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中班科学)

2024-05-27

溶解(中班科学)(通用13篇)

溶解(中班科学) 篇1

【活动目标】

使幼儿发现土壤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地方,教育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珍惜土壤。

【活动准备】

1、挖土的小铲子,纸盒若干。

2、装几盒泥土放在桌上供幼儿观察。

3、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挖泥土。

“请小朋友拿上小铲子,我们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时候要仔细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到户外挖泥土,引导幼儿观察上中有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东西。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发现什么?注意不要马上弄出来。”指导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议论,观察幼儿的态度。

“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土壤里有枯树叶、树根、死虫子、骨头……)

“另外,土壤中还有大家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帮助把枯叶—……等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肥肥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等。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土壤还是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家。)

三、小结。

“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四、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土壤及土壤中生长的各种植物。

2、组织幼儿在土壤里种花或其它植物。

溶解(中班科学) 篇2

近日,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电子工程师与化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这种可以在大量电子装置中使用的微芯片由天然纤维制成, 是一种全功能的无线收发装置。

参与研制的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材料科学工程师与化学家约翰罗杰斯解释说:

“这是一块瞬态集成电路。一个简单的无线电收发装置的电路。它包括晶体管, 一些二极管, 电阻器, 电容器, 导体。

所有这些都集成在这块丝质薄层上, 这是天然材料。”

罗杰斯表示, 这种芯片的研发属于一项名为“注定消逝”的研究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开发出可靠且环保的电子产品, “注定消逝, 但以一种完全可控的方式注定消逝。所以我们不是在讨论一种不可靠的、脆弱的电子器件。我们谈论的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电子器件, 拥有极好的特性, 不受时间影响, 直到你不再需要这个装置的时刻, 然后它就会融化掉。这简直是魔术。”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人们期盼着技术进步, 希望听到音乐的音效更好, 计算机运行更快, 手机比以前有更多的功能, 但是, 所有这些进步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的。每年人们丢弃的电子产品都会堆积如山。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数字, 美国仅在2005年就产生出220万吨电子垃圾, 其中只有大约37.9万吨能得到重复利用。

罗杰斯认为, 为实现重复利用而延缓技术发展是解决问题的错误途径, 他主张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种新技术, 通过简单地溶解掉电子器件让难题消失。当然, 从制造能在水中消失的小芯片, 到相应研发出可溶解的并能驱动整个复杂电子装置的主板, 这中间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罗杰斯指出, 这才是未来前进的方向, “你的手机不需要持续工作25年或者50年, 因为没有人的手机会用那么久。电子器件能工作那么久, 但并不适用, 实际

上使用不到预期寿命反而对生产效果不利, 因为这迫使你重复利用或者不得不处理所有的废品。所以如果你能用有三到五年寿命, 然后自然溶解的材料制造出关键部件或者最终乃至整部手机, 那会是非常理想的。”

科学预防横纹肌溶解症 篇3

什么叫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横纹肌(骨骼肌)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坏死溶解,释放肌球蛋白(Mb)等毒性产物进入血液循环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是他汀类调脂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自从2001年因西伐他汀(拜斯亭)发生严重肌溶解从市场撤出以来,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给予了极大关注。

骨骼肌(即横纹肌)组织遭致各种因素损毁后,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细胞内容物向外泄露,如肌球蛋白(Mb)、钾离子及一些酶类活性物质等。这些成分在细胞内是不具有毒性的,但一旦释放到细胞外的血液循环中,可对全身和一些脏器产生毒性作用。首先是肌肉组织本身会因渗出而肿胀,发生疼痛、触痛,不敢活动或活动受限,严重时失去活动能力;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30倍,肌细胞内钾外漏,必然造成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引起心律失常或骤停;肌球蛋白释放人血,进入肾脏,会对肾小管的表皮细胞造成直接性的伤害,同时造成肾脏本身的血管收缩或者堵塞,直接损毁肾脏功能,最终导致肾功衰竭甚至死亡,应引起重视。

他汀药物引发肌溶症的特点

涉及所有他汀类药物目前报道的几乎包括各种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都有导致肌毒性不良反应的副作用。

不同他汀肌毒性不同西立伐他汀的肌毒性最大,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10倍,发生致死性肌溶症的危险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16-80倍,现已退出市场。

肌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高剂量可致明显肌病甚至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标准剂量10毫克-20毫克/日引起肌病的概率很低,仅为0.1%-0.5%;而阿托伐他汀80毫克,日发生率为3.1%,普伐他汀40毫克/日发生率为2.7%。

与合用药物有关他汀与贝特类、烟酸、环孢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法唑酮等合用,易发生肌病。FDA 2008年警示辛伐他汀与胺碘酮联用,患者患肌溶症危险大增。例如,吉非贝齐与瑞伐他汀合用时,他汀类最大血药浓度可升高2-3倍。

如何早期识别横纹肌溶解症

先辨可疑症状肌溶症的典型表现为肌肉疼痛、肿胀,重者痉挛、强直,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及肌肉退化;尿色像酱油色或浓茶色等。有人称肌痛、乏力和深色尿有为肌溶症的三联征,但实际上临床真正见到典型三联征的不到10%,或者已经到了晚期。因此,早期应该更重视一些可疑症状,如周身乏力不适,似感冒症状,或有低温,自发性弥漫性肌痛,部分肌肉肿胀、触痛,肢体无力、跛行,等。特别是不明原因又进行性加重者,伴有尿少、色深,浮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等临床表现者,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再看易感人群易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特别是体质虚弱、体型瘦小的老年女性、多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及长期饮酒者等。

三寻用药线索多种用药的老年人群,除他汀药外,还有抗乙肝治疗的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等药;治疗哮喘的B受体激动剂如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喘康速)等;治疗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等;合用其他调血脂药贝特类药(氯贝特、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等),以及常用多种抗生素的老人,均有易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

四查确诊依据 凡有上述3项之一者即应做如下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检查、血肌红蛋白测定、尿液分析、血电解质检测、肾功能和心电检查。

横纹肌溶解症诊断依据

1.有使用可引起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药物和诱发因素(如剧烈运动)。

2.有肌肉疼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和尿色异常(黑、红或酱油色、茶色),肌肉肿胀、痉挛甚至急性肾衰竭等临床症状。

3.实验室检查和血生化检查显示,血清CK>10 000单位/升或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10倍,血中肌球蛋白明显升高,出现肌球蛋白尿,即可确诊横纹肌溶解症。如果肌电图示肌病表现、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症性改变,可作为进一步确诊佐证。

4.如果尿量显著减少,出现少尿或无尿(每天尿量<250毫升-50毫升);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微摩尔/升、血尿素氮(BUN)≥15毫摩尔/升;并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即可诊断并发了急性肾功衰竭。

怎样防范药源性肌溶症

尽量规范用药就是要明确诊断,药物要针对疾病,要有医生的处方和指导,掌握一定的剂量、疗程及合理的用法,以及严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道听途说、自以为是地用药;追随广告或被散医忽悠地用药都是滥用药,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伤身害命。

慎用肌毒性药物能引起严重肌肉损害的药物有150余种。要特别了解对肌肉有毒性的药物,包括目前在老人中最热的他汀类降脂药、防治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哮喘的B受体激动剂如特布他林等,一定要慎重使用。使用时要有正规医院的诊断处方,得到专科医师的指导,才能确保安全用药。

听从医生指导医生不仅会告诉你服药方法、剂量,还会帮你发现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特别是那些较轻微且无特异性症状,包括乏力、全身不适、自发肌痛、跛行等,准确地指导你什么时候该查血,什么时候该验尿,最重要的是让你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要从小剂量开始《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量应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3/4,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给予成人量的1/2。就他汀类药来说,一般人每晚服20毫克,老年人只能10毫克,如果80岁以上,最好5毫克,才更安全。

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他汀类药物经肝脏一系列酶代谢后经粪便排出。如果同时服用了影响某些酶活性的药物,如环孢素、维拉帕米、酮康唑、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时,他汀类代谢必然减慢,血药浓度就会升高,增加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性。再如,同属调血脂药的贝特类药(氯贝特、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等),没有必要与他汀类药物合用。

基础病多更要小心凡有三高症、肝肾功能不全、哮喘、抑郁症、老年痴呆、骨质疏松、退行性关节疼痛的高龄老人,尽量避免使用上述肌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一定要预先做好检测评估再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 篇4

1、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通过想想、猜猜、实验知道果珍会在水里溶解,面粉、油不会在水里溶解的。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果珍 水 操作纸 勺子 面粉 记号笔 油 去油渍的方法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果珍和水

1、教师出示果珍和水。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把水和果珍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幼儿用勺子搅拌。果珍它偷偷地在告诉我,它想在水里跳跳舞,请小朋友用勺子搅拌一下好吗?)

3、师小结:果珍和水相互溶解,果珍溶解到水里,变成了橘子水。(教师在操作纸上记录幼儿操作的结果。)

二、幼儿探索:面粉和水

1、教师出示面粉和水。刚才面粉看见了果珍和水在一起,它也想和水一起玩一玩,你们想一想,把面粉和水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并做出回答。(教师边出示操作纸,记录孩子猜测的结果。)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3、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说面粉溶解到水里,变成了白颜色的水,可是丁老师早上也操作了一次把面粉放在水里,水是变白了,而且面粉也没有了,可是等我过了一会去看的时候,面粉沉在了水下面。(教师在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上打上问号)要不我们等一下去观察一下好吗?

三、幼儿探索:油和水

1、请幼儿猜油和水放在一起会怎样?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实验:操作方法同上

3、师小结:水和油互不相溶,无论用什么方法,总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教师记录幼儿动手操作的结果。)

4、刚才我们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而现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可是如果我们的衣服不小心粘上了油,变的脏脏的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油渍去掉。

5、除了小朋友想的,老师这里也有许多平时爸爸妈妈不怎么用到的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看PPT)

溶解(中班科学) 篇5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科学溶解教案 篇6

1、喜欢探究溶解这一现象。

2、感知红糖能溶解于水,白砂不能溶于水。

3、养成自主探究实践的习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两个一次性杯子;一个调羹;杯子里装有温开水;每组两碟白砂;两碟红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褚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呀?是什么颜色的?(请幼儿猜测)

小结:这是一种糖,颜色有点红红的,黄黄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红糖。我们跟红糖宝宝打个招呼吧。

2、(出示一杯水,一个调羹)我今天还带来了几样东西,一杯水,一个调羹,红糖宝宝想到水里面洗个澡澡。

提问:你们觉得红糖宝宝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想象)

褚老师给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水,一个调羹放在桌子中间,你们来试试,观察红糖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幼儿自主操作探究。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帮助幼儿发现溶解现象,引导孩子仔细观察。

提问:你的红糖宝宝到水里面了吗?现在请用你的调羹轻轻的搅一搅,红糖宝宝怎么样了?水变成什么颜色?为什么红糖宝宝会不见了?它会去哪里呢?

2、幼儿讨论。

小朋友用调羹搅一搅之后,发现红糖宝宝越来越少了,最后不见了,那红糖宝宝去哪里了呢?

褚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我们平时喝的开水是什么味道的呢?那现在我们再来尝一尝是这杯红色的水什么味道?原来是甜的呀,为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调皮的红糖宝宝溶解到水里面去了,它和水宝宝做了好朋友,躲到水宝宝身体里了,跟我们玩捉迷藏呢。

三、第二次操作

1、今天褚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宝宝,叫白砂宝宝,它也想到水里面洗个澡,我们再去试试看,看看白砂宝宝会不会也像红糖宝宝一样变的越来越少,也躲到水宝宝身体里去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白砂宝宝在水里面怎么样了?我们用调羹使劲的搅一搅,有没有发生变化呀?

3、幼儿交流。

白砂宝宝有没有溶解?有没有躲到水里?

教师小结:原来白砂不能溶解在水中。

课后延伸: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有些能溶解,就像红糖宝宝一样,到水里面就会和水宝宝做好朋友,藏起来了。也有一些不能溶解,跟白砂宝宝一样,我今天也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觉得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呢?

中班科学小实验材料投放的策略 篇7

一、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紧密性

科学小实验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 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也就是说, 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中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中班幼儿发展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中班主题活动中“常用的工具”,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试试小锤子”“乒乓球站稳了”“有趣的尺”“摩擦起电”等等, 孩子们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中, 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与主题相关的经验, 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趣味性、丰富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 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 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 减少幼儿的压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 除小鱼外, 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 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螃蟹等, 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弋起来, 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三、注重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层次性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 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科学实验中,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过程激发幼儿兴趣、获得操作经验。例如“会亮的电珠”, 往往是教师准备一些小灯珠、电池、电线等, 但一味摆放出这些材料, 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幼儿不知道操作后的变化, 那孩子们就不会有兴趣去探索。一方面, 教师可以帮助固定电线的一端和小电珠, 幼儿只需接上另一端就会发现小电珠的变化, 或通过提供了相应的步骤图片, 也可以通过活动前的语言激发引导, 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 对游戏中有趣的变化、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 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将操作材料“细化”, 并在幼儿活动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 我们发现在有些活动中, 如果材料投放相同, 对能力差的幼儿, 老师必然要更多地给予指导、帮助,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孩子则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遇到困难就会想到成人的帮助, 不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如果提供的材料层次不同, 则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活动, 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

四、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开放性

材料多变, 能促进幼儿从变中去探索。例如, 在集体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让滚动的小球站稳。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 于是教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 除了提供的纸、盒、积木、扭扭棒之外, 还提供了橡皮泥、双面胶、尺等等。因为由于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 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幼儿们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 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 多样性的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 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百宝箱”,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沉与浮”的操作材料中, 其中需要多种重的或轻的物品, 我们引导幼儿去“百宝箱”中找一找, 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水中发现它的不同变化, 并进行简单的记录。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总之, 适宜的材料是引发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 教师还应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操作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使幼儿各方面能力获得发展, 让幼儿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人。

摘要:科学小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性强, 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幼儿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 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因此, 教师提供并投放实验材料的策略至关重要。以往的做法是, 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仅为实验教具, 只起到演示作用, 即便为幼儿提供材料, 通常也较为单一, 基本上和教师的实验教具相同, 幼儿不是争抢材料, 就是模仿一遍教师的操作, 幼儿缺乏兴趣, 创造能力也很难得到发展。经过实践研究, 我们发现, 教师提供的材料如果恰当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可以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 拓展幼儿思维, 有利于幼儿创新素质的培养。中班幼儿喜欢在探究、思考中学习科学, 能借助个体和活动材料去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开始萌芽。所以教师要提供他们需要的环境, 适合的操作材料, 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操作中学会交流, 在操作中体验成功。

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篇8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奶茶粉等。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五、活动延伸

溶解(中班科学) 篇9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教学反思

溶解(中班科学) 篇10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溶解(中班科学) 篇11

食盐》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溶解(中班科学) 篇1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探究性教学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年单元第五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第五节,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刻《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教材设计几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的主要因素,并未后一节课做知识储备。

本节课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的快。选择食盐未观察对象,让学生设计两组对比试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搜集数据得出与搅拌和溶液温度高低有关。

第二部分:加快水果糖的溶解研究,教材主要通过出示几个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制定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最后实验结果作出解释即总结实验结论。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我们逐步经历了对单个变量进行控制活动,这里学生再次经历,是一种巩固,也是一种提高,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于溶解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实验起来得心应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优选教育资料

1.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知道在实验中其他变量对实验的结果的一些影响,会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知道实验结果。科学知识

让学生明白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乐趣。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同样多的固体物质放入同样多的水中,用搅拌、加热等来促使溶液加快。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教学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情境做内涵的保证,以日常生活的具体鲜明的事例作为探究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引入组内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小游

优选教育资料

戏等形式加强小组合作与团体精神,是学生在活动中快了学习健康成长。教学准备

冰糖、烧杯、水、注射器、玻璃棒、冷水、热水、食盐、药匙、水果糖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1.同学们,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的可爱男孩在干什么呢?看见小男孩和糖水的动作和表情,你们想不想和糖水?谁现在想喝?

引导学生猜测物质加快物质溶解的条件,引出课题。2.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科学光凭猜测行吗?必须做实验来验证。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一)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

(二)教师阐述: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问题。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总结,教师大屏幕总结展示。(1)水的多少?(两杯水一样多)(2)水的温度?(一样)

优选教育资料

(3)搅拌的注意事项

4.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5.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食盐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食盐溶解的慢。

(三)探究实验过程: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热水的这杯食盐溶解的快,冷水的这杯食盐溶解的慢。

(四)师演示水果糖实验。

1.刚才说把糖碾碎比整块糖溶解的快,说得对不对呢?老师亲自做实验验证,想一想,做这样的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比较好呢?(对比实验)

2.请通行们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并思考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老师取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糖块,把其中的一块糖碾碎,碾碎的糖比整块糖颗粒小,然后再取两个烧杯分别往烧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水温相同,把糖同时倒入烧杯中,两个烧杯都静止不动,这时观察烧杯的现象。

4.看谁观察得认真,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优选教育资料

相同因素:糖片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同时进行观察

不同因素:一杯中的糖碾碎,一杯中的糖不碾碎(出示课件)5.观察水果糖的溶解现象。

6.你看到什么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溶解的快,没碾碎的水果糖溶解的慢。)

7.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加热、将物质碾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现在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喝上糖水?这名学生演示。

2、小组进行比赛。

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溶解(中班科学) 篇13

【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也能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节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因此,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点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

烧杯、玻璃棒、冷水、热水、冰糖、食盐、水果糖、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如果你的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客人非常喜欢喝冰糖水,那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快速地饮用上冰糖水呢?

教师演示:把一块冰糖放入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里。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冰糖水送给客人喝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冰糖水没有完全溶解,水没有变甜。教师提问: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冰糖溶解地更快吗? 学生:讨论猜测回答,如搅拌、用热水、弄碎等办法。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者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今天我们就来一同研究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出示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哪一个溶解的快?”(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仔细阅读相关内容。

1、教师:出示一份 10g的食盐,老师把它放在这杯水中,请大家来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食盐在杯子中溶解的快一点呢?

2、生猜测。

3、教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对还是错?(做实验)

4、教师:那可不可以三种方法一起试?(不行)那么我们先来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

5、实验一:搅拌对溶解的影响

(1)要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几个烧杯?(2个)对了,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等下一杯要搅拌,一杯不能搅拌(不同条件)。

(2)如果要公平的比较搅拌和不搅拌能否加快溶解?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条件)(3)师生小结:(PPT出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水的多少,食盐的多少,烧杯的大小,水的温度,放食盐的时间 不同条件: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师提示:只有一个不同条件)

两组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温馨提示:

①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同样多的食盐,其中一个杯子的水静置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小棒不停地搅拌,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②实验时,声音要小一点,不要影响其它组。③实验结束后,坐端正。

④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比较搅拌和不搅拌的区别。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研究的结果是: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吗?(6)小结: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6、实验二: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1)教师:如果要研究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在实验中,应该让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2)学生自主实验,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教师巡视指导。(注意不要被热水灼伤)

(3)交流比较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得出结论。

(4)小结:食盐在热水里溶解比在凉水里溶解得快,热水能加快溶解。【该部分实验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7.实验三:弄碎物体对溶解的影响(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

实验器材有哪些?注意对比试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终得出结论:弄碎能够加速溶解。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提问:把一块水果糖放入水中,怎样才能加快溶解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演示并提问。

2、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搅拌;改变水温;将方糖捣碎等实验方法。)

3、实验要怎么做?

2(1)搅拌实验:拿出两个杯子,都装满纯净的水,温度必须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水果糖,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改变水温的实验: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量相同,每个杯子里各放入一块水果糖,并且都不搅拌。

(3)将水果糖捣碎的实验:准备两块糖块,糖块的大小要一样,捣碎其中的一粒糖块,把两种糖块放在水温、水量一样的杯子中都不搅拌,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实验注意事项:

①使用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②可以数1、2、3同时放糖块。

③把糖块放在白纸上敲碎,注意尽量别让糖溅出去,把所有的糖都放入杯中。

4、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1)搅拌可以加快溶解;(2)热水可以加快溶解;(3)捣碎可以加快溶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而言,只有具有问题性,才是问题情境。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处在一个使他感到困惑的环境时,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这就是探究活动的起源。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设计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否则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设计,只会降低探究的有效性,花大量的时间而没有有价值的结果。】

四、总结:

1、教师: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了解了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呢?

2、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水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影响物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有: 1.物体颗粒的大小 2.水的温度 3.水是否被搅动 教学反思:

1、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里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和别人相处和分享研究的成果。

2、本节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通过让学生设计“怎样加快方糖 3 溶解”的实验方案,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生活习惯,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3、本课最大的难点就是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出第一个实验方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再放手由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充分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分析中说理,在补充中完善,逐步明白了如何来控制单个变量,使问题迎刃而解。后面的实验我让学生自主设计,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后面的验证实验顺理成章,边实验边记录了现象,稍稍整理后进行了汇报,用事实说服了大家,实验获得了成功,同时学生发现,尽管研究的问题不一样,但方法却相同,那就是每种对比中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了对比实验的实质,发现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技巧,加深了认识。

4、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严谨,如:没有让学生规范搅拌的动作,导致有些学生直接把糖碾碎了。

上一篇:有趣的贴鼻子游戏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方与圆——听法制讲座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