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

2024-05-21

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通用8篇)

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 篇1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 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着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着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 篇2

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 加上近来研读《佛教文化概论》, 学到了不少佛教知识, 我决定以此作为这次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研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试着作出解答:

1 佛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总体布局有些什么演变

佛教产生于印度, 相传为释伽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所创, 并于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由西域僧人传入我国。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引自《中国寺庙文化》) 。由此开始, 佛教建筑在中国整整延续了18个世纪而没有间断。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所谓“依天竺旧状”, 应指的是有一座“塔”, “重构之”指的是多层楼阁。这就是当时佛寺的主体。和后世的楼阁式木塔一样。佛寺早期, 它只是一座塔, 带有浓郁异国色彩。

南北朝时期, 国家动荡, 僧人参政, 统治者有意识的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这时佛寺建筑有了大发展, 演变出了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东汉以来的浮屠祠式, 规模日趋庞大, 以多层塔为中心, 围置廊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汝南王曾在东汉灵台顶部建造砖塔, 改为佛寺。二是利用或改造府第为寺院,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王侯第宅, 多题为寺”, 此类佛寺是典型的中国建筑。

是否这两种形式在今后并行发展了呢?历史证明隋唐时期的佛寺极少有以塔为中心布局的了, 或寺旁另建塔院, 或建双塔, 或塔阁并峙, 可能都是过度形式, 大量而典型的布局多受唐初道宣和尚所著《戒坛图经》的影响——前殿后堂, 围以廊院, 正面山门, 四隅角楼, 两侧小院。塔的地位渐从中心到侧, 再到后山, 甚至被抛弃。这样的演变应如何解释呢?

这要从塔的最原始作用说起, 塔最初是为存放舍利而建, 作为陵墓性质的塔自然是寺的中心。但人们想见到佛, 而不能满足于对着一个藏着佛的舍利的建筑祈祷念经, 于是佛像产生并越造越高大, 进而代替了塔的地位, 佛像需要建筑来遮风避雨, 于是容纳佛像的建筑被越来越重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 都是容纳重要佛像的建筑, 从保留下来的佛光寺大殿的规模气势就看得出此类建筑在佛寺中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 楼阁类建筑也广泛被应用。佛寺高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乐寺观音阁及乐山大佛那已损毁的楼阁。高阁出现在寺院建筑的格局, 是和佛教中的密宗信仰的兴盛有关的。

密宗,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密教, 唐开元初传入, “信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藏, 讲求即身成佛、快速成佛。”据其信仰, 修法需筑坛——“曼荼罗”。坛上供奉多种佛及菩萨, 且是高大站像。 (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 这种功能要求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变革, 逐渐形成了以高阁为主体的平面布局形式。

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主要有: (以下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唐宋高阁建筑》)

(1) 高阁居中:高阁占领佛寺正殿的位置, 形成一种新的寺院空间。

(2) 两阁对峙:东西二阁对峙是一种很普遍的格局。唐诗中有“双楼夹一殿, 玉女侍玄元”的诗句, 除此之外, “双楼夹一阁”的布局也很多。

(3) 三楼相连:敦煌壁画出现了不少三座楼以阁道相连的处理。立面上三楼都是正立面朝前的, 不同于两阁对峙中的侧立面朝前。但此种形制未留下任何实物, 只见于壁画。

(4) 三门之制:山门, 唐又称“三门”或“中门”, 多为楼阁式, 对日本建筑有很大影响。

(5) 其他建制:如角楼、钟楼、经楼等。

唐代佛教建筑中楼阁建筑发展较快, 不仅代替了塔的位置, 也对寺院建筑布局建制有较大影响, 产生了多种布局方式。

宋代以来, 轴线位置上的阁常常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虽地位不及唐时显赫, 然而常以其宏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叹。《石林燕语·癸辛杂识别集》载:“汴城楼阁最高而见者, 相国寺资圣阁”即相国寺之后阁。

综上所述, 佛寺的基本布局演变可概括为:从“独塔”走向“前塔后殿”再走到“前殿后塔”再到“前殿后堂”然后是“前阁后殿”最后到“前殿后阁”。

2 为何唐代以前的佛寺保留下来的极少

或许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翻阅资料时, 看到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 看到日本人叫嚣研究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去日本时, 我想日本的木构建筑正是唐代从我国传入的, 他们保存下来的只有唐代的建筑并不奇怪, 可是为什么木构建筑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 留下一栋唐代以前的建筑如此之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 找到了一些解答:

(1) 当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木结构本身难以持久存在, 木材是有机物, 由于易燃、易腐蚀难以长久的保证不坏, 许许多多木构建筑或是被大火烧了或是遭到虫蛀随着一场地震轰然倒塌。我们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建筑, 很多都有遭遇火灾并屡次修复的记载。所以, 以木材为材料的佛寺建筑, 难以保存。

(2) 但仅仅由此解释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可以从政治角度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历朝历代更叠总是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于是要么迁都, 要么就烧房子。最为惋惜的是那楚霸王项羽把三百里阿房宫附之一炬。或许许多包括佛寺在内的建筑就是因为妨碍了新统治者的统治而惨遭厄运吧。

(3) 佛寺本是可有可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只是被作为统治工具而传承了下来。但当其过度发展, 甚至有损统治者利益时, 必然会遭到封杀。《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辛替否上疏:“今天下佛寺盖无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过度矣, 是天下资财而佛有七八。”可见建寺之奢靡。在唐武宗时期, 曾拆除天下寺院四万余所, 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后来, 五代末年, 周世宗大举灭法, 又废天下寺院三万余所, 从此隋唐佛寺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缺少唐代以前建筑的现状。

以上是我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 总结出的对中国佛寺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记录研究, 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文中推理如有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 篇3

《建筑面前人人平等》的作者以人的角度出发,用哲学、艺术、人文的观点,去看待建筑,阐释了作者对建筑至于人类的意义的思索,给我的启发很大。

首先,作者给我了这样一种感觉,虽然他的专业不是建筑,但他却透过建筑这一社会现象,反思了人类一种奇妙的文化语言。这种语言有一种无穷的环境的环境力,形成我们的地域思想,地域文化,即本身的修养。我通过他那睿智的文字,也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开始重新认识世界上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故事。

首先谈谈这题目,什么叫建筑平等?大家的生活水准不一样呀!这哪来的平等可言!原来,在建筑的作用面前是平等的。人,都要生活在建筑中,不论它的简陋、豪华,建筑使人有了安身之所,即收容了人类。想想那些无家可归的露宿者,是的,建筑收容了人。

书中的一个新奇的说法使我很受启发,即建筑也分出世与入世两种,这正如人,《淮南子》中云:“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这是人,建筑呢?住所、学校、办公大楼之类均为入世;而墓地、庙宇、教堂处处显出神性,就为出世建筑了。这也正如人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一般,以寻找到自己的和谐的精神世界(find the peace of mind)。

建筑不光是收容了人,而且还会影响人。用作者的一个恰当的例子,大学校园的建筑,就完完全全能够烘托出一种大学文化,进而刺激每个学生脑中的特殊部位,而产生特殊物质,进而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一种无穷的环境力吧。这种力量很难被我们察觉,当被察觉时,也许已经不能作什么改变了,希望现在的察觉还不算晚。但说到改变,就意味着改善环境,这恐怕就得出国了。其实,生活就是如此,生活的滋味也就在于其无穷的变化,无穷的未知和狂想,也许这样,会使那刺激物分泌的更多些也未可知呀!

人与建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使我重来没有注意到的,看了这书,才恍然大悟。清人叶燮曾说过:“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奇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如此方无愧于游览,方无愧于游览之诗。”看来,建筑是建筑它的人和他本身知道它的幽远奇险,而路人只有神明才会,耳目手足一一历之,才可知其妙。正是心如王国,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既然这本书谈的是建筑,当然少不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大部分建筑类遗产的人文故事,令我最为感叹的,还是巴西的新都—巴西利亚,及那里的国会建筑。

上世纪50年代,巴西政府为开发中西部地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第三次迁都。1956年数万名劳工开进位于巴西中西部地区一片稀疏草原,开始大规模的建设。1960年4月21日,当任总统库比契克宣布巴西新都巴西利亚落成。

经过后来的不断建设,今天的巴西利亚已成为全球著名城市。1987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人类文化遗产”最年轻城市。

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建筑闻名于世。其总体建设计划由建筑大师卢西奥·科斯塔完成。在灯火通明的夜晚从空中俯视,巴西利亚宛如一架驶向东方的巨型飞机。整座城市沿垂直的两轴铺开:向机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轴和沿机身东西延伸的纪念碑轴。处于机头部分的是“三权”广场。广场上的议会大厦、最高法院、总统府等已成为该市标志性建筑。

沿纪念碑轴两侧,分别为各部委大楼和其它功能性建筑,突出的是首都大教堂和国家剧院。沿两侧南北机翼,分布着对称的各16个居民区方阵,整齐排列,交通便利。

巴西两院会议大厅建筑外观如同两只大碗,众议院的碗口朝上,象征“广开言路”;参议院的碗口朝下,象征“集中民意”。国会的两座28层大楼之间有通道相联,呈“H”型,为葡语“人”的首字母。

建筑工程经济读书笔记 篇4

——读书笔记

八.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质量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广义的质量除包括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外,还包含形成产品过程和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工作质量。

2.质量管理就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把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数据统出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开始,包括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一直到工程交付使用后服务的全过程.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从而保证生产出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用户满意的优质工程项目。

a.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1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3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者是全面的。4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全面的。

b.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观点。1质量第一的观点。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3预防为主的观点,4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5全面管理的观点。

4.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a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标准化是开展,质量管理是贯彻执行标准化的保证。

b质量管理的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包括投料计量、控制计量、监测计量和对产品的测试、检验、分析等内容。c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施工生产过程中有关环节工作质量的信息。分为三类:1企业外部质量反馈信息。指通过用户回访和征集用户意见得到的质量信息。

2企业内部质量反馈信息。指通过各种材料验收记录、试验记录、施工操作记录作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得到的质量信息。3国内外同行有关质量信息。指同行业中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趋势质量信息。

d质量管理责任制。质量管理责任制是指把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成员,把与质量有关的工作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e 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一般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等二方面的内容。通过智力教育,保证企业全体成员树立质量观念,掌握质量管理方法和保证质员的技术。

5质量管理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不断完善。从系统研究质量管理月;始到现在.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1工作体系。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是指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动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

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目标方针体系:就是白上而下地层层落实任务,把企业的质量总目标和总方针,分解落实到将部门、各岗位和个人;

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向下而上地在完成任务时,通过每个项目工作的具体措施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信息流通体系,就是上下左右地通报情况,反映问题,根据信息制定改进措施.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2工作体系的运转方式

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转方式是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把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起来。PDAC循环的内容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即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方针目标、制定出改进措施计划。计划阶段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质且问题。第二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第二步: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第四步:针对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计划。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就是要按制定的改进措施计划组织贯彻执行。

第五步: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通过计划要求和实施结果的对比,检查计划是否得以实现。

第六步:对照计划,检查实施结果。

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处理阶段有两个步骤;

第七步:总结成功经验,制定标准。第八步: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特点:1完整性。2程序性。3连续性与渐近性。4系统性

三。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1常用的数据有(1)子样平均值(2)中位数(3)极差(4)子样标准偏差(5)变异系数

2排列图法

3.因果分析法

4.分层法

5.频数分布直方图

直方图的分析

(1)直方图图形分析。直方图形象直观地反映厂数据分布情况,通过对直方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生产是否稳定及其质量的状况。

(a)

(b)

(c)

(d)

(e)

(f)

(g)

(2)对照标准分析比较

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直方图为正常型)时,还需进一步将直方图与规格标准进行对照。确定工序满足标准要求的程度。主要分析内容为:直方图的平均值与质量标准中心重合程度.直方图的分布范围同公差范围的关系。将实际产品质量分布的直方图与标准图形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a)理想型(b)偏向型(c)陡壁型(d)无富余型(e)能力不足型(f)能力富余型

6.相关图。产品质量与影响质量的因素之间,常常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一种严格的函数关系,即不能由一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数值。这种依存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图又叫散布图,就是把两个变正常型——又称为“对称型”。它的特点是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说明相应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孤岛型——在远离主分布中心的地方出现小的宣方形,形如孤岛。孤岛的存在表明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因素。例如原材料改变发生的质量变化,或由于短期内操作不当发生的质量变动。双峰型——直方图出现两个中心,形成双峰状。这往往是由于把来自两个总体的数据混在一起作图所造成的,如把两个班组的数据混为一批等。偏向型——直方图的顶峰偏向一侧.故又称偏坡型,它往往是因为记数值或计量值只控制一例界限或剔除了不合倍数据造成的。陡壁型——直方图的一例出现陡峭绝壁状态。这里由于人为地剔除一些数据,进行不真实的统计造成的。平顶型——在直方图顶部呈平顶状态。一般是由多个数据混在一起造成的,或者足在生产过程中有缓慢变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所造成的。锯齿型——直方图出现参差不齐的形状,即频数不是在相邻区间减少.而是隔区间减少,形成了锯齿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生产上的问题,而主要是绘制直方图时分组过多或测量仪器精度不够而造成的。

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出来,借以观察判断两个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容易测定的因素达到控制不易测定的因素的目的,以便对产品或工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相关图的形式有:正相关:当x增大时,Y也增大;负相关:当x增大时,y却减少;非线性相关:两种因素之间不成直线关系:无相关:y不随x的增减而变化。

7.管理图。管理图又叫控制图,它是反映生产工序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质量波动的状态,即反映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质量变动状态的图形。质量波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波动,称为正常波动;另一种是系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则属异常波动。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要查找异常波动的因素并加以排除,使质量只受正常波动因素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管理图的分类:管理图分计量值管理图和计数值管理图两类。计量值管理图适用于质量管理中的计量数据,如长度、强度、湿度、温度等;计数值管理图则适用于计数数据,如不合格的点数、件数等。

九.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一.建筑工程成本的基本概念

1建筑工程成本又称建筑安装工程成本,包括建筑与安装两部分的工程成本,简称工程成本。它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建成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小,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亦即某工程项日在施工中所发牛的全部个产费用的总和。建筑工程成本是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2建筑工程成本的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等四个部分组成。施工工程费用分为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两部分。

A.直接工程费由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组成。

(1)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

a人工费。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1基本工资。2工资性补贴。3生产工人辅助工资。4职工福利费。5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

b材料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和周转使用材料的摊销(或租赁)费用。内容包括;1材料原价,2供销部门手续费,3包装费,4材料自来源地运至工地仓库或指定堆放地点的装卸费、5运输费及途耗,6采购及保费。

c施工机械使用费:是指使用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以及机械安装、拆除和进出场费用。包括:1折旧费、2大修费、3经常修理费、4安拆费及场外运输费、5燃料动力费、6人工费、7运输机械养路费、车船使用税及保险费。

(2)其他直接费:是指商接费以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①冬雨季施工费。②夜间施工增加费。②二次搬运费。④仪器仪表使用费。⑤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⑥检验试验费。⑦特殊工种培训费。⑧工程定位复侧、场地清理等费用。⑨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3)现场经费:是指为施丁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费用。内容包括:1)临时设施费。2)现场管理费

1现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职工相利费、劳动保护费等。2办公费。3差旅交通费。4固定资产使用费。5工具用具使用费。6保险费。7工程保修费。8工程排污费。9其他费用。

B.间接费是由企业管理费、财务费和其他费用组成。

(I)企业管理费:是指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内容包括:1)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及按规定标准计提的职工福利费。2)差旅交通费。3)办公费。4)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5)工具用具使用费。6)工会经费。7)职工教育经费。8)劳动保险费。9)职工养老保险及待业保险费。10)保险费。11)税金。

(2)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络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调剂外汇手续费、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集资金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3)其他费用

3施工项目成本的主要形式。

a根据成本管理要求,施工项目成本可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预算成本。工程预算成本是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按预算价格计算的成本。

计划成本。是指在施工中采用技术组织措施和实现降低成本计划要求所确定的工程成本。

实际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报告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b按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工程成本可划分为直接成本利间接成本两种形式。

直接成本。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

间接成本。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施工项目而发生的经营管理性费用,通常是技照直接成本的比例来计算

c按生产施工所完成的工程量关系,可将工程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的工程量范围内,其发生的成本额不受工程且增减变动的影响而相对固定的成本,如折旧费、大修理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照明费等。

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发生总额随着工程量的增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直接用于工程的材料费、实行计划工资制的人工费等。

4.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检查等。

1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是企业运用成本变化规律,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生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其实质是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核算。

2施工项目成本计划是根据确定的成本目标值编制的实施计划,是项目经理部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计划管理的工具。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累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所谓目标成本,即项目(或企业)对未来助产品成本所规定的奋斗目标。

4施工项日成本核算是指项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形成施工项口成本的核算。它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类,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二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该施工项目的总成本利单位成本:

5施工项日成本分折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剖析总结的工作,6施工项目成本考核是指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按施工项目成水目标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综上所述,施厂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的电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成本计划。

施工项目成本计划是在项目经理负责下,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施工项目进行中的施工生产耗费的汁划总水平。

1成本计划的内容。

施工项目的成本计划.一般由施工项目降低直接成本计划和间接成本计划织成(1)施工项目降低直接成本计划

施工项目降低直接成本计划主要反映工程成本的预算价值、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总则。2)目标及核算原则。3)降低成本刘划总表或总控制方案。

4)对施工项目成本计划中计划支出数估算过程的说明5)计划降低成本的来源分析。

(2)间接成本计划

间接成本计划主要反映施工现场管理费用的计划数、预算收入数及降低额。

2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风险分析。

在成本计划编制中,可能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导致成本支出加大

①由于技术上、工艺上的变更,造成施工方案的变化;

②交通、能源、环保方面的要求带来的变化;

⑤原材料价格变化、通货膨胀带来的连锁反应;

④工资及福利方面的变化;

⑤自然灾害;

⑥可能发生的工程索赔、反索赔事件;

⑦国际国内可能发生的战争、骚乱事件;

⑧国际结算中的汇率风险,等等。

对上述各可能风险因素,在成本计划中都应予以不同程度的考虑,一旦发生变化,能及时修正计划。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加强施工管理,2)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工程质量。3)加强劳动工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4)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高机械使用率。5)加强材料管理,节约材料费用6)加强费用管理,节约施工管理费。7)积极采用降低成本的新管理技术。

3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

“两算”是指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定额估算法步骤及公式:

1)根据已有的投标、预算资料,确定中标合同价与施工图预算的总价格差.或确定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的总价格差。

2)根据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确定技术组织措施带来的项目节约数。

3)对施工预算未能包容纳项目.包括施工有关项目和管理费用项目,参照定额加以估算。

4)对实际成本可能明显超出或低于定额的主要于项,按实际支出水平估算出其实际与定额水平之差。

5)充分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工期制约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加以试算调整,得出综合影响系数。

三.成本控制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a成本的可控性原则

b施工项目成本的全面性原则,c.分级归口管理原则

d例外管理原则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和内容

a以分部分项工程作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对象

b以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作为成本控制对象

c.以分部分项构成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

d.以对外经济合同作为成本控制对象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a以施工图预界控制成本支出b.加强资料管理,控制资料成本

四.成本核算

1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在计算工程成本中确定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具体对象,即牛产费用承担的客体。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是设立工程成本明细分类账户、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以及正确计算工程成本的前提。

2成本核算必须遵循下述几项原则,才能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1)确认原则(2)分期核算原则(3)相关性原则(4)一贯性原则

(5)实际成本核算原则(6)及时性原则(7)配比原则(8)权责发生制原则(9)谨慎原则(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1)重要性原则(12)明晰性原则

3.项目成本核算框架

a人工费核算b材料费结算c 周转材料费核算d结构件费核算

e机械使用费核算f其他直接费核算g施工间接费核算h分包工程成本核算

4三账包括工程施工账、其他直接费账和施工问接费账。四表包括在建工程成本明细表、竣工工程成本明细表、施工间接费表和工程项目成本

十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1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系统特征。整体性与速加性、相关性、结构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风险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工程项目风险的多样性。工程项目风险影响的全局性。工程项目风险有一定的规律性。

3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1)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瞥理(2)全部风险的管理(3)风险的全方位管理(4)全面的组织措施 4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a该项目的复杂性、系统性、规模、新颖性、工艺的成熟程度;

b项目的类型和所在的c项目所处的地域,如国度、环境条件等。

d风险管理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经验及管理者过去工程的经历、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和对项目本身的熟悉程度。

e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f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

5.按风险的来源分类..1)自然风险。2)设计风险。3)施工风险。4)经济风险。5)市场风险。6)财务风险。7)合同风险包括合同条款含糊、合同漏项、清单错误、违约、对现场不了解、介人诉讼。8)环境风险。9)政治风险。

6从风险承受者角度分类

(1)业主的风险。这类风险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2)承包商的风险。这类风险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决策风险、缔约和履约风险及责任风险。

(3)咨询监理单位的风险

7项目风险分析方法a列举法b专家经验法c其他分析方法

二.项目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企业活动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因意外事什所导致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其既定目标,并保持其发展能力。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4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⑦风险分析;⑦风险对策制定;④风险管理方案之制定与实施。风险管理之对策是指对现存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或处理方法。根据风险的本质不同,制定风险管理对策的基本思路有三个方向。

1)设法降低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甚至彻底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通常要由加强管理来实现。

2)设法降低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

3)不承担风险,即行为人在既不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法直接承担该风险时,只有采取回避的策陷。

2分析管理方法

a风险回避的方法

①有别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途径可实现同样的目标;

②本身确无能力将风险消除或转移;

③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即相应的目标实现价值不高。

b风险预防与控制

①提高信息的完善程度,这涉及大量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等工作;

②在决策机制上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包括设立咨询委员会等;

③提高决策实施的刚性,以免决策执行出现偏差。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篇5

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简单、最典型的集合元素。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对于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去解释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征,他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

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在他的类型学世界里,城市被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形式。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而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片断。

城市建筑体,城市建筑体概括了城市形式。罗西认为,城市建筑体包含两个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它表明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造物体,一种庞大而复杂且历时增长的工程和建筑作品;另一方面,它指城市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即城市的建筑,其特征和城市本身一样,是由他们自身的历史和形式来决定的。在这两种意义中,虽然建筑只能反映复杂和庞大的实体或结构的某一方面,但作为这种实体或结构的基础,建筑却构成了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历史的内涵,其二是抽象特征。罗西的类型学研究的是不能再进行缩减的元素的类型,即城市和建筑的元素类型。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而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片断。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任何建筑的创作不应脱离其团体——城市,而应与城市现存的历史空间形态相结合。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长期生存积淀下来的文化和习俗,城市是它的聚合体,融合了意义和实体。城市是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括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由此罗西认为应使建筑回到建筑秩序的另一种形式,从而寻找一种“城市——建筑”的形态学关系。建筑的类型决定着城市的形态结构,城市的形态结构受制于建筑的类型。

罗西注重类型学对城市整体形态的分析作用。他认为有些形式语汇根本不受功能制约,它们的使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的面貌,甚至比功能的影响更直接更突出。所以罗西说“形态学是生命”,罗西理解的城市建筑是,只有当建筑同那些在历史上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元素或形态发生了关系时,这种建筑才可能是建筑。

城市的总体形式具有自身的意义,城市自身的需要在单体建筑中必然有所反映。这些单体建筑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历史性的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会产生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每个建筑无不体现了历史在城市上的烙印。在整个历史中,城市建筑中的作品形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明确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和文明的背景下,这种永恒性确保了城市表现的相对统一性。每一种建筑都可以用一种形式来明确表现,而形式反过来又可以城市建筑体的方式存在。所以,形式具有使自身明确地成为城市元素的倾向。如果某种形式被明确体现出来了,那么某种特定的城市建筑体将与之一起经久地延续下去。而正是在一系列变化中,经久不变的形式构成了卓越的城市建筑物。

罗西认为“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剧场。这个剧场不再是一个意象,它已经是现实。它吸收事件和感情。每一新事件是包括了对过去的记忆和未来记忆的潜能。”而城市的这种“心理结构”表现为民众对一种历史的记忆——“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的影像是通过不同时期的城市片断在时间上叠合而形成的。所有生活的伟大显现与艺术品有着相通性:它们都是产生于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具体生活。因此城市组织这个人工制品的集体性质使它作为一个所给予的实体融合了历史、文化等等。某种意义上说,它已成为一个艺术品。另一方面,罗西认为虽然艺术质量表现为一种功能,它以具体的形式来表达它的艺术情节。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一种具体和整体的经验,只有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建筑物,即从街道体系、城市地形,直到人们漫步街头所见到的景象,才能构成这个整体。我们应当通过局部来考察这个整体建筑。

创新读书笔记的形式 篇6

一、记录读书过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此,读书笔记应成为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史的载体。透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要能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概括能力等情况。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同时要简单记下每天的读书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间、主要情节等内容,也可以适当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材料。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某一天的读书记录是这样的:“2014年9月2日,星期二,《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约3000字,读了半个小时。第一章主要写了可怜的玛利欧周六晚上替爸爸照顾报摊,整整一个晚上,只卖掉了十五份报纸和四份杂志。”记录读书过程,学生需要回顾故事内容,内化和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真实记录是基础,坚持每天记录是关键。

二、写下点滴感受

对于一本书而言,能触发读者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读书时产生的思维火花、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注,聚焦精彩句段,圈圈点点,把有感受的地方画出来;联系自身和生活想一想,把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感而发。如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玛利欧拉出了一张面巾纸,把蟋蟀放在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用来掸掉它身上的尘土。他轻柔地拍弹着蟋蟀坚硬的黑色外壳,还有触须、六条腿和翅膀”,有学生圈点了“放在上面”“掸掉”“轻柔地”“拍弹”等词语,同时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玛利欧的善良和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三、迁移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两个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班一个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写下了“凝视的时候,日子从目光中溜走;谈话的时候,时间从语言中溜走;嬉笑的时候,时间从笑声中溜走”。学生从文本局部细节入手,不仅学会了排比句的写法,更感受到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再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之内读完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同时完成一个创意读书笔记———模仿小说写一个章节。学生是善于模仿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才情,他们写下了 《强盗感动了》《皆大欢喜》《蓝天下的小鸟》《自信的小乌龟》《挺立的玉米》等创意作品,从整体结构入手,迁移写作方法,文笔生动流畅,丝毫不逊色于作家。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 篇7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二、空间使用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 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

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三、空间与功能的关系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具体到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在扩大空间方面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冲突的。

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当然,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

在讨论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一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然而,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却不单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是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所需要的那种空间将要变成幻想。

自考建筑施工读书笔记 篇8

我们跋涉在东方与西方的建筑长廊中,不于历史同行,也须与爱、与美同行。建筑美学的题中之义,当是自由精神的飞扬。

自古以来,一切真正的建筑师,在熔铸自己的作品之际,同样在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与生具来的使命感、尊严感。人类不独为物质而活着,人类只有靠精神方能卓然而立于种种生物之上,并苦苦地去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意义。这本书的内容和风格随意性很强,流畅写意,挥洒自如,故摘录一些内容,以为笔记: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建筑学首先是一门艺术。

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美学性并不矛盾。建筑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既要理性,也需要激情。诗意的栖居。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永远是建筑和景观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建筑,可以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我们敬重德国的庄严肃穆,欣赏法国的罗曼蒂克,喜欢意大利人的自由不羁。这是他们民族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建筑的个性。

德国的建筑将功能美发挥到了极致,严谨、合理、精细、功能优越,这便是功能之美。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具有艺术感。功能美是德国建筑的主线。现代科技解决了建筑中的力学和材料问题,使建筑的艺术特征越来越凸显。西方的古典建筑重视对垂线的运用,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尖顶,是在向天际线表示亲近,也就是向上帝表示亲近,垂线条给人以上升的感觉。而在东方,平行线有着它独特的建筑语境。同西方建筑的“个体”不一样,中国讲究建筑的群体化,著名建筑与伴生建筑联系在一起,作为群体,平行线是不可少的,它所呈现的张力真是群体结合所需要的。这不仅与群体有关,还与中国人的伦理观有关,平行线之横,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沉重的屋顶给人以皇权的压力。

而中国的园林不似西方那样讲究对称、均衡、几何图案式的,而是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曲线,包括园墙、小径、亭阁在内。

现代的建筑,对于曲线的运用愈来愈多姿多彩了。

成了目的(艺术),玩技巧和结构,对外在形式表现之刻意,一致与建筑中的实用性毫不相干,只是为“图像”而出彩。

中国的古典园林仅仅是表面的无序,骨子里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隐藏的和谐。这是西方的结构主义所不能理解的。森严的宫阙体现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园林构筑则是道家的玄想所寓。

如今,由于急功近利,相同的房屋建筑比比皆是,不少楼盘一味得模仿样式建筑,千篇一律,与当地人文传统不合,就是一种矫情了。

中国园林中,北方园林,那是皇家园林,雄伟壮观,大有帝王之气,江南园林,那是私家园林,婉约秀丽,颇有书卷之味,还有岭南园林,中西合璧,布局精巧,幽深广阔。中国园林追求隐蔽而和谐,乍一看杂乱无章,细细品读却又无穷意境。

西方园林,讲究整齐、对称、划一与和谐,布局上十分规范,成几何构图,几乎是图案式的,以对称为美,以规矩为美。西方园林讲究一览无余和均衡,在视觉的开放中祈求心灵的宁静,并不让人感到紧张和局促。

后现代建筑以非理性主义为理论支撑点,夸大人的直觉、无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在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强调建筑的个人情感性,忽视建筑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制约因素。它摈弃了和谐统一的经典美学法则,借助于解构主义等美学思想,在建筑中掺杂了非理性的情感因素,追求冲突、破碎、含混、复杂、怪诞、极端新颖、感性的美学效果,给人一种不稳定、不规则、无序、压迫、紧张、焦虑、恐怖的审美感受。

道家美学从理性和谐走向感性和谐。

广州的那种“玻璃屋”是非常不合适的,建筑师将欧美的风格搬过来,玻璃屋是为了采光日照,但广州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建筑会使屋内的温度太高,光

照太过强烈。绿化也是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大连属温带地区,适宜草地,而广州则以树荫为好。

客家民居是我国5大民居之一,是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建筑样式。外表造型别致,奇伟壮观,内力也别有乾坤,可以圆中有圆,方中有圆,体现了客家人大胆奔放、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体悟。是客家人外圆内方的人格化的体现。圆的文化、哲学、智慧,包含着说不尽的宇宙至理:天地玄黄、春秋代序、日月往来、生死轮回。既有中原民族的聚族而居,也有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

玻璃幕墙不仅有隔热采光的实用功能,可以产生比较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从外看,是不透光的,起到墙的作用,从里往外看,楼外的风景与室内交融到一起,空间不曾被切割,让人胸臆开阔。

膜结构轻灵、明快。但这些新材料的应用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人文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一味的赶时髦。

建筑是最可靠的历史记录,堪称信史,石头写成的史诗。从这部信史中我们可以读到真实的历史信息,各朝各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社会构成和经济格局、艺术情趣与价值观念。

我国的民居建筑,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构与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和谐共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世界著名建筑物,大都是由于创意之新而赢得了历史的名望与地位。伍重说他的悉尼歌剧院是“掰开的橘子”,贝垏铭说他的香港中银大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卢浮宫改造工程则是“玻璃金字塔”。

中银大厦:三角形是这座大厦的主体语言,由递减的三角形向上组成的,蕴含着未来不断向上的美好情景。贝垏铭是建筑中玩三角的魔术师。

高迪的代表作:圣家族大教堂,他将建筑手工艺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极致,他对各种曲线的运用精妙妙熟。圣家族大教堂受到了新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他对立面的处理新颖独特,建筑外表面充满了生命力,相互渗透,体现了对建筑作为有

机结构的深刻理解,表现了自然界潜在的生长和不断演进的特征。表现了建筑中“生长”的内涵。

垂直线意味着崇高,平行线意味着开阔,曲线则激发了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对建筑隐喻的诠释是见仁见智的。

建筑是一部史诗,而史诗阐述的是人性。

西方建筑讲究个体的营构,东方建筑则重视群体的氛围。

建筑不能脱离实用的要求,因此建筑具有区别于音乐美术雕塑等其他艺术文类的独特的审美的特性,也是建筑成为与人最接近,与所有人共处的艺术。建筑是一门空间的静态的视觉表现艺术。

建筑是一门空间艺术,是要对空间进行分割和标识。空间意识是建筑的重中之重。建筑师如果缺乏空间意识就只能是泥水匠。空间意识一方面包括了建筑物本身的空间营造,一方面需要把建筑物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中。

建筑的本质是要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称之为艺术。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园林宗教等建筑上,因为这些建筑摆脱了实用要求,更多的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和艺术特性。

建筑审美具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建筑物的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第二个层面,就是建筑物的空间视角,也就是环境了。

第三个层面,是意境的产生——也就是由实走虚的过程。

东方的悟性和西方的解构主义不能划等号,东方的悟性讲究的领悟的是意境,而解构主义解构到最后,则什么都不是了。建筑营造的意境就是建筑中萦回不已的神韵与灵气。

做城市规划之前,需要吃透这个地方的文化、环境和形势。不要贪大求洋和搞大杂烩。

城市建筑要体现城市的精神气质——城市所在时代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城市。

要营造生活富裕、情感丰富,即与自然环境合一,又注重历史定位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我们要继承和传播我们的美学传统。

上一篇: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下一篇:编号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