, 然后运用较为委婉的语气对其思想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对其思想有着正确的引导, 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 以学生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于班级中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教师在政治教学课堂上, 应该充分地观察并顾及到不同学生之间不同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对不同的初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 一少部分学生思想觉悟比较高, 对问题也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以启迪教育为主, 然后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反而对于叛逆心理强的学生, 教师就应多用情感交流的教学手段, 解决学生心理上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其多加关爱, 安慰并关心学生。但是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 应明辨是非, 在原则上不能有丝毫的退让, 自身树立起良好的思想观念, 以身试教, 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 通过合作式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从而选择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形成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合作的教学模式, 按照学生个体之间性格的差异, 合理进行分组, 通过小组讨论, 使其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一定要注重小组中的明确分工, 调动起全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由不同学生承担记录数据、收集材料、发言总结、汇报、做实验等讨论环节, 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作用, 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政治教师应通过合理的小组讨论机制强化初中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身对小组讨论结果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尊重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和看法, 逐渐树立起互勉互进的集体意识。最后, 政治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 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 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讨论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的新一轮改革, 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教学课堂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热情, 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我国的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登, 谈新课改中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J], 成才之路, 2011 (33)

[2].吴常春, 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11)

[3].李传云,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2)

政治学考试重点 篇8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分析重点; 直奔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04-001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一种很适合于本人运用的教学方法,那就是“直奔重点教学法”。这种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前仔细分析重点,一上课就要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去读、讨论、提问、讲解、扩展、训练。这种方法我认为既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和当今课改精神。

一、分析重点

分析重点就是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作详细地分析。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本节重点内容“是什么”;二是这个重点内容里面的知识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三是根据这一重点内容,它要求学生在以后的行动中该“怎么做”。

1.是什么,就是指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例如初三教本关于“伟大的基本路线”这节课,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就是分析这一教学重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关于“伟大的基本路线”,要分析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基本路线?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什么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重点。

3.怎么做,就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生活中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中去,具体该如何去做。这是一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学生只知道理论知识,而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失败的,做的是无用功,教学目标没有达到。例如关于“伟大的基本路线”,通过教学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今后的行动中要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直奔重点

直奔重点教学法我前面已作了说明,就是要一上课就引导学生去学习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我们一上课就告诉学生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激起学生学习的探索欲。

直奔重点教学法我认为在实际运用中要抓住读重点、讨论重点、提问重点、讲解重点、扩展重点、训练重点等几个环节。

1.读重点,就是一上课就告诉学生本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去读它,熟悉教材,最先把握重点知识,因为这时是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时期,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全文通读,就会注意力分散,政治内容理论性又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缺乏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读重点,还要根据老师设计的简答题来读,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了解重点知识的要点、共分几个层次。例如,关于“伟大的基本路线”的重点内容,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一个中心是什么?两个基本點是什么?(3)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4)实现奋斗目标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就是要求学生把重点内容读三遍,第一遍了解,二、三遍理解,两三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抢答上面的题目。抢答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鼓励、表扬、点拨,不能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讨论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展开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根据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同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要设置讨论的题目,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解的深度。如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有什么重要意义?(3)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4)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奋斗目标?(5)为什么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讨论中教师先不明确答案,由学生自己根据理解带着问题在课本中找答案,小组间展开竞赛,看谁找的快。教材中没有答案的,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讨论、整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讨论的热烈、答案整理的好。这个过程时间安排在七、八分钟为宜。

3.提问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产生的疑问对老师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问可分为小组提和个人提两种方式。小组提就是以讨论小组提问;个人提就是在小组提过后由个人提问。提问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重点知识提,不要偏离学习的重点。

4.讲解重点,就是教师对课本重点知识作出恰当的讲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重点讲的我认为有三个方面:(1)根据学生围绕重点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且讲解宜简不宜繁,要用通俗易懂、学生知道的知识去讲解,学生懂了就行。(2)对学生没提问到的、教师认为该讲的重点要讲解,但不能过多。(3)根据历年中考出题中涉及到本节重点知识的高频考点,教师要作出详细地讲解,不能怕麻烦。例如关于“伟大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改革开放的原因这两个高频考点,教师要一条一条给学生讲,直到学生听懂、理解透为止。

5.扩展重点。知识扩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践中去运用、去检验。例如在讲“伟大的基本路线”中的改革开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列举我国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2)请同学们讨论进行这些改革,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何重要意义?(3)说说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欢送毕业生既建团90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单下一篇:饱经沧桑的皱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