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2024-08-15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通用6篇)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篇1

实验目的:

1.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此类实验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思维;

记忆合金水车: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材料,它可以记住加工好的形状,当外力或温度改变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只要适当的加热就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该装置让所选记忆合金周期性地与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接触,形状随之周期性地变化,从而驱动水车轮的转动,形象地展示了热变为功的过程和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和用途。

该种形状记忆合金为镍钛合金,有双程记忆功能(即能记忆温度高低两种情况下的形状)可以有上百万次的变形和恢复。镍钛合金还有相当好的生物相容性,相变温度较低,约在40-50℃,医学上用于脊柱侧歪、骨骼畸形等的矫正。低温差热机:可以利用比环境温度高4℃的任何热源,使一组活塞运动并推动转轮运转,是一种很好的利用低温热源的热机,可以利用不高的温度差实行热工转化。主要应用在于能利用传

统热机无法利用的能量来源。

经典置换式热气机:利用酒精灯的热量驱动一组活塞、连杆和转轮往复运动,工作物质为封闭在透明活塞筒中的空气。活塞和工作物质在往复过程中完成吸放热和能量转化,工作过程形象直观,是对热力学定律和热机原理极好的阐释。其透明活塞材料为石英玻璃,主要特点是热胀冷缩系数小,透光性好。耐腐蚀性强。

投影式伽耳顿板:可以用来验证大量随机物理事件共同遵循的统计物理规律。统计物理规律因等概率假设则其结果可靠,在应用方面很广泛,比如相对论基本假设的提出等等。

辉光盘:利用低压气体分子在在高频强电场中激发、碰撞、电离、复合的过程,外界声音影响电场分布从而影响电子运动,在盘上显示出形状变化的荧光。

昆特管(声驻波演示):利用管中泡沫小球在声驻波场中形成的“泡沫墙”将看不见的声波显示出来,实现了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该装置的缺点是无法消除静电的影响:泡沫小球帖在管内壁上。

气柱共鸣声速测量装置:通过气柱共鸣测量

声速。

热声效应演示仪:所谓热声效应是指在可压缩流体的声震荡与固体介质之间由于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均能量。相当巧妙地利用谐振管中声驻波的能量,将热声堆下面的能量“泵”到上面来,使热声堆上下产生将近10℃的温差,是一种声制冷的方法。

其工作过程为:谐振管上部为一个热声堆,下部为一个扬声器。扬声器发出的声波在谐振管内形成纵向驻波。热声器下部声压增大时,推动气团向上运动,并因压缩而升温,将热量传给声堆。声压下降时,气团向下运动,但热声堆温度下降较少,于是向热声堆上部输热。热声堆中无数气团每次振动都吸收一定热量向上传输,热量不断地被从低温区泵到高温区,从而实现了声制冷。

伯努利悬浮盘:该装置形象地显示了伯努利方程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因流速大压强小,悬浮盘克服了自身的重力悬在空中。

傅科摆:它使我们不依赖于相对天体的运动就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单摆由于不受垂直于摆平面的力,摆平面应该保持不变。但傅科摆让我们看到了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太原的转动周期为39.1小时),赤道上是不转的,南北两极转动周期为24小时。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是带动这固定在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傅科摆的角度盘),而摆锤、空气、水流由于惯性还是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就构成了相对运动。

看得见的声波:利用生理上的视觉暂留效应,将声波可视化,助于理解。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将纵波显示为横波。

椎体上滚:实验中的椎体由高处滚向低处,与我们传统观念不符。但实际上椎体在上滚的过程中,重心是下降的,与物理规律统一。本实验告诉我们表象与本质有时候是完全相反的。

角速度矢量合成演示仪:让一个转轮绕俯仰角可改变的水平轴转动,再让它同时参与绕竖直轴的转动。水平轴转的俯仰角会随着绕竖直轴转动的方向和转速而变化。该装置能形象地反应角速度合成的矢量性。

转动惯量演示仪:

离心加速器:原理是角动量守恒,施加的力在转轴上(没有力矩)

进动仪:可直观地演示刚体的进动和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回转仪:在改装置中转轮不会因重力作用而落地,而是产生了进动(即轮轴绕立柱的转动),显示了转动系统的进动规律。

利用刚体定轴转动轴的指向性,制成惯性指导陀螺仪,精准指向。

范式起电机:上下两个圆辊用环形橡胶带连接,电机带着高速转动。摩察产生的静电在上辊,下辊的静电导入大地。这样使得电极球上的电荷越来越多,产生很高的电位。用于演示静电作用、尖端放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

安培力演示仪: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产生力的作用,可以直观地观察安培力的方向、大小随线圈、磁场的变化规律。

高压静电电压表:利用静电力推动光点移动,可在标尺上独处数据。

帕尔贴效应仪:不同的导电材料的电子能量不同。将两种导电材料接触后连入电路,向具有低能态电子材料流入的电子有将多余的能量传给晶格是材料升温,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向高能态电子材料流入的电子将从晶格获取能量使之降温,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本装置直接

通过手型处直接感受这种制冷制热的过程。选用帕尔贴效应明显的材料如三碲化二铋(帕尔贴效应温差可达67℃)可制冷制热。最广泛的应用为车载冰箱。

法拉第楞次定律:金属壳相当于密绕线圈,镂空金属壳相当于疏绕线圈。通过铁块下落的速度自身的对比和与铝块降落速度的对比,将楞次定律直观表示出来。

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

磁阻摆:很好地阐释了楞次定律的内涵: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总是阻碍感应电流。大量应用于仪表指针,使之便于快速度数。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篇2

同声传译实验室主要是用于同声传译教学的实战训练, 同声传译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翻译练习, 原语概述练习、文本视译训练、同声传译训练、交替传译训练、以及同传模拟会议功能等等, 此外也适用于口译训练等。同声传译实验室设立后, 能够实用于本专业口译训练和同声传译模拟。

1 实验室建设基本要素

当您用SANAKO Lab 100作为教学工具时, 会涉及到以下重要的概览和说明。您可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不同课程 (Session, 即不同的学习组) , 在不同课程中您可进行不同的具体学习活动 (Activity) , 譬如听力理解, 录音回答等等。您也可将整个班级归入到一个课程中。

1.1 程序定义

基于课程理念的SANAKO Lab 100程序是指, 您可针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差异, 让他们在各自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学习资料。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可以学习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习资料, 从而获得最大的学习裨益。

1.2 程序活动

SANAKO Lab 100里的多种活动, 给您提供了高效率和多用途教学需求的全部。除基础练习外, 您还可以制作测验, 练习同声和分段翻译。

1.3 程序内容

Lab 100的使用简单又有趣, 这是因为它的外观和功能都是针对无干扰流畅教学环境需求而设计的。使用SANAKO Lab 100教学过程中, 您无需担心操作错误步骤, 因为控制按钮状态会随着活动过程的进展, 自动作相应的改变。SANAKO Lab 100语言学习中心是由下列组件组成:教师计算机上的图形用户界面 (GUI) , 节目源接口 (PSI-Program Source Interface) , 媒体存储单元 (MSU-Media Storage Unit) , 系统连接单元 (SCU-System Connection Unit) 以及用户音频面板 (UAP-User Audio Panel) 。

1.3.1 节目接口

节目源接口 (PSI) 可通过其输入孔与任何外部音频源连接也可与学生相连。

1.3.2 存储单元

媒体存储单元 (MSU) 是所有师生录音储存的地方。它是个独立的数字单元, 用来保存您要访问的音频文件。教师可从教师计算机中复制媒体文件到媒体存储单元, 每个学生录音时间最多可达99分钟, 而节目源文件则可达到120/240个小时。

1.3.3 连接单元

系统连接单元 (SCU) 用于连接媒体存储单元, 学生和教师音频面板, 外部音频源 (经节目源接口) 的设备, 确保学生、教师及外部音频源之间的声音连接成功建立;

1.3.4 用户面板

用户音频面板 (UAP) 就是学生用户界面。它位于每个学生课桌上, 也是SANAKO Lab 100用户界面的一部分。音频面板上的控件对音频源所起作用可是:调整音量、设置或删除书签以及回答测验问题。教师端也配备了一个教师用户音频面板;

1.4 课程设置

SANAKO Lab 100中, 活动是指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 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SANAKO Lab 100中, 课程是指一些设置, 您和学生可在其中进行不同练习。例如, 您可让一组学生进行发音练习, 而另一组学生进行听力理解。而你要做的就是创建两个课程, 一个用作模仿训练而另一个则用作听力理解。对于每个课程, 您都需要选择参与者、执行的活动以及音频源 (例如, 在模仿训练中选择MP3音频文件) , 然后再为参与的学生开始他们要进行的活动。

1.4.1 编制活动

SANAKO Lab 100语言教学中心包含以下预先编制好的活动:听力理解、模仿训练朗读练习、电话对话、配对讨论、小组讨论、同声翻译、分段翻译、录音回答测验、AP®考试、自学模式、音频点播。SANAKO Lab 100课程中, 您可将预先编制好的活动中的练习分配给学生。选中相应的活动后, 教师屏幕上的课程视窗界面将给出指导您进行活动的步骤。

1.4.2 课程活动

课程是指一组正在进行某项学习活动的学生。您可自由选择参加者数量;一个课程可包含单独学生, 一组学生或者整个班级。总共可建立三个课程。课程是SANAKO Lab 100课堂的关键, GUI设计中体现了使用课程的理念。SANAKO Lab 100采用不同颜色标记正在进行的不同的课程, 您可从屏幕上直观地地观察相关信息及正确的学生图标。

1.4.3 工作模式

除了可以将学生设置和加入到课程内进行指导外, Lab 100还允许你设置自我方式工作模式, 用于学生音频点播和自学。这些自学工作台可被安置在网络内不同教室中的任何地方, 学生可随时使用它们进行自学和听读学习资料练习;或者作为视听教室供学生自学使用。自我访问模式可以在常规的课程方式操作之外运行, 可不需要教师控制。教师可定义供自我访问模式使用的MSU文件列表, 学生可使用学习资料进行独立学习。需要时, 教师还可呼叫自我访问小组。

1.5 软件安装

1.5.1 光驱显卡

支持Microsoft®Windows®XP或者Windows VistaTM分辨率1024 x 768或更高, 支持16位颜色声卡DVD光驱鼠标网络适配器COM端口 (仅用于AA Lab)

1.5.2 启动管理

将Lab 100 CD-ROM插入您计算机CD-ROM驱动器中, 安装向导会自动启动。如未启动, 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 选择CD ROM驱动器, 然后双击‘Setup.exe’文件。选择安装路径。安装完成时单击OK, 无需重新启动。

1.6 硬件安装

1.6.1 媒体存储

媒体存储装置 (MSU) 。它是个媒体仓库, 教师音轨可保存或复制到它里面。储存在这里的音频文件可被传输到学生音频板。该模块对节目源文件的最大存储容量可达120小时。媒体存储装置对节目源文件的最大存储容量可达240小时。

1.6.2 串行接口

系统连接单元 (SCU) 。如果系统中不包括媒体存储装置 (AA Lab) 的话, 系统串行接口是必须的。串行接口能将教师电脑连接到系统连接单元并将外部音频源设备 (例如MP3播放器, 磁带录音机等连接到系统连接设置。使用双通道节目源接口, 用户可连接两个外部音频源到单个系统连接设置 (SCU) 端口。

1.6.3 用户面板

用户音频板 (UAP) 。用户音频板是桌面嵌入型, 用金属板安装位于每个学生位置, 它是学生用来参加Lab 100课堂的工具。教师也有一个用户音频板。在课桌上打个洞, 在课桌下紧固螺钉, 这样就可牢固地附加在学生课桌上。

1.6.4 面板教学

教师电脑 (计算机) 。用于控制学生面板和教学。

Note:以上数据须根据同传室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 结论

Lab 100多媒体教学环境含有对有效而愉快的教与学来说不可或缺的所有基本特点和功能。教师是学习活动不可置疑的中心, 拥有一套教学管理工具, 也从各种能让其评估学生课堂表现和记录学生进步过程的方法中获益。另外, 创新能力也会产生出新的学习材料。Lab 100为学生的口语练习和基于课本的练习提供了最佳的工具。学生声音录制功能使他们有广阔的机会来用目的语进行互动。学生也会因享有用来进行独立学习或补充学习的资源而获益。独立的扩展模块可轻易地对Lab 100的基础平台进行升级和提升, 从而使其成为一套灵活的可修改的软件解决方案, 能适应老师们特定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 同声传译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同传口译员在市场上有强劲需求。截至2013年初, 招收翻译硕士院校共有158所。由此可以推出国内仍有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同声传译的课程, 更不用提同声传译教育基地了。该类课程多只在设立翻译系或是翻译专业的院校中出现, 甚至有可能在该类院校也不够完备。因此适时地在普通高校中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同声传译课程, 迎合社会, 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的、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D.塞莱斯科维奇, M.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 李胥森, 史美珍译.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27-29.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33-35.

[3]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52-53.

[4]杨承淑.从经济性原则探讨顺译的运用[J].中国翻译, 2002 (11) :19-21.

[5]万宏瑜, 杨承淑.同声传译中顺译的类型与规律[J].中国翻译, 2005 (5) :28-29.

[6]邱琼.重述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D].2005.

[16]刘祖培.翻译等值辩[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2) :1-4.

[17]陆刚.论文章标题英译的功能对等[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28-31.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 应变片;静态应变仪;动态应变仪;电桥;拉伸机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41-01

1 标定试验

1.1 利用YE29003B应变标定仪标定动态应变仪

1)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接入动态应变仪中:接完后相应的接口通道指示灯变暗,选折合适的拱桥电压和增益。本文选取:10V和2K欧姆,通道为3通道。

2)先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拨到0欧姆,然后将动态应变仪选定通道电压调零,按下AUTO按钮机器会自动调零,若没有完全为零,可以用螺丝刀调节左边的微调FINE。

3)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拨到1000欧姆,调节动态应变仪选定通道电压,并使其成为整数。

4)将YE29003B应变标定仪分别拨到800、600、400、200、0欧姆,记录每组的电压。

5)处理数据、得到回归曲线,由图可知应变与电压的关系。

1.2 模拟标定动态应变仪

本实验是用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接好电桥,模拟应变。因为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就是,在某变形点应变片会随之变形,从而自身电阻改变,导致电桥不平衡。如此标定动态应变仪时完全可以用可调电阻代替应变片。

将可变电阻调到59880欧姆,将动态应变仪调零后接入刚调好的可变电阻,再将接入可变电阻后的电压调到整数。

依次调节可变电阻使分别其为74880欧姆、99880欧姆、149880欧姆、299880欧姆,并照如上操作得到五组电压如下表:,然后和YE29003B应变标定仪得出结论比较。

2 弯曲、拉伸试验

2.1 拉伸试验测量弹性模量E,泊松比v

1)应变片的粘贴、连接仪器。因为要测两个量故使用两片应变片,一片测纵向,另一片测横向,贴片贴好后将两片应变片接入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的两个不同通道中,并接成1/4桥电路,其中纵向应变接入通道1,横向应变片接入通道2。

2)试样加载、数据收集。摇动YE6253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台的加力手柄,使试样受拉,同时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会显示拉力和应变,选取合适的数据并记录。本文中以拉力为准,大约隔50N到100N记录一组数据。每次记录时先点通道1,记录纵向应变,再点通道2,记录横向应变。

3)数据处理,计算E和v。用Excel处理得到的数据并绘图,由竖向应变-应力图可得弹性模量E。由竖向应变和横向应变可得泊松比v。

2.2 弯曲试验正应力试验

1)试验用三点弯梁、应变片粘贴及电桥接法。本实验所用材料为已粘贴好五片应变片的三点弯曲梁:五片应变片(至上而下)本别测量上表面、中性层与上表面间、中性层、中性层与下表面间、下表面五个位置的应变,故有五片应变片接入YE2538A程控静态应变仪中,每片接入不同的通道中,规定应变片按至上而下的顺序接入通道1至通道5。

2)测量五点应变并与理论作比较。实验前先调零,测试时将拉力规定为某一特定值,本文使用600N,加载后先按通道1,記录上表面应变片的应变,以此类推测得其他点的应变。为消除误差,此过程复测量三次,每次拉力一定,取三组数据平均值。最后与理论值比较,得应变平均值,实际应力值,应力理论值和相对误差=|σ实-σ|/σ。

3 K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描述

本实验用的是截面为18.1*18.1的正方形梁,简支梁表面放一幅梁,中点受集中力并用千分尺测梁中点位移。应变片贴在上下表面,测出梁上下表面的应变量。由《力学CAT基础》推导K片的值。

3.2 K片的推导

根据《力学CAT基础》,纯弯梁应变与应变片电阻率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供货应变片粘贴在梁的纯弯区段内下表面,应变片纵向与梁的轴线方向重合,给定载荷后通过绕度计测量纯弯梁在加力线上的位移f,并由材料力学梁弯曲公式计算出应变片粘贴处梁的应变:

ε纵=fh/(l2+f2+fh)

1)用电阻仪表在贴片前测出应变片的阻值R;

2)将应变片和温度补偿片接入应变仪桥路调零后,按给定载荷P加载到位后测出应变仪的电压输出V;

3)将载荷卸去并使应变仪调零,随后对测量应变片电阻并联一个可调电阻仪,而后调并联电阻值到Rn,使对应应变仪的输出电压仍为V。此时应变片和外并电阻Rn的总电阻为:RRn/(R+Rn);

4)根据1)、3)步得到的电阻数值可以求出电阻变化率为:

ΔR/R=[RRn/(R+Rn)-R]/R=-R/(R+Rn)

5)灵敏系数Κ片的测量结果为:

Κ片=|ΔR/R|/ε纵=|ΔR/R|l2/fh

3.3 测量ε仪、千分表读数f

测出数据千分表读数f,ε仪(µε),ε纵(µε),△R/R,拉力(N)。由ε纵(µε)—△R/R曲线可得K片的大小。

4 COD引伸计标定、测量裂纹长度

4.1 COD引伸计侧线

因COD引伸计的五条输出线是混乱的我们必须对此整理,方法如下:

首先,COD引伸计内部桥路如下:

引线是4条桥线加一条地线,每个电阻120欧姆

如对于1线,将其和其他颜色的先接到欧姆表上若读数为90可知是1、4两端或1、3两端,二若欧姆表上若读数为120可知是1、2两端,这样便知道电桥的内部链接只要将对面的两端接入YE29003A盒中的V+、V—,或IN+、IN—中即可。

4.2 COD引伸计位移与动态应变仪电压的关系

在使用COD引伸计前必须标定引伸计位移与动态应变仪电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进行下一步试验。

4.3 测量裂纹长度

(本实验使用柔度法来测量裂纹长度,试验在弹性范围内进行,每次试验加载一次并马上卸载同时记录载荷与位移关系。

根据SET柔度公式:a/w=β0+β1µ 其中:β0=1.0056;β1=-2.8744

µ=1/(1+sqrt(E`*BefC));Bef=B-(B-Bn)/B

a是裂纹长度;B为式样的厚度,W为其宽度;测得B=2mm,W=18mm,E是弹性模量,C是测得的柔度即本实验的δ。

将数据代入得:a。

参考文献

[1]蔡立勋.力学CAT.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仿真实验报告 篇4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2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交通仿真实验

实验名称:

基于 M VISSIM 的城市交通仿真实验

业:

交通工程

级:1002 班

号:

U201014990

名:

李波

指导 教师:

刘有军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3

实验时间:

2013.09 ----

2013.10

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三:

信号交叉口全方式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四:

信号协调控制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效益的比较分析

实验报告五:

公交站点设置对交叉口运行效益的影响的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六:

城市互通式立交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实验报告七:

基于 VISSM IM 的城市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综合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报告一:

无控交叉口冲突区设置与运行效益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交通仿真系统 VISSIM 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其基本功能的使用.二、实验内容

1.认识 VISSIM 的界面;2.实现基本路段仿真;3.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4.设置路径的连接和决策;5.设置冲突区

三、实验步骤

1、界面认识:

2、(1)更改语言环境—(2)新建文件—(3)编辑基本路段—(4)添加车流量 3、(1)设置检测器—(2)运行仿真并输出评价结果 4、(1)添加出口匝道—(2)连接匝道—(3)添加路径决策—(4)运行仿真 5、(1)添加相交道路—(2)添加车流量—(3)设置冲突域—(4)仿真查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时间;

行程时间;

#Veh;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3600;

18.8;

24;可知:检测器起终点的平均行程时间为:18.8;

五、实验结论

1、检测器设置的地点不同,检测得到的行程时间也不同。但与仿真速度无关。

2、VISSIM 仿真系统的数据录入比较麻烦,输入程序相对复杂。

实验报告二:

控制方式对十字交叉口运行效益影响的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十字信号交叉口处车道组设置、流量输入、交通流路径决策及交通信号控制等仿真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1.底图的导入 2.交叉口专用车道和混用车道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3.交通信号设置 4.交叉口冲突区让行规则设置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三、实验步骤

1、了解基础数据 2、(1)新建文件—(2)加载底图—(3)调整比例—(4)保存工程文件和底图配置文件 3、(1)东进口直行仿真—(2)东进口右转仿真—(3)东进口左转仿真—(4)西进口仿真—(5)其他各进口仿真 4、(1)定义信号控制机—(2)设置固定配时类型信号灯组—(3)设置固定配时类型信号配时方案—(4)设置其他进口信号控制—(5)设置优先原则 5、(1)添加相交道路—(2)添加车流量—(3)设置冲突域—(4)仿真查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仿真演示

如下图。数据设置正确,仿真运行正常流畅。

五、实验结论

1、十字信号交叉口处车道组设置、流量输入、交通流路径决策及交通信号控制等仿真操作十分复杂,参数设置过程繁冗、工作量大,设置过程中需要精细。认真。相关参数需要事先计算好,明白原理,然后正确录入。

2.交叉口的车道连接要异常小心,否则容易出现行车错误。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报告三:

信号交叉口全方式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常用检测器的设置方法,通过改变车速分布、交通组成(车辆构成)以及交叉口控制方式分析不同条件下各种交通评价参数的变化。

二、

实验内容

1、常用检测器的设置与评价结果输出 2、改变车速分布 3、改变车辆构成 4、无信号交叉口的相关设置

三、

实验步骤

1、(1)新建文件—(2)加载底图—(3)调整比例—(4)保存工程文件和底图配置文件

2、常用检测器设置与评价:

1)改变车道长度 2)为东进口和西进口重新添加车辆 3)为东进口和西进口添加路径决策 4)在西出口车道 1 上设置数据检测器 5)对车辆数量及占有率进行评价 6)在其他出口车道上设置数据检测器 7)对其他进口车道上的行程时间和延误进行评价 8)设置排队计数器 9)对排队长度和排队次数进行评价 10)设置节点 11)节点评价设置

3、改变车辆分布与车辆构成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1)新建期望车速分布 2)新建车辆构成 3)改变裕华路上的车辆构成 4)使用节点方法进行评价

4、改变交叉口控制方式 1)删除交叉口处的所有信号灯 2)交叉口处的冲突区域集设置 3)3D 模式下仿真查看 4)查看节点评价文件 5)将让行交叉口改为停让交叉口 6)3D 模式下仿真查看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1、西出口断面数据检测

数据检测断面

1: 检测断面 1: 西出口 1 措施: 数据检测断面编号 从: 统计平均间隔的起始时间 到: 统计平均间隔的结束时间 车辆数量: 车辆数 占有率: 占有率 [%]

措施;从;到;车辆数量;占有率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

;

;;

;

;

;全部车辆类型;全部车辆类型 1;0;600;21;0.02、四个断面上车道数量与占有率检测

数据检测断面

1: 检测断面 1: 西出口 1 数据检测断面

2: 检测断面 1: 西出口 1, 2: 西出口车道 2, 3: 西出口车道 3, 4: 西出口车道 4 数据检测断面

3: 检测断面 5: 南出口车道 数据检测断面

4: 检测断面 6: 东出口车道 1, 7: 东出口车道 2, 8: 东出口车道 3, 9: 东出口车道 4 数据检测断面

5: 检测断面 10: 北出口车道

措施: 数据检测断面编号 从: 统计平均间隔的起始时间 到: 统计平均间隔的结束时间 车辆数量: 车辆数 占有率: 占有率 [%]

措施;从;到;车辆数量;占有率

;

;

;;

;

;

;全部车辆类型;全部车辆类型 1;0;600;21;0.0 2;0;600;211;0.1 3;0;600;57;0.0 4;0;600;177;0.1 5;0;600;35;0.03、东进口直行车道上行程时间与延误

(1)延误

编号

1:行程时间检测段 1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时间;

延误;Stopd;Stops;

#Veh;Pers.;#Pers;车辆类别;全部;;;;;;

编号:;

1;

1;

1;

1;

1;

1;

3600;

14.0;

8.6;

0.46;

174;

14.0;

174;

全部;

14.0;

8.6;

0.46;

174;

14.0;

174;

(2)时间 编号(东进口直行):从路段

在6.3 m 到路段在132.6 m, 距离

354.4 m

时间;行程时间;#Veh;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名称;东进口直行;东进口直行;

3600;

38.3; 174;4、东进口排队长度

排队计数器

1: 在路段位于

50.300m

均值:在时间间隔中的平均排队长度[m] 最大值:在时间间隔中的最大排队长度[m] 停车:排队车辆中的停车次数

时间;平均;最大;停车;

编号:;

1;

1;

1;

600;

10;

57;

71;5、节点评价数据

节点 1:

裕华路与育才街交叉口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节点: 节点编号 车流: 移动(方向 从-到)车辆(全部): 车辆数, 全部车辆类型 人均延误(全部): 人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延误(全部): 车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Stops(全部): 车均停车次数, 全部车辆类型 t 停车时间(全部): 车均停车延误[s], 全部车辆类型平均排队:平均排队长度 [m] 最大排队: 最大排队长度[m]

节点;车流;车辆(全部);人均延误(全部);延误(全部);Stops(全部);t停车时间(全部);平均排队;最大排队;

1;东-西;

174;

13.4;

13.4;

0.46;

8.6;12.7;61.4;

1;东-北;

12;

13.8;

13.8;

0.50;

9.7;

1.3; 19.2;

1;东-南;

13;

26.4;

26.4;

0.77;

20.7;

3.1; 13.9;

1;西-东;

146;

12.7;

12.7;

0.45;

7.8;

9.5; 60.0;

1;西-北;

11;

26.6;

26.6;

0.73;

19.2;

3.4; 19.9;

1;西-南;

27;

15.2;

15.2;

0.59;

10.1;

3.2; 19.5;

1;南-东;

10;

82.3;

82.3;

1.90;

64.2; 55.9;99.9;

1;北-西;

16;

25.3;

25.3;

0.69;

18.0; 20.4;63.1;

1;南-北;

12;

92.8;

92.8;

2.08;

70.6; 56.1;99.8;

1;南-西;

21;

107.0;

107.0;

2.76;

82.3; 56.2;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99.9;

1;北-南;

17;

29.3;

29.3;

0.65;

21.4; 21.0;63.1;

1;北-东;

22;

42.2;

42.2;

1.00;

32.7; 21.0;63.1;

1;全部;

481;

23.7;

23.7;

0.69;

16.8; 22.0;99.9;

0;全部;

481;

23.7;

23.7;

0.69;

16.8; 22.0;99.9;6、改变车速分布与车辆构成后的节点评价

节点 1:

裕华路与育才街交叉口

节点: 节点编号 车流: 移动(方向 从-到)车辆(全部): 车辆数, 全部车辆类型 人均延误(全部): 人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延误(全部): 车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Stops(全部): 车均停车次数, 全部车辆类型 t 停车时间(全部): 车均停车延误[s], 全部车辆类型平均排队:平均排队长度 [m] 最大排队: 最大排队长度[m] 节点;车流;车辆(全部);人均延误(全部);延误(全部);Stops(全部);t停车时间(全部);平均排队;最大排队;

1;东-西;

172;

14.8;

14.8;

0.46;

9.2;16.2;75.5;

1;东-北;

13;

17.3;

17.3;

0.62;

13.0;

2.3; 20.1;

1;东-南;

13;

23.6;

23.6;

0.62;

18.3;

3.6; 13.5;

1;西-东;

146;

14.3;

14.3;

0.49;

8.6;12.1;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65.4;

1;西-北;

11;

36.4;

36.4;

0.91;

29.0;

3.7; 19.2;

1;西-南;

28;

13.3;

13.3;

0.46;

9.3;

3.1; 24.9;

1;南-东;

10;

82.3;

82.3;

1.90;

64.2; 55.9;99.9;

1;北-西;

16;

25.3;

25.3;

0.69;

18.0; 20.4;63.1;

1;南-北;

12;

92.8;

92.8;

2.08;

70.6; 56.1;99.8;

1;南-西;

21;

107.0;

107.0;

2.76;

82.3; 56.2;99.9;

1;北-南;

17;

29.3;

29.3;

0.65;

21.4; 21.0;63.1;

1;北-东;

22;

42.2;

42.2;

1.00;

32.7; 21.0;63.1;

1;全部;

481;

24.9;

24.9;

0.70;

17.5; 22.6;99.9;

0;全部;

481;

24.9;

24.9;

0.70;

17.5; 22.6;99.9;7、让行规 则下节点评价

节点 1:

裕华路与育才街交叉口 节点: 节点编号 车流: 移动(方向 从-到)车辆(全部): 车辆数, 全部车辆类型 人均延误(全部): 人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延误(全部): 车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Stops(全部): 车均停车次数, 全部车辆类型 t 停车时间(全部): 车均停车延误[s], 全部车辆类型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平均排队:平均排队长度 [m] 最大排队: 最大排队长度[m]

节点;车流;车辆(全部);人均延误(全部);延误(全部);Stops(全部);t 停车时间(全部);平均排队;最大排队;

1;东-西;

173;

0.4;

0.4;

0.00;

0.0;

0.0;

0.0;

1;东-北;

12;

0.7;

0.7;

0.00;

0.0;

0.0;

0.0;

1;东-南;

14;

1.8;

1.8;

0.07;

0.0;

0.0;

0.0;

1;西-东;

145;

0.6;

0.6;

0.01;

0.0;

0.0;

0.0;

1;西-北;

13;

5.2;

5.2;

0.38;

1.4;

0.0;

0.0;

1;西-南;

28;

0.5;

0.5;

0.00;

0.0;

0.0;

0.0;

1;南-东;

15;

3.3;

3.3;

0.07;

1.4;

0.9; 21.4;

1;北-西;

19;

0.6;

0.6;

0.00;

0.0;

0.0;

0.0;

1;南-北;

23;

15.5;

15.5;

1.00;

5.7;

1.2; 21.3;

1;南-西;

29;

5.4;

5.4;

0.17;

0.9;

1.0; 21.3;

1;北-南;

18;

3.1;

3.1;

0.06;

0.2;

0.0;

7.3;

1;北-东;

25;

6.6;

6.6;

0.48;

2.0;

0.1;

7.3;

1;全部;

514;

2.0;

2.0;

0.10;

0.5;

0.3; 21.4;

0;全部;

514;

2.0;

2.0;

0.10;

0.5;

0.3; 21.4;8、停车让行下节点评价

节点 1:

裕华路与育才街交叉口

节点: 节点编号 车流: 移动(方向 从-到)车辆(全部): 车辆数, 全部车辆类型 人均延误(全部): 人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延误(全部): 车均延误 [s], 全部车辆类型 Stops(全部): 车均停车次数, 全部车辆类型 t 停车时间(全部): 车均停车延误[s], 全部车辆类型平均排队:平均排队长度 [m]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最大排队: 最大排队长度[m 节点;车流;车辆(全部);人均延误(全部);延误(全部);Stops(全部);t 停车时间(全部);平均排队;最大排队;

1;东-西;

174;

0.3;

0.3;

0.00;

0.0;

0.0;

0.0;

1;东-北;

11;

0.4;

0.4;

0.00;

0.0;

0.0;

0.0;

1;东-南;

14;

0.7;

0.7;

0.00;

0.0;

0.0;

0.0;

1;西-东;

145;

0.5;

0.5;

0.01;

0.0;

0.0;

0.0;

1;西-北;

14;

2.3;

2.3;

0.14;

0.1;

0.0;

0.0;

1;西-南;

27;

1.3;

1.3;

0.11;

0.2;

0.0;

0.0;

1;南-东;

13;

4.9;

4.9;

0.00;

0.0;

2.6; 30.4;

1;北-西;

17;

6.8;

6.8;

0.06;

0.1;

1.9; 24.9;

1;南-北;

22;

18.9;

18.9;

0.64;

5.2;

4.1; 30.3;

1;南-西;

28;

15.4;

15.4;

1.43;

1.4;

3.9; 30.3;

1;北-南;

18;

15.9;

15.9;

1.33;

0.8;

3.5; 24.9;

1;北-东;

24;

16.5;

16.5;

1.58;

3.2;

3.5; 24.9;

1;全部;

507;

3.8;

3.8;

0.24;

0.5;

1.6; 30.4;

0;全部;

507;

3.8;

3.8;

0.24;

0.5;

1.6; 30.4;

五、

实验结论

1、常用检测器的设置对结果的输出影响巨大 2、改变车速分布会形成不同的时间延误 3、改变车辆构成也会影响仿真结果的输出 4、无信号交叉口与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随车流量的增加,延误先增加后减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小 实验报告四:

信号协调控制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效益的比较分析

一、实验目的

在第二章十字信号交叉口仿真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路口各方向上的过街行人和各路段上的非机动车,完善机非混合城市交叉口的相关仿真设置,掌握交叉口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人行横道的设置和行人的添加 2、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设置 3、非机动车道的设置 4、非机动车流的添加以及路径决策 5、非机动车信号设置 6、三、实验步骤

1、了解基础数据 2、新建文件与导入底图 3、创建行人车辆构成 1)添加行人速度期望分布 2)创建行人车辆构成 4、交叉口东进口方向过街行人仿真 1)创建东进口人行横道 2)为东进口人行横道添加流量 3)为东进口人行横道添加行人信号 4)编辑交叉口节点 5)为东进口行人和车流交汇添加冲突区 5、交叉口其他方向过街行人仿真 6、创建非机动车车辆构成 7、交叉口东进口方向非机动车仿真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8、交叉口其他方向非机动车仿真 9、优化交叉口各交通流间冲突设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合理的信号设置以及衔接不当的信号相位会造成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之间的混乱。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五、实验结论

1、行人的不确定性给交叉口的仿真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和差异性 2、非机动车道的连接较困难 3、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地位不可低估 4、合理安排交叉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有助于提高交叉口的效率

5、不合理的信号设置以及衔接不当的信号相位会造成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之间的混乱。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报告五:

公交站点设置对交叉口运行效益的影响的仿真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路网、城市干道交通信号协调和公交站点线路的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城市干道两相邻交叉口道路仿真系统的建立 2、干道信号协调仿真 3、无公交专用道情况下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设置 4、有公交专用道情况下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设置

三、实验步骤

1、了解熟悉基础数据 2、新建文件与导入底图 3、城市干道两相邻交叉口道路仿真系统的建立 1)完善和改变裕华路与育才街交叉口设置 2)创建裕华路和体育街交叉口 3)连接两个相邻交叉口 4、干道信号协调 1)修改裕华路和体育街交通信号参数 2)创建裕华路和体育街信号机 3)设置裕华路和体育街交通信号创建评价指标 4)调整信号控制机的偏移 5、无公交专用道情况下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创建 1)创建公交站点 2)创建公交线路 6、有公交专用道情况下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创建 1)设置公交专用道路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2)创建公交站点 3)创建公交专用线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不同信号控制偏移条件下的延误时间:

(1 1)

编号(裕华路东西干道):从路段

在7.7 m 到路段在131.1 m, 距离

723.6 m

时间;行程时间;#Veh;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名称;裕华路东西干道;裕华路东西干道;

3600;117.8;124;(2 2)

编号

1:行程时间检测段 1

时间;

延误;Stopd;Stops;

#Veh;Pers.;#Pers;车辆类别;全部;;;;;;

编号:;

1;

1;

1;

1;

1;

1;

3600;

68.2;

47.8;

1.52;

124;

68.2;

124;

全部;

68.2;

47.8;

1.52;

124;

68.2;

124;(3 3)

编号(裕华路东西干道):从路段

在7.7 m 到路段在131.1 m, 距离

723.6 m

时间;行程时间;#Veh;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车辆类别;

全部;;

编号:;

1;

1;

名称;裕华路东西干道;裕华路东西干道;

3600;170.7;

96;(4 4)

编号

1:行程时间检测段 1

时间;

延误;Stopd;Stops;

#Veh;Pers.;#Pers;车辆类别;全部;;;;;;

编号:;

1;

1;

1;

1;

1;

1;

3600;121.1;

93.8;

2.32;

96;121.1;

96;

全部;121.1;

93.8;

2.32;

96;121.1;

96;

五、实验结论

1、不同信号控制条件下,得到的仿真评价参数不一样 2、城市干道两相邻交叉口道路仿真系统的建立相对复杂 3、干道信号协调仿真设置必须事先计算好协调方案的相关参数 4、无公交专用道和有公交专用情况下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设置的区别相对较大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报告六:

城市互通式立交交通建模与仿真分析

一、

实验目的掌握交通仿真系统 VISSIM 进行立交桥仿真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

1、控制点选取 2、道路的起终点高度设置 3、道路的厚度设置

三、实验步骤

1、了解熟悉基础数据 2、新建文件与导入底图 3、设置立交主路 1)设置北进口至南出口路段 2)输入北进口流量及仿真测试 3)设置南进口至北出口路段 4)输入南进口流量及仿真测试 5)设置其他路段 4、设置立交匝道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匝道的设置线性不够好 2、缓和点的个数取得偏小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五、实验结 论

1、立交桥的设置更加复杂。

2、涉及到高程的输入必须十分仔细地设置控制点的高程

3、匝道的设计必须根据地形和实际设计车速以及交通状况设置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报告七:

基于 M VISSIM 的城市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一、实验目的

掌握环形交叉口处车道组设置、流量输入、交通流路径决策和冲突区设置等仿真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以环形交叉口为依托,掌握添加天空、房屋、树木等三维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环形交叉口的设置方法 2、三维静态模型的添加 3、三、实验步骤

1、了解熟悉基础数据 2、新建文件与导入底图 3、创建进出口车道 4、环岛内路段设置 5、添加流量并设置车流运行规则 6、添加三维场景 7、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五、实验结论

1、环岛的设置比较简单,因为没有信号控制,设置让行规则即可 2、三维模型加入后,使得仿真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更加逼真。

3、细节的设置是的整个软件更加完善和饱满。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指导教师签字:

2013 年

备注: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篇5

探索教学理念创新, 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提出“知而有识、学而善用”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大学工程教育大多只停留于让学生“知”, 而没有引导学生由“知”而内化为“识”, 进而付诸于“行”, 造成学生只知道一些书本上的定义性质和习题演算的问题。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 创造知识需要“有识”, 应用知识需要“善用”。高等教育应从注重书本内容的传授, 逐步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的精华 (知) , 在探究中领悟知识的真谛 (识) , 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行) , 从而造就“知而有识、学而善用”的优秀创新人才。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 中心整体构建电工电子理论课程体系与实验课程体系。重构了以“电子电路、信号处理、电磁场”三大课群为主线的电工电子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目标清晰, 各层次既有侧重也相互交叉 (如图1所示) 。基础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训练学生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自主探究性实验侧重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索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注重工程性和探究性, 开发了系列化的面向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

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实验中心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 借鉴国内外院校的先进经验开展教学。中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 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个性与普适结合, 组织实施教学, 积极探索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中心提出了实验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 即转变实验辅导解答为实验引导启发, 转变面向实验结果为面向实验过程, 转变单一实验方式为多元实验方式, 旨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转变实验辅导解答为实验引导启发。在实验项目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期待学生遇到问题,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并非直接解答, 而是给予原理性或方法性的引导启发, 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转变面向实验结果为面向实验过程。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获得期望的实验结果, 更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期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问题, 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探求问题深层次的原理,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转变单一实验方式为多元实验方式。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独立设课与联合设课相结合, 课上实验与课下实验相结合, 必修实验与自主实验相结合, 鼓励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

与此同时, 实验中心改变实验教学成绩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在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中, 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原理解释、实验面试等环节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引入问题驱动教学, 理论实验深度融合

实验中心推行了“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性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 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如针对滤除语音信号中的干扰噪声, 信号最高频率未知的信号抽样, 集成电路的故障分析等问题,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边研究边实验, 最终解决问题。

实验中心依托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实行对学生的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在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校企双导师优势互补, 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研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启动“3+1”和“3+1+2”培养模式, 开展了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其中, “3+1”模式是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教育3年, 到企业实践1年;“3+1+2”模式是在“3+1”模式基础上的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 在两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企业实践时间为1年, 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企业实践累计为两年。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验中心以专业建设为载体, 统筹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法, 成立了多个有特定培养内涵的试点班, 如本硕博连读实验班、本硕连读试点班、卓越工程师班、国际班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充分发挥学科知名教授和企业导师的作用, 不断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技术引入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如学院简水生院士主持的“通信工程本硕博连读实验班”, 侧重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大三时进入其光波技术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 院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并每周组织学生开展研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科研视野,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先进实验平台, 服务全校教师学生

实验中心自成立以来, 通过学校“211工程”项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教学专项等建设资金投入, 并通过与通信企业、铁路局等合作以筹集实验室平台建设资金, 建设优良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目前, 实验中心设备总价值6 000多万元, 实验中心设备先进、资源集约、功能齐备, 为实验项目及内容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每年为实验中心投入至少60万元的经费用于仪器设备的一般性更新, 实验室设备、系统软件和环境维护有专项经费, 能够确保设备完好。所有的实验系统软件能够随时升级, 实验数据也能够根据现场变化及时更新。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不仅向实验学生开放, 而且向全校师生及其他院校及研究单位预约开放, 仪器设备利用率在90%以上。

实验中心建有基础电工实验室、基础电子实验室、系统集成 (DSP、嵌入式等) 实验室、新技术实验室、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实验室、微机接口与单片机技术实验室等, 这些专业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和学科实验室相衔接, 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业基础教师相互交流, 专业实验室包括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新一代通信、无线移动通信、自组织网络通信等) 、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室、光通讯与光器件实验室、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实验室、轨道交通控制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等。

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促中心可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人事相宜、和谐发展”的队伍建设理念, 中心通过政策引领、搭建平台、资金支持、营造环境等措施,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培育骨干教师队伍, 造就创新拔尖人才, 形成了教师成长与事业发展和谐共进的局面, 造就了一支教学与科研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造就了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实验中心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承担了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研项目, 出版了40多本电工电子系列化教材。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并及时将科研与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教师教学和教材建设的素材。

中心制订教师进修与培训计划, 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和到企业进行锻炼, 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中心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 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学名师和学术大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努力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是学术骨干培养的基础, 也是造就学术大师的土壤, 中心要求青年教师“明确一个方向、融入一个团队、讲好一门课程、做好一个课题、写好一篇文章、展现一个特长”。中心在进修深造、研究经费、岗位晋升、评先推优等方面, 支持在实践教学中有所作为的中青年教师, 将青年教师出国和企业进修作为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 积极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 构建“按需设岗、公开竞聘、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课程群设置责任教授和教学团队, 明确责任教授的职责, 按照课程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包括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实验项目开发, 教学难点研讨等, 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建设的受益面广, 覆盖学校电子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4 000余名学生。每年约有2 000名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0多项以及各类学科竞赛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挑战杯竞赛等) 。近年来, 学生获得全国性学科竞赛奖50多项,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60多项被评为国家级项目。在北京市组织的高校电子设计竞赛中, 学校一直位于北京高校前三位, 2014年获得北京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最近几年, 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学生深造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国内外深造率在60%以上, 学生就业率达到98%。许多学生被美国和欧洲等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深造, 其知识和能力受到普遍好评。

中心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设了10多门国家级课程及其教学网站, 面向社会开放, 免费赠送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出版了40多本电工电子教材, 已被国内100多所高校采用。实验中心每年接待国内外50多所大学教师来校参观, 多次应邀在全国性或地区性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经验, 并应邀赴50多所院校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交流。

主任简介

陈后金,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电路与系统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电子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

实验报告(三) 篇6

摘 要:根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张家口市宣化一中就学生的英语学习做了简单调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加深,词汇的大量增加,词汇就成了影响英语学习最大的障碍。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的过程,而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故张家口市宣化一中就借鉴了安博教育集团的“爆破英语E+C模式”,将传统的教学与之相结合,给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本文就此实验的设备和方法、过程、结果与分析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学生;爆破英语;词汇

一、引言

(一)宣化一中对高中学生进行改进英语词汇实验的必要性

我校(宣化一中)自2009年秋遵循我省全面实行新课程的规定,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从编写理念、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结构上,更趋向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新教材中成倍增长的词汇让教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老师们总感到课时紧,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课标要求的词汇量。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和我们的词汇教学方法有关系的。我们的词汇教学很多年来改革步伐不大,大部分的教师对课文中生词的教学方法还是与多年前相仿,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进行。教授单词的方法仍以领读、朗读、跟录音读等方法为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会针对课文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一次词汇、句型的教学(Word Study),要求学生利用字典对这些词汇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造句,但这也只能涉及一部分词汇,而不是全部生词;而且在展示例句时也只能提问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词汇教学所布置的作业,几乎毫无例外的是:拼写单词,或用所给的单词造句或者翻译。而检查的手段也不外乎拼单词、默写。这种检查方式如果当天或隔天进行,效果会很好,但是从长远看,效果很差。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遗忘。见到单词后,总是感到很多单词都似曾相识,就是不会用,或一用就错。可以说我们目前的词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经常是事倍功半。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拦路虎,所以我校一直在琢磨是否有更有效率地学习词汇的方法,对高中学生进行改进英语词汇实验势在必行。

(二)宣化一中选择对高中学生进行爆破英语实验的缘由

从我校自身现状来看,因为宣化一中是张家口市的一所区属中学,招生半径小,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县级初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更是良莠不一。我们就学生的英语学习对高一(1—6)班的部分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兴趣、听课方式、听力训练、说的方面、词汇的学习习惯、预习与复习。调查表明87.17%同学都能意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很强,都认为学好英语非常重要,也很必要。从听的情况调查看,79%学生的听力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训练,课外要听也只听一些应试的听力材料,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根本听不懂英语的课堂用语,无法接受英语授课。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就更感到困难重重,首先是读音不准确,没有通过读音和字母的关系来记忆单词,因而影响到词汇的记忆,很多学生反映单词记不住或遗忘速度太快。其次是方法不正确,很多学生还是习惯于孤立的背单词,而不是在语境中记忆词汇。这种方法,在初中词汇量相对较少的时候,还能奏效。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的加深,词汇的大量增加,词汇就成了影响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就在我们亟待找到一种适合我校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词汇教学方法时,我们接触到了爆破英语。爆破英语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智能记忆引擎能针对每个学生的记忆特征,形成独有的单词学习课程,并产生母语般的记忆效果,记单词的效率可提高2倍以上。其它内容如阅读训练、决胜考试系列的中高考课程等的学习过程也都遵循了同样的安博学习引擎模式。爆破英语自推广以来,使用学生遍及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参加的学生近20万名,这些学生无论英语基础好坏、学习速度快慢,成绩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已经有500余所学校有组织的开展课程的学习。这些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城市和农村学校等,他们普遍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学习效果。看到这些信息和有力的数据,又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与对这些信息印证无误后,我校毅然决定对高中学生进行爆破英语实验。

二、正文

(一)爆破英语实验的理论依据

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著名学者威尔金斯( 1972)说过: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的过程。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网络学习降低了现实环境中语言交际易产生焦虑的可能性,使学习者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安博教育集团的“爆破英语E+C模式”,正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将传统的教学与之相结合,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所以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爆破英语”时,就迫不及待想在我校进行尝试,期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爆破英语的实验设备与制定相关计划

我校成为爆破英语实验校后, 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领导为我们准备了学校最好的网络教室,并安排了两位信息技术老师给予技术指导。同时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又为我们爆破英语班专门购置了一批新的耳机。良好的硬件设备为实验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日后的学生参与爆破英语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确定了爆破英语课题与时间后,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制定教学计划。依据课题实验的要求,时间大体为两个月(从10月10日到12月2日);每周集中学习三次,每次时间为45分钟;地点在第一微机室与第二微机室。(见表一)。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校的一些活动(如期中考试、月考)、高二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网上报名占用微机室,爆破英语的实验没能连续进行,经过与安博教育研究院的协商,我校的实验延期到12月底。

(三)爆破英语的实验过程

1、前期准备

开班前,我们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并对学生的选择认真详细地做了调研以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同时还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经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们了解到新高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词汇量和听力。单词记不住,听力听不懂,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焦虑,心里着急但不知从何下手。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困惑,我们想这回爆破英语可能真的能帮学生们解决一些问题了。但是由于名额有限,我们只能挑选部分学生进入爆破英语的课堂。经过慎重的考虑, 我们决定从高一年级前六个班(即1——6)按照成绩每班挑选10名学生,共计60名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占30%,中等生占40%,学困生占30%。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一下爆破英语的学习,而我们也想通过学生的学习了解爆破英语给不同层次的孩子们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

2、顺利开班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 爆破英语最后开班了。我们隆重的举行了爆破英语的开班仪式。 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 感到非常新奇。当听到汪校长、英语教研组长张雁老师对爆破英语的介绍之后,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一个个都跃跃欲试,急切的盼望此刻就进入爆破英语的学习。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开班仪式的成功对日后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了上课的要求与希望。

在随后的两节课中,我们指导学生如何登陆使用爆破英语的网络学习课程。然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书面测试,希望能和结班时的成绩做出对比。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爆破英语的网络课程, 又有老师在一旁耐心的指导,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进展。从新课标必修一开始, 词汇、短语、听力测试、奖励的阅读文章、 烦躁时候的小游戏,学生一步步融入其中。

虽然爆破英语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长时间重复同样的程序,学生也难免会感到厌烦。因此, 我们经过精心备课,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词汇小游戏。如:抢答必修一出现的有关人的品质的单词与词组;单词接龙;一位学生用语言或肢体描述一个单词,全班一起猜词等。游戏与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两个月以后,在经过老师的测试合格允许下,不少学生都已经进入必修三的学习了。不少学生都感慨:这样记单词真是又快又轻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进行爆破英语实验要求计算机教室的硬件及网络满足以下条件:局域网达到100M 水平,机房连接互联网的出口带宽达到5M水平,运行稳定,无病毒;计算机鼠标、键盘、耳麦等设备使用正常。我校网络教室的运行环境能够达到要求,从而保证了爆破英语实验的顺利进行。

经过两个月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被它的魅力所折服。它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系统化使得学生学习英语更轻松,更便利,更快乐。学生们更是意犹未尽, 感觉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学更多的单词。以下是我们对爆破英语实验结果的分析:

首先,爆破英语“词块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词汇记忆方法。爆破英语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对最佳复习时刻进行管理,保证最佳记忆点的复习,从而达到高效记忆,快速增加词汇量。而且,学生在快速增加词汇量的同时,确保以前学过的单词不被忘却。在参加爆破英语实验班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大多采用的记忆、巩固单词的方法是,翻开词汇表,孤立的背记单词,有的学生甚至是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单词。在短短两个月的学习中(共二十四课时)绝大数学生都学完了第二模块的所有单词,三分之一的学生学到了第三模块的单词。参加爆破英语学习的学生数是60人,成绩优秀生是18人;中等生是24人;学困生是18人。他们记忆单词的速度较实验前要快,记忆的准确度也比以前高(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三模块Unit1为例,除非课标词汇外有30个单词)(见表1、2)。

其次,爆破英语这一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有很大改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较以前更有成效。在接触爆破英语这一模式前,教师教授单词的方法仍以领读、朗读、跟录音读等方法为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会针对课文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一次词汇、句型的教学(Word Study),要求学生利用字典对这些词汇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和造句,但这也只能涉及一少部分词汇,而不是全部生词;而且在展示例句时也只能提问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而测试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也只是通过听写来完成,这样只能检测学生的瞬时记忆。而在学习爆破英语模式之后,教师教授词汇的方法大有改观。教师把词汇融入到各种有趣的语境中,让学生们在情境中逐步习得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而我们也改进了检测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利用PPT给学生呈现出词汇的相关语境启发学生回忆课堂上所讲词汇及其例句,这样学生不是孤立的记忆单词而是把词汇融入到语境中来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无形中也延长了他们的长时记忆。

第二,课堂气氛较以前更加活跃。爆破英语模式能很好得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在很短时间内记住重要例句,还能利用多个相关词汇举一反三地创设情境进行英语对话练习。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真地准备了两次书面测试。预设后测试题难度与前测基本相当,期望能通过这次考试,看到学生的进步, 当然也希望从这次考试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与问题。第二次考试结果显示,80%的学生在学习爆破英语后成绩都比参加实验班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有些学生的成绩却比实验前下降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

首先,实验前后的两次测试试卷的难度有差异。第一次的测试卷主要针对的是第一模块的词汇,而第二次的测试卷包括了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词汇。第二次的测试卷难度系数高,题量大,涉及的词汇量明显增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所有的题目有一定困难,因此成绩反而比参加实验前有所下降。其次,成绩下滑的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上除了学习方法不得当外, 还存在其他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等。另外,由于我校是半寄宿式学校,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有75%学生住校,他们只能在规定的上课时间进行爆破英语的学习,不能做到经常运用网络学习,导致词汇的复现率较低。虽然他们认为爆破英语这种词汇学习的方法很好,但是对于他们并不是很实用。最后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有进步的。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所说的:爆破英语给我的孩子指明了一盏学习的明灯,如果还有机会,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给他再次报名!

三、结束语

爆破英语课程以全新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忽略学生个体特征的缺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其主体作用。同时,爆破英语的模式对我们教学工作也起到推动作用,它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究。鉴于参与实验的教师水平所限,统计工具不够先进,我们的实验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李赫“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 《中小学电教》;2003年02期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不好当现象下一篇:乡镇妇联一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