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2024-10-06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精选6篇)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篇1

中班综合《我们去探险》

一、活动背景:

xx幼儿园中分班,开展读本阅读教学活动已经有一年时间。小班一年中,我用阅读的读本引领孩子们去爱上阅读、学习阅读,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上中班了,我想边引领孩子学习阅读,边收获孩子对读本的阅读感受。于是本学期,我尝试将阅读的引入性活动小组形式用“倾听孩子对读本的解读”的方式来组织。在活动中,我惊叹孩子对读本丰富多彩的理解,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感到高兴,为孩子胆量的增长感到欣慰。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我运用“倾听孩子对读本的解读”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我们去探险》的引入性活动。

本活动是先倾听“孩子们天花乱坠、天马行空的讲述”,再通过听读本录音朗读来引入对读本经典的解读中。在以后的后续活动中,我将用四、五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读本,引导孩子们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述读本内容。最后还会进行体验性活动。

二、活动设计理念:

《我们去探险》讲杜里和莎里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去探险,好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更聪明。他们碰到黑熊的脚印迷宫与森林迷宫,被巨大的蜘蛛网和沙漠迷宫以及无比凶险的鳄鱼迷宫困住了,他们用智慧和能力与勇气渡过难关。通过故事,鼓励孩子探险的热情,鼓励他们勇敢去尝试,学习如何有智慧地解决困难。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会抓住成人问个没完没了。而在课堂活动中,只是老师不断地在提出问题,孩子却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于是在阅读中我引导孩子从封面来学习提问,让孩子们打开问题的翅膀,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在努力做一名善于启发和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的老师。在引入性活动中,我首先解决的是让孩子知道“这是一本讲什么故事的书”,围绕封面图画与书名来观察,理解“什么是探险”,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是请孩子们自主阅读,用流畅的语言讲述读本的图画内容。图画是丰富的宝库,文字是图画的一个主窗口。图画是广场,文字是广场中心。我在引领孩子们阅读读本时,注重文字与图画的相辅相成,在首次阅读时,以图画阅读为主,让孩子们感受读本图画丰富的信息,感受图画中蕴含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感受一个读本多个故事的喜悦。记得鲁迅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读本,如果我们有四十个孩子读,就会有四十个版本,如果以我一个老师的一个版本先行导入,那我们就错过了四十个版本,多可惜呀!

最后,我们回归读本,倾听读本的录音朗诵。一个读本作者赋于它一个最经典的解读。孩子在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听听作者的解读,让他们有一种惑然一解的开怀,“原来也可以这样讲呀”、“我怎么就没观察到呢”。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胆量、阅读的兴趣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探险活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对未知世界的科学考察或探索活动。同是知道探险和冒险的区别,理解探险不等于冒险。“探险”的定义为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寻究自然界情况的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这个读本,能用流畅的语言、大胆讲述读本内容,。

2、了解什么是探险,知道探险需要智慧、勇气和力量。

3、感受阅读读本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小时候的照片,读本《我们去探险》(人手一本)、蜡笔若干。

经验准备:孩子们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谈论过长大了的话题。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师生谈话“你觉得自己现在长大了吗?现在最想去做什么?”。

二、通过师生谈话,引出新读本《我们去探险》。老师出示书,引导孩子阅读封面,观察封面图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封面内容。

老师:“杜里和莎里他们也长大了,他们想去干什么呢?”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封面。

三、教师出示书名,引导孩子根据封面、书名提问关于读本的问题。

老师:“原来他们要去探险”。“什么是探险呢?”(探险”的定义为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寻究自然界情况的活动。)“对这本书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

四、教师用问题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请孩子们自主阅读,鼓励孩子走到老师面前,用完整的语言,有感情地讲述读本。

老师:“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就在宝贝书里,你们想看吗?”“请你们自己的看宝贝书,也可以走到老师面前,有感情地、完整地讲宝贝书故事给老师听哟!”

五、听录音朗读,请孩子欣赏作者对读本最经典的.理解。

六、趣味游戏“我用智慧和力量来帮帮他们”出示书中第二十一页的迷宫等,人手一份,请幼儿玩玩迷宫游戏。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洋溢。

它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对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了解,能够在阅读读本之前,先为孩子做好知识经验的铺垫,使孩子能够准确地理解读本。

第一,本次活动为孩子们展示语言讲述能力和胆量创设了一个大平台。在观察了封面,了解了人物和书名后,请孩子们围绕人物和书名提出关于读本内容的问题,孩子们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杜里和莎里到底会去哪里呢?”有的问:“他们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杜里离开爸爸妈妈会害怕吗?”……孩子们的问题更激起了大家想看读本的欲望。老师适时地发下小书,请孩子们自主阅读起来,还可以跑到老师跟前,有声有色地去讲述读本……老师认真地倾听孩子们对读本的理解,发现孩子们语言与思维的火花。这一环节,孩子们是主角,自信快乐了。

第二,本次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知识经验的提升。每个孩子们对读本的理解都不同,他们的语言表述也各有特色。但每一本读本都会所传达它特有的知识内涵和内容情感,所以万变也不离其中。于是,当孩子们尽情地讲述后,教师通过录音朗诵有声有色地传递着读本最理想的解读。孩子们在倾听中进一步理解了读本,储存着画面与语言的完美信息,开拓了看读本的视野。

第三,本次活动,最后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走起迷宫来,从书本到现实,从书本人物到自己,用智慧和耐心、细心和坚持体会走迷宫探险的乐趣,孩子们的快乐洋溢于脸上。

通过活动,可以看到“倾听孩子对读本的理解”和“中班孩子天花乱坠,大胆说”“引导孩子提问”的培养目标是可行而成效显著的。

在后面的理解性活动中,引导孩子细致观察,用好听的词句描述读本图画,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篇2

一、阐述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中班科学活动《我们的身体》中,我选取了i Pad课件中《我的身体》《身体部位》《记忆游戏——身体部分》这三个APP软件,并借助会声会影和PPT来完成本次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眼球被生动、直观、有趣的情景所吸引,并能在与i Pad互动游戏的同时探索身体的奥秘。

本次活动,我预设了巩固—认识—提升三个阶段。首先,我借助幼儿耳熟能详的音乐《我的身体都会响》进行游戏互动,同时利用会声会影相册《我的身体》,调动幼儿已有的关于身体部位的知识经验;其次,借助i Pad上的现成课件《身体部位》,采用集体游戏和独立操作i Pad的活动模式,让幼儿通过玩玩、找找、拼拼,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了解不同身体部位的特征和作用;再次,巧妙运用游戏课件《记忆游戏——身体部分》中的“翻牌游戏”,既帮助幼儿巩固身体部位,又巧妙地引导幼儿完成闯关游戏;最后,我运用生活中危害身体的行为图片,让幼儿以小组形式讨论,从而懂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做危害身体的行为。

在整个活动中,信息化技术有效服务于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改变了传统科学活动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化技术的巧妙运用将枯燥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趣味化,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生动化,将平淡的教与学的过程立体化,融试听、探究、练习于一体,拓宽幼儿学习科学的路径,有效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幼儿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公平性,促进师幼之间、幼儿与身体部位之间的高效互动。

二、制订教学活动目标

本活动是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平板电脑中现有的软件,变传统的“听讲式”学习为“探索式”“参与式”“个性化”的学习,提高教学互动性,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形象生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我制订了三个目标。

1.通过玩玩、找找、拼拼,熟悉、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通过i Pad巩固游戏,玩一玩、说一说我们的身体。

3.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并知道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三、分析教学活动过程

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集体认知,了解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原有的幼儿熟悉的熊猫奇奇,以熊猫奇奇和大家做游戏为开场导入,带领幼儿一起复习音乐游戏《我的身体都会响》,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尝试操作,巩固身体部位

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共分三个环节开展。

环节一:玩一玩,多通道感知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

(1)点一点,说一说身体部位。借助游戏课件《身体部位》,界面中会出现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四个不同的人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点击进入。进入后会出现自己选择的人物放大版,幼儿可随意点击身体任何部位,然后会朗读出所点击身体部位的名称,幼儿在游戏中便能进一步熟悉这些身体部位,并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拼一拼,组合身体部位。课件自动将所选人物的身体部位进行拆分,由幼儿根据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拼接,进一步考验了他们的记忆力和判断力。

(3)选一选,搭配身体五官。在让幼儿操作练习的同时,课件也为幼儿提供了趣味小游戏,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脸蛋、发型、眉头、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进行自由搭配,从而组合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身体五官。

环节二:说一说,多角度分享操作经验。

活动分析:这部分我运用i Pad的推送功能,分别请幼儿上前交流他是如何操作的,在交流的同时分享操作经验。同时,就个别幼儿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共同解决。

环节三:动一动,多形式体验游戏乐趣。

活动分析:这部分运用了现成课件《记忆游戏——身体部分》,课件分为五轮闯关游戏,难度由易到难,种类由少到多,要求幼儿通过点一点、翻一翻,将每个牌背后的身体部位记住,同时翻出两张相同的身体部位则为胜利。课件将简单的翻牌游戏多样呈现在幼儿面前,减少了教师课前准备“多种实物”身体部位的工作量,同时这种具有挑战性质的闯关游戏也纷纷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并为自己顺利闯关成功赢得最后胜利而鼓掌欢呼,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拓展经验,保护身体部位

活动分析: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本次活动的延伸。首先,我一一出示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我在平常的一日生活中用相机记录下来的,让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片,互相讨论一下,这些图片上的行为对吗?并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我将小朋友的回答进行总结,以此得出结论,告诉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做危害身体的行为。

信息技术手段是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帮助幼儿释疑,解决科学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教学,是改革传统活动手段的必然趋势,更是幼儿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诸多: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既提高了幼儿的智力水平,又提高了幼儿的非智力水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空间,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不同设备和方式的资源利用生动了课堂、丰富了内容,为幼儿教学活动打开了新通道。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合理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园科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篇3

首先195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深海钻探的构想,它与“人类登月计划”被誉为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两大壮举。随后科学钻探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蓬(péng)勃开展,科学钻探证实了海底扩张与洋壳生长,这个重要的发现也证实,大洋地壳确实比陆壳年轻得多,最老的岩石未超过1.7亿年,离我们够遥远吧!科学钻探还揭示了中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史,1.65亿年前,非洲与北美分离,形成北大西洋;距今1.25亿年~1.10亿年间,非洲与南美分离,南大西洋形成;0.95亿年前,欧洲与北美分离,大西洋向北延伸。很神奇吧,原来海洋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科学钻探行动,这可都是科学钻探史上不得不说的大事,要想成为科学小达人,你可要自己记清楚哟!

1957年,美国科学家倡议用深海钻孔穿过莫霍面,以研究地幔(màn)的物质组成,这就是“莫霍计划”(MOHOLE)。这个计划于196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湾外试钻,接着在墨西哥西岸外钻到了玄武岩,不过遗憾的是,最终因多种原因中途夭折,但还是为深海钻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4年,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5个单位联合发起组成“地球深层取样联合海洋机构”(JOIDES),并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1965年,在美国东海岸的布莱克海台试钻成功。1966年6月,这个机构动用了最先进的有动力定位设备,并且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格洛玛·挑战者”号。

1968年8月,“格洛玛·挑战者”号首航墨西哥,深海钻探计划正式开始。勇敢者格洛玛仅仅用了5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3期钻探计划,由于成果显著,因而苏联(前)、联邦德国(前)、法、英、日等国相继加入“JOIDES”,深海钻探计划在各个国家的加盟下进入国际合作的新时代,即大洋钻探国际协作阶段(IPOD),又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格洛玛还在继续着深海巡游,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吧!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科学钻探中发生的离奇事件,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前)实施了庞大的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尤其对于科拉超项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而最后的262米是在1983-1993年间进行的,花了整整10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位前苏联著名地质学家狄米尔·阿撒哥夫博士说,当时他本人正联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那里进行钻探工作。钻探开始时,一切十分正常。但到了大约九英里深时,那个钻探机器突然转得异常剧烈,显示出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空间,温度陡(dǒu)然升高。而当我们将钻探针收上来时,更吓一大跳的是,随着那洞口喷出的高温气体,一头长有獠牙、眼神充满邪恶的巨大怪物,从里面飞出来,它就像一头发狂的猛兽,不停高声尖叫,转瞬间便飞走了。在场一些工人见了,吓得转身就跑,但我们却决定留下,我们将一台拾音器吊下洞里去,这种拾音器原本是设计用来收听地壳移动的声音。但奇怪的是,从喇叭传来的不是地壳(qiào)移动声,而是人类的惨叫声。它不单是一个人的叫声,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哀号呼救声。博士惊讶地以为,大家已经不小心地打开了地狱之门。

小朋友知道,我们已经可以飞到月亮上,可以在太空里面行走,甚至走得更远,而事实上,人类向自己脚底下探索反而很难,也许宇宙对于我们来说太大太大,总有我们数不完的猜想,而我们如此熟悉的地球,我们就真的了如指掌吗?显然不是,深海,沙漠,地下,丛林,有太多我们还未能真正触及的区域,有太多现象我们还不能解释得很完美,或许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完全呈现不同于我们的生活形态,就像电影《地心游记》所讲述的一样,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的探险就到这里了,我们的问题是:

1. 小朋友们知道科学钻探最早是哪国的科学家,在哪一年提出的吗?

2. 科学钻探发现大西洋是由哪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呢? 答案就在文章里,小朋友们要细心寻找呀!

把你的正确答案写在信封背面,就会得到一份神秘小礼物!还会得到“探险小勇士”称号呢。我们的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小雪花》编辑部“科学探险小分队”收邮编:150001或者发e-mail至yangsong2524@126.com

责编★小树

我想成为像柯南一样的名侦探。

双鸭山市逸夫小学五(5)班 崔班

祝愿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我要好好学习,让爸爸妈妈为我自豪。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篇4

活动背景:我们的家乡是个历史文化名镇,在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有关家乡的信息、图片等资料,通过展示、交流,丰富了见识.也引起了出去走走、看看的强烈愿望。正值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到哪儿去春游?”“哪儿近?哪儿远?”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新的探究问题。为了引导幼儿的探究操作,给幼儿提供合作、思考、表达、记录的机会和空间,我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小棒、纸片、管子等工具在地图上沿直线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工具的首尾相接。

2.学习合作记录测量结果,比较不同景点间距离的远近。

3.产生去春游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记录表,表上的工具和提供的工具一致。(如图一)

2.每组一张地图,在幼儿园和六个景点贴上相关标记。(如图二)

3.长短不同的管子、小棒、纸片,《郊游》音乐。

活动过程:

一、播放《郊游》音乐,引出活动内容

1.幼儿跟着录音唱歌曲《郊游》。

2.出示东山地图.指出幼儿园的位置(贴上标记),提问:我们东山是个很美的乡镇,你想去哪儿春游呢?

3.根据幼儿回答,贴上有关标记,如雨花胜境、启园,等等。

二、学习在地图上测量本幼儿园到各景点的直线距离第一环节,认识测量工具,在分组合作中学习测量方法.并了解记录方法。

1.教师导语: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幼儿园到这些景点有多远呢?

2.教师出示测量工具:小棒、纸片、管子,提出测量要求:以幼儿园为起点,先测量同一条路线。

3.幼儿分组测量。教师了解幼儿合作和利用工具测量的具体情况,同时有目的指导幼儿在测量时注意“首尾相接”。

设计提问:你们用了什么工具?怎么测的?用了几个?根据幼儿回答,耖师在记录表内记录相应的符号。

(反思: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记录方法。虽然三种工具的长度不同.但是同种工具测量的结果应是相同的。若幼儿有异议,就请幼儿演示,集体验证,从而强调测量时要注意首尾相接。)第二环节。幼儿自由测量幼儿园到各景点的直线距离.并记录。

1.教师导语:我们用刚才的测量方法,再来测测幼儿园到其他各景点的距离,好吗?测好一条线路要请一位代表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2.幼儿分组测量并记录。

(反思:这一环节不仅让幼儿继续亲身经历操作测量和记录的过程.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合作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测量的方法及记录情况。)

三、交流测量结果.比比从幼儿园到各景点距离的远近

1.提问:小朋友都测量好了吗?我们幼儿园到哪儿最远?到哪儿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小结,鼓励幼儿活动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距离。

中班科学《我们去探险》 篇5

活动目标:

1、用前后重叠的方法,打破平行线呆板的分割。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示范画、蜡笔、水彩笔、图画纸。(用灰色涂地面)

活动过程:

1.欣赏与讨论。

(1)请幼儿说说自己逛街时,都看到街上有些什么?

(2)从欣赏的作品上思考问题,逛街时先画人还是建筑,先从纸的下面向上画还是从上面向下画;思考物与人之间的重叠现象,怎么解决?

(3)教师小结提出绘画的注意点与要求。

2.创作要求。启发幼儿构思内容,可以画马路上也可以画商店里。

3.教师的指导要点。

(1)提醒幼儿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分割画面,代替使用线分割的方法。

(2)介绍化一部分人或车,画一部分地平线的方法,“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或将人行道画成转弯角。

(3)提醒幼儿注意车与人之间的位置,车不停在人行横道上,人不在马路上走。

4.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同伴交流介绍:在哪里逛街。或者找找画面的错误,说说原因。

教学反思:

孩子们每天都会经过大街,对大街积累了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孩子对大街的观察属于无目的地观察,本次活动重在引导孩子仔细地去观察大街上的一草一木,一店一车,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大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孩子对独立作画的自信不足,表现出不敢大胆地作画。对这类孩子需要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先给他一些教师亲手示范,帮助他逐渐树立信心。

中班科学案例《我们爱吃的蔬菜》 篇6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春晓幼儿园月明园区 周燕

对内容的确定与优化:温暖的春天使蔬菜的种类日渐增多,我们的四季链课程也轮到了蔬菜的主题。小班时的蔬菜周,我们已在看看、摸摸、尝尝中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并且对蔬菜的外形特征、味道、营养等有所了解。因此,中班时再次认识蔬菜,我们就该在此基础上开拓出新的重难点,即了解常见蔬菜的基本结构及蔬菜可以食用的部分。对儿童的观察与了解:

1.儿童原有经验:幼儿已能全部说出同伴带来的常见蔬菜的名称,并且能按颜色、形状、种类对蔬菜进行初步分类。幼儿们均能指出蔬菜可以吃的部分,却无法说出蔬菜的结构名称,也不明确蔬菜的生长原貌。例如,土豆有叶子吗?姜长在哪里?藕是怎么长的?这些都是幼儿们共同的疑问。

2.现时兴趣需要:面对五颜六色的蔬菜,幼儿们的兴趣十分浓厚。孩子们普遍想知道土豆、萝卜、番薯等长在地底下的食物有茎叶吗?莴笋的叶子可以吃吗?大蒜头是怎么生长的等问题。

3.与活动的链接:蔬菜是儿童每天都吃的食物,同时,儿童可以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来全方位地认知蔬菜。儿童与蔬菜的连接点在于操作。对组织的设计与调整:

一、说一说我们爱吃的蔬菜。

二、复习常见的蔬菜,进一步认识较陌生的蔬菜。

三、分小组操作,每组按一种分类标准为蔬菜分类。

四、讨论:每组的分类标准。

五、认识蔬菜的结构及其食用部分。

六、按蔬菜食用部分的不同再一次为蔬菜分分类。

七、延伸活动:蔬菜沙拉、蔬菜变变变、蔬菜印花

调整:

1、将幼儿的座位都安排在桌子边,便于随时操作与讨论。

2、第一、二部分合并在一起,自然带过即可。对过程的阐说与反思:

片段一:说一说我们爱吃的蔬菜。

1、师: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蔬菜,请你们说说看,有哪些蔬菜。(幼儿自由讲述认识的蔬菜)

2、师:还有几个蔬菜宝宝的名字叫什么呢?请你们转过身去,去摸一摸、问一问,和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这是什么蔬菜。(进一步感知较陌生的蔬菜)

3、给予幼儿正确的蔬菜名称,如:豇(拼音:jiāng)豆、瓠子(拼音:hù zǐ)等。

效果分析:五颜六色的蔬菜很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将幼儿的座位安排在桌子边,且将蔬菜放在桌子上,能随时让幼儿摸一摸、试一试,以此来达到人人参与操作,杜绝消极等待。

片段二:分小组操作,每组按一种分类标准为蔬菜分类。

1、师:请小朋友们已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分类方式,将蔬菜宝宝分分类。

2、幼儿自主讨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效果分析: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尚且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显、直观,针对“给蔬菜宝宝分分类”这一问题,幼儿首先想到的是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方式分类。我就鼓励幼儿积极操作、探索、交流,大胆尝试不一样的分类方法。

片段三:讨论:每组的分类标准。

1、师:你们组把蔬菜分成了几筐?为什么这么分呢?

2、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分类结果与方式。

效果分析: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关键词:按形状、颜色、品种等方式分类。

片段四:认识蔬菜的结构及其食用部分。

1、蔬菜宝宝也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有着完整的身体,它的身体可以分为哪些部分呢?(请幼儿自由表述)

2、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蔬菜宝宝的身体吧。

3、拿出完整的一颗青菜,指出青菜的根、茎、叶给孩子们看,茎和叶都是我们能吃的。并请孩子们指一指自己桌子上叶子菜的根、茎、叶。

4、播放土豆、番薯、芋艿、萝卜的PPT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根、茎、叶。(幼儿新的认知经验)

5、播放番茄、茄子、辣椒的完整生长图,引导幼儿发现这是蔬菜结出的果实,我们吃的就是果实。

6、再观察花菜、西兰花、黄花菜等完整生长图,引导幼儿发现这是蔬菜开出的花,我们只吃花。

7、观察玉米、红豆、黄豆、大蒜头等,我们食用的是蔬菜宝宝的种子。梳理常见的蔬菜我们食用的部分:

食用果实的蔬菜:冬瓜、丝瓜、南瓜、苦瓜、茄子、番茄、辣椒、瓠子…… 食用种子的蔬菜:红豆、绿豆、黑豆、黄豆、玉米、大蒜头…… 食用根、块茎的蔬菜:番薯、土豆、芋艿、萝卜、胡萝卜、姜…… 食用花的蔬菜:西兰花、花菜、黄花菜……

食用茎、叶的蔬菜:卷心菜、青菜、娃娃菜、毛毛菜、芹菜、苋菜…… 食用根、茎、叶的蔬菜:菠菜、大蒜……

效果分析:由于初次接触蔬菜结构的知识,幼儿能理解青菜、菠菜能叶菜类的蔬菜结构,对于土豆、竹笋、藕等蔬菜结构还是难以理解。面对我的提问,幼儿仍喜欢用“吃上面部分、吃下面部分”的回答来替代“吃叶子、吃根”。

片段五:按蔬菜食用部分的不同再一次为蔬菜分分类。

1、师:我们今天又知道了蔬菜的新秘密,接下来老师希望你们用这个更科学的方法给我们的蔬菜宝宝分分类,赶快试一试吧!

2、幼儿尝试,完成后请几位代表说一说组里的分类方式与成果。

效果分析:通过初步尝试,发现效果较差,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扎实,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完成。可将蔬菜放在区域中,供孩子们在课间一起交流、操作。

片段六:延伸活动:蔬菜沙拉、蔬菜变变变、蔬菜印花

1、师:老师把蔬菜宝宝都放入了区角中,小朋友们有空了就可以找蔬菜宝宝做游戏了,可以给它装饰,也可以用它来印花!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尝试。

效果分析:区域中新加入的蔬菜材料很受幼儿欢迎,也许这是与课堂内容同步的材料,因此幼儿特别有操作欲望。

课后反思:

1、上科学课有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补充好自身在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透彻、自如地将知识渗透给幼儿。

2、活动的重难点目标要突出,我希望一堂课着重解决一个知识点,让活动更加精简、紧凑。例如本次活动中对于常见蔬菜的名称与特点小班时已学习过,匆匆带过即可,应把重点放在认识蔬菜的结构上。

3、看现成的蔬菜了解蔬菜的结构对幼儿来说太抽象,必须出示蔬菜生长的完整图,让幼儿正确感知蔬菜的生长状态及各个部分的样子,从而理解蔬菜可食用部分的特征。

4、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蔬菜的营养,可以在课后略提到,蔬菜中有维生素、胡萝卜素、叶绿素、粗纤维等营养,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

上一篇:皮肤护理规范下一篇:2016秋季学期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