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题(共8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题 篇1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检测题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计分:________
一、让我们一起走进拼音王国,读一读,写一写。(10分)
jùpàyōu fānɡjiǎo jiémǎn huái xìn xīn()()()()qíqūténɡ xiěxiāo huǐpái shān dǎo hǎi()()()()dī shuǐ nénɡ bǎ shí chuān tîu,wàn shì ɡōnɡ dào zì rán chénɡ.()
二、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四字词语,动动脑筋,肯定能写出来!(6分)
()望相助不言而()安然无()
不容争()破烂不()玲珑()透
三、我是火眼金睛,我能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能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用“”先画出错别字)(4分)
1、鲸是胚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2、日冠集中兵力,向我根据地大举进犯。()
四、我会查字典。(6分)
“绿”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它有两个读音,在“绿林好汉”一词中读()。
五、我会按汉字的演变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5分)
隶书楷书甲骨文篆书金文
————————————————————————————————————
六、我会把病句修改好。(3分)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
七、我是背书小能手,我会连。(8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梅花香自苦寒来
家在梦中何日到非宁静无以致远
宝剑锋从磨砺出春生江上几人还
非淡泊无以明志白首方悔读书迟
八、我平时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我觉得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要把它当作座右铭,写在下面,与同学们一起分享!(3分)
---------------------
九、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你读过哪些好书?请将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书名写在下面,推荐给同学们读一读!(3分)
《》
十、让我们走进“课文大观园”。我会填。(10分)
1、《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那张籍的乡愁是由()引起的;诗人纳兰性德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则是由北方的()引起的。
2、世界上最无私的是母亲的爱,读了《慈母情深》,我想对那位母亲说一句话:()
3、读了课文《钓鱼的启示》后,我体会到了课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把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4、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阅读感悟
十一、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阅览室,读读短文,读完后,请完成后面的练习。(12分)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6分)
2、母亲每一次开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你明白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吗?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实践
十二、读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写一篇读后感,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题目自拟)(30分)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题 篇2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题 篇3
1. 在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
A. 0B.-3.5
C. D.
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a4=a12
B. (a3)4=a7
C. a4÷a=a4
D. (2a3)3 =8a9
3. 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m-n)2=m2-n2
B. (2x-1)(2x+1)=2x2-1
C. (3x-y)2=3x2-6xy+y2
D. (2a-b)2=4a2-4ab+b2
4. 如果多项式y2+ky+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A. ± 2B. 2
C. ± 4D. 4
5.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2)=a2-4
B. a2-b2+7=(a+b)(a-b)+7
C. x2+4x+3=(x+2)2-1
D. 4a2-1=(2a+1)(2a-1)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如果∠A∶∠B ∶∠C=3 ∶ 4 ∶ 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6 ∶ 8 ∶ 1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4)如果三边长分别是n2-1,2n,n2+1(n>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A. 1B. 2
C. 3 D. 4
7. 如图1,观察(1)、(2)、(3)的变化规律,则第(4)个图形应为().
8.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A⊥AB,若AB=3,BC=5,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6
B. 10
C. 12
D. 15
9. 在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这5种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为().
A. 1B. 2
C. 3D. 4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0. 如图3,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11. 计算:a2·a3=,(-xy2)4=.
12. 计算:(x-2)(x+4)=,a+b2=.
13. 分解因式:2ax-4ay=2a.
14. 若a2=5,b4=10,则(ab2)2=.
15. 一根新生的芦苇高出水面1尺,一阵风吹过,芦苇被吹倒向一边,顶端齐至水面,芦苇移动的水平距离为5尺,则水池的深度和芦苇的长度分别是
.
16. 如图4,△ABC沿着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若BE=2 cm,则CF=.
17. 如图5,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PCD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与△P′CB重合,若PC=1,则PP′=.
18. 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12 cm,那么对角线BD=cm,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19. 如图6,照相时为了把近处的较高物体照下来,常常保持镜头中心不动,使相机旋转一定的角度,若A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30°,那么B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
三、解答题(共63分)
20. (12分)计算:
(1) 2a2·(-3a)3+5a5.
(2)-2a·(3a2-a+3).
(3) (-3x+y)(3x+y).
(4)2a-b2-(-2a)2.
21. (6分)因式分解:
(1) 4x3-16xy2.
(2) a3+6a2+9a.
22. (7分)作图题:将图7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再将三角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3. (8分)如图8,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C作CH⊥BD于点H,∠DCH=30°,求∠OCH 的大小.
24. (8分)如图9,在梯形ABCD中,AD∥BC,BE∥CD,△AEB的周长为24 cm,DE=6 cm,求梯形ABCD的周长.
25. (7分)当a为何值时,(x2+ax+1)(x2-3x+2) 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2项?
26. (7分)图10所示的一块地,AD=12 m,CD=9 m,∠ADC=90°,AB=39 m,BC=36 m,求这块地的面积.
27. (8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对角线也相等,所以正方形是一个“主要线段只有两种长度的图形”,请画出两个具有这样性质的图形,并加以说明.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题 篇4
(二)年级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汉字。(10分)
xuàn rǎn suō yī jǔ juã wán bì ɡuī zhào
()()()()huî huàn chí yán wǔ rǔ fànɡ dàn wú lǐ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气氛(fēn fân)胆怯(quâ qiâ)应接不暇(yīng yìng)诸位(zhù zhū)憧憬(chïng chōng)莞儿一笑(wǎn wán)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拔()驰()陪()梁()拨()弛()赔()梁()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6分)
含辛()()扶()济()神()奕奕 绞()()汁()中送()()()请罪
五、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小嘎子”是作家()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A、林海音 B、徐光耀 C、老舍
2、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作者()A、《儒林外史》 B、《西游记》 C、吴承恩 D、吴敬梓
3、()来了,()多住几天。A、与其„„不如„„ B、只要„„就„„ C、既然„„就„„
六、修改病句。(4分)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近视眼睛的同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老板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大儿___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选自_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
2、路曼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求索。
3、上联:,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4、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八、阅读感悟。(14分)
今天在座的同学中,有教授、法官、军人、经济师,有本市颇有名气的大厨师、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您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我们。您可记得?有一次放学,您要求全班同学留下,说:“早上,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为了帮助邻居老人看病迟到了,我错怪了他,非常抱歉。希望这位于学能够原谅我。”您的坦诚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同学。过了许多日子,大家谈起这件事,心里仍是热乎乎的。
1、写出上列词语的近义词。颇()帮助()教诲()激励()
2、照样子写词语。热乎乎: 谆谆教诲: 动听 不舍 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是“我们”回忆一件什么事?
4、听了老师的话,大家的心里为什么“热乎乎”的?请在回答时用上“因为„„所以„„”
5、文中有两句话直接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是哪两句?请抄在下面。(1)(2)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篇5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kuǎn dài jìng zhòng ài dài duàn yá jué bì
( ) ( ) ( ) ( )
dān wù hǎi jiāng fèng xì cuò shǒu bù jí
( ) ( ) ( ) ( )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一定要细心审题。(10分)
1、“仰”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音节是( ),字典中的解释有:(1)脸向上;(2)敬慕;(3)依靠、依赖。“信仰”中的“仰”应选( ),“仰仗”中的“仰”应选(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两个各写一句话。(6分)
( )声( )色 名( )其实 奔( )不( ) 不( )为奇
( )喜若( ) 奋笔( )书 ( )火纯( ) 半途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滴水穿石”的近义词:(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读句子,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5分)
1、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 ( )
2、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 )
3、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 )
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审题要认真。(7分)
1、烟台的海真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2、高尔基认为“给”的时候是付出,是帮助,快乐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高尔基认为“给”比“拿”幸福。(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之一。(修改病句)
4、小溪快速地流淌着。(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你积累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你收集的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国的姓氏中,有许多复姓。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几个,越多越好。(0.5×4=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合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其它三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在本册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其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了本册课文后,你最想去哪里游玩?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那儿景点的特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好几首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请把它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好几则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以外,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或寓言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六、考考你,一定要多想想。(10分)
春联是人们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你一定看过许多的春联,现在就要考考你。
1、春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上联与下联连起来。
此即牧童遥指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愿世间人俱健 理人间万缕青丝
一人巧作千人食 何必再问杏花村
书山有路勤为径 五味调和百味香
操世上头等大事 不惜架上药生尘
2、请为书房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理发店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酒店选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下的两副对联,你觉得一副应送给__________________,另一副应贴在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6分)
市长的柱子
乌克兰的基辅市市政厅是一座距今已有1的古老建筑。19,十月革命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府对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负责修缮的施工队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厅中心的支柱和屋顶之间有1厘米的间隙。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支柱下沉了还是屋顶变形了?市长波尔金接到报告,立刻派人去把当年负责设计和建造这座大厦的工程师奥罗斯基找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奥罗斯基说:“市长先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当年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市长奇怪了:“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是的,市长先生,毫无用处。”市长越发地奇怪了:“既然毫无用处,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难道你觉得大厅里多一根柱子好看吗?你不嫌它碍事吗?”
奥罗斯基说:“是的,它很不好看,也很碍事,就是画蛇添足。我的设计里本来没有这根柱子,是后来按照柯蒙市长的要求加进去的,因为他认为没有这根柱子,大厦会不安全。如果我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将不会采用我的设计,不让我来负责建造这座大厦。”
原来是这么回事!波尔金一下子就明白了奥罗斯基的用意,他在屋顶和支柱之间留了1厘米间隙,是为了日后用它来证明自己原来的设计并没有错。奥罗斯基对这位新市长说:“现在柯蒙早就下台了,我们可以把那根毫无用处的柱子拆掉了。”波尔金沉思良久,却说:“不,留着它,还有用处,让以后的市长和所有市政府的官员都能看到它。”
后来,那根奇怪的柱子被保留下来了,人们称它为:柯蒙市长的柱子。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修缮( ) 良久( ) 越发( ) 画蛇添足( )
3、“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柯蒙市长的柱子”可以看出柯蒙市长是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设计师奥罗斯基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要用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波尔金市长知道这是根毫无用处的柱子,为什么不拆掉,而把它保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不用“柯蒙市长的柱子”做题目,而用“市长的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25分)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篇6
1.看拼音,写词语。(4分)
hǎi jiāng sōu suǒ duàn liàn jiān zhà tān lán
()()()()
tuǒ tiē dànshēng yī shang lànyú chōng shù
()()()()
2.为下列词语找出错字,并改正。(2分)
迫不急待()凶相必露()手屈一指()心喜若狂()
3、辨音、辨形,组词(8分)
励()访()慌()睬()幕()
厉()纺()谎()彩()暮()
挣 zhēng()载zǎi()解 jiě()
zhèng()zài()xiè()
4、按要求写词(6分)
1)
1、3字是反义词的成语:、、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3)表示“哭”的词语:、、4)表示“看”的词语:、、5、用“____”划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4分)
云锦(jǐn jǐng)令(línɡ lìnɡ)狐 教诲(huǐ huì)栖息(qī xī)
救济(jì jǐ)刹那(shà chà)匣(xiá jiá)子)解(xiè jiè)狐
6、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这组词语的特点分别仿写一个。(6分)
(1)画龙点()()弓蛇影 自相()盾 _________________
(2)沾沾自()依依不()娓娓动()_________________
(3)持之()恒()水穿石()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定要看清要求。(4分)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2、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室里真干净啊,_(写具体)
4、爸爸妈妈常常严厉地斥责法布尔。爸爸妈妈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用上关联词)
三、结合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_____;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的骨灰送往;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的骨灰送向__________、、……
2、《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 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其它三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册语文书里,我认识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有 的生物学家法布尔,有 的诺贝尔;有 的史学家谈迁;还有 的。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送给孟浩然的诗,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送别诗,请再写出一句送别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章,完成问题。(23)
(一)课内阅读(10分)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里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贾岛被称为_________诗人,他推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诗《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用“敲”字比较好,原因有: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豫不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响亮些。
带点字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13)
(二)早晨,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昨晚放在这儿的空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滴嗒,滴嗒……”的水声,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没有把水龙头关紧,水滴到盆里,时间长了,无数的小水滴就(会 汇)成了满满一盆水。
看着这盆水,我想起了一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 后)学习很努力,他的在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每次作文,总是在其他同学刚写了一半时,他就早早交了卷,到阅览室看书去了。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像往(常 长)一样,又早早交了卷子去看书了。同学们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没有回答,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一个本子交给同学们看。大家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本子里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是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好句。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地说,周恩来是个会学习的有心人。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在于积累。周恩来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像 向)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在于积累。”今天的这件事,使我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能有小水滴的这种精神,那我们的知识不()一定会更加丰富了吗?
1、把文章中括号里用错的字划掉。(2分)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2分)
啧啧称赞()婆口苦心()
3、把第一自然段中“一下子明白了”换一个成语是()。(1分)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填上关联词语,再把它改变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5、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2分)
6、“小水滴”的精神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至少写出两个)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识在于积累”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30分)
题目:这件事真使我_____________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一些事情,有的使人惊喜,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使人惭愧,有的令人感动……请你从中选择一件事情写下来。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中心选材,思想健康。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全文在400字以上。
六、智力在冲浪(5分)
1.下面是《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姓名和外号,请用直线连起来。(2分)
林冲 黑旋风
柴进 及时雨
宋江 豹子头
李逵 小旋风
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3分)
(1)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 朝诗人王维在《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人教版五年级典型失分题分析 篇7
一、典型失分题折射目标意识的缺失
1. 单元教学缺乏整体意识。▲题例
例1:对比着读读下面两段介绍松鼠的话, 比较两个片段在介绍内容、说明方法与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片段一:松鼠亦称灰鼠, 哺乳动物的一种。体长20~28cm, 尾蓬松, 长16~24cm。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 腹面白色。生活在松林中, 有的种类毛皮珍贵。
片段二: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的平均得分率为65%, 可以想见教师平时教学中单元整组意识的缺乏。五上年级第三组共四篇课文, 其中《松鼠》这篇略读课文是文艺性说明文, 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说明方法。提示语告诉我们, 《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中教师若能站在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几篇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道题得分率不可能这么低。此外, 这一题例也反映出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文体意识, 往往把资讯性文章也当成文学性文章来上, 尤其是像《松鼠》这样的文艺性说明文。
2. 阅读体会“泛泛而谈”。▲题例
例2:摘录文中一个带给你启示的句子, 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 谈谈你的体会。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学生所写的体会, 都是就句论句, 没能联系文章内容, 也没能联系生活, 显得空洞、单薄。从中可以反映出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体会的引导与要求存在着泛泛而谈, 不求实质性内容的弊端。
3. 单元习作“形散神离”。▲题例
例3:成长中的记忆
提示:刚刚过去的2008年, 在我们身边, 在中华大地上,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许, 有那么一件事, 给你比较大的启发, 让你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回忆一下, 把这件事写下来吧。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通顺, 不写错别字, 字数在400以上。
▲答题情况分析
这个作文题, 尽管似曾相识, 但学生的现场作文还是存在以下问题:审题没有抓住“长大”这一题眼, 选择了普通的玩耍、嬉戏等事情, 造成偏题;叙述事情不具体, 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不通顺;套作现象依然存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教师对于新教材单元作文的呈现形式与编排意图把握不准。二是教材中的每次习作, 讲评、修改不够到位, 只写不改或者少改, 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原地踏步, 不能循序渐进地从每次习作中得到提高。
二、把握教学目标必须“三观并重”
目标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意发挥, 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那么该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呢?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教师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教学目标。
1. 宏观把握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是编写各年级教材的依据, 把握目标首先要认真解读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比较课程总目标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分解在各个学段当中的。比如, 各种文体阅读的能力与方法, 对第一、二、三学段《课标》的阅读, 我们会发现:不同学段, 适合阅读的文体有别;同一文体, 在不同的学段, 阅读要求也有别。
再比如句子的阅读, 《课标》要求第一、二、三学段从“了解”到“理解”到“推想”, 逐步提升, 并且越来越强调个体阅读、生活积累与体验的过程。前文例2题, 学生谈体会空泛现象就与教师没有把握第三学段句子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直接相关。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相似文章的阅读等方法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生对于重点词句含义的体会与表达自然也不能做到具体化。
2. 中观把握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的呈现。
一个学段有两个年级、四个学期, 学段目标是怎样在各册教材中呈现的呢?从呈现方式上来说, 有明、暗两线, 明线指“单元导语”中的第二自然段以及“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 暗线指课后练习;从目标的承接性和发展性来说, 有一以贯之的, 也有循序渐进的。
细读、比较、分析学段目标在九到十二册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我们可以领悟到编者的意图。首先,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水平,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了分解。其中前者分解为“思乡情、童年生活的情趣、父母之爱、令人震撼的感动、热爱祖国的情怀、关爱他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人与动物的情感、热爱艺术的情操、对人生的感悟、关心人物命运”等等;后者又分解为描写的方法、表达感受的方法、抒情的方法等等。其次, 这些分解后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又按照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在各册呈现, 比如表达感受的方法是从“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 真实表达” (十册) —“展开想象与联想, 表达独特感受” (十一册) —“用不同方法表达感悟” (十二册) ;描写的方法是从“描写人物方法” (九册、十册) —“描写景物、风情的方法” (十册) —“写出风俗特点的方法” (十二册) ……第三, 同一种表达方法的领悟, 在不同年级与不同单元的教材中所要求达成的目标度也是不同的。比如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九册 (第六、八组) 只要求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而十册 (第七组) 则要求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贯穿第三学段始终的一个阅读训练要求。本着读写结合的思想, 第四册教材中有近十个单元像十册第七组那样在习作中提出了学习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这样的单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把握目标难度不大。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 大多数单元的习作编排是扣住单元专题的, 习作要求的呈现则重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帮助丰富写作内容, 往往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材的角度。像上文列举的五上年级第四组“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教材提供了三个选材的角度:小事、漫画、格言,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写作。教材这样的作文呈现方式往往使老师只关注了形式, 即让学生自选一个材料进行习作, 却忽视了每次习作虽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材角度与题材, 但并非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要求。“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就有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关心生活、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能写清楚事实, 记清事情的过程;能写明白自己所得到的启示。而从上文的例3作文题 (成长中的记忆) , 学生现场作文出现的种种问题, 可以想见单元习作训练在选材、表达上都没达到目标。
3. 微观把握单元目标在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 (人文专题为主) 组织单元, 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循环呈现, 螺旋上升, 这样的教材编排与导学体系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在把握单元、课文教学目标上的难度,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 不仅从宏观、中观把握, 还要能从微观上把握单元目标在每篇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8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羊群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
二、填空。(11分,一空一分)
1西部,祖国地图上神奇的土地!本学期第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那里别样的景致,如果有机会,你想去那儿看一看_____。
2四大名著里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书中有个军师智多星叫_____。
3我们的祖先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来传递信息,真正做到了快捷方便。
4看到你的同学小明整天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业,请你用一条名言劝说他珍惜时间:_____
5徐庶进曹营_____
6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_____
7“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自于_____,后来用来称赞_____
8为了让同学们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学校将在各个水池上方贴上宣传标语,请你写一条:_____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一题一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陈述句)
2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_____。(将句子补充完整使之更形象生动。)
3()能捐出70元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填合适的关联词。)
4《西游记》是四大名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5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意思不变)
四、判断题。(8分)
1“美伦美奂、莞尔一笑、迫不急待、铤而走险”这四个成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
2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3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
4,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足汽车。(
)
5,“走了许久,远远地望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转折。()
6“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7国外有一家钟表公司的广告是: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这说明他们的维修人员非常不敬业,工作不认真。(
)
8“折”是个多音字,“折本”时读“zhe”。()
第二部分阅读鉴赏(35分)
一、古诗词赏读。(10分)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_____。
1将此词补充完整。(1分)
2这是_____朝_____ 的作品。(2分)
3,“清平乐”是_____,“乐”读_____ 。“村居”是_____。(3分)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相媚好:_____
亡赖:_____
5作者最喜欢小儿,为什么?(1分)
6在这首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你能再写出两句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吗?(1分)_____。
二、课内阅读。(10分)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曾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这个片断选自于____的_____。(2分)
2诸葛亮是作者极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他料事如神,心思灵巧得到了神奇的地步,可以用“_____”成语来形容他。(1分)
3从哪儿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在文中划上波浪线。(1分)
4诸葛亮为什么要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1分)
5他为什么又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1分)
6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1分)
7诸葛亮为什么敢“饮酒作乐”?(1分)
8在小说中,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你认为他是“神”吗?为什么?(1分)
9你还能写出一个出自于这部小说的一个故事吗?(1分)
三、课外阅读。(15分)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3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畜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慢慢地往回走……
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的热泪。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戛然而止
骂骂咧咧
皮开肉绽
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
2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2分)
3“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指_____,“这般”指_____ 。(2分)
4文章第三段中,从描写角度看,“鲜血沁了出来……显得分外的悲壮”是对老牛的描写,表现了老牛_____;“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运水的战士违规取水,这是对老牛的描写,有力地表现出老牛的_____ 。(2分)
5第四段中“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往回走”照应了第二段中的哪个语句?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2分)
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1分)
7读了此文,我们深深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动,作为孩子,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正如那两句歌颂母爱的千古名句所言“_____,_____”。(2分)
8我们在为老牛无私的母爱感动的同时,也深为祖国西部严峻的缺水形势而忧虑!但愿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一起保护水资源(2分):_____
第三部分作文(35分)
从小到大,你一定经历过许多“错”的时候,或许是做错了题,或许是出门走错了路,或许是说错了话,或许是做错了事……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才使你认识到了对,才有了今天的成长。哪次错或哪些错令你特别难忘?请把它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书写规范整洁。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题】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检测题10-22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07-0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11-02
好 v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10-2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答案10-11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重点07-0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卷(五单元——八单元)05-1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07-09
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