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溶解固体

2024-06-21

总溶解固体(精选3篇)

总溶解固体 篇1

前言

皮革加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业逐步演变成工业活动。皮革加工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不仅来自于大自然,同时来自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工业制革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固体(特别是无机固体物)、液体和气体废弃物[1,2]。1t生皮可得到200kg鞣革、190~350kg的非鞣制废弃物、200~250kg的鞣制废弃物,以及50 000kg的废水[3]。

大半个世纪以来,铬鞣剂在众多鞣剂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约占全球皮革生产的85%。这主要是因为,相比其他鞣剂,铬鞣革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优良的舒适性。目前,全球的研究者们都致力于开发可以替代铬鞣剂的新型鞣剂,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替代品[4]。一般来说,在鞣制前,会先进行一道工序——“浸酸”,即添加酸性试剂,使皮的pH值降到2.5~3.0之间。较低的pH值有利于无机鞣剂渗透进皮胶原纤维,也就是皮的构成组织中。而添加氯化钠,是为了防止酸性试剂添加后造成皮张酸肿,使皮的物理性能不稳定。铬鞣中,通过水合作用形成水合物,水解作用释放酸。这种酸和皮胶原蛋白结合引起肿胀,不仅给皮带来不好的效果,还会降低撕裂强度和粒面裂纹强度,鞣制中通常添加氯化钠来防止酸肿[5]。同时,在上述工序中,添加氯化钠还有助于保持皮的强度和质量。因而,鞣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氯化物和TDS,这就涉及制革污水排放能否达标的问题。传统制革工序需要使用和排放皮质量8%~10%的氯化钠,导致制革废水中除了大量未结合的铬盐,还具有较高的盐度[6,7]。将含铬的制革废水任意排放,会增加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8,9]。因此,铬对环境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毒性来源。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减少最终排放废水中的铬含量[10]。铬被释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可以通过不同媒介物,在环境媒介中传递,被人体或其他生态受体吸收[11,12]。

目前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在鞣制过程中,减少或去掉氯化钠的使用[13]。最初,尝试在调节pH值时,使用不会引起酸肿的酸(萘磺酸固化物),或浸酸液循环利用,或改变鞣制化料。然而,这些方法改变了成革的特性,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并未商业化[14,15]。其中一个商业认可的、控制中性盐和铬盐排放总量的方法,是在浸酸中再使用铬废液。高盐度的铬废液能够直接在浸酸槽内再使用,但铬废液的回收再利用非常麻烦[16,17]。许多添加剂,如二元羧酸、硅酸盐、聚丙烯酸酯等,可以增加铬盐的消耗,这一方法曾被用于鞣制中。但也有许多人声称,添加剂会导致铬在皮内分布不均匀,有时还会出现盐在革粒面沉积的现象[18,19]。直到现在,工序上的变化都没有形成可行的商业化技术[20,21]。通过管道末端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也没有成功或并不可行[22]。

制革废水中,TDS的含量约为7000~10 000mg/L,而许多国家规定废水中TDS的含量为2 100mg/L[23]。利用反渗透和机械蒸发系统,可以生成干净的水,但大规模的能源使用,以及巨大数量的有害混合盐生成,导致系统不能持续使用[24]。即使将处理技术,如膜分离(超滤)应用于制革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形式的废渣,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25,26]。因此,长久的克服TDS的方法是通过技术创新,在制革过程中不使用氯化钠[27]。目前已经开始尝试pH值为5.0~5.5的不浸酸铬鞣[28]。

开发的新工艺可以在较高的pH值下进行鞣制,因而不同于传统方法,添加酸和氯化钠以降低皮的pH值。在较高的pH值下,胶原蛋白和铬鞣剂的反应活性也会提高,进而减少鞣制中盐的使用量[29]。同时,该方法也确保,在原位中和铬盐水解作用时,产生的酸。

1材料和方法

10张脱灰母牛皮(pH 8.0~8.5),从背脊线将皮张分为左和右2部分,分别进行新工艺试验和常规铬鞣工艺试验。商业级别的碱性硫酸铬(BCS),甲酸(纯度约95%),甲酸钠(纯度约95%),碳酸氢钠(纯度约95%)。使用官方标准检测法,测定革的收缩温度和革内铬的分布情况[30]。

1.1试验步骤

脱灰皮的左半张进行新工艺试验。先使用甲酸水溶液(0.2%w/w)处理,得到pH值为5.0~5.5。之后进行鞣制,加入3%(w/w) BCS、0.5%乙酸钠,转鼓转1 h,再加入3%BCS,继续转1h。等到铬完全渗透入革的截面,向转鼓内加入100%的水,再加入1%碳酸氢钠(在60min内分6次加入)。当鞣制结束后,pH值为4.0。在鞣制过程中,若pH值剧烈变化,成革粒面则会变粗糙,因此要逐步加入碱性金属盐(上述所提到的),改变pH值。右半张皮进行常规铬鞣工艺,即常规浸酸和鞣制,在半满的浸酸槽内加入8%BCS,再加入50%的水,将pH值调节到4.0。流程图展示了典型的工艺步骤(见图1)。持续监控新工艺和常规铬鞣工艺的pH值情况,并记录。鞣制结束后,将蓝革陈放24h,然后评估。接下来,将蓝革加工到成革,并评估其感官性能和染色性能。

1.2废液分析

收集废液,使用美国污水协会制定的方法,分析废液内的TDS、氯化物和铬含量[31]。

1.3扫描电镜(SEM)分析

使用爱德华E306型喷金仪对鞣革喷金。再使用广达200型扫描电镜,在不同放大倍数下对鞣革进行分析。

1.4强度性能分析

使用环球英斯特朗电子拉力机(英斯特朗4501型,英国),从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2方面测定革的强度性能。以(100±20) mm/min的十字头速度进行拉伸,支撑物之间的距离为40mm。将负载物放置于革样品的中间位置,直到发生破裂,记录破坏负载。

使用崩裂试验机[32]测定染色革的粒面裂缝和破裂强度。试验条件为48h,(20±2)℃,相对湿度为(65±2)%。将试验样本放置于机器的圆环上,粒面朝上,用样品夹夹紧。开启机器,保持活塞运动速率为(0.2±0.05)mm/s。持续观察样品表面,直到样品中心出现初始裂纹,记录此时最大距离和强度。

以皮革样品脊骨为中心,平行进行物理性能测试。根据官方的IUP 1和3的方法进行样品取样和测试过程[33]。

1.5感官性能分析

将铬鞣蓝革和染色革分别进行感官性能测试,评估其柔软度、丰满度、粒面光滑度、粒面紧实度、颜色特征、一般的手感度及外观检查。皮张的功能属性由6位专家评估,分为0~10级。

1.6染色后革的色值分析

根据反射率测量染色革的色值。采用米顿罗HDS测色分光光度计测定色值,如L*,a*,b*。其原理包含:在整个可见光波长下,测量不透明试样表面的反射光的量,同时取1个白色样做空白试验。这个白色试样的标准必须是绝对唯一的,它在每个波长下的反射率都应是100%。常规试验和新工艺试验通过反射分光光度计测量色值。

ΔL表示亮度差异Δa和Δb分别是a、b值的差值,其中a代表红、绿轴,b代表黄、蓝轴;ΔL,Δa和Δb的值,通过新工艺试验值和常规试验值的差值计算。

2结果与讨论

2.1废液分析

废液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新工艺去掉了传统的浸酸工序,废液中的TDS和氯化物大幅削减,其中氯化物已完全消除,TDS减少超过70%。TDS的减少是因为不再使用氯化钠,pH值也不会再急剧变化(见图2)。在常规工艺中,pH值的变化会导致生成大量中性盐[34]。废液分析结果表明,新工艺和常规工艺的铬残留量分别是(250±10) mg/L和(2 800±10)mg/L。采用新的无盐铬鞣工艺后,废液中铬含量减少了约90%。众所周知,在鞣制时提高pH值,会增加铬吸收,但同时会导致铬在皮内分布不均匀。新工艺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缺点(见表2)。

2.2热稳定性和铬分布

采用收缩温度仪测定革的热稳定性。结果发现,新工艺和常规工艺鞋革后,革的收缩温度均为(105±5)℃。表明尽管新工艺去掉了浸酸工序、减少了铬的加入量,但其湿热稳定性没有任何变化。新工艺和常规工艺鞣革的粒面、中层、肉面中Cr2O3的含量(%,基于干皮质量)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相比常规工艺,新工艺鞣革后,革内铬含量分布更均匀。此外,新工艺的铬吸收率更高。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试验平均值。

2.3扫描电镜(SEM)分析

图3和图4分别为新工艺和常规工艺鞣革在不同放大倍数,×40和×300下的横截面SEM图。结果表明,相比常规工艺,新工艺鞣革后,成革更为紧实,纤维结构分布更均匀,更适合制作高质量的皮革。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试验平均值

2.4强度和感官性能分析

染色革的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新工艺鞣革的强度性能,如拉伸、撕裂、粒面裂纹可与常规工艺相媲美。蓝革和染色革的感官性能分析如表4和表5所示。结果显示,新工艺鞣革的感官性能和常规鞣革相似。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试验平均值

注:10个等级:0—差,10—优;表格内得分为6位专家给出的平均分。

注:10个等级:0-差,10-优;表格内得分为6位专家给出的平均分。

2.5成革色值

新工艺和常规工艺染色革的颜色指标,ΔL,Δa和Δb的不同试验值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新工艺鞣革颜色略暗(L),红(a*)、黄(b*)色值较好,表明鞣革对染料的吸收率和固定效果好。

2.6成本效益

全球的制革业每天要生产不少于15 000t生皮。从经济学角度计算一下所需成本:在常规工艺中,鞣制100t生皮所需盐量为8t,需要花费大约12 000美元,氯化钠和无机酸约花费1 000美元,成本总共为13 000美元。新型无盐工艺减少了化学品的投入,鞣制100t生皮仅需6t盐,成本约为9 000美元,每100t生皮就能节省4 000美元。进一步而言,从制革废水中除去1t盐的成本约为200美元,行业的总用盐量为1 500t/天。如果采用新工艺,去掉氯化钠后,全球制革成本节约了30万美元/天。

注:表中数据均为3次试验平均值。

3结论

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完全不使用氯化钠和无机酸的铬鞣工艺。采用该工艺后,铬吸收率提高,且不使用氯化钠,解决了常规铬鞣工艺中,制革废水盐度高和TDS高的难题,同时不会对成革造成任何功能或外观上的损害。新工艺制革废水中,TDS达到最小值,铬含量减少了约90%。这种环境友好的方法可以用于商业化生产,且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总溶解固体 篇2

胡程耀等[2]对常用固体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韦小杰等[3]设计了一套激光监视和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的固液溶解度测定装置,选取KCl - H2O体系进行可靠性检验,实验数据与文献值吻合较好。除了实验测定的方法,一些学者还设计了溶解度的各种计算方法。张晨等[4]测定邻苯二甲酸酐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并用简化方程、Apelblat方程及Wilson方程进行关联,相对误差较小,基本满足工程需要。杨中凯等[5]利用MATLAB建立了固体萘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模型,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较高精度。

近些年,化工模拟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Aspen Plus软件[6,7]提供了完备的物性数据、齐全的单元操作模型、 严格的热力学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可完成各种类型的流程模拟。本文选择合适的Aspen Plus单元操作模型建立模拟流程,采用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功能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与文献值比较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固体溶解度的计算提供一种简便、迅速、切实可行的方法。

1AspenPlus模拟流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基本不受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Aspen Plus软件中选择物流混合器Mixer单元操作模型作为固体物质与溶剂溶解的设备。Mixer模型可以把多股物流汇合成一股物流,因此入口要求至少有两股物料流,而出口则为一股物料流。当混合物流时,可以规定出口的压力或者压降; 另外,考虑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引入换热器模型Heater进行灵敏度分 析,计算出不 同温度下 固体物质 的溶解度。 Heater模型可以作为加热器、冷却器或者冷凝器,入口要求至少有一股物料流,出口是一股物料流。当物流含有固体物流或者计算电解质的化学性质时,Heater模型可以模拟计算固体的相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基本不受压力的影响,无需计算不同压力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因此不再添加压力变送设备,计算流程如图1所示。

2固体溶解度计算

以计算常压下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例。KNO3在水中的溶解是以电解质的形式存在的,在Aspen Plus组分输入界面中首先应输入H2O和KNO3两种组分,然后通过电解质向导 “Elec Wizard”生成可能发生的各种电离反应以及电离反应生成的各种电解质组分,最终确定的组分有H2O、KNO3、K+、 NO3和KNO3( s) 。热力学方法选择电解质模型ELECNRTL,该模型可应用于具有多溶剂和溶解气体的溶液,非常适用于低压和中压的体系。

过量的固体KNO3和溶剂H2O在Mixer模型中混合,一部分固体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另一部分则以未溶解的固体形式存在。通过换热器模型Heater,利用灵敏度Sensitivity功能,以Heater模型的出口温度为自变量,以未溶解的固体物质质量为变量,通过换算获得不同温度下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 将计算结果与文献值[8]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KNO3溶解度的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 65% ,平均相对偏差为0. 81% ,吻合较好; 从图2可以看出两条溶解度曲线基本重合,计算值与文献值吻合良好,说明本文建立的固体溶解度计算方法是可靠的。

同样方法计算Na 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计算值与文献值[8]比较如表2和图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结果与文献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1. 12% ,平均相对偏差为0. 69% ,吻合较好; 图3的两条溶解度曲线基本重合。因此,利用Mixer和Heater单元操作模型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方法是可靠的。

3结论

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计算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模拟流程,利用Sensitivity功能对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了KNO3和Na 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与文献数据比较相对偏差较小,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模拟流程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可计算和预测物性手册或文献中查不到的溶解度数据,进而为工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溶解度数据。

参考文献

[1]黎文超,宣爱国,吴元欣,等.固液平衡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7,36(10):1067-1073.

[2]胡程耀,黄培.固体溶解度测定方法的近期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4):761-766.

[3]韦小杰,陈小鹏,王琳琳,等.固液溶解度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11.

[4]张晨,崔铁兵,王钰,等.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甲酸酐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J].河南化工,2008,25(1):31-34.

[5]杨中凯,刘辉,李建伟,等.用MATLAB软件预测固体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24(5):614-616.

[6]王红蕊,沙作良,王彦飞.Aspen Plus在无机盐工艺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I)基础物性数据[J].广州化工,2013,41(13):11-12.

[7]孙兰义.化工流程模拟实训-Aspen Plus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2.

总溶解固体 篇3

1 基本原理

通过测定样品的比重和脂肪, 代入计算公式得到乳固体的检测结果, 将该结果与同一样品用干燥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方法

2.1 检测样本

奶样总计40份, 产自湖北宜昌周边地区。

2.2 干燥法测定乳固体[1]

2.2.1 试剂和材料

平底皿盒:高20~25 mm, 直径50~70 mm的带盖铝皿盒。

海沙:可通过500μm孔径的筛子, 不能通过180μm孔径的筛子。检测前预先进行适用性测试。

2.2.2 仪器和设备

感量为0.1 mg的天平。干燥箱。水浴锅。

2.2.3 分析步骤

在平底皿盒中加入20 g石英沙或海沙, 在 (100±2) ℃的干燥箱中干燥2 h, 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0.5 h后称量, 并反复干燥至恒重。称取5.0000 g试样于恒重的皿内, 置水浴上蒸干, 擦去皿外的水渍, 于 (100±2) ℃干燥箱中干燥3 h, 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0.5 h, 称量, 再于 (100±2) ℃干燥箱中干燥1 h, 取出冷却后称量, 至前后2次质量相差不超过1.0 mg。试样中总固体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X——试样中总固体的含量;m1——皿盒、海沙加试样干燥后质量, 单位为克 (g) ;m2——皿盒、海沙的质量, 单位为克 (g) ;m——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 (g) 。

2.3 相对密度的测定[2]

2.3.1 仪器和设备

密度计:20℃/4℃。

玻璃圆筒或200~250 mL量筒:圆筒高度应大于密度计的长度, 其直径大小应使在沉入密度计时其周边和圆筒内壁的距离不小于5 mm。

2.3.2 分析步骤

取混匀并调节到温度为10~25℃的试样, 小心倒入玻璃圆筒内, 勿使其产生泡沫并测量试样温度。小心将密度计放入试样中到相当刻度, 然后让其自然浮动, 但不能与筒内壁接触。静置2~3 min, 眼睛平视生乳液面的高度, 读取数值。根据试样的温度和密度计读数查表换算成20℃时的度数。

2.4 脂肪的测定[3]

2.4.1 试剂和材料

硫酸 (H2SO4) :分析纯, ρ20约1.84 g/L。

异戊醇 (C5H12O) :分析纯。

2.4.2 仪器和设备

乳脂离心机。盖勃氏乳脂计:最小刻度值为0.1%。10.75 mL单标乳吸管。

2.4.3 分析步骤

于盖勃氏乳脂计中先加入10 mL硫酸, 再沿着管壁小心准确加入10.75 mL样品, 使样品与硫酸不要混合, 然后加1 mL异戊醇, 塞上橡皮塞, 使瓶口向下, 同时用布包裹以防冲出, 用力振摇使呈均匀棕色液体, 静置数分钟 (瓶口向下) , 置65~70℃水浴中5 min, 取出后置于乳脂离心机中以11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 再置于65~70℃水浴水中保温5 min (注意水浴水面应高于乳脂计脂肪层) 。取出, 立即读数, 即为脂肪的百分数。

3 数据整理分析

本实验选取其中10份数据做表述。

3.1 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见表1。

3.2 用于导出乳固体检测结果的计算公式

公式一[4,5,6]:T=0.25L+1.2F+C

T——全乳固体 (%) ;F——脂肪 (%) ;L——乳稠计 (15℃/15℃) 读数, 与20℃/4℃密度计读数相差2;C——校正系数, 一般取0.14。

公式二[7]:T=0.25L+1.17F+0.95±0.25

T——全乳固体 (%) ;F——脂肪 (%) ;L——乳稠计 (15℃/15℃) 读数。

3.3 导出检测结果比对

检测结果及其比对见表2。

4 分析讨论

(1) 很显然公式二导出的检测结果平均偏差较大 (平均高于干燥法0.48±0.25) , 这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故在本文对公式二不做重点分析讨论。

(2) 公式一导出的检测结果误差分布比较均匀, 选取表述的10份样本平均偏差为-0.225 (相对干燥法) , 本文涉及全部样本偏差为-0.21。

(3) 对于公式一, 一般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 (脂肪D15℃/15℃为0.93;非脂乳固体比重为1.67) [7]能够导出理想的检测结果;在实际中往往因饲料、奶牛品种等因素影响而难以满足公式所需的理想条件该公式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该公式进行适当的校正。

(4) 对于公式一需要指出的一点是[8], 国家标准GB5409-85《牛乳检验办法》是作为标准方法提出的, 但在后续替代标准GB5413.39-2010《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已不作为标准方法出现了。

5 结论

公式一应用于计算方法检测乳固体含量, 应针对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就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充分的比对后对校正系数C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就本文分析的结果, 将校正系数C调整为0.25用于笔者所在地区的生产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国国家标准GB5413.39-2010《乳和乳制品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S].

[2]中华人民共国国家标准GB5413.33-2010《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S].

[3]中华人民共国国家标准GB5413.3-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测定》[S].

[4]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轻工业技工学校统编教材—乳品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89:49-51.

[5]郭本恒.现代乳品加工技术丛书—液态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6.

[6]谢继志等.液态乳制品科学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39-40.

[7]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工人技术培训统编教材—乳品检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73-74.

上一篇:自体干细胞肝内移植术下一篇:多媒体控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