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官要官情况报告

2024-06-17

跑官要官情况报告

跑官要官情况报告 篇1

德安县“治理跑官要官”问题调研报告

“跑官要官”现象是“官场”腐败的一大顽症。所谓“跑官要官”,就是违背组织原则和干部选拔程序,采取物质贿赂、感情投资、弄虚作假等种种不正当手段,为自己或请托人谋取官职和权力的一种突出表现,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近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干部为了达到升迁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跑上级领导、跑推荐人、跑选举人,以得到上级的提名,拉到足够的推荐票、选举票。在他们看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似乎已成为目前当官的“潜规则”。“跑官要官”这一陋习的滋生蔓延,不仅腐蚀了大批党员干部,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摧毁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还会激发党群干群矛盾,引发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种所谓的“潜规则”,正派干部很有意见,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一种严重不正之风,必须坚决加以遏制和铲除。如何治理“跑官要官”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跑官要官问题的突出表现形式。

“跑官要官”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从近年来查处的的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看,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是长期投资式。这些人在政治上、仕途上工于心计,长期运用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和物质贿赂,达到水到渠成、为我所用的目的。有的整日围着领导转,投领导所好,不以物小而授之,平日里陪吃陪玩;有的借领导至亲红白喜事、本人生日、搬迁、逢年过节等各种机会给领导送钱送礼;有的搞“曲线救国”,给领导的配偶、子女或亲

友送钱送物,或为领导干部及家属学习、参观、旅游等活动提供好处;有的利用手中权力,给领导机关和部门提供各种方便,同权力部门的领导建立关系,为日后升迁奠定基础。

2、是集中突破式。这些人信奉“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平时很少围着领导转,但一旦听到即将有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调整的风声,立即抓住时机,找准跑要的目标,对主要或有任职决定权的领导干部进行重点攻关,甚至直接以金钱作筹码,赤裸裸地利用贿赂换取官职。尤其是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调整变动或机构改革这些特殊时期,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3、是多层请托式。这些人把正常的人情往来作为谋取官职和权力的筹码,有的投亲靠友,在与同乡、同学、战友、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培养感情,一旦有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调整的风吹草动,就动用这些社会关系,为自己说情、打招呼、找路子;有的攀龙附凤,对能办事的人巴结讨好、见风使舵,尤其是上级领导、老板、能人,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抬高自己;有的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编织关系网,形成小圈子,为跑官要官积累资本,培植势力。

4、是上层路线式。这些人越过主管自己的组织人事部门,利用各种人际关系,请更上一级的组织人事部门或有利害关系部门的领导以及已离退休的老干部出面替自己说话讲情,利用上级的职权或老干部的余威向组织或领导施压,从而达到个人谋官得权的目的。

5、是下“跑”群众拉拢造势式。有的干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注重表面功夫,追求表面形象。特别是在基层乡镇换届中,为了把竞争对手拉下马来,拉拢群众进行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和物质贿赂,为自己“升官”造势,并散布和编造对自己构成威胁的竞争对手的谣言与不利消息,射暗箭,泼污水,损害竞争对手的形象,以此来混淆视听,欺骗民意。

二、“跑官要官”的形成原因

“跑官要官”问题之所以在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既有主观上的因素,又有客观上的因素,既有组织上的原因,又有干部个人的原因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本位”思想至上是“跑官要官”形成的历史根源。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崇尚的是“学而优则士”。进入当今社会,“官本位”思想至上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少干部认为:提拔重用是体现才干和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当上了官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不仅光宗耀祖,而且还可以得到许多老百姓得不到的利益,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取得双赢。在这种“官本位”思想支配下,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当官”,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和现实需求,必然会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以追求职位的提升。

2、过于追逐现实利益是“跑官要官”形成的经济根源 干部职务晋升的途径主要是靠提拔,而领导岗位本身就很稀少,容易发生拥挤的状况,而且随着职务、职级不同,在住房、医疗、福利上的差别明显,同一级别的待遇在不同的地区、部门、行业、系统差别过大,升迁和调整是最直接的激励方式,从而加剧了部分干部价值观的扭曲和对“官位”的追求。以致于一些人为了谋得更高的官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用巨额财物去贿赂那些掌握干部提拔任用实权的人物;一些掌握用人权力的人则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私有权力,通过权力变现谋取不正当利益,于是“跑官要官”就有了市场。

3、权力集中难以制约是“跑官要官”形成的现实根源。在现行体制下,干部的选任权力握在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手中,且这种“少数人选人”和“个别人说了算”的权力难以实施制约,无疑为“跑官要官”提供了生存空间。少数原则性不强且握有这种权力的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来选人用人,沾亲带故的、给了好处的、关系密切的,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而不跑不送的,实权者既不熟悉,更没私交感情,自然要被撩在一边。虽然《干部任用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制定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但现有的制度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应有的刚性和可操作性,系统化程度也不够,一些惩处性的规定分散于其他法规制度之中,难以发挥整体功能。

4、考评体系不够完善是“跑官要官”形成的体制根源。由于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有的领导在评价干部政绩与能力时,往往凭主观印象,看表面功夫、看关系亲疏,而不是看实绩,有的甚至把那些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水分经济的干部看成是“有

魄力、有开拓精神”的能人;把“能跑会送”看成是干部“思想活、外交和协调能力强”的表现,以致于一些善搞“花架子”、搞假政绩和能跑会送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三、我县在防治跑官要官问题的主要做法。

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治跑官要官问题,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方面,我县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引导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继续抓好正面典型、反腐警示、党政纪条规、岗位廉政等反腐倡廉教育,深化对党的理论、党的传统、党的制度、党的纪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官本位”等不良观念,消除干部“跑官要官”的思想根源。

2、严格管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各项制度。坚持严字当头,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倾向,对干部选拔任用当中的问题要敢抓敢管,决不能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坚持制度为本,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习、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廉政,以及领导班子的党内生活、团结协作、议事决策、推动落实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并切实抓好贯彻执行,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

3、严格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着力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违规用人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有跑官要官行为的,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加大对“跑官要官”等行为的打击查处力度,形成吏治从严的良好用人环境。

4、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力度,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透明度。今年我县拿出了7个科级岗位,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在干部群众中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努力做到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真正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热情,进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治理跑官买官问题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由于跑官要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在当前治理工作还存在“三难”。一是难界定。有的领导以推荐或提名干部为由,在调整任用干部中,向组织递条子、打招呼、施压力,为身边的人或亲朋好友谋取官位;有的跑官要官者以实际困难、专业对口为名,直接或间接地向组织提要求、谋升迁,如何界定这些“正当理由”背后的跑官要官行为还难以把握。二是难监管。“跑官要官”无孔不入、无时不在,往往混杂于一些日常的工作联系、人际关系、亲情交往之中,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导致发现难、查证难、监管难。三是难查处。治理“跑官要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的责任,但由于权

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惩处手段不过硬,存在着上级管得着却看不见,同级、下级看得见却不愿管、不敢管,群众既看不见也管不着的问题,助长了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治理“跑官要官”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防止和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从而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1、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着力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的问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高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他能否正确行使自己手中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学习教育制度,以提高其免疫力。要通过平时的日常教育和集中强化教育,让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涵义,从而强化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官本位”等不良观念,消除干部“跑官要官”的思想根源。

第二,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着力解决“一把手”用人权力过大的问题。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由“少数人选人”和“伯乐相马”的格局。深化改革,真正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有效的制度框架,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才能最大程度的限制和削弱个别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影响,从而铲除“跑官要官”问题滋生的土壤。一是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的提名行为,实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制度,开展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选的试点,积极探索党委全委会提名重要干部人选的方法和途径。二是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力度。要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范围,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探索公推公选、公开遴选等其他竞争性选拔方式,探索差额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努力做到优中选优,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增加干部工作透明度。阳光透明是杜绝“跑官要官”的根本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努力做到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真正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热情,进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工作,着力解决坚持用人导向与实际用人“两层皮”的问题。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健全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不断完善综合考评方法、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客观、真实地掌握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方面情况,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行好、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那些靠跑官要官上位、思想动机不纯、工作能力差的干部无所遁形,也使那些想要“跑官要官” 的干部望而却步。一是在考察干部“德”的方面做文章。细化干部“德”的评价内容和要求,通过考评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重大是非考验面前表现和对待个人名利态度四个途径,全面考察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品质、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行,努力把干部的“德”考实考准。二是在考察干部“实绩”方面做文章。科学合理地设臵干部“实绩”的考评指标,在日常考核和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换届考察和任职考察等方式,考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实绩,增强考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在考察干部“群众公认”方面做文章。畅通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创造群众参评的民主环境,召开干部职工大会,由干部职工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其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另外,在考评过程中,还要扩大谈话人员范围,广泛听取民意,正确评价干部。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着力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违规用人问题。中央多次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跑官要官问题的整治,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又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跑官要官”等行为的打击查处力度,形成吏治从严的良好用人环境。一是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下级党委(党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每年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形成长效机制;对举报较多、群众满意度和“一报告两评议”结果不高或调整干部过于频繁、数量过大的地区和单位,要进行重点专项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责令其及时整改、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的具体措施。二是加大对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要始终保持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要充分利用信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信访举报受理平台,切实加强对违规选人用人、跑官要官等问题的受理和查处工作。三是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要全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事制度,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的负责人员及其工作职责,切实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建立违规用人责任“倒查”机制,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规定》,对正在跑官要官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根据具体情节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跑官要官已经成功的,一经查实,不仅要降职或撤职,还要对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理;对为“跑官要官”者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责任人,要视情节从严追究其组织、纪律和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有关领导才不敢滥用跑官要官之人,跑官要官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上一篇:79寂静法师语录下一篇:论项目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