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人称的作用(共7篇)
记叙人称的作用 篇1
七年级第2课时记叙人称及作用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一)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音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的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边的灌木丛中。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的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 3.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二)阅兵之后 ①儿子,你以前是个多听话、多懂事的孩子。可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你就变了。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咱爷俩上街,你掏出“国旗红”贴在老爸脸上。在步行街,平时,总是老爸瞅美女,那个下午,全是美女瞅俺,她们那个眼神呀,比女民兵方队的向右看还齐刷刷。
②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走路了。你一改过去的小兔子步,走起正步来了。在你一连踢破两双球鞋以后,就成天嚷着要老爸给你买高跟鞋:“人家三军仪仗队的叔叔们都穿着高跟鞋,多威风啊!”俺差点跌掉眼镜:“嗨!那哪是高跟鞋呀?那是高帮鞋,军用品,上哪儿去给你买去啊!”你说老爸数落你孤陋寡闻的表情,比灰太狼还难看。
③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说话了。平时你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童声悦耳。那天你做完作业,老爸跟往常一样摸着你的脑袋说:“儿子,辛苦了!”谁知你蹭地从凳子上立起来,啪地敬了个军礼,炸雷般地吼道:“为人民服务!”惊得老爸差点扑倒在地。说实话,过了这么多天,俺还在回味那会儿当首长的感觉。还有,那天去外婆家的车上,你嘴里轰隆隆个不停,自言自语“99式”坦克好厉害。我问你为啥这样喜欢“99式”,你忙里偷闲的回答让一车人哗然:“你忘了,我是99年出生的嘛!”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⑤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玩耍了。你把兵器玩具统统翻出来,摆满了一地,俨然天安门广场。害得老爸老妈在自己家里走路都得小心地雷。那天吃完午饭,你把油不拉几的碟子架在俺的头上,对你妈说这是“空中预警机”。你甚至连你妈也不放过,那天晚上,你先是要俺背着七十多斤的你在客厅转悠,又让你妈跑在咱们前头,一家人气喘吁吁地演习“空中加油”。你这一闹腾,老爸的颈椎病就提前光顾了。这还不算啥,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你拽着那杆红缨枪,追赶那只无辜的老母鸡,惊得整个村子里的鸡都互相打鸣。我前去制止的时候,你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雪豹突击队,追击恐怖分子!”嗨!人家雪豹“突击”是你这个“偷鸡”吗?多丢人现眼呀!⑥儿子,老爸不仅担心你的现在,而且更担心俺的将来。想一想,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国家更加强大了,阅兵的规模更加盛大了,你老爸背部不太宽阔的甲板,哪能容纳你几十架舰载机呼啸地起降呢?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1.采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显得亲切感人。
滴水之恩 唐敏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了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石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更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是他。“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晓得会怎样呢。”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附参考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
2、(1)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3、(1)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2)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4、(1)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2)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3)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4)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记叙人称的作用 篇2
现年77岁的托马斯 · 品钦在他创作小说的50年的历程中, 他拒绝媒体采访和拍照, 过着隐者的生活, 他的作品却连连获奖, 畅销不衰。作为一部“对人们传统的阅读经验提出巨大挑战”1的小说 , 《虹》 (1973) 中既有纷繁杂乱的知识结构 , 又有盘根错节的情节发展。可以说 , 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叙事中心的消解也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故事的叙述者不是单一的确定的人, 叙述过程可以随时中断, 跨越时空。近些年来, 从叙事学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已有部分批评文章关注到品钦小说的迷宫特征, 但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或仅限于小说的内容和部分话语技巧上。目前, 从叙事拼贴的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的并不多见。
2、《虹》中的第二人称和其它人称的拼贴叙事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 无疑引发了第二人称小说叙述形式的滥觞。……虽然“第二人称小说的谱系丰富得令人惊讶”2, 但“第二人称叙述”却是叙事理论涉足甚少的一隅。”3下面是品钦在《虹》中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
斯洛索普发现早在婴儿时期就被注射了G型仿聚合物, 之后他的阴茎勃起又和敌军德国火箭的发射地点有了关系, 这使得他成了科学狂人的研究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老爸二十年前为了给自己付学费和别人做了一笔交易, (“Nice way to find out your father made a deal 20 years ago with somebody to spring your education.”4) 真是妙不可言啊。你想想, 整个大萧条期间, 他在哈弗过得很舒服, 根本不像家里马上就要破产的样子。嗯, 那他父亲和布兰德之间的交易究竟是什么呢?我被卖给——天哪!我被卖给了染共体, 就像一块牛肉!监视我?司丁思和每个工业霸主一样, 有自己的间谍机构。染共体也一样。这是否意味着我斯洛索普一直在他们的观察之下——也——也许从生下来就开始了?哇呀呀呀……”5
从英语原文的第一句的第二人称的应用中, 我们感受到了第二人称叙事的魅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 品钦就看到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实际上已经成了迷信 , 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用第二人称“你”直接指向了读者并使其感到了如临其境的恐惧。“叙述读者有时会与‘你’等同, 有时又会从旁观察‘你’, 在情感、伦理和心理等层面上都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6 品钦好像和读者还有斯洛索普一起促膝而谈。听起来好像把读者和斯洛索普一起称作“你”。这对于长期沉迷于高科技之中的人们顿时感到恐怖, 似乎读者变成了高科技的受害者斯洛索普。他的阴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 他的每一次阴茎勃起都被偷窥并做记录。“学习的时候, 他经常东张西望, 发现斯蒂芬 ? 多德森—特拉克爵士在看表、做记录。他对此有些怀疑, 却从来没想到会和自己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勃起有什么关联。”7 通过直接称呼读者, 品钦试图暗示本书所包含的选择——消极的接受和无情的冷漠, 或者是抗拒道德和个人的爱。
在例句中, 除了第二人称的运用, 品钦还融合了第一、三人称。“你想想, 整个大萧条期间, 他在哈弗过得很舒服, 根本不像家里马上就要破产的样子。嗯, 那他父亲和布兰德之间的交易究竟是什么呢?”品钦很随意的融合了不同的人称叙述。变化不定的视角成了读者和斯洛索普自我发现的混乱。读者不能分辨出哪些话是来自叙述者或者斯洛索普。孤立地运用一种叙述人称, 只利用某个视点的变化进行叙述, 虽然也能取得某些艺术效果, 但毕竟有着很多限制。“他在哈弗”通过对叙述人称的改变, 同时也带领读者和被叙述者一起回到了以前。父亲为了他上哈弗, 竟然对自己的男婴的身体卖给了科学狂人做实验。这也更加令读者感到科技摧残了人性, 父爱在哪里?人的纯真的本性被科技所摧残。绝对的理性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危机 , 人性、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后现代思想家们开始着手消解理性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同的人称叙事的拼贴能够扩展读者的视野。叙述人称的改变带来叙述视角的改变 , 这样便可以使人物得到多视角、多侧面的刻画, 可以使一种叙述人称的不足之处 , 用另一种叙述人称的长处加以补足 , 使叙述不受叙述人称的限制 ,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 更为生动 , 更具真实亲切感。品钦的三种人称的随意拼贴, 表明了对于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和现代大众文化的精神恐惧。“文化的强大力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并像斯洛索普在婴儿时被有效的编程一样, 我们也被编程了。更糟糕的是把我们编程的强大的文化是对死亡古老的和强烈的欲望。——我们被训练得热爱摧毁我们自己。”8 斯洛索普“知道他被卷入了其他人的一场罪恶的游戏中, ……但他无法逃脱这些游戏。”9人类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他们自己的控制。婴儿斯洛索普像一块牛肉一样被父亲卖给杰夫博士。这是对现代商业社会的一种讽刺。杰夫博士早期是行为主义者, 他测定婴儿斯洛索普的性反射。不幸的是, 1944年, 斯洛索普发现V2火箭在伦敦的降落点正是他与女性发生关系之后的地点。
3、结语
品钦所用的第二人称, 不仅打破了读者现实世界与小说的虚构世界的界限, 也打破了被叙述者与读者的界限。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当代日益猖狂的雾霾, 温室效应等都促使世人不再以科技的进步来换取生存环境的恶化。第二人称和其它人称的混合运用, 更加扩展了视域,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更进一步的深化了主题。其实品钦所做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消解读者所习惯了的叙事秩序 , 并引起读者对既有思维模式的反思。也寓意了不要把科技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要对人性, 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不断的反思来形成我们今天的有效行动。
摘要:在传统小说中, 很多小说从头至尾采取全知叙述, 但越来越多的当代小说家倾向于在叙述过程中, 有意识地调整、变化叙述角度, 在一个文本中同时对多种叙述视角进行拼贴, 这样, 克服了单一叙述的缺陷, 结合了不同叙述视角的优点, 叙述效果大大增强, 但是也产生了混乱的后果。本文从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的一个文本入手, 用叙事学原理分析第二人称和其他人称的拼贴叙事产生的文学效果。
关键词:人称,叙事,拼贴
参考文献
[01]Pynchon.Thomas.Gravity’s Rainbow[M].New York:Bantam, 1974.
[02]侯桂杰.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3月.
[03]刘雪岚.《追寻死亡与再生的彩虹——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解读》[J].《国外文学》1999 (04) .
[04]尚必武.《非常规叙述形式的类别与特征:《非自然的叙述声音:现当代小说的极端化叙述》评介》[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05]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0.
记叙文阅读备考:表达方式的作用 篇3
答题要求:1.明确回答相关句子或文段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2.具体回答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必须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储备: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重点是记叙和描写,最重要的是描写。
一、记叙
记叙是记叙文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记叙采用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有利于表达作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感情。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叙述。这种写法可以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先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放在前边叙述,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过渡文字。采用倒叙手法,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文章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人胜等。
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采用插叙手法,主要有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作用,也有衬托人物形象、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
二、描写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某种心理(心情),反映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可推动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者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
4.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三、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多种方式,如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有:
1.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等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2.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用在文章的中间,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承上启下,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四、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读记叙文,抓住抒情的语句,有利于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作者寄情于人、事、物。
抒情的主要作用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渲染气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五、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为表现中心服务。
记叙人称的作用 篇4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比如杜拉斯的作品《情人》。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我国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我正感叹呢,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外婆其实玩得很好呢,竟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只顾着出神看外婆了,却不知道外婆到底踢了几个。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却还带有几分得意,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真的好久没看到外婆这莫烂灿的笑容了,像清泉,直沁心脾。那一刻真的很希望时间就这么停下。为什莫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外婆的笑竟也逝了,我仿佛看到外婆的皱纹更深了,眉头更锁了,我没有看错啊。外婆,是外婆痛苦的面庞,外婆的心脏病,该死的病。我焦急的翻着屋子,这里没有,那里也没有。
“外婆,药呢,药呢?”我喊着。却没有听到回答。外婆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
我给妈妈打了电话……救护车是来了,可是外婆却永远的离我远去了……仔细回想,竟发现自己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多少,以前,我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去看外婆,可是现在,我的外婆却永远离开了我。
外婆,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
[点评]这篇文章以女孩的回忆起笔,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冬日的下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外婆的注视下快乐地踢着毽子,没想到外婆却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显而易见的是,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所以作者对外婆的深切的思念与追忆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除此之外,文章的对话描写非常出色,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外婆的慈祥都跃然纸上。应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不得不指出,这篇文章还欠点火候,尤其是文章的收捎似乎过于仓促,没有将“我”对奶奶的怀念推向高潮。
二、升格文展示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它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外婆笑着 ,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吧,好久没有玩了”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脚和毽子早就没有了往日的默契。又踢飞了,我撅起红突突的小嘴,外婆却把毽子拿了过去,自己玩起来了,毽子好像粘在外婆的脚上,连着踢了一阵,一个没掉。我看着出了神,竟忘了数个数。我还记得以前妈妈对我说过的,外婆小时候可是个踢毽子能手呢。现在看来,宝刀未老哇。
我把这些话说给外婆听,外婆笑了,笑的同这阳光一样灿烂,外婆哇,你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啊。
多年之后,我还记得外婆那天的笑容,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记忆里。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而逝呢,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一刻定格。可是外婆的腰弯了,外婆的脸扭曲了,外婆的眉头锁了,外婆的笑竟也逝了,外婆倒下了,-------我不忍再回忆下去,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长大后,妈妈告诉我,是该死的心脏病夺取了奶奶的生命。
外婆,我再也吃不到你做的甜腻腻的糖饼了;再也听不到你唱的悠悠的摇篮曲了;外婆,我是多么想再听到你骂我“小兔崽子”,多么想再坐在你的三轮车上听你笑着喊“卖小猪咯”。
外婆啊,天堂里有没有我的呼唤,外婆啊,天堂里是否流淌着我的思念?外婆啊,你在天堂还好吗?
“外——婆!”
[点评]
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 篇5
1.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2、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4、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此外,还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5、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6、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7、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
(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8、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教案 篇6
学习课题: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目标1.准确区分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2.会具体分析这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判断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分为四类: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⑴人物描写包括:①肖像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⑤神态描写。
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及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⑵环境描写,指的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①点明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
⑶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或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场面描写的要求有两点:
第一、写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要注意它的四周,把时间、地点等跟人物结合在一处,要有人还要有画面。
第二、截取事件过程的横断面,要写出动静之态,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⑷细节描写,即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划与描绘。
细节描写的作用很大:①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 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议论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②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三、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
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晋祠》一文“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既可以看作是说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
2、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 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常见考点一: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记叙的作用:①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②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例: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2.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记叙文中说明的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例: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
4.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5.记叙中的抒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常见考点二: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从描写对象上来分
1.人物描写及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例:阅读下面几句人物描写外貌的句子,你能从中探究出什么?
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芦花荡》)
分析:第1句: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刚毅、坚强、执著的性格。
第2句:抓住最具代表性的外貌特征,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老头子的老当益壮、精明能干。
(2)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例: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一声声的痛苦呻吟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儿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芦花荡》)
分析:文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描绘出老英雄对自己没有保护好小姑娘,让她们受了伤,内心备感愧疚、自责的心情。更能体现出老英雄“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1)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芦花荡》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敌人”“炮楼”等点明了战争期间环境的恶劣,气氛的紧张。“大苇塘”“水鸟”则交代了故事发生在白洋淀这样的地方。当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不止这些,其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且烘托了“阴森黑暗”的氛围。最后一句写苇子“狠狠地向上钻”,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了典型的环境气氛,也为写老头子英勇无畏的精神作了铺垫。
(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
4.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常见考点三:其他描写作用
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1.描写角度: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答题模式:衬托、突出„„特点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答题模式: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上文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江南水乡夜景的?抒发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上文从嗅觉、视觉、听觉、感觉(触觉)来描绘江南水乡的夜景。抒发了“我”获准看戏后欢喜、轻快的心情。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答题模式: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常见考点四:抒情的分类和作用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2.间接抒情:分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1)寓情于事:“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我的老师》
(2)寓情于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3)寓情于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第二课时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抒情)
2、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的摇晃着。(景物描写)
3、只有这种只是,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议论)
4、解放前,邓稼先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记叙)
5、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描写)
6、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记叙)
7、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抒情)
8、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议论)
9、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暗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是在憧憬,又仿佛是在等待。(描写)
10、春天到了,沙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的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记叙)
11、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这中国的历史。(议论)
12、“没有什么,我要调动工作。”他平静的说。„„他满怀歉意的说:“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记叙)
1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抒情)
14、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大约只有20米高。(说明)
15、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议论)
16、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描写)
17、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记叙)
18、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早枝头.(描写)
19、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议论)
20、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说明)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彩,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出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似的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在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了,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探究练习】
1.写法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异乡人的花园 铃带雨
我家的一间房子出租给了一个异乡人,他三十一二岁,朴实敦厚,每天蹬着三轮车,去城里贩卖茶叶,赚着城里人的钱。
早晨,他吆喝一声,便消失在城郊尚未修好的坎坷路上。
下午,我远远地看见他回来,哼着小调,开门,卸货,还随手把铁门前的砖扔出好远。我常常不经意地见他在路边忙碌着什么。他平常的身影,平常的举动,让我匆匆一瞥,便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不知不觉中,我家四周的小路平整了许多。小路两旁也被人修葺得齐齐整整,尤其是门前一块杂乱荒废的地,慢慢地竟显得有模有样。这大概就是他的杰作吧。
冬去春来。我家门前荒弃多年的空地上突然开满了鲜花,月季、鸡冠花、紫菊、彩雀、剑兰、芍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这些花在园中排列有序,整齐得如同计量过,鹅黄、嫩绿、桃红、深橘„„罗列分明,绝无掺杂。紫菊花间插在埂上,把小小的花圃清晰地分成不规则的好几部分,像荷兰名贵的花园。这简直是园艺大师的杰作!小路两边也花团锦簇。轻轻走过,花香满径,令人心动神漾。
我家一时间热闹起来,看花的人如同赶集一样,络绎不绝。人们都好奇地打听异乡人的来历,异乡人只是微笑着,接受着人们惊奇的目光;而我的母亲,则是满心喜欢,为拥有这样独具慧心的房客颇感自豪。
因为异乡人的到来,我家也改变了许多。馨香环绕的环境,带给全家无比的舒适。那坐落在花园中的家,显得十分别致和美丽。推门而出,扑面而来的,是满园浓浓的花香。异乡人忙完生意后,随手修葺着花圃,及时地点播种子。任季节变换,花园里总有鲜花盛开着,时常带给我们惊喜。
有一次,我看见他摘一朵橘黄色的金针花,给一个看花的小女孩。我惊奇于他的眼力,他摘的正是满园鲜花里最亮最灿烂的一朵。小女孩轻轻地把花捧在手中,入眼处,是一掬高贵。
他告诉我母亲:“我也有女儿。”
“几岁啦?”
“五岁。”
“现在在哪儿?”
“跟她母亲在乡下呢。”他平静地说完,又补上一句,“我要在她来之前把花园准备好。”
原来,这满园的鲜花,是他准备给女儿的。
再回首,万千红绿中,一个平凡而又拥有花匠一般手艺的人,当他无意中美丽了人们的眼睛的时候,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早已刻意开辟了一座独享的花园,那座花园永远盛开着鲜花,无论他在何时何地。
【探究练习】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感谢自卑
我曾经是个很自卑的人,即使到现在,我觉得很多地方不如别人。
我长到10岁才从外婆家被接到城里上学。插班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那时候,我去山坡上玩,去摘山里的果子,和周围的小伙伴们打雪仗,没人当我是个女孩子,我玩得野性而自由,但回到城里之后,我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笑话„„自卑的情绪绵延开来。我不再和别人交流,不再说话,成绩不断地下降,我只盼望快点离开学校,快点离开这个让我感觉到自卑的地方。
后来我勉强考上一个三流中学。那时,我仍然自卑,那个中学有好多官宦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整天在说自己吃的什么牌子的外国巧克力,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而我仍然寡言,我每天发呆,不知道日子如何结束,于是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看看天,数数蚂蚁。
后来的一天,我写的日记被老师发现了,我画的插图让美术老师看到了。
老师读了我写的日记,那是一段关于冬天的描写,我在书上看到一句写冬天的诗,于是用上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于一个12岁的少年来说,是很重要的引用。老师的无意夸奖让我很温暖,美术老师让我给班里的板报画插图,虽然我仍然寡言,但我意识到,我,原来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之后,我开始学习,开始努力,我从班里的第四十多名到前三名,然后进入年级的前三名,这个三流的中学,每年考入一中的人不会超过5个人,那年中考,我们学校上一中分数最高的人,是我。
在升入重点一中后,我仍然是自卑的。
全市最好的学生都在这里,第一次摸底考试,班里55名学生,我排第五十位,虽然在初中时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可我所在的中学是全市最差的,我哭了。一个人躲在一中院子里的合欢树下哭着。
我来自最差的中学,我英语口语的发音那么蹩脚,我的一切都那么落伍,那些从重点中学里考上来的学生分成一派,根本看不起我们这些三流学校出来的人,她们常常说她们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对于我而言,那些实验室图书馆根本没有过。但我想,我们现在都是在一个学校!
我还是寡言,仍然不多说话,别人都睡后,我打开手电筒学习,我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来到黑乎乎的教室,因为还没有到供电时间,于是,我点上蜡烛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我的成绩是班里最好的。可我仍然自卑,觉得好多地方不如别人,我依然沉默,把太多时间交给了书,整个高中时期,我读完了图书馆里所有的世界名著,在高二下半年,拿起了笔写了一篇青涩的小说,两个月之后,我接到了用稿通知,我不相信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我告诉了自己的同桌,她怀疑地看着我说,真的吗?不会吧?
为了让她们相信,我努力地写,不停地投稿,当样报不停寄来的时候,我仍然保持沉默,我想,这些就是最大的力量,何必用语言?
上了大学,我仍然自卑。觉得好多地方不如别人。那天,我看到了对邓亚萍的访问,她说:“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一米五的我打球不会打到如何,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英语从不认识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我一阵哽咽,多少年来,我不也是如此?
感谢我的自卑,它让我越挫越勇,让我永远觉得不如别人,让我不敢停步,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坚强!
3.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微笑的可乐》
1.环境(景物)描写(1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1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异乡人的花园》
2.简略的记叙。突出了异乡人生活的平淡与平凡,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感谢自卑》
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 篇7
关键词:人称代词;变化;使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人称代词
(一)人称代词的含义
词的一类,用于人的称谓。如:我、我们、你们、他、她们……
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还有己称、旁称和尊称等。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人”字,可译为“别人”“人家”。
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是从古到今的,其用词也随着事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第一人称称为第一身指称。在现代汉语中,“我、我们”是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咱、咱们”则是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三)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第二人称称为第二身指称。如“你”、“你们”等。在现代汉语中,“你、你们”最常见第二人称代词,您”是“你”的尊称。
(四)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还可以称代事物。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第三人称称为第三身指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用后面加“们”表示。书面上分别写作“他们”、“她们”和“它们”。“他们”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还有“别人”、“人家”等。
二、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比现代汉语多。
就第一人称而言,常用的就有“吾”“我”“余”“予”等,再加上自谦等词语,数不胜数。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常用的有“尔”“汝”“女”“若”“乃”“而”等。现在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常用的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现在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
那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使用人称代词呢?我认为语言的最基础的单位就是言语交际,语言是以言语交际的方式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存在的状态的基础上研究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
首先,语言的存在状态要求有交际对象,人称代词也是如此。有存在一个固定的交际对象,我们才能够使语言有意义的产生。如果没有交谈的对象,就无所谓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自称对称他称这些名称。只有一个人,是无法产生对话的。当然这些都是指一般的言语交际,即不包括电话,网络,只是面对面的交际。
其次是言语交际的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同一个言语交际的语境内,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所选择、关照的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只有在同一个语境内,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建立听话人与实际人物的关系,相当于只有面对面,通过一定的眼神和手势才能确定谁是说话人,谁是听话人。
再者,是交际关系。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互相认识或者熟悉。尤其是在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时,更是如此。第三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或物必须与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所联系,第三人称代词才能够使用。如果是在听话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使用,说话人要先对所指代的人或物进行一番描述之后,才能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例如在文章中就经常会出现对某个人物的描写,使读者对这个人物有所印象,再到后来提到的话,就用第三人称指代。在言语交际中亦是如此。
最后是要用交际意图。说话人和听话人是有一定原因才会进行交流,才会使用人称代词的。比如在逛街时发现某个女生或者男生的衣服很好看,或者是他或她的某样东西很喜欢,这个时候就会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或批评,或赞美,是出于一定目的或者原因进行的对话,从而使用人称代词。所以说交际意图也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沈建林.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4年08期.
[2]陈正清.汉语中的人称代词[J].语文天地,2010年08期.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语文教学及研究,2000年02期.
[6]蒋思钰.汉语言人称代词的古今流变[J].华章,2013年25期.
[7]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7.
[8]吴媛媛.第三人称代词流变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9]贾志峰.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及原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