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者记叙文

2024-09-29

乞讨者记叙文(共10篇)

乞讨者记叙文 篇1

今天早上我去菜市场买了菜。刚到菜市场门口,听到悲伤的歌传到我耳边,早上,谁放了那么悲伤的歌?刚进入大门,就看见前角有人在看。我走在前面,两个人在那里乞讨,看起来像女人。母亲大约六十多岁,是普通人,但有办法的人也不会走这条路。伤害了自尊心。

看,她跪在地上,用双手抱着残疾的孩子,眼睛哭得红肿。残疾儿子三十多岁,手和脚都变了,站不起来,瘫痪在母亲的怀里,有时用那个残疾人的手敲自己的额头,扭头,眼睛呆滞,唾液流到下巴。他们面前有一个装钱罐,钱罐下面压着摊子的红纸,儿子天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立,母亲上了年纪,失去了劳动力,希望亲切的人帮忙,给予帮助,让母亲们活下去。我看到这一幕,心里很痛苦,无意识地摸着自己的口袋,一张十元钱,给他吧。但是,妈妈让我买蔬菜,不给他吧。心情不好。于是,假装看不见,就走了。我转了一圈,脑子里总是浮现出他们母子的画面。又摸衣兜,还是10块钱。于是,我买了菜,让那个人找零钱,直接走向那个乞讨者的方向。我从口袋里拿出一元钱放在他们的钱罐里,扬长而去。已经没有那种罪恶感了。钱虽少,但代表着我的心情。

我把钱放在罐子里的时候,里面还有五块钱,大多是一块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呢。这时,我心里有点安慰。世上还有很多好人!我相信,只要每个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成为一个美好的世界。

 

由乞讨者想到的……作文 篇2

在一次去温州的时候,我们逛了逛温州的步行街,在那里,我偶然认识到了两种不同的乞讨者,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步行街上悠闲的走着,边走还边到路旁的衣服、鞋店里看衣服,忽然,一个比我稍大的女孩进入了我的视线,只见她背着一个黄色的书包低着头跪在一快木板上,前面还铺着一块布,我看了看那块布,才知道这个女孩家里穷,小学生作文大全

那位老奶奶走后还没过十秒,又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爷拿着和那位老奶奶一样的碗来向我乞讨,我打量了一下那位大爷,并没有发现他有残疾,我就说:“大爷,你怎么不去干点活,挣点钱啊?”那位大爷嘴里还是说着:“给点钱吧,给点钱吧。”我扭头就走。我又向前走了一小会,竟然发现有五六个健康的人拿着同样的碗向别人乞讨,我心想:怎么有这种事啊,还组织起丐帮来乞讨!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那些人太无耻了作文人网 ,他们每个人都健健康康,身强体壮,为什么不把手心朝下去工作,而是手心朝上去向别人要钱,难道自己工作争来的钱比要来的钱少?还是花的舒服?乞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坐的!小山作文

关注流浪乞讨人员 篇3

姓名:梁超

学号:201140651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3班

【摘要】本报告由课堂和经验引出关注流浪乞讨者这一主题,分析这一人群的背景和现状,并从政府和社会人群角度提炼出已做的努力,评价这些解决办法的优势所在,最后,提出对这一弱势群体几点愿望。

【关键词】流浪乞讨者关注

讲台上,那是一股强劲有力的声音,清晰地传达了一种对年青一代的希望;教室里,那是广西医科大学的学子在接收和筛选信息,他们清楚讲台上那位老师表达的是:你们要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既然是要担当,那就不会选择逃避和漠视那些没有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和保障的,也难以正常拥有一些基本的权利的流浪乞讨者。我们常常看到路边或者街心有这么个现象,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脸上挂满了哀求和悲伤,穿的是破了的长时间没换的衣裳,手里拿着一个隐藏着辛酸和苦楚的碗在祈祷,这时,有人看不下去投了些钱,也有人看了看就走开,还有人没看到这一幕。

这些人的行为大概可以理解为:第一个人,打心里边同情老人,对社会有所担当,传递一份温暖的爱;第二个人,他可能想

要帮助这位老人,但是发觉自己并不能够帮到她,帮了一次下次呢?或者自己还要自救?或者打心里边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幕?也或者他只是看看热闹?第三个人,他走开没看到,大概会是个忙人,或者是盲人,也或者是他知道吃这一套的老人大都只是个骗子,更或者他不会觉得乞丐的存在是一种社会问题?虽然这里的假说不一定到位,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揭示了我们(正常人群)对他们的态度。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流浪乞讨者的关注并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援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人群。从流浪乞讨人员的来源和现状来说,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

根据相关资料可以“个人发展潜能”将这一群体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有工作能力和明显工作需求的成年人“他们由于在城市中被骗!钱被盗或者找工作未果等原因,凭个人能力暂时尚不足以应付所陷入的困境,而不得不在城市中流浪”。对于这些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履行救助程序时,的确发挥了救助站的临时救助功能,解决了被救助者的燃眉之急,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有工作能力和潜在工作需求的成年人,由于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受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在城市中靠流浪乞讨为生,只会在天气十分恶劣等难以谋生的条件下才去救助站申请救助”

3.将来有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未成年人,亦即儿童流浪者,这些未成年人中90%以上来自于破损家庭,他们享受不到完整家庭中父母给与的温暖和疼爱,只能用流浪这种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亲情的渴求,也有一些小孩是被别人从家里骗出来或租来的,如新疆就有很多小孩被骗出来做小偷。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生下来就跟着父母乞讨的孩子。这些小孩,他们需要爱和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生活环境。

4.无工作能力和工作需求的老年人、痴呆傻、残疾人等。这部分人多是遭家庭遗弃的人,对救助站的救助有强烈的依赖性。对于这部分群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在站里面住着,有的已在救助站住上两年还没有解决的办法。

为了证实这一数据的真实度,我们在广西南宁市南湖公园周边调查了十个流浪者,时间是2013年3月28日,这个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接近流浪乞讨人员方式为提供一些生活的温暖物品,如手套、衣物等。调查结果与如上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并没有太大出入。同时总结了流浪乞讨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很高的同质性。首先,学历普遍非常低,大部分没受过教育或者小学未毕业;其次,他们大都有着不完整家庭;第三,想要正常的生存环境的,为绝大部分被关注和调查群体。第四,他们都有受冻和挨饿的经历。

针对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做些什么?又已经做了些什么?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上讲。我们看到:

1、最直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专门为流浪乞讨人员的设立的救助站。这一机构实现的功能是:(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2、时刻在我们身边的公安民警,也就是公安机关的设立。这一机构在流浪乞讨人员的及时救援工作上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当冬天来临,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最有可能冻死饿死,公安民警在执勤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以保证这些人能够有人可依。一个是呵护,另一个又是防止偷盗、抢劫、自杀、诱骗等在这些人群里边发生。

3、政府制定一些有关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或者管理条例,以保障他们的权利,另外,在维持一定的社会和谐稳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略有:国务院令第381号(1)、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这也与如上提到的公安民警的职能相吻合。(2)、第六条: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

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等等。

4、民政部门的设立。其部分职能可助救助站制定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其次,从社会人群的层面上探讨这个问题。

1、捐钱捐物给相关部门,并监督相关部门落实和实施救助措施。就这一点而言,要求社会人员有着足够的爱心和担当感,当然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社会的同胞精神。当然,社会可以组建相关组织进行为流浪汉捐赠衣物活动。例如我们身边的贵港市创建的“荷城义站”,它是一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主要活动是收集保暖物品,如棉被、衣服、鞋子、袜子、手套等,并进行捐赠“暖冬活动”。

2、对于遇上的个体乞讨者,我们不漠视,不怀疑,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体现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怜悯而让自己挨饿受冻。古人云,救人救己,要救人,先救己,虽然从人情上讲,这里边包含了几分自私。

3、从身边做起,创造就业空间,给那些有劳动能力或者潜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生存的空间。这点,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这可以使流浪乞讨人员这一人群数量的减少。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朝这个方向的努力是不容否定的。

4、各方媒体所做的宣传活动。当全民动起来呵护弱势群体,我们就可能在某一

层次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例如,咱们广西南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帮得行动》,倡导帮扶精神,促进和谐构建。始终饯行“扶贫济困,能帮就帮”的宗旨,竭力突显南宁“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

这些所有的行动,预期的现象是全民一起努力去帮扶这些弱势群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流浪乞讨人群不能够减少或者生活有所保障,那么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乞讨 篇4

下午,我闲着没事便在我家店面上玩电脑,忽然传来了身我乞讨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乞丐,看上去年纪和我爷爷差不多,但身体非常虚弱,骨瘦如柴,衣裳褴褛,顿时,我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我迅速地伸手去掏钱,这时我才发现,今天出门根本没带钱,放眼看看四周,也没一个熟人在,该怎么办呢?只见老乞丐已有些迫不及待了,但我仍没办法,只好遗憾地对正欲转身的老乞丐说:“对不起,老爷爷,我没带钱!”老乞丐却和蔼地说:“这也是一种施舍啊!”这句话让我一惊,换了其它乞丐,他们绝对会很生气地离开。

一个面包、一块钱、一句温馨的话,任何一种特殊的施舍都会让这些贫困人民得到帮助,而我们总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这样才会有和谐社会的存在。如果世界只存在罪恶,那么,这个世界将永远被黑暗笼罩。

论乞讨作文600字 篇5

日常行走在街道上,你定能看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乞讨人员,他们依着各种方式在乞讨着,你是否也因为同情心而施以钱财呢?

你若留意,便会发现在许多新闻报道中,一些乞丐并非丧失劳动能力,而是四肢健全的人,他们一天的收入有的高达数百元,“年薪”更可达到十万元甚至以上。

看到这儿有些人会说了:“那一些四肢健全的人我从来不施予援手,我给予帮助的目标都是残疾人。”是的,没错他们是残疾人值得同情,但是你一味地给予钱财,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让他们继续存活下去,对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

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在给予物质的时候可能感觉到自己做了善事,其实我们应当想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总是以为给予物质便是给他们极大的帮助,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你认为自己做了善事的时候,却是在加重他们自身的自卑感。给予他们物质仅能使他们有了当前生存的.资本,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的是一份稳定而适合的工作,带引他们从自卑之中走出来,与常人一样为社会献出自己微不足道却又不可或失的一份力。

作为一名学生,目前我的能力还不足,但我却依然觉得我做出了贡献。国家的税收会提供许多的社会保障政策,安排许许多多的福利岗位。尽管我没有月收入,没有纳税,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之中仍是一位负税人,在购物、旅游、看电影所有这一切都在与税收息息相关。而税收又能分配给经济建设、科学、保障等等事业支持,从而促进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提供更多岗位。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篇6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初探

熊晓峰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取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生效。《救助办法》的制定是一个进步,使一些确因生活困难而流浪的乞讨人员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因种种原因,在执行中却遭遇了一系列难题。一些大中城市繁华路段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增,与现代化大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市容,又严重危害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有必要对城市日益增多的乞丐进行管理和控制。问题是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究竟该怎么进行管理?对于拒绝政府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目前管理中缺乏法律依据和执法手段,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如何对流浪乞讨者进行管理,这已成为全国各城市的一大难题,亟待从政策上、法律上和管理上加以解决。

我们看到,从去年12月份开始,全国很多地方相继设了“禁讨区”,合肥市等地还通过报纸发表《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劝导市民不要直接向乞讨者施舍。在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限制乞讨的规定措施后,对于乞讨是否一种权利、限制乞讨是否侵犯人权议论纷纷,对于流浪、乞讨是否属于人权,是否只有宪法明文规定的权利才属于人权,宪法未规定的不属于人权等等展开了讨论,这些问题已超越了单纯的法律层面,不是本文所能探讨的。但对于流浪、乞讨是否属于一种权利,实质上已不是一个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救助办法》明确了对于此类人员是自愿救助,虽没有在文字上明确地指出来,但其所隐含的意义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流浪、乞讨不是犯罪、流浪乞讨行为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既然法律法规不禁止,实际上就是默认了此类行为的存在的合法性。

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小政府、大社会,通俗地说就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所谓该不该由政府管,也就是脱离了政府的监管是否还能自行正常运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已认识到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不宜过多地介入,而实际中对于社会事务总还认为离了自己不行,热衷于设立各种各样的机构、办公室加强管理,实践证明,机构的增加、人员的膨胀并不带来所预期的理想效果,甚

至起了反作用,就拿收容遣送办法来说,本来是针对盲流的,在实践过程中却逐渐异变,甚至成了创收的工具与手段,直至产生了孙志刚事件。我们返过头来再说,即便以收容遣送办法这样简便的程序、严厉的手段都没有杜绝流浪、乞讨现象,反倒愈演愈烈,现在我们又怎么能期望在所划定的区域内能杜绝流浪、乞讨行为呢?从广州等地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这些人或者跟你打游击,你来我走、你走我来,你总不能每天24小时都蹲在这里吧,或者干脆就不理踩你,你又能奈我何,反正你又还能强制把我拖走,也难怪会有人提议要恢复强制手段了。现在的职业乞讨人员,肯定不是“生活无着”的,他们当然不会“自愿地”接受“救助管理”,因为这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而需要救助的,要不就是并不承认自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不就是救助管理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反而使他们受到束缚。还有一部分人,譬如走失的精神病人、痴呆老人,以及离家出走的孩子,他们都是没有行为能力或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他们又怎能“自愿地”接受救助呢?所以,呼吁市民不要施舍是不解决问题的。同样,这些地方出台的限乞规定可能会同禁放鞭炮的规定一样最终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因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对于这个人群的救助是当务之急,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这样一个转变的开始。它是一个更加有人文关怀的制度。它意味着对于流浪乞讨、无业人员不再以清理为目标,而是以救助为原则。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城市管理必须以人性化管理、以尊重人权为基础的时候,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与被管理者始终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首要的是要依法进行管理,重要的是要体现人文关怀、文明形象。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原来的遣送改为救助,这一改变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完善,而且也体现了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尊重。转变城市管理观念,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这部分人群的存在。首先要解决的是出于形象考虑还是基于人道主义。我们不能认为,城市中出现乞丐,出现外来的无业人员,就一定要清理收容,以维护城市秩序。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办法,解决的也只是表面问题。

转变城市管理观念的根本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城市管理的同时充分显示对人的尊重。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引发了无数的证明与反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虽不能认定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至少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里,都存在着乞讨的现象。甚至在美国等一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度里,也存在一个文化乞丐沿街乞讨的现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千百年来的乞丐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民间对于乞讨现象大多数还是能够接受的。流浪、乞讨的历史非常漫长,要考证其起源几乎不可能,“嗟来之食”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之时这种现象已较常见。流浪乞讨虽然始终是一种边缘行为,但没有哪个社会明确宣布其为非法;在社会危机时期,比如大灾之年,它更是正常社会体制的必要补充,中国古代正史中就多有“流民就食”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聚集常常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历朝历代都较重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但官府不直接出面,通过非官方渠道进行管理,我们在《三言两拍》中常见的团头即是乞丐头,他要向官府负责,担负起管理乞丐的职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行使民间组织的自治职能。新中国建立以后,流浪乞讨和卖淫嫖娼之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一起被消灭,“收容遣送”应运而生,“收容遣送”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那时候,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把你拧在哪里是不准随便挪动的。但即便在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的年代,也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流浪、乞讨人员从未真正杜绝过,还有的基层组织出具介绍信为外出流浪、乞讨提供证明。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对人口的流动迁徙逐渐开禁以后,这项制度就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遍推行了“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身份证制度,废除了商品粮制度,阻止农民流动迁徙的制度性障碍已经越来越弱。如果说在城里还有许多使他们难以安身立命的条条框框,但在农村已经没有任何阻止他们外出的有组织的力量。《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基于当时的国情而制定的,主要内容是对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这项制度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实际的需要,再加上一些地方违规操作,将适用对象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扩大到“三无”人员,收容遣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收容遣送制度已经蜕变成一

项无效的制度。在民政部门内部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笑话:执行遣送任务的人还没有回来,被遣送的人倒先回来了——前者坐火车,后者坐飞机。现在废除这项制度,正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做法,符合我国现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国情,是法制上的进步。

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复杂,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真正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政府给予帮助、关爱是必须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只要不扰乱别人的生活,合法的乞讨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人只能依靠乞讨谋生。我们必须尊重并保障他们乞讨的权利。乞讨者中有文明的和不文明的,我们抨击的是一些不文明的乞讨者,相当多的人之所以对乞讨现象反感,并不是因为乞讨行为本身,而是由于种种不当甚至违法乞讨现象的存在。设立禁讨区的一刀切做法虽然在禁讨区内对这些现象可能会起到遏制作用,但同时却也侵犯了那些文明乞讨者的正当权利。

但是,城市中,有些所谓的流浪乞讨人员并不是真正的流浪乞儿,明明有生活能力,不自食其力,如果给了他们方便、照顾,会不会养成他们的依赖思想,因而不思进取,造成社会的不良风气?我们可以看看国际经验。譬如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大批的农民沦为“流浪汉”,英国政府把他们关进“习艺所”,在酷刑威逼下进行强迫劳动。这种政策受到了人权卫士们的强烈批评,这导致了以后在限制人身自由方面逐渐减退的“济贫法”和“新济贫法”的相继出台,最终在上个世纪中期演变为以人权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但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养懒汉”的基本价值判断是不变的。在当代失业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的限制条件在一些方面可能更严于中国的低保制度。

救助站的目标本来就应该是救急不救穷的,国外称之为“中途宿舍”。因此,救助站不能将“乞讨者”养起来,哪怕他们怎么“自愿”也不行。但是,把他们“遣送”(或“护送”、“劝说”等等)回家也是无效的,因为没有任何人或者社会组织能够限制他们的再次出外乞讨。再者,“收容”起来强迫劳动更不可行,这恐怕会造成新的“孙志刚事件”。救助制度本身有一定的短处:它规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10天,同时规定将流浪乞讨人员送回原籍。这原本没

有什么问题,但一旦具体到流浪乞食者的情况,这样的规定却显得无力。因为它无法解决流浪乞讨群体长期的困顿,对于原本就是在老家呆不下去了的他们而言,送其回原籍只能是一次毫无现实意义的“旅行”。而另一方面,一个充分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也尚未成型。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给予是一种最直接、成本也最低的施助方式。应该看到,那些真正的乞丐能放下尊严前来进行乞讨,一是因为穷困或碰到了灾难,二是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一个状况。在他们不强行索取,影响交通、影响路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他们的乞讨行为应视为他的基本权利,也就是他有乞讨的权利。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来源的农村来说,缺的是使农民在遭遇任何社会经济风险时都能有最起码的生存保障的国家承诺,也就是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了这样的制度,除了那些实际上是靠“诈骗”在攫取城里人财物的职业乞丐以外,真正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残疾人就不会再与他们混在一起。从国外(境外)——譬如英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等——传递回来的相关信息表明,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乃是使乞讨现象大幅度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说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目前还做不到,但是,香港的例子告诉我们,他们类似于我们的低保制度的“综援”制度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目前而言,我们首先要坚决依法查处强讨恶要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依法坚决查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特别是对在公共场所或交通工具上强讨恶要、纠缠行人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对组织、指使、教唆、胁迫、诱骗未成年人或者残疾人实施强讨恶要等行为的,予以从重处罚;严厉打击以乞讨为掩护从事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对纠集乞讨人员在公共场所实施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的犯罪团伙,坚持露头就打,重点打击组织策划者和犯罪团伙骨干,严防其成为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

其次,对于拐卖或者收买被拐卖的儿童,拐骗、租借儿童,压榨少年儿童乞讨牟利的;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者组织、参与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乞讨团伙等违法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再次,医疗单位对送来救治的属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人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应告知或护送其前往本市民政部门救助机构求助。民政部门对属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情况的流浪乞讨人员,应积极查找并通知其亲属、所在单位接回。对无法找到其亲属、所在单位或其亲属、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应通知其户籍或住所所在地民政部门接回。须跨省接领的,应向省民政部门报告,由省民政部门按规定办理。

乞讨的人作文初三 篇7

这天,我和妈妈去吃肯德基。在吃饭的过程中,一阵美妙的音乐声从窗外传来。我双耳不闻窗外事,继续把食物往嘴里塞,妈妈吃着吃着便坐不住了,出去走了走。回来时,脸上多了一份敬佩,二话不说拿了十块钱走了出去,我心里好奇,一直跟在身后,想一探究竟。

这时,我看见了一个乞讨者,手中抱了个琵琶在弹奏,我妈妈正大步流星地向他走去。我气不打一出来跑了过去,拉着妈妈。正在深情演奏的乞讨者好像发现了什么,演奏得更加卖力,我在心里想:哼,不劳而获,看我怎么整你。我正欲破口大骂,这时妈妈把我拉到了一个板之后,我不耐烦地说:“干什么?”然后看了一眼板子,我惊呆了。

原来这位乞讨者的女儿生了大病,没有钱,只能通过乞讨补上剩余的钱,但他厌恶乞讨,想通过给人演奏,凑足资金,我对那位乞讨者肃然起敬。

流浪乞讨绩效自评报告 篇8

根据20xx年度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按照项目投入、过程管理、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指标进行评分,总评分值100分。

二、项目实施情况

20xx年我区按照省级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目标任务86人次,生活无着流浪乞讨项目,主要用于流浪乞讨救助、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人员,包括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和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对于因遭受家庭暴力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处于无处居住等暂时生活困境,需要进行庇护救助的未成年人和寻求庇护救助的成年受害人。20xx年12月我区已救助213人次,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资金已落实到位,圆满完成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目标任务。

三、主要成效做法

(一)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发力

我区通过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服务质量提升,出台《金安区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成立领导组,各相关单位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区乡将加强和改进救助管理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议题,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动管理机制。

(二)开展救助寻亲,全面巡查治理

区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救助管理机制,通过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形式,发布寻亲公告,公布受助人员照片等基本信息,区公安加大流浪乞讨人员查询力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区域的经常性巡查。各乡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今年以来,通过110报警、人脸识别,共发现外地流入我区流浪乞讨人员。由公安、民政及时护送到流浪人员辖区驻地,进行了妥善移交和协调安置。

(三)开展长期滞留人员安置

我区对于无法查明身份的长期滞留人员,有区民政局提出科学合理的安置方案。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或区办托养机构。尔后由民政致函,当地派出所负责为其办理户口入户手续,对于入户且符合特困供养人员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区民政局将其纳入特困供养范围,落实社会救助政策。

(四)落实返乡流浪人员的政策帮扶

我区返乡流浪人员。区民政局会同乡镇街等部门积极做好返乡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了解返乡救助人员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对存在生产、生活、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困难,报送相关部门,给予及时解决救助。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流浪乞讨人员予以重点帮扶。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1、部分职业乞讨人员流动性大,救助后又长期流落在街头。下一步将联合公安、城管加大巡查力度,对于职业乞讨人员进行清理整治。

乞讨者记叙文 篇9

自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救助管理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但是,一些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流浪乞讨和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严重,严重侵害公民权利、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做

好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管理工作,维护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工作。

(一)民政部门要加强街头救助,协助配合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做好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

一是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入站的,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等服务;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是坚持“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对于公安机关解救、护送来站的未成年人,救

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要做好接收工作,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铁路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未成年人,由乘车地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收,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对于受助未成年人,要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建立数字档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中未成年人的采血工作。

三是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街头治理工作。民政部门在街头救助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滋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污损、占据公共设施妨害他人正常使用和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的,要向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提出执法建议。

四是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要从维护受助人员权益出发,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把未成年人与其他救助对象分开,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

等活动。对残疾、智障、受到伤害或有心理问题的,积极进行医护和康复。加大站内人员和接领人的甄别、核查力度,防止未成年人被冒领冒认和犯罪分子藏匿其中。要做好站内安全防范工作,确保站内人员安全。

五是做好返乡、安置和流出地预防工作。要畅通受助人员返乡渠道,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力接回的,经协商后可由救助管理机构接回或送回。对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并积极探索社会代养、家庭寄养等社会安置模式。督促流出地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监督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防范虐待、遗弃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防范强迫其外出流浪。

六是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庇护、饮食、衣被等帮助,探索开展社工干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帮助流浪乞讨人

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公安机关要强化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力度,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和站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接、报警工作。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要快速出警,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记录,件件有人管。坚持解救与打击并重的原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确保打击有力,解救到位。

乞讨者记叙文 篇10

2019年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十六周年,为深入宣传贯彻流浪乞讨人员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扩大社会影响,根据市局通知要求,我站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主题宣传月活动,活动有序组织,多措并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举行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按照5月24日会议要求,我站及时响应、精心筹备,利用6月1日儿童节契机,通过宣传板报、纸质材料等手段,将救助法规政策、救助管理工作现状和十六年来取得的成绩,披露职业乞讨的各种惯用伎俩,以及未来救助管理工作的新举措等几个方面,以群众喜闻乐见、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活动中共制作横幅4张、宣传板报2块、政策宣传册1500份、救助宣传册500张。

二、开展救助管理宣传专项行动。

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精神,我站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县区救助管理站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探索救助保护途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举行“开放日”活动。

今年是第七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6月19日上午,我站全体干部职工在毕节市人民公园举行了“6.19”救助管理开放日活动。通过向市民发放和讲解毕节市救助管理站宣传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宣传资料,共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救助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开展寻亲服务主题宣传周活动。

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宣传活动,展放无法核实身份人员的寻亲展板,向社会公众普及寻亲知识,公告寻亲信息,展示寻亲服务成效和滞站期间照料服务情况,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寻亲信息传播渠道、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回归家庭、提高社会公众对救助管理机构寻亲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站将根据活动经验和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提高救助水平。

毕节市救助管理站

2019年7月1日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结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

贺兰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人性化的服务管理,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

建立健全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机制,制定工作方案,主动与综治、公安、城管部门协作,发挥综合网格员信息平台作用,认真安排部署,各单位、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救助工作组,指派专人负责,提高专项救助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动员的发现领导机制。

二、加强宣传,全民行动

一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公布救助热线电话,发放救助政策宣传材料,在全社会形成部门主导,各界热心人士积级参与,群众热心主动的发现机制。二是通过张帖指示牌、微信、电视广告集市宣传等方式积级引导和动员广大出租出司机、环卫工人、夜间治安人员志愿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随时拍”救助活动中。三是民政局、各乡镇救助热络电话24小时畅通,随时接受各界流浪乞讨信息,保障第一时间救助。

三、加强履职,有效救助

一是有效使用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对救助人员进行甄别,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及时得到救助,也显著遏制了个别“跑站者”恶意骗取救助资金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局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发挥综合网格员信息平台作用,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及时救助,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拨打110或救助热线,发现危重病人,疑似精神病患者,拨打120或110救助,确保我县无一例因救助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冻、饿死(伤)事件发生。

【乞讨者记叙文】推荐阅读:

流浪乞讨儿童05-16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信息08-28

乞讨五年级优秀作文05-16

上一篇:仪表班长任职要求下一篇:我眼中杜甫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