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语》读书笔记

2024-09-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语》读书笔记(共6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语》读书笔记 篇1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

《论语》读书笔记

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

《论语》读书笔记

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笔记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论语》读书笔记

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

《论语》读书笔记

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

《论语》读书笔记

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

《论语》读书笔记

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

《论语》读书笔记

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

《论语》读书笔记

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论语》读书笔记

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语》读书笔记 篇2

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 加上近来研读《佛教文化概论》, 学到了不少佛教知识, 我决定以此作为这次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研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试着作出解答:

1 佛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总体布局有些什么演变

佛教产生于印度, 相传为释伽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所创, 并于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由西域僧人传入我国。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引自《中国寺庙文化》) 。由此开始, 佛教建筑在中国整整延续了18个世纪而没有间断。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所谓“依天竺旧状”, 应指的是有一座“塔”, “重构之”指的是多层楼阁。这就是当时佛寺的主体。和后世的楼阁式木塔一样。佛寺早期, 它只是一座塔, 带有浓郁异国色彩。

南北朝时期, 国家动荡, 僧人参政, 统治者有意识的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这时佛寺建筑有了大发展, 演变出了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东汉以来的浮屠祠式, 规模日趋庞大, 以多层塔为中心, 围置廊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汝南王曾在东汉灵台顶部建造砖塔, 改为佛寺。二是利用或改造府第为寺院,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王侯第宅, 多题为寺”, 此类佛寺是典型的中国建筑。

是否这两种形式在今后并行发展了呢?历史证明隋唐时期的佛寺极少有以塔为中心布局的了, 或寺旁另建塔院, 或建双塔, 或塔阁并峙, 可能都是过度形式, 大量而典型的布局多受唐初道宣和尚所著《戒坛图经》的影响——前殿后堂, 围以廊院, 正面山门, 四隅角楼, 两侧小院。塔的地位渐从中心到侧, 再到后山, 甚至被抛弃。这样的演变应如何解释呢?

这要从塔的最原始作用说起, 塔最初是为存放舍利而建, 作为陵墓性质的塔自然是寺的中心。但人们想见到佛, 而不能满足于对着一个藏着佛的舍利的建筑祈祷念经, 于是佛像产生并越造越高大, 进而代替了塔的地位, 佛像需要建筑来遮风避雨, 于是容纳佛像的建筑被越来越重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 都是容纳重要佛像的建筑, 从保留下来的佛光寺大殿的规模气势就看得出此类建筑在佛寺中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 楼阁类建筑也广泛被应用。佛寺高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乐寺观音阁及乐山大佛那已损毁的楼阁。高阁出现在寺院建筑的格局, 是和佛教中的密宗信仰的兴盛有关的。

密宗,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密教, 唐开元初传入, “信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藏, 讲求即身成佛、快速成佛。”据其信仰, 修法需筑坛——“曼荼罗”。坛上供奉多种佛及菩萨, 且是高大站像。 (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 这种功能要求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变革, 逐渐形成了以高阁为主体的平面布局形式。

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主要有: (以下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唐宋高阁建筑》)

(1) 高阁居中:高阁占领佛寺正殿的位置, 形成一种新的寺院空间。

(2) 两阁对峙:东西二阁对峙是一种很普遍的格局。唐诗中有“双楼夹一殿, 玉女侍玄元”的诗句, 除此之外, “双楼夹一阁”的布局也很多。

(3) 三楼相连:敦煌壁画出现了不少三座楼以阁道相连的处理。立面上三楼都是正立面朝前的, 不同于两阁对峙中的侧立面朝前。但此种形制未留下任何实物, 只见于壁画。

(4) 三门之制:山门, 唐又称“三门”或“中门”, 多为楼阁式, 对日本建筑有很大影响。

(5) 其他建制:如角楼、钟楼、经楼等。

唐代佛教建筑中楼阁建筑发展较快, 不仅代替了塔的位置, 也对寺院建筑布局建制有较大影响, 产生了多种布局方式。

宋代以来, 轴线位置上的阁常常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虽地位不及唐时显赫, 然而常以其宏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叹。《石林燕语·癸辛杂识别集》载:“汴城楼阁最高而见者, 相国寺资圣阁”即相国寺之后阁。

综上所述, 佛寺的基本布局演变可概括为:从“独塔”走向“前塔后殿”再走到“前殿后塔”再到“前殿后堂”然后是“前阁后殿”最后到“前殿后阁”。

2 为何唐代以前的佛寺保留下来的极少

或许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翻阅资料时, 看到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 看到日本人叫嚣研究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去日本时, 我想日本的木构建筑正是唐代从我国传入的, 他们保存下来的只有唐代的建筑并不奇怪, 可是为什么木构建筑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 留下一栋唐代以前的建筑如此之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 找到了一些解答:

(1) 当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木结构本身难以持久存在, 木材是有机物, 由于易燃、易腐蚀难以长久的保证不坏, 许许多多木构建筑或是被大火烧了或是遭到虫蛀随着一场地震轰然倒塌。我们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建筑, 很多都有遭遇火灾并屡次修复的记载。所以, 以木材为材料的佛寺建筑, 难以保存。

(2) 但仅仅由此解释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可以从政治角度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历朝历代更叠总是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于是要么迁都, 要么就烧房子。最为惋惜的是那楚霸王项羽把三百里阿房宫附之一炬。或许许多包括佛寺在内的建筑就是因为妨碍了新统治者的统治而惨遭厄运吧。

(3) 佛寺本是可有可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只是被作为统治工具而传承了下来。但当其过度发展, 甚至有损统治者利益时, 必然会遭到封杀。《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辛替否上疏:“今天下佛寺盖无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过度矣, 是天下资财而佛有七八。”可见建寺之奢靡。在唐武宗时期, 曾拆除天下寺院四万余所, 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后来, 五代末年, 周世宗大举灭法, 又废天下寺院三万余所, 从此隋唐佛寺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缺少唐代以前建筑的现状。

以上是我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 总结出的对中国佛寺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记录研究, 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文中推理如有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 篇3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2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3

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4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初三论语读书笔记5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书里的内容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也许不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论语》读书笔记 篇4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论语》共二十篇,虽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贯穿其中。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容摘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2)(看法:这句话从小就在读,虽明白其含义,但有时仍不能完全做到。尤其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2)(看法: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看法:每天数次自我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曾子前两个问题可以说都是在反省为人处事方面,最后一个问题说的是学业方面。可见儒家重视真诚守信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根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3)(看法: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述治理国家之道:严肃治世并有诚信;节约财用并爱护百姓;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4)(看法: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6)(看法:“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恭,待人恭敬;俭,是指俭朴,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让,指谦让,做到谦虚忍让,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与现代社会环境不一样。不合时宜地照办于已于人是有害的。“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对平常人不可苛刻。提倡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道德标准应符合国民的实际素质,更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否则只会增强人们的精神负担。制定制度时不能按照道德标准去定,尤其不能按崇高的道德标准去制定。道德靠的是个人修养乃至整个民族修养,不是靠强制性的约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8)(看法:好学而不求安居富足,超越利益追求精神食粮,现在好像已经很少能见到有这种心态的学者了,所谓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才是治学的正道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P11)(看法:政令和刑法只是制约民众的一种手段,或许可以减少犯罪,但是人心没有得到教化,人们依然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和礼教来引导民众,使其有羞耻心,不仅能够约束行为,还能够净化内心,自我约束。可见文化传播、道德建设、思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问孝(P12-P1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看法:四个人,四次问孝,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总结来说是父母健在时,以礼相待,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不让他们担心,和颜悦色的用真心孝敬父母。父母去世要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从当今社会来看,父母去世以后依礼安葬和祭祀他们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父母健在时却很难做到孔子所说的孝。首先,社会竞争的压力造成子女很少能有时间陪父母,更别提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连见面都难,更不要说照顾了;其次,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和思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能得到子女的认可,所以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是很难做到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P18)(看法:这句话适用于仕途,与做学问不一样,所谓“言多必失”,在官场一个人话说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情,要谨慎行事,明辨忠奸,会察言观色。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样就离仕途不远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P24)(看法:体现出孔子节俭的主张,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但在严守礼制和节俭中,他选择了节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P26)(看法:这句话揭示了礼的本质,即为仁义,以仁义为出发点的礼才是真正的礼。)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P38)(看法:只有仁者能真正的喜爱人,能真正的厌恶人。有些人好像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尤其在网络环境中,“键盘侠”混迹于各种话题。真正的仁者是不会轻易评价别人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P41)(看法: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恩惠。一个人如何看待问题与这个人的境界有很大关系,做人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视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P42)(看法:不要愁没有职位,应该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不要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认识自己很重要,努力提高自己比抱怨怀才不遇更重要,永远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P43)(看法:通常见到比自己能力强,有贤德的人,我们只会羡慕甚至嫉妒,然后找各种外界因素来当借口,说明自己为什么不如人,很少有人会以之为榜样,向他学习。而见到不贤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去笑话别人,很少有人能做到反省自己。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见到贤或不贤的人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54)(看法:学习要勤奋认真,脚踏实地,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敏而好学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人不可能样样都会,总有不懂的要请教别人,真诚的向别人请教,自己才能得到提高。)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P63)(看法: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仅因为他好学或学业上的成就,还因为他良好的修养,不迁怒于别人,犯过的错误不会再有第二次。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往往会迁怒于别人,这样自己可能会有所疏解,但是会影响更多人的心情。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我们应该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第二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P68)(看法: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提到颜回,孔子总是赞不绝口。穷困困不住一颗悠然自得的贤者之心,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不是决定一个人快不快乐的根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70)(看法:君子既能高雅,也能接地气,两者兼备才能有血有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P74)(看法:这是《论语》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中庸”这个词,但孔子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庸的道德主张。中庸的根本精神是避免极端,体现了真理的本质,体现了真理在实行中的适度和协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78)(看法:这句话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体现。默默地把所见所闻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都是很难做到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很容易失去耐心。我们应该找到自身的不足,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获取知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P80)(看法: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教导学生的标准,也说明了应该怎样求学。首先要有求知欲,有努力学习的态度;然后要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举一反三。)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P88)(看法:智慧,如同过河之筏,没有智慧不行,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更不会把智慧之皮毛当成有所得、有所恃。只有多闻、多看,把所见所闻转化成自己的所感,有了自己的见识,这样才叫有所知。)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P100)(看法: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宁死也要坚守天下正道。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效力,天下政治黑暗就隐居。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还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P100)(看法:这句话更应理解为“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岗位,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孔子教导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P107)(看法: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唯我为是。这四点可以说是很高的要求了,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但如果都能做到,必定是圣人君子,我们都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P115)(看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的过错,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旁观者清楚。别人指出来了,要真正地改过才可贵。如果表面接受,实际上不改,说了等于没说。人都喜欢被人夸奖,怎能不高兴呢?高兴完了,要想一想人家的“言外之意”,分析一下人家的话,懂得人家是婉言相劝,进而找到自己的毛病,这样才好。盲目高兴,不知道深加分析,把自己犯的错误当做功劳,别人的目的就没达到,还耽误了自己。)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P118)(看法: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虽然这是圣人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但也可通过修为达成,当我们心中有做人的真正目标的时候,便会因为对自我的要求而有智慧,坦然面对喜乐忧愁,不惧怕生活中的困难。)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P121)(看法:这句话体现出孔子的礼貌,在本土乡里显得温和恭顺,拉近自己与百姓的距离,在宗庙朝廷就能够说话明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仍很谨慎。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P126)

(看法:这句话记录的是斋戒时必须要注意的礼节。现在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导致很多传统的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忘记了文化的传承,忘本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应该多了解,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P137)(看法: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和颜回的师生相处状态,颜回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都心悦诚服,又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这也是孔子如此看重颜回的原因,给师生关系做了一个优秀的示范。)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P142)

(看法:“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世界在不断变化,各种事物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如果各自凭自己的好恶去评判那一定会乱套,所以一定要坚守中庸之道。事物都有度,太过或不足都不能达到完美,所以做事要适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P152)

(看法:要仁德不能光考虑自己,以自己的好恶去放纵私欲,要从仁义、道德的角度出发多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合乎礼仪规范,多为别人着想。对于所见所闻要有判断力,要听那些善的一面,不随波逐流,这样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P162)(看法: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P164)(看法:孔子的待友之道,对待朋友要真诚劝告,好好引导,并且掌握度,不要自取其辱,下面曾子就说出,“以友辅仁”才是相处之道,用朋友来促进仁德的培养。)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P166)

(看法: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要先端正自己的身份,在自己的名分之内做事,这样言语才能顺理成章,才能做好事情。名分立下了,君子只要对自己说的话一点都不马虎就行了。文字往往传达了说话者的身份、情绪、性格,不同的人所表达出来的言语是不同的,所以,说话做事之前要先明确自己的名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P170)

(看法:治理国家应该要富民,怎么富民呢?得教化人民,使人们的道德高尚起来,使人民懂的积德,有德就意味着繁荣、福报。不教化百姓,也能使之富裕,但缺少教化扶起来之后容易骄奢淫逸做坏事,最终仍会穷困,所以教化才能使人真正富有。)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P173)(看法:一个人心性修养越好,思想也越接近正道,心也越纯真善良,越无私善良,这样就越能通达事理,越能成就大事。如果修养不够,想完成大事就会既费时又费力,不知不觉就会图快,顾及小利,这样就难成大事了。)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P176)(看法:狂与狷,一个太激进,一个太保守,就像人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这些都是“过犹不及”,非中庸状态。能够找到中庸的君子交往最好,但是是很难达到的,人们的性格往往有所倾向,如果找不到中庸的人交往,就和稍微狂或稍微狷的人交往吧,两者中和,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中庸之道。)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P185)(看法:怎样才能算作一个完人,孔子说要有智慧,能清心寡欲,勇敢,有才艺还懂礼乐,又有文采。但是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哪里需要这样,看见利益能想到道义,遇见危难能献出生命,平日与人的约定能历久不忘也可以说是完人了。在物质、名誉、利益的得失面前,在权利的压迫下,人们是否还能坚持道义、仁慈勇敢和诚信?只要人们心中秉持着完人的信念,坚持修养身心,成为完人离我们并不远。)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难也。”(P190)(看法:君子应该以言过其行为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是有修养的体现。浮夸、言过其实、光说不练都是不注重道德的行为。言行都是一种外在表现,支配言行的是人的内心,修养心性,使言行一致,心性达到成大事的标准。)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P196)(看法:我们在社会交往时,经常会发生恩与怨的关系,以德报怨看似合乎正道,以善来化解恶,但是很不容易做到,委屈了自己,还会使怨者不能得到升华,一点好处都没有,应该用正直的方法来回报怨恨,用恩惠去回报恩惠,这样才是真正明事理的做法。)总体评价:

1.《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如学习、仁德、礼乐、君子、治国、务政、为人、交友等等。从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如何做人,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母在世时,观察他们的志向,父母去世后考察他们的行为;若对父母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尽孝了。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正名分来匡正每一个人的言行,反对以高压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以德来教化民众。

在学习方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说的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还教授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等学习方法。

关于君子,孔子认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团结友爱,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开阔视野,丰富思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人人都按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生活会更美好,国家会更昌盛。

2、《论语》是一本语录,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就事论事,很少有长篇大论,但是孔子的思想却贯穿其中。从对现实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论语读书笔记 篇5

一年十三班黄小格前几日在家里读完论语一书,深得体会,写下对读此书的感受与想法,在写之前先简单的介绍摘录一下这本书有关的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孔子的语录以及与学生的对话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共四十卷,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明了,每一句话都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人深思。《论语》中不仅有对孔子这一形象的神态举止的静态描写,也写了孔子的弟子一行人的个性与特点,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诲,也突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享年73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经典语句摘录及批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感悟: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与对待朋友和所误解你的人的做法。孔子认为我们对待学习就应该持以一种快乐的态度。遇到和自己志趣相同的朋友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额为人生难得遇到知己,所以应该为此保持愉快的态度,遇到误解你的人便持以谅解的态度,别人不了解你也不应因此生气,这边体现出一个君子的风度。这些话对于我们待人待事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实仔认真的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很难时刻的保持这样的情绪,所以应该学习调整,对待任何事请都保持一种良好的态度。这一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感悟: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

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应该对待任何事都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而不是只说不干,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3: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感悟: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一章写了人际交往的关系,写人应该稳重,学习但不是自己封闭,应该多与人接触,多结交朋友。

读书笔记的写作指导 篇6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 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 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标明题材, 一般为“读《×××》有感”。

2. 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1)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 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2)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 说明道理。

(3)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 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4) 结——结尾概括中心,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 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 可强调某一重点, 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 “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 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 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 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 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 (1)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 (2) 多想才能出智慧; (3) 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 (1) 好为人师要不得; (2) 自作聪明者戒; (3) 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 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对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 (1) 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 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2) 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 (3) 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 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 对照当前的形势, 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 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 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

首先, 针对论点, 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 (1) 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 (2)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 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 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 不肯多收一分钱, 即使多骑一站路, 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 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 要表里如一, 要言而有信。 (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 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 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 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 (议、联)

其次,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结)

(五) 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 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 雨很大, 风很大, 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 (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 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 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 (议)

贝多芬,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 在下身瘫痪, 半身不遂的情况下, 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 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 提出了黑洞学说, 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 (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 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 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 明确鉴赏要点:

1. 内容赏析:

(1)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 抒发了 (赞美了) ……, 并流露出…… (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 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 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 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 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 用词之美———本文中的……, 抓住了……的特点, 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把……写得惟妙惟肖,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 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之后, 她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 但她。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 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 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 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 真不知是雪如槐花, 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 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 特别是……几句, 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 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 (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 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 时间也不会再来, 要认真对待生命, 就要学会珍惜, 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 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 春天去了还会来, 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 艺术手法赏析

(1) 表达方式角度:

(1) 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 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等。

(3) 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 直接与间接。

(4) 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 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 具体模式

(1) 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入题, 抓住……的……特点, 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2) 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 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 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3) 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 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4) 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 放在一个……的环境里, 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5) 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 层层铺叙, 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 ……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 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 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 或理解失误, 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 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 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只要合情合理, 有自己的见解, 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 即开头总起, 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 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上一篇:心理健康知识知识问答下一篇:七一班班级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