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点知识

2024-07-30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共8篇)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 篇1

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当代民族精神的体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国家:

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②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③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

(2)青少年(公民)要怎么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②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为民族精神文明增添新的内容;

③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担当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内容:

(1)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重要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7、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8、怎样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

(2)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和发展。

(3)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大胆吸收和利用适合我国国情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5)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迷信、反“三俗”,自觉抵制腐朽文化。

9、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1)作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意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没的有效形式。

(3)青少年应怎样做:

①要保持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消极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

②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迷信、反“三俗”,自觉抵制腐朽文化。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 篇2

通过对日本推行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致力于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基本专利, 有策略地推动创新型科技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三是改善国际市场环境, 树立领域内的领导角色;四是开展农商工的知识产权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最重要的致富工具、竞争手段和战略资源, 这将促使知识产权产业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培育和形成国家、区域知识产权优势,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的战略制高点。本文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与意义展开论述, 探讨如何确定区域 (以河南省为例) 知识产权战略的特色与重点任务。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和定位

2008年,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 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富民强国”。“知识产权富民”是指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积极创造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机制和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激励并保护公民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和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发明创造、智力创作、创新设计的积极性, 使公民掌握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并通过传播、转化、许可、应用等方式, 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回报, 用知识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知识产权强国”是指国家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面对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规则国际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 在研究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 主动地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国际规则, 改革管理体制, 完善市场机制, 健全法律政策, 激励保护创新, 有目的地优化配置人才、知识、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源, 以求得长期竞争的创新优势——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富民”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基础, “知识产权强国”是“知识产权富民”的保障, 两者相互依托, 互为表里。

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属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 对实现国家总体和中长期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为使这“三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必须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放在重要的位置。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 可使之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国家总体战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确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特色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地方层面的落实和深化,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衔接, 服务于区域中心工作和总体战略, 在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要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 坚持总体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考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本地区科技、知识、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突出地方特色, 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 通过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为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此外, 各个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应该形成上下互补、东中西互补, 行业与企业互补, 官产学研互补, 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截至2009年8月, 全国已经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颁布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相应实施意见。其中, 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广东、贵州、陕西、四川等10个省、市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北京市、重庆市分别出台了《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和《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河北、云南、青海等三省分别出台了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战略制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已出台战略纲要或实施意见的省市中, 上海、贵州等开展了战略实施评估工作;陕西、河南、四川、广东等省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年度推进计划;江苏省开展了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的创建活动。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大体都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模式, 成立了由省内相关部门组成的, 主管省领导为组长的战略制定和实施领导小组。与国家战略不同的是, 区域战略在制定中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 注重突出知识产权工作对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例如, 北京市的战略以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为切入点, 依托科教优势, 侧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重庆市的战略突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提升重庆招商引资的软实力;河南省的战略以农业、食品工业和传统知识为切入点, 通过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 加快河南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转变;湖南省、辽宁省、陕西省的战略则分别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环渤海经济圈, 关中经济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展开, 制定出以块带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任务——以河南省为例

《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战略纲要》) 于2008年11月2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笔者将在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讨、制定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经验都倾注到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研究和制定之中。

《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以“富民强省”为宗旨, 以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 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基础, 以提高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为重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 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法制保护有力、专业人才充足、创造机制活跃、实施效果明显”的知识产权强省战略。

《战略纲要》除了在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版权领域提出明确任务之外, 结合农业大省、文化大省的特点, 明确了植物新品种、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领域的重点任务。另外, 结合河南省的产业特色, 《战略纲要》明确了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任务。例如, 在战略支撑产业领域, 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有色金属、食品等产业领域, 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 提高知识产权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 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引导企业着力开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附加值,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打造知名品牌, 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企业研发、运用节能减排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 实现可持续发展;用知识产权联盟促成集成创新, 推进一批食品工业密集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铝加工产业集聚区、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石化基地建设, 力争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逐步实现“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及制药等产业, 积极研发对产业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高度重视国内外各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布局,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局部技术领域加强原始创新, 形成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计算机软件版权在内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鼓励引进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从属专利;围绕相关领域的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 加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 实施外围专利策略, 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专利保护网, 为在知识产权竞争中实施交叉许可、形成专利同盟创造条件。在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域,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核心版权产业;把握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顺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注重创新,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文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动漫、游戏软件、广告装潢、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发展, 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 丰富旅游产业内涵, 培育一批旅游服务著名商标, 打造旅游品牌, 发展旅游产业;推进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以及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权和登记版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 积极拓展以知识产权为引导的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服务业, 通过与国内外大型物流、商贸企业的联合, 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现代服务商标;以河南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商标和老字号流通企业为龙头, 组建企业集团, 实现品牌共享。在农业领域,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保护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农业设施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突破;重点建设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产品, 积极采取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打造知名品牌;重视粮食、果品、肉制品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商标注册, 培育一批驰名和著名商标, 形成知识产权优势;把知识产权与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相衔接, 提高全省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 “战略纲要”还提出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培植工程”和“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等,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的具体途径、任务和措施, 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当然, 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 “战略纲要”也有诸多不足和遗憾, 一些问题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加以弥补。

“知识产权富民”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基础, “知识产权强国”是“知识产权富民”的保障。

三角重点知识解析 篇3

一、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高考中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对称性、有界性、奇偶性;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题型以填空题为主,难度以容易、中档题为主,在对三角函数其他知识的考查中,直接或间接考查本节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例1 如果函数f(x)=2sinωx(ω>0)在区间[-π3,π3]上是增函数,那么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由图象对称性我们可以将单调性与三角函数的周期结合在一起,T2≥2π3,求出ω的取值范围.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整体思想,先求出-ωπ3≤ωx≤ωx3,由图象可知ωπ3≤π2.

解:∵x∈[-π3,π3],ω>0,

得-ωπ3≤ωx≤ωx3,结合正弦函数图象和单调区间,我们可得0<ωπ3≤π2,

从而0<ω3≤32.

变式①:如果函数f(x)=2sinωx(ω>0)在区间[-π4,π3]上是增函数,那么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与原题的区别在于给定区间不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有同学用周期容易产生错误,T2≥7π12.所以我们还是选择整体思想较好,结果与原题一致.

解:∵x∈[-π4,π3],ω>0,

得-ωπ4≤ωx≤ωπ3,结合正弦函数图象和单调区间,我们可得0<ωπ3≤π2且-π2≤-ωπ4<0,

得0<ω≤32且0<ω≤2,

从而0<ω≤32.

变式②:如果函数f(x)=2sinωx(ω>0)在[-π4,π3]上的最小值是-2,那么ω的最小值是.

解:∵x∈[-π4,π3],ω>0,

得-ωπ4≤ωx≤ωπ3,结合正弦函数图象,我们可得-ωπ4≤-π2,

从而ω≥2.

变式③:如果函数f(x)=2sinωx在区间[-π4,π3]上是单调减函数,那么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

解:∵f(x)=2sinωx经过坐标原点,且在区间[-π4,π3]上是单调减函数,

∴ω<0,

得ωπ3≤ωx≤-ωπ4,结合正弦函数图象和单调区间,我们可得-π2≤ωπ3<0且0<-ωπ4≤π2,

∴-32≤ω<0且-2≤ω<0,故-32≤ω<0.

二、三角函数求值

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由于涉及的三角公式较多,问题的解法也比较灵活,但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三角函数的命题趋于稳定,但近年考查得似乎有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化简和求值是常考题型.它往往出现在小题中,或者是作为解答题中的一小问,其中考查了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和三角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着重考查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例2 已知tan(α+β)=25,tanβ=13,则tan(α+π4)的值为.

分析:寻找角与角的关系,可以先求出tanα,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求tan(α+π4).

解题步骤如下:

① 寻找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α+β)-β=α

② 求出对应的三角函数值

tanα=tan[(α+β)-β]=tan(α+β)-tanβ1+tan(α+β)tanβ

=25-131+25·13=117,

故tan(α+π4)=tanα+11-tanα=117+11-117=98.

例3 设α为锐角,若cos(α+π6)=45,则sin(2α+π12)的值为.

分析:本题正确率不太高,主要是配角较为困难,没有关注角的范围的限制,所以在解题中要注意方法的合理选择.接下来我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

解一(配凑法):①寻找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α+π12=2(α+π6)-π4

②求出对应的三角函数值

∵α为锐角,即0<α<π2,

∴π6<α+π6<π2+π6=2π3.

∵cos(α+π6)=45,∴sin(α+π6)=35.

∴sin(2α+π3)=2sin(α+π6)cos(α+π6)

=2·35·45=2425.

∴cos(2α+π3)=725.

∴sin(2α+π12)=sin(2α+π3-π4)

=sin(2α+π3)cosπ4-cos(2α+π3)sinπ4

=2425·22-725·22=17502.

解二(换元法):①寻找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换元

令α+π6=t,则α=t-π6,

∴2α+π12=2t-π4.

②求值

∵α为锐角,即0<α<π2,∴π6<α+π6<π2+π6=2π3.

∵cost=45,∴sint=35,

∴sin2t=2sintcost=2425,cos2t=725,

∴sin(2α+π12)=sin(2t-π4)

=22(sin2t-cos2t)=17250.

三、三角恒等变换

与三角恒等变形相关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通常以三角为载体考查同学们的基本运算能力,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降幂公式,辅助角公式等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求值或求角等.

例4 已知sin2α=23,则cos2(α+π4)= .

解法一:先用降次公式化为一次三角函数再用诱导公式转化为已知角

cos2(α+π4)=12[1+cos(2α+π2)]

=12(1-sin2α)=16.

解法二:先将目标角用和差角公式展开,再利用cosx-sinx与cosx·sinx的关系,通过平方解决问题

cos(α+π4)=22cosα-22sinα,

所以cos2(α+π4)=12(cosα-sinα)2

=12(1-2sinαcosα)

=12(1-sin2α)=16.

例5 已知α,β均为锐角,且sinα=35,tan(α-β)=-13.

(1)求sin(α-β)的值;

(2)求cosβ的值.

解:(1)∵α,β∈(0,π2),

从而-π2<α-β<π2.

又∵tan(α-β)=-13<0,

∴-π2<α-β<0.

∴sin(α-β)=-1010.

(2)由(1)可得,cos(α-β)=31010.

∵α为锐角,且sinα=35,∴cosα=45.

∴cosβ=cos[α-(α-β)]

=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45×31010+35×(-1010)

=91050.

变式训练:在本例条件下,求sin(α-2β)的值.

解:∵sin(α-β)=-1010,cos(α-β)=31010,

cosβ=91050,sinβ=131050.

∴sin(α-2β)=sin[(α-β)-β]=sin(α-β)cosβ-cos(α-β)sinβ=-2425.

四、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与解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通常以三角形为载体,借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实现边角互化,解决长度与角度的求解问题.

解三角形问题实际上是附加条件的三角变换问题,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正、余弦定理适时进行边角的互化,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降幂公式,辅助角公式等三角函数公式进行有目标的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6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c=6,b=2,cosB=79.

(1)求a,c的值;

(2)求sin(A-B)的值.

解:(1)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得b2=(a+c)2-2ac(1+cosB),

又b=2,a+c=6,cosB=79,

所以ac=9,解得a=3,c=3.

(2)在△ABC中,sinB=1-cos2B=429,

由正弦定理得sinA=asinBb=223.

因为a=c,所以A为锐角.

所以cosA=1-sin2A=13.

因此sin(A-B)=sinAcosB-cosAsinB=10227.

五、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

高考复习过程中,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是同学们学习解三角形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高考重要题型.它不仅仅需要用到三角变换、正、余弦定理,往往还需要涉及不等式、函数、数形结合等知识与方法.

例7 满足条件AB=2,AC=2BC的三角形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分析:方法一:函数法

设BC=x,则AC=2x,

根据面积公式得

S△ABC=12AB×BCsinB=x1-cos2B,

根据余弦定理得

cosB=AB2+BC2-AC22AB×BC=4+x2-2x24x=4-x24x,

代入上式得

S△ABC=x1-(4-x24x)2

=x2-x4-8x2+1616

=-x4+24x2-1616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有2x+x>2x+2>2x

解得22-2

故当x2=12即x=23时取得S△ABC最大值22.

方法二:数形结合法

以直线AB为x轴,线段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C(x,y),由题意可知A(-1,0),B(1,0)利用AC=2BC得C点的轨迹方程(x-3)2+y2=8(y≠0),画出图形,即可求出S△ABC最大值22.

(作者:祝存建,如皋市第一中学)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总结 篇4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文化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4、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1)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7、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1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9、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 篇5

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复习 篇6

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④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3)如何稳定物价?(建议:对症下药)

2、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什么启发?(建议:从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5、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

(1)劳动与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

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

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楼市、金融危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

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热点:政府调控政策)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缺陷。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深入细化)

B、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 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经济生活的“万金油”)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A、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B、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C、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取胜

E、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F、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二、政治生活——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 【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

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

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

⊙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

⊙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

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法律途径

2、我国的政府

(1)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

(2)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联系: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

②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免责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④人大制度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

(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A、党……工作的原因: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国体、意义

B、党如何开展……工作: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中共与8大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的内容(略)

③政协的性质与职能(易错,与人大区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促进民族……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掌握“客观依据及意义”)。

②促进民族……的措施: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C、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联系:反对民族分裂)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C、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国的外交政策:A、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E、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F、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个)

G、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④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平等权;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政府”还可关注】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防止权力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带动全社会守法护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②政府依法行政要求:A、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D、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注意:D是人大所为,ABC是政府自身所为)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若不受监督,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B、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廉,减少失误,防止权力滥用。

C、利于科学决策,合民意聚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建立有权威和公信力政府。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A、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和法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B、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C、实施政府“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D、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⑤政府权威的树立:A、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的。B、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和谐干群关系。C、要有良好的业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维护人民利益。D、要重品行、作表率,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E、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讲信誉,发挥积极作用。

三、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 ,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四、生活与哲学【一般考查原理及方法论,即“哲学观点”与“哲学措施”】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也影响部分,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法,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推动整体发展。 ③系统优化法: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法,坚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原则,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困难,接受考验。 ③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及方法论: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和发展;若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3)矛盾观原理及方法论: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同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又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与……协调发展(实现……向……转化)。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⑥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发展,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⑦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起主导作用,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辩证否定观(略)

(注意“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社会意识指导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要求我们要深化改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观原理及方法论: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阶级性,不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③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差异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评价也不同,产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需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①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会必须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②价值的实现方式: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B、重视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C、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五、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世界贸易组织:

①分类——全球性、专门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提高收入和需求;扩大生产和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建立多变贸易体制。

③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④作用——加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国际分工和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基本原则和协定,是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权益。

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透明度。

2、国家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关系

①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②类型:单一制、联邦制

A、中国是单一制,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地方必须服从中央,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个法律体系、一种国籍;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

B、美国是联邦制,联邦与州两级政府分享政治权力都有各自的中央政权、宪法和法律体系,都是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地位高于州,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③联邦制作用:保证美国的强大统一,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效率不高,联邦与州政府相互推诿、各自为政。

3、中美权力运行的规则/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①中国是民主集中制:A、表现——在人大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其他机关依法各司其职;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地方服从中央,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 B、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民智和力量建设现代化,维护统一和团结;有利于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高效履行职责。

②美国是三权分立制:A、表现——国会拥有立法权,但受总统与法院制约,总统有立法否决权和立法倡议权,并发布行政命令,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法律违宪;总统掌握行政权,负责实施法律,但受国会与法院制约,政府所需经费须国会批准和监督,联邦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命令违宪,通过案件判决重新解释宪法以扩大或限制总统权力;法院拥有司法权,负责审查法律,但受总统与国会制约。 B、作用——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实际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导致国家机关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在政治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完善人大制度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主要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和人大关系,支持人大工作;人大依法履职要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与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前进。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 篇7

关键词:哮喘,自我保健,健康教育

哮喘是一种多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 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 患者较痛苦。多数患者治疗后可缓解, 根治有一定困难。所以治疗目的首先是减轻症状, 保持最佳肺功能状态。本调查旨在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对象, 确保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加强患者对哮喘的认识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1], 改善和加强患者的生存能力, 降低复发率, 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长钢、王庄医院呼吸门诊、住院患者及北京专家会诊活动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共计91名, 发放问卷91份, 回收84份, 有效回收率为92.3%, 其中男69例, 女22例。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问卷分为两部分, 一般社会人口特征采用单选法, 患者教育需求调查采用多选法。根据患者对每项内容选择的人次计算排序, 内容为哮喘发作季节、症状、诱因、饮食、锻炼、病情自我监测、知识来源、气雾剂使用等60道问题, 均为选择题, 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 由患者独立完成。

2 结 果

2.1 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与病程的关系

首次发作及病程<2年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较差, 病程≥2年者对疾病认识程度较好。见表1。

2.2 患者对保健知识了解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见表2。

2.3 患者治疗信心与其文化程度的关系

随着患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成熟, 更易接受预防保健知识。见表3。

2.4 患者哮喘知识的来源情况

65.4% (55/91) 来源于医师, 26.2% (22/91) 来源于护士, 21.4% (18/91) 来源于书本, 17.9% (15/91) 来源于病友。

2.5 患者对锻炼呼吸功能方法的使用情况

14.3% (12/91) 采用腹式呼吸法, 17.9% (15/91) 采用缩唇呼吸法, 32.1% (27/91) 采用呼吸体操, 19.5% (8/91) 采用放松训练, 26.2% (22/91) 采用有氧训练。此外, 哮喘患者对发作时主要特点的选择中19.0% (16/91) 回答正确, 对定量气雾剂的使用方法的选择中, 回答仅占11.9% (10/91) , 82.1% (69/91) 的患者认为学会自我保健对病情治疗有益。

3 讨 论

3.1 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初发哮喘年龄较高或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 依表1结果看, 病程>2年的患者对哮喘病的临床表现及诱因掌握较好, 由于多次发作, 他们获得此项知识较多;病程<2年甚至首次发作者, 对哮喘发作的前期症状不是很了解, 多数患者不能正确辨明是吸不进气还是呼不出气。这项调查使医师们认识到, 应当加强对哮喘初发患者的知识宣教, 控制哮喘发作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 避免诱发。表2结果显示, 在36~50岁及>50岁的2个年龄段里, 53.6% (45/91) 的患者表示那些因素可预防哮喘发作;而年龄<10岁的患者则能回答出一两项, 可能因为患儿完全依赖家长指导, 难以完成对病情观察。哮喘是全球性疾病, 我国患病率1%~4%, 其中儿童患者高于青壮年[2]。因此对哮喘患儿医务人员要做好父母的健康教育, 争取双亲的协作, 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表3结果显示, 随着患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成熟, 更易接受预防保健知识。而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接受能力较差, 理解力不强, 所以应作为宣教重点对象, 有针对性耐心地反复进行宣教, 以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调查中>95%认为疾病无法治愈, 但64.3% (54/91) 认为可预防, 说明患者对治疗还有信心, 给宣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宣教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知识方面及健康教育对策

3.2.1 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定量吸入器:目前医院使用的沙美特罗替只松吸入剂、硫酸沙丁胺醇等气雾剂对控制哮喘症状有明显疗效。面对种类繁多的吸入器, 使用不当会导致哮喘治疗失败, 医务人员必须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定量吸入器。调查中发现, 多数患者懂得如何喷气雾剂, 但80%左右患者不知道使用后要漱口。因气雾剂内的某些成分会引发口腔炎, 多数患者不知道何时使用, 持续发作或严重时才想起使用气雾剂, 儿童或重症患者不易掌握, 可加上储药罐, 简便操作。气雾剂多次是否限喷、多喷是否需间隔、呼吸动作是否协调都是今后工作中指导的重点。

3.2.2 指导患者如何有效控制可诱发哮喘发作的多种因素:哮喘发作因素:病房、家庭居住环境及温湿度要求, 接触花草、皮毛、羽绒, 养动物等。应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活动, 避免持续喊叫和过度换气动作。Bltssing-moore等[3]指出, 参加哮喘教育后, 患者获得一定的疾病知识, 其依从性和避免环境诱发因素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善。

3.2.3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 在轻、中度哮喘患者中, 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影响其运动耐量, 动力锻炼在哮喘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 能预防哮喘的发生[4]。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放松训练、耐寒及耐力锻炼能增强体质, 可锻炼肺功能, 打消患者认为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社交的消极情绪, 提高生存质量, 提高康复信心。

3.2.4 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情绪: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如不及时有效指导会使身体病因和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导致发作频率增高, 患者常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表现, 应指导患者乐观积极应对。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患者的家人、朋友参与对哮喘患者的管理。

3.2.5 护士应成为健康教育主导:护士在患者床前时间最多, 患者有差异, 要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 内容应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及行为指导。这要求护士进一步接受治疗预防哮喘的专业知识, 并掌握更多的心理、新技术应用技术, 鼓励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就医行为。

总之, 随着近年来对哮喘长期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规范治疗的推行,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及自我管理, 达到更高比例的哮喘控制是医务工作者今后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董正惠, 阿依夏木.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与吸入治疗依从性疾病[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4) :239.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

[3]Blessing-moore, Alto P.Asthma education chahge beharior[J].Chest, 1996, 109 (1) :9-10.

《解析几何》重点知识梳理 篇8

重要知识

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y-y1=k(x-x1).

(2)斜截式:y=kx+b.

(3)两点式:y-y1y2-y1=x-x1x2-x1(x1≠x2,y1≠y2).

(4)截距式:xa+yb=1(a≠0,b≠0).

(5)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

2.三种距离公式

(1)A(x1,y1),B(x2,y2)两点间的距离:

AB=(x2-x1)2+(y2-y1)2.

(2)点到直线的距离:d=|Ax0+By0+C|A2+B2(其中点P(x0,y0),直线方程:Ax+By+C=0).

(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d=|C2-C1|A2+B2(其中两平行线方程分别为l1:Ax+By+C1=0,l2:Ax+By+C2=0).

3.当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存在时

(1)两直线平行l1∥l2k1=k2.

(2)两直线垂直l1⊥l2k1·k2=-1.

题型分析

例1已知直线l1:mx+8y+n=0与l2:2x+my-1=0互相平行,且l1,l2之间的距离为5,求直线l1的方程.

解析:先根据两直线平行确定参数m的值,再根据两直线的距离确定参数n的值即可.

∵l1∥l2,∴m2=8m≠n-1.

∴m=4

n≠-2或m=-4

n≠2.

(1)当m=4时,直线l1的方程为4x+8y+n=0,把l2的方程写成4x+8y-2=0.

∴|n+2|16+64=5,解得n=-22或n=18.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2x+4y-11=0或2x+4y+9=0.

(2)当m=-4时,直线l1的方程为4x-8y-n=0,l2的方程为2x-4y-1=0.

∴|-n+2|16+64=5,解得n=-18或n=22.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2x-4y+9=0或2x-4y-11=0.

点评:(1)求点到直线距离时,直线方程一定化成Ax+By+C=0的形式.

(2)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时,一定化成l1:Ax+By+C1=0,l2:Ax+By+C2=0的形式.

二、圆的方程

重要知识

1.圆的标准方程

当圆心为(a,b),半径为r时,其标准方程为(x-a)2+(y-b)2=r2,特别地,当圆心在原点时,方程为x2+y2=r2.

2.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其中D2+E2-4F>0,表示以(-D2,-E2)为圆心,D2+E2-4F2为半径的圆.

题型分析

例2(1)若圆C经过(1,0),(3,0)两点,且与y轴相切,则圆C的方程为.

(2)已知圆M的圆心在x轴上,且圆心在直线l1:x=-2的右侧,若圆M截直线l1所得的弦长为23,且与直线l2:2x-5y-4=0相切,则圆M的方程为.

解析:(1)由题意知圆C的半径为2,且圆心坐标可设为(2,b),因此有(2-1)2+(b-0)2=2,解得b=±3,

从而圆C的方程为(x-2)2+(y±3)2=4.

(2)由已知,可设圆M的圆心坐标为(a,0),a>-2,半径为r,得(a+2)2+(3)2=r2

|2a-4|4+5=r,

解得满足条件的一组解为a=-1

r=2,所以圆M的方程为(x+1)2+y2=4.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的方程形式.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1)几何法:通过研究圆的性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而求得圆的基本量和方程;(2)代数法:即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圆的方程,再由条件求得各系数.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要知识

1.解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的两种方法

(1)几何法: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长r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若d>r,则直线与圆相离;若d=r,则直线与圆相切;若d

(2)代数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消元后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也就是方程组解的个数)来判断.

如果Δ<0,方程无实数解,从而方程组也无实数解,那么直线与圆相离;

如果Δ=0,方程有唯一实数解,从而方程组也有唯一一组实数解,那么直线与圆相切;

如果Δ>0,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从而方程组也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那么直线与圆相交.

2.有关弦长问题的两种方法

(1)几何法:直线被圆截得的半弦长l2,弦心距d和圆的半径r构成直角三角形,即r2=(l2)2+d2;

(2)代数法:联立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消元转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得弦长|AB|=1+k2(x1+x2)2-4x1x2=1+1k2(y1+y2)2-4y1y2.

3.过一点求圆的切线的方法

(1)过圆上一点(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

先求切点与圆心连线的斜率k,由垂直关系知切线斜率为-1k,由点斜式方程可求切线方程.若切线斜率不存在,则由图形写出切线方程x=x0.

(2)过圆外一点(x0,y0)的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

当斜率存在时,设为k,切线方程为y-y0=k(x-x0),即kx-y+y0-kx0=0.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可得出切线方程.当斜率不存在时要加以验证.

题型分析

例3已知圆C:x2+y2-8y+12=0,直线l:ax+y+2a=0.

(1)当a为何值时,直线l与圆C相切;

(2)当直线l与圆C相交于A,B两点,且AB=22时,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将圆C的方程x2+y2-8y+12=0配方,得标准方程为x2+(y-4)2=4,则此圆的圆心为(0,4),半径为2.

(1)可以将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元后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判别式得到一个关于参数a的等式,从而求解,或者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得到一个等式求解.

若直线l与圆C相切,则有|4+2a|a2+1=2.解得a=-34.

(2)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弦长一半以及半径三者的关系建立等式求解.

过圆心C作CD⊥AB于点D,

则根据题意和圆的性质,得

CD=|4+2a|a2+1,

CD2+DA2=AC2=22,

DA=12AB=2.解得a=-7或-1.

∴直线l的方程是7x-y+14=0或x-y+2=0.

点评:(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几何法和代数法(根的判别式).(2)关于圆的弦长问题,可用几何法从半径、弦心距、弦长的一半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也可用代数法的弦长公式求解.

四、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要知识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有五种位置关系,分别是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外离和内含统称为相离;外切和内切统称为相切.

两圆相离——没有公共点,两圆相切——有唯一公共点,两圆相交——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常用的方法是几何法

判断两圆位置关系时常用几何法,利用两圆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不能判断内切与外切,外离与内含.

题型分析

例4已知圆C1:(x-a)2+(y+2)2=4与圆C2:(x+b)2+(y+2)2=1,若两圆相外切,则ab的最大值为;若两圆相交,则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解析:由圆C1与圆C2相外切,

可得(a+b)2+(-2+2)2=2+1=3,即(a+b)2=9,

根据基本不等式可知ab≤(a+b2)2=94,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由题意得,把圆C1,圆C2的方程都化为一般方程.

圆C1:x2+y2-2ax+4y+a2=0,①

圆C2:x2+y2+2bx+4y+b2+3=0,②

由②-①得(2a+2b)x+3+b2-a2=0,

即(2a+2b)x+3+b2-a2=0为所求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故答案为94,(2a+2b)x+3+b2-a2=0.

点评:1.处理两圆位置关系多用圆心距与半径和或差的关系判断,一般不采用代数法.

2.若两圆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可由两圆的方程作差得到.

五、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重要知识

1.圆锥曲线的定义

(1)椭圆:|PF1|+|PF2|=2a(2a>|F1F2|);

(2)双曲线:||PF1|-|PF2||=2a(2a<|F1F2|);

(3)抛物线:|PF|=|PM|,点F不在直线l上,PM⊥l于M.

2.圆锥曲线方程的求法

求解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是“先定型,后计算”.

(1)定型,就是指定类型,也就是确定圆锥曲线的焦点位置,从而设出标准方程.

(2)计算,即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方程中的a2,b2或p.

题型分析

例5(1)已知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一条渐近线过点(2,3),且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在抛物线y2=47x的准线上,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2)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32.双曲线x2-y2=1的渐近线与椭圆C有四个交点,以这四个交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6,则椭圆C的方程为.

解析:(1)由双曲线的渐近线y=bax过点(2,3),可得3=ba×2.①

由双曲线的焦点(-a2+b2,0)在抛物线y2=47x的准线x=-7上,可得a2+b2=7.②

由①②解得a=2,b=3,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x24-y23=1.

(2)∵椭圆的离心率为32,∴ca=a2-b2a=32,

∴a=2b,∴椭圆方程为x2+4y2=4b2.

∵双曲线x2-y2=1的渐近线方程为x±y=0,

∴渐近线x±y=0与椭圆x2+4y2=4b2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255b,255b),

∴由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得四边形在第一象限部分的面积为255b×255b=4,∴b2=5,∴a2=4b2=20.∴椭圆C的方程为x220+y25=1.

点评:当焦点位置无法确定时,抛物线常设为y2=2ax或x2=2ay(a≠0),椭圆常设mx2+ny2=1(m>0,n>0),双曲线常设为mx2-ny2=1(mn>0).

六、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

重要知识

1.椭圆、双曲线中,a,b,c之间的关系

(1)在椭圆中:a2=b2+c2,离心率为

e=ca=1-(ba)2.

(2)在双曲线中:c2=a2+b2,离心率为

e=ca=1+(ba)2.

2.双曲线x2a2-y2b2=1(a>0,b>0)的渐近线方程为y=±bax.

3.抛物线的焦半径

抛物线上任意一点P(x0,y0)到焦点F的距离称为焦半径.有以下结论(p>0):

(1)对于抛物线y2=2px,|PF|=p2+x0;

(2)对于抛物线y2=-2px,|PF|=p2-x0;

(3)对于抛物线x2=2py,|PF|=p2+y0;

(4)对于抛物线x2=-2py,|PF|=p2-y0.

题型分析

例6(1)椭圆x2a2+y2b2=1(a>b>0)的右焦点F(c,0)关于直线y=bcx的对称点Q在椭圆上,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解析: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为F1(-c,0),如图,连接QF1,QF,设QF与直线y=bcx交于点M.

由题意知M为线段QF的中点,且OM⊥FQ.

又O为线段F1F的中点,

∴F1Q∥OM,∴F1Q⊥QF,

|F1Q|=2|OM|.

在Rt△MOF中,tan∠MOF=|MF||OM|=bc,|OF|=c,

可解得|OM|=c2a,|MF|=bca,

故|QF|=2|MF|=2bca,|QF1|=2|OM|=2c2a.

由椭圆的定义得|QF|+|QF1|=2bca+2c2a=2a,

整理得b=c,∴a=b2+c2=2c,故e=ca=22.

点评:解决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的求值及范围问题其关键就是建立关于a,b,c的方程或不等式,要充分利用椭圆和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点的坐标的范围等.

(2)若抛物线y2=4mx的准线经过椭圆x27+y23=1的左焦点,则实数m的值为.

解析:抛物线y2=4mx的准线方程为x=-1m,椭圆x27+y23=1的左焦点坐标为(-2,0),

由题意知-1m=-2,所以实数m=12.

点评:涉及抛物线几何性质的问题常结合图形思考,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几何特征,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直观性.

七、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重要知识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与“Δ”的关系

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如y)得出方程Ax2+Bx+C=0.

①若A=0,则圆锥曲线可能为双曲线或抛物线,此时直线与圆锥曲线只有一个交点.

②若A≠0,则:

当Δ>0时,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两个交点(相交);当Δ=0时,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一个公共点(相切);当Δ<0时,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公共点(相离).

在涉及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两个交点坐标时,一般不是求出这两个点的坐标,而是设出这两个点的坐标,根据直线方程和曲线方程联立后所得方程的根的情况,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整体代入,这种设而不求的思想是解析几何中处理直线和二次曲线相交问题的最基本方法.

题型分析

例7过椭圆x2a2+y2b2=1(a>b>0)的左顶点A作斜率为2的直线,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为B,与y轴的交点为C,已知AB=613BC.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动直线y=kx+m与椭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P,且与直线x=4相交于点Q,若x轴上存在一定点M(1,0),使得PM⊥QM,求椭圆的方程.

解析:(1)∵A(-a,0),设直线方程为y=2(x+a),B(x1,y1),

令x=0,则y=2a,∴C(0,2a),

∴AB=(x1+a,y1),BC=(-x1,2a-y1),

∵AB=613BC,∴x1+a=613(-x1),y1=613(2a-y1),

整理得x1=-1319a,y1=1219a,

∵点B在椭圆上,

∴(-1319)2+(1219)2·a2b2=1,∴b2a2=34,

∴a2-c2a2=34,即1-e2=34,∴e=12.

(2)∵b2a2=34,可设b2=3t,a2=4t,

∴椭圆的方程为3x2+4y2-12t=0,

由3x2+4y2-12t=0

y=kx+m,得(3+4k2)x2+8kmx+4m2-12t=0,

∵动直线y=kx+m与椭圆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P,∴Δ=0,即64k2m2-4(3+4k2)(4m2-12t)=0,

整理得m2=3t+4k2t,

设P(x1,y1),

则有x1=-8km2(3+4k2)=-4km3+4k2,

y1=kx1+m=3m3+4k2,

∴P(-4km3+4k2,3m3+4k2),

又M(1,0),Q(4,4k+m),

∵x轴上存在一定点M(1,0),使得PM⊥QM,

∴(1+4km3+4k2,-3m3+4k2)·(-3,-(4k+m))=0恒成立,整理得3+4k2=m2.

∴3+4k2=3t+4k2t恒成立,故t=1.

∴椭圆的方程为x24+y23=1.

上一篇:《游子吟》讲解及赏析下一篇:仓储物流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