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共11篇)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1
附件2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适应专业: 物理学
课程类型: 3(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授课类型:1(1讲授为主、2实践实验为主、3研讨为主、4其他)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课程。量子力学是将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的动力学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它不仅是近代物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激光、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使学生以全新观念去认识物质世界,掌握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学习了近代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普通物理中学过的有关内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物理教学等的需要。
2、能力目标(1)实践能力
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思考、研究和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指导近代物理实验。具备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量子力学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了解能力。(2)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认识微观世界事物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事物的不同点、特殊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启迪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初等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包含物质的波动-粒子二重性,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Schrödinger方程,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态与力学量表象,微扰理论,自旋与全同粒子,散射问题)。应用主要围绕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展开。
2、课程内容更新
简谐振子的算符解法及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量子纠缠,并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1)讲授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完成。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ödinger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与力学量表象,定态微扰,量子跃迁,粒子的自旋,全同粒子,散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量子力学的参考书、专著和文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3)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互动,指导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运用科学研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研究量子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2、课外学习(1)作业
作业1:课外练习。作业2:课外思考与讨论。
作业3: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2)阅读参考书
①.《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②.《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版)。③.《量子力学导论》熊钰庆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④.《量子力学基础》关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⑤.《量子力学》汪德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⑹.瓦尔特•顾莱纳著,王德民等译:《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⑺.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Greiner(world scientific)
五、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构成(1)平时成绩占百分比平时成绩占总分40%(2)考试成绩占百分比 考试成绩占总分60%。
2、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类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试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2)能力类考核
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利用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2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杆件, 还是机械中常见的杆件, 只要它们受力, 就存在变形和断裂的问题。研究单根杆件的变形或断裂问题, 考察如何设计杆件当受力时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形、失稳、破坏, 用尽可能少的材料来满足要求, 这就是材料力学的任务, 学习材料力学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 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1]。了解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 初步掌握现代计算技术及试验技术, 研究的内容包括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 实验分析构件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质, 为构件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能力,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工程技术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 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力学的任务要求, 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好经济与安全的矛盾, 具备创新精神; 全面系统地了解构件的受力变形、破坏的规律; 掌握有关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将一般构件抽象成力学简图, 进行外力分析、内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应力应变分析; 掌握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 以最经济的代价, 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 设计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为构件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了解材料力学的新理论, 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材料力学的主要内容[2], ( 1) 绪论内容包括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内力、截面法, 应力的概念, 线应变和剪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 2) 轴向拉伸和压缩: 基本概念和实例, 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 直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最大剪切应力, 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验及拉伸时材料的力学性质,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试验及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质, 许用应力, 强度条件, 圣维南原理,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 应变能、比能; 应力集中的概念, 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 ( 3) 扭转和剪切: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扭矩和扭矩图,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纯剪切、剪切虎克定律、剪应力互等定理,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强度和刚度条件, 扭转时的弹性应变能, 密圈弹簧的应力和变形, 非圆截面扭转的概念, 剪切的概念、实例, 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 ( 4) 弯曲强度与变形: 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梁的计算简图、剪力、弯矩及其方程, 剪力图和弯矩图, 弯矩、剪力和分布载荷集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 弯曲正应力的强度计算, 矩形截面梁和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弯曲剪应力的强度计算,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弯曲中心的概念, 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 用积分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根据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梁的刚度校核, 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梁弯曲时的变形能。 ( 5)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 解析法和图解法, 三向应力状态基本概念,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分析, 广义虎克定律, 强度理论的概念, 材料破坏形式,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莫尔强度理论。 ( 6) 组合变形与强度计算: 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 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拉伸 ( 压缩) 与弯曲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扭转与弯曲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 7) 压杆稳定: 弹性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杆端不同约束的影响、长度系数, 压杆的柔度,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 压杆的稳定计算,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 8) 动载荷与疲劳强度: 虚功原理, 单位力法, 莫尔定理,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形互乘法, 卡氏定理, 互等定理, 动静法应用, 能量法解冲击问题, 提高杆件抗冲击能力的措施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坏, 交变应力参数, 持久极限和影响因素, 对称循环的疲劳强度校核, 疲劳限图、非对称循环的疲劳强度校核,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材料力学的基本实验包括拉伸与压缩实验、扭转实验、纯弯曲正应力测定、组合变形杆件主应力测定, 提高性实验包括冲击试验和疲劳试验, 要求会对一些材料的基本常用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定, 对根据假设导出的理论公式加以验证, 实验应力的初步分析, 掌握所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熟练使用仪器设备, 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 根据理论知识与实验应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观察实验过程中各种物理现象, 实验课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其作用是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加强对材料力学的工程概念, 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 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大量与材料力学相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作为材料力学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 通过参观图片实物、实验演示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达到实验的目的。
摘要:材料力学作为高等工科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与我们实际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 本文从材料力学任务要求、学习的目的, 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掌握, 课程实验教学对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材料力学,教学,实验,探索
参考文献
[1]罗剑平, 董明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3
关键词:PRETCO;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考试效度;考试信度;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68-01
一、前言
(一)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并试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规定了适用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测试。要求对于语言的五大技能:听说读写译和词汇及语法做出了详尽的指导标准,以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值得提及的是:要求规定课堂教学做到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PRETCO)于1998年经高教司批准试行,2000年正式实施。其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简称《《基本要求》》》)为依据,明确规定了考试对象,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项目,考试题型和考试时间。
应用能力考试即着重测试语言知识也着重测试语言技能,既测试一般与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并侧重后者,实用性内容约占60%。发展至今,该考试己为20余省、市、自治区采用,起到了推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并逐渐为人才市场所认可。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应用能力考试的衔接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又称课程标准,亦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某一科目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指导性文件。而《基本要求》也是此类文件,指导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摆脱了本科英语教学的影响。《基本要求》亦规定了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内容等,使得英语课堂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测试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测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根据测试目的,语言测试可以分为水平测试,学业测试,分班测试等。水平测试是基于语言能力理论(theory-based)的测试,不以某一种教材和内容直接相关。PRETCO属于水平考试,其是为检测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所规定的能力水平而设置的考试。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基本要求》与PRETCO考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课堂教学与测试受《基本要求》的规约,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在《基本要求》的范围内;其次,考试结果在社会上成为用于人才选拔的依据。正如Bachman和Palmer认为,考试从围观层面影响课堂,对课堂有反拨作用;从宏观层面来说影响了教育和社会,推动教育改革。因此,可以说《基本要求》和PRETCO考试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互动关系。
本文拟分析新PRETCO-B考试的三个方面:效度、信度和真实性进一步探讨《基本要求》和测试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新PRETCO的修订
PRETCO从2014年12月起开始使用新的题型。新修订的考试大纲体现了《基本要求》的“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指导方针,突出了考试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反应了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以下本文从试卷的内容,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分析其效度、信度和真实性,讨论测试和《基本要求》的互动关系,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测试效度。
测试效度(test validity)亦称测试的有效性,即,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测试的效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否以有效的语言观作为依据;其次,测试的内容是否充分涉及到要测试的内容;最后是考试的用途。
新PRETCO-B考试目的有两个。首先是考核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是其涉外日常和业务交际能力。试卷内容包括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涉及的基础词汇用法和基础语法;在材料的选择来说,应用性材料占到60.5%;从分值来说,听力分值大幅度提高增加到24%,读译分值由55%降至46%。
因此,新PRETCO-B更加使得测试目标与《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一致,更全面反映考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日常交际和业务交际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听力的变化不能简单的看着由原有的15分提高了9分。Bachman 认为交际能力包晗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即,在一定的场合下,策略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人们将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或理解别人说的话。Bachman认为当交际不顺畅时,可能出现的原因有: 语法错误太多; 没有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说出的话与语境不相符。因此,听力的第一部分测试题给出合适的回应的能力,我们应从交际策略,语言的功能性和社会性等诸多方面解读学生的分数。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PRETCO-B更好的与《基本要求》一致,从而确立其测试效度。
(二)测试信度。
语言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即一套题的测试结果是否稳定,是否获得了接近真实的反映学生能力的分数。我国几位测试研究者如薛荣认为,在试卷编制过程中,实施过程中及评分过程中都会产生信度偏差。试卷编制过程中的偏差与效度相关,效度高,信度亦高。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与测试环境及个人行为相关,因此应给所有考生一致的环境,PRETCO-B考试的标准考场,放音要求等,都很好保证了其信度。在新的PRETCO-B考试中,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的分值与旧版没有变化,减少评分环节的变差。但是,正如许多测试研究者认为在未来的PRETCO-B考试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信度。
(三)测试的情景真实性。
Bachman认为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情景真实性和交际真实性。所谓情景真实性 , 就是指测试任务与目的语特征相关的程度。交际真实性指的是考生在完成测试任务时,其哪些语言能力参与了完成该测试任务的活动, 参与的程度如何。Kohonen认为真实的考试任务就是能反映课堂相关活动特点的任务,因为考试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
正如文中指出,新的PRETCO-B考试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实用性和职业性的设计理念,其材料倾向于应用性文字材料,如作文:术语、简历、便条、广告、简单便函、日程表、单证等。这些也是课堂活动的一部分。
四、课堂教学的一点启示
新PRETCO-B考试在听力分值增加而传统意义上的读译分值减少,既是按照《基本要求》对A级和B级的要求的革新,同时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加强听说教学的要求。其二, 正如Bachman 对考试任务的真实性提出的具体建议:考试任务要得当并要有趣味性。课堂教学语言材料的特征应与目标语特征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高职高专的学生的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较为薄弱,怎样利用趣味性的语言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例如图片。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导课堂教学,使之系统化,规范化。PRETCO考试是评估教学的一种发式,反过来,对教学有反拨作用。《基本要求》,PRETCO考试和课堂教学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同时亦规定考试分范围;反之,利用考试的影响,改革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老师,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Bachman Lyle F&Palmer Adrian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achman Lyle, Modern language testing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ssuring that what we count counts. Language Testing. 2000.
[3]邹申 语言教学大纲与语言测试的衔接—TEM8的设计与实施 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3.
[4]韩宝成 L y le F . B ac hm an 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5]2014年高等学校英语英语能力考试B级改革新大纲.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4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讲授现代汽车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底盘的维护与修理,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功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初步具有汽车底盘拆装、故障诊断与排除、零件损耗分析与检验分类、合理维护与修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底盘各系统、各总成的功用、组成和类型。2.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底盘合理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掌握汽车底盘拆装的方法。
6.掌握正确使用、操作汽车底盘维修与检测工具和设备的方法。7.掌握检测、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方法。8.掌握汽车底盘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方法。
9.掌握自我学习新知识、适应汽车底盘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的方法。
(三)授课课时:144课时
(四)课程学分:8学分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参考 课时
项 目 一
绪论
1、了解汽车的类型,理解总体构造、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2、知道汽车底盘的组成
3、学会工量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常用修理方法
1、让学生调查常见车型的底盘构造,查找主要技术参数,形成调研报告。
2、分解车架,认知底盘构造
3、个人总结
项 目 二
离合器
1、了解离合器的功用、性能要求和类型;
2、掌握离合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典型离合器的构造,主要零件的检修、离合器的装配与调整、离合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三
手动变速器
1、了解变速器的功用、类型;
2、掌握普通齿轮变速器的变速传动原理;
3、掌握变速器变速传动机构的构造和各档传动路线,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构造和工作情况;
4、掌握变速器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变速器主要零件的检修,变速器的装配、调整、磨合与试验。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四
自动变速器
1、了解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功用、类型及组成;
2、掌握自动变速器各部分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掌握自动变速器的维护、故障诊断与检修。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五
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桥
1、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2、掌握万向节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布置形式与等角速传动;
3、掌握万向传动装置的装配与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件的检修。
4、了解驱动桥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5、掌握主减速器、差速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半轴与桥壳的构造;
6、掌握驱动桥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件的检修,驱动桥的装配、调整、磨合与试验。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六
行驶系
1、了解汽车行驶系的功用、组成、类型及受力分析。
2、了解车架和车桥的功用、组成和类型,理解车架的构造与检修;
3、掌握转向桥与转向驱动桥的构造;
4、掌握车桥主要零件的检修、车桥的装配与调整、车桥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5、掌握车轮定位的概念、原理及其检查与调整。
6、了解车轮与轮胎的功用、类型及规格;
7、掌握车轮与轮胎的构造,车轮与轮胎的维护、装配、平衡与换位。
8、了解悬架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9、理解弹性元件、减振器、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0、掌握悬架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悬架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目七
转向系
1、了解转向系的功用、类型、组成及系统的工作过程;
2、掌握机械式转向系和动力式转向系主要总成的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转向系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转向系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目八
制动系
1、了解制动系的功用、组成和分类,制动器和制动传动装置的类型;
2、掌握各种类型制动器和制动传动装置的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制动系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制动系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九
其他技术
1、了解汽车底盘的拆装工艺,理解汽车底盘进厂检验和修竣验收的技术条件。掌握装配和调整方法和步骤
2、了解编制汽车底盘维修工艺的步骤和原则,理解编写维修工艺卡片的方法和格式。
1、制定工作计划,编制汽车底盘维修工艺的步骤,教师指导执行,2、个人总结
机动
总课时
144
(六)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学习成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时间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避免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
(3)实物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采用模块式教学,以提高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评价方法
(1)理论考核: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安排本学科的理论考试。具体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均为闭卷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2)实践技能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中级汽车维修工的考核标准,对应知、应会进行相关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由考评员负责监考,包括动手操作和口头回答两种考核形式。(3)最终成绩的评定
按照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考核,凡两项均及格者,则予以通过;凡其中任何一项不及格者,均不能予以通过。
凡不及格者,采用重修的方式,令其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条件
在汽车底盘实训室和整车实训室,基本具备各类型汽车底盘总成件;具备常用汽车底盘维修工具、量具、设备。可以进行发动机各总成、部件拆装、检修技能训练和排除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技能训练。
4、课程资源的开发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象带、视听光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训练,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工作学习转变。
(4)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学习实训基地,进行实验室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会,开创就业渠道。
5、教材编写建议(1)以“活动设计”(或称“工作项目”)为主线来设计教材; 1)每个项目都关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重视知识的应用。
2)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有完整的任务目标,即每个项目都必须完成相应的观察、分析思考或拆装。
(2)材中对于要完成的项目,尽量安排分步操作图,使学生能一目了然,有条件的要采用多媒体仿真软件。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5
英语教学词汇表无疑是英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者在英语课程学习中应掌握的词汇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测试提供了重要依据。教育部高教司于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其中收录了一个包括大约3400个单词的词汇表。依据该词汇表编制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应运而生,同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大纲也把阅读、听力等各项考试内容的词汇要求限制在该词汇表范围之内。然而,该词汇表收词的总量和选词是否科学?复用式词汇与认知词汇的比例是否合理?词汇表的词汇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是否一致?这些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未有学者加以探讨,笔者拟就此进行讨论。
词汇量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那么,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者要掌握多少词汇才能满足以上所规定的口头、笔头交际的需要呢?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最常用的词汇量,即核心词汇量得到基本答案。首先,单从外语学习的认知层面来看,一个外语习得者所能读得懂的词汇量对所阅读的文字材料应该达到95%左右的覆盖程度。换言之,要想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较为正常的交流目的,文字材料中所出现的全部单词(包括重复出现的单词),其总数中的95%读者应该是看得懂的。根据brown语料库的统计,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0个词在其全部语料(共100万个单词)中的覆盖率为72%,3000个单词的覆盖率为84%。该语料库的统计以词目(lemma)为依据,即以去除词尾曲折变化的单词原形为单位。因此,3000个词目对语言的覆盖程度只达到84%,与普遍认为达到较为正常交流目的所需要的95%左右覆盖率还有一段距离。此外,也有学者以词族(word family)为单位对基本词汇(核心词汇)进行计算。词族的概念包括本词、曲折形式及常规派生形式,如以care为本词的词族,包括cares、cared、caring等曲折形式和careful、carefully、careless、carelessly、carelessness等派生形式。照此计算,每个词族平均有3个派生词,3000个常用词族的实际含词量可达9000词目,覆盖率可增至92%左右。由此推论,认知3000~5000词族是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复用式掌握其中的~3000词族可以满足说和写的基本需要。综上所述,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3400个单词总数与人们普遍认可的核心词汇的数量是基本一致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教学要求》中的词汇表并没有以词族为单位收录单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派生词。去除派生词,则《教学要求》中的词汇总数将大为减少。如果要求学生具备达到95%左右覆盖率的词汇水平,该词表的数量显然是不够的。
复用式词汇与认知词汇
人们普遍把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词汇分为两种,即复用式词汇和认知词汇,也有人称为产出性词汇和接受性词汇,或者积极词汇和被动词汇。前者一般指学习者在说、写、译的过程中能够自如使用的词汇,后者则指仅仅在听和读中能够辨认的词汇。一般而言,第二类词汇量的大小决定了第一类词汇量的多寡,即认知词汇量越大,可灵活使用的活的词汇就越多。但也有发展并不平衡的例证,即领会式掌握的词汇量很大,会读能懂,但复用式掌握的词汇少得可怜,说不出,也写不出,这种情形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尤为普遍。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的英语学习效果,我国各层次的教学要求都规定了两种词汇量,即复用式词汇和认知词汇。《教学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学要求》规定:“a级:认知34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b级: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从以上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教学要求》所规定的a级认知词汇是3400个,而复用式词汇是2000个。两者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差异的比例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按照一般的估计,复用式词汇量和认知词汇量是不对称的。有学者估计,认知词汇量比复用式词汇量多一倍,也有人估计认知词汇量是复用式词汇量的5倍。laufer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的复用式词汇量和认知词汇量的比例大概是1U2,但由于认知词汇量比复用式词汇量增加得快,因而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二者的差距会逐步拉大。3月,我国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时的词汇水平(即8级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000~6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可见该大纲规定的复用式词汇量占认知词汇量的50%,即比例为1U2。而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一般要求”(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词汇量要求是:“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经过测算可以得知,该教学要求中的复用式词汇量只占认知词汇量的41.7%,两者的差距更大。此外,有学者认为,英语学习者如果能够熟练运用200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即复用式词汇量),完全能够表达相当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意念。《教学要求》中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a级所要达到的认知词汇量是3400个,而复用式词汇量则是2000个,占认知词汇量的59%;而b级所应达到的认知词汇量是2500个单词,复用式词汇量是1500个,占认知词汇量的60%。如果说熟练掌握2000个复用式词汇量尚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意念的话,那么3400个认知词汇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中规定的“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呢?笔者认为,《教学要求》中的认知词汇量与复用式词汇量的比例失调,复用式词汇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语言产出需要,而认知词汇量则有所偏低,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本身对学生提出的英语认知技能的要求。
选词
首先,任何词汇表的制定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脱离了原则,编制出来的词汇表则不免有失科学性和实用性。编制供外语教学使用的词汇表所遵循的首要原则无疑应该是高频词优先的原则,即使用频率高的单词应该优先收录。总体而言,《教学要求》的词汇表所收录的单词大多数都是高频词汇,应该说较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但仍有部分单词的收录值得商榷。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单词没有收录,而另外一些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单词却收录其中。笔者从《教学要求》词汇表中抽取10个单词,通过brown语料库对这些单词进行了频率检索。同时检索了10个《教学要求》词汇表没有收录的单词。结果如表1所示。表1列出了这两类单词的检索结果,检索结果显示,部分《教学要求》词汇表收录的单词在有100万个单词的brown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非常低,而一些使用频率较高或非常高的单词在词汇表中却没有收录。
其次,词汇表编制还应考虑派生词和合成词的选择问题。关于派生词和合成词是否收录,或者哪些应该收录,哪些不应该收录,历来都是词汇表编制者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国外,大部分词汇表都是以词族为单位进行编制,因而不受这个问题的困扰。而我国基本上是以词次(type)为单位编制词汇表,而以词次为单位编制词汇表必须解决派生词和合成词的收录与否、如何收录的问题。一般而言,对派生词和合成词较为科学的处理方法是:词形或词义变化不大的,如己收录了根词,那么该词根的派生词则一般不再收入。如收happy,则不收happiness;收elegant,则不收elegance。《教学要求》的词汇表编制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但仍然有部分派生词的收录似乎偏离了该原则,如既收录了order、difficult、different、nervous,又收录了变化不大的派生词,甚至收录了其曲折形式,如ordered、difficulty、difference、nervously。如果派生词的词形变化较大,同时两者都属于高频词,那么词根和派生词都应该收录,但笔者分析发现,《教学要求》词汇表收录了派生词industrial,却没有收录其词根industry。在brown语料库中,industrial的使用频率为142 次,而industry 的使用频率却高达222次。此外,当派生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根词时,则应该考虑优先收录派生词,同时收录词根,或者不收词根。在这方面,《教学要求》词汇表的处理也显得有些零乱。如该词汇表收录了在brown语料库中从未出现的especial,而不收录使用频率高达162次的派生词especially;收录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final(156次),却没有同时收录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finally(191次)。
再次,编制词汇表还要考虑所收录单词的现代特征,即所选的单词应该体现时代性。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单词如aids、charity等应该收录,但《教学要求》词汇表却没有收录这些单词,选词似乎有些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词汇表与教材词汇的关系
《教学要求》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词汇表则是选编教材、组织教学、进行成绩和各级水平测试的词汇依据。学生能否较好地掌握词汇表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据《教学要求》编写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在我国以教材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环境里,这种对教材的依赖性尤为突出。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编制相关教材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材是否完全包括了词汇表的词汇,以确保教材这一重要的语言输入渠道(对于一些边远地区也许是唯一的)能够充分发挥其输入的作用。不仅如此,教材编写者还要确保所包含的词汇表单词在某一套教材中具有一定的复现频率(frequency of occurrence),确保在该套教材中前后各册之间以及同一册中各单元之间的复现跨度(range of occurrence)。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重复是词汇学习的关键。诸多关于词汇学习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复习与重复的积极作用。kachroo的研究发现,在某教材中,学生学到的单词都是那些重复7次以上的单词,而在该教材中只出现一到两次的单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此外,单词的复现次数不应该太过于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跨度,也就是说,所出现的7~10次的频率不能集中在某一册或者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篇课文里,而应该较为分散地出现于某几个单元或者前后某几册书里。这样的词汇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记忆规律,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所接触的单词。教材编写者既要考虑所编写的教材是否包括词汇表的单词,所包括的单词是否具有足够的复现率和跨度,同时也要考虑词汇表词汇与教材中所出现的、超出词汇表范围的词汇之间的比例。换言之,对超出词汇表范围的单词数量应该有所控制,不然,生词量过大,既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影响词汇表单词的学习效果。目前,在国内依据《教学要求》编制的供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程》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笔者使用由paul nation等人开发的词汇分布分析软件range对以上两套教材的词汇进行了列表和频率统计,同时将两套教材的词汇与《教学要求》的词汇
进行了对比。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套教材基本上涵盖了《教学要求》词汇表中的词汇,部分单词的复现率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跨度。但同时也发现,仍然有部分单词的复现率偏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两套教材中超出《教学要求》词汇表范围的单词较多,有些单元的超纲单词几乎占了单元词汇列表的50%。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关注,并希望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加以调整。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6
为规范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特制定本《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程设计要使学生受到设计方法的初步训练。能用文字、图形和现代设计方法系统地、正确地表达设计成果。
二.课程设计的组织
(1)课程设计应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基层教学单位应依据教学大纲,从学生的中等水平出发,确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每位学生的设计内容应不同。
(2)基层教学单位负责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的全面组织工作,选派称职的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师生比一般为1:15左右。基层教学单位应在设计开始前编印好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的任务书、指导书,准备好必要的文献资料并做好各项具体的准备工作。
(3)设计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在难点和关键性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教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对优秀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指导教师应做到教书育人。设计开始时要进行动员布置,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设计任务要求及注意事项,在设计期间要每天进行辅导和检查,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使设计顺利进行。基层教学单位的指导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对每个学生的设计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考核的方式可采用口试、笔试或两者结合。
课程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工作态度,设计考核成绩综合评分。采用五级制记分,成绩评定标准是:
优秀:能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方案先进,计算正确,设计符合规范要求,说明书叙述透彻、图面整洁,体现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过程中表现好,无违纪现象。
良好:能独立完成设计工作,方案合理,计算正确。设计符合规范要求,说明书叙述清楚,图面清晰。设计过程中表现较好,无违纪现象。
中等:能完成设计工作,达到要求,计算基本正确,设计符合规范要求,说明书叙述比较清楚,1
图面基本清晰。设计过程中表现较好,无违纪现象。
及格:能完成设计工作,基本达到要求,计算基本正确,设计符合规范要求,说明书叙述基本清楚,图面基本清晰,设计过程表现一般,无违纪现象。
不及格:达不到及格水平。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的考勤与纪律按《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考勤管理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结束后,必须进行总结,以便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课程设计总结经主管教学的院(系、部)领导审阅后交院(系、部)保存。学生课程设计资料由基层教学单位至少保存三年。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7
1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教学难点
量子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及其运动规律,而以前接触的大都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同时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因此初学量子力学的人们往往感到不习惯,不好理解,抓不住要领。而且量子力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多较高水平的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化学系学生所缺少的。而且,“万事开头难”,作为结构化学的入门,这部分内容教学是否成功对后面的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我觉得这部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如何使学生摆脱宏观思维的束缚,培养微观思维的能力。
2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突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我们把量子力学基础单独列为一章,分为四节来讲。第一节讲授微观粒子的特性,这些特性是量子力学建立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第二节讲授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力学量和算符,本征方程式,态叠加原理;第三节讲授一维势箱中粒子模型,这是量子力学原理在简单体系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化学实际说明量子量子力学处理化学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和边值条件的运用及归一化系数的求法,为后续学习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第四节将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进行类比作为本章的小结。
3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主要教学方法
3.1 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数学推演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弄清、会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把物理概念和数学表达式联系起来,会用有关模型、数学表达式处理化学实际问题。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推演上,为理论而理论,脱离化学实际。加强基本概念的训练,选择既简单又具有代表性的推导过程,在不多的课时内让学生学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讲授、习题演练、学生口述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改变旧有的思维习惯,突破固定思路,建立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技巧。对结构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例如,通过对一维势箱中粒子的数学处理,加深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量子力学处理化学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2]。
3.2 合理运用类比及其它科学方法
利用假说、类比和推理等方法对物理学和化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假说得到启示,用科学推广的方法提出了光子学说,德布罗意
从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的类比推理出物质波假说等[3]。因此在本章教学中,运用类比及其它科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微观思维的能力。如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之间的本质不同点及相互联系,使学生摆脱植根于宏观现象的传统概念的束缚。
3.3 紧密联系先行课程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对微观粒子的运动人类目前的视力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间接的观察、验证,而且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紧密联系先行课程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利用一维势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解的结果,解释了学生在《无机化学》中学过的“能量量子化”的原因,在《物理化学》中学过的“零点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有机化学》中学过的“离域效应”产生的原因、有机共轭分子稳定性的原因等。
3.4 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化学实际,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习理论化学不感到枯燥无味,而且感到理论确实是有用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4]。例如,运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一维势箱中粒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中有哪些体系可以抽象成一维势箱模型,从而解释了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运动、有机共轭分子中π电子的运动等。
4 结 语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到结构化学课程“难而不怕”、“难而有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对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量子力学基础的教学难点、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构化学,量子力学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建中,林树坤,黄长沧,等.结构化学课程特色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1):17-19.
[3]谢爱理.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培育创新思维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47-50.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8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根据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知识为目,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平面意义上把四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对基本知识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知书,从而达理,才能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因此,在备課中,笔者结合课标和教参,将基本知识点梳理出来,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华,进一步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及其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梳理高考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笔者设计导入情景——“留学生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讨论。笔者把问题设为:留美学生为何不愿回国?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该现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综合国力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自主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内在的问题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记忆。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在高考试题命题专家构成中高校教师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确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另一焦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的文字表达,看到文本想揭示的问题,看到问题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内在逻辑地展开的。这样精心的备课准备中,让平面的文字,变成跳跃的思想和活的逻辑,也就是透过“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试卷的命题,第27题中,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首次在高考题型中出现。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一题型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基于此,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备课中必须以模块作为基础,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除了要夯实基础概念与知识,而且在备课中也要有意识进行有效训练。
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
所谓,解读教材不仅仅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心中有书”,还要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备课过程中,缺乏“人”,教学就会变成教师show自己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生厌枯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教材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和践行。通过反思,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有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加以践行。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会知识本身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以及践行的动力。
三、发散联系、解读资源
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的备课方法。但是,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资源,对教材进行发散性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分散零碎地备课。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法律、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一方面,要收集时政材料,报纸的新闻报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课,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实现师生对社会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课程教学,进而追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篇9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示范学校建设基本要求
一、办学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3.严格执行辽宁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要求,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时量,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
4.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学校严格执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辽教发„2002‟80号)、《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辽教发„2002‟123号)。
5.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落实好校本课程。
三、课堂教学改革
6.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创建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能力。
8.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有效作业研究,制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有效控制书面家庭作业量的具体办法,引导和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发挥优质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四、校本研修
9.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教研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建立教学研究及集体备课制度,经常性开展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对教学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积极推广教研成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成效明显。
11.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培训活动,每学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两次以上,建立定期教学观摩、外出交流学习等制度,有完善的教师教研、培训工作档案,形成学校校本研修特色。
五、课程资源建设
12.按国家、省有关标准配齐教学功能教室,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功能教室及体育、艺术、技术、实验、图书、网络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13.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并完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办法,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立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发挥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
14.重视对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1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良的办学理念。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和环境建设,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专题教育活动,开设科技创新、动手实践、艺术与体育等活动课程,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六、教师队伍建设
16.根据新课程要求配齐配足各学科专任教师,建立一支教
师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7.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制定切合时代特点的教师行为准则,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监督和评议机制,定期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和育人水平。
18.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注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专项培养和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七、示范导向作用
19.每学年面向一定区域举行一次课程改革观摩研讨活动,近三年在市级以上的教研或者培训活动中有教学观摩或经验介绍,教学质量在本县(市、区)领先,起到示范导向作用。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篇10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说明教材版本,学科年段(册),单元(章、节);
(2)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关联性);(3)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典型性)。2.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4)分析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必须运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并说明选择那种环境理由。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例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三维目标不能丢项,即使不写明三项的标题,也要包含三个层面,不能有项目的缺失(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恰当:符合实际,学生能力可及,每项行为目标的水平规定得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一致性,与前后教学活动的连贯性。(3)具体:目标要求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具体,尽量以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4)准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表示目标行为的词语要体现学科特点,内涵准确,语言表述规范,不能出现混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学重点、难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流程图要简捷、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活动单导学”新的教学形式;
2.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3.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4.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5.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现代化;明确化;科学化;多样化;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74-01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2——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推荐阅读:
量子力学基础教学10-07
量子力学教学方法06-16
量子力学模块化教学08-08
量子力学教学方法研讨09-17
量子力学09-24
量子力学研究05-09
量子力学解释10-10
湖南师范大学量子力学09-15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09-21
水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