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2024-08-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精选10篇)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1

北京上筑置业有限

公司文件

京上筑字(2018)第1号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第5街区05-03-04-3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项目建筑物名称核准申请书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顺义区分局:

根据依据 《地名管理条例》、《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现将“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第5街区05-03-04-3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项目”的《建筑物名称核准申报表》及相关材料报送贵委,并就有关事项说明如下,请予以核准。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建筑物性质

建筑物(群)性质为:自住型商品住宅房(2017年10月调整为共有产权房)

(二)建筑物位置:本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第5街区。具体四至范围是:东至仁和花园一区,南至石园南大街北,西至顺泰路东,北至石园大街南。

(三)建筑物用地面积:41117.23平米

(四)建筑物建设规模为:60109平米

(五)建筑物名称的预案、寓意及理由

1、雅筑佳苑:取意“文心雅筑,和者佳苑”寓意更多的高知人才落户我小区,区内人员和谐共进建设新北京的美好家园;

2、林语溪岸·雅苑:取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寓意为顺义新城打造一个享受生活,享受人居的绿色家园;

3、翠堤府邸:取意“立足京城,建造美好佳苑”寓意为立足北京,服务顺义区,打造绿色环境,建造高品质城市不动产房屋。

(六)规证文件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见附件)

规证文件的文号:建字第1101***号/2018规土(顺)建字0010号 建字第1101***号/2018规土(顺)建字0016号

(七)开发建设情况:本项目拟在建设单位取得土地出让使用权,具备“七通一平”条件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3栋地上15层和1栋地上11层、1栋地上8层,1栋地上7层高的二类高层住宅及2栋配套公共建筑。

建设规模:依据北京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委员会的2017规条供字0003号《建设项目规划条件(土地储备供应)》,本项目用地总面积41170.23平方米,全部为建设用地。本项目拟新建地上总建筑面积60109平方米,全部为住宅及配套建筑。共计748套住宅;

(八)现场情况:目前现场局部进行基坑土方施工及支护施工中 现将本项目的建筑物名称方案呈报贵委。妥否,请批示。

北京上筑置业有限公司

2018年5月11日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2

科技项目申请书是科技项目的载体, 是科技人员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也是科技人员的“应试考卷”。要想在科技项目申报中获得好成绩, 就必须首先做好科技项目申请书这份“考卷”。而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笔者认为, 申请书应该紧紧围绕研究内容的“四性”来展开, 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本文试图对“四性”作出定义 (注: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在我国专利法中有非常严格的定义, 本文借用了这三个概念, 但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 并重点就科技项目申请书如何更好地体现“四性”提出粗浅的建议。

1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1.1 “新颖性”的概念

新颖性反映研究方案与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的差异程度, 是指申请书记载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而言是新的, 不属于重复性研究[1]。严格来讲,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新颖性往往只是相对的概念。根据“新颖性”的程度, 可以将研究分为开创性研究和改进型研究。同时, 由于各国、各区域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相互间的封锁, 应用性研究项目所说的“新颖性”又可以作地域范围的区分, 如全世界范围、全国范围、全省范围等。当然, 基础理论研究的“新颖性”一般不应作地域范围上的区分, 因为仅仅是某一地域范围的“首次研究”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1.2 “新颖性”的相关问题及其要求

对于申请书的撰写而言, 新颖性涉及到三个相关的问题, 只有对这三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使申请书更好地体现新颖性。

(1) 对“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的界定问题。

严格意义上的“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是指在申请书撰写之日以前已被人类所掌握和了解的所有文化知识、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案, 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以公开文献方式存在、以公开应用方式存在、以秘密文献或技术秘密方式存在。由于秘密文献或技术秘密往往不为人所知, 因此, 课题申请书“研究背景”部分论述的重点是前两者。

目前在科技项目申请书中对“研究背景”部分的论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导致背景不清:

第一, 文献掌握不全。比如有些研究仅仅论述国内的情况, 而对国外的情况一概不提;或者仅仅论述国外的情况, 而对国内情况缺乏了解 (多发生在留学回国人员中) ;有些论述浅尝辄止, 挂一漏万。

第二, 忽略对公开应用情况的论述。有些研究仅仅根据文献调查的情况来进行论述, 而缺乏对所研究技术内容的市场调查, 导致有些已经在国内外公开实施、应用的技术或产品仍然被申请者作为具有“新颖性”的研究内容进行申请。

第三, 申请者的前期研究被排除在“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之外。有些申请者对于自己的前期研究也属于“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不理解, 认为“研究背景”就是讲别人的东西, 没必要讲自己的。这种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申请人对“已有研究”和“创新点”之间的界限划分不清, 有些申请书在“研究内容”和“创新点”部分的论述中又将前期研究工作论述一番, 抓不到点子上。

第四, 时间界限不清, 缺乏最新内容论述。判断新、旧研究内容的时间点是申请书撰写之日。而在实践中, 好多申请者对此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研究背景”部分并未反映最新的研究与技术动态, 往往存在参考文献过旧、参考价值不大的问题。

(2) “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哪里的问题。

新颖性可以体现于研究的开端、过程和结果等不同的阶段, 比如开创新的领域、探索新的问题、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应用新的研究手段、得出新的结论和发现新的现象与规律等。因此, 申请书应该在“研究背景”清楚的前提下对研究到底“新”在哪里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才能对创新点的概括言简意赅, 切中要害。

(3) 对“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论述的重点应放在哪里的问题。

对“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部分的撰写, 有些申请者往往喜欢从该问题的产生、发展历史到每一位前人的研究成果详详细细地逐一加以论述和比较, 貌似全面, 实则抓不住重点, 这种撰写方式在项目评审中往往会分散专家的注意力, 实际效果不佳。诚然, 申请项目的新颖性应该是其与所有的“现有技术和已有研究”比较的结果, 但将研究内容与水平较低的早期相关研究比较意义不大, 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领域 (小技术领域) 中最有代表性、最高水平、最接近或最新的技术方案, 这样的比较才能体现新颖性;对于其它的相关内容, 恐怕已经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特别是对评审专家而言更是如此) , 只需寥寥数语加以概括即可。

2 研究内容的“创造性”

2.1 “创造性”的概念

创造性是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所反映出来的研究工作与已有研究和现有技术比较, 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1]。创造性与新颖性紧密联系, 在多数情况下, 创造性是以新颖性作为前提的。新颖性解决了是不是“新”的问题, 创造性解决的则是是不是“好”和“先进”的问题, 而“好”和“先进”是必须以实质性特点为支撑的。因此, 申请书必须从研究方案的整体思路、研究对象、方法手段和技术效果等方面体现出优于以往的实质性特点和先进性。

创造性往往通过研究“效果”或“优点”等外显性指标体现出来, 比如简化过程、节约成本、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材料和条件要求、环保节能、提高效率、延长产品寿命、突破技术难点、转变科学认识的误区、发现新的科学规律等。

2.2 申请书应如何体现“创造性”

(1) 比较对象——参照物的选取。

与新颖性相似, 创造性同样是比较的结果。但与新颖性不同的是, 新颖性比较的是某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而创造性的比较对象不仅包括某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 (最新、最优方案) , 还包括现有技术的多个技术方案的组合。在现实中, 完全一样的技术方案一般较少, 单独一个技术方案的比较很容易或多或少找到一些不同点, 只有将现有技术的多个方案以及公知常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比较, 才能看出研究方案相对于已有研究是否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如果申请书的内容与现有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公知常识的组合比较, 其差异对于本领域科技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又没有带来明显的、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那么它就不具备创造性。

据此, 申请书撰写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选题的时候要根据上述标准来判断研究内容的创造性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研究的必要性;二是在“研究背景”部分的撰写时要对已有技术方案进行适当的挑选, 对于现有多个技术方案和公知常识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启发的情况有所交代;三是在“本研究的创新点”部分的撰写时要做到全面、客观, 避免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案比较就贸然得出许多“创新点”的情况。

(2) 关于改变技术领域带来的创造性问题。

将已有的技术、方法、用途应用到新的领域或对象是否具有创造性问题,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般情况下, 简单的技术移植或研究对象替换是很难体现出创造性的, 特别是当这种技术移植发生在相类似或相近的技术领域之间时。如果要具备创造性, 一般还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之一:产生预想不到的技术效果;克服了原技术领域中未曾遇到的困难;克服了人们长期的科学与技术偏见或解决了人们长期渴望解决却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 哪怕其解决方法并不复杂。

因此, 申请人不能仅仅根据“目前没有人将其 (某技术) 应用于此”就得出“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创造性”, 还应该对技术移植后可能带来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才能使专家心中有数, 而不被列入“简单化”、“显而易见”之列。

(3) 创造性与新颖性的融合——“创新性 (点) ”的论述核心和要注意的共同点。

在项目申请书中, “本项目的创新性 (点) ”往往是论述的最重要部分, 需要把创造性与新颖性结合起来论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建立在与“现有技术或已有研究”的比较之上的, 因此在研究背景部分, 一定要让人清晰地看到已有研究与拟开展工作之间的界线, 特别是对于改进型研究更应如此。而目前很多申请者在撰写时往往没有明确这一点, 其申请书的思路和逻辑都很不清晰, 比如有些前期已经获得项目资助的申请往往缺少对前期研究进展 (进展到哪一步?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的论述, 使人很难判断该申请是否属于重复申请, 是否还应该给予资助, 这在同行评审中是很容易一下子就被否决掉的。

3 研究内容的“实用性”

3.1 “实用性”的概念

对于应用研究而言, 实用性是指项目的预期研究结果是否能够被实际应用, 并带来积极的效果 (包括技术的、经济的与社会的效果) [1]。对于理论研究而言, 主要是指项目的预期研究结果是否符合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 能否应用于实践或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对推动科学发展、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显然, 实用性是科研项目价值的直接体现, 是判断科研项目是否值得资助的重点。而实用性与新颖性和创造性又是密不可分和相互支撑的, 没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研究结果往往很难体现出实用性。可以说,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实用性是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自然延伸。当然, 创造性重点解决的是技术内容本身的“好坏”和“先进与否”问题, 而实用性则更多从外在的角度 (如社会价值的角度、学术价值的角度) 来考虑研究结果“是否有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实用性”撰写的重点

实用性重点涉及申请书的“研究意义分析”和“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两部分, 而这两部分又是相互呼应的。在“研究意义分析”部分, 要在充分分析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基础上, 结合后面将要论述的“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对项目的研究意义作出全面的、言简意赅的结论性论述。在“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部分, 应该对预期结果的效益性作出全面、充分的论述。

在上述两部分的论述中, 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研究意义分析”与“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脱节或者结论不统一;二是“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浅尝辄止, 缺乏论据或者推理不严密。相对而言, 第二个问题比较突出。有些申请人由于缺乏对研究背景、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 对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心中无数, 只能随意推测, 信口开河, 难以取信于人。例如, 目前很多申请书在“预期经济效益分析”部分喜欢用“假如全国有20%的用户采用我们的产品, 其经济效益将达到……”等类似的描述。显然, 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 这种分析都是一厢情愿的。又如, 有些科技人员由于长期远离市场, 对产品和技术在整个市场运作中的成本发生与成本结构很不清楚, 在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中往往作出严重脱离实际、过于乐观的估算, 这种分析同样是缺乏依据的。因此, 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前期的调研, 而非文字处理。

4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4.1 可行性与可行性论证

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重点解决研究方案的价值问题, 让人清楚项目申请是否值得资助。而科技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是指项目实现的可能性, 重点考察的是研究方案是否可行, 如果给予资助, 得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的问题。目前, 许多科技项目在立项前都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 是指对某项特定项目的可能性、先进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 能否成功, 以及如何取得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论证过程与论证方法。在可行性论证中, “可行性”的概念相对较宽, 在这里对“可行性”作狭义的理解, 主要指项目必须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4.2 研究方案“可行性”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及其要求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1) 研究内容与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一是题目宜小不宜大。因为题目太大容易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而降低创新性, 也很容易造成内容过多而降低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研究内容对题目和研究目标要有支撑性。研究内容必须与题目紧密相关、对题目和研究目标起到支撑作用, 在题目覆盖之下, 内容力求丰富和深入。三是设定的目标具备可完成性。与“题目宜小”相对应, 在目标设定时必须坚持“有限目标、量力而行”的原则, 充分考虑研究周期、资助经费、工作基础和精力投入等因素的制约, 避免给人以“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2) 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即单纯从技术专家的角度来看研究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 重点要考察几方面:一是是否符合科学常理和科学规律;二是是否采用本领域成熟的方法手段;三是是否已有成功的先例或已经进行前期研究得到初步的验证。在可行性论证部分, 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是最重要的, 许多项目被否决的原因往往就是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存在问题, 如据温明章等统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学科中, 未获资助项目中有60%以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不合理、有缺陷或者缺乏科学性[2]。因此, 申请人在考虑技术方法创新的同时, 一定要同时关注可行性问题, 技术方案的论述一定要让人觉得可靠、可行。

在技术方案的撰写中, 一定要本着科学严谨、有据求实的原则来进行论述, 以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 有些申请书的技术方案包含随意想象、推测的部分过多, 或者技术路线不严谨, 经不起严密的推敲, 其可行性显然值得怀疑, 是应该尽力加以避免的[3]。如有的研究存在“多层假设”问题, 在第一个假设或前一个假设还没有得到充分证实的情况下, 其进一步的假设往往是不可靠的;有些研究为图方便, 其取样方法、样本数量不科学, 得出的结论就不可靠;在多因素影响的状况下, 有些研究没有对干扰因素进行有效的排除, 在得出少量结果时就武断地确定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些研究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就凭拍脑袋构建出“××指标体系”[4];等等。

(3) 技术力量的可胜任性。重点是考察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团队是否具备成功完成项目的能力和时间条件, 包括:一是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队伍学术水平、人员结构、工作积累、学术专长与分工对研究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一般要求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队伍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结构合理 (职称、年龄、学历、学术专长、分工等) , 兼顾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交叉学科研究更应注意这点) 。二是研究队伍精力投入对课题完成的保障作用。要求项目申请者必须是实质性的负责人, 负责人和团队成员有足够的时间投入。目前, 在组建研究队伍方面普遍存在临时拼凑、“假团队”和“傍权威”现象, 其实这对于评审专家而言是不难判断的, 对于评审的结果可能反而弄巧成拙, 申请人还是不要采用这种“拉郎配”的方式来组建团队, 而应该将工作做细, 真正组建实质性的团队, 并在申请书撰写中有意识地突出成员之间的合作历史和共同的前期研究积累。

(4) 已有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的支撑性。重点是通过已有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的描述使人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充满信心, 这要求申请书在相应部分的论述中做到具体明确、让人信服。比如对于前期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立项单位、项目编号、资助经费、进展情况等) 、成果 (成果形式、成果性质、公开方式、查阅方式等) 和已有实验条件 (已有实验室的数量、面积、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生产国家、购买时间、数量、存放地点、能否方便支配等) 情况要详细作出交代, 避免采用“模糊战略”, 让人云里雾里。至于“本单位属于重点大学, 力量雄厚, 仪器设备先进, ……”等诸如此类泛泛而谈的描述往往很难体现出可信度, 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

(5) 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一是经费预算高低要适中, 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降低可行性。如果过高, 专家可能觉得申请者“狮子大开口”或者觉得“项目过大, 立项部门不具备资助能力”;如果过低, 专家又可能觉得无法保证项目的完成。申请者在编写经费预算前一定要了解项目的相关财务管理办法, 对一般的资助强度有比较准确的了解, 再根据项目的需要来进行预算。在项目需要明显超过一般资助强度时, 宁可减少研究内容也不要存在碰运气的想法、或者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一般资助额度随意作出预算。二是自筹经费要具备落实的可能性。一般要求对“自筹经费”作出让人信服的说明或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避免为了提高项目的竞争力而没有依据地胡编所谓的“自筹经费”, 因为这种情况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 也很容易在评审中遭到质疑而被否决。

摘要:科技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必须体现“四性”的要求——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对“四性”分别作出定义, 并重点就申请书如何更好地体现“四性”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项目申请书,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文希凯.专利法释义[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6 (3) :69-74.

[2]温明章, 闰章才, 李韶山.从基金申请项目谈植物学科发展趋势及项目申请中存在的问题[J].植物学通报, 2003, 20 (1) :122-126.

[3]王楚鸿.从提高科研申报材料质量入手, 加强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建设[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2) :60-65.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3

热词:出版基金项目 申请 筹划 编写策略

按照《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申报项目须经申报机构主管部门初审、基金办复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评审程序。项目评审实行学术专家评审、出版专家评审、财务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评审制度,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

在初审、复核和评审的各阶段,申报项目报送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请书》是第一手材料,也是除原稿外的唯一材料。这份材料是评委评价项目学术价值、出版价值、作者团队学术水平、申报机构执行能力、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核心内容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经费预算合理性的核心材料。如何精心籌划和编写一份高质量的申报材料,对顺利通过评审并获得理想资助费用至关重要。结合个人近年筹划和编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的经历谈谈认识。

精准把握填报要求,筹划组织好重点材料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规定,评审专家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一是申报项目的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传承价值和社会效益;二是申报项目的出版价值;三是作者队伍的学术水平;四是申报机构的项目执行能力和社会信誉;五是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及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一份优质的“申请书”要尽可能全方位体现出项目在以上五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编排周翔,纲举目张,准确理清原稿

出版基金评审的基本要求是原稿成稿要达到60%以上,很多编辑在做原稿准备时比较随意,自己不进行细致的复核和统计,最终导致无法通过基金办复核,无法进入正式评审;有些原稿放置随意、版面凌乱,电子文件命名混乱,给后期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带来很多不便,必然会影响评审效果。我们在准备申报项目的前两年便制定自己的交稿要求,同时将交来的原稿统一录入初排后,给每个编纂单元命名保存。在上报申请书时,我们在申请书中选择了10万余字的典型样稿,同时在样稿前附了一张各编纂单元的字数统计表,统计表中详列了编纂单元的书名、电子文件名、文件序号、字数和原稿的汇总字数,从这张表上可一目了然原稿成稿量。既方便基金办复核人员审核,也使评审专家能够概览项目的全貌。

与此同时,我们在上报材料要求报送的电子文件中,也按统计表中的文件名和序号逐一对应,电子文件中逐层按照文稿结构清晰命名文件夹,以尽可能方便复核人员审核,既节约复核时间,避免复核误差,也非常便于专家审读或抽样查阅。

(二)整体筹划,实事求是,科学预算经费

出版基金资助的基本原则是资助项目出版及印制300册成品的直接成本,所以在填写经费预算时要注意“申请书”表二中“直接成本总预算”“自筹资金”“申请资助总额”等栏目的筹划与填写,同时,这些数据要与“申请书”表四中各项成本构成的测算在数据上和逻辑上一致。

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是确定资助金额的基本依据,在填写表四的各项成本时,要科学全面体现项目实施的具体计划,不盲目增大预算金额,不有意缩减可能的自筹经费,并适当考虑正常的市场调节因素。如果格式表格中项目不足以体现本项目的具体情况,要在表格中插入本项目实际的费用类别,若还有其他事项,一定要在“其他支出”一栏中详细说明情况,避免因漏项而导致资金核算偏差。

(三)组织专家多角度阐释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尽管格式的“申请书”中必备条件仅需2份专家推荐意见,但为了多方面说明项目的主要特色、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给评审专家对项目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项目申报前的半年,便开始物色组织与项目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熟悉项目内容、撰写推荐意见。最终我们组织了13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研究领域出发论述了本项目填补水利史籍出版空白、史料价值、文献价值、以及对治水兴水、防灾减灾和相关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等。这些材料以专家的角度进一步充分佐证了本项目“申请书”中的“申请资助理由”。

清晰美观,准确周全,规范提交申报材料

(一)存储电子申报材料要结构清晰,命名准确直观

申报出版基金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较大的项目,提交的申报材料和原稿文件非常庞杂,在存成电子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复核专家和评审专家的工作便利,电子文件层次结构要清晰,章节编排要详略得当,文件命名要准确。我在存储电子材料时,设计了一层一层展开的4层文件夹,每一层打开都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本层的主要纲要目录,同时文件命名也要力求准确直观。

(二)编排纸质材料要补充高质量的辅助材料

按文件要求需要提交的纸质材料有“申请书”、作者授权书及项目目录。然而,个人认为,仅仅简单提交必备条件要求的几页材料远远不够,对如何清晰全面展示项目特色无论如何也显得很薄弱。我们在提交“申请书”时,把其中两份格式的专家推荐意见书补充为13份,在“申请书”后附加了本项目各分册的详细目录和一份排版完备的可充分体现本项目内容及技术特色的样稿(约5万字),为了避免散乱,我们加封面、目录、隔页等细节后编排装订成了一份美观整洁的材料册。

(三)提交系统文件要校对核查、规范准确

近年申报项目时需要在系统中按要求录入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最终会生成各种供专家使用的评审文件,这个环节万万不可大意。个人认为,规范、准确、全面地将准备好的申报材料更好地提交到系统中,对后期的评审意义很大。

精心研究评审政策,编写阐释好核心栏目

“申请书”中需要申报单位填写的有4份表格:申报机构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实施计划书和图书申请资助经费预算表,这4份表格中共有168个单元栏目需要填写。这些单元栏目中有些数据在申请书的《填表须知》中有明确要求,如申报规模、报送比例、项目类型等;有些数据需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填写,如未完成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情况、是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等;有些单元栏目需根据出版申报指南及资助重点方向等把握项目申报要点,体现项目全方位的价值、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申报单位的执行能力等。要填出一份让评审专家高度认同的申请书,不仅要筹划设计清晰准确又能打动专家的基础文案,更要认真研读相关政策及评审要求,找准核心栏目的阐释思路,多层面展示项目的精华和优势。现侧重介绍两项核心栏目的编写要点。

(一)“承担本项目的优势”的编写要点

“承担本项目的优势”是申报机构信息表的核心栏目,主要体现申报机构的执行能力,建议从以下要点人手编写:

本单位具有承担大型国家级出版项目的丰富经验。简述本单位光荣优良的出版传统,规范高效的出版机制。简述本单位近年承担并出色完成的各类国家项目、重点规划选题以及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数量;具有胜任本项目的优秀作者团队。简述作者团队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简述作者团队在本行业所取得的较高专业成就或曾创作的优秀作品;具有权威的技术专家团队和专业的外审专家队伍。如果项目较大,建议要建立技术专家和外审专家队伍,以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和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质量;具有专业的出版团队。简述为完成好项目所配备的组织机构、编辑力量和生产保障力量;具有成熟的业务操作细则和流程。简述项目承担单位成熟的业务制度和规范以及为承担本项目而制定的业务细则和工作流程。

(二)“申请资助理由”的编写要点

“项目基本情况”是申请书中最重要也编写要求最高的一个核心栏目。个人体会,本栏目要求填写的8个提要中“申请资助理由”最为关键。以《中国水利史典》的申请书编写为例,我们从以下8个方面分别列举了具体篇目和文献进行详述,主要目的是阐明项目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1)本项目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整理的水利史料,填补了水利史籍出版的空白。

(2)本项目收录整理的水利文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本项目收录整理了众多水利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文献,对当前治水兴水、防灾减灾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4)本项目收录整理了诸多几近失传的珍稀文献,有很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

(5)本项目选录整理了大量散见于各种记录中的水利资料,具有抢救挖掘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6)本项目所整理的历史数据和资料具有指导现代水利建设的现实意义。

(7)本项目可为其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独特的素材。

(8)本项目社会效益突出,但耗资巨大,需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4

说明

一、本表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申请解除项目经理IC卡的投标资格锁定,恢复项目经理的投标资格。

二、本表由施工单位负责填写,一律采用计算机打印,相关电子表格可以在“天津建设网”()的“建筑业执业人员专栏”中下载。

三、本表须加盖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公章,土建等需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应由质量监督部门加盖公章。

四、企业申报此表时,须同时申报下列相关附件材料:

1、工程中标通知书复印件;

2、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复印件;

3、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证明等材料复印件。

五、附件材料一律使用A4(210×297mm)型纸装订成册。附件材料的原件由有关人员现场核验,加盖“原件已审”印章。

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 篇5

申 请 单 位:

主 管 部 门:

人:

联 系 电 话:

起 止 时 间:

申 请 日 期:

AA 市科学技术局制 填

明 1、本表是申请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依据之一,申请单位必须认真填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晰。

2、每个项目需填写申请书,同时附项目建议,统一用 A 4 纸打印。

3、表中各栏必须填写,如无内容请填“无”;各栏内填写的内容要求翔实、准确、简明扼要。

4、审查意见:县(区)项目须经市、县(区)科技局审查同意;部门项目须经申请单位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5、项目建议书按提纲要求内容编写,必要时可增加条目,补充内容。

一、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所属技术 领域 工业:11、信息 12、电子 13、自劢化 14、机械 15、材料 16、能源交通 17、轻纺 18、化工 19、其它 农业:21、农业 22、水利 23、林业 24、畜牧 25、气象 26、农业工程 27、其它 社发:31、资源 32、环境 33、医药卫生 34、中药现代化 35、社会事业 36、其它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00 字以内)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00 字以内)

预期主要 成果形式 1、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2、新装置 3、新材料 4、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5、计算机软件 6、专利(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7、其它(论文、论著、研究报告等)

二、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人数

高中级职称人数

单位性质 11、研究院所 12、大专院校 13、政府机关 14、其它事业单位 21、国有企业 22、集体企业

23、个人企业 24、股份制企业 25、混合所有制企业 26、其它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 1、是

0、否

项目 负责人 姓名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协作单位

三、项目投资及来源情况(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

拟申请政府补劣

其它经费来源 单位自筹

县区或部门匹配

银行贷款

其它资金

四、审查意见

申请单位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县(区)科技局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月**日(单位盖章)

****年**月**日 市科技局审查意见:

分管领导签字:

(计划专用章)

****年**月**日 绩效评价目标申报表(项目初审通过后填报)

项目名称

项目属性 新增项目□ 延续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

申请财政专项资金

银行贷款

单位自筹

其他资金

项目起止 时间

绩效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容 指标值 备注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时效指标

成本指标

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

环境效益指标

可持续影响指标

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具体指标

项目建议书编写提纲 一、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 2、项目的目的、意义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3、现有的工作基础 四、项目计划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2、研究与开发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五、技术、经济效益、市场风险分析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含产业化可行性)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六、申请单位简况 1、单位简况(生产经营及科研情况、资产及经济状况等)

建筑员工转正申请书 篇6

尊敬的领导:

我于2012年6月27日进入公司,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至今3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提交转正申请书,

经过这三个月的工作,我已经基本适应了公司的运作方式,大致了解了自己工作的范畴和基本工作方法,使我成功的从学生转变为员工,顺利的完成了生命里很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刚进公司就接手一个工程的结算,让我知道领导对我的重视,在刚接触园林工程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是在学校没有学到的,本着灵活运用的原则,我将大学学到的学习态度和土建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园林工程的处理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与甲方接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社会中跟在学校里的差别,在学校里与人沟通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工作上的需要,因此在与甲方接触的技巧上我还需要好好学习,在这方面公司里的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师”!在可园六期结算书的编制过程中,我学习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能只以图纸为准,要到现场去,而且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绝对的细心和耐心,这点也是我的不足之处,我会很好的克服这个缺点,将工作完成好!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7

关键词:核电,核准,执照申请

执照申请是核电项目工程建设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的重要工作,根据国家核电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核电厂运营单位需要向国家和地方有关监管部门提交各类许可证申请文件和支持性材料,接受审查、监督检查并最终获取相应许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国务院全面开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步伐,逐步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等事项,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这其中也包括核电项目的审批流程。如何进一步准确深刻地理解政策的变化,从整体上把握及落实政策要求,保证新建核电项目核准阶段的执照申请工作顺利完成是核电建设单位关心及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核电项目核准政策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步伐的大环境下,新建核电项目核准阶段的行政审批流程相比于以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执照申请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掌握相关行政审批制度的动态变化;同时,要深入研究行政审批程序的重点、目的、可简化的内容和各报审文件的上报对象等。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中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审批前建设单位的信息公开行为由“报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改为“应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信息”。《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1号),调整了项目申请报告上报的条件和报送方式。《国家海洋局关于完善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项目用海审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海管字〔2013〕93号)规范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加强了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工作,进一步优化了项目用海申请审批程序。

2 核电项目核准阶段执照申请工作的实践

2.1 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要求“建设单位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依法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信息,并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的同时,附删除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及删除依据和理由说明报告”。但是上述规定并没有对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信息中可以删除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作出详细说明,笔者认为,可以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信息中删除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国家秘密:军事相关内容、港口、航线、地形图、水文气象数据、地质地震数据等;二是商业秘密:商业投资额、系统设计参数、计算参数、合同信息等;三是个人隐私:公众参与调查问卷的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四是涉及公共安全:反应堆中心坐标、核电厂周边危险源信息等;五是涉及社会稳定的内容:危险源分布、辐射影响三关键分析等。

2.2 项目申请报告

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1号),从简政放权的角度来看《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发布的侧重点是规范对核准机关和中介咨询机构的管理要求,明确核准评估的重点,提高核准流程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同时,也进一步精简并明确项目申请报告相关内容,使之更具操作性。相比于《暂行办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变化:明确了核准评估重点、规范了核准评估流程、强化了依法核准要求、细化和明确了项目核准报告内容和流程、加强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提出了“不良信用记录”新要求。

对于项目申请报告的报送流程,以往的做法是由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联合报送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根据《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由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单独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项目申请报告,但需附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同时,在《暂行规定》条款基础上,对项目申请报告附件进行补充说明,并要求新增“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申请报告受理后,除去咨询机构审查或专家审议的时间,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应在正式受理申报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上级核准机关提出审核意见。

2.3 节能评估报告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作为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规范能评相关工作,推动能评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具体实践和探索,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2014年本)》(简称《指南》)。《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2014年本)》较原《指南(2013年本)》在评估深度、规范要求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进一步突出了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实物消耗等能评重点,并设计了基础数据、基本参数等保障能评数据真实性的评估要求,同时对报告结构进行了优化,完善了节能评审有关工作机制等。另外,《指南》(2014年本)在“节能评估工作指南”、“节能评审工作指南”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估报告编写指南(指南)”,同时对能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参考资料等进行了重新梳理。

通用耗能设备的能效水平是节能审查关注的重点,一般要求达到一级能效或节能评价值要求,且不低于同类可比项目,能效评估结论应表述为先进水平、一般水平、落后水平。对于已订货耗能设备,应列出详细的技术参数,并与国内同类机组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或国家相关能效标准对标,明确能效等级或是否属于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对于未订货设备应对照同类机组或国家相关能效标准提出能效水平要求。

2.4 用海预审审批

较之以往的建设项目单位直接向国家海洋局同时提交用海预申请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方式,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完善国家海洋局直接受理项目用海审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用海预审的流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由建设项目单位向国家海洋局提出项目用海预审申请;第二步国家海洋局收到预审申请材料后,组织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步审查(一般情况下,国家海洋局会委托项目所在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到现场进行实地查勘),符合条件的,通知建设项目单位在限期内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第三步国家海洋局组织专家评审。

2.5 公众沟通工作

随着民众对周边重大项目关注度越来越高,核电项目建设更是公众关注的重点。由于公众对核电科普知识的匮乏,对核电项目建设存在误解,容易被重大利益集团或敌对势力所利用,导致发生负面舆情甚至群体性事件。从近两年来,从核电新项目开发所碰到的问题来看,加大核电科普知识力度,深入开展公众沟通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建设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完成主管部门规定的信息公开行为的同时,在项目前期应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全方位、多渠道、长期性的科普宣传(包括专家讲座,参观在运电站,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核电科普知识进政府、企业、校园,核电公众开放日,报刊、电视、电话、网络、广告等媒体宣传),问卷调查,座谈会及核电项目信息公开等能够扩大公众参与力度的活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完成环保部 / 国家核安全局两评批复前的一个过程,应该从核电项目建设、运营等长期发展的角度,深入政府和普通公众,做好沟通工作,赢得地方政府和普通公众的支持。

3 结语

随着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动的不断推进,新建核电项目核准阶段的行政审批流程相比于以往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执照申请文件的内容、深度及报审流程等较以往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执照申请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掌握相关行政审批制度的动态变化,深入研究行政审批程序的重点、目的、可简化的内容和各报审文件的上报对象等;同时,如何在深刻理解政策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进度计划的安排,提前做好执照申请文件的编制和报审工作,为后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考验着所有从事执照申请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S].2010.

[2]沈倍义.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管理实践及体会[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6(6).

建筑科技项目申请书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阶段监理性质控制程序监理人员素质

0引言

近几年,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这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以确保实现预定目标,是监理工程师进行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1工程施工监理的性质

1.1公正性和独立性公正性和独立性是监理单位顺利实施监理职能的重要条件。监理单位在工程监理中必须具备组织各方协作配合以及调解各方利益的职能,因此必须要求监理单位坚持公正。而公正性又必须以独立性为前提。监理单位在人际关系、业务关系和经济关系上必须独立,不得同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发生利益关系。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是平等的合同约定关系,监理单位可以不承担合同以外建设单位随时指定的任务。监理委托合同一经确定,建设单位就不得干涉监理工程师的正常工作。监理单位依法行使签定的监理委托合同所确认的职权,承担相应的职业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

1.2服务性和科学性服务性是指监理单位是智力密集性组织,本身不是建设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为建设单位提供的是智力服务。监理工程师通过对工程施工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保证工程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达到建设单位的建设意图。监理单位的劳动与相应的报酬是技术服务性,它不参与工程承包的盈利分配,而是根据付出的技术服务劳动量的大小而取得相应的监理报酬。监理单位必须具有能发现与解决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这是监理单位区别于其它一般服务性组织的重要特征,也是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工程施工监理具有科学性。

2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合同管理

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针对工程的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监理方的监控的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正规化。

3监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监理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

工程项目开工时,承包单位在全面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工程项目的开工申请,并提交施工准备的有关资料,其中包括人员、材料、机械进场情况,主要材料的质量证明书、试验报告及现场复验报告等。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申请进行审查,并对其完成的施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查通过后,项目监理机构方可签发开工令并报建设单位。

工程项目开工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项目监理机构应安排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督。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报验申请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未经项目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项目监理人员应拒绝签认,并要求承包单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要求承包单位整改,并检查整改结果。项目监理人员发现施工存在重大质量隐患,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已经造成质量事故时,应通过项目监理机构及时下达暂停令,要求承包单位停工整改。整改完毕经监理人员复查,符合规定要求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及时签署工程复工报审表予以复工。项目监理机构下达工程暂停令和签署工程复工报审表,宜事先向建设单位报告。

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质量事故,项目监理机构应责令承包单位报送质量事节报告和经设计等相关单位认可的处理方案,项目监理机构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项目监理机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提交有关质量事故的书面报告,并应将完整的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整理归档。

分项或检验批工程完成后,承包单位在质量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填报分项工程报检单,通知项目监理机构验收。项目监理机构在接到承包单位的验收通知单后,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质量检查,并对承包单位提交的该分项工程的有关资料(“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进行审查,合格后准予验收并签认。

分部(子分部)工程完工后,承包单位在质量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填报分部工程验收单。项目监理机构应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实物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分项工程完工后,承包单位应组织内部预验,在预验合格的基础上;向项目监理机构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该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质量、安全、功能控制资料)资料,项目监理机构在接到承包單位提交的验收申请后,应组织项目监理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和内业资料审查的竣工预验收。如发现问题,应通知承包单位返工整改。若检查通过或整改合格后,承包单位应编写单位工程质量报告,项目监理机构应编写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工作总结,并报建设单位。在建设单位同意并向政府监督部门备案后,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备案制验收。

4监理人员要提高素质有效履行监理职责

4.1提高监理质量首先要提高监理队伍素质监理人员要想适应监理工作,首先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和相近相邻专业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从业的基本技能。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做有心人,以人为师,以事为师,加强自我锻炼,注意摸索积累经验,使从业能力逐步提高。

4.2严格要求,把好资料真实关工程质量等级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资料记录,同时存档的原始资料,是以后工程质量查证的主要依据。把好资料真实关,实际上就是要严把质量关。只要坚持规范操作,漏洞一般都可堵死,如对进场材料的摆放要求规范,悬挂标示牌,不试验的坚决不准用,不合格的坚决清除出场,不听信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的单方面理由;对材料、试件资料的真实性严格考察,必要时亲自取件检验;对报验的工程及时索要资料,核对后填写认可通知。

4.3加强工程建设信息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离不开工程信息,在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准确、及时地整理、处理、存储、传递、应用收集到的信息,形成一个以监理为中心的信息网。对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会议达成的意见形成书面文字送交各方,及时解决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月底以监理月报的形式向业主反映每月监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建筑公司员工辞职申请书 篇9

在递交这份辞职申请书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这段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这X年来的工作情况,觉得来XXX建筑公司工作是我的幸运,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这X年多来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同事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感激不尽。现在公司的发展需要大家竭尽全力,由于我状态不佳,加上一些个人原因的影响,无法为公司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请求允许离开。

当前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同事都是斗志昂扬,壮志满怀,而我在这时候却因个人原因无法为公司分忧,实在是深感歉意。

本人将在X年X月X日离职,以便完成工作交接,我希望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商量一下工作交接问题,并希望能得到离职的准许!

感谢诸位在我在公司期间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并祝所有同事和朋友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收益!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尊敬的领导: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公司工作了近40天了。在此期间,承蒙您的悉心教导和慧眼赏识,让我在学习之余增长了许多知识,同时也丰富了我的阅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并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与许多员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可是面临着开学,我不得不对自己重新定位。也许是专业的特点,下学期的课程几乎被排满,每天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在开学这段时间,学校也会有一些事宜需要安排。自己可能无法再麦当劳尽职尽力。考虑到自己所在职位和现况,我不得不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希望您能理解。

在此我感谢您和所有伙伴的培养和关照,深深的祝福公司在今后的经营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您的领导下再创辉煌。

申请人:

建筑学留学申请书 篇10

Dear _,

People once asked me: “Why did you choose architecture?” I couldn’t give a simple answer for that. Maybe it was because I like painting and construction since childhood. I also earnestly yearn to create beautiful things on my own and architecture can satisfy my imagination in space, materials, and color. My born interest in this sector is also because of my parents, who are both structural engineer and electrical engineer, influencing me gradually and unconsciously since I was a kid and giving me perceptual knowledge in the field. After my five-year study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one-year work experien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 ask myself this same question. The result is that aside from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what really makes me choose architecture is its intrinsic appeal, which is just like the maxim written inside the build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Perhaps when a person is engaged in what his keen interest blossoms, he will never feel tired, instead he would feel motivated and have an enriching experience. Five years‘ academic study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 of University of _ transformed my instinctive excitement and imagination about architecture into systematic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is transformation, first of all, lies in my skills in the fine arts. Differing from my previous mere interest in fine arts,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makes me begin to ponder on how to draw using aesthetic elements from fine arts such as color, lighting and composition to apply to architecture. I was so dedicated to such brainstorming and imagination that I would always work around the clock in the studio for days on end. Secondly, the study of basic architectural courses, such a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makes me realize that architecture not only gives importance on aesthetics, but also on the more essential functionality and practicality. In that process, I realized that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an art,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a sort of technology. Five years of college study gives me a deeper comprehension of architecture, that is, architecture is also part of other cultures - it is subject to other cultures‘ influ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nfluences other cultures.

Because of my childhood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 coupled with my lasting keen interest in architecture, I gained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n the major courses of my college study, ranked top three in the class, and also received first prize scholarships and many other scholarships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Besides, owing to my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I am not satisfied with mere textbook knowledge. I believ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a skill but also, more importantly, a combination of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n excellent architecture designer needs not only solid architectural skills and knowledge, but also needs nourishment from fine art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culture. For that purpose, I read quite extensively, understood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 especially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learnt from work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s, and gained insights on their design conceptions that are full of creativity and connotation. The knowledge I have gained from these efforts heightens my interests and my desire for creatio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ut to practice this desire for creation during the last stage of my college study.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my fourth year, I interned with _ for half a year where I participated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_ astronomical station and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the Phoenix Residential Complex in _. These experiences gave me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uilding‘s space and its functionality, as well as architectural design‘s feasibil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sider when designing.

After graduating in , I worked with an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engag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meantime, I participated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and design drafts of the janitor’s room, the main machine hall of _ Company Ltd. I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of the drafts of the multi-purpose hall in _ , _ and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the _ Archives of the _. Because of my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 was quickly promoted as an exception from draftsmen to designer, and I later got the assistant engineer certificat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design experiences from these projects made me very interested in creatively applying materials in projects. Meanwhile, I also continuously learned new ideas in architectu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specially saw a lot of design drawings of overseas architectural masters. All these experienc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me, sparking my intention of studying abroad to learn more in-dept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s. I especially aspire to get to know in more detail modern west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in the hopes of forming my own architectural conceptions.

Besides this, another intense desire of mine is to comprehensively lea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o determine China‘s own architectural style. China once boasted of a developed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le its modern architecture lo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digenous culture, a great deal of architecture lingers merely on the stage of rough and superficial imitation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I hope to form a sor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extensively absorbing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That is what I yearn to do and also what I believe I can make.

Yours sincerely,

xuexila

出国留学的利弊分析

一、学术方面

利:中国的高等院校有很多,但是高等学府中教育质量高的并不多,世界一流的大学也不多,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教育水平还有一些欠缺。相对来说,欧美一些大国在教育事业方面有很强势的优势,比如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科研水平,就业前景方面。所以对于申请读一些在中国不是强项的专业的同学,出国留学嘴一个考虑的就是学术方面的优势。

弊:国外的语言与中文的描述是非常不同的,在一些专业领域,中文的专业翻译成英文以后的专业学习的内容与中国学习的并不相同。国外大学在一些专业领域的概念与中国的思维有很多的出入。所以申请留学的之前要弄清楚自己到底要学什么,而学校会教什么。

二、文化方面

利:西方文化有很多的精华内容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他们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是中国没有应用的,所以留学海外除了学术方面的学习,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弊:因为西方文化有很多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可能因为这个中国文化思想在心里的根深蒂固,外国文化并不能与中国文化交流只能碰撞或者是冲突。这些冲突会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三、语言方面

利:更容易学会英语或者是掌握一门其他外语。更有国际发展的实力。

弊:对外语环境的不熟悉会容易在生活和交流方面造成更多的不方便。

四、安全方面

国外的多数学校都是安全的,但是有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管制相对宽松,所以学校是很容易引起_的地方,在安全方面相对来说,可能中国的学校要好一点。

俄罗斯留学大学排名介绍

1、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于1755年由教育家M.B.罗蒙诺索夫倡议并创办。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大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高教学质量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莫斯科大学在俄罗斯联邦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俄罗斯独立的有自治权的大学,其《章程》由俄罗斯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研究制定。《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发布,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排名第四位。

莫斯科大学成立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排名世界第7位。莫斯科大学是全俄罗斯的大学,也是俄罗斯的学术中心。已有11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

2、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成立于1959年,属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是教学与科学相结合思想体现的典型大学,该校学生有非常好的机会接近现代科学研究。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在今年的金砖国家排名11,世界排名位第250名。新西伯利亚已成为俄罗斯的大学之一,拥有7000名学生,其中20%是国际学生。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在考古学,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和化学工程等学科在世界排名前150名。

3、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金砖四国排名第13位,目前排名世界第240位。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优质大学,由彼得大帝于1724年成立,前身是圣彼得堡科学院。在其近三个世纪的存在中,该大学培育了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政商界人物,如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数学,历史,现代语言,哲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在全球排名前150。

4、托木斯克国立大学

托木斯克国立大学(TSU)位于西伯利亚,今年的金砖四国排名第26位。世界排名第323位,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878年。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地的90多所大学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它还提供英语授课课程。

截至目前,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跻身于物理学,天文学和现代语言等学科的前300名大学之列。

5、莫斯科物理和技术国立大学

莫斯科物理和技术国立大学(MIPT)成立于1951年,在金砖四国中排名第28位,在全球排名第355位,于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国立研究大学地位。MIPT的教师和校友包括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宇航员,科学家和其他政商名人。MIPT目前跻身世界物理和天文学前50名之列,在其他五个学科中排名前450。

6、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

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BMSTU)在金砖四国排名第33位,世界排名291位。俄罗斯技术大学的历史最悠久,规模,BMSTU接收整个金砖国家排名的教师/学生比例。除了与70多所国际大学保持联系外,BMSTU还与工业,科学,教育和文化机构密切合作。

截至,BMSTU在五个科目中名列世界,包括全球机械和电气工程250强。

7、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MEPhI)在金砖国家排名第35位,世界排名第373位。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成立于1942年,原为莫斯科机械弹药研究所,目前在莫斯科以外的20个俄罗斯城市拥有21个分校,学生总人数超过38000。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目前在物理和天文学方面排名全球前100名,在电气工程和数学方面排名前400名。

8、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在金砖国家排名第39位,世界排名第382位。是俄罗斯十大高校中最年轻的大学(成立于1992年),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有大约31900名学生,主要位于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和彼尔姆。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提供一系列英语授课课程,国际学生可以通过政府奖学金免费学习。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目前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排名前100位。

9、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是俄罗斯秀的大学之一,建于1944年,是一所专门培养国际关系方面人才的专业学院,在俄罗斯享有很高声誉。该校为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下属大学,俄罗斯现代权贵子弟多以就读此大学为荣。我国外交部的许多俄语高级翻译人员也曾在此学院毕业或进修,该校在金砖国家排名40位,世界排名373位。该大学被称为“俄罗斯的哈佛”,因为它培养了许多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

10、托木斯克理工大学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建于18,是俄罗斯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已经培养出了13万名各类专家,其中500多名院士、国家优质奖章获得者。大学内有22个博士站,培养111个专业方向的本科及22专业方向的硕士、97个专业方向的博士。它在金砖四国排名第49位,在全球排名第386位。TPU在国际学生比例中排名第三,14100名学生中有26%来自俄罗斯境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对高考学生的励志话语下一篇:穷人-课后练习题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