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盲区解析

2024-06-21

个人所得税盲区解析(共6篇)

个人所得税盲区解析 篇1

个人所得税盲区解析

——或致年终奖缩水 多发1元税后或少得万元

年关将近,许多企业、单位又开始筹划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以下通称“年终奖”,指在一个月内发放的属于年度性的奖金)。由于这是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施行后的首个年终奖发放季节,因此,搞清楚年终奖发放与计税问题中的道道,对一些纳税人和企业、单位来说无疑是必需的。

有税务专家特别提醒:年终奖发放请尽量避开“盲区”,否则,会“得不偿税”,多发有可能不能多得,甚至还会遇到“要为多发的1元年终奖多缴纳百元、千元甚至万元的税”这种极端情况。

“盲区”在作怪

案例:

今年年底,单位发给小李年终奖18800元,按照有关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政策计算,小李应为这笔收入缴税1775元,即税后小李实际拿到手的钱是17025元。同单位的小王年终奖是18000元,同样方法计算,应该缴税540元,税后小王实际拿到手的钱是17460元。这样,就造成小李比小王只是多了800元年终奖,但却要比小王多缴1235元的税,导致小李实际上是“得不偿税”,还要倒贴,结果拿到手的钱就比小王少了435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所得与税负不匹配的情况?这就是“盲区”在作怪。什么是“盲区”?

“盲区”,是因我国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导致的特别结果。

根据我国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会出现这样一个规律:

如果年终奖数额增加到或超过某个临界点时,使得对应的纳税税率提高一档,如从3%提高到10%,随之纳税额也相应地大幅增加,这时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情况,就是年终奖数额增加“一小步”纳税额却提高“一大步”、“得不偿税”、多发不能多得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在奖金增加幅度大到一定数额(或称“平衡点”)时又会消失,重新回到奖金增加的幅度大于纳税额提高的幅度的状态,即多发奖金税后也能多得。

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有七档,这些临界点也有多个,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的区间,在业内,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区”或者“无效区间”,表明在这些区间内,所得增加与税负增加不相匹配,税收调节功能的失效与盲目。

今年8月份,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发布“47号公告”,引起全国舆论哗然。这个假“47号公告”之所以能造成那么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它不仅指出了年终奖计税方法的这一“软肋”,同时还搞出了一个新计税方法“合理地”把“盲区”抹掉。

“盲区”在哪里?

据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在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施行之前,年终奖“盲区”共有八个,在这之后,因为个人所得税法在费用扣除标准、税率等方面均进行了调整,导致“盲区”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盲区”。

据北京中翰联合税务师事务所提供给羊城晚报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临界点节税安排表”看,新的“盲区”共有六个,分别是:[18001元,19283.33元];

[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

如果发给员工的年终奖数额正好落在“盲区”内,对员工、企业、单位来说,就真是“悲具”了,如上述例子中的小李,要为多发的800元年终奖多缴1235元的税!本来企业想多发奖金奖励员工,但结果多奖励的钱却让员工实际到手的奖金“缩水”了。

多发1元多缴万元税

根据我国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发给个人的年终奖多出1元,真的会导致税后实际奖金收入少千元甚至万元的情况。

以第一个“盲区”[18001元,19283.33元]为例:

18000元年终奖,对应税率是3%,应纳税540元,税后可以拿到17460元。但如果年终奖增加1元到18001元,对应的计税税率为10%,应纳税上升到1695.10元,结果,税后能拿到的年终奖只有16305.9元。也就是说,多发1元年终奖会导致税后少得1154.1元(见附表)。

以第四个“盲区”[420001元,447500元]为例:

420000元年终奖,对应税率是25%,应纳税103995元,税后可以拿到316005元。

但若年终奖增加1元到420001元,对应的计税税率为30%,应纳税上升到123245.30元,结果,税后能拿到的年终奖只有296755.7元。即多发1元年终奖会导致税后少得19249.30元(见附表)。

以“舍”来避“盲区”

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用税务界人士一句调侃的话概括就是:舍得是福。

也就是说,在发放年终奖时,只有“舍”才能“得”。

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小李的年终奖是18800元,如果小李选择只要18000元,捐出去800元;又或者企业选择只发18000元;这样,不仅小李实得的奖金不会“缩水”,同时还做了善事,企业、单位也可以节省工资费用把钱花到职工其他福利上。

根据北京中翰联合税务师事务所计算出来的临界点,个人年终奖在18000元(含)以下的,纳税额不超过540元,也不用担心“盲区”;但如果个人年终奖达到18001元-19283.33元之间,那么,就会遭遇奖金增加“一小步”纳税额增加“一大步”的情况,这时,应考虑选择发18000元;如果个人年终奖达到54001元-60187.50元之间,也是如此,应考虑选择发54000元„„以此类推(见附表),避开“盲区”。

知多D

年终奖个税

计算方法

年终奖个税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个人工薪所得高于(或等于)费用扣除额(3500元)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二种: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个人工薪所得低于费用扣除额(3500元)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薪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上述两个计算公式中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多少?答案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12(一年12个月)后得出的商数,再对照工薪所得个税税率表即可确定。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由于上述计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因此,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实行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企事业单位,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应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韩先生2011年12月3日取得工资收入34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当月又一次取得年终奖金24100元,其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韩先生应纳税额为:[24100-(3500-3400)]×10%-105=2295(元)

全年一次性奖金临界点节税安排

年终奖 除以12 适用 速算 应纳税额 多发奖金数额 增加税额的商数 税率 扣除数

18000元 1500 3% 0 540元 0 0

18001元 1500.08 10% 105 1695.10元 1元 1155.10元

19283.33元 1606.94 10% 105 1823.33元 1283.33元 1283.33元

54000元 4500 10% 105 5295元 0 0

54001元 4500.08 20% 555 10245.20元 1元 4950.20元

60187.50元 5015.63 20% 555 11482.50元 6187.50元 6187.50元 108000元 9000 20% 555 21045元 0 0 108001元 9000.08 25% 1005 25995.25元 1元 4950.25元

114600元 9550 25% 1005 27645元 6600元 6600元

420000元 35000 25% 1005 103995元 0 0

420001元 35000.08 30% 2755 123245.30元 1元 19250.30元

447500元 37291.67 30% 2755 131495元 27500元 27500元 660000元 55000 30% 2755 195245元 0 0

660001元 55000.08 35% 5505 225495.35元 1元 30250.35元

706538.46元 58878.21 35% 5505 241783.46元 46538.46元 46538.46元 960000元 80000 35% 5505 330495元 0 0

960001元 80000.08 45% 13505 418495.45元 1元 88000.45元 1120000元 93333.33 45% 13505 490495元 160000元 160000元

(注:本文和本表中关于年终奖纳税额的计算均以个人取得年终奖当月的工薪所得是高于或等于3500元为前提)

个人所得税盲区解析 篇2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个税法”) 及其实施条例将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 (2011年第46号, 以下简称“第46号公告”) , 就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的适用,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应纳税额的计算, 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等问题进行了明确。此次税法修正是在年度中间进行, 既涉及实体问题, 又涉及程序问题。因此, 贯彻执行修正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应遵循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有关税收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灭失的税收实体法, 如在应税行为或事实发生后有所变动, 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外, 否则对该行为或事实应适用其发生当时的税法规定, 即遵循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而税务机关在适用征税程序或履行税收债务时, 则不问税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期, 征管程序上一律适用新法。二是对于新法公布实施以前发生的税收债务, 在新法公布实施以后进入履行程序的, 新法对其具有拘束力, 即遵循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费用扣除、税率适用以9月1日为界

工资、薪金所得以实际取得区分。按照第46号公告,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由扣缴义务人申报缴纳, 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工资、薪金是以实际取得的月份来确认收入的, 在会计上遵循收付实现制, 因此, 纳税人特别是扣缴义务人, 要准确理解税法的有关规定, 依法扣缴税款。

生产经营所得分段计算缴纳个税。按照第46号公告,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的相关税法规定不仅适用于个体工商户, 也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在计算方法上,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

由于新个税法的施行时间是在年度中间, 因此, 对2011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时涉及分段计算应纳税额的问题。按照第46号公告, 需要分步进行。

第一步, 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步, 计算前8个月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8/12。

第三步, 计算后4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后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4/12。

第四步, 计算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比照上述规定办理。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比照这个计算方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计算方法仅适用于纳税人2011年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等, 2012年以后则按照修改后的税法执行。

纳税申报遵循程序从新原则

此次修正, 将原税法第九条第一款“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修正为“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将原第九条第二款“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月计征, 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修正为“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月计征, 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 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将原第九条第三款“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年计算, 分月预缴, 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七日内预缴,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修正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 按年计算, 分月预缴, 由纳税义务人在次月十五日内预缴,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

也就是说, 无论是9月1日前或后发生的应税行为, 在9月1日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的, 从9月1日起均应按照上述原则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 遵循程序从新原则。

工资、薪金所属期会计与税法规定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 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外, 应当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 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二) 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 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三) 上述 (一) 和 (二) 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 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工资、薪金费用, 同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工资、薪金费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新个税法第一条规定,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 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 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个人应有所得, 个人没有取得所得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填表说明规定, 所得期间为填写扣缴义务人支付所得的时间。

据此, 除特定行业外,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期间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定;一个月内取得几次工资, 应将工资合并计缴个人所得税。此规定与会计上是不同的。

比如, A公司采用下发工资制, 2011年8月的工资在2011年9月发放。在会计处理上, A公司应在2011年8月确认工资、薪金;按税法规定, 员工则在2011年9月取得所得, A公司应在2011年9月扣缴税款, 并在2011年10月申报扣缴的个人所得税。

B公司采用月末发放工资, 2011年8月的工资在2011年8月31日发放。在会计处理上, B公司在2011年8月确认工资、薪金;按税法规定, 员工在2011年8月取得所得, B公司应在2011年8月扣缴税款, 在2011年9月申报扣缴的个人所得税。

(文/吴清亮邱晓玲)

新法即将实施注意个税规定变化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个税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新个税法, 除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月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和税率变化外,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纳税时限延长至次月15日内

原个税法关于纳税申报日规定,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新个税法第九条规定,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 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 都应当在次月15日内缴入国库, 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新规定对扣缴义务人按月纳税申报日的延迟, 主要是考虑与其他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企业主要税种申报期趋于一致。

实施日期以实际取得所得时间为准

新个税法从9月1日起施行, 但纳税人申报期与取得所得期不在同一个时间。为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6号) 第一条就“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的适用问题”明确规定, (一)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 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入库, 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 某单位员工2011年8月31日取得当月工资、薪金所得3600元。单位扣缴员工个人所得税时, 按原费用扣除标准2000元扣除, 员工8月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为1600元, 应纳税:1600×10%-25=135 (元) 。如该单位规定上月工资在次月初发放, 则9月1日取得8月份工资、薪金所得3600元, 适用3500元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所得额为100元, 应纳税:100×3%=3 (元) 。该单位在9月 (或10月) 15日前申报8月扣缴个人所得税时, 分别按上述计算结果申报缴纳扣缴税款。

非居民个人所得费用减除额还是4800元

原个税法规定, 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 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 附加减除费用为2800元。即在扣除2000元的基础上再减除费用2800元, 扣除总额为4800元。新个税法实施后, 该项所得的减除费用是在3500元的基础上, 附加减除费用为1300元, 基础费用提高附加费用减少, 增额仍为4800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令2011年第600号) 作如下修改:第十八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说的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 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减除必要费用, 是指按月减除3500元。”第二十七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 是指每月在减除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 再减除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数额的费用。”第二十九条修改为:“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说的附加减除费用标准为1300元。”

个体工商户业主费用扣除标准提高至3500元

新个税法实施后, 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 但对于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来说, 原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是每月2000元。为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通知》 (财税[2011]62号)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 自2011年9月1日起, 对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时,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本人的费用扣除标准统一确定为42000元/年 (3500元/月) 。个体户向其从业人员实际支付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

由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税率9月1日发生变化, 在计算全年所得个人所得税时, 应按前后期两个不同的适用税率计算, 先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再计算全年应纳税额。其2011年度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前8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8÷12, 后4个月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后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4÷12, 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后4个月应纳税额。

假如, 某合伙企业个人投资者2011年计算个人所得为10万元, 扣除当年个人费用30000元 (2000×8+3500×4) , 应纳税所得额为7万元。则:1月~8月应纳税额= (70000×35%-6750) ×8÷12=11833 (元) , 9月~12月应纳税额= (70000×30%-7750) ×4÷12=4417 (元) , 全年合计应纳税:11833+4417=16250 (元) 。

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降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4号) 对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预征率问题公告规定如下, 对代开货运发票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统一按开票金额的1.5%预征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 查账征税的代开货运发票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按规定被预征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在汇算清缴时扣除;实行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 按规定被预征的个人所得税, 不得从已核定税额中扣除。

(文/梁涛陈天陈萍生)

个税减除费用上调提前做好纳税安排

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个税法”) 将自9月1日起施行, “个税法”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调整为3500元, 还调整了工薪所得税率结构, 由9级调整为7级, 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针对个税法规定的变化, 企业应提前做好纳税安排。

工资均衡发放

据国家税务总局权威数据显示, 这次“个税法”修改后, 工薪收入者的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意味着新法施行后, 有约6000万之前须纳税的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因此, 对这6000万原纳税人群来说, 工资收入均衡及时发放是关键, 不能出现集中发放的情况。因为个人所得税一般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并据此计算征收的, 在本来工资收入未达起征点或者收入偏低的情况下, 企业单位拖欠工资而在某月集中发放, 当月实际取得的工资收入超过3500元而达到征税标准, 按照税法规定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人为增加了税收负担。

例如, 某企业职工王某因单位拖欠工资, 2011年1月~6月应发工资13200元, 在7月集中发放 (不考虑“三险一金”等免税因素) , 单位财会人员代扣个人所得税1865元[ (13200-2000) ×20%-375], 如按月及时发放, 则应代扣个人所得税60元[ (2200-2000) ×5%×6], 按照收付实现制, 该职工多负担税收1805元。如果9月以后仍保持上述工资水平, 按月发放则不纳税, 集中发放或许将达起征点以上。这应引起企业财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适用税率有讲究

第二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1500元~45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10%。也就是说, 对于月收入在5000元~8000元之间 (不考虑其他免税收入因素) 的纳税人, 名义税负10%, 实际税负在3%~5.6%之间, 适用第二级税率的纳税人在2400万人中将占很大比例。因为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当年定级月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 达到月薪5000元~8000元将有一个加薪过程。对处于这一级数的纳税人来说, 工资均衡发放仍是关键, 尽量应用低税率优惠, 避开高税率。

第三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4500元~9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20%。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四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降低了500元, 高限降低了11000元。对于这一级数的纳税人来说, 虽然费用扣除数增加了, 但其中月应纳税所得额在4500元~5000元 (原税率为15%) 和9000元~20000元 (现税率为25%) 的纳税人修正后的适用税率提高了5%。因此, 对处于上述区间的纳税人, 要运用月份奖金季度发放或者季度奖金分月发放的办法, 或化大为小降至不超过月应纳税所得额9000元, 或集中发放趸至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5000元~9000元之间。

第四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9000元~35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2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五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降低了11000元, 高限降低了5000元。对于月应纳税所得额在9000元~20000元 (原税率为20%) 和35000元~40000元 (现税率为30%)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五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35000元~55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30%,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六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低限和高限均降低了5000元, 对于月应纳税所得额在35000元~40000元 (原税率为25%) 和55000元~60000元 (现税率为35%)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六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55000元~80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3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七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在55000元~60000元 (原税率为30%) 之间的纳税人, 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第七级月应纳税所得额为超过80000元的部分, 适用税率45%, 与原适用税率相同的第九级数相比, 月应纳税所得额在80000元~100000元 (原税率为40%) 之间的纳税人修正后的税率提高了5%。因此, 对处在上述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修正提高区间的纳税人, 同样要运用月份奖金季度发放或者季度奖金分月发放的办法, 或化大为小或集中发放, 尽可能降低税收负担。

假设某纳税人2011年第四季度月工资8545元, “三险一金”1045元, 月度绩效考核奖5500元, 有两种安排。一是将月度绩效考核奖与当月工资合并发放, 应纳个人所得税=[ (8545+5500-1045-3500) ×25%-1005]×3=4110 (元) ;一是月度奖金合并到季度末月份一次性发放, 应纳个人所得税=[ (8545-1045-3500) ×10%-105]×2+[ (8545+5500×3-1045-3500) ×25%-1005]=4710 (元) 。合并发放比分月发放多负担税款600元。分析如下: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案例解析 篇3

鸿兴公司为生产企业,是甲企业的全资子公司,鸿兴公司2009年2月委托某税务师事务所对其2008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审查。经审查发现,该企业2008共实现会计利润20万元,已按20%的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4万元。在审查中发现如下业务:

1.审查“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贷方发生额。

1月1日,该企业与购买方签订分期收款销售A设备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的收款总金额为80万元,分4年于每年底等额收取。按会计准则规定,以商品现值确认收入70万元。结合“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借方发生额中反映1月1日分期收款销售A设备一套结转设备成本50万元。进一步审查“财务费用”明细账,贷方发生额中反映12月31日结转当年1月1日分期收款销售A设备未实现融资收益2.5万元。

2.审查“销售费用”明细账。

5月2日,预提本销售B产品的保修费用21万元。合同约定的保修期限为3年。

3.审查“财务费用”明细账。

12月31日支付给关联方甲企业500万元债券2008利息50万元。甲企业在鸿兴公司的股本为100万元,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7%。

4.审查“投资收益”科目。

2008年10月21日,从境内上市公司乙企业分得股息20万元,该10000股股票是鸿兴公司2008年3月10日购买的,购买价格为每股5元,2008年10月21日当天的收盘价为7.2元。11月10日,鸿兴公司将乙企业的股票抛售,取得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为8万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8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0000

投资收益30000。

5.审查“以前损益调整”明细账。

2008年6月30日,企业盘盈固定资产一台,重置完全价值100万元,七成新。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100

贷:累计折旧30

以前损益调整70。

借:以前损益调整7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0。

6.审查“在建工程”明细账。

2008年6月25日,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B产品一批,成本价80万元,同类货物的售价100万元。该产品的增值税率为17%。会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97

贷:库存商品——B产品8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7.其他资料:职工人数30人,资产总额800万元。

要求:根据提供资料,对鸿兴公司的所得税纳税事项进行分析,并表述相关税收政策,计算鸿兴公司2008应当补缴的企业所得税。

解析

1.(1)主营业务收入的调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应当按合同约定的应付款日期确认收入。因此,当期应当确认计税收入为80÷4=20(万元),会计上确认收入70万元,应当作纳税调减的金额为70-20=50(万元)。

(2)主营业务成本的调整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成本,应当按合同约定的确认收入的时间分期结转。因此,当期应当结转的计税成本为50÷4=12.5(万元),会计上结转成本为50万元,应当作纳税调增的金额为50-12.5=37.5(万元)。

(3)财务费用调整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当期冲减财务费用的金额应当作纳税调减2.5万元。

2.《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按会计制度预提的保修费用不符合实际发生的原则,不得税前扣除,应当作纳税调增21万元。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企业从关联方取得的债权性投资占权益性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2倍,超过部分的利息,不管是否超过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一律不得扣除。

(1)鸿兴公司从甲企业取得的债权性投资占权益性投资的比例为500÷100=5,大于2倍的比例限制;

(2)鸿兴公司准予扣除的债券利息限额为100×2×7%=14(万元);

(3)应当纳税调增的利息支出为50-14=36(万元)。

4.(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从上市公司分得的股息,如果股票的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转让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不超过12个月转让的,应当并入当期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上述股票持有时间不超过12个月,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会计上已经计入“投资收益”,不需要纳税调整。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规定,股票持有期间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待股票转让时,按转让收入减除历史成本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所得为80000-10000×5=30000(元),由于企业已经将投资收益计入企业的利润总额,不需要纳税调整。

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企业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当作为盘盈的“其他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会计上2008利润总额中不包括70万元盘盈收益,应当作纳税调增70万元。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企业在建工程领用本企业的产品,由于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7.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1)纳税调增金额=37.5+21+36+70=164.5(万元);

(2)纳税调减金额=50+2.5=52.5(万元);

(3)应纳税所得额=20+164.5-52.5=132(万元);

资本利得企业所得税处理政策解析 篇4

武汉理工大学 周 泉

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投资人根据所拥有或者持有的股权、股份所获取的利益,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股息和红利。股息是股东定期按一定的比率从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红利则是在上市公司分配股息之后按持股比例向股东分配的剩余利润。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投资人资本利得范畴,是被投资方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资本利得。如果对投资人获得的资本利得再全额并入应税收入中征收企业所得税,必然会存在对同一经济来源所得的重复征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投资层次多、融资结构复杂的权益性投资,其重复征税的程度越严重。消除企业间权益性投资的重复征税是防止税收政策扭曲投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保持税收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对投资方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企业所得税处理实行区别对待政策。

一、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组成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之一;但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同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范围。而所谓“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机构、场所”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工厂、农场、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提供劳务的场所;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三、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以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企业所得税的适用税率问题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另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对非居民企业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全额作为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四、居民企业投资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应当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之所以将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未纳入免税范围,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企业短线投资的投机行为。即对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即使取得的所得是被投资企业税后资本利得,但仍然要全额并入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居民企业从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其在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依法抵免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而对于居民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界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规定,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持有外国企业20%以上股份;间接控制是指居民企业以间接持股方式持有外国企业20%以上股份。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是指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当缴纳并已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外国企业已经在境外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次,只限于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所负担的部分;非该项所得所负担的部分,不属于可抵免税额。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依照中国境外税收法律以及相关规定应当缴纳并已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中不包括以下情况:一是按照境外所得税法律及相关规定属于错缴或错征的境外所得税税款;二是按照税收协定规定不应征收的境外所得税税款;三是因少缴或迟缴境外所得税而追加的利息、滞纳金或罚款;四是境外所得税纳税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从境外征税主体得到实际返还或补偿的境外所得税税款;五是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已经免征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境外所得负担的境外所得税税款;六是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已经从企业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境外所得税税款。

在抵免的层数上,除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居民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抵免层数确定为三层:第一层,单一居民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第二层,单一第一层外国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且由单一居民企业直接持有或通过一个或多个符合规定持股条件的外国企业间接持有总和达到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第三层,单一第二层外国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且由单一居民企业直接持有或通过一个或多个符合规定持股条件的外国企业间接持有总和达到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

居民企业在用境外所得间接负担的税额进行税收抵免时,其取得的境外投资收益实际间接负担的税额,是指根据直接或者间接持股方式合计持股20%以上的规定层级的外国企业股份,由此应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中,从最低一层外国企业起逐层计算的属于由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层企业所纳税额属于由一家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本层企业就利润和投资收益所实际缴纳的税额+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由本层企业间接负担的税额)×本层企业向一家上一层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本层企业所得税后利润额。为了防止国家税收利益的流失,可抵免税额有一个最高限制。同时,对境外抵免企业所得税是“分国不分项”。分国不分项抵免境外已缴纳和间接负担的所得税税额,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该抵免限额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据以计算上述公式中“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的税率,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应为25%。企业计算的当期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小于零的,应以零计算当期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其当期境外所得税的抵免限额也为零。在计算实际应抵免的境外已缴纳和间接负担的所得税税额时,企业在境外一国(地区)当年缴纳和间接负担的符合规定的所得税税额低于所计算的该国(地区)抵免限额的,应以该项税额作为境外所得税抵免额从企业应纳税总额中据实抵免;超过抵免限额的,当年应以抵免限额作为境外所得税抵免额进行抵免,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允许从次年起在连续五个纳税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另外,对属于下列情形的,经企业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采取简易办法对境外所得已纳税额计算抵免:一是除实际有效税率低于我国法定税率50%以上的外,可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12.5%作为抵免限额。企业从境外取得的符合境外税额间接抵免条件的股息所得,虽有所得来源国(地区)政府机关核发的具有纳税性质的凭证或证明,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真实、准确地确认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除就该所得直接缴纳及间接负担的税额在所得来源国(地区)的实际有效税率低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50%以上的外,可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12.5%作为抵免限额,企业按该国(地区)税务机关或政府机关核发具有纳税性质凭证或证明的金额,其不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准予抵免;超过的部分不得抵免。二是企业从境外取得的符合境外税额间接抵免条件的股息所得,凡就该所得缴纳及间接负担的税额在所得来源国(地区)的法定税率且其实际有效税率明显高于我国的,可直接以按计算的境外应纳税所得额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抵免限额作为可抵免的已在境外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不能准确计算下列项目实际可抵免分国(地区)别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在相应国家(地区)缴纳的税收均不得在该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也不得结转以后年度抵免:(1)境内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分国(地区)别的境外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1)分国(地区)别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3)分国(地区)别的境外所得税的抵免限额。

六、居民企业从非直接或者非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其在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不得抵免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对居民企业直接持有外国企业股份未达到20%或以间接持股方式持有外国企业股份未达到20%的,即使外国企业已经在境外实际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对其境外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应当全额并入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抵免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所得税会计核算解析 篇5

一、确定资产及负债的账面价值

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该程序中的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

二、确定资产及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 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 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 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用公式表达为:负债的计税基础=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通常资产、负债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 即账面价值=计税基础。两者之间的差异多是反映在后续计量中。常见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见表1:

三、确认递延所得税

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 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 分析其性质, 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 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确定资产负债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 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 确定当期应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 作为递延所得税。

通过程序一、二的进行, 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得到确定, 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 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 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形成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Á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Á之间的关系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 的确认如图1所示:

递延所得税资产Á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是尽可能Á谨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尽可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不满足确认条件时可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对于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其计量依据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 为新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 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时的税率。当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时, 为新增递延所得税负债, 当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时, 为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以及和暂时性Á差异的对应关系如图2如示:

四、确定当期应纳Á税所得额

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将应税所得税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 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企业在确定应交所得税时, 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 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 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再结合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一般情况下, 应纳税所得额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引入计税基础概念, 注重暂时性差异。以会计利润为基础, 通过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调整, 推导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参见上图的对应关系) , 如表所示:

五、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前述各程序的解析, 结合程序三的对应关系、承程序四的计算, 最后进一步推导计算出所得税费用。

参考文献

个人贷款——第五章考点自测解析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个人教育贷款说法错误的为()。

A.个人教育贷款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

B.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科学生等发放的贷款

C.商业助学贷款财政需要贴息,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均可开办

D.商业助学贷款是指银行按商业原则自主向个人发放的用于支持境内高等院校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就读期间基本生活费的商业贷款

2.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帮助借款人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

B.帮助借款人支付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费

C.由财政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财政贴息

D.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条件的是()。

A.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支付正常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B.未成年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C.必要时须提供有效的担保

D.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4.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对象不包括()。

A.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科生

B.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职研究生

C.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高职生

D.深圳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5.商业助学贷款的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政策执行,原则上()。

A.上浮不超过5% B.上浮不超过10%

C.上浮不超过15% D.不上浮

6.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借款人必须在毕业后()年内还清,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年。

A.4,8 B.6,8 C.6,10 D.8,10

6年内还清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贷款学生毕业后如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相应延长,但须经贷款银行的许可。

7.国家助学贷款首次还款日应不迟于毕业后()。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8.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为每人每学年()元。

A.4000 B.5000 C.6000 D.8000 000元,总额度按正常完成学业所需乘以学年所需金额确定

9.下面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不上浮

B.借款人必须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

C.符合要求的香港地区学生可以按照条例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D.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的还款方法包括等额本金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

10.商业助学贷款实行的原则不包括()。

A.部分自筹 B.信用发放 C.专款专用 D.按期偿还

11.商业助学贷款的期限原则上为()。

A.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加4年

B.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加6年

C.借款人在校时间加4年

D.借款人在校时间加6年

6年,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指从贷款发放至借款人毕业或终止学业的期间。

12.商业助学贷款采用的担保方式不包括()。

A.抵押担保 B.质押担保 C.个人信用担保 D.抵押担保与第三方担保的组合 13.商业助学贷款中,以第三方担保的,保证人承担()。

A.可撤销的连带责任 B.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 C.可撤销的一般责任 D.不可撤销的一般责任

14.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中担保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押期间对质押的有价证券,未经质权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挂失

B.以资产作抵押的,借款人应根据贷款银行的要求办理抵押物保险,保险期不得长于借款期限

C.经借款人确认后,将保险单项下因保险事件发生而对保险人享有的保险金权益转让给贷款银行,并应另行签署转让合同

D.在贷款未偿清期间,保险单正本交贷款人执管

15.在商业助学贷款中,当借款人和自然人保证人的工作单位及通信方式发生变更时,借款人应提前()天通知贷款银行。

A.10 B.15 C.20 D.30

30天通知贷款银行,借款双方应签订借款合同修正文本和保证合同修正文本。

16.下列各项不属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需要提交的材料的是()。

A.借款人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B.借款人同班同学或老师共两名见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学生证或工作证复印件

C.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

D.借款人和担保人应当面出具并签署书面授权,同意贷款银行查询其个人征信信息

17.关于商业助学贷款的受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009年6月真题]

A.申请人应填写申请表,并按银行要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B.贷款银行可联系借款人就读学校协助工作

C.如果借款申请人提交材料不完整,贷款受理人可直接拒绝申请

D.经初审符合要求后,贷款受理人应将借款申请表及申请材料交由贷前调查人进行贷前调查

18.商业助学贷款贷前调查的重点内容不包括()。

A.材料一致性的调查

B.借款人身份、资信、经济状况和借款用途的调查

C.担保情况的调查

D.借款申请人所在学校社会信誉和竞争力的调查

19.对以保证担保方式申请的商业助学贷款,贷前调查应调查的重点内容不包括()。

A.保证人为法人的,要调查保证人是否具备保证人资格、是否具有代偿能力

B.保证人为自然人的,应查验保证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包括基本情况、经济收入和财产证明等

C.保证人与借款人的关系

D.保证人是否能够提供足额的抵押

20.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时,贷款审批人不需要审查的内容包括()。

A.对贷款申请审批表和贫困证明等内容进行核对

B.每个申请学生每学年贷款金额是否超过6000元

C.申请学生提供的成绩单的真实性

D.学校当年贷款总金额是否超过银行总行下达的该校贷款计划额度

6000元,具体金额根据学校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标准以及学生的困难程度确定;③学校当年贷款总金额和人数不超过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与银行总行下达的该校贷款计划额度。

21.办理商业助学贷款时,贷款审批人审查的重点内容不包括()。

A.借款用途是否真实、合规

B.登录公安部身份认证系统查询借款人身份证明是否真实、有效

C.申请借款的额度、期限等是否符合有关贷款办法和规定

D.对报批贷款的主要风险点及其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规有效

2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方式的是()。

A.借款人一次申请 B.贷款银行一次审批

C.单户核算 D.一次发放

2月和8月不发放生活费贷款)。

23.商业助学贷款发放流程中,关于借款合同的填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贷款发放人应告知借款人、保证人等合同签约方关于合同内容、权利义务、还款方式以及还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B.对采取抵押担保方式的,应要求抵押物共有人口头或书面授权借款人签署抵押合同

C.合同填写必须做到标准、规范、要素齐全、数字正确、字迹清晰、不错漏、不潦草,禁止涂改

D.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和还款方式等有关条款要与最终审批意见一致

24.在签订“商业助学贷款借款合同”时,应对借款人、担保人的违约行为作出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构成违约行为的是()。

A.借款人未能按“商业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的条款规定,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和应支付的其他费用

B.借款人未按“商业助学贷款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C.抵押物受毁损导致其价值明显减少,借款人按贷款银行要求重新落实抵押的 D.出质人未经贷款银行书面同意擅自赠与质押物的

25.经办银行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后,经办银行应于每季度结束后的()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资金汇总表”的要求汇总所需资料,经合 作高校确认后上报总行。

A.10 B.15 C.20 D.30

10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资金汇总表”汇总已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贷款金额、利率、利息,经合作高校确认后上报总行。

26.经办银行应于每年()月底前,按高校汇总上一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和违约率上报分行。

A.1 B.6 C.9 D.12

9月底前,按高校汇总上一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和违约率上报分行。

27.总行将风险补偿金划拨至各分行,各分行在收到总行下拨的风险补偿金的()将其划入对应账户。

A.当日 B.次日 C.3日内 D.5日内

28.原则上,借款学生应自()起开始归还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可以选择在毕业后的()内的任何一个月开始偿还贷款本息

A.毕业证书签发之日的下月1日,12个月

B.毕业证书签发之日的下月1日,24个月

C.办理离校手续后次月l日,12个月

D.办理离校手续后次月l日,24个月

1日(含1日)开始归还贷款利息,并可以选择在毕业后的24个月内的任何一个月开始偿还贷款本息。

29.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经办行在接到借款学生休学、退学、转学、出国、被开除学籍等中止学业的通知后,应采取提前收回贷款本息和签订还款协议等措施

B.提前离校的借款学生办理离校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贷款利息

C.休学的借款学生复学,次月1 日起恢复财政贴息

D.借款学生毕业后申请出国留学的,应主动通知经办银行并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

30.商业助学贷款中,对借款人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借款人是否按期足额归还贷款

B.借款人的住所、联系电话有无变动

C.借款人是否已婚

D.有无发生可能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的突发事件

31.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贷后检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贷后检查以借款人、抵(质)押物和保证人等为对象

B.当抵(质)押物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应对其重新估价,并判断其可变现性

C.贷后检查可通过客户提供、访谈、实地检查、行内资源查询等途径获取信息

D.借款人主动提供其信息变更情况的,由贷后检查人员负责及时更新借款人信息

32.商业助学贷款的借款人最多可以申请()次贷款展期。

A.1 B.2 C.3 D.4

33.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催收的说法,错误的是()。[2009年6月真题]

A.各经办银行应建立详细的还贷监测系统

B.各经办银行要加强日常还贷催收工作,做好催收记录,确认借款人已收到催收信息

C.各经办银行应按季将已到还款期的借款学生还款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负责协助 经办银行联系拖欠还款的借款学生及时还款

D.各经办银行应将已到还款期的借款学生还款情况通知家长,家长对未还清贷款负有连带保证责任

34.商业助学贷款台账中记录的贷款信息不包括()。

A.借款人职业 B.合同金额 C.放款日期 D.担保方式

35.办理个人教育贷款时,受理和调查环节面临的操作风险不包括()。

A.借款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银行个人教育贷款的相关规定

D.借款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真实性

C.对于商业助学贷款而言,借款申请人的担保措施是否足额、有效

D.贷款业务是否按规定办妥相关评估、公证等事宜

36.办理个人教育贷款时,签约环节面临的操作风险不包括()。

A.合同凭证预签无效

B.合同制作不合格

C.未对合同签署人及签字进行核实

D.业务不合规,业务风险与效益不匹配

37.办理个人教育贷款时,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不包括()。[2009年6月真题]

A.借款人还款能力降低

D.借款人还款意愿发生变化

C.审批人对应审查的内容审查不严,导致内外勾结骗取银行信贷

D.借款人的信用欺诈和恶意骗贷、逃债行为

二、多选题

1.下列关于个人教育贷款的说法,正确的有()。

A.个人教育贷款是银行向在读学生或其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就学资金需求的贷款

B.国家助学贷款可获得财政贴息

C.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办理商业助学贷款

D.个人教育贷款已涵盖本专科学生、高职生、研究生、第二学位学生

E.个人教育贷款放贷的主体是政策性银行

2.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财政贴息的贷款

D.国家助学贷款采取借款人一次申请、贷款银行一次审批、单户核算、分次发放的方式

C.学生可使用国家助学贷款在校外自租房

D.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不需提供担保

E.则政贴息是指国家承担国家助学贷款的全部利息

3.借款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成绩排名在班级前30%

C.无法支付正常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D.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E.无违法违纪行为

4.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学生可以是经济困难的()。

A.研究生 B.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C.本科生 D.专科生

E.高中生

5.下列各项中,符合国家助学贷款原则的是()。[2009年6月真题]

A.部分自筹 B.有效担保 C.财政贴息

D.风险补偿 E.专款专用

6.根据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说法正确的()。

A.借款人必须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贷款

B.贷款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自动延长

C.还款方法包括等额本金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两种,但借款人须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一种还款方法

D.首次还款日应不迟于毕业后一年

E.贷款额度为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

7.申请商业助学贷款时,借款人须具备的条件有()。

A.信用记录良好

B.成绩排名在班级前30%

C.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支付正常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D.必要时提供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申请贷款的书面意见

E.必要时提供有效的担保

8.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助学贷款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不得超过5%

B.可分次偿还,利随本清,也可到期时一次性偿还

C.贷款银行可视情况给予借款人一定的宽限期,宽限期内不还本金

D.商业助学贷款的期限原则上为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加6年

E.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指从贷款发放至借款人毕业或终止学业的期间

9.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担保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有()。[2009年6月真题]

A.可以采用抵押、质押、保证或其组合,或借款人投保相关保险

B.以资产作抵押的,借款人应根据贷款银行的要求办理抵押物保险

C.以质押方式申请商业助学贷款的,需办理质物或其权利凭证转移占有手续及相关出质登记

D.以第三方保证方式申请贷款的,第三方提供的保证为一般责任保证

E.因为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情况,贷款银行应允许同学之间互保

10.商业助学贷款申请人须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

A.借款人的合法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B.证明借款人家庭经济困难的有关材料

C.借款人或其家庭成员经济收入证明

D.借款人就读学校开出的学生学习期内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总额的有关材料

E.同意贷款银行查询其个人征信信息的书面授权

11.办理校源地商业助学贷款时,借款人就读学校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A.向贷款银行推荐借款人,对借款人资格及申请资料进行初审

B.协助贷款银行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

C.将借款人在校期间的相关情况及时通知贷款银行

D.在借款人毕业前,向贷款银行提供其毕业去向、就业单位名称、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有关信息

E.协助贷款银行做好借款人的还款确认和贷款催收工作

12.助学贷款借款人在校期间发生()情况,借款人所在学校有义务及时通知贷款人。

A.休学 B.出国 C.被开除 D.勤工俭学 E.成绩下降

13.对个人教育贷款进行贷前调查时,可采取的方式有()。

A.与借款申请人面谈

B.电话访谈

C.实地考察

D.通过行内外有关信息系统查询

E.审查申请人个人存款账户

14.在对商业助学贷款的担保情况进行贷前调查时,借款人采取抵押担保方式,应调查()。

A.抵押物是否属于法律规定且银行认可、能够办理抵押登记的商业助学贷款的抵押财产范围

B.抵押物已设定抵押权属情况

C.借款申请人提供的抵押物是否为抵押人所拥有,财产共有人是否同意抵押

D.抵押物所有权是否完整

E.抵押物是否真实存在

15.在对商业助学贷款的担保情况进行贷前调查时,借款人采取保证担保方式,应调查()。

A.保证人是否具备保证资格

B.保证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有效

C.保证人与借款人的关系

D.保证人的经济收入

E.保证人是否确知其保证责任

16.商业助学贷款贷前调查的内容包括()。

A.借款申请填写内容是否与相关证明材料一致

B.借款人身份证明是否真实

C.申请人的信用记录是否良好

D.采取抵押担保方式的,调查抵押物是否为银行认可的抵押财产

E.采取质押担保方式的,调查质物的价值

17.商业助学贷款贷前调查完成后,银行经办人应对()提出意见或建议。

A.划款方式 B.贷款用途 C.是否同意贷款 D.担保方式 E.贷款期限

18.办理商业助学贷款时,贷款审批人应对()进行审查。

A.借款人提供材料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法性

B.借款用途是否真实和合规

C.借款人提供的贫困证明是否真实

D.贷前调查人提出的贷款建议是否准确、合理

E.报批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合规有效

19.下列行为中,构成“商业助学贷款借款合同”违约的有()。

A.借款人拒绝贷款银行监督检查贷款使用情况

B.抵押人未通知银行为抵押物购买保险并以贷款银行为第一受益人

C.担保人提供虚假文件资料可能造成贷款损失的

D.抵押人未经贷款银行书面同意擅自重复抵押抵押物

E.担保人发生暂时性经营亏损

20.若商业助学贷款的借款人、担保人在贷款期间发生违约行为,贷款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A.要求限期纠正违约行为

B.在原贷款利率基础上加收利息

C.要求更换担保人

D.向借款人就读的公立大学追偿

E.定期在公开报刊及有关媒体上公布违约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及违约行为

21.下列事件发生后,贷款银行有权采取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本息措施的有()。

A.担保人(自然人)宣告死亡而有继承人

B.借款人破产,造成债务无法清偿

C.担保人(非自然人)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丧失了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

D.借款人、担保人对其他债务有违约行为

E.借款人发生临时短暂的经济困难

22.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发放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业务部门在接到放款通知书后,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B.开户放款应当一次性将全部贷款发放到有关账户中

C.当开户放款完成后,银行应留存“个人贷款信息卡”作为档案

D.对于借款久未到银行直接办理开户放款手续的,会计部门应及时将有关凭证邮寄给借款人或通知借款人来银行取回

E.贷款发放后,业务部门应依据借款人相关信息建立“贷款台账”并随时更新台账数据

23.下列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贴息管理和风险补偿金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经办银行在发放贷款后,于每年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汇总已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贷款金额、利率、利息,经合作高校确认后上报总行

B.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在收到各贷款银行总行提供的贴息申请资料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贷款贴息统一划入总行国家助学贷款贴息专户

C.经办银行于每年12月底前,将上一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和违约率按各高校进行统计汇总

D.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在收到经办行总行提交的申请风险补偿金的相关材料确认书”后20个工作日内将对应的风险补偿金支付给贷款银行总行

E.总行将风险补偿金划拨至各分行,各分行在收到总行下拨的风险补偿金的当日将其划人对应账户

10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总行;C选项应为经办银行于每年9月底前,将上一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和违约率按各高校进行统计汇总。

24.下列关于商业助学贷款偿还的说法,错误的有()。

A.商业助学贷款偿还的原则是先收本、后收息,全部到期、利随本清

B.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的,需提前10个工作日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

C.对存在拖欠本息的借款人,不予受理提前还款业务

D.借款人如不能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期偿还本金,应提前向贷款银行申请展期,·每笔贷款至多可以展期两次

E.在合同履行期间,信贷要素需要变更的,应当经当事人各方协商同意,并签订相应变更协议

30个工作日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C选项对借款人申请提前还款的,经办人应核实确认借款人在贷款银行有无拖欠贷款本息,对于存在拖欠本息的,应要求借款人先归还拖欠贷款本息后,才予以受理提前还款业务;D选项每笔贷款只可以展期一次,展期的原则按《贷款通则》规定执行。

25.下列属于个人教育贷款中的操作风险的有()。

A.借款人身份弄虚作假

B.担保物共有人或所有人未授权

C.不按权限审批贷款,使得贷款超授权发放

D.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发放贷款

E.逾期贷款催收不力

26.防控个人教育贷款操作风险的措施包括()。[2009年6月真题]

A.掌握个人教育贷款业务的规章制度

B.规范并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

C.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能力

D.完善银行、高校及政府在贷款管理方面的职责界定

E.对于关键操作,完成后应做好记录备查,尽职尽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7.下列抵押物中,银行应谨慎受理的包括()。

A.自建住房

B.自用商品房

C.划拨土地及地上定着物

D.工业土地及地上定着物

E.工业用房及仓库

28.个人教育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有()。

A.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

B.借款人的还款意愿风险

C.借款人的欺诈风险

D.借款人提前还款导致银行利息受损

E.借款人的行为风险

29.办理个人教育贷款时,防控信用风险的措施包括()。

A.加强对借款人的贷前审查,从源头上控制个人教育贷款的信用风险

B.建立和完善防范信用风险的预警机制,由专门的人对贷款学生进行跟踪监测

C.完善及强化合作学校关于个人教育贷款的催收功能

D.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E.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判断题

1.个人教育贷款是银行向在读学生或其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就学资金需求的贷款。()

2.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均可开办国家助学贷款。()

3.相对于其他个人贷款来说,个人教育贷款的风险度较低。()

4.与商业助学贷款相比,国家助学贷款的适用范围更广。()[2009年6月真题]

5.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均为国家指定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助学贷款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圆梦”助学贷款都属于国家助学贷款。()

6.中国银行开办的留学担保贷款属于商业助学贷款。()

7.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规定执行,允许贷款银行有一定的上浮。()

8.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位的,贷款期限按原借款合同执行。()

9.国家助学贷款不得采取信用贷款方式,须由借款人所在学校为其提供保证担保。()

10.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不能超过借款人在校年限内所在学校的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000元,总额度按正常完成学业所需乘以学年所需金额确定,具体额度由借款人所在学校的总贷款额度,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标准以及学生的困难程度确定。

11.小张是某大学的全日制学生,由于近期家庭发生突发事故,暂时无法支付学费,但又没达到贫困学生的标准,此时他可申请商业助学贷款。()

12.商业助学贷款的借款人可申请利息本金化,即在校年限内的贷款利息按年计入次借款本金。()

13.商业助学贷款的期限原则上为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加6年,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指从借款人入学至毕业或终止学业的期间。()

6年,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指从贷款发放至借款人毕业或终止学业的期间。

14.归还商业助学贷款在借款人离校6个月后开始,贷款须按年分次偿还。()

15.在质押商业助学贷款中,对质押的有价证券,可自由挂失。()

16.在商业助学贷款中,保证人应具备品质良好、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及与借款人同城户籍等条件,鼓励同学之间互保。()

17.各商业银行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风险管控能力,自主确定开办出国留学贷款。()

2008年印发的《商业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及其附则规定,各商业银行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风险管控能力,自主确定开办借款人用于攻读境外高等院校硕士(含)以上学历,且提供全额抵(质)押的商业助学贷款,即出国留学贷款。

18.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助学贷款的贷款流程完全一致。()

19.商业助学贷款的受理阶段,借款人和担保人应当面出具并签署书面授权,同意贷款银行查询其个人征信信息。

20.借款人办理校源地商业助学贷款的,贷款银行可要求借款人就读学校在借款人毕业前,向贷款银行提供其毕业去向、就业单位名称、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有关信息。()

21.国家助学贷款按学年(期)发放,直接划入借款人在贷款银行开立的活期储蓄账户。

2月和8月不发放生活费贷款),根据合同约定定期划人借款人在贷款银行开立的活期储蓄账户。

22.某本科生2009年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则其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

50%的财政补贴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方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该意见已于2004年秋季开学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

23.对经审批同意的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填写“个人贷款开立账户通知书”、“贷转存凭证”,协助借款人办理贷款发放手续,并将上述材料以及其他重要单据一起提交经办银行。()

24.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借款人一次申请、贷款银行一次审批、单户核算、分次发放的方式。()

25.商业助学贷款开户放款包括一次性放款和分次放款两种。()

26.当开户放款完成后,对于借款久未到银行直接办理开户放款手续的,会计部门应将有关凭证及时归档,妥善保管。()

27.目前,商业助学贷款的台账全部采取手工台账形式。()

28.如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休学、退学、转学、出国、被开除学籍等中止学业的事件,学校应在为借款学生办理相关手续之后及时通知银行。()

29.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学生提前离校的,办理离校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贷款利息。休学的借款学生复学当月恢复财政贴息。

30.个人教育贷款发放后,借款学生毕业后不知去向,通过其家庭仍无法联系上时,银行应立即与公安部门联系,通过其身份证号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查询。()

31.办理商业助学贷款抵押手续时,经办人员可全权委托外部中介机构办理。()

32.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是个人教育贷款资金安全的根本保证。

33.加强对借款人的贷前审查是防范个人教育贷款信用风险的关键。()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C/ C/ C/ B/ D/ C/ C/ C/ C/ B/ B/ C/ B/ A/ D/ D/ C/ D/ D/ C/ B/ D/

B/ C/ A/ C/ A/ B/ C/ C/ D/ A/ D/ A/ D/ D/ C/

二、多项选择题

ABD / ABD/ ACDE/ ABCD/ CDE/ ACE/ ADE/ BCDE/ ABC/ ACDE/ ABCDE/

ABC/ ABCD/ ABCDE/ ABCDE / ABCDE / ACDE/ ABDE/ ACD/ ABCE/

BCD/ ADE/ BDE/ ABCD / ABCDE / ABCDE/ ACDE/ ABCE/ ABDE/

三、判断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秋之韵”音乐会下一篇:小升初必考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