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优秀作文

2024-09-13

我的回忆优秀作文(共17篇)

我的回忆优秀作文 篇1

我的回忆,只是回忆作文

青春是一首歌,是一首平淡的歌,有低拍也有高拍。起起落落就像人的一生,有开心,有忧伤,有成就,有失败。

第一次失败了,我们还可以第二次。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第一次。但是青春有的永远只是一次,看了网上有很多的网友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一次的快乐,这也许是青春的记录。

7岁,我第一次煮饭,也是第一次为父母下厨,虽然做的不好,但是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有了开心的笑容,我从心底里开心。

9岁,我开始自己一个人上学,那是很兴奋的事。

13岁,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带着兴奋的喜悦,认识了新的朋友。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敏感起来

14岁,第一次叛逆,逃学,装病,打架。这些往往都是第一次。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15岁,这时的我已经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15岁,多么美丽的年纪啊!对于女生来说,15岁时是美丽的,我喜欢15岁。

记得15岁已经是初三了。看到班里的同学那么努力的奋斗,我开始觉得自己多么得愚蠢,我开始努力,常常夜里自己哭泣。懊悔自己。第一次主动的和妈妈沟通,第一次与妈妈说了那么多。14岁以来的第一次与妈妈交谈

一年的努力,得到成功,虽然上不了好的高中,但是也能上的聊普通的高中,

16岁,第一次认真的喜欢一个人,只是保存在心里。记得我的.妈妈说过,喜欢是美好的,只有认真的喜欢,自己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女孩子要嫁给爱自己的人,自己爱的并不爱自己。

16岁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是我喜欢的那个人,我要让他永远藏在我的心里,知道他向我告白,就算自己向他告白了也会让他觉得我是一个轻浮的女孩子。

现在的多希望能回到以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只想单纯的做个单纯的女孩,然而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为我白了那么多的黑头发。曾经的我潇洒过,曾经的我疯狂过,但是最后又剩下什么呢?

未来的星空,我们都无法预料,空气中的空气。回忆里的笑容,我伸手为何触摸不到?我享受着温柔。至少我还有回忆。相信回忆会是永久的!

我的回忆优秀作文 篇2

童年时代, 我们三个大孩子, 即我、达尼娅妹妹和伊里亚弟弟, 对待父亲的态度是十分特别的, 我觉得和别的家庭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 父亲的意见是不可抗辩的, 他的建议是必须照办的。我们认为他了解我们的全部思想和感情, 只不过他不常说他了解罢了。我受不了他那双好寻根问底的不大的铁灰色眼睛的注视, 当他问起我某件事情时, ——他总爱问那些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我不能说谎, 甚至无法逃避回答, 虽然我常常想这样做。

我们不仅爱他;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可是我们又感觉他在压制我们的个性, 所以有时很想摆脱这种压力。在童年时代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 后来就变成有意识的了, 这时我和我的几个弟弟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出现某种反抗精神。

在童年时代, 我们最大的乐事是希望父亲不管用什么方式教我们念书, 带我们去散步, 去办事, 去打猎, 或者带我们出门, 给我们讲些什么, 和我们一块儿做体操, 等等。他不用一般的温情:如亲吻、送礼物、说亲切的话来表示对我们的钟爱, 他很少送玩具给我们;可是我们随时都能感觉出他对我们的慈爱, 感觉出他对我们的行为是否满意。有时他叫我“谢尔古列维奇”, 而不像平常那样叫我“谢辽沙”, 这已经是表示抚爱了。有时他悄悄从身后走来, 不声不响地用双手捂住我的眼睛。要猜出这是谁干的并不难。或者, 他抓住我的双手说:“爬到我身上来。”我顺着他的身子直爬到他的肩膀, 他抓住我的手往上拉, 于是我就坐到或者站到他的肩膀上。这时他扛着我在房间里转一圈, 然后不知怎么一下子把我的头朝下翻个筋斗, 我又站在地上了。我很喜欢这个游戏, 如果父亲和我们当中的一个人这样做, 比如和我, 那么达尼娅妹妹, 或者伊里亚弟弟马上就会喊起来:“我也要翻, 我也要翻!”

我们甚至在父亲身上的气味中, 在他那件法兰绒短衫的气味中, 强烈的汗水气和烟草气味中都感到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父亲那个时候还吸烟。

我们最喜欢跟父亲做的一项活动就是体操。体操是这样开始的:我们站成一排, 父亲站在我们前面, 我们必须准确模仿他的动作:有节奏地向上、下、左、右转动头部, 屈伸两臂, 原地踏步, 蹲下, 膝部不屈, 向前弯腰, 两手触地, 等等。我们还跳短木马。

一般地说, 父亲对体格的发育是很重视的。他鼓励别人做体操、游泳、跑步、做各种游戏, 如槌球戏、打棒游戏、英国板球戏等, 尤其赞成别人骑马。有时散步, 父亲会突然说:我们赛跑吧。于是我们大家就跟在他后面跑。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怎样模仿“努米底亚骑兵队”的:父亲突然从桌旁站起来, 举起一只手挥动着, 围着桌子跑, 我们大家同样也举起一只手跟在他后面跑。为什么把这叫做努米底亚骑兵队, 包括我父亲在内, 谁都不知道。努米底亚骑兵队有使人精神振奋的功效, 特别是在那些无聊的客人走了以后。这个游戏是斯乔巴·别尔斯舅舅从法学院带来的;我不知道它在这所学校里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

父亲很少惩罚我们, 他不罚我们站墙角, 很少骂我们, 甚至责备我们的时候也不多, 他从来不打我们, 不揪耳朵, 等等, 但是根据各种迹象我们能感觉到他对我们的态度。他的惩罚就是冷淡, 不理睬你, 不带你一块出去, 说几句带讽刺意味的话。在我们的童年时代, 甚至后来, 根据我们的行为, 有时也无明显的原因, 他会暂时特别喜爱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他经常特别宠爱的孩子是没有的。只是到后来我们长大了, 他才对同情他的观点的人特别看重。看来他没有一套特别的教育方法。他提些简单的意见, 暗示一下我们的缺点, 嘲讽几句;用开玩笑的方式让我们懂得自己的行为有不端的地方, 或者给我们讲一个笑话、一段故事, 从中很容易看出含有暗示的意味。

有时他生气, 提高嗓门说话, 特别是在教课的时候, 但我不记得他用过粗鲁的言辞;只有过他把我们赶出课堂的情形。

他最不满意的是我们说谎和对人态度粗暴——不管是对母亲、对教师, 还是对仆人。不过有时他也提醒我们注意一些不甚重要的事情。比方我们用刀子吃东西, 或者用刀子切鱼时, 他就提醒我们注意;这在交际场合被认为举止不良。从前这种行动还会被认为其中有别的含意。比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 安娜谈论一个人时说道:“他倒未必是个虚无主义者, 可怎么用刀子吃东西。”

看到我弓腰屈背, 他就说:“坐直!”或者轻轻推一下我的背。再如, 当发现我什么游戏和娱乐都想参加, 与我无关的话也想听, 总之当发现我不该管的事也管的时候, 他常说:“你什么都怕放过!”即是说, 唯恐放过寻欢作乐或者探听某种有趣的事情的机会。他确实看破了我性格中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后来使得我常常想知道不该知道的事, 做不该做的事。

当我们中间有人讲一段应当算是可笑的或者机智的故事而自己先笑了的时候, 父亲就说:讲笑话的人分三等:低级的是讲笑话时自己笑, 而听的人不笑;中等的是自己笑, 听的人也笑;高级的则是自己不笑, 而只有听的人笑。总之, 他告诫我们在讲笑话的时候, 自己不要笑, 否则, 听众脸上突然露出乏味的神情, 那就尴尬了。

当我硬要勉强说几句俏皮话和双关语的时候, 他就会说:你的俏皮话像彩票, 中彩的很少, 大多是印着“当场开彩”的空票子。碰到我说出某种自以为俏皮的蠢话时, 父亲往往说:“当场开彩!”或者说:“没有中彩!”

当我无意中做错了什么事情, 如打破杯盘, 撕破或弄脏了自己的或别人的衣服, 托我做的事情我忘记了, 还辩解说这是出于无意, 他就会说:

“正因为你无意地做了这件事, 我才责备你。要努力做到避免任何无意的过失。”

他还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情, 你就要好好做。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想好好做, 那最好是干脆别做。”

父亲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 在“危机”发生之前, 与后来相比, 大不相同。那时他很乐观, 也很专断。

在我的童年时期, 父亲的观点中甚至感觉得出有贵族思想, 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来。更明显的贵族思想倒是出现在母亲的口中。父亲认为遗传是有几分作用的, 但是他对贵族气派的含义首先理解为良好的教养——就这个词的最好的意义上来理解, 自尊感, 有学识, 有涵养, 宽宏大度, 等等。除了这种意义上的贵族气派以外, 在他的心灵中同时并存着对农民, 像他一贯说的那样, 对供养我们的人的特殊尊敬和爱戴, 而且他的这种尊敬也不断地熏陶着我们。后来他毅然弃绝了贵族气派。

父亲不喜欢朋友之间, 甚至亲人之间的亲昵态度。他说:“有些朋友, 他们一见面互相拍着对方的大腿说:‘你这个可爱的下流坯!’或者说:‘唉, 你这个可爱的坏蛋!’这是‘狎昵之交’ (畜生的友谊) 。”

真正好的教养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松, 而不是使它复杂化。有一件很著名的轶事可作为例证:有一次路易十四为了试试一位以温文有礼著称的绅士, 建议绅士在他国王之前先上马车。这位绅士立即遵命上了车。国王说:“这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相反, 当乞乞科夫和玛尼洛夫在门口互相让路挤成一团时, 父亲说, 这不叫作有教养。

父亲善于读书, 这一点远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看过的东西他记得牢, 并能分辨哪些书应当毫无遗漏地去阅读, 哪些书只需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者最必要的部分来读。这样他就节省了自己的时间。

在我们定居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的岁月里, 他读过很多书。他学会希腊文, 为他的《识字课本》和《读本》, 为他计划中取材于彼得大帝时代和十二月党人生活的小说搜集材料, 阅读《宣教读物》, 研究俄罗斯民间壮士歌和谚语, 而在七十年代末研究过《福音》和《圣经》批判。

此外, 他还经常阅读外国小说, 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长篇小说。英国文学中, 他读过狄更斯、萨克雷的作品和特罗洛普、汉弗莱·伍德、乔治·爱略特、勃莱顿、布拉登等人的家庭小说。

大家知道, 他把狄更斯看得比其他所有的英国作家都高。他认为萨克雷有点冷酷, 其他的小说中他称赞《亚当·比德》和《威克菲牧师传》。

在法国文学中他读过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德劳士、傅立叶、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兄弟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他特别推崇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一个死囚的末日》, 在现实主义作家中他特别看重莫泊桑。他对福楼拜、巴尔扎克和都德的作品表示冷淡;左拉的作品他读得很有兴味, 他认为左拉的现实主义是刻意做作, 他的描写是过于详尽琐碎。

“在左拉的作品里吃一只鹅的事就描写了二十页, 这太长了。”在谈到《土地》里的一段时他这样说道。

德国的文学作品他读得很少。除了席勒、歌德和奥艾尔巴赫之外, 我不记得他还读过什么。他曾经建议我们阅读席勒的《强盗》, 歌德的《维特》和《赫尔曼与窦绿台》。

不能说他在七十年代读过许多当代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他几乎不读政论作品, 至于文艺作品, 只是落到他手里时他就翻翻。他对陆续发表的屠格涅夫的作品最感兴趣,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有些作品, 如《少年》, 据我的记忆, 他一直不知道。他不喜欢安德烈·彼切尔斯基 (美尔尼科夫) 的《在森林中》和《在山上》, 他说彼切尔斯基的作品里有一种“虚假的腔调”, 说他爱玩弄一些民间方言的小字眼, 而对农民的生活了解得很差。他在谈到美尔尼科夫·彼切尔斯基时说:“他写的是一种假文学。例如彼切尔斯基曾经写过:‘俄国人不爱惜树木。他们放倒多年的老橡树, 把它砍成一根辕木。’彼切尔斯基用‘放倒’这个词, 以为他懂得民间语言。可是他不知道, 农民绝不会用多年的大橡树做辕木, 他会去砍一棵小白桦树来做。”父亲不喜欢瓦尔特·司各特, 在模仿司各特风格的历史小说如《尤里·米洛斯拉夫斯基》和《谢烈勃利雅内公爵》中指出作者对当时的生活习惯理解得不正确;他对达尼列夫斯基、莫尔多夫采夫、萨利阿斯、索洛维约夫以及其他人的历史小说都抱轻视态度。

父亲劝我们——他的子女们——不要急于阅读文学杰作, 以便将来等到我们年龄大些, 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时候, 不会失去对作品的新鲜感。因此, 我们相当晚才看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的作品。另一方面, 他不喜欢专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他建议我们阅读那些儿童和成年人都感兴趣的世界性文学作品, 如《鲁滨孙漂流记》《堂·吉诃德》《格列佛游记》,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亚历山大·仲马 (大仲马) 的作品, 狄更斯的作品 (《奥利弗尔·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 等。俄罗斯文学中他特别推荐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散文作品,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他自己的作品, 除了《识字课本》和《读本》中的几篇故事以外, 他都没劝我们读。可是我母亲却鼓励我们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童年》《少年》和《青年》是我喜爱的书籍当中的一部分, 尤其是因为我时常把自己同尼古连卡·伊尔捷尼耶夫相比较。

关于教授俄罗斯文学的问题,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说:“一般关于民间壮士歌和编年史, 关于彼得一世以前的俄罗斯作家——伊凡·雷帝和库尔布斯基的通信, 阿瓦库姆主教的传记, 关于科托希兴、波索施科夫等——讲的很少。然而这些都是严肃的、有内容的文学, 远非那些在西欧影响下的十八世纪作家, 如康捷米尔、特烈基亚科夫斯基、苏马罗科夫, 甚至冯维辛和杰尔查文等人所写的内容贫乏的作品可比。”

至于普希金的作品, 在我的少年时代他建议我首先阅读《别尔金小说集》。一般说, 他对普希金的散文的语言、文体和形式都极为推崇。他认为在这方面《黑桃皇后》堪称典范。

父亲对诗歌语言一般说来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曾经说过, 诗人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 时常要拿自己的形象和语句去凑格律和韵脚;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是不自由的。他只看重极少数几位诗人:丘特切夫、莱蒙托夫、费特, 当然还有普希金。有一次我对他说, 普希金是用诗句思考的, 现代诗人不具备这一点, 他同意这种看法。

不过他也同意, 有些诗人, 特别是普希金, 有时寻找韵脚而引出成功的表达法。

我还记得父亲对普希金的诗歌的某些评语。他称赞《风暴吹起烟雾遮蔽了天空》《我又拜访了大地上的这一角》《秋天》《塔齐特》《强盗兄弟》《乌云》《毒树》, 等等。他称《乌云》为美好的诗篇, 其中只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他曾说过, 屠格涅夫提议让他和费特猜这个词。结果两个人都猜对了。这个词是“闪电凶恶地缠住你的躯体”这行诗里的“缠住”一词。闪电不能缠住乌云。父亲曾按照屠格涅夫的做法向许多不同的人物提出这个问题, 并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这些人的艺术感觉。

关于《毒树》这首诗, 父亲说:“根据这首美妙的诗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受到韵脚的束缚。用‘лыки’ (树的内皮) 一词是为了与‘владыки’ (统治者) 这个词押韵;沙漠里怎么会有什么树的内皮?”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和《读书广记》里引用了普希金的一首诗《当人世的喧嚣一旦沉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 他强烈地体验了普希金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东西。只是最后一句:“但我洗不掉那些悲伤的诗句”, 他认为把“悲伤的”换成“可耻的”就好了。

父亲不太推崇普希金的叙事诗《巴赫契萨拉依的泪泉》《高加索的俘虏》《安哲洛》《波尔塔瓦》, 但他赞赏《茨冈》。要知道, 在《茨冈》里一个文明的人正在实现他的个人理想——逃脱文明世界的生活。他推崇普希金在《科洛姆纳的小屋》中的诗歌技巧, 但并不欣赏这首讽刺长诗的内容。就形式和语言来说, 他倒是很推崇《努林伯爵》, 不过他说在这个快乐的戏剧中普希金没有必要提到娜塔丽娅·巴甫洛夫娜的那位邻居, 这人听到娜塔丽娅和努林伯爵的奇遇之后只是一味地笑。

父亲在九十年代写他那篇论艺术的论文时, 对普希金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曾经说, 劳动人民要求作家写严肃而易懂的内容, 但普希金却歌颂女人的纤小的脚, 胸脯, 并时常提到陈腐的多神教的神灵——基朴里达、巴考士、宙斯等。

我记得当时他详细分析过《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一个著名的片断:“冬天。一个农民兴高采烈”等等。他说:“农民为什么兴高采烈?下雪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兴高采烈的。‘他的小马嗅到雪, 就随便怎样小跑着’, 这行诗里‘随便怎样’这个词用得不正确:‘как-нибудЬ (随便怎样) ’这个词是用来与‘путь (道路) ’一词押韵的。”

后来父亲重读《叶甫盖尼·奥涅金》, 对这部小说很有好感。某些地方, 如第七章的开头“被春日的阳光追赶着”, 他总是特别赞赏。“这里每一行诗都是大自然的一幅逼真的图画, ”他说, “而且比喻又是多么美妙:

还是透亮的树林

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毛。”

他说, 有时作品中的人物会采取连作家自己都感到意外的行动。他举了普希金的一个同时代人传出来的普希金说过的话作为例证:“我的达吉雅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做出什么事情!竟然拒绝了奥涅金!”

父亲对普希金这个人是同情的。他认为普希金是个诚挚的人, 不忽视自己的弱点, 而且如果他免不了实行妥协的话, 那也只是行动上的妥协, 而决不是信念上的妥协。我不记得他是从谁那里听到了普希金在涅瓦大街上碰见一位友人时说的一段话:

“‘我感到自己是个卑鄙透顶的人!’

“‘为什么?’友人问道。

“‘刚才我碰见尼古拉·巴甫洛维奇, 和他说了话。’”

据我记得, 雅斯纳雅·波良纳长期订阅的只有一份大型杂志《Revue des Deux Mondes》 (《两大陆评论》) 。《俄罗斯导报》、《曙光》、后来的《闲话》 (纳沃罗茨基主编) 和《俄国思想》 (尤里耶夫主编) 都是出版者给寄来的;有个时期还收到《俄国旧事》和《俄国档案》。

并没订阅《欧洲导报》, 可是雅斯纳雅·波良纳却有这份杂志;大概是库兹明斯基家订的。有个时期不知为什么还收到了《星火》, 那上面连载了皮谢姆斯基的长篇小说《共济会会员》;父亲喜欢这部小说的开头部分, 甚至还给我们朗读过, 不过很快就扔下了。

七十年代末雅斯纳雅·波良纳出现了《祖国纪事》, 我记不清是从哪儿弄来的。父亲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份杂志, 尤其喜欢读谢德林的作品和恩格尔加尔特的《乡村来信》。父亲给我们朗读过谢德林的《在国外》的一些片断;《穿裤子的男孩和没穿裤子的男孩的谈话》逗得他笑出了眼泪。

我还记得, 父亲给我们朗读过一篇谢德林写一个小饭馆的鞑靼人怎样载送“雅穆得王子”去彼得堡的故事 (《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太太》中的一段) 。那位王子对彼得堡的印象:“有的是庞巴杜尔, 却没有老百姓, 清一色!”惹得他发笑。后来他自己到彼得堡去了一趟, 回来之后讽刺地说:“在彼得堡很好——有的是庞巴杜尔, 却没有老百姓, 清一色!”

回忆我的“高四” 篇3

复读的生活在8月正式开始,当老师以多种理由把当年的高考题发下来考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切真的要从零开始。

我努力让自己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看书,做题,听课,回家路上常常去一个熟悉的书店,寻找最新的高考资料,然后付钱,抱着厚厚的试卷回家,仿佛怀抱着希望。

金色的秋天,很喜欢下午的阳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面对着西沉的夕阳,暖洋洋的。对自己微笑着,因为,第一次联考就要到了。

那个周六的下午,交上最后一科的考卷,走出教室,秋高气爽的天气,让我莫名的兴奋。有的时候自我感觉就是那么奇妙,周一回到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把我叫进办公室,笑容满面外加客气无比地对我说:“这次就是正常发挥了,要继续保持啊,每次都第一名的话,目标就没有问题了。”

接下来的几天的确情绪高涨了很多,要知道对于一个在高考中跌倒的人,信心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一下子,增加的不仅仅是信心,也有压力。在已经过去的失败的高考中,父母老师都把复读一年作为我起飞的跳板;可是,跳板的另一片天地,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呢?

远方的朋友也都时常打电话问我的情况,我都笑着说很好,然后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话筒的另一边讲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他们并没有说大学的生活有多么精彩,而更多的是抱怨,或者遗憾,怀念当初的时光。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只觉得自己的梦还没有实现,也就没办法去判断猜测更多的事情。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开心也好,沉闷也好,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偶尔会把这所谓高四的生活与高三时的相比,然后发现其实外在的都没变,只是人变了。甚至还有朋友开玩笑说:“没有复读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也许所谓完整,就是经历比别人多一些的磨难吧。

转眼间,冬天来了,寒假也缩短为过年的前后几天。第三次联考后,我从第一的位置退了下来,心里也忽然开始慌了,翻着日历,数着剩下的日子,离高考不到100天了。

数学老师开始进入完全的备战状态,每周两次考试,而且其中一次在周日的下午三点钟,他说一定要适应高考时候的所有外在因素,无论晴朗,刮风,还是下雨,周日的下午三点钟,都是他心中的高考。

数学无疑是我心中的痛,在高考中,数学断绝了我所有的希望。每一次看到数学试卷,心里总是害怕,做选择题的时候,总有声音在提醒我,错一个,就丢了5分。于是,每一次考完,都会无奈的叹息,外加一句“还好不是真正的高考”。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一直到4月份,全省的模拟统考中,我在数学上又栽了一个大跟头。我清楚地记得,妈妈去了学校,拿了成绩分析表,回到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早已泪流满面。面对所有人的期望,我都说:“不知道,顺其自然吧。”可是,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何况,我已经没有退路,我不可能再复读一年,我承受不了。最后的一个多月,现在想起来,好像很短暂,还是一如既往地看书,做题,听课,考试,还是在成绩单的前几名徘徊,但始终没有回到第一的位置。这样挺好。

6月7号,终于到了。在过去的10个月中,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不是证明自己,更不是挑战自己,只是希望快点儿结束这次长跑,无论终点在哪一站。7号和8号,很平静地过去了,试题比我想象中的简单,也很顺利。

交上最后一科理综的考卷,走出考场,看到了班主任,还有爸爸,我笑了,因为我真的尽力了。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过程,估分,填报志愿,等待分数,等待录取。

如愿以偿。考了那么多次试,最后一次竟然是最好的。

又一个夏天,我离开了这里——生活了七年的学校。

写到这里,心里又开始想念。不需要再说什么,只是感谢母校的老师,感谢我的父母,还有我的朋友。我的成长,来自于他们的陪伴,鼓励和帮助。真的谢谢。

回忆我的作文 篇4

大家都开始写所谓的年终总结,其实也就是回忆一些自己在曾经里干过的那些事遇到过的那些人。不过记录的方式略微有些不同罢了。也许是年轻还不觉得时间有多么的珍贵,所以也就让2016在我的指缝中脉搏里一点点的淌过。不静下心来想一想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有的,也只是些模棱两可的琐碎罢了罢了。

遗憾留在了排球赛,和运动会。

很有意思都是体育方面。排球赛还是很激烈,记得很清楚当时似乎是夏末秋初,有时候有点凉凉的小阵雨,还是减不了大家对于排球的热情。都很刻苦的在练,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激战的感觉。也没有想太多,比赛上场的时候也就想着打败对手接好球不要失误。坦然就好。看着一个个很潇洒的发球接球垫球,似乎还有模有样。稀里糊涂的比完了四场,记得是赢了九班,输给了几班忘记了。在争夺4、5、6名次的时候,输给了六班,挺轻松的赢了三班。最后得了第五。其实也还不错。还是在初一,不过感觉好像一下就经历了很多。

运动会到现在还是很内疚。脚抽筋不能参赛很郁闷。看着赛道上一个个拼命的同志们后来一个个被超心里难受得要死。尽管后来大家都表示不计较不生气不关我的事,还是明白大家其实都不甘心。还是很内疚没有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才让大家损失这么惨重。看见大家一个个这么卖命得帮我倒水按摩查询治疗方法,更内疚了。我想我不配拥有这么多的关照。但是心里还是很温暖因为有这么多人惦记着我关心着我。谢谢你们,谢谢。

还是有些小惊喜,比如那场并不气势磅礴的大雪。很惊异温州竟会下这么大的雪。我记得当时全校都high翻了。全部露出了孩子的本性。最可爱的笑容,最不经意的打闹。白茫茫的温州。我坚信那真的会是我初中三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也许是雪太少了,所以潮人们都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在车顶上引擎盖上堆上了大大小小的雪人雪怪。最安静的世界,就是在雪花纷飞的那瞬间。

2016也许考试都没有考得特别好,所以要加油。

收获了很多珍贵的东西,2017希望可以珍藏好。

2016的那些些许许得遗憾,2017全部要补回。

我的美好回忆作文 篇5

你是一个像姐姐一样的老师,或许是年龄比较接近的关系吧,和你在一起,开开玩笑,谈谈心,都觉得像朋友一般。

当你矮小的身体经过窗台的时候,只看得见你的脑袋,走路的时候身体一晃一晃的,长着一张并不成熟的娃娃脸,却拥有睿智而犀利的思想与言辞。你总是用宽容的胸怀容纳我们的错误,你也会为我们所犯错误的低级而大发雷霆,在一个又一个50遍中教会我们如何细心。

周记是我们最好的交流方式,当我显现出迷茫的心绪时,你会写上“找准目标,勇往直前”的激励话语。当我缺乏勇气,写下充满哀伤的文章时,你会批上鼓励的话语。当我写上充满斗志昂扬向上的文章时,你会批上你对我的期望。是你,让我们的语文学习犹如游戏一般,充满着欢声和笑语,是你,让我们的语文成绩蒸蒸日上,勇夺桂冠,也是你的一丝不苟,悉心教导带领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与理想。

生活中的你,更加平易近人,对我们关怀备至。

记得一次跑操后,我气喘吁吁,面色通红汗流浃背地走在走廊上,你叫住了我,让我把作业交给课代表,就在我正准备走时,你十分关心地问我怎么了?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回答说:跑得太累了。你也笑笑说:“看你的脸通红,我还以为你发烧了呢。”那一刻,你将温暖种在了我的心间。

后来,听说你有了小宝宝,想去一探虚实,总是没有勇气。于是,便有了和同桌的她们一起观察你的肚子这个小动作。有时候上课,和她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望着你的肚子,然后发现对方,惊奇的互相对笑,暗暗在心里道:“好有默契”。

有段时间她们传闻,你以后都不会教我们了,因为你有了小宝宝。一时间,我们都陷入了深深的不舍之中,祈祷着你不会走。可是,补课开始了,那张熟悉的脸庞不见了,心中不由失落。后来,偶尔在校门口看见你挺着肚子的有爱场面,失落也被吹散了。

我的回忆优秀作文 篇6

每年暑假,父母总会带着我和小弟,到海边避暑游泳。因为常去,便在一处海边买了房。

小区临近的那片海,是片海湾。海边有一处浅滩,周围布满了礁石,环绕着,保护着这片海湾。海水微微发绿,显现出一种琉璃般的蓝绿色。风起时,海风卷起海水,推着白莲花般的海浪,远远地向岸边奔来。海边的礁石享受着海水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每当这个时候,那些原本躲在礁石缝隙中的小虫,便逃出阴暗,四散逃开。每当晴空湛蓝,阳光灿烂的时候,远方的海天交接处也清晰分明,海中又倒映着朵朵绽放的云。雾起时,海天交界处也变得模糊不清,宛如一副水墨画。几只海鸥飞在空中,几只鱼儿游在海中;海鸥向下俯冲捉鱼,鱼儿四散逃开避鸥。海鸥盘旋空中不甘心地发出声声鸣叫,鱼儿却早已躲进深海之中。但是,不止在空中有鸥,地上还有人。常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岸边的礁石上,手里拿着钓鱼竿,身旁的桶中只有几只小鱼。但老人们不急,他们只是在享受海边的清静罢了。

我也喜欢海边的清静。每天清晨在清凉的海风中醒来,倚在窗边望去,就是波光粼粼的海。我喜欢倚在窗边,或看看书,或听听歌。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叶,只留斑驳的光照在书上,手上,脸上。时间的影儿便在这稀疏的叶中,在这斑驳的光中,在我翻动书页的手上,在我闭眼轻眯的脸上,悄悄地溜走了。午后的阳光明媚,暖暖的,放松地睡个午觉。下午醒来,便可以出去到海边玩了,或游泳或戏水。海水清凉舒适,有时就在海中静静地漂着,亦是有趣。傍晚在漫天霞光中来到海边,晚上再踏着灿烂的星光回家。清清闲的日子就这么在时光飞逝中溜去。

空中不甘心地发出声声鸣叫,鱼儿却早已躲进深海之中。但是,不止在空中有鸥,地上还有人。常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岸边的礁石上,手里拿着钓鱼竿,身旁的桶中只有几只小鱼。但老人们不急,他们只是在享受海边的清静罢了。

清晨的海湾最是寂静,码头却是热闹非凡。一顶顶帐子住在码头上,家家都买着新鲜的海产,有鱼、有虾、有螺、有蟹。鲜活的鱼在盆中自在地游着,装满虾的盆中不时地跳出几只虾,水中冒着气泡。父母经常买来海鲜做给我们吃,装着海鲜的袋子还在一动一动。快午饭的时候,厨房里便传出阵阵香味,勾引着人心。母亲做的菜最是美味了,色彩鲜艳,香味扑鼻,每次吃母亲做的海鲜都是享受。

我喜欢海边的生活,清静惬意。在一学期的快生活之后,在这里慢下来,感受生活,享受生活。享受海边的美丽景色,享受海边的清静生活,享受海边的鲜美海鲜,享受这里的慢生活。

那片海留着我的回忆,每来一次,便多留了一份回忆,希望这回忆能伴我一生。

作者:林润坤

指导老师:朱孝武

公众号:济南汇才语文组

我的回忆优秀作文 篇7

作家孙犁先生逝世9周年之际, 三联书店推出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回忆文章结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 并在北京举行孙犁逝世9周年纪念会暨《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将自己称为“得到过孙犁先生恩泽的文学后辈”, 来追忆孙犁先生, 感慨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自寻寂寞”, “孤傲与谦逊并存, 如同他的文章清新秀丽与冷峻睿智并存”, 她认为孙晓玲的这本回忆集“让人们在小处看到了一位文学大家既隐忍又热烈, 既清高独立又对家人朋友、故交新知心怀细腻丰富的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则认为, 在文学经受市场检验、挑战甚至裹挟的大环境下, 纪念孙犁先生、讨论《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很有意义, 因为孙犁先生“布衣不改”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和坚守。

回忆我的“双语”教学 篇8

毕业那年,学校分配我去一所地处中越边境、离国境线不到两公里的乡中心校任教,我心里很不情愿。父亲对我说,一个山旮旯的穷孩子,能走出农村吃“皇粮”,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面对现实,我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地背起行囊到学校报到。

那所乡中心校的办学条件确实很艰苦,教学楼就建在悬崖边下。学生很少,我任教的壮文实验班只有26名学生。校长见我一个人无牵无挂的,就撒手让我全权负责壮文班。

在当时,壮文进入学校是新娘子上轿——头一回,家长们都不理解、不放心。开学后,家长见我是个毛头小伙子,心里更放心不下了,隔三岔五地跑到学校找我,希望我批准孩子转到普通班(汉语班)。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学生们才算安稳地坐在壮文班的教室里。

经历一番折腾,我想:“我一定要让家长放心,让学生爱上我的课堂。”课堂上,我先用壮语解释汉语,让学生明白汉语字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分析在表达方式上两种语言有什么不同;特别在习作上加强辅导,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壮文,学生由开始的顾虑到乐意接受再到由衷地喜爱,我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小学毕业统一考试中,我教的第一届壮文班学生壮语、汉语均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优异成绩,特别是汉语,平均分超过普通班十几分,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佳话,我也因此被评为县级优秀壮文教师。后来,附近村屯的群众都主动送孩子到壮文班学习了。

壮文教师其实有双重任务:一是教学,二是扫盲。这两个任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学好、用好普通话服务。白天,我在学校教学生;晚上,我随村干部到村屯里给群众扫盲。边境地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壮族同胞能上学的寥寥无几,特别是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文盲。刚开始开展扫盲活动时,壮族同胞们大都不愿意参加。后来,乡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他们才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才乐意参加壮文扫盲班。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圩日,边防团的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到街上买喂猪的米糠,卖米糠的壮族大妈只会说壮话,解放军小伙子听不懂,在一旁不知所措。在旁边卖芭蕉的壮族大叔情急之下,挥舞着双手,对着解放军战士吆喝:“解放军同志,你们要‘疯’吗?”“我的‘疯’很好的。”“便宜点给你‘疯’,要不要?”在靖西壮话里,“糠”和“风”读音相似,大叔不知“糠”这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就自作聪明地用“风”的普通话读音来代替。谁知在普通话里“风”与“疯”同音,加上那位壮族大叔语无伦次,两个二十岁出头的解放军战士误以为他是疯子,被吓得不轻,大叔的话没说完,他们就已转身狂奔,赶圩的人们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状况,也三五成群地躲避。后来,乡干部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大叔说:“不学普通话不行吧?我们开了扫盲班,你应该去那里学习文化知识。”

后来,这位大叔带头参加壮文扫盲班,我也使出浑身解数教乡亲们,经过共同努力,扫盲工作成效显著。脱盲后,大叔自豪地对我说:“参加扫盲班让我受益终身,如果我早几年脱盲,就不会闹出那样的笑话了。何老师,谢谢你!”听到这句话,我既满足又开心。

虽然壮文教师的工作只做了几年,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对待一份工作,无论初衷如何,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把它当成儿戏,它就会把美好的一面赠予你。

回忆我的爷爷作文 篇9

爷爷是位农民,每天都要干辛苦的农活。奶奶说,当时太阳还没出来就要去干活,晚上星星出来才回家。当时家里穷,爷爷每天吃白菜、就小米粥,在家做饭都要去砍柴生火,真是苦不堪言。大多数农民也整天抱怨生活、摇头叹气,可爷爷时常乐呵呵的,嘴里常哼着小曲儿,叼着根儿烟。出工时,爷爷经常鼓励他们,爷爷就这样成了他们的主心骨。他也经常说:吃亏是福。这就是一乐——苦中作乐。

不仅如此,爷爷也喜欢帮助别人。有一次,奶奶见柴火没了,便让爷爷去山上砍柴,好不容易劝动了他的大驾,可怎么也等不见他回来。奶奶见天要下雨,便打着伞去接爷爷,走到半路上,见爷爷正在背着柴、扶着一个人慢慢下山,奶奶问:“你这是干什么?”爷爷回答:“他上山时跌伤了腿,下不了山了,我把他扶回家”。这也是一乐——助人为乐。

爸爸知道他们在农村生活苦,便打算把他们接到北京来住,没想到爷爷立刻拒绝了,说是不愿意离开这片田,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说在农村挺好,不让爸爸操心。这又是一乐——知足常乐。

回忆我的童年作文 篇10

小的时候我特别怕狗。记得有一回,我到奶奶家玩。在她家旁都是凶恶狗,当我出去的时候,一条大狗追赶我,我连忙跑进奶奶家里,才躲过一场灾难。

以后,我见到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我越怕狗,狗叫得越凶。怕狗成了我的病。

我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怕狗是一种可笑的事情。

我看见狗便站住。我与它怒目相视。狗叫得可凶了,一边叫一边做出扑过来的动作。可它并没有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了几步,狗也跟上前几步,但没有向我扑过来。“哼!你的本事不过如此!”我说道,胆子大了起来。狗叫得更凶了,我伸手在地上拾起了几块石头,瞄准了狗,“该死的狗!给我滚蛋吧!!!!”我叫道,把石头扔出去,石头重重打在了狗的身上,狗哀叫了一声,叫得不那么凶了。我又连射了几颗,打得狗落慌而逃。看着狗慌忙逃去,我轻蔑地冷笑几声。以后我见到凶恶的狗,我便拿着石头攻击它……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 篇11

我在中小学时是我们班上有名的“Booker”(福州学生称“书呆子”或“读书迷”),同学们倒也十分佩服我这个“读书迷”背诵书本的本领.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默观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真是所见略同!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拈来应用.有一次化学老师要同学们背一本书,同学们都感到很困难,但我却觉得,这一点点内容,多花点工夫就可以记下来,怕什么?果然没几天,我就把全书背诵记牢了.当时我认为,我们年青人知识面有限,理解力较差,记忆力特别强,必须背诵许多知识,将来使用时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得心应手.

我在中小学读书时娴静少言,不善于交往,但这并不妨碍我勤学好问.为了深入探求知识,我常常主动接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我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不愿意浪费老师的时间,常常趁下课后老师散步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跟随老师一起走,边走边请教老师数学问题.只要是谈论数学的时候,我就滔滔不绝,不再沉默寡言.

我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学校分文、理两科,理科班侧重数、理、化,文科班侧重文、史、地.我很喜欢数学,可是当时我偏偏选读文科班,因为文科班数、理、化都比理科班浅,这样我就可以在不留级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攻读高深的数学方面的书籍.我并不单纯地跟在数学老师后面跑,而擅长奇取,当时我经常到英华中学图书馆借书,其中有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以及《赫克士大代数学》等.

我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大学的书本又大又厚,携带阅读十分不方便,我便把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拆成一页一页的,随身带,随时阅读.我坐着读,站着读,躺着读,蹲着也读,一直读到书本跟我走,书尸烂床边的程度.

1946年春天,我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读初二时的考试成绩是:

代数99分国文92分英文89分

几何83分化学88分历史83分

地理85分国画85分音乐85分

体育80分生理卫生82分劳作75分

成绩是画笔,勾画出我当时活生生的孩子样儿.我能唱能跳,天真活泼.瞧,音乐85分,体育80分.当时我衣衫素净,惹人爱,生理卫生82分嘛!我几十年死死抱住的“金娃娃”——数学,确是有缘,代数99分呀!分数最低的是劳作,我那时一双小手可不巧.

回忆我的老师作文 篇12

我与王老师之间发生了许多小故事,我就挑几个印象深的说一下吧。我这个人从小就有个坏毛病,那就是从来不睡午觉。可是幼儿园里的老师却要求我们每天睡午觉。于是,睡不着觉的我便想了一个办法:只要老师不在旁边时,我就跟旁边的小朋友玩,等老师来了以后,我就闭上眼睛,假装在睡觉。可是,这个小伎俩被王老师识破了。有一次,我正玩得起劲呢,王老师悄悄来到我的身边,拍了一下我的头说:“谢宇浩,不睡觉是不长个子的,只有睡觉,才能长高个子哦!”我一伸舌头,低声说:“我知道了。”看得出来,王老师对我们多好啊!

还有一次,我生病住院了,王老师带着水果来看我,并祝愿我早日康复。她说,希望我早点回到教室上课,说所有的同学都在等着我呢!当时,我真的好感动啊!

我的童年回忆的作文 篇13

那是我还很小的时候,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到姑姑家去玩。一到家,表哥就约我一块儿到河边“打水漂”。我们来到河边,表哥随手捡起一块石片向河面抛去,只见石片擦着水面向对岸“啪啪”地飞过去,河面上立即溅起一串长长的水花。

“表哥你直行!”我不禁暗自佩服。于是我也捡起一块石片,学着表哥的样子,用力向水面扔去。谁知那石片就像一块沉重的“废铁”似的,一碰到水就“咚”的一声,沉了下去,接连几次都是这样。

“怎么样啊,你会吗?”表哥得意的说,“这里面的学问可深着呢!”我很不服气,心想:“一定是表哥的石片比我的薄一些。”于是,我捡来两块薄厚差不多的石片,一块给了表哥,一块留给自己,并说:“表哥,来,我们比试一下,你先打!”表哥接过石片,把身子往下一蹲,右手一挥。那石片早已随手飞出,像蜻蜓点水一般,在水面上连续跳跃,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胸有成竹,满以为这次准能打出个像样的水漂来。便便把手中的石片向水面扔去,哪知还是老样子。

我真的不服气!而这时表哥仍在得意的打着水漂。我偷偷地观察他打水漂的姿势。顿时,我眼前一亮,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打水漂重要的不是用力,而是需要石片在高速旋转啊。我又捡起一块石片,随势一扔,神了,那石片一接触到水面,竟然像碰上了“弹簧”似的,一下一下地跳了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

我的诗歌回忆录 篇14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唐诗三百首》。我对李白的喜爱是从小养成的,别人会背的第一首诗歌是《鹅》,而我会背的是《静夜思》。一直觉得小时候背古诗,不知道韵味何在,只顾着急于求成,硬生生塞进脑袋。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同他“与尔同销万古愁”。后来常翻《李白集校注》,更是深深爱上他的剑客风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希望成为一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人,活得如《侠客行》般诗情画意。还有就是我对“诗鬼”李贺的回忆,最初读的是《雁门太守行》,没有什么实在感受。真真感受到他的奇峻险怪的还是《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壶酒。”想知道他的“斩龙足,嚼龙肉”是何滋味,与他感受时间飞逝的波澜起伏。

说岔了,若要按从小上口的“年代诗”,应从头说起,既然写到了这儿,就先表达我对唐代风骨的无限敬仰。再看看书架上,《诗经》依偎在《唐诗三百首》的边上,显得娇俏可爱。木心先生对《诗经》的评价极高,现在我觉得,无论是潇洒沉郁还是婉约秀丽,都及不上《诗经》四个音节朗朗上口的调子,有淳朴的民风,有娇嗔的美人……可惜那时没有CD,没能将美丽的曲调保存下来。想起小时候,站在香樟树下摇头晃脑的,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念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那是真正接近诗的精髓的,反而越年长越不能寻其真味了。

再看魏晋,最著名当属陶潜,他的情调属小资,约等于当下的小清新。但我最爱的还是“竹林七贤”,他们性情有趣,尤其是嵇康这位男神,诗篇显尽阳刚之气。谈起魏晋和两宋,都有股清新的味道,喜欢柳永,读了很多李清照,喜欢抄写“三苏”的文章练习软笔,也觉得自己婉约温柔了起来。

中国的诗歌,这块只属于华夏子孙的瑰宝,它最珍贵的,就是它简约而又不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在诗歌中,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向往和景仰,体会不一样的壮志豪情,或忧郁神伤或幸福温暖。渐渐地你会发现,诗歌是那么的可爱,像白居易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去饮一杯吧,烤一烤诗的小火炉,闻一闻诗的清香。

指导教师 黄冰华

木心,本名孙璞。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著有《素履之往》《云雀叫了一整天》《文学回忆录》等。《文学回忆录(上下册)》,由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五年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

(编辑/张金余)

回忆我的小学作文 篇15

一年级时,我初到校园,不禁感到陌生,也难免有了些害怕,我来到班中,黄老师让人感到那么的亲切,我不再害怕,环顾四周,校园已不再陌生,像一个大家庭。

黄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数学不再枯燥无味,变的生动有趣,符号和数字组合在一起,算出了一道又一道题,让我们开心的学习。

上着黄老师的数学课,我也不禁喜欢上了数学。可我总是害怕,不敢发言,被老师提起了也不出声,低着头摆弄自己的手指头,提出了我几次,黄老师发现了我其实会,只是胆小不好意思,黄老师便特意提问我,鼓励我,慢慢的引导,用循循善诱再贴切不过,终于有一次,我大着胆子回答了问题,虽然说的吞吞吐吐、模模糊糊,但黄老师还是对我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举手发言,努力的锻炼自己,黄老师总是对我报以那欣慰的笑容。

就在六年级,黄老师让我们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心里话交给老师。我告诉黄老师,每次考试前我都很紧张,想努力的考好,但考完后又怕考不好,我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次的期末考试?第三天,翻开课堂本,黄老师那娟秀的字体映入眼帘,黄老师告诉我,不要太紧张,用方法很重要,以后还有很多次考试要考,不要一下子把劲用完了,以后就提不起精神了。我照着黄老师所说的改变,我希望,这六年小学,我是成功的!

回忆我的兄弟作文 篇16

小沈阳的歌我听得多,给我的印象也多。每当听着这熟悉的歌曲《我的好兄弟》,我心中便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油然而生,使我想起了我手足同情的好兄弟。

说起这,我不禁深深地感到愧。想到我手足同情的好兄弟,即使彼此之间近在咫尺,也好似远在天涯海角般,为什么呢?那昔日的快乐,那昔日的美好,统统都在时光的流逝下飞速而去了。我曾重回我们那时玩乐的天地,当我心情落败地看到那美好的.曾经变得“衣衫褴褛”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他们早已不觉得“罕见”,而是决定去成就一番光辉的“大事业”。既然天早已注定,那我也不再去强求。

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把自己的兄弟说成是朋友,与此这样比起来,“朋友”这个词似乎有点微不足道,比“兄弟”这词相差得太远太远。我知道,那时我们只不过这么八九十岁,不太懂什么看似“深奥”的事。因而,每当放学时,碰到同学问“这位是你的谁啊?”我都会“自豪”地回答:那是我朋友。的确,但那时只能怪我不懂了。

唉,我们毕竟兄弟,但问题最大的是,我们都不互相来往,从而进一步演变成了我们常说的“宅男”。其实我也一样,也都是整天宅在家里,平时不怎么说话。现在可好,我们像是隔着一条河,谁都不愿意跨它。我想,也只有到过春节的时候我们才会在一块聚聚热闹。平时在学校我们互相碰面,仅仅只是一声简单的问候,我也无话可说,总找不到话,因此我只能是亚囗无言。兄弟,在此我只能对你说声“对不起”。只是,我有我的苦衷,我有我的不得已,希望你能够理解。

回忆我的妈妈茹志鹃 篇17

诞生于1925年9月的妈妈,于1998年10月逝世,至今转眼已10周年了。不管她离开多久,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鲜活在我心里。

妈妈祖籍杭州,出生在上海。外婆在妈妈3岁时就去世了,妈妈和她的4个哥哥靠他们的祖母拉扯长大。妈妈的姨母是当年上海滩著名人士朱葆三的媳妇。妈妈不常讲她的苦难童年,但是不止一次讲到的场景是,每到过年,祖母就带着她和舅舅到姨母家去拜年(朱宅位于复兴路茂名路口,曾是卢湾区少年宫),妈妈跪在楼梯下磕个头,楼上便滚下几个铜板。这一幕在妈妈心里一定留下不可磨灭的屈辱感,她不说那时没米下锅吃不饱,却再三讲到这一幕情景,这幕就定格在我对母亲童年模糊不清的印象中。我的外公是个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浪荡子。后来妈妈和小舅(茹志雄)在大舅 (沈之瑜,原名茹志成,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1990年去世)的指引下赴苏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走上革命的道路。家妹王安忆2003年写的散文《溯母亲足迹向浙西》一文记录了母亲去解放区前的行踪,先到西天目山下浙西民族文化馆投奔大舅,大舅安排她先后在杭余临联中和武康中学(现为德清中学)读书。小舅舅则安排在印刷厂刻钢板。

妈妈走上文学道路始于一次部队文工团演出《白毛女》。她亲眼目睹看完演出的战士们一边振臂高呼“打倒黄世仁”、“为喜儿报仇”,一边雄赳赳奔赴战场。母亲非常激动,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从此决定了自己终生走文学道路。在很多次轻装行军中,妈妈扔掉衣物等日用品,而她在战争中获得的一部《战争与和平》却一直伴随她走过千山万水。行军途中休息,妈妈就垫着背包写作。那时她任文工团创作员。

1955年,妈妈带着4岁的我和1岁的安忆从南京部队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任编辑。那时爸爸还在部队,一家三口再加保姆住淮海路一大一小两间房。保姆带我们姐妹俩住大间,妈妈一人住朝北的小间。小间的北窗下放一张单人写字台,桌角上有只花瓶,插着一束夜来香,花瓶下是一帧鲁迅先生画像。一窗之隔便是喧闹的后弄。

我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先去妈妈处报到,一进门,总是看到她伏案的背影,夏天耳朵里塞着棉花球,冬天怀里抱着热水袋。桌上是一叠叠稿纸,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到处划着杠杠,这行牵出一条,那行牵出一条,边边角角都是字。妈妈不是那种文思如泉涌的作家,她写得很慢很苦,更多的时候是望着窗外思索,眼神飘得很远。其实我看到她白天写作的时候,已经有了创作假,创作的最初阶段还更艰难。她是个责任性很强的母亲,每天下班总要跟我们姐妹周旋一番,但是玩着游戏棒和画着画的时候她常会跑神。一次我问她在想什么,她说在想一个故事。我就把当天老师讲的列宁小时候勇敢承认打碎花瓶的故事讲给她听,然后用一种解决难题的口气说,明天你去把这故事讲给领导听好了。妈妈笑起来,说,我要讲的是一个长得多的故事。从我们的纠缠脱身后,她便回到小房间伏案至深夜。

妈妈只读过初中,她的知识和写作全靠自学。她极爱读书,我们在她膝前玩,她会突然笑出声来叫好,把我们叫到跟前教我们背诵。我现在肚子里记住的诗词就是她认为好得不得了,要求我和妹妹背下来的,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我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要我们读《红楼梦》,并且把认为不适合我们看的地方用纸条贴上,那本书就变得很厚,书页里伸出很多横横竖竖的纸条。她常说,读书,不仅要读出它的好,更要弄清楚为什么好。有一次她谈起一篇小说,小说名字我忘了,只记得是一个女人爱上丈夫的好友,那位好友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那天晚上丈夫发现妻子背着他偷偷在哭……妈妈说,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不是直抒胸臆的,而要依靠这种细节来表现。《红楼梦》就是典范。

妈妈在她的创作里实践着她对好小说的理解。她的小说《百合花》细腻隽永的风格,来自一系列富有人情味、优美的细节。起先遭多家杂志社退稿,理由是写战争残酷,情调不对,直至在《延河》月刊发表后受到茅盾先生好评,认为“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令我满意的小说”,才引起文艺界的注意,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妈妈在一篇文章里说,那是她第一次听到有人把她的作品与风格两字联系在一起。茅盾先生的鼓励更坚定妈妈的文学信念,50年代后期她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短篇小说集,作品被翻译成俄、英、日等文本,她也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和日本等国,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妈妈出名后曾经再三叮嘱我,如果有人问你妈妈做什么工作,你要回答,做编辑。还怕我幼小(大概小学二三年级),记不住编辑这个词,要我把编辑两字重复说了几遍。在妈妈心目中,作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崇高目标,自己的成就还远远够不上作家的称号。这使我想起,身任数职的巴金生前也说过,作家的名字是跟作品连在—起的,作家要靠作品说话。

“文革”结束,妈妈已经五十出头,当上了外婆。当时我所在的安徽五河闹地震,条件又差,儿子出生后就放在妈妈身边。这事我至今想起来就内疚,怪自己不该图轻松。妈妈已荒废了10年的创作生命,经过—场浩劫,许多事都拨乱反正,作为一名作家,她有多少事要思考,有多少东西要写。而母亲毫无怨言地一边带孩子,一边写作,一头都不肯马虎。她给外孙调牛奶就像做实验,瓶瓶罐罐一大堆,蜂蜜若干、鱼肝油若干、奶粉若干。她的“早晨”从每天晚上9点开始,直到这时,忙了一天尿布奶瓶的她才能安静地坐到写字台前开始工作。直至我们家搬到愚园路,妈妈才有了间较大的房间,集吃饭、睡觉、写作、会客为一体,写字台还是靠窗放。

那年我回上海,一进门就看到妈妈的背影,她正坐在写字台前,一手翻看写到一半的稿子,一手搂着几个月大的外孙,她已有了白发。桌上除了稿纸、书、资料,还有奶瓶、玩具和擦口水的手绢,儿子正抓着一支钢笔啃得口水淋漓,沉思中妈妈发现后忙去抢下来,那一刻,她从一名作家迅速转换为慈祥的外婆。就在两个角色的不断转换中,妈妈完成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期作品,前者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

妈妈那代作家没有现在这样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所以她总是努力把创作与时代、与政治形势紧紧结合。她的前期作品以反映战争年代和歌颂新社会为主,“文革”后的作品则表现了很强的反省精神。她的写作完全出于真诚,追求真实,并以此作为作家的职责和良心。《剪辑错了的故事》源于刮浮夸风时她到安徽农村的一次参观,人家把几亩地的稻子移到一块田给她看,她激动得不得了,回来就写了一篇歌颂文章。“文革”后,她一直良心不安,写《剪辑错了的故事》就是深入反省的结果,她说是“还了一笔债”。《草原上的小路》也广受好评,记得—位印刷厂的工人读者来信,说他是不看小说的,但是在排版这篇小说时忍不住坐在车间里一口气看完,非常感动,没想到小说原来这么好看,写的好像就是自己的生活嘛。妈妈收到过很多读者来信,这是她惟一提起的,说明她很看重普通基层读者对她作品的评价。就是在“文革”中,妈妈也时刻想着如何用笔为人民和社会服务。我从她的日记中知道,大概在1972年时,她去浙江体验生活一段时间,那时浙江山区单干和集体化两派矛盾很激烈。妈妈的笔记非常详细,详细到有人名、地名、情节、细节,并初步拟订人物形象及情节提纲,密密麻麻的三本,而且看得出是经过整理的,字写得十分工整。她一定是想以此为题材写小说的,但后来终于未能写成。

妈妈这一生,金钱物质、名利享受都不在她的视线内,惟一的追求是文学,是真正的、对得起读者的作品。1955年她带我们姐妹到上海,1963年爸爸调上海,1964年弟弟出生,70年代我结婚生子,80年代妹妹结婚,90年代弟弟结婚,如此变动其间,我们只搬过一次家。直到1998年妈妈去世,她的住房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这一生,只要有一块放得下写字台的地方,她就够了。

上一篇:市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世界肝炎日主题宣传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