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信息论文

2024-08-06

人称信息论文(共7篇)

人称信息论文 篇1

“语用学”这一术语起源于1937年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随着语用学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不但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而且也逐渐开始应用到其他学科。语用翻译,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近些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Leo Hickey (1998) 、曾文雄 (2007) 、莫爱屏 (2010) 、李占喜 (2014) 等分别对语用学与翻译结合进行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然而, 上述研究虽然包括了宏观的理论探索以及语用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但却没有对汉诗英译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事实上, 多数对汉诗英译的研究都是从文学或美学的角度出发, 而从语言学角度对汉诗英译进行研究的著作并不多。黄国文 (2006) 将功能语言学引入到汉语古诗词的研究, 已属国内较早的探索。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汉诗英译进行研究还有待开展。

1 汉语古诗中人称信息的表达方式

汉语古诗格律严谨, 对字数和用字都有严格的要求, 遣词造句时受到很大限制。古人做诗的目的多以叙事抒怀为主, 依据诗的主题内容决定人称信息的表达, 比如写景抒情诗中通常不含或含有较少的人称信息, 而咏史诗中则含有较多人称信息。由于汉语古诗多不以平铺直叙为主, 而更强调含蓄, 因此对于人称信息的表达也时常不直接体现在语言中。人称信息

在汉语古诗中的表达方式可归纳为三种:明示, 暗含, 替代。其中, 明示的人称信息最易辨认, 通常直接使用表达人称信息的名词或代词。暗含和替代两种方式所表达的人称信息则通常需要根据语意结合语境进行推导。下面就这三种表达方式分别加以说明和讨论。

1.1 明示

明示, 最直接地表达人称信息, 通常包括人名、职务、别称和称谓、人称代词等。这类表达方式按所表达的内容又可分为三种:一、因用典而提及古人, 这一种表达方式多为名词, 以直接使用人名或称谓居多, 如“岑夫子, 丹丘生” (李白:将进酒) 用人物的别号,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临终歌) 用人物的名字;二、诗人自称和称呼对方, 这一种表达方式多为人称代词, 偶用人名, 如“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人称代词“我”, “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赠汪伦) 用人名“李白”指称诗人自己;三、吟咏对象, 即诗中所提及的除前两种外的人物, 亦即交际中的间接参与者, 这一种表达方式多为名词, 或确指, 或泛指, 确指时以人物的身份和职务为多, 如“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用人物的职务, “行人刁走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古从军行) 用人物的身份,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用名词“人”做泛指。对于以上三种表达方式而言, 诗人对信息的传达、对诗歌意境的塑造以及诗歌创作格式的要求对语言的选择起到了限制作用, 如“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 与“我乘舟将欲行”在人称信息的表达上并无分别, 但考虑到诗歌字数和韵律的需要而选用人名而不是人称代词, 使用人名也更像是由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

1.2 暗含

暗含, 多为副词, 常作状语, 如:“欲行不行各尽觞”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同是宦游人” (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一类表达方式中, 又尤以“相”字使用最多, 其具体使用情况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指人与人之间, 如“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另一种指人与物之间, 如“相看两不厌” (李白:独坐敬亭山) 。“相”字的使用, 是诗人在提及自己时的一种灵活的语言表达, 同时又涉及所吟咏的人或物, 充分体现了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虽然“相”字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的具体人物所指, 但依据上下文语境, 却大多涉及诗人自己这一人称信息, 因此在对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时需酌情补足暗含的人称信息。除了以状语暗含人称信息外, 诗歌中使用的大量无主句也暗含人称信息。这种情况也极为常见, 主要因为汉语形式相对灵活, 允许无主句的大量存在, 使诗歌因字数限制或表意需要而不得不减少字数时便常选择省去主语, 但这给诗歌的理解与翻译带来了难度, 如“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张偶书) 。此外, 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 比如提到身体部位或衣着饰品时, 也通常暗含了所有者的信息, 在翻译中经常通过修饰语补出, 如“玉颜不及寒鸦色” (王昌龄:长信秋词) 中要补出谁的“玉颜”。

1.3 替代

替代, 通过描述身体部位或衣饰或所有物等内容来传达人称信息, 与修辞格中的借代近似, 这种情况需要根据语境确认人物信息, 如“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 以坐骑“猎马”代指猎户;再如“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中的“人面”代指诗人所遇之人。

2 人称信息的语用解读与翻译对策

汉语属意合语言, 汉语古诗具有用语简练而含义颇丰的特点, 又因为中国文化注重含蓄而使诗歌语言更多隐晦的特征。因此, 许多信息, 尤其是人称信息, 大多隐藏在语境之中而并非直接表达。英语属形合语言, 即使诗歌这种注重简练表达的文体形式, 其语言也多具有完整的句子结构, 符合语法规则, 主语很少省略。对于上述分析的人称信息的三种表达方式, 汉诗英译过程中通常采取不同的翻译对策。

明示在翻译中通常以直译为主, 译文中多用名词或人称代词直接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人称信息。但是, 这样的直译并不是字字相对的死译, 而是基于对原诗人称信息的充分理解和准确表达的基础之上。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的“古人”并没有简单译作the ancient men, 而是译为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来者”也没有译作the men to come, 而是译为those of future years。原诗中的“古人”一词, 并非指所有先于诗人存在的古人, 而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萧涤非等, 2004) 。该诗是诗人因进言遭拒并被降为军曹后, 因屡遭挫折而觉报国无望, 登上幽州台时所发的感慨。因此, “古人”是诗人对先贤的追思。由此可见, 对于汉语古诗的人称信息, 不但要掌握字词的本身意义, 还要依据上下文以及写作背景等宏观语境进行理解, 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赠汪伦) , 句中“李白”是诗人的自称, 通常说话人的自称都是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称呼听话人或第三方时才使用名称, 此处因为考虑到诗歌字数与韵律的要求。译文为I, 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许渊冲, 2000:189) 。用第一人称代词I标明是诗人自称, 用Li Bai做同位语与原诗对应, 既体现了说话人的角度, 也保留了原诗的人称信息, 同时又满足了六音步的音节数量, 可谓一举数得。

暗含在翻译中通常以转性译法和增词译法为主。转性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 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词性转换” (冯庆华, 2002:66) 。增词译法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 (同上:58) 。暗含的人称信息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从词的构成来看, 两句诗中的“相见”和“相看”基本一样, 但所指不同, 这是依据在宏观语境下对诗歌的具体分析。“相见时难别亦难”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许渊冲, 2000:565) , 将副词“相”转性译为介词短语for us;“相看两不厌”译为Gazing on Mount Jingting, nor I/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同上:181) 其中“相”转性译为人称代词I, 并增译出him, he, me以符合英语的句法结构。再如“独”字的使用,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译为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同上:35) 其中增译出“独”所包含的人称信息, 即诗人自己I。对于以无主句形式暗含人称信息的情况, 汉语古诗的“作者在许多诗中是毫无疑问的主语, 而在古诗中由于字数, 韵律的需要, 主语常常省略。在英译本中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问题, 人称代词经常被添加来作主语。” (周晓博, 2012:259) 如“誓扫匈奴不顾身” (陈陶:陇西行) 增译出第三人称主语they, 译作They would lay down their lives to wipe away the Huns. (许渊冲, 2000:587)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则增译出第一人称主语I, 译作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同上:141) 替代在翻译中或用意译, 或用直译加增词译法的方法。意译如“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 “猎马”与“牧人”相对, 实际指猎户, 因此译作the shepherd drives his herd homebound;/The hunter loads his horse with game. (同上:11) 其中“猎马”意译为the hunter, 是译出其所包含的人称信息, 两句中各增译物主代词his, 既符合英语表述的习惯, 又满足了音步的需要。直译如“人面不知何处去” (崔护:题都城南庄) 中“人面”虽指诗人曾邂逅的少女, 但仍直译为pink face, 同时增译定冠词the以与前文呼应, 该译文仍保留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汉诗中的人称信息,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 须以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 但准确的翻译则必须以在语境下对原诗的正确理解为前提。

3 结束语

本文从语用学视角对汉诗中人称信息的表达方式和翻译对策进行了分析, 指出汉诗中人称信息的三种表达方式为明示、暗含和替代, 在翻译中需要依据语境和译文表达的要求而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仅是语用视角下对汉诗英译的初步探索, 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曾文雄.语用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莫爱屏.语用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李占喜.语用翻译探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7]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0.

[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周晓博.汉语古诗英译中指示语的运用[J].海外英语, 2012 (4) :258-259, 261.

人称信息论文 篇2

现年77岁的托马斯 · 品钦在他创作小说的50年的历程中, 他拒绝媒体采访和拍照, 过着隐者的生活, 他的作品却连连获奖, 畅销不衰。作为一部“对人们传统的阅读经验提出巨大挑战”1的小说 , 《虹》 (1973) 中既有纷繁杂乱的知识结构 , 又有盘根错节的情节发展。可以说 , 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叙事中心的消解也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故事的叙述者不是单一的确定的人, 叙述过程可以随时中断, 跨越时空。近些年来, 从叙事学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已有部分批评文章关注到品钦小说的迷宫特征, 但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或仅限于小说的内容和部分话语技巧上。目前, 从叙事拼贴的角度对品钦小说的研究的并不多见。

2、《虹》中的第二人称和其它人称的拼贴叙事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 无疑引发了第二人称小说叙述形式的滥觞。……虽然“第二人称小说的谱系丰富得令人惊讶”2, 但“第二人称叙述”却是叙事理论涉足甚少的一隅。”3下面是品钦在《虹》中对第二人称的运用, 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

斯洛索普发现早在婴儿时期就被注射了G型仿聚合物, 之后他的阴茎勃起又和敌军德国火箭的发射地点有了关系, 这使得他成了科学狂人的研究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老爸二十年前为了给自己付学费和别人做了一笔交易, (“Nice way to find out your father made a deal 20 years ago with somebody to spring your education.”4) 真是妙不可言啊。你想想, 整个大萧条期间, 他在哈弗过得很舒服, 根本不像家里马上就要破产的样子。嗯, 那他父亲和布兰德之间的交易究竟是什么呢?我被卖给——天哪!我被卖给了染共体, 就像一块牛肉!监视我?司丁思和每个工业霸主一样, 有自己的间谍机构。染共体也一样。这是否意味着我斯洛索普一直在他们的观察之下——也——也许从生下来就开始了?哇呀呀呀……”5

从英语原文的第一句的第二人称的应用中, 我们感受到了第二人称叙事的魅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 品钦就看到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实际上已经成了迷信 , 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用第二人称“你”直接指向了读者并使其感到了如临其境的恐惧。“叙述读者有时会与‘你’等同, 有时又会从旁观察‘你’, 在情感、伦理和心理等层面上都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6 品钦好像和读者还有斯洛索普一起促膝而谈。听起来好像把读者和斯洛索普一起称作“你”。这对于长期沉迷于高科技之中的人们顿时感到恐怖, 似乎读者变成了高科技的受害者斯洛索普。他的阴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 他的每一次阴茎勃起都被偷窥并做记录。“学习的时候, 他经常东张西望, 发现斯蒂芬 ? 多德森—特拉克爵士在看表、做记录。他对此有些怀疑, 却从来没想到会和自己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勃起有什么关联。”7 通过直接称呼读者, 品钦试图暗示本书所包含的选择——消极的接受和无情的冷漠, 或者是抗拒道德和个人的爱。

在例句中, 除了第二人称的运用, 品钦还融合了第一、三人称。“你想想, 整个大萧条期间, 他在哈弗过得很舒服, 根本不像家里马上就要破产的样子。嗯, 那他父亲和布兰德之间的交易究竟是什么呢?”品钦很随意的融合了不同的人称叙述。变化不定的视角成了读者和斯洛索普自我发现的混乱。读者不能分辨出哪些话是来自叙述者或者斯洛索普。孤立地运用一种叙述人称, 只利用某个视点的变化进行叙述, 虽然也能取得某些艺术效果, 但毕竟有着很多限制。“他在哈弗”通过对叙述人称的改变, 同时也带领读者和被叙述者一起回到了以前。父亲为了他上哈弗, 竟然对自己的男婴的身体卖给了科学狂人做实验。这也更加令读者感到科技摧残了人性, 父爱在哪里?人的纯真的本性被科技所摧残。绝对的理性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危机 , 人性、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后现代思想家们开始着手消解理性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同的人称叙事的拼贴能够扩展读者的视野。叙述人称的改变带来叙述视角的改变 , 这样便可以使人物得到多视角、多侧面的刻画, 可以使一种叙述人称的不足之处 , 用另一种叙述人称的长处加以补足 , 使叙述不受叙述人称的限制 ,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 更为生动 , 更具真实亲切感。品钦的三种人称的随意拼贴, 表明了对于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和现代大众文化的精神恐惧。“文化的强大力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并像斯洛索普在婴儿时被有效的编程一样, 我们也被编程了。更糟糕的是把我们编程的强大的文化是对死亡古老的和强烈的欲望。——我们被训练得热爱摧毁我们自己。”8 斯洛索普“知道他被卷入了其他人的一场罪恶的游戏中, ……但他无法逃脱这些游戏。”9人类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他们自己的控制。婴儿斯洛索普像一块牛肉一样被父亲卖给杰夫博士。这是对现代商业社会的一种讽刺。杰夫博士早期是行为主义者, 他测定婴儿斯洛索普的性反射。不幸的是, 1944年, 斯洛索普发现V2火箭在伦敦的降落点正是他与女性发生关系之后的地点。

3、结语

品钦所用的第二人称, 不仅打破了读者现实世界与小说的虚构世界的界限, 也打破了被叙述者与读者的界限。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当代日益猖狂的雾霾, 温室效应等都促使世人不再以科技的进步来换取生存环境的恶化。第二人称和其它人称的混合运用, 更加扩展了视域,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更进一步的深化了主题。其实品钦所做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消解读者所习惯了的叙事秩序 , 并引起读者对既有思维模式的反思。也寓意了不要把科技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要对人性, 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不断的反思来形成我们今天的有效行动。

摘要:在传统小说中, 很多小说从头至尾采取全知叙述, 但越来越多的当代小说家倾向于在叙述过程中, 有意识地调整、变化叙述角度, 在一个文本中同时对多种叙述视角进行拼贴, 这样, 克服了单一叙述的缺陷, 结合了不同叙述视角的优点, 叙述效果大大增强, 但是也产生了混乱的后果。本文从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的一个文本入手, 用叙事学原理分析第二人称和其他人称的拼贴叙事产生的文学效果。

关键词:人称,叙事,拼贴

参考文献

[01]Pynchon.Thomas.Gravity’s Rainbow[M].New York:Bantam, 1974.

[02]侯桂杰.托马斯·品钦小说叙事迷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3月.

[03]刘雪岚.《追寻死亡与再生的彩虹——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解读》[J].《国外文学》1999 (04) .

[04]尚必武.《非常规叙述形式的类别与特征:《非自然的叙述声音:现当代小说的极端化叙述》评介》[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05]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0.

人称代词的泛指 篇3

关键词:人称代词,泛指,意义

英语中有一类词用于泛指的人称代词。这类人称代词有we, you, one, they, it。语法学家把它们称之为generic pronouns, indefi nite pronouns或impersonal forms。这些人称代词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并不表示某一或某些具体的人或事物, 即不表示特指意义, 而是泛指意义, 相当于汉语中“一个人、人们、任何人”。因此, 含有这类人称代词的句子大都可为被动语态结构的句子所取代。其含义和用法也各不相同。

1.WE

we用作泛指时, 有以下情况:

1.1强调句中所说的话适用于任何人, 其中包括说话者在内。如:

We live to learn.

It is in the searing of circumstance that the destiny of the human spirit is worked out.We cannot escape the fire.We can only stay in and be transformed.

1.2王室成员 (国王、女王等) 或高级官员在向公众发表正式讲话或文告中, 在该用I的地方往往用we。如:

We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defeat. (Queen Victoria)

we的这种用法起源于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时期, 用于皇帝颁发的法令或政令中。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两个或三个帝王并位统治, 所以在官方的公告、布告中凡涉及到帝王自称的地方一律用we。后来虽然权力逐渐集中在一个帝王身上, 但we的这种用法仍然沿用下来。这种用法流传到欧洲的各国宫廷里, 在古英语时期比较普遍。

1.3报刊杂志的编者、作者和宣讲者在文章和演说中常将自己称为we, 在用物主代词时用our而不用my, 以示谦虚, 给人避免以自高自大、好为人师的感觉。如:

We do not say that everything in these essays is as good as we have quoted.

We are all apt to believe what we wish to believe.

It will be easier to explain later on, when we have said something about what is called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这一点颇似我国一些作者在文章和讲演中发表观点时所说的“我们认为……”等。

1.4医生在询问病人的感觉时常常不说you, 而说we, 表达“你的身份是病人, 而我则是你的医生” (You in your role as a patient, with whom I seek to identify myself.) 这样一种表达使病人感到亲切友好。如医生在询问病人病情时会问:How are we today?

1.5 we常出现在阐述性和科技文章中。原因是用于这类文体的句子需要冠以主体, 以说明句中观点的出处, 否则就必须使用被动结构, 而文章中过多地出现被动结构常会使读者产生厌烦、疏远的感觉。

2.YOU

2.1 you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同one通用, 表达“任何人” (any human individual) 的意义。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you往往用于非正式场合, 而one则用于正式、严肃的场合。此外, you有时还用于任何自尊式说话者所赞许的人 (any self respecting individual, any individual I would approve of) 。如:

You never know what may happen.

You cannot eat your pudding and have it.

2.2 you有时还隐晦地指某人, 这时的you常常是说话者自己, 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

It was not a bad life.You got up at seven, had breakfast, went for a walk, and at nine o’clock you sat down to work.

Could you expect more than that?

2.3作者和演讲者在文章和演说中常用you来泛指一般人。但这于we的第三种用法不同, we包括自己在内, you不包括自己在内。you有时还表达了说话者的保留态度。如:

A library is a machine that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kill to handle, if you are to elicit the best results.

You can train yourself to increased intellectual and moral energy as you can train yourself for physical efficiency in the playing-fi eld.

3.ONE

one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意义同you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感情色彩。此外, one常被用来代替I, 目的是说话者不想把听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如:

One tries to keep one’s dignity when one falls off one’s bicycle.

one的这种用法大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英语和用于正式场合的美国英语采用one-one’s-oneself的形式, 正式美国英语中还采用he的诸种形式, 而在非正式的美国英语中还有you出现。

4.THEY

they用于某些没有具体说明身份的人, 不包括说话

者和听话者在内。如:

They said he died of broken heart.

they常用于表明说话者发表的议论是间接获得而并非是他自己的观点。如:

They say best men are molded out of faults. (Shakespeare)

5.IT

人称代词it也可用作泛指。不过不像以上几个代词, 而it泛指的是事物。用于这种意义的it在很多情况下相当于things或things in general。如:

It is not thus with music, still less is it so with poetry.

人称代词的正确运用 篇4

同学们首先要记住它们的拼写形式,其次要熟记人称代词,在句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要使用不同的形式:作主语时用主格,作宾语(动词、介词后)时用宾格,即:“句子主语用主格,动、介(词)后接宾格”。

例如:

(they是主格形式,用作主语) (them是宾格形式,用作love的宾语)

(him作介词for的宾语)

一、人称代词几种特殊用法:

1.作表语的人称代词有时也用宾格形式。

例如:

---“Who is it?”

---“It’s me,Tom.”

2. 在非正式英语中(如日常会话中),在只有一个词的句子里,常用宾格形式。

例如:

---I want to have lunch now.

---Me,too.(I want to have lunch,too.)

3.表示猜测或指自己时,常用it指代人。

例如:

A:Who is at the door?

B:I think it’s Tom.Is that Tom,please?

C:Yes,it’s me,Tom.May I come in?

4.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先第二人称、再第三人称、后第一人称。而且用and连接的人称代词作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

例如:

You,he and I are very good friends.

He,she and I are in the same class.

5.在带有感情色彩的拟人化的句子中,常用he/she代替it。

例如:

We love our country. She is great.

The new car is so great that she loves him very much.

6. 人称代词在作“动词+ 副词”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宾语时,其宾格形式通常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例如:

Put them away,please.

Turn it off,please.

练习园地:

一、用人称代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at’s my bag. Give ______ my bag,please.

2.Give this pen to Tom,please. Give ______ that pen,too.

3.Pass(递给)Mary and Joan some apples.Pass______some bananas,too.

4.Li Ping is a good student.______is in No.1 Middle School.

5.Don’t worry. I can help_____,Jack.

6.Li Ping and Wang Lin are in the same school._____are good friends.

7.Thank you very much._____are welcome.

8.Who’s at the door?_____is______,Helen.

9.I a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_____,too.

10.Is this your pencil?Please put ______ away.

二、请认真做一做下列有关人称代词的考题:

( )1.The woman over there is his mother,______ is a doctor.

A.He B.She C.Hers D.His

( )2.______ is my daughter. 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_____,Mary?

A.You;you B.She;her C.I;me D.He;him

()3.Mr Green is our English teacher.______is from Australia.

A.He B.She C.It D.His

()4.It’s time for Tom and______to work.

A.me to go B.me going C.I to go D.I going

参考答案:

一、1.me 2.him 3.them 4.He/She 5.you

6.They 7.You 8.It,me 9.Me 10.it

肥乡方言人称代词研 篇5

作为人称代词, “俺”、“咱”、“您”在用法有其相同之处, 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讨论。它们都可以表示单数, 也可以表示复数。如:俺今年十三了。

“俺“、“咱”、“您”在句子中, 即可以表示单数, 也可以表示复数, 似乎不易分清, 实际上还是好分辨的。因为双方谈话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不过如果孤零零地去看某一句话, 也有理解成单数或复数都可以的情况。如:俺哥哥比我大十三岁。

至于这一个例句中的“俺”是“我们”还是“我”, 则要看具体情况了。

从上表我们已经得知, 肥乡方言的人称代词复数没有用“们”来表示的习惯。为了更为明确地来表示复数, 常在代词后加上一个轻读的“都”字。即用“俺都、咱都、您都”, 这样一来, 就只能是“我们、咱们、你们”的意思了。不过, 这三个代词的用法有限制, 只能单独做主语;做宾语的情况也有, 但不常做动词的宾语, 可以做介词的宾语;做修饰语, 只能是“俺、咱、您”了。如:俺都没去看电影嘞, 俺都在家嘞。

另外普通话的“你们、咱们、我们”加不加“的”都可以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如:这是谁的书?——我们的。

而肥乡方言的“俺都、咱都、您都”则不可以。必须用“俺、您、咱”方可。在本地方言中, 也可以在代词后加上“几个、一大伙子、一大帮子、四五个”等概数加量词或者定指数量词表示复数。

当人称代词“俺、咱、您”做定语时, 用于亲近的人 (主要是亲属) 、生活地域、所在单位时, 不加结构助词“的”。如“俺爹”;“您娘”;“咱姨”。当用于其它方面时, 一般情况下, 要加结构助词“的”。如“俺的书”。

“你、我”肥乡方言中也常说, 但对不用结构助词“的”一种说法, 却宁愿用“俺、您”, 而不用“你、我”, 现在也偶尔听到“你家”的说法, 但在本地人的语感里, 总觉得不如用“俺、您”听起来地道。对上边用结构助词的“的”说法, 若“俺、您”表示的是复数, “俺”也可以说成“我”;“您”也可以说成“你”。但换成了“我”与“你”, 原有的亲切成分就消失了。

“我”与“俺”是第一人称代词, “你”与“您”是第二人称代词, 但通过以上分析, 他们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即使它们都用来表示复数时。更何况“俺”与“您”可以用来表示复数。

肥乡方言里的“这人”, 它除做指示代词外, 还做人称代词, 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第一人称单数“我”。当与别人争执或者反驳对方或者强调自己的功劳时, 用“这人”比用“我”或者“俺”更有力、更坚决。如:这人啥不会做呀, 还用你来教?

二、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他 (她、它) 、乜”

到死亡。” (9) 在曹禺看来, 蘩漪最鲜明地表现出一种“悲剧”精神, 一种“不自由, 毋宁死”的信念。在激烈的命运搏斗中, 她失去了一切, 只剩下失魂落魄的躯体在继续经受煎熬, 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总之, 决定蘩漪的悲剧是她的性格, 而决定性格的主导因素是无意识以及性本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内心, 对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进行解释, 所以像蘩漪这样的女人用这样的理论完全可以读懂她。如果这样分析蘩漪的心态也就不会让人认为她可怕, 她极端, 剩下的感觉只有同情, 我们就可以感觉她的郁闷, 她的无辜, 她的动情, 只有这样就可以明确

与“你、我”比较而言, “他”的用法就比较特殊了, 可以自由地出现在主语、宾语、修饰语的位置上。人们既可以说“他爹”, 也可以说“乜爹”, 区别在于“乜爹”可以表示“他们的爹”, 而“他爹”则不能。

但“乜”并不是严格与第三人称“他”完全对应。乜在词义上既可以与“咱”对立, 也可以与“你”对立。从这一点上看, 它与普通话的“人家”相近;从语音上看, 也有可能是“人家”的合音。正像“人家”一样, 可以指别人, 指别人时, 大率是是指你我以外的第三者。但也可以拿你做主语, 指你以外的别人, 那么“我”也在内, 有时候指的就是我。指别人的如:乜来咱家了, 你得好好招待人家呀。指自己时通常有埋怨情绪, 如:你自己占了恁大一块地儿, 叫乜往哪儿占呀?“乜”也可人家连用, 乜人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大家伙。如:乜人家都没人搭理他了, 他还不知道改改。

第三人称代词复数除说“乜都”外, 还有“他大一大伙子、他一大帮子、他好几个”等短语, 这些短语说法不一, 其意义相差无几, 它们的语法功能与一般人称代词无异, 可以做主语、宾语、修饰语。

三、“们”

肥乡方言中没有使用“们”来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习惯, 有一个表示复数的词缀“都”, 但是加了“都”的复数的用法有限制, 而且也不能出现在指人的名词后边表示复数, 如没有“同志都、学生都”等。但是肥乡方言中却有一处用来表示复数的“们”, 那就是“小孩子们儿”, “们”必须儿化。如“小孩子们儿快来。”出现在“爷们儿、娘们儿、汉们”中的“们”却不用来表示复数, 依旧是单数。吕叔湘先生在讨论近代汉语指代词时说过这个问题, “复数代单数, 在代词还多少有理可说;在名词, 就更难解释, 或许只能说是把那个事物当作一个类型看待吧。”在本地, 只有这三个名词。

四、“自己”与“个人”

“自己”时常放在人称代词或人名之后, 组成同位性偏正结构, 因此在口语中时常听到“俺自己 (我或者我们自己) 、咱自己 (咱们自己) 、我自己、您自己 (你或者你们自己) 、你自己”等的说法, 也可以跟在人名后边, 如“乜小李自己”。这些同位性偏正结构都可以做主语、宾语、修饰语。

“个人”的出现频率很低, 只能出现在“他 (她) ”之后, 而且只能做修饰语, 只能修饰“主义”。如:他个人主义太强, 光想到自己。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

新干方言的人称代词 篇6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说话者本身的是第一人称,表示听话者一方的是第二人称,表示说话者双方所指的另一方的是第三人称。新干方言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这几种人称存在。如下表所示:

在新干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的复数形式比较丰富,“我几”“我包”“我等”没有意义的差别,只是地域分布不同而已。同时新干方言人称代词中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尊称形式。

二、新干方言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1、我、你、他和我几、我包、我该、我等、你几和渠几

“我”“你”“渠”是单数形式,在“我”“你”“渠”后面加上“几”相当于“我们”“你们”“他们”。“我几”“我包”“我该”“我等”“你几”“渠几”是复数形式,其中“我几”是排除式,“我包”“我该”“我等”是包括式。同时“几”不仅可以附加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意义,还可附加在表人的名词后表示群体意义,如“孩子几、姐姐几”。新干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用法是一致的。在句中都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三身代词做主语和宾语时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一样,但是做定语时,常常和“个”相联系,“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表示领属。当中心词是身份、职位、人名、身体部位等时,可以不加“个”。如:

(1)渠把今朝要洗的衣服全洗完哩

(2)我包去逛街么?

(3)懒得理你几这几人。

(4)老师几去开会了。

(5)我个书放在桌子上,渠个在沙发上,你个在橱里

(6)渠怕哩我背一下。

(7)我脑盖有一些晕。

(8)渠几个田仔长满哩草。

三身代词做定语有时又不能带定语标记词“个”。当后面接人名、亲属关系及社会称谓语时,不能接“个”,只能接“俚”,表示一种属于、领属,强调当事人和后面所接名词的关系;但也可不接“俚”,后面直接加人名或社会称谓语。接人名表示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母(父)女关系、夫妻关系、兄妹关系等;接社会称谓语时则没有显现出关系亲密的程度。当三身代词复数形式接人名、亲属关系及社会称谓语时,则后面不能加“个”或“俚”。如:

(9)你丽红去学堂里哩么?(没有强调属于意义,但表明关系非常亲密)

(10)你俚丽红去学堂哩么?(强调“丽红”是属于你的,而非他人)

(11)我几老师今朝病了,所以我几不用去上课。

(12)渠叔叔昨日寻到渠个牛。

(13)我包妈妈去哪里哩?

2、自己、自该、别家

“自己”“自该”都是表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在句中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自己”和“自该”在新干方言中是一对等义词,“别家”只能做主语和宾语。“别家”一般用于女孩子,且带有撒娇和做作的感觉,同时做也广泛用于被责备后或受了委屈后的话语中。如:

(14)自己做自己个事。

(15)渠打哩自己一巴掌。

(16)别家不好意思去问嘛。

(17)不要紧话别家撒。

(18)不要紧骂,别家哪晓得啊!

(19)你就晓得怪别家!

例(16)和(17)中的“别家”指当事人,含有撒娇与做作的感觉。例(18)和(19)中的“别家”虽然也表示当事人,但感觉完全相反,表示当事人的愤怒,对批评责备的一种反抗及不耐烦。

“自己”“自该”做定语一般要和三身代词搭配,且后面需接定语标记词“个”,如:

(20)我自该个问题还没解决哟。

(21)渠自己个脚车仔坏哩。

(22)我自己不晓得去,所以要你带。

3、别家、人家、个人、个个人和大家

“别家”“人家”表示“他人”“别人”的意思,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个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私人”的意思,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个个人”则强调单一的个人,和现代汉语中“每个人”的意思一样,在句中可做主语和定语,一般不做宾语。“大家”意义与普通话话大致相同,都表示某个范围内的所有人,可以是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内的所有人,也可以是除去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所有人,在句中一般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23)别家为什哩可以赚这么多钱?

(24)到背底不要去话别家。

(25)个人有个人各事做。

(26)国家把山已经分到个人哩。

(27)大家全在话渠几。

(28)请大家把表填一下。

(29)后日要请人家吃饭。

“别家”“人家”做定语时有些要加定语标记词“个”,有些则不要。一般后面接的是双音节词语则不加“个”,单音节则要加。“个人”“个个人”“大家”则都需要接“个”。如:

(30)人家个事不要管。

(31)别家屋里好客气。

(32)这是个人个房子。

(33)渠屋里六兄弟,个个人个脾气全真嘎古怪。

(34)大家个作业全交哩么?

“别家”还可以带名词性同位语,把所指对象明确地表示出来,所带的名词性同位语只能是第三人称和人名。一般表示肯定对方。如:

(35)别家晶晶早就回去哩。

(36)别家小王考到大学哩。

(37)你看别家渠,做事实在是吃得苦。

三、新干方言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1、“我”“你”“渠”可以任指和虚指

“我”“你”“渠”具有任指的用法,对应的复数形式则没有这种用法。它表示的对象不是当事人或听话人,而是任意的个体或群体。如:

(38)渠也冇有几多东西,我拿一些,你拿一些,渠拿一些,冇啊冇有哩哦。

(39)村民民主会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话得真嘎起劲。

(40)屋底就个么多钱,你要用,渠要用,哪够哟。

“你”“渠”还具有虚指得用法,“我”则没有。它表示的对象是不存在的,一般带有不计后果,一意孤行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你”是用于说话人形容他人的事实;“渠”是说话人说自己的事或作为劝告者时用,两者没意义上的区别。如:

(41)我管渠三七二十一,先做再话。

(42)你不要管渠个多哩,想话什哩就话什哩。

(43)渠管你死还是活,自该有吃就够哩。

(44)渠不会听你话,想做什哩就会去做。

2、“你”的转用

“你”是第二人称单数,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来指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委屈与无奈。一般用于说话人向对方诉苦的场合。如:

(45)你去话渠,他还觉得你是多管闲事。

(46)你做得越多,他越觉得你冇做事。

以上例子中的“你”都是指说话人本身,如果换成“我”,则没有语义效果没有“你”明显,说话人受得委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新干方言中,若说话人在诉苦时一般会选择用“你”,以此来体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并获得听话人的同情及理解。

参考文献

[1]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J].湘潭大学,2007.

[3]孙多娇.宜春(袁州区)方言代词研究[M].南昌:南昌大学,2007.

[4]万波.安义方言的人称代词[M].方言,1996(2).

中日人称代词用法差异小议 篇7

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也和其他许多语言一样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据统计日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51个,第二人称代词有81个,第三人称代词有13个.但是在实际的文章或会话中经常用到的却微乎其微.第一人称只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第二人称只有「あなた、君、お前、あんた、貴樣、貴下、貴殿、貴方」;第三人称只有「彼、彼女」。中文中的人称代词也分三种,第一人称代词一般用“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用“你”、“你们”,第三人称表达的形式多一些如:“他”、“他们”或用“姓氏+职业”如李老师,张教授等,“小/老+姓氏”,如老王,小李也可用来表示第三人称,除了第二人称有时用“您”,“您们”,来表示一点敬意外(一般都用在晚辈跟长辈的对话中),没有特别的敬语,所以相对来说在人称代词使用上要简单得多。

首先,我们看下面的一个例文。

例:「アメリカ人もっての銀行員です。子供は大学で、現在は学校の口口から、まだ一緒に住んでいいますが、夫は早く独立して出ていってほしいと望んでいます。」从这一段落的日中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中人称代词用法上的几点差异。

(一)作为主语使用上的差异。

由这一段落可见第一句没有指出主语的人称代词,这在日语中是合乎语法的非常自然的句子,但若直译成中文的“一个有着……”。意思含乎不清,我们也无法知道这是在指谁,作为汉语习惯也只能认为“有这么一个人”也即对某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那么这样一译就与日文的原意大相径庭。

(二)定语使用上的差异。

原文「子供」、「夫」它们虽都没有定语,但日语中的用法十分清醒,它们都是领属于本段落中的“主题”即第一句的主语「わたし」的,而汉译中的“孩子”、“丈夫”即使我们明确了第一句的主语是第一人称,也不能确保其后句中它与这些词有领属关系。所以,在日文中人称代词作定语可以省略,但在汉译中有必要在「子供」、「夫」前加上定语,若不然会被误解。

(二)宾语使用上的差异。

原文「夫は早く独立して出ていってほしい」中「早く独立して出ていってほしい」这句话的对象承上「子供」可以省略,「……てほしい……」决定着必须有一个对象,因此,在日语中,对象是很明确的,所以表示对象的人称完全可以不出现,这在日语中是成立的。但在汉译时一定要补上表示“孩子”、“孩子们”的意思的“他”或“他们”。这样译出来的汉语才能顺畅并且与日文原意保持一致。

由这一例句可以看出,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远比汉语所用的人称代词少,这也是日中文人称代词使用上的根本差异。日语的表达习惯使日语不需要明确说出人称就能完整表达句子的意思,而汉语则不能,要根据句意在日中互译时注意适当的增减,才能正确表达日汉语在本语言环境中的完整意思。

再如,我们刚接触到的「あなた」与汉语中的“你(您)”的用法。

中文中的“你(您)”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得较为普遍,而且人们都能正确地使用它并且“您”有表达敬之意,而日语中的「あなた」却没有尊敬之意,且使用不普遍,要受特定环境,特定对象的制约。

一、对特定的对象(对上司或长辈)

在汉语中一般用“你”来指代对方,在需要尊敬时用“您”,而在日语中对上司或长辈一般不能直接用「あなた」。

如:◇老师您看过了吗?

◇田中您已经吃过了吗?

这两句话中的“您”字足可以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了,但日语却不能把“您”直译成「あなた」。

二、男性、女性使用上(同辈或晚辈)

这种场合汉语只用“你”来表达,而日语却不同,一般情况下,男性之间可以直接使用「あなた」若关系亲密也可用「お前」等,而男性对女性和不太熟悉的女性,及女性对不熟识的男性都不能直接使用「あなた」而应在姓氏或名字后加上「さん」来表达。

由此可见,日语中由于某种原因有敬语,所以很少使用人称代词,虽不用人称代词,但通过敬语的使用也能明确谈话之间人的关系,汉语则不然。

上一篇:幼儿园的安全意识教育下一篇:教师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