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读书笔记

2024-06-15

包身工读书笔记(共10篇)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1

在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一书中,我读到了《包身工》一文,这个名字让我很感兴趣。这篇报告文学是夏衍先生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是文学不可磨灭的一部杰作。

夏衍作为一名的作家对文学写作所投入的热情和精力是让人十分钦佩的。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起早贪黑,深入纱厂亲自体验生活收集资料,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用真情实感写出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报告文学中细致真切的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抒发对包身工深深的同情,和对帝国主义、_的愤慨并严正警告的激情,和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

那时候的中国十分槽糕,人民少吃没穿,很多老百姓养不起儿女,为了不让儿女受饿,听信“带工”老板的花言巧语,把儿女送入剥削者的手里,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这些包身工都是从乡下出来,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包身工由带工带进厂里,刚开始厂方把她们叫做“试验工”和“养成工”。无论怎样的称呼他们都是旧社会中最廉价的劳动力,受人欺辱的最底层的可怜人。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中对“芦柴棒”这一角色生病的描写是那样真实,泼冷水后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外面刮着寒冷刺骨的风,“芦柴棒”反射的跳,完全衬托出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对那个时期的残酷了解的更加透彻。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特突出了剥削阶级的冷酷,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文中的细致描写充分表现了包身工受罚受压迫的惨重,具有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夏衍的这篇文章内容充分、深刻鲜明、相得益彰,使文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我心中充满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痛恨。

包身工的处境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最后,夏衍先生利用黑夜、黎明坚定的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黑夜象征的是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充满光明,没有压迫的新世界,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夏衍的文章震撼着我,要赶走帝国主义,要_残酷的社会制度,多少人曾流过无数的眼泪、血汗甚至献出的是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为了子孙更幸福的将来,担负起责任,为新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2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主要写了小英子眼中的老北京,写出作者林海音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故事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完这本书,我好像长大了,看得清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了。

拿起《城南旧事》的时候,书中描写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而逝的岁月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文字中间荡漾着一种淡泊与纯洁。在半个世纪离别中,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飘零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罢,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素的东西,因为它不可以表达什么,只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一样,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新,那样的满是人间的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

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最真挚的父爱。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在台上一样”,就明白父亲不能看见女儿上台做代表,仅仅以一朵夹竹桃衬托女儿渴望父亲去看的心情。作者一直以来都把父亲的话铭记于心,努力拼搏。文章写英子父亲病危,以花暗示了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现实,她镇定地接受了事实,决定担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长大就意味着不再让人担忧。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孩子了”结尾。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幼小的生命的肩上,但是人的心灵已经长大,不再任性。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3

我们观看的电影的名字叫《狼图腾》。讲了两个北京知青到内蒙古去教书。其中有一个知青陈阵养了一只小狼崽,村民们知道了之后,非常讨厌陈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因为一些村民们把狼的食物——黄羊全部偷走了,所以在这个夜晚,狼就去把他们的马赶到了湖里冻死了。之后,东边的蒙古族人也搬来了,因为狼把蚊虫引来,所以,他们就把狼全部给杀死了。只有陈阵的那只早已长大的小狼崽还活着······

看完了《狼图腾》这部电影后,我想:本来狼和人类是互不相干的,可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狼发怒,吃掉了他们养的羊;而人类又把狼全部杀死了,就导致生态不平衡;原本一片绿绿的草原,因为人类要种农作物,使这片草原没了······

学生读书笔记: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篇4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翻开历史课本,一页一页地仔细阅读那些历史史实,牢记历史屈辱,决心不让中国重蹈覆辙!如今通过老舍的呕心之作《骆驼祥子》,我们将重回历史隧道,再次认识历史。

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祥子,是一名地道的农村人,他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北平城,成为了一名人力车夫,开始为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奋斗。终于,祥子省吃俭用攒够了一百块钱,如愿以偿的买了车。

却因拉车到城外被军官抓了去,车子充了公,祥子成了苦力。然而祥子并不屈服,他设法逃了出去还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由来。

祥子朴实肯干,善良老实,没有沾染坏习性,身上有很多值得你我学习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当时的黑暗社会彻底改变了祥子——一个热爱生活的少年。

后来的祥子萎靡不振,好不容易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决定用忙碌来麻痹自己,却因虎妞的到来再次陷入僵局。

他迷茫、无措,却又无可奈何。他常常想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但骨子里仅剩的骄傲不容许他这么做。他没了方向,失了斗志,整日陷入与自己的思想斗争中。

他想,就这样吧。却又不甘心自己已经奋斗了这么久。我心疼这样一个人,他如此的热爱生活,可生活却总是给他致命一击。在那样的年代,又有谁顶得住如祥子所经历的那般摧残?三起三落,大起大落,祥子在一次次的希望中又一次次失望。

他活成了他最不愿意成为的那一种人,恶劣的社会环境磨平了祥子的棱角,粉碎了祥子的满腔热血。我们总评价祥子他不该成为这样的人,但也该明白当时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不得不成为这样的人。这不是祥子的错,而是这个社会的错。老舍显然并不想抨击祥子,而是希望通过祥子来抨击当时腐朽的政治制度及社会风气。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5

萧红,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她以自己的童年写出几本精彩无比的书。《呼兰河传》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自己在呼兰小城以及祖父的家发生的各种奇事趣录,让我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就仿佛来到了这个代的绿茵草地。祖父的园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黑漆漆的地下室、花园、谷仓、卧室等,都是小萧红的玩耍天地。她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园子里没有恶语,没有烦躁,没有悲伤,也没有压力。只有天真、单纯、可爱以及善良的存在。在祖父心中,萧红就像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天使,不想去伤害她,不想去干扰她,在她发挥想象的空间,任她去干一切她想做的事。所以,萧红的童年是在祖父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

呼兰,一个冬天出不了家门,夏天光膀也热的小镇,像《城南旧事》中的京城一样,发生了许多悲剧而又引人深思的事,那个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后来被折磨致死;那个坚强的风歪嘴子,努力获得爱情;疾态的二伯,有着扭曲的性格。总总,这些人物的生平,仿佛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阴影,让一个个人物败落下来。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6

教师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总结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应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我觉得上简单的语文课是正确的选取。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务必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所以,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潜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教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构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决定。就应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就应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教师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总结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也就应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就应扮演什么样的主角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就应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就应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到达“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我潜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此刻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靠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靠成人的帮忙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潜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我能做的事自我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职责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岗位,对自我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我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一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我的意见和推荐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提高,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透过干部这个小群众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我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潜力。

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我,培养学生对自我、班级、家庭的职责意识。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能够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资料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能够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梦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一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

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期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就应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能够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片断练习,能够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超多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必须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所以,在学习本文后我立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资料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述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我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

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潜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教师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总结3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这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那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齐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我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就应有自我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务必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我的主人绝不仅仅限于做自我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我,对自我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我主人却不认识自我的个性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就应明白自我的优缺点。二是要自我选取,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我选取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并且要尽自我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我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能够这样教也能够那样教,教出你“自我”来。四是自我评价自我,自我教的好不好自我要总结,仅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务必有一桶水,可按此刻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提高,便觉得自我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务必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爱惜自我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荒诞,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并且此刻基本招工单位不是一律看简历、荣誉吗。但读完这一段话,静心细想,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样能凭几节作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的家长们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郑校长说的第一条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你终将被时代淘汰。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就应把学习摆在第一位,“爱惜自我的每一根羽毛”,让自我活得美丽而开心。

四、“欣赏缺憾”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完美,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潜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完美的。能够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五、永不放下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那些个性的孩子正是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盼,他们或许很有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下,绝不放下。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下。”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不用成绩去评价孩子的优劣,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就应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六、“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必须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不仅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务必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我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所以,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透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以上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推荐,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我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所以更从容的走好自我的未来之路。

教师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总结4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我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我明白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简单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教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我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就应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能够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能够让你充满内涵;能够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应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取。

教师读书笔记个人心得总结5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就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一样,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并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必须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就应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务必有特色。

包身工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对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有一定的认识

2.具体分析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8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2.作品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 间:20世纪30年代

地 点:上海的东洋纱厂

来 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 质:赚钱机器

命 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工厂里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1925年“五卅”运动中,纱厂工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资本家害怕工人,就企图用包身工来代替成年工,欺侮他们年纪小没有斗争经验。据统计,1937年上海共有包身工达七、八万人之多,占上海纱厂女工三分之一左右。包身工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这些包老板是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拿摩温)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去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女儿骗去城中当工。包身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三年。愈是年龄小的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4.作者介绍 夏衍,本名沈乃熙,字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改编电影剧本: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报告文学《包身工》。5.关于课文体裁

《包身工》,夏衍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写于1935年。《包身工》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它的体裁属于报告文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新闻性,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源。新闻性还讲究时效,即满足广大读者 心理上的近切需要。

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它不能向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像,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应当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有一大批报告文学,揭开了长期被封闭的政治经济所掩盖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充满了浓烈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这种议论,是在形象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在强烈感情支配下的论断。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可谓多,质量也并不均衡,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评论说“《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包身工》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比较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它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他运用了小说、散文乃至戏剧、电影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使其具有了文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

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小 说: 虚构 夸张

6.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完课文相关的一些信息,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首先是起床,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7.结束语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相信同学们心里都有别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当我们了解到上个世纪包身工这个群体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不能不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饮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以上三个场景是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概括性叙述,接下来就让我们看几个实例。2.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通过文章,我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 “芦柴棒”(第6段)?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文中对于她的描述较多,我们重点看她生病时的一个状况。作为包身工,当这样一位女孩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6-20段)

问题1:文章第17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这一段中,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 “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从这一段短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将惨无人道的包身工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世人展现出来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剥削。“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同时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极具代表性。3.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小福子

4.通过文章,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8-11段)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明确:产生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经济破产,遇到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产生方式:带工老板用游说、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大量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直接原因:在顾正红事件以及“一·二八”战争的刺激下,随着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也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需要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方面: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作者通过1902年与1932年的数据对比,展示了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作者用这一段的描述,告诉了我们,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出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了本文的主题。

(板书):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5.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三课时

1.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2.文章的总结

1)学生齐读,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灌注在这字里行间。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比拟分拟人、拟物,此为拟物)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的对比,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学生齐读,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来的是包身工制度的落后、极不合理和极不人道;同时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对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也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3.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通过板书来分析)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包身工起床)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吃粥)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23-24段,上工)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4.文章特点:(通过板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

主副交互,有机结合。(主线是新闻事实,包括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劳动条件,副线是新闻背景,包括对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和东洋厂庞大原因的介绍)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既有对于包身工生存状况的整体概述,如起床、吃粥、上工的画面,又有对于个体的事例记叙,如芦柴棒、小福子的事。)

真实性:精确的数字。(最典型的是34段,关于东洋厂飞跃的庞大。另外第一个场景对于包身工住处的描述“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不满二尺阔的楼梯”等)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如吃粥场面中的褒词贬用和文章的最后两段的议论。)

(副板书):主副交互

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

生动的语言

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面 点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5.结束语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包身工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从《包身工》看报告文学的叙事手法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积极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而且运用独到的叙事手法凸显了主题,成为后来报告文学作品叙事手法的滥觞。(1)纵横结合的叙事顺序

课文叙述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包括起床、早餐和上工等,中间分别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以及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插叙了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起来的事实。整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这是纵的顺序;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这是横的顺序。作者采取纵横结合的叙事顺序,把众多的材料高度集中在包身工一天的时间里,但并不显得散乱,就是因了这纵横结合的主线,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纵,作为时间的顺序,是报告文学必须具有的叙事顺序;横,作为内容的顺序,是报告文学必须把握的时代脉搏,所叙之事,所写之人必须具有的时代特点,是组合这些材料的方式。纵横结合叙事,是报告文学最恰当的叙事顺序。由于这种叙事方式既能集中地反映某类社会生活,又能深刻地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于是成为后来报告文学的主要叙事方式。

(2)点面结合的叙事方式

“面”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是一些典型的人物或事例。“面”上的描述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这个框架的具体材料。

“面”主要指人物的群体描写,如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等情景。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作品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来描写。比如对“芦柴棒”的三次细节描写。第一次是煮稀饭,“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第二次是重病遭受毒打,打杂的一把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跟上去就是一脚,又是第二脚,第三脚;第三次是搜身,“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骷髅一样的身体,“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作者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把包身工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触目惊心。

面的描写使叙事有了广度,点的描写则使叙述有了深度,而且具有了文学的特质。点面有机结合,正体现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从而成为我国报告文学体裁的一种经典的叙事手法。

(3)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对于报告文学来说,也不例外。《包身工》开头写道: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这段细节描写了“男子”的衣着、语言、神态。不伦不类的穿着,粗俗野蛮的语言,盛气凌人的态度,透过这些细腻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细节描写十分形象,容易唤起读者的联想,体现了文学性的特征,成为后来报告文学叙事的主要手法。在当今的文学评论界,往往以有无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区别报告文学和一般的通讯,这足以说明《包身工》的细节描写对后来报告文学的影响。

《包身工》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检查生字新词

(一)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三)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包身工读书笔记 篇9

除夕的晚上,家家欢声笑语。爆竹声震耳欲聋。耀眼的星空是那么美丽,五颜六色的焰火在天空中飞舞着。每当看到此景,我不禁想起了我读过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孩|》,在圣诞夜的晚上,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 又冷又饿,最后冻死在街头。小女孩虽然有父亲,可她那个父亲残酷无情,没有给过她温暖,让他大年夜到街上去卖火柴,卖不到钱还要挨打。而我是家中的宝贝,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的疼爱。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冬天冷了给我加衣服;住的屋子暖和和的。

夏天热了给我买新裙子,还可以躲在屋里吹电扇,吃冰糕。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只能孤苦伶仃的坐在冰冷的墙角,闻着富人家屋里飘出来的一阵阵烤鹅香味,却可望不可及;而我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小女孩的童年充满了痛苦,而我的童年却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美满。

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10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包身工教学反思2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现在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情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上一篇:2册第7课下一篇:考研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区别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