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2024-05-26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共7篇)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1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9月成立了第一个书院——彭康书院,以交通大学西迁时老校长彭康的名字命名,是由当年入校的东校区2006年新生组成的新书院。2007年,成立了由当年入校的东校区2007级学生组成文治书院和由当年入校的西校区2007级学生组成的宗濂书院。2008年,在以上三个书院的成功运行基础上,学校新建了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5所书院,形成8大书院鼎足而立的崭新格局。一个书院往往由跨度很大的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全校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均名列书院成员,最大的书院学生人数达3400余人,最小的书院也有学生近600人。书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的社区,目标指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心智和体魄的成长、素质和能力的增强、学业和实践的精进提供广阔空间。书院崇尚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所成立的党总支委员会其多数成员为学生,其中副书记在学生中选举产生。同时,学业导师、常任导师、学生兼职导师、管理服务人员均要承担书院育人重要职责。书院各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文化品格,龙腾虎跃,各展其长,形成强烈互补和鲜明特色。书院也是开放的,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李元正、潘宗光、安芷生等著名人士相继出任书院院长或名誉院长。在书院覆盖本科生的情况下,各学院不再从繁重的学生事务方面直接管理本科生,而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教师指导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生产力,也与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可以看出,设立书院,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也不是简单地模仿欧美一些大学的住宿学院制,而是赋予书院新的内涵。它是一种学生社区的新形式,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在书院倡导一种文化,能呼唤已经失去的东西,抵御社会的各种诱惑。用爱心和善意来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西安交通大学书院的管理与划分是以学生宿舍楼的物理空间为依托,相对集中的学生宿舍楼群构成一个书院,形成一个小的社区文化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书院的成员。实现学生多学科、多年级的广泛交融。

书院与学院互为补充,学科为本与学生为本并重,学院的专业培养与书院的素质教育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承担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包括通识教育、素质提升、领导力培养、社会实践、心理卫生、党团建设,还有所有传统的学生事务工作,如奖助补贷勤、科技社团、文体活动等等。重在营造养成优良行为的环境,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科学的行为养成与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具有优雅的个人气质、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

一、书院的运行机制

1、书院的领导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是书院建设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书院建设工作理论及实际问题;协调书院和学院的工作职责,加快书院建设进程;审定书院工作章程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健全规章制度,指导书院工作。

2、书院的组织机构。学校聘请德高望重的院士及热心于教育事业的社会著名人士担任书院院长或名誉院长。书院设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常任辅导员、学业导师和兼职辅导员。常任辅导员的配备按照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兼职辅导员按1:60的比例配备。为推进书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制定《学业导师聘任暂行办法》,要求凡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我校教师,均有兼任学业导师的资格与义务。

常任辅导员为书院的骨干,也是专职从事学生思想辅导的工作人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社区中开展学生全面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帮困助学、生涯指导、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做进学生社区。从研究生中聘任的兼职辅导员配合专职辅导员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学业导师帮助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学业规划指导,为学生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咨询与帮助;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在日常和学生接触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进程和人生发展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各支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层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和不同的年龄梯队(长辈、同辈),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在学业理解、生活自理、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都能得到书院教师的辅导。

3、书院的管理机制。书院作为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完善制度建设和文化平台建设,均制定了书院发展中长期规划、书院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书院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和轻松有序的学习环境,有自己的院旗、院徽、院训、团工委和和学生会,书院还在学生社区建立社团、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鼓励所有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发掘自身强项,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书院立足于社区文化建设,各书院建有图书报刊阅览室、机房、讨论室、会客室、谈心室、健身房、能举行会议和班级学生活动的多功能室等设施,氛围温馨,学风浓郁,所有学生社区的场所和设施都是24小时向学生开放;书院立足于对广大学生做人与做学问的全面培养,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关注与教育,深入开展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和书院特色的教育活动,由书院指导的以学生宿舍为基地的各种活动相当活跃,文化氛围很浓。书院已成为西安交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的突出特色

1、建立全面的学业辅导体系。全面的学业辅导体系包括全面的听课制度,全面的学业分析,全面的课程辅导,全面的沟通与合作。书院坚持全体常、兼任辅导员的全面听课制度,每位常任、兼职辅导员每周至少听一次课,听课范围覆盖学生的全部课程。所有兼职辅导员,根据所学专业特长,在随堂听课了解任课教师讲课内容的基础上,坚持周一至周五晚的值班答疑制度。根据学生普遍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全部课程,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等课程的辅导,就学生反映出的难点进行课本内容串讲、典型例题讲解和答疑。这成为任课教师和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有常、兼任辅导员对所负责年级、班级以及个人的每门课程学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每门课程、每个班级、每个个体的学业情况,分析问题,总结情况。

书院在广泛收集各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把发现的问题,诸如课程安排不均衡问题、教学环境、设施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进行整理,然后与教务处和各学院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为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起到了桥梁作用,确保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明晰社会责任

书院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更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书院利用暑假组织约30%的学生奔赴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走向社会搞调研,其余约七成的学生均自发组队开展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他们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题多样,包涵历史文化、社会民生、基础教育、生态保护、挂职锻炼等各方面,并且能够与专业特色、地方特点、热点话题等相结合,与之前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全面的提高。以医电61班由凌云带队赴西安市东关南街街道办事处挂职锻炼的12人为例,他们协助社区主任处理复杂的社区事务、了解居民生活方式、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对社区医疗站和医院进行医保、社保等方面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反馈给社区领导及相关单位。这些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创造了全方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关心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大力开展明礼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培养健全人格。书院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而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书院坚持每个假期都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坚持每学年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汇报书院工作。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了“感知父母恩,报答社会情”、“读一本好书,点一盏心灵之灯”以及“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等假期活动倡议。例如针对中国人习惯收敛自己的感情,大学生普遍缺乏与父母的交流,不善于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等困难,开展了“感知父母恩,报答社会情”活动,要求新生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并对父母进行访谈,用行动告诉父母深埋在心里的感激,让孝心滋润父母的心田。在给家长的信中,我们不但介绍了学生的表现,也请家长配合孩子完成“寒假作业”,父母们从寒假活动中体验到的惊喜,也为家庭增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父母们给书院的回信中,都表达了对学校和书院的感激和期望,平淡的“拜托”二字中蕴含着浓浓的父母心。一位父亲更是向书院的全体孩子们说出了心声:“作为学生家长,我们衷心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西安交大的学子;未来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队伍里有我们孩子的身影”。很多学生深受感动,表示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寒假、一个更加祥和的新春佳节。同学们在总结中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会聆听母亲的唠叨,尝试与父亲像朋友一样谈理想谈追求,没有轰轰烈烈的热情,却又丝丝缕缕的温馨”。

4、帮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走近文化经典,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

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也都不一致的学生生活在同一社区,相互交流,讨论问题,有利于知识综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更有利于产生有益于国计民生甚至能影响一个时代的大战略、大思想,从更高层次地实现大学的价值——不仅培养专门人才,更应该深刻地介入并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书院注重对学生学术活动、科技创新列活动的支持和指导,大力宣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的学术、科技竞赛,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水平,培养科学精神。

各书院均邀请了校内外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作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内容涵盖当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这些讲座和报告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理性思维,营造学习理论、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思想氛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天文爱好者协会、环境协会、新东方英语俱乐部等社团也多次举办星象观察、环保、英语角等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服务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每学期考试,书院的学生都会自发地进行诚信考试宣誓。同学们还倡导在宿舍里杜绝网络游戏,大家互相监督,并把每个宿舍全体成员的生活、学习总体表现作为宿舍之间的评比依据,有效提高了学生宿舍的学习风气。书院的同学不分专业统一住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有效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学科共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视野。各书院以丰富多彩的书院社区文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能力提供了舞台、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品质。

例如彭康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征集院徽活动,对入围方案让全体书院学生进行评选,增强他们对书院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最终在数十个方案中确定了自己的院徽。为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书院通过电子大屏每天滚动播出一小段《论语》、《道德经》等中的传统经典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国学精华;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倡议学生阅读经典,用心去读一本好书,用笔去记录感悟,书院以征文的形式交流读书感悟,并对提交上来的2600余篇读书心得中的47篇优秀的文章进行表彰奖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就了书院朝气蓬勃精神面貌,基本奠定了书院的文化底蕴,书院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学校、热爱书院、维护学校荣誉之情和对书院强烈的归属感,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6、大力开展“知心工程”,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所谓“知心工程”就是书院全体常任及兼职辅导员深入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生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寓温馨的关怀于严格的管理之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话覆盖面达100%。从早操到熄灯,从办公室到教室、食堂、宿舍、运动场,辅导员随时随地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话题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家庭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方面面。通过普遍性的谈话,对全体学生有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了部分在学习、生活、思想上需要特别关心和关注的同学信息,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恳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或问题:

1)针对青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障碍增多的实际,深入摸察他们的心理状况,判断性格特点,分析问题原因与严重性,全方位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调节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2)针对贫困学生,书院建立了所有贫困学生包括家庭所在地、经济来源、学费来源、年收入等在内的信息库,积极为困难学生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除经济上的资助外,还多次深入贫困同学的宿舍,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嘘寒问暖,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针对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自卑、自闭心理,进行辅导,鼓励他们力所能及的参加社会实践和班级活动,增强自信,全面发展。

3)通过深入宿舍、课堂和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预防和化解了危机。对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学生,书院采取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心理咨询和就医诊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妥善处理。

4)在期中、期末考试后,书院对各班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各位常、兼任辅导员分别与不及格学生谈进行了谈话,一起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其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根据考试成绩与学生自身意愿,开展帮扶活动,不仅促进了学习,也密切了同学关系,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7、坚持集体出早操制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更多地强调个性发展,而缺乏集体协作精神,书院强调更多的集体与统一活动,有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书院的所有工作都围绕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科学的领导力培养计划和温馨的育人小环境展开。各书院一直坚持每周两天集体出早操制度,全体常、兼任辅导员轮班与学生一起出操,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力保证了上课的到课率,基本消灭迟到现象,而且确保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明显提高。据我校体育部的分析报告表明,在评价学生出操效果的体系中,耐力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2006级学生(两年来一直坚持每天集体出早操)的耐力素质(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平均得分为66.34,高于上一学年2005级新生的同期水平(64.36分)。除坚持早操制度外,书院坚持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如篮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以及全体师生参加的长跑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也有力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发展的设想

书院制建设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个百年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生事物,西安交大的书院制建设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改革,至少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思考和实践。

1、对书院的建设要做长远规划。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学的书院建设的思路、理念,即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全盘否定,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书院的规模、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配置。各书院根据自己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院训、院徽、育人宗旨(使命)。

2、加强书院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重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而非仅仅是课堂学习,环境建设是“完整的大学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书院环境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书院文化,能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空间与平台,同时还能提供一种“隐藏的课程”,使学生在“正式的”学业之外,享有一种无形的心智上与文化上的生活,以陶养“博雅教育”的情操。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2

目前对清代藏书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晚清时期, 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逐渐加快, 中国书院的藏书无论在种类上, 还是在编目与借阅制度, 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 都出现了图书馆化的趋势。在书院改为学校之后, 书院藏书楼变为相应的图书馆以及藏书为新旧图书馆利用, 都是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的必然结果[3]58。时至晚清, 伴着书院事业蓬勃发展, 书院藏书品种增多, 形成了整理编目制度, 读者群扩大并面向社会。管理也日渐成熟, 具有近代图书馆的特征, 逐图书馆化。清代书院藏书制度历史文化作用, 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的人才培养。清代书院对图书的管理呈现了制度化、专业化特点, 这种特点在从图书采集、整理到编目中表现出来, 从购书原类编目规则, 都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雏形[4]53。我国现代图书馆新型藏书制度初步形成;完善和规范我国藏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 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 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 呈现出浓厚的官办色彩。因此, 清代书院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利弊。甲午战争后, 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没落, 书院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淡出历史台[5]64。清末京师图书馆的倡办, 有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 首先是侍郎李端棻, 再就是罗振玉, 最为关键的是学部尚书张之洞。京师图书馆成立后, 在清末短短的两年多草创期间, 除了解决人事、关防印信、经费等基本问题外, 还在图书收聚等方面成绩显著。此中原因, 与馆长缪荃孙有关。清末京师图书馆草创的基础, 为民国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76。

可见当前的研究绝大多部分是对清代书院藏书的重要价值, 历史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很多有人从藏书管理制度为研究视角, 清代藏书管理已经开始制度化和专业化, 通过清代藏书管理制度进行研究, 为我国当前图书事业发展和管理提供借鉴。

一、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制度

1. 监院负责制度。

监院负责制度是监院是负责藏书管理工作的中心, 监院要对上面的官府和书馆的首事负责, 监院下边设有藏书管理的专职人员, 或者相关的助手, 进行辅助书院藏书管理工作。一般而言藏书管理系统有三部分组成, 监院、司书和掌管各职事。其中监院是全面掌控, 司书是监院下边的职位, 他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办理藏书的借阅和保管, 掌管主要有两个组成, 作为监院的助手, 任何人员玩忽职守都会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定罪。

2. 斋长负责制度。

斋长负责制度是斋长是负责藏书管理工作的中心, 主持书院藏书管理工作。该责任制度下, 主要由知府、监院、斋长、斋夫等组成, 该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府作为书馆藏书管理中的一部分参与书馆藏书管理工作, 监院在书馆管理中处于监督地位, 而斋长则是直接的一级监督。但是由于书院藏书斋长管理中心制, 因此斋长要负责图书的借阅登记、编目, 已经损坏、丢失和赔偿等。

3. 董事负责制度。

董事负责制度是董事是负责藏书管理工作的中心, 主持书院藏书管理工作。他主要由各值年绅士、董事、掌书生徒、看守组成。董事的上级负责部门是书院董事会和知府, 书院董事会主要是由绅士组成, 绅士主要是行驶监督职能, 董事对下负责书馆管理的全部工作, 但是掌书生徒是其辅助人员, 负责检阅保管等相关具体工作。而看守则是负责书馆管理的日常保管护理。

4. 山长负责制度。

山长是负责藏书管理工作的中心, 主持书院藏书管理工作。所有借书工作必须通过典书者通报山长, 经过山长同意, 才可以进行借阅。而典书者负责书院藏书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

二、清代书院藏书典藏制度

清代书院藏书丰富, 因为书院建有一整套完整的藏书管理体系。清代书院藏书典藏要通过详尽完善的图书登记入账, 以四部分类法为主进行分类, 著录项目完备的图书编目。

书院收集图书过程, 第一是收集到的登录, 包含书名、数量、卷数、册数、图书来源、收购日期等。如岳麓书院规定“新收者, 或系颁发, 或系征取, 俱于各书名下, 注明几卷、几本、几套, 系某年月日收到字样。内捐置及购买者, 除照前注明外, 并添注何员何人捐购字样”。登记管理制度是清代书院管理制度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内容, 它通过对藏书的登记刊布, 反映书院藏书的概况。清朝时期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四大类, 然后依次往下再分为若干子目录。发展到现在也有人提出六部分类法[2]116。吴伟指出书籍进行加工, 再编目, 最普遍的是根据“经、史、子、集”四类进行分类。也有的被分成丛书、类书、杂著、理学、文部、诗部、经济、杂部、圣制、典故、举业、舆地、算学、时务、东西学、词章、典志、考据、数理、碑帖等二十几种大的门类[1]172。

清朝时候藏书目录被大量编辑, 这比清代以前的任何朝代的数目要多, 清代著录项目完备的图书编目。一般对藏书的书名、作者、卷数、册数、函数和捐赠者, 以及藏书的缺失等编著得非常完整, 借阅者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书名、编著者、种类等查询到相关书籍。清代书馆的编目中的解题目录, 是对藏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反映图书信息, 方便了检索。清代的目录形式一般采用单一的书本式的目录, 但是也有的藏书管理目录采用“悬牌”方法。即通过悬挂的目录引导借阅者检索和借阅。

因此总体而言, 清代书院藏书典藏管理制度比较正规化和专业化, 并开始实施制度化管理, 这种特点渗透到, 藏书的采集、登记入账、整理、编目等过程, 清代的藏书管理的藏书原则, 购买原则和藏书理念等, 为现代图书馆管理提供了借鉴。

三、清代书院藏书借阅制度

清代书院在藏书管理上, 首先设有专职人员进行藏书管理, 有严格的借阅手续, 借阅藏书的册数, 借阅规定和开放时间。对藏书的保护建立相关措施, 对违约和损坏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1. 专职图书借阅人员管理制度。

清代藏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重要, 因此管理部门对借阅工作人员设立专职人员。他们的职责很明确, 以中江书院为例, 规定一人监管尊经阁, 看守藏书和抄阅藏书, 设立正办和副办负责看守藏书丢失问题, 兴化文正书院则是设立斋长负责图书管理, 规定出现擅自离职必须进行处罚, 或者有事必须禀报山长, 才能离职。金川金华书院规定, 藏书需要交给在校肄业学术人, 轮流监管。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在人员安排上相对比较周密, 这对于藏书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责任的集中制, 因此藏书借阅管理工作责任压力大。

2. 详细藏书借阅手续。

清代藏书借阅手续严格, 借阅人必须持有“借书簿”, 方可进入借阅, 根据大梁书院详细规定了典籍借阅手续“书院置一阅书簿, 交司书吏收执。凡肄业生欲阅书者, 必邀同斋长一人告司书吏检取, 于簿内记明某月某日取某书几卷几本、某生阅、斋长某人, 各于名下书押。肄业生欲阅书, 如不邀同斋长于簿内分书名押, 司书吏勿擅给。取出各书交还后, 司书吏即于阅书簿内注明某日交还[7]74。“借书簿”借阅登记制度, 形成现代借阅的雏形, 它能够通过登记, 督促借阅人保护藏书, 同时还有利于书馆掌控当前藏书浏览状况, 为藏书采集提供参考。

3. 藏书借阅数目期限和开放时间规定。

藏书借阅数目和期限规定是为了确保藏书利用率。江中书院规定, 尊经阁楼下设有桌椅, 借阅者可以在此抄阅。最晚十天内归还;大梁书院规定每次只能借阅一种, 不超过五卷, 十天内归还。藏书开放时间规定不同, 《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观书阅》记载:“每日午后二句钟起至五句钟, 晚刻七句钟起至九句半钟止, 礼拜日停阅”;厦门博闻书院规定“天长约以六七点为度, 天短约以五六点为度”。

参考文献

[1]吴伟.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制度初探[J].网络财富, 2008 (7) .

[2]王志勇.清代书院藏书的购置与分编著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3]周郁.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述论[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 (2) .

[4]尹培丽.清代书院藏书制度的历史文化作用[J].兰台世界, 2008 (10) .

[5]刘宗棠.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科) , 2009, 25 (1) .

[6]翟志宏.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 , 2008 (6) .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3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并不悠久,但却享有很高的盛誉,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它以“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为办学宗旨,注重“学科为本”“学生为本”精神并重,采用独特的书院制度,践行该校校长刘遵义教授的“大学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思想,致力培养融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子,这种精神与理念,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象征与标志,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

一、全人教育理念内涵及书院制度的介绍

1.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理念的内涵

当人类进入到近代社会,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经济迅猛增长,这种增长给人类物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满足,从而也使人类开始关注科学,崇拜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但这种关注与满足也导致了现代社会功利思想的盛行。大学教育深受时代对其精神与本质的影响,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日益淡薄,教育变成了技术训练。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道德的教育现状造成了个人的片面发展,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对大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担忧,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全人教育理念在北美出现,并被广泛接受,同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没有固定的范式,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众人对全人教育有着一种共识,即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2]全人教育是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全人教育关注的是每个人潜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张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寻求人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的理解。[3]

教育只有培养独立、完整、乐于接受新事物,并掌握学习新事物的技能、关心社会和他人的人,才能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全人”是教育的真正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能应对各种挑战的,只有全人教育这种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整合性、多元性、全面性与发展性,培养出的“全人”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贡献。正因如此,“全人教育”愈加成为教育部门、民众的共识理念。

2.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目前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校,这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所在。该校的书院制度源于英国高校办学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众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的通识课程与各种活动计划,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以利用各种奖学金与援助计划充分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分别为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各个书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比如崇基学院,比较看重宗教对学生的影响,新亚书院则注重于文史哲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培养。书院自身有管理自主权,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每一个书院都有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比如各个书院都有其专门的教学与办公楼,根据本书院特色配备的专业图书馆、专门的食堂等。这些部门的设置,为各个书院开展活动、服务学生、设置课程、体现特色创造了条件。在香港中文大学,除正常的专业教学归属于大学各院系,学生的生活起居、业余活动、交流访问、通识教育科目设置等均属书院的职责范围。其二,各书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科目的设置上。各书院根据本身的传统、历史与特色,列出与学生道德、理智、人格、身心发展相关的科目,每一门科目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学习相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分配学生进入书院这一环节,中文大学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书院分配原则并不是根据学生的年级与专业,而是会依据学生事先填写的相关资料进行分配。每一个书院都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组成,这样就保证了开展活动能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的特长,充分体现出各书院的特点。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书院制度

1.全人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以其非职业性、非专业化、非功利性的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除了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掌握其他学科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尽管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全人教育是一种理念与思想,关注的是人与外物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4]而通识教育则更多的表现为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与方法。全人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识的“通”,人格和能力上的“全”更是全人教育关注的重点;而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各类知识相通的人。全人教育注重的是价值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人格精神在个体身上的有机结合与体现,而通识教育则是实现这种结合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教育者认为可以更好地将文化、精神、知识融合于教育者身上,使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从全人教育的实践方式来看,全人理念有着多个立足点,但目前在西方、台湾及香港地区,学校实践全人理念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识教育。中文大学学生手册就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视野,训练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处于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由此可见,香港中文大学把通识课程与全人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实践全人理念。

2.全人教育理念在书院制度中的实践

如果说书院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达到“通识”,那么书院的其他一切活动则更多地是为培养“全人”而开展,香港中文大学四个书院的院训及办院宗旨都以外显或内隐的方式提到了增长学生的学识,提升学生的人格情操。四个书院皆十分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各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求知的兴趣、开阔的视野、睿智的人生领悟以及团队精神。如联合书院的“明德新民”的院训,就把“德”置于培养人才的首位。新亚书院所秉持的“求学与做人,贵齐头并进”的教学理念,也正是全人教育的另一种诠释。

各书院的日常事务安排与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按照培养“全人”的理念而进行。各类学术讲座、专项计划、辩论赛、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得学子们从入校之日起,就不断在知识、道德、思维、操守、能力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的接受全方位的训练,从而丰富人生经历,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精神与专业的基础。这种“全”同时也是面向全书院学生的,书院提供给每一名学生同等的机会参与其中,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有机会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活动中学会包容、谅解、尊重、欣赏及合作,借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提高个人品位。

三、书院模式及全人教育理念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是内地高校所致力提倡的育人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内地高校也通过设置通识课程来实现这一观念。但内地的通识课程大多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众多的客观因素如师生比例较大、地域差距导致学生差异较大、校方应担当起引领学生得以全人发展的角色没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等,限制了内地高校实施“全人教育”,使该理念仍仅处于理论层次。

为了更好地实践全人理念,内地高校首先应认识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全人教育的意义,有效分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各项资源,构建合理有效的师生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内地高校可以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分层次设置课程的模式,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人才,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可从较低层次的文明训养课程逐步上升到高层次的跨科课程及特色课程。低层次科目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思想历史简析,中层次科目包括思想研究方法、伦理学研究等,高层次科目包括西方历史研究、戏剧欣赏等特色专业科目。除此之外,一些健康体能科目与课外实践活动也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只有在此科目中获得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分层教学,可以将全人教育理念付诸实施,满足学生的需要,逐步提高学生道德、人格层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园内不仅是学习知识与技能,还要体会人生、发掘潜能、健全人格。

以内地目前各大学的师资力量与生源水平,这类通识课程与人文课程的开设并无太大难度。因此,内地高校可以从把握好全人教育的基本内涵着手,根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及不同层次生源的特点,校际之间可加强合作与交流,创设环境满足学生学习及活动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跨学科的课程。同时,开展多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形式丰富的、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人”,在今后的学业与事业上得以成功。

参考文献:

[1]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下的大学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

[2]全人教育网:http://uic.edu.hk/index.php/content/view/233/isci/isci-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7&Itemid=220

[3]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

[4]谭敏.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4.

佛教的传入与书院制度的形成 篇4

佛教的传入与书院制度的形成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接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影响了书院制度的形成.

作 者:付瑛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刊 名:教书育人(校长参考)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年,卷(期):“”(2)分类号:B9关键词: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5

前日(10月24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正式奠基。这是继今年4月清华大学研究生“特区”——“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之后,该项目的再次推进。该书院坐落于清华大学中心位置,预计于2016年竣工,将成为苏世民学者项目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食与住

食堂、图书馆、健身区都在书院里

“苏世民学者项目”主要捐赠人、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先生(Stephen

A.Schwarzman)介绍,这座高达8层的书院,总建筑面积24000平米,采用合院式布局,分割出内外两个层次的庭院空间。

内部将设置大礼堂、图书馆、下沉式花园、食堂、健身区和教师公寓,学生则住在各自独立的宿舍,每8个宿舍拥有一个公共休息室,就像书院一般。在书院内部,还包括一个仿照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设计的讨论广场,用于师生与来访嘉宾做零距离交流。

这种设计与未来苏世民项目的书院模式有关。苏世民项目力主将课程、项目和住宿制书院合为一体,学生吃饭、上课、住宿都在书院完成。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食宿均实行免费。

招与学

2015年秋季全球选拔生源

2015年秋季起,书院将在全球范围选拔在公共服务、商业等领域意图成为领袖的1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并于2016年夏季入读。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说,招生机制最晚2014年底出炉。除去国外的80个生源名额外,中国本土将招收20人。李稻葵说,原则上,将不限制申请学生的本科高校,招收方式虽仍未制定,但肯定不会通过考研录取。

■ 背景

清华研究生培养“特区”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今年4月启动,被称为一个研究生培养的“特区”,其将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政界、商界和社会组织中的领袖人物。学院将提供全额奖学金和免费机票。

书院课程体系由清华大学与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大师合作制定,同时接受全球名师、政要指点,实行全英文授课。首期课程将设置公共政策、工商管理、国际关系3个领域,未来还计划增设工程科技学科。每名学生都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专修其中一个学科。

前日(10月24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正式奠基。这是继今年4月清华大学研究生“特区”——“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之后,该项目的再次推进。该书院坐落于清华大学中心位置,预计于2016年竣工,将成为苏世民学者项目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食与住

食堂、图书馆、健身区都在书院里

“苏世民学者项目”主要捐赠人、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先生(Stephen

A.Schwarzman)介绍,这座高达8层的书院,总建筑面积24000平米,采用合院式布局,分割出内外两个层次的庭院空间。

内部将设置大礼堂、图书馆、下沉式花园、食堂、健身区和教师公寓,学生则住在各自独立的宿舍,每8个宿舍拥有一个公共休息室,就像书院一般。在书院内部,还包括一个仿照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设计的讨论广场,用于师生与来访嘉宾做零距离交流。

这种设计与未来苏世民项目的书院模式有关。苏世民项目力主将课程、项目和住宿制书院合为一体,学生吃饭、上课、住宿都在书院完成。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食宿均实行免费。

招与学

2015年秋季全球选拔生源

2015年秋季起,书院将在全球范围选拔在公共服务、商业等领域意图成为领袖的10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并于2016年夏季入读。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说,招生机制最晚2014年底出炉。除去国外的80个生源名额外,中国本土将招收20人。李稻葵说,原则上,将不限制申请学生的本科高校,招收方式虽仍未制定,但肯定不会通过考研录取。

■ 背景

清华研究生培养“特区”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今年4月启动,被称为一个研究生培养的“特区”,其将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政界、商界和社会组织中的领袖人物。学院将提供全额奖学金和免费机票。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6

一、有关教师发展的制度规范

真道书院在有关教师发展的制度设计上主要显示为五种核心制度:“教师招聘”制度;“专科专教”制度;“开放课堂”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日”制度;“教师校外学习”制度。

1.“教师招聘”制度

学校承认教师的专业发展潜力, 人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但学校并不指望所有人都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由此, 学校在重视教师的校本研修之前, 谨慎对待教师的入职申请。

第一, 制定教师准入标准, 选择合格的教师进入学校。学校100多名教师, 其中6位博士、56位硕士。学校不惜花代价聘有经验的教师, 但总体上保持老中青平衡。

招聘教师时, 管理者重视应聘的教师对原工作学校的评价, 他们并不希望应聘教师对原工作单位表达过多的不满和抱怨。他们期望应聘教师的态度是“对过去的学校环境感到满意, 但想寻找新的发展”。这样的期望并不意味着应聘教师需要有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对他人的理解, 这是教师的综合修养而不是仅仅显示为应聘的技巧和技术。面试时尽可能安排长时间的谈话和相关的交往活动。虽然面试的教师会避免提供负面的形象, 他们很少会说他们“不爱学生”, “不愿与同事合作”。但是, 在长时间的谈话和交往活动中, 管理者还是可以从教师的谈话细节中判断教师的心理倾向和综合素养。

除了面试之外, 招聘教师时, 管理者往往“事先在外面有了解”。部分优秀的教师甚至不经过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除了现场招聘, “还会通过猎头的方式”。“作为带领的 (中层管理者) , 绝大部分是headhunt (猎头) 回来的。猎头的对象, 都是在本来的工作岗位非常出色。”真道书院的教师队伍中, 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士, “包括教统局课程发展处的总课程发展主任、大学讲师、教授, 甚至有商界管理经验的。”校长常常成为“说客”, “不断去游说这些有抱负有本领有使命的人, 去参与开发这间学校” (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 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

第二, 尽可能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 学校教师的工资略高于其它学校的教师工资 (国际学校除外) 。香港政府对教师工资有规定, 但真道学院的教师工资再“高一个点” (增加津贴) 。只有民办学校才有这个权力, 公办学校这样做是违法的。真道书院推行的“高一个点”, 让学校的教师有一个基本印象:在中小学校, 这所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是最好的。

2.“专科专教”制度

2004年, 香港教育统筹局倡议全港学校要开始实行“专科专教”。对于真道书院来说, 从创立的那一天开始, 就坚持走“专科专教”的道路。学校管理者重视这个概念, 把这个概念变成学校制度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在香港众多的学校中, 尤其是小学和初中, 教师是公认的“万事通”。很多教师需要兼任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有时那些任教的科目甚至连教师本身也不太熟悉。例如, 英语教师可能被要求任教音乐;数学教师可能被要求任教公民科等等 (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 2007年5月, 第2期) 。“很多小学的班主任除了要负责班内的关顾工作外, 亦可能要任教所属班级的大部分科目。有分析指出, 很多班主任花在关顾学生所占用的时间太多, 因而在再拨时间处理课程的事宜上, 就感到困难” (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

“专科专教”的第一个含义是让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分离, 设置专门的班主任, 让学科教师从班主任工作中解脱出来, 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员。学校也尽量不让教师承担行政任务, 尽量减轻教师“课担”。学校有专职行政人员, 也有人称之为“御用闲人”。

真道书院的设计思路是:假如班主任需要任教班里大部分的科目而不顾及他们本身的专长, 其优点是教师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学生, 其缺点是学科知识的教育不大被重视。倘若教师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专长任教, 作为专职的教学者, 他们不仅精通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 而且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细节。因此, 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时, 他们会站在知识的高端来理解知识的细节。这样, 无论在教师还是在学生那里, 高端的知识与简单的知识就会彼此牵连、相互贯通、一脉相承。教师和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理解就可能深入浅出、一以贯之。

按照“专科专教”的制度, “班主任再不需要任教自己班内某些科目, 他们将按他们自己专长去教授自己熟悉的科目。”同时, 学校“邀请合资格的学科专家从基础阶段至初中阶段任教其专长的科目, 并让他任教所有同一级别的学生。换句话说, 一名学科专家将有机会在学生不同的阶段教导他们, 教师们因而在十一年的校园生活中不断有机会照顾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

这种“专科专教”的办法虽然不能使学科教师像班主任那样熟悉学生, 但由于他们有机会在学生的不同阶段连续地与他们打交道, 学科教师也能够与学生建立稳定的交往关系。

“专科专教”的第二个含义是一个教师专门只教某个学科的某个项目, 并不负责某个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有些科目如英文科, 两至三位教师将会按他们的专长分担教担。例如在同一教学单元中, 教师甲主教聆听、会话及话剧;教师乙负责任教语文运用;教师丙则集中教授阅读和识字等” (参见真道书院提供的资料:《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这样分工虽然有知识相互阻隔的遗憾, 但是, 它既能让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而减轻“课担”, 又可以通过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而打通知识项目之间的壁垒与关节。

对教师来说, “专科专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两个条件:一是教师从烦琐的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之后, 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 发展自己的学科兴趣特长。二是教师从“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中分离出来之后, 教师不得不与负责本学科教学的教师“同工” (同事) 保持亲近的合作与商谈关系。比如, 在一同任教英语这门学科时, 哪位教师负责口语、会话, 哪位教师负责写作, 哪位教师负责阅读与识字, 这需要本学科的几位教师相互商谈, 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新课程设计为他们创造协作和合作计划的空间和机会, 这亦展转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增进其学科知识。例如教学同工之间的相互观课都是自发和普遍的;微格教学示范、分析和讨论皆由各学科主任定期组织和进行” (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 2007年5月第2期) 。

3.“开放课堂”制度

每个教师每年必须提供一次以上的“开放课堂” (公开课) 。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同事开放, 让教师的教学得到家长和同事欣赏、理解和支持。“在真道书院, 每个有主要教担的教师, 每个班级的学生, 都会参与公开课。在初期, 我们试行一版之隔的‘实时’直播。由于反应良好, 今个学年, 我们大胆实施‘实时实地’学与教!为了让家长不枉此行, 在每节公开课后, 由任教老师面向家长小结和答问” (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 2007年2月创刊号) 。

具体办法是:“在每节开放课堂之后, 负责主教的教师、课程专家和校长会分析和整合该课堂的教学法和课堂处理等, 并回答家长的提问。家长亦会被邀请提供书面的回馈和评语。……该课堂的录影片段亦会用作教师的专业发展用途, 尤其在微格教学视导方面。”课后, 开课的教师现场回应家长和同事、课程专家的提问 (学校戏称为“港人治港”, 即“讲人自讲”的谐音) 。

这种“开放课堂”制度的目的不在于评比, 也不在于分出等级。它的主要意图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并“创造了微妙的推动力去强化和持续改善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资料来自丘日谦:《港式“专科专教”之真道经验谈》, 由真道书院提供) 。

“开放课堂”制度有一个隐性的效应:在传统的“观课”制度中, 往往由学校领导或者“同工” (同事) 去观摩某个教师的课堂教学, 并在课后评价该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 当学校领导和“同工”对授课的教师作出评价时, 容易导致授课教师对领导和“同工”的拒绝和不满。如果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负面的评价, 授课教师可能会认为那是因为学校领导和“同工”的“偏见”、“成见”、“嫉妒”或“同行相轻”。但在面向家长的“开放课堂”制度中, 家长既是“持份者” (利益相关者) 又是外来的“陌生人”和“中立者”, 他们有权利期望自己的孩子获得优秀教师的优质教学。为了接受家长的检阅, “公开课堂”中的教师不得不拿出全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争取赢得家长的满意。正是为了赢得“外面人” (outsiders) 的好评,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自然地相互请教、相互帮助。因此, 教师会齐心协力, 在合作中不仅发展了教师专业水平, 而且建立了合作的教师文化。而且, 即便家长对教师的开放课堂提出不太满意的意见, 授课教师也不会轻易认为那是家长的“偏见”、“成见”。至少, 授课教师不会认为家长的负面评价来自家长的“嫉妒”或“同行相轻”。

4.“教师专业发展日”制度

学校“校历”专门安排了除了规定“开学日”、“第一学段” (共五个学段) 、“中秋节”、“国庆节”、“圣诞节假期”、“家长日”、“农历新年假期” (春节) 、“清明节”、“复活节假期望”、“劳动节”、“端午节”、“颁奖日及散学礼”等活动之外, 特别安排了“教师专业发展日”。“教师专业发展日”每月一次, 一般在当月下旬的周六下午, 每次活动时间为半天。

“教师专业发展日”为教师提供了稳定的专业交流的时间。在“教师专业发展日”, 教师在本月遇到的专业问题被提出来讨论。

5.“教师学习”制度

每年增加一个月的工资, 用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外出开会, 一年内所用经费不超过本人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一年内没有使用这笔专用经费, 该经费不能顺延。教师也可以用这笔经费购买专业书籍, 书归学校所有。鼓励教师发表教研成果, 校方提供刊印其教研成果的资助。

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 较少有空闲的时间参与校外的学术研讨会。但是, 学校制度为每个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时间与资金的权限。只要教师妥善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因教师的外出而受到干扰, 教师就可以自由选择外出学习的时间。

二、有关教师成长的文化习俗

除了看得见的制度设计之外, 真道书院尤其重视看不见的教师文化习俗的渗透与温润。教师的文化习俗显示为学校的“主流文化”。真道书院允许新教师有自己的新思维, 但新教师必须融入学校的主流文化。真道书院招聘教师之后, 也有教师离开学校。“新教师若怀旧情绪太强, 无法融入真道文化, 他会感觉辛苦, 会自动离开。” (资料来自对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的采访) 。教师离开真道书院有多种原因:一是到外校出任校长 (真道书院开办五年内, 共有两位教师到外校任校长) ;二是到大学做教师;三是去“读书”;四是“生孩子”;五是“嫁了有钱人”。也有个别教师离开学校是因为“不适应学校文化”。令学校管理者比较开心的是:有一位教师因不适应学校的文化离开了学校, 但一年后请求再次进入学校。“回来之后, 变成另外一个人” (资料来自对真道书院丘日谦校长的采访) 。

1. 在“严格”的规范之外尽可能提供“自由”的选择

真道书院重视基本的礼仪、规范, 但在基本的礼仪与规范之外, 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基本的礼仪和规范是必要的。丘日谦校长建议教师和家长“主导”孩子发展的方向, 要将自己的“期望”向孩子说明。以上茶楼为例, 成人就应该向孩子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期望:大人孩子都要好好地坐着, 不能随处走, 孩子若真要离开座位, 或要上洗手间, 就要告诉父母。如果失去基本的礼仪与规范, 就会发生种种危险动作:“一些小孩走来走去, 翻筋斗, 碰撞人, 打翻茶壶” (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 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

但是, 在基本的礼仪与规范之外, 学校鼓励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 不统一学生和教师的校服, 只建议上衣的颜色是“纯色”, 服装的料子与品牌不限。考虑到学生上体育课的方便, 学校只规定学生不穿裙子;学生的学习也尽量引导他们“自学、自理、自省”。比如, 只给教师提出核心任务而具体事务由教师本人临时接受任务或由教师本人主动承担。

学校之所以发展出“基础、拓展、通达”三个阶段, 也是出于相关的考虑。既发展严格的学术标准, 也维护学生的宽松和自由:“基础阶段 (3年) 帮助孩子循序渐进, 由幼稚园的宽松型态慢慢过渡至小学的严谨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会学、好学的态度;拓展阶段 (5年) 是扎实的课程, 要求严格, 从而巩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发挥最大的潜质;通达阶段 (3年) , 集中修读国际高等学历文凭 (IBD) , 为学生开拓本港及海外升学的机会。”在三个阶段中, “基础”阶段尤其显示出学校对学生的自由与宽松环境的维护:幼稚园毕业的孩子, 能力原本很接近, 可是, 在小六毕业生那里, “他们的水平非常参差, 有些具备接近中二的‘超班’能力, 但有些却只有近乎小二、三的极低水平。”丘日谦校长的假设和估计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之所以出现可怕的参差, 是因为“学生失去学习动机, 以致成绩急转直下。主要原因一定是被discourage, 被‘打沉’。……小孩子在幼稚园都是一群群的唱游吃茶点玩游戏, 但升上小一, 忽然间变成了一排排不准转身不准倾谈的单向学习, 还要日以继夜的应付功课测验, 一时实在难以适应, 男孩子问题尤其严重。在特别严格的学校, 加上一些对幼儿教育不大了解的老师, 有时就是一味的责罚。种种问题, 都在打跨孩子的学习动机, 甚至厌恶学校。在学习上, 难有进展。”对于一夜之间由幼稚园高班的小孩子变成小一的学生, 真道书院的新思维是“帮助他们过渡”。“孩子的学习应该愉悦的 (pleasurable) 、享受的 (enjoyable) , 所以一个学习的过渡期, 就非常重要” (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 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

2. 培育“开源节流”的新思维

学校管理者想方设法争取办学的经费, 不断扩展学校的发展规模, 让学校保持发展的势头。

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开源”, 也来自对已有资源的节约、节省使用。节约、节省的项目包括:如何装修校舍、从哪里购买何种空调、如何将工友宿舍改装成接待外宾的“宾馆”、如何为“客房”装置家具、如何开辟学校的“倾谈房”、如何将空闲的楼顶改装成室内体育馆、如何发动家长义工, 等等。

无论“开源”还是“节流”, 都致力于“摆脱羁绊, 自由翱翔”的新思维。丘日谦校长的说法是:“总是有停不了的新思维和想法”、“不能被传统框框捆绑着” (参见《丘日谦:突破框框的奇异算式》, 资料由真道书院提供) 。

并非每个教师都直接参与学校“开源节流”的新思维, 但是, 作为一种弥漫在学校所有工作中的文化习俗, 这种新思维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的所有细节。比如, 教师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打印资料时尽可能双面打印, 在备课利用集体智慧, 每周都有一个“备课节”, 等等。

3. 鼓励“教师开发课程”

为回应世界不断的转变和全球性的竞争不断增加, 香港教育统筹局对香港教育制度作了全面的检讨, 并在1998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容许学校有更多空间和自主权去塑造以学校为本的发展。”真道书院借助这个政策, 着手推行各种创新的校本课程 (参见真道书院家长会会讯:《真天地》, 2007年5月第2期) 。

真道书院的教材有多种来源:一是学校统一选择和购买;二是教师自己开发教材。即便由学校统一选用, 任课教师也需要根据香港本地的实际重新调整教材。依凭教师的自由创造, 学校课程尽可能实现三个追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长、与国际课程发展接轨、与香港课程发展配合。

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 就是教师自由创造、自我更新的过程。以林东生老师的《媒体教育》课程为例:“以前大众传媒这一类课程, 通常是大学教育的范围, 在小学开设, 没有太多的先例可援……我的学生平均只有六岁, 我不知如何向他们讲授传播理论这一科, 不知该怎样教。”对林老师来说, 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试探的过程, 经常处于“想来想去”的状态:“想来想去, 我决定先教摄影。一方面, 摄影算是我的专长之一;另一方面, 摄影本身是充满动感的行为, 对于小朋友应该有吸引力。……我其实没有教授小朋友摄影的经验, 以往我的学生通常是大学生或成年人, 教六至七岁小孩子摄影, 于我来说是全新的经验” (资料来自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编:《真道摄影集》 (1) ,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2005年版, 前言) 。这种“想来想去”的思考状态是重要的, 它给教师带来真实的专业成长。

4. 培植“教师学习”的习惯

真道书院的校长本人一直坚持学习。校长办公室摆放了各种专业图书, 校长办公室类似教师专业发展的图书室。校长办公室在装修设计时, 已经考虑了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意图。

学校鼓励教师进修, 参加研讨会及工作坊。访问世界各地的中小学。透过不断交流、更新, 激励教师自我反思, 提高专业水平, 扩阔国际视野。

5. 追求“教师合作”的精神

学校的经营并非“校长一个人跑在前面”。学校并没有成文的分工细则, 没有采用“板”的分工契约。校长把整个学校当作一个合作共同体, 遇到重大活动时, 校长“赋权” (empowerment) 给相关的管理者或教师。为了增进合作, 学校创办了“家长合唱团”和“家长学堂”, 为家长提供“怎样做一个好的家长”的专业讲座。

6. 倡导“教师平等”的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度 篇7

关键词:陈家祠 当今校园 借鉴 继承

一 陈家祠的概况及其建筑布局

广州陈家祠又称为陈氏书院,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的恩龙里,是一座闻名中外的清代岭南民间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祠,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岭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岭南特色鲜明,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一座民间宗祠建筑,被誉为“中国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二)平面布局

陈家祠作为祠堂书院建筑,平面布局严谨对称,建筑物与庭院都是以矩形为主,形成了典型的建筑绕庭的布局。陈家祠坐北朝南,主次分明,全院占地近1.5万平方米,采用了“三进三路九堂两厢”的布局形式,设有前、后、东、西四个院子,由19座建筑物所组成的。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穿插六院六廊,规模宏大,相互形成空间的渗透和借景。

主题建筑群平面呈正方形,宽80米,深80米,规整的建筑平面与不规则的外围庭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宗祠书院的严肃,庄重的气氛,但又不失活泼,死板的景象。前庭院较后庭院开阔宽敞,这种前疏后密,前高后低的布局作用是起到通风,挡雨的作用,是根据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而设计的。

祠堂与书院合一,主体三路建筑为祠堂的布局,现在改为展厅,主要展示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两厢建筑原本是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场所,现在作为商场及演示厅,体现了岭南建筑兼容实用的特点。

二 陈家祠建筑特色分析

岭南传统庭院是一种以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并且大多数都是建在不大的空间上,因此庭院的建造力求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获得层叠错落和曲折迂回的效果,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

陈家祠是典型的三进式平庭,平面布局严谨对称,采用中轴线组织主体空间,轴线是主体建筑居中布置的基准线,也是对整个空间变化的一个线索。采用中轴线的布局方式形成一种连续的感觉,使得整个建筑群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空间序列流畅、严谨而庄重。同时也会给使用者心理唁示,特别是空间等级方面。在陈家祠中,等级与功能是层层递进的,第一进为门厅,是外来人员与内部人员过度的空间;第二进为正厅,是族人聚会交流的,处理本族事物的贤聚堂;第三进为祠堂,是祭祀,摆放祖宗牌位的空间。根据传统观念,最末端的应该是等级最高的空间。中轴线两边的建筑是属于辅助建筑的,在形式,尺度上都会随之减小,主要用于本族学子读书,宿舍的场所。它们也有独立的进出口以供使用,形成了不同的人流走向,进而体现建筑等级的特征。

虽然陈家祠的空间规模不大,但给人的感受确是丰富而独特。因为它综合运用了多种空间设计的手法,成功实现了手法对建筑空间效果的控制。接下来,对陈家祠所运用的空间手法进行分析。

(一)对比法

陈家祠在控制空间效果运用的最多的手法为对比法:建筑物体型的对比;界面虚实的对比;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对比;院落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对比、明亮与昏唁的对比等。例如,首进正厅明间与次间屋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意将正厅的屋顶抬升,像侧厅,厢房屋顶都是略低的,形成高低错落的丰富视觉效果,强化了主体建筑,也加强轴线的视觉感。

(二)围透法

想要营造出丰富,错落有致的空间,就必须在空间布局中巧妙的运用空间的围透关系。陈家祠主要运用围透法的是在建筑和院落界面的处理效果上。陈家祠的庭院式用连廊来分割,这样会形成一大两小的庭院格局,以小衬大,突出主体建筑。而连廊采用的铸铁柱子正是因为它体积小,轻盈来增加连廊的通透性,形成三个庭院的渗透关系。而三进的正厅都是采用通透的木雕屏风围合界定,这样形成了室外与室内的相互渗透,同时让整体的建筑显得更加轻盈,弱化了繁杂的装饰带来的厚实感。在陈家祠中,窗、栏杆,墙的界面都是采用这样通透的手法,不仅消除了建筑布局紧凑的封闭感,而且也起到了通风的效果,符合岭南的气候特征,也尽显岭南建筑特色。

(三)宗祠书院营造文化品性的意境

陈家祠的文化功能有“讲学”和“祭祀”。“讲学”形式多样,以培养自由讲学、师生平等、勇于创新的优秀学风为目标;“祭祀”包括尊师、重道、崇贤、尚礼等内容,起到人格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双重作用。围绕着这两大功能,书院建筑自然而然就体现出了浓郁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情趣。

很多书院会使用大量的画、匾额、对联等艺术形式来体现其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营造出令人无限遐想的“心里空间”,而且也能延续“历史空间”。陈家祠也不列外,在贤聚堂的十二扇隔扇,它的屏风采用“之”字形构图,上面雕刻有从商周至宋代的历史传奇故事。如“渭水访贤”、“六国大封相”、“韩信点兵”、“郭子仪祝寿”、“李太白退番书”、“薛仁贵大战盖苏文”等文人雅士生活为题材的装饰。不仅是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体现传统儒家忠孝,忠君报国的思想。这种形式的木隔扇规模大,雕刻精湛,而且非常具有岭南的地方特色,它是在传统木雕手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双面镂雕的岭南技法刻制而成。在书院里有些提额,利用这些经典的字句,勉励求学者,激发其进取精神。例如“道攒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意为陈姓子弟在陈氏书院内欢聚一堂,子孙繁荣昌盛;能在今后取得好的成就。不仅是利用字、画来鼓励子弟奋发读书,更是在建筑装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最惹人注意的装饰是在陈氏书院屋顶正脊上有一对陶塑鳌鱼,鳌鱼原为传说中的海中大龟,龙头鱼尾好吞火,立在屋脊上,有防火避灾的用意。同时由于民间把高中状元成为独占鳌头,所以陈氏书院特意把鳌鱼作为脊饰,期望学子独占鳌头,高官显贵。

书院文化氛围最高层次的营造,就是实现中国文化与自然风景的契合。从庭院布局的穿插换景到书法碑刻艺术的渲染和植物的配景,都是为了达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都是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品性的综合体现。书院继承了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但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境地,它所营造的是“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这种规划景观设计也给后来的校园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陈家祠继承了岭南传统“以自然为宗”的审美追求。意境上,既要传达书院的威严,严谨的精神;又得追求一种自然淡雅,清新活泼的情趣。所以庭院通过配置植物、山石等装饰陈设来体现整个书院的自然氛围。

三 现代校园对古代书院的借鉴

(一)选址

现代大学校园是集学习、生活、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学生思想素质、性格的培养要比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古代书院选址时就非常注重人文环境,为学生提供富有山水情怀的环境,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在选址时,可以借鉴古代书院,选择有一定历史气息、自然宁静的环境。因为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有益于调节人的情绪,而情绪的变化则会影响学习,所以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校园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在选址这一方面,现代校园应继承传统书院的理念。

(二)布局

因为现代校园的布局不仅要满足功能的划分,对交通的设计也更为严格。所以校内的建筑可以秉承古代书院的轴对称的原则,采用主次分明的对称轴布局,选择某个或某几个轴线作为对称轴,使得建筑对称林立,也凸显主题建筑物的威严。

(三)文化氛围的营造

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每一个文化传播场所最应具备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书院是非常注重文化底蕴的,都是会用一些名家名作点缀书院,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所以,就更应该借鉴传统书院营造文化的氛围。我们可以进到一些老校园看到树木浓密的人行道、历史悠久的建筑物,还有静谧的休憩场所,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现在许多新校园做的就无法企及了,缺乏文化因素,这样会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我们要加强校园建设的文化性。因此,在现代高等院校校园规划时,应通过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地等的设计,在教育、象征、视觉和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又能够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四 结语

上一篇:寻爱却不知爱时时都在征文下一篇:护理站护理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