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2024-09-30

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精选7篇)

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篇1

声音的特性-课后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下列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说法,其中正确 的是()

A、两人朗诵同一首诗歌,听众很容易分辨出各自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一场大雪过后,会感到外面安静,是因为雪内部多孔疏松,可以把大部分声音吸收掉 C、根据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制造了电动机,这一发现促使电能的大规模应用 D、列车站台设置一米宽的黄色警戒线,其道理是: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大、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A、增大声音的响度B、提高声音的音调C、改善声音的音色D、减小噪音、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下列关于音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同一音阶中的“1”比“5”音调低

B、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C、两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调有可能相同 D、电视的音量旋钮是调节音调的元件、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C、声音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当喇叭里响起“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的歌曲时,王丹和李明不约而同的说:“是杨臣刚唱的”.他们的判断是根据歌声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都有可能、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次每秒.人们把低于20次每秒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次每秒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次每秒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次每秒、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小 C、可用噪声监测设备来消除噪声污染 D、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主要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 11、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如果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我们不看到同学,但能辨别出是哪位同学在谈话,主要是()

A、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B、每个人说话的响度不同C、每个人说话的音调不同 D、每个人发出的声速不同、2009年9月27日硚口师生在海校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用精彩的节目庆祝祖国的60岁生日,其中有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独奏,也有西洋乐器钢琴、萨克斯独奏,你能辨别它们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乐不同、在中华恐龙园暑期纳凉晚会上,男低音放声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响度和频率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向一个空的暖水瓶中灌水时,瓶中的空气柱振动会发出声音,随着空气柱由长变短时,空气柱发出的声音的哪个特征会明显发生变化()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无法确定、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C、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响度不同

D、居民区附近的高速公路两侧装有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是一种波

B、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D、超声波常用于医学上的辅助诊断、小明利用文具盒内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结论不正确的是()A、钢笔在纸上写字,应用了滑动摩擦

B、弹拨钢尺时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是因为钢尺振动快

C、塑料三角板和毛发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说明三角板带电 D、橡皮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橡皮是绝缘体

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篇2

【课前预习与要点归纳】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2、我们把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传播

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_____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6、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当堂反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A.雨点 B.空气 C.芭蕉叶 D以上都不是

3、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A.手指的振动 B.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4、如右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 来传播。

5、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 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通话,这表明绷紧的细线______传导声音。(可以/不可以)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大的嗓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______些。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_________听到声音了。(能/不能)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6、在铁轨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 次声音;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钢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 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 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 传来。

1.2 声音的特性

【课前预习与要点归纳】

1、声音的_________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_,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________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_____(高/低),音调越高。通常女子说话的声音的音调比男子要_______。

3、听熟人讲话,即使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也能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发声的________不同的缘故。音色由 身决定。

4、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当堂反馈】

1.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音调 频率

响度 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 音色 振幅

2、下面装置中用来加大声音的响度的是()

A.录音机 B.电话机 C.扩音机 D隔音罩

3、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要提高胡琴的音调,应将()

A.琴弦调紧一些 B.琴弦长一些

C.琴弦松紧不用调,只要用力拉弦 D.琴弦松紧不用调,加快拉弦的速度

5、用硬纸片刮自行车轮子上的辐条,当轮子由慢到快转动时,硬纸片振动变 ;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6、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 不同;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首歌,我们也可以根据________不同辨别出乐器的种类。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精) 篇3

引入新课时,播放课件时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绿树成荫,泉水叮咚,薄雾蒙蒙。让学生学体会声音的美为终止。引入音调、响度、音色联想到乐音和乐器。因此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下面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用课件播放山林泉水流淌的各种画面,同时放出不同的泉水声音,或激石泠泠,或入谷深沉,或飞泻激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去想象并运用各种手法去描绘所见所闻,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始这一学课。

二、体味感受声音的特性

在学生动手研究音调时以加强学生对本文本的印象,在读中让学生领悟到音调、响度、音色的美。让学生联想及想象,用最优美的语言去概括所听到的声音是音色决定的。一堂优美欣赏课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各个教学环节相扣,步步渐进,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4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阳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由于调过高拔不上去,欧了,还有俗话讲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对调”这里的“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声音特性之一--------音调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 ,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 ,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 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超声波、可闻波、次声波等知识点。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问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不同,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声音的又一特性-------响度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同学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来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声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物理《声音的特性》说课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解决问题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猜想,实验,分析与合作,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体系。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重视导学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热心观察,积极思考,科学探究及互动合作的情感态度。

通过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健康心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乐器,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的理解。

能力层面

他们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 、实验分析和概括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因此,需要老师引导他们,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不可视为可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分析教育对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2—15岁左右,处于青春期,身心各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发展迅速 二:感情丰富、不稳定 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2、教法制定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探究—归纳法 频率的相关知识 :自学指导法

影响响度的因素:实验探究—归纳法 声音的音色:归纳法

1、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形成优良的习惯和学习品质。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要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求我们从平时已经“学到了什么”转移到“会学什么”,“会不会学”上来。有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更重要。

所以导学案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2、我认为:课前导学,课上的实验探究,观察体验,师生讨论,课后自学。它们都是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的目的就是:激发学习兴趣,以培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我所选择的学法:归纳法 ,自学法 ,实验探究,转化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已收批了导学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新课的导入一定要新颖一些。

1、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振动会发出声,那么我们听听声音有何不同?教师按不同的键,让学生听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说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进而引入课题,之后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一)

提出问题(一)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下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实验探究

就是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钢尺振动的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一样时钢尺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如图)

自由讨论与得出结论: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做的实验进行自由讨论,得出各组结论.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做观察总结.

牛刀小试(一)

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试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并维持学生的兴趣。

3、进行拓展性探究

提出问题(二)

教师: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进而揭示学生二种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波,通过阅读进行探究

在学案的考考你中我所布置的这部份内容是一个科普性的问题,蝙蝠之间如何进行交流?鲸类之间如何进行交流?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仿生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应用?

学生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借助网络进行查找,以增加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手段。

4、实验探究(三)响度

课程进行到了这,我会播放一段音乐,在听音乐时教师改变音量,进而引出响度。

之后各组进行响度大小比赛,组长在要前面用直尺做实验,让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进而得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有关的结论

注意版的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探究性活动,不必在每一个探究性活动中都要将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要素全部体现出来,根据实际情况,能体现出二到三个就行。

5、实验探究(四)音色

先通过对多种乐器发出的乐音进行判断,进而观察它们的结构与材料,得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与材料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应用举例.

布置作业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举出生活中有关音调不同的例子.

查阅书籍或电脑,搜集生活中声波的应用 .

板书设计

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粗细)

频率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

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师):引导归纳(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师):问题设置(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师):播放结束曲

九、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NO.9------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篇7

深秋听了张伟老师的优课,让我领略了张老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到教学之美。下面就张伟所执教的《声音的特性》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主要从以下几个视点进行观察: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定位、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设计、问题设置及评价处理,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目标,评价,教学在一堂课的有机结合。

1、教学理念—新。

张老师教学设计理念非常超前,真正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1)比如:在课前情景引入,刘老师让全班同学一起唱《青藏高原》的高音部分,学生到最后是歇斯底里,这一环节不但活跃了气氛,更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调太高了”轻松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2)新,也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新颖,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多处运用到:音频、视频、趣味小实验、小活动。,教学手段多样,而且都收获很好的效果。比如:张老师让两个同学喊班级的口号小活动,从而引出“音色”的概念,巧妙而不失新颖。(3)在梳理反思中,张老师采用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补充,让学生轻松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这一环节说明老师已经很巧妙的把一些新生事物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在刘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我们教学的发展以及我们教学中所发生的改变。

2、重难点的突破—巧。

对音调的高低的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什么是声音的高低,“高低”指的是什么?如果这一点不能讲透,势必影响对”音调“的理解。张老师巧妙运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和《青藏高原》高音部分的对比,学生通过感受辨别了声音的高低,从而总结出声音的高指的是:尖细,低指的是:低沉。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3、教学目标定位—准。

“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了解” “通过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通过不同的听觉感受” “通过各种实例的分析”,通过这些词汇,明确了本节课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清楚指出了本节课所包含的环节和活动设计。“知道”“了解”“简单说出”“简单了解”“体验”,目标撰写中,动词运用非常准确,较好的兼顾到教材实际与学生的学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制定了合理的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4、教学环节设计—活。

张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活”。课堂引入活,突破难点活,知识整合活,问题过渡活,小组互动活,生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再也不会枯燥和单调。如在讲解“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的时候,张老师先是发挥小组的力量,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小实验,通过试验的交流逐渐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接着张老师又借助视频:水瓶琴的演奏,不但加深理解,更是从物理又联系了生活,非常地智慧。在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又采用了“绿豆跳舞”的小实验,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难度。通过学生喊班级口号,引出“音色”,并加深理解,每个环节都灵动起来,充满了活力。

5、问题设置及评价—当。

张老师整堂课的问题设置清楚,有梯度,问题的衔接和过度都是那么的自然。对于问题的评价非常的及时和准确得当。就拿学生上台设计小实验,有个小组的同学忘记了控制变量,张老师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首先表扬这组同学的聪明才智,然后,把这个小组的实验和前面的一个实验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再次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梳理反思环节,当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生生之间的评价中肯,师生之间的评价及时得当。

二、本节课的一些问题

1、声音的特性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的现象和小实验都会让学生在理解本节知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虽然张老师已经非常多联系生活,但我觉得还可以更多的运用小实验和生活常见的现象。

2、问题设置的人性化、具体化。

老师的导读提纲上的问题不适合学生,问题太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把问题设置的太大太空,那样学生不知道怎么答,结果造成了答非所问,浪费时间,这就需要,平时我们批改时发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符合我们学生的发展水平。

上一篇:必修四综合测试题下一篇: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