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词语

2024-06-26

人称指示词语(精选3篇)

人称指示词语 篇1

指示语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 曾被描述为言语指示, 言语标记等。语言中存在一些这样的指示性词语, 这些词语所指的具体事物以及表达的意义只有通过其所处的具体语境才能被理解。指示语家族中成员众多, 但通过调查发现, 近年来只有人称指示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何自然, 1988) 。英语中的三种人称代词在语用学中被描述为人称指示语, 分别为第一人称指示语 (I, we) , 第二人称指示语 (you) , 第三人称指示语 (he, she, they, it) 。在人际交往中, 说话人在选择指称方式时, 往往要考虑对听话人的影响, 而听话人需调动背景知识或者借助语境依靠推断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人称指示语的指称功能、修辞功能, 语用功能等做了相关研究分析。该文拟以英语人称指示语为研究范围, 分别对日常生活中三种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其在具体使用中所隐藏的含义, 并探讨其社会与文化诱因。笔者认为, 选择不同的指示词能反映话语双方不同的亲疏关系, 说话者对指示词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是为了遵循或违反某些语用原则。对不同人称指示语文化隐喻差异的掌握能帮助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处理社会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称指示语的研究除了对语用学研究本身的贡献之外, 对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英语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

英语人称指示语体系, 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该社会群体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透过英语人称指示语在诸方面的文化隐喻, 我们可以掌握英语语用的一般规律。

1.1 英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I”和“We”的文化隐喻

首先, 从语用指代层面上看, “I”大体上起第一人称单数指示作用。“We”指代第一人称复数, 既包括说话人一方、说听双方、甚至包括听话人一方。然而, 在一定的语境作用下, 就二者内在的文化隐喻来看, 存在一定差别。英语第一人称指示语单数形式“I”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 当人们采用这种形式进行会话交流时, 其所指非常明确, 就是强调“我”本身。体现了较强的个人主观性, 直接并肯定地表达了说话人对人, 事, 物的态度, 观点以及看法, 此种表达对听话人的态度以及情感鲜少顾及。其体现的隐喻特点在于强调个人, 体现独立, 偏向于离散。如:I think that Jack doesn’t like this job.此例中, 用”I”直接表达了说话人的个人观点, 体现了英语文化中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独立、自主, 强调个性化的特点。而“we”用来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 人称指代具体、明确, 文化隐喻表现为非包容性和非替代性。然而, 并非所有语言环境下“we”的指称意义都如上所指, 在某种特殊语言环境中, 其指代有其特殊性或反面性。如:We should not do that again, john.其中的文化隐喻为间接地批评听话人。

1.2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

英语的第二人称指示语只有一个“you”, 不管对方的年龄、性别、社会身份如何, 一律用“you”称呼并且单复数相同。在交际情景中, 说话的一方总是用第二人称来指代听话的一方。此外, 在日常交际中, 我们总是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说选择恰当的指称语言来对听话者一方进行合理的称呼, 这样才能在遵从合作, 礼貌原则的基础上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社会交际活动, 而有时第二人称指示语就扮演称呼语的角色。“在交际中, 人们对于相互之间的社会地位总是比较敏感的, 对于对方是否对自己表示了应有的尊敬, 是否表示了应有的亲近总是特别关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的语言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第二人称单数形式的缘故, 如意大利语中的tu和Le, 汉语中与此相对应的“你”和“您”。”[3]在现代英语中, 第二人称指示语只有一种简单的形式“you”, 其所指及意义也很确定,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可以根据其固定的指称涵义而准确使用。此外, 当使用you称呼对方时, 无尊卑之言外之意。然而, “在古英语中在指代第二人称单数时, thou是上对下的卑称形式, you是下对上的尊称形。”[3]在现代英语中, 这种尊卑之分已然不见, 其含义在语言中也已不再凸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吉利民族追求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取向。

1.3 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

英语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由“he、she、it”等单数人称代词以及复数人称代词“they”来实现, “they”是指人, 还是指事物, 只有在具体上下文语境中才能确定。在言语交际中, 作为指代第三方的第三人称指示语既非听话人也非说话人, 通常其出现是由言语直接交流者引出, 属于被谈及的对象。意思简单清晰, 一般没有什么隐含意义。然而, 在言语交际中, 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可能会出现同一人称指示语, 这种指称选择可能因情境所需, 因为在具体或特殊语境下, 尽管是同一人称指示语, 但其表达的含义也可能不同。交际双方通过心理预测来判断其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 之后加以确定以更好的达到交流目的。在实际使用中, 第三人称指示语不仅表现出交际双方的地位和身份, 而且还表现出亲昵喜爱、拉近心里距离, 示好、威胁警告、讽刺疏远等特殊的言外之力。英语第三人称指示语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导致特定的语用意义。在英语文化中, 由于过度强调“平等”, 因此无尊卑之称, 这就存在着社会指示的空缺。

“英语中存在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作为第三人称指示语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情况。一般而言, 称谓语存在两种形式:对等式称呼和非对等式称呼。对等式称呼反映的是平等的或平行的 (egalitarian or horizontal) 社会关系, 而非对等式称呼折射出差序的或垂直的 (hierarchical or vertical) 社会人际关系。”[2]诸如, 在打招呼时, 英语一般不讲称兄道弟, 往往以Mr.、Mrs.、Miss加姓为称谓, 直呼其名。然而, 也存在如“Uncle Jack”、“Aunt Jone”、“Father John” (约翰教父) 、“Sister Mary” (玛丽修女) 等这样的称谓例子, 但其数量很少, 使用范围小, 使用机率非常低。这是交际主体意图缩小与交际对象的社交距离, 传递一种积极的交际情感, 或者对对方表示尊敬、爱戴等。总的来说, 英语称谓语属于“对等式”称呼, 反映了英民族平等的社会关系。这也印证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个观点, 即称呼行为具有及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它可能是社会中权势性 (power) 和平等性 (solidarity) 的象征。英语称谓语正是英语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真实写照。[2]

2 文化探源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反映了价值观念的社会文化准则, 指称就是语言反应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指称体系, 英语语言中的人称指示系统是在其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事实上, 在同一文化中, 指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并且存在着地区的差别, 英语中的指称变化相对稳定。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语义, 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亦非常浓郁, 在交际中也日益凸显。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受个人信念, 价值观念, 社会习俗, 知识等影响并形成, 因此对其理解需要借助文化和社会因素的探究。英语语言在文化隐喻方面有着广泛的内容。英语语言文化在思维上偏重抽象, 强调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属性。言语表达非常直接精确。在行为上追求自我意识和个性独立。从生活习俗上看, 而英语文化主张个人的独立性, 奉行“Do-it-yourself”的行为准则。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社会形态, 英语国家文化体现出一定的商业性, 自由性。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 个体主义盛行, 人们偏爱对等的称呼方式。英文化上的个性差异导致了言语交际上的语用差异。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人称指示语形式简单但实际使用却很复杂。人称指示语除具有相应的语用功能外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寓意。人称指示语是平等或一致性的标记。人们在交际中需要正确的使用一种语言, 除了词汇, 语法等之外, 还要特别注意语用规则, 而交际中关于如何称呼对方这一项就包括其中。交际双方只有充分考虑对方的言语习惯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 实现交际目的。同样, 在语言习得方面, 作为外语学习者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学习, 要通过研究比较全面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特性, 并对其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避免造成误会, 甚至使交际发生障碍, 无法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治安, 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 1994 (3) .

[2]董岩, 舒奇志.英汉称谓语的文化隐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董岩.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隐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江凤.英汉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比较探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9 (12) .

[8]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9]魏本力.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6) .

人称指示语的社交表达功能 篇2

人称指示语是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学者对它的研究多集中于讨论其与代词系统是否一致;顺应性;人称指示语的变换应用;以及语用移情效应。对于社交指示的研究, 多集中在称呼语、称谓语以及谦辞敬语的社交意义, 以及社交指示语所表达的社交关系内涵。

也有学者对人称指示与社交指示的关系做出研究。刘晓露 (2006) 在《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中, 提出人称指示与社交指示的不同:二者的词汇形式不同。人称指示语主要是“你”、“我”这样的代词, 而社交指示语是反映社会的面貌和地位等关系的词语。二者的语用功能不同。人称指示语用来确定其所指;而社交指示语在确定所指的同时, 还要关注交际者的身份、地位等。陈治安、彭宣维 (1994) 曾撰文认为社交指示语应纳入人称指示语的范围。本文主要集中论述人称指示语的社交表达功能, 并认为人称指示语天然具有社交指示功能。

2 人称指示语的明显社交表达现象

人称指示语的应用, 是以发话者的言语为基础的。而话语接受者对发话者言语的理解, 很自然涉及到人称形式的改变。这种根据语境发生的人称意义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社交指示语体现在交际双方使用的多种语言手段之中, 意在适应社交的不同需要, 尤其是人际关系的需要, 包括权势、地位、职位、亲疏等关系 (何自然、冉永平, 2009) 。人称代词、专名、称谓语、称呼语以及一些非正式使用语的使用, 都具有社交表达的功能。以往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人称指示语的一些社交特点, 但也只是把社交指示语大致归类为人称指示语的一部分, 而把人称指示语的自身的社交特点掩盖了起来。本文将着重探讨人称指示语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的表达, 这种社交指示功能, 自然地存在于人称指示语之中。

(1) 反映交际双方权势, 地位差异

1) 反映交际双方权势、地位差异的用法, 最明显地体现在第二人称指示语“你——您”的转换上。对待尊长、前辈、领导、贵宾的时候, 人们常用诸如“您先请”、“您讲”, 而不用“你先请”、“你讲”, 来表达尊敬之情。而如果用“你先走”、“你讲”这样的方式表达, 则透露出谈话对象在年龄和社会地位上, 是相互平等或者相对平等的关系。例如:2005年12月21日, 郎咸平先生的清华演讲全文实录里, 主持人曾说:“郎教授, 您好。我们很多清华同学都是第一次见到您”。在这里, “您”的使用既表现了对郎先生的尊重, 也体现了他区别于学生群体的身份地位。

2) 同样的表达也出现在称谓语的使用上, 例如:电视剧《大宅门》第二十八集中出现的一幕对话:

秉宽:二老太太吉祥, 七爷吉祥, 王总管吉祥!

白文氏:秉宽, 你跟着老七到这边来了?

这里称呼语的使用明显地带有地位、权势上的差异。“二老太太”、“七爷”甚至“王总管”都是一种带有尊敬成分的称谓, 而被直呼其名的“秉宽”, 就明显是对地位低下的“下人”的称呼。

3) 在第一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表达上, 其实也不乏这样的用法出现。在《我就是希望你快乐》 (刘书宏, 2005) 一书中有一幕中, 不耐烦的女儿对父亲说到:“你哪儿那么多废话”。这是女儿催促父亲时说的话, 父亲听后很失落。因为“你”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之中, 表达的是一种由上至下的人物关系, 但却与两人实际上的身份地位相反, 这样就不符合人物之间的角色关系。

(2) 反映交际双方情感和亲疏关系

这种表达在指示语的使用中是比较普遍的, 正如年轻妈妈会说:“我们宝宝就愿意吃甜的东西”。“我们”, 在对话中表达的不一定是与受话者相关的意思, 受话者与这位妈妈可能是陌生人。“我们”在这里表达出年轻母亲对自家孩子的喜爱、疼惜, 也表达了想要拉近与受话人的距离, 或愿意继续攀谈的情绪。

第二人称“你——您”的转换也能表达这种亲疏关系, 尤其是在与长辈交流的时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 不会问自己的父母“您在家干什么呢?”, 但是对其他的长辈往往会这么表达。“您”在表达尊敬的同时, 也反映出关系的疏远。

第三人称指示语中曾经存在与“你——您”转换相类似的表达, 即“他——怹”, 但是随着语言的进化, 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了。但是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还是包含着这种用法。

A:他做这事儿还行。

B:他?

这句话里面B所说的“他”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第二个“他”在语境中的出现, 明显体现了说话者对“他”不信任, 甚至厌恶的情绪。

(3) 反映交际双方目的、意图信息

社交行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社交过程中, 会用到人称指示语。在一定的语境之下涉及到的指示信息, 对于交际双方来讲, 不仅仅起到指示的作用。

小说《拯救乳房》 (毕淑敏, 2003) 中出现过这样一幕, 乳腺癌患者应春草在接受心理小组治疗, 描述自己经历的时候曾经说到:

“他打了你, 他才会后悔, 他才能想起疼你, 给你买好吃的, 送个礼物什么的。所以, 他说, 你就是找打……男人打你, 是爱你。男人不打你, 就是没把你放在心上。你要是恨了自己的男人, 你就是个大笨蛋!你就是大傻瓜!”

心理医生要求应春草转换人称后再叙述一遍, 就出现了如下的一段话:

“他打了我, 他才会后悔, 他才能想起疼我, 给我买好吃的, 送个礼物什么的。所以, 他说, 我就是找打……男人打我, 是爱我。男人不打我, 就是没把我放在心上。我要是恨了自己的男人, 我就是个大笨蛋!我就是个大傻瓜!”

这段文字描写中, 由于使用了不同的人称指示语, 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拉远了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关系;第一人称指示语是一种明显的置身事内的表达。因此, 不同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受到使用者的个人目的和情感所影响, 可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3 人称指示语非明显的社交表达现象

人称指示语也涉及到一些不明显的具有社交含义的表达。例如:

父:这么大了你就惯着你儿子吧!

母:他就是个小孩。

这句话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他”, 在具体的语境中, 含义会有不同。如果所指是一个成年男性, 可能做事较不成熟;如果指一个小孩, 也许就表示这个男孩子淘气犯了错。同时“你儿子”的说法反映了父亲推卸责任, 和他气愤的态度, 用“你”代替“我们”与妻子对话, 明显是要脱开这种关系。

这种较隐晦的社交表达, 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分可以解释。语义学是语法形式和功能的结合, 而语用学是语法形式、功能和语境三者的结合。人称指示语作为语用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要从形式功能出发, 放在语境中研究, 会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这样的使用在社交活动中传递了一种交际关系。

4 结论

对于人称指示语的讨论一直是语用学的热点之一, 但从社交指示的角度, 对人称指示语进行的研究比较少。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要考虑交谈双方或者多方所涉及的人物, 人物关系, 交谈的语言环境。人称指示语要放在关系之内, 语境之中讨论, 因此具有社交性。研究人称知识语的社交表达,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话语含义, 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晓露.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D].暨南大学, 2006 (6) .

[2]陈治安, 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 (3) .

[3]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书宏.我就是希望你快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人称指示词语 篇3

在美国总统演说中, 人称指示语的应用非常重要, 因为总统通过演讲来获得民众的支持。通过研究部分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我们发现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有一定的模式。

当总统希望表达和民众之间的感情时, 他们通常会在人称指示语的常规使用上加以变化。例如, 把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这些情况引起了本文作者的极大兴趣, 从而选取了54篇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稿, 对人称指示语的使用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试图证明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是有一定规律的, 也就是说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任意为之的, 而是根据说话人的目的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文中指出, 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能够反映出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社会距离, 因为在就职演讲中演讲人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听众。同时, 为了取得大众的支持, 总统也不能在言辞中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态度, 他会采取一些技巧来笼络民心, 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技巧。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语用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演说技巧。目前关于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已经很多。Kresin (1998) 指出指示语的核心功能可以被扩大到从各个方面来影响听话人对语篇的理解。

2.统计结果

研究中, 我们选取了自1789至2001年间37位总统的54篇就职演说, 通过运用数字统计工具, 我们可以在下表中看到人称指示语在总统演说词中的分布情况。表中的第一人称单数包括I, me, mine。第一人称复数包括we, our, ours。第二人称复数, 指主格, 宾格you, 和所有格your, yours。第三人称单数包括主格he, she, it宾格him, her以及所有格his, her, hers.

3.统计结果分析

3.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首先,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总统就职演说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称指示语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 在所研究的数据里占到51.36%。

例如:

(1) (George W.Bush:2001)

We have a place, all of us, in a long story.Astory we continue, but whose end we will not see....Americans are called upon to enact this promise in our lives and in our laws;and though our nation has sometimes halted, and sometimes delayed, we must follow no other course.…

上面所举的的例子来自布什总统2001年的演讲, 在该段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竟然出现高达8次。在这一段中, 我们看到所出现的中心词是“story”, “place”, “lives”, “laws”。在讲到国土, 历史, 生命和法律的时候, 布什总统一直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目的是为了突出民众的权利和责任。使民众能够感受到总统和美国以及的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和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从而赢得民心。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总统演说中, 第一人称复数的人称指示语经常被总统用来团结民众, 这一点也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

另外除了, 除了第一人称复数经常被用到之外, 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称指示与语包括I, me, mine在我们所研究的总统演说稿里也占了很高的比率。

例如:

(2) (George Washington:1793)

I am again called upon by the voice of my country to execute the functions of its Chief Magistrate.When the occasion proper for it shall arrive, I shall endeavour to express the high sense I……

在上例中, 乔治.华盛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所要旅行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 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有意拉开总统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总统高于民众的权利和地位, 树立在民众间的威信。

在就职演说中, 总统必然要阐述自己作为个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或者阐明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之要把一个光辉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以个人的魄力和责任心赢得民众的支持, 因此在讲述上述内容时, 必然会用到I, me, mine等指示语, 因此该结论也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

3.2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 出乎我们意料的一点发现是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第二人称指示语, 所占比率高达24.13%。

例如:

(3) (Franklin D.Roosevelt:1933)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not failed.In their need they have registered a mandate that they want direct, vigorous action.They have asked for discipline and direction under leadership.They have made me the present instrument of their wishes…….

通常来说, 第三人称指示语都用来指代不在场的第三方, 在总统演说中, 既不指代说话人---总统, 也不指代听话人----民众。但在上例中, 我们看到罗斯福总统用“they”来指代美国人民。事实上, 这使正式的政治演讲的内容更加客观可信, 具有说服力。

3.3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数据统计结果里显示, 在所研究的总统就职演说中,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比率仅有3.29%。这个结果似乎有点出人意料。因为, 在演讲过程中, 说话人---总统必然会号召他的国民执行一些任务, 这时可能要用到第二人称指示语。然而, 依然是为了团结民众, 获得支持, 总统们在演说中都尽量避免这种用法。另一方面, 在总统就职演说中也必然提到民众被赋予的一些权利或者得到一些益处, 而出现频率极低的“you”多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用来指代听众的。如下例所示:

(4) (Thomas Jefferson:1805)

Relying, then, on the patronage of your good will, I advance with obedience to the work, ready to retire from it whenever you become sensible how much better choice it is in your power to make.

3.4“his”的特殊用法

在数据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 “his”经常被用来指代上帝。这种用法多出现于总统即将结束演说之时。以此可见基督教所产生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可谓根深蒂固。总统做为民众的代表, 正如民众每日在家里的餐桌旁做祷告一样, 在即将结束其演讲的时候, 把一切都托付在上帝手中, 来寻求上帝的帮助和保护。如下例所示;

(5) (John Adam:1797)

…continue His blessing upon this nation and its Government and give it all possible success and dur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ends of His providence.

3.5“man”被用作人称指示语

另外一项有趣的发现是, 在一部分总统就职演说中, “man”这个单词也经常被当做人称指示语来使用, 指代一小部分人。如下例:

(6) (Thomas Jefferson:1801)

Sometimes it is said that man can not be trusted with the government of himself.Can he, then, be trusted with the government of others?Or have we found angels in the forms of kings to govern him?

总之, 通过上述关于人称指示语的数据分析和例子分析, 显示了在演说过程中, 总统除了偶尔需要在么民众面前树立个人威信之外, 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不遗余力地团结民众, 赢得民心, 获得支持。因此在类似总统演说这样的正式政治演说中, 对于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说话人所想达到的社会效应做出认真的考虑。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模式。文章指出特定的人称指示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同时指出总统在做就职演说时, 试图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化来达到和民众之间既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通过分析, 本文指出如总统就职演说这种正式的文体人称指示是遵循一定的模式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程式化的。

关键词:就职演说,人称指示,社会距离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2003) .Pragma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清平 (2004) .The Former American Presidents’Inaugural Addresses.On-line.Available from http://www.lawspirit.com/legalenglish/select/address/index.htm January9th, 2005。

[4]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DPA攻击下一篇: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