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2024-07-25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通用12篇)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1

建立自己的小题库题海串“贝”,名题、典题、例题、好题剪贴汇辑;

养成题后总结的好习惯 梳理解题规律,将解题心得颗粒归仓;

记题要针对自己的薄弱内容,反复揣摩,酝酿题感;

每天定量做小题 小题不“小”,信息全面,磨砺思维;

分类做题易于把题目啄精啄透,提高做题效率;

会鉴别挑选有价值的习题 题海探“珠”,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做题“刀刃”上;

研究揣透历年中高考试题 提前感受中高考脉搏,积累对中高考试题的题感;

小专题练习集中时间精力打攻弱补差的“歼灭战”;

适当放弃高难度习题,专攻基础题和中档题 弃少抓多,弃一得九,提高中高考成功把握;

做大题时要带有提示或答案 利用透、提示校正思维上的误区;

使用汇锦错题集 沙里淘金,错题淘分。细究错题比钻难题更为划算。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2

临近中考还有二十来天了, 我何尝不像他们一样的紧张、焦虑, 害怕自己的学生考不好呢?但我知道如果我也表现得紧张不安的话, 那更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的波动, 我要想办法让我的学生能轻松、自信、快乐的迎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挑战!

一、明确既定目标

目标是航标, 它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个人有了目标, 就有了动力, 有了勇气。临近中考了, 一些学生还没明确自己想读什么样的高一级学校, 今天想读重点高中, 听别人一说高中很苦的, 就更换了, 要读五年制高职, 再听某某一说, 高职毕业找工作困难, 又要改变了, 这样变来变去就会扰乱学习, 心绪不定、不知所措。6月初正好是填报志愿, 这志愿是初中三年的奋斗目标, 也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此时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 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为目标低了, 就不感兴趣;目标高了, 达到的可能性就小了。因此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生才能排除一切干扰,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 一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呢?综观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 和往年的中考的中考录取分数横向比较, 再切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即填报合适的志愿。这个目标是具体的, 明确的, 通过自己十几天的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具体可采取和家长商议, 咨询老师, 和同学讨论来制定自己的目标。

确定了自己的目标, 就能激励自我, 求真务实, 会使学习变得充实而有意义。目标确定以后, 就要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制定一分量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计划应和老师的复习计划相吻合, 注意进度的安排, 既要全面周到, 又要把握好量, 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要能取长补短。

二、学会放松心情

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 其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 就会产生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到了初三的临考阶段, 情绪会因成绩的起伏、压力大起伏波动, 这时需要让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控, 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

一) 自我宽慰法。这个方法有不少学生会用。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 一时情绪低下, 但不用别人的劝说和解释, 会进行仔细分析考试中的得失, 自然会提醒自己下次考试中, 注意这些“失”, 确保“得”, 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题目, 不做非常难或怪的题目, 然后从易到难, 精神状态就会更好一些。

二) 音乐放松法。音乐不仅能开发人的潜能, 提高记忆力, 还能让人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特丽?怀特?韦伯和道格拉斯曾说过:音乐是通往记忆的高速公路。经过了一上午紧张而又繁重的学习后, 吃过午饭的学生头脑昏昏沉沉, , 但他们强压住自己的恹恹欲睡, 继续学习, 一刻也不停息, 要抓住这分分秒秒, 而这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 下午的课上, 有不少的学生右手里拿着笔, 左手按住书, 眼睛似乎看着书, , 头垂下, 抬起, 幅度大些的, 就惊醒了;还有甚者趴在桌上睡着了, 涎水都流下来……我知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必须让学生放松些, 不然会顾此失彼的。因此当学生去吃午饭时, 我就会拿着录音机到教室里, 放一些轻音乐, 如《四季》《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 《蓝色多瑙河》, 《春之声》《C小调的幻想曲》、莫扎特音乐, 也可放一些学生爱听的流行歌曲, 在音乐声中休息一会, 或回忆一下上午学过的知识, 通过音乐消除学生学习的压力, 疲劳, 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 头脑处在最佳状态, 这样的记忆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拥有非凡自信

人生, 是一场战斗, 时而平缓顺利, 时而坎坷残酷, 谁也不能卜知自己的命运。通过几次模拟考试, 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忽高忽低像一只小船在风浪中颠簸, 起伏不定, 这就使不少同学失去自信心, 怀疑自己的能力, 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 面对这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前进, 要想让学生成功, 就必须要让学生重塑信心。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 有自信心, 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

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优秀人物, 遇险不惊、沉着机智是他们的优点, 以伟人、杰出人物为榜样让学生在遇到挫折后能重塑信心, 勇敢地面对挫折。

采用墙报形式贴出伟人自信的故事:

譬如欧洲19世纪风云人物——拿破仑, 身高只有1.6米左右, 素有“科西嘉的矮小子”之称, 但打起仗来所向披靡, 屡战屡胜。他的自信、勇气和指挥才能的确令人叹服。

拥有自信才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自信对一个人非常重要。

二) 老师的激励、赞赏效应。临近考试, 学生的心理很依赖老师, 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 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我比平时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比平时更亲近、更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一些细小错误, 会给予包容, 婉转的指出。如上课打瞌睡, 可自己站起来一会, 老师不会怪你的;对趴在桌上睡着的同学, 边讲边走到他身边, 轻轻的摸摸他的头, 让他从瞌睡中醒来, 并给予鼓励的眼神, 这样既不会伤学生的自尊, 也不会影响上课的进程。

三) 学会自我欣赏。在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满自信, 还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欣赏, 要让他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在学习中, 要把自己的优点、长处, 满意的成绩、事情都拿出来, 自己欣赏, 也可向老师、同学、家长“炫耀”一下, 时时拥有一种思想, “我能行”“我真行”“我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 为自己记住一个单词而加油, 为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庆喜, 为自己攻克了一道难题而拍手鼓掌……我让我的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

四、注重家校联系

在临近中考时, 不仅学生紧张, 连家长都紧张起来了, 唯恐自己的孩子考试不好, 不能上重点高中等一些好的高一级学校, 经常给孩子制造紧张的气氛, 甚至要求孩子晚上看书看到几点几点;一些家长也时常打电话来诉说, 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 老早就睡觉, 说说他还不服气, 还要顶嘴, 倔脾气倒来了;有的甚至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临近中考, 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 也能缓解家长对学生的压力。

如有一位学生, 资质很好, 成绩在班中数一数二的, 家长对她很严格, 为了她能安心读书, 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 中午半小时的休息也急匆匆为孩子烧好饭菜, 晚上要孩子看书看到很晚。这孩子本是个很自觉的人, 家长的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在木渎中学英才班提前招生考试中, 她没有考上, 得知消息后她沮丧极了。放学后我特意让她留了下来, 和她谈心交流, 开导她;并打电话给她家长, 进行交流, 不要给孩子眼色看, 不要用言语刺激她, 孩子本已很伤心了, 再说她孩子会受不了的, 应给以安慰, 这次不行, 还有中考, 她是有理想的人, 是个懂事的孩子, 让她自己调整, 会从这一挫折中走出来, 会考好的。第二天到校, 我观察了孩子的情绪, 基本稳定, 有时能看到她与周围同学在说笑, 但更多的是埋头钻研, 课间抽空问她, 昨晚你父母说了你吗?学生说:没有, 只是安慰我, 还有机会的。随后几天又和她母亲交流, 不要让孩子再熬夜到很晚, 注意适时休息。从早上孩子到校的时间来猜测, 孩子睡得早了。经过多次交流, 该学生复习阶段很稳定, 最后以669的中考成绩被木渎中学录取了。

大多数学生在临考前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一些学生因考前过度紧张还常常发生失眠。即使有的学生能及时入睡, 但其睡眠质量也不高, 如睡眠不深、整夜做梦等。我就通过家校路路通提醒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尽量让孩子早睡, 能多睡一会,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休息天也可让孩子进行多时段的睡眠, 因为对脑力劳动过大过强的人来说, 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 这已被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的切身经历所证明。其次提醒家长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

实践证明, 我在中考前对学生的管理和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中考时同学们都满怀信心, 自信地迎接着考试;中考成绩出来后, 有26人上重点高中的线, 最高分678分, 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学校。

摘要:中考在即, 大多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要让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就必须想法让学生摆脱这种不良情绪。本文阐述了运用明确目标、放松心情、充满自信、加强联系等方法去迎接考试, 考出理想的成绩。

浅谈提高学生中考蛙泳游速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中考体育 技术训练 波浪式蛙泳

现在大多数游泳培训机构对初学者教的是蛙泳,那么采用蛙泳泳姿参加考试的,易学难提高游速,这对考试极其不利。那么经过短期的蛙泳训练怎样提高游速,为应对游泳考试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余姚市2014届肖东中学中考学生。

1.2研究方法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2提高蛙泳游速的方法

针对余姚市2014年游泳中考的要求,男生在25米泳池里游完100米应在2分20秒内,女生应在2分40秒内,(不从跳台出发开始)相比往年提高了20秒,这对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加了困难,与往年相比一般普通学生暑假当年培训,当年8月底考试基本上能马上考出,取得满分。现大多数游泳培训机构对初学者教的是蛙泳,那么采用蛙泳泳姿参加考试的,易学难提高游速,这对考试极其不利。同时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采用更为有效的措施、方法和策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蛙泳教学的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游速。

2.1使用游泳运动员比赛装备

一般学生选择泳衣购买会在一些大的超市或者泳池里,认为泳衣要穿在身上合适,价格实惠就可以了,好多的家长和学生既没经验也不知道选择,其实在选择装备上很有学问,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水里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就是要减小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人在游泳时,水流灌入泳衣内便会形成各种阻碍身体前进的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三个方面:从头部和肩部进水产生的“造波阻力”、身体凹凸部份形成的“漩涡阻力”、水流同泳衣的表面摩擦出现的“表面摩擦阻力”。这些阻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蛙泳的速度,选择适合考试装备很重要。泳帽最好选择是PU和硅胶的,硅胶的光滑一些,布的相对粗糙阻力大一些,男女生的泳衣的选择最好是滑水的,不粘水,如仿鲨鱼皮泳衣,女生最好穿紧身的、连体的、没有裙边的比赛泳衣,经过多次的测试,稍胖的女生一件泳衣的差别可以提高10~20几秒的速度,最理想是买专业运动员的那种泳衣。

2.2采用深浅不同的泳池进行强化训练

对学生游泳培训,出于安全的考虑初级一般在浅池中进行的,等学会蛙泳后应到深水池中进行强化练习,第一有利于适应深水池考试,胆子也大了,动作会放松,有利于加快游行速度,有些没有在深水池中进行适应,到了考试时成绩反而慢了10多秒,一直在浅水池中练习,突然到了深水池考试中会紧张,蛙泳技术动作会不协调和僵硬。

2.3提高出发蹬离池壁和转身的速度

由于2014年余姚游泳中要求:考生须着游泳衣、裤、帽。出发姿势一律为手扶池壁开始,不得跳水,泳姿不限。可采用任何转身动作,但须碰壁转身,到终点时手碰池壁为结束。如有抢泳者,全组召回重游,抢游两次者成绩作零分。考生在游泳过程中,手不能握水道线等支撑物,脚不得触地。每人测试1次。所以出发很重要,熟练的双脚蹬离池壁可以滑行很长距离,特别是一些会做蝶泳腿打水的,这样比一些出发马上做蛙泳快很多。考试100米在25米泳池中进行,这样有3个转身,转身转得好的比差的相差好几秒钟左右,因此游近池边时不可减速,身体收回和转动要快且蹬得远,蹬壁滑行要保持最佳流线型,起游时的第一个蛙泳动作的衔接要流畅、连贯,呼吸自然,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2.4采用“波浪式”蛙泳技术

水平式蛙泳好比和竹筏,缓游时省力,缺点是快游时会有较大的阻力,而波浪式蛙泳好比是汽艇,缓游时有起伏动作,除了浪费体力外并无好处,但快游时前半部抬高,可减少甚多的阻力,有较好的输出效率。在电视游泳比赛中,优秀蛙泳运动员几乎都采用“波浪式”蛙泳技术,采用波浪式技术是现代蛙泳技术趋势,代表着技术的先进性。

(1)波浪式蛙泳注重身体姿势的减阻效果,从而减小游进时过程中的主要阻力。尽管看起来波浪式蛙泳身体起伏较大,但这一动作水下部分身体保持着水平姿势,利用流体中升力和阻力的合力产生的推进作用。

(2)合理利用腰部力量,蹬腿用弧形,鞭状下压蹬腿,这样有利于提臀送腰,利于手臂、头部、躯干、腿部来形成对称波。

(3)采用高肘划水和较窄的蹬水。高肘划水首先增加了手臂对水的面积,划水路线较长,能充分发挥上肢力量。腿间距离较窄的蹬水,减小腿的迎面阻力,便于加快游进的频率。

(4)关于呼吸,采用晚吸气技术,在整个呼吸过程头部保持正常姿势,上体高高拉起就没必要做专门的抬头吸气的动作。

(5)游进速度的均匀性,配合动作协调而连贯,能避免多余的动作,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达到最佳变化,能合理、有效的传递力量,保证了动作的连续性。

2.5采用蝶泳的技术迁移提高蛙泳的游速

在练习蛙泳时身体躯干使用蝶泳的海豚泳的上下波浪式前进,增加波浪的节奏,又能拉长波的长度,一次手臂划水,一次呼吸,一次蹬腿,这样一个动作周期像穿过一个3~4米的洞的感觉,25米泳池做7~9个周期就可游完,这样大大提高了蛙泳的效率。在刚开时辅助练习时可以不使用手划水,放在体侧,双脚并拢,吸一口气,低头使胸前的水流挤向腹部,再到大腿,最后小腿再做鞭打,使身体向前游进,这样不做蛙泳手和蛙泳腿的情况下能使身体向前游进,相当于在游平蛙时多了一种向前推进的方式。

2.6训练时保证每一次游泳课的运动负荷和质量

笔者认为长时间超负荷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会造成学生过度疲劳、游速下降,低负荷强度的小运动量训练又不能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预期目标,在基本掌握蛙泳(指能游15米以上)后就要改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水性,提高蛙泳的运动量和强度,一般要求每次训练课的运动量能游800~1200米左右,这样能使学生第二天不会太疲劳又能改进技术,提高游速。

3结论

蛙泳是一种易学难提高游速的方式,是技术性很强的一种姿势,只有较好的掌握了针对中考考试要求特点,进一步掌握提高蛙泳游速方法,才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应静莉.对少年游泳运动员“波浪式”蛙泳教法的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

初三学生中考前学习计划 篇4

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语文:每周一、三、五早晨起床后,读背古诗文并默写文章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找一本合适的现代文阅读训练,每周至少做三篇练习。每月坚持订阅《读者》和《青年文摘》等课外书籍,并动手写随笔,提高写作水平。

数学:每一章节后,复习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并做好相关章节的练习题。

英语:背诵单词,每一单元后进行一次默写。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阶段的语法点和例句,每周进行一次回顾,认真写好课文中的Writing部分,并请老师批阅。

理综: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部分。生物重点记忆名词解释和结构图;物理熟记热学、力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定律和公式;化学熟悉实验室的操作,同时重点记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各物质的共性和特性。每周将三门课程所学内容复习一遍,并做好习题加以巩固。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5

帮助孩子面对恐惧。有时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逃学、作弊、抽烟、抄作业等行为),而受到嘲笑、孤立,因此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及时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情坚决不能做,要做一个成熟勇敢、有主见、有头脑的孩子。

父母的心态要平和,从孩子实际出发,设立一个孩子跳一跳就能得到的目标,是孩子心情松弛的关键。同时,指导孩子学会有效地学习,注意劳逸结合。

备战中考:中考对待错题的方法 篇6

对于学习中的错误,我有一个心得,绝不能一错再错!我把错题记下来后,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对待错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把错题在试卷上标注,复习时随手翻看试卷,这种方法看上去节省时间,但是我觉得拿着一大沓试卷翻看错误,注意力会被分散,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把犯过的错误写在本子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错题集中记录到一个本子上,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同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由于每一科学习的好坏程度不一样,所犯的错误肯定不同,这一点在我的错题集上也会有所反映,记载下来的错误越多,说明我对这一科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初三复习物理时,由于我底子不厚实,而物理的概念和公式又比较多,所以在我的错题集里记录下来的错题比别的学科要多一些。通过错题集,我及时调整了复习计划,加大了复习物理的力度,使中考物理成绩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临近中考的时候,我把我的几个错题本集中在一起看,每个学科的错误都被我重新集中扫视了一遍,每一次错误都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以最佳状态做好了防范。

做错题集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坚持防范错误,一边记忆,一边翻阅课本,找准出错的原因,规避从前的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不让错误陪我过夜

对于错题,我是一个绝对的急性子,如果知道有什么错误,我不会把它放到第二天再去解决。在及时改错的时候,我注意做到:一是不绕过,二是不拖拉,三是分析总结。不绕过,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讳疾忌医,不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搞不懂的知识就勇敢承认自己的缺陷,绝不不懂装懂,害羞胆怯地自欺欺人。不拖拉,意思是遇到错题,当场解决,不要隔一段时间再去解决,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很可能造成遗忘,让你想不起自己当初是怎样犯的错。因此及时改错很有必要。分析总结,就是对于每一个错题都要经过认认真真的分析,研究出错的原因,找准致错的症结,同时及时进行改错,避免再次犯错。

进入初三上学期,也就是考完期中考试后的11月份,我才开始建错题本。错题本的最大好处就是暴露了你的弱点,看完之后觉得很充实,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觉得自己不害怕了。

在错题中淘“金”

中考除了考基本知识点外,还考察考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平时的学习,我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就是在错题中淘“金”。每当遇到自己做错的题,我会马上去找寻错因,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选,为什么对正确的答案没有感应。

一些同学认为选择题是就是考一个个知识点,错了是因为没有记牢。其实错了后要学会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结果。我明白这一点之后,在平时复习中,就更重视答题时系统的分析,更注重答题的针对性。

对于做错的客观题和回答不完整、不理想的主观题,我会认真整理,认真反刍,加深对每个专题不同的切入角度以及它与其他专题之间联系的了解,进一步明确该专题的不同层次需应用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同时,还要检查在提取有效信息及答题规范化方面的欠缺,以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3]。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近代历史学家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4]的论断,成为其“治史”名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价值。历史学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论从史出”是认识历史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梁启超在《中学历史研究方法》中强调“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5]。

近年来,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不断加大“材料题”的比重,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健康发展,学科教学逐步转向重视材料,强调教学过程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出结论,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意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途径,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的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多达6道题(历史试题共11道题),它们是11、12、13、14、15、17题;非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是27、28题。除去政史综合试题外,历史学科总分值共计45分,直接运用史料编制的试题占了60%。由此可见,中考试题大量运用史料来命制试题对初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可喜的是,今年的试题充分利用材料,在践行“论从史出”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突出反映在材料题的第13题。

【题例】第13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题干”所述材料选自台湾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不属于文献类原始材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史实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所作的述评。他通过分析得出“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的论据,据此最终得出1947年年中的战争形势出现转折点的解释,该题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

为了更好地分析该试题,特对张家口市参加中考全部考生答题数据予以分析。

其中,选A率65%左右;选B率7%左右;选C率9%左右;选D率20%左右。

该题是所有历史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具有典型性。对该类试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史料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为什么大部分考生选择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呢?其原因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明确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所有教材明确写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对该知识点教师重点讲述和学生重点掌握是必要的,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体现了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然而,考生对于“序幕”二字从学科角度的认识又是模糊的,容易将其作用无限夸大,学生对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发生的主要事件缺乏整体认识,再加上“1947”年这一体现“转折”的关键年份,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不足为怪。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程标准解读的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在“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解读”中明确说明“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有个发展过程。课程内容的第25项选取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典型事件,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重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教学,而容易弱化“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教学;“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教学中往往容易看成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关于这个结论没有错误。然而,它同样是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环节,关于这一点教学中容易弱化,从而不能整体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学科价值。

选择“B”、“C”两项的考生稀少,由于“B”选项对于”转折点”体现的概念不产生决定性影响;“C”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因此对该两个选项分析的价值不大。

该试题将“D”项“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作为正确答案,主要是基于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真正体现出材料题的价值。以往材料题的命制大多数试题是材料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简单“佐证”,今年该题充分重视材料的价值,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课程内容,试题在充分尊重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上又有创新。

该题是命题人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课程内容分析,该段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基本情况。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内战开始阶段,国民党步步紧逼,战略进攻态势鲜明,我党在“主动退却”的前提下,在运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经过8个月的奋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195万人,军事装备大为改善,加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优于敌人;反观国民党军队,由内战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由于占领绝大部分城市,部队机动性大为减弱。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所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人民解放军“由内线(解放区)作战转向外线(国统区)作战”(内线作战属于战略防御,外线作战属于战略进攻)。由于国民党占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需分兵把守,“实际作战部队减少”必然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减弱”,所以材料呈现的史实符合历史真实性。

当然,材料中作者明确指出,导致“……转折点”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材料的作者对历史认识是全面的,客观的。

从教学方法分析,该题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过程性探究,若弱化对上述学科内容的有效教学,学生仅仅满足于对课程主干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基本结论的简单记忆,得出正确答案异常困难。考生得分率过低,反映出平时的教学过分强调结论而忽视过程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该试题的推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强调过程性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对于初中历史单纯的讲述式、告知结论式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冲击。

该阶段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把握关键环节。第一,时空观的架构,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1949年4月战略进攻阶段。由于该段内容主要反映战场状态,要充分利用地图有效教学。第二,对学科概念的理解,理解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内线”、“外线”、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从命题技术分析,该题属于材料类陈述性选择题,试题选取材料的文字量不大,共计174个字符,符合学生“单位时间的阅读量”的要求,较为科学合理。

在重视过程性陈述的基础上,命题者认识到“……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是“……转折点”的“部分原因”,自然也说明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命题者对材料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其他原因是什么呢?从国民政府方面讲,主要是战争的非正义性;战略战术指挥不当;国民党部队各派系相互侵扎,协调性差;国统区财政紧张;反战情绪高涨等等。由于材料和试题的价值指向是“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场形势,直接用于战场的军队就成为设置问题的关键环节,故试题选取“D”项符合问题要求。

试题的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由于命题者意识到考生在学习该阶段史实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试题设置的问题单一、指向鲜明,既不是指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更不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而是依据材料回答。命题者充分认识到所选材料蕴含的史学价值,努力扭转“常规试题”中材料简单依附结论的弊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的价值凸显。

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所考查的是“换位思考”的意识,体现了命题者要求考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的价值取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生”。

该试题体现了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正确认识需要经过的关键环节是,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能够对“他人”叙述的史实进行价值判断。该题显然是在考查考生“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它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即对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判断,历史试题考查原因类的项目有很多,例如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背景等(历史背景应归入原因类,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更大)。

若该项设问指向“主要原因”或“背景”,由于二者涵盖的项目较多,试题所呈现的单一材料难以支持;若该项设问指向“根本原因”,虽然指向单一了,从命题技术来讲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但从课程要求来讲,材料所体现的史学价值难以支撑试题所涉及的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试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由关键词“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决定了试题指向是考查“直接原因”这就使试题的设问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2016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13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命题者依据课程标准,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材料的运用上较好地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价值观,该试题的推出必将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产生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中华书局,1944.

[2]白寿彝.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

[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浅谈中考英语的复习方法 篇8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这是给学生的一把钥匙,学生拿了这把钥匙就会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要想中考英语总复习事半功倍,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动脑筋,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复习之箱,开复习之门,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把钥匙就是复习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一、针对考试要点,构建知识系统

在备考复习中,对众多知识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胸怀全局,高屋建

地复习才会是高效的。因此,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首先,梳理归纳,查漏补缺,点拨基础知识的整合,使之形成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英语知识网络系统。

其次,点明重点,拨开疑难,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再次,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

二、有效地使用课本

《考纲》明确指出“不拘泥于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学不能死守课本,要能跳出课本。有人认为,现在的中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命题,读课本无用,于是抛开教材,一头扎进题海之中。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搞好初三英语复习,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中考”。具体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迁移——延伸——扩展。迁移就是从课本延伸发展,对课本知识进行横向拓宽,增加新的知识领域。课本上可进行这种迁移的內容大致有两种:一是课本中已经点及,但言而未尽,意犹未穷,留下了知识空间,需要复习者对其进行充实和弥补的。二是课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知识或训练的“例子”,但十分有限,我们不能仅此而已,而要以此为例 ,扩展开去,补充类似的例子,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2.比较——梳理——运用。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复习迎考的过程也是一项知识的比较过程;梳理是使知识系统化和明晰化,英语复习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梳理工作;运用是最终目的,中考复习的全部要旨就是运用。每年中考英语的几十道试题,没有哪一道不是知识比较、梳理和运用的结晶。

三、有效地使用练习

1.语言知识与能力宜分散。语言知识与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是英语学科训练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85分值)。以往的训练有两个偏差:一是过于强调语言语法知识,而忽略技能培养;二是集中一段时间反复训练。中考命题已跳出机械考查语言语法知识,注意考查学生为交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不必花更多精力纯粹学习语法知识;主要应花在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逻辑推断能力。此类的训练宜长流水、不断线,既可防止枯燥乏味,又有利于在反复的训练中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利于迁移。

2.重视分类训练。随复习的进行,应多搞些与复习内容同步的分类训练,有利于在比较中强化复习的内容。分类训练是实效性最强的一种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如果是高质量的,一般具有覆盖面大、重在能力考查、题型全面、赋分合理等优点,其分数有可参照性。但是,如果以综合练习代替分类练习,一是避免不了无谓的的重复练习;二是不利于分条、分块地掌握复习的重点。

3.练习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纲》紧相挂钩。

(2)立意与命题的角度,即通过什么,或从什么角度来考查的。例如,阅读理解选择题目,既可考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推理判断题、归纳概括题或计算理解题,所以要通过阅读题干,抓住所提出的问题。

(3)干扰项是如何干扰的。干扰项的作用是“诱答”,特点是似是而非,“似是”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涵盖过大,有的涵盖不全,有的局部偷换概念;有的单独看来是正确的判断,但文中未涉及;有的是文中谈此,而题中谈彼,即“论题偷换”。

(4)解题的思路和依据。试卷中的选择,一般反映不出解题过程的正误、思路的优劣。通过思路和依据的分析,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习,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中考数学的正确学习方法总结 篇9

计算一直是数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那么,计算的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想要提高数学成绩,计算的准确率是一定要提高的。那么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呢?这里我也同样给出了几条建议。

一、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细心检查的习惯。先从思路上检查一遍看是否有遗漏,再将答案代回原来的问题验算。若为计算题则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

(3)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要干净整洁,这样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强化口算能力

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口算能力,首先要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所以应当经常性的进行一些口算的练习。

三、速算巧算

平时在做计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技巧地运用,加快运算速度,特别是在分数计算的部分,有时候数字比较大比较多,通分将会很困难,这时可能把分母写成乘积的形式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四、强化估算能力

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当看到问题后就能够大概地去估计一下结果大概会是一个什么范围的数,有了这种估计能力之后,有时候发生计算错误就能够一下子看出来。所以在做题之前我们也可以估计一下答案的范围,如果算得的答案不在这个范围,那就需要我们去检查了。

五、合理利用一些数的性质

中考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10

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占分比重大!但是让很多孩子头痛的是,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再困难的事情总有方法的,学好语文都有哪些方法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语文快速提分的经验,一起来看看吧

通常情况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外乎就是

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但是想要学好语文则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课文背诵“六法”

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为说话和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但在平时的背诵活动中,很多同学拿起课文就忙于去朗读,急于成诵,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其实,背诵也要注意讲究方法。只有根据课文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事半功倍。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考试 命题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不仅是因为该题型具有综合性和考查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查不仅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的目标价值,还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如下的环节:

1. 注意训练的科学性,要根据试题的命题特点进行重点突破。

2. 注意训练的有效性,应该依据试题的发展规律采取全面的教学策略。

3. 注意训练的技巧性,让学生能够适应考场书面表达要求,运用多样化的技巧。

一、 整体了解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任何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都是基于一定的表达要求基础上而设定的,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做该题目时,一定注意写作的要求,尤其是文章体裁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应该予以注意。在了解整体要求的基础上,注意合理划分各个细节,以便进行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学生在做该类型题目时,应该注意写作的整体要求安排把握。在动手写作前,一定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 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确保能够写出符合文章要求的表达素材。

2. 关注写作注意点,以便能够有明确的写作方向。

3. 注意写作的结构安排,体现文章表达的思维逻辑。

4. 考虑文章的提纲结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更好灵活运用。在整体了解了上述要求后,应该注意各个段落层次的合理安排。

在通读写作要求后,可进行列提纲予以把握。像有这样一道中考题目:你在生活中肯定有一定的好朋友,他们给了你很多帮助,但你真正了解他们吗?请以“My good friend”为题目进行书写。学生在接触这样的题目后,要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并由其联想到《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 8AUnit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中学习素材,能够围绕“The character of the best friend”来进行搜集整理素材,通过把握相关的特点来组织材料。

二、 划出表达重点,实现谋篇布局

在知晓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能够就书面表达的重点进行灵活设计安排,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表达的重要内容,依据表达的顺序和条理进行安排。这样的书写不仅能够做到重点突出,还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划出书面表达重点的同时,不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习特点,运用好经典美言警句来增强文章的层次性和美感。在整理这些重点时,可要求学生从文章表达要求、重点词汇短语、语言表达顺序、整体结构、精彩语句运用、时态综合考虑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列写作提纲、重点语句表达等多样化的方法来进行写作。

这样的重点突出不仅便于学生在写作过程能够进行参照,还能够提高写作的效果质量。像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中文提示和英文提示词语写一篇意思连贯、符合逻辑的短文。所给英文提示词语必须都用上。字数60-70左右。昨天晚上我和妈妈出去散步。在路上我们遇见了一个外国人。他向我询问去温泉饭店(the Hot Spring Hotel)的路。告诉他沿着路往前走,在第三个转弯处向左拐就能看见饭店。他非常感谢我,我也为能帮他而感到高兴。提示词语: go out for a walk, on the road, the way to, walk along, on the left, thank for, be happy that。 通过上述信息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记叙文。应该围绕记叙文的时间(Yesterday evening)、 地点(on the way)、人物(A foreigner, Mum and I)、事件(asking the way)来谈助人为乐的感受。有了这样的表达重点,文章自然就会确定骨架结构。

三、 注重反复修改,增强文章出彩

任何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则是为了给文章增色,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情况进行反复修改,以此来增强文章的得分点。同时,可鼓励学生多做真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试能力,多运用修改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技能。

学生在这样反复的修改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不足,还能够养成更为严密的语言表达思维,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况,利用好近几年的新课程书面表达试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次训练和反复修改的办法来优化写作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写作的技能。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判,特别是对学生的反复修改的文章予以综合评价,让学生能够从修改中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

新课程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篇12

一、广西中考物理试题的主要特征

1.命题贴近新课改理念, 紧扣课本, 立足基础, 梯度合理.中考命题原则8∶1∶1, 80%最重要, 如果掌握这部分内容, 成绩就会很理想.能面向全体学生, 切实降低试题的难度, 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填空、选择题不再出现繁难和高超解题技巧的运算, 实验题直接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测量.试题类型稳中有变, 稳中有新.

2.试题情景注意从生活实际或问题入手, 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如填空题中有“升国旗”、“煮汤圆”、“赛龙舟”, 选择中有“熊猫照镜子”、“电视遥控”, 简答题有“白炽灯泡”, 开放性实验探究从“文具盒”、“圆珠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命题,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体现物理之美, 无处不在.

3.重视联系科技成果, 生活、生产实际, 密切联系当前当地的热点, 凸显地方特色.注意把本地的重大事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适当“包装”是试卷的一大亮点.试题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准切入点, 运用科学的原理、规律与方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 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4.实验考查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分析能力, 反映在中考命题中注意对物理过程和方法、实验分析、归纳的考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液体密度, 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都强调了过程方法的考查, 还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提出合理猜想, 如利用文具盒中的文具做小实验.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关爱生命.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 增强节能减耗意识.如煤气泄漏、安全用电等题型, 要求学生提出节能建议.

二、复习进度安排及相应策略

第一轮复习:第3~12周, 侧重拓基础.

根据近年试题的内容结构及比例, 力学45分占45%, 电学33分占33%, 热学10分占10%, 光声12分占12%.在此轮复习中, 笔者认为应以课本为主, 贯彻STS的教学思路, 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 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后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 值得重视.

进行第二轮复习:第14~18周, 侧重提优秀.

1.针对质检答卷情况,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查缺补漏, 巩固提高.

2.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如关注估测能力 (例如估计考场温度, 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 ;又如关注问题情景 (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 让你针对图中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 又如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和铅球, 用脚轻轻一踢, 足球会运动起来, 而使铅球运动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 针对以上情景, 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等相关题型的训练.

3.搜集各县市质检试卷进行模拟测试.

4.收集、筛选信息, 避免题海捞针.

针对收集信息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兄弟学校获取, 还要自己动脑动手去捕捉, 关注国家大事、本地区的重要信息, 挖掘题材自编题目, 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达到专题训练的目的.

在收集信息的同时, 要注意把握尺度, 信息题、开放题在试卷上所占的分量毕竟不多、也不难, 不要一味进行追求和训练, 不要不加选择和筛选进行题海捞针,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把应掌握的基础训练给耽搁.笔者目前较关注的信息有:最新的科技 (如嫦娥奔月) 、节约能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2008年奥运会、商品房楼道的路灯 (声控、光控) 、洛湛铁路的通行等.

5.善于利用因特网采集热点信息, 为教学服务, 为中考复习服务, 同时还应当关注新闻热点, 注意捕捉新闻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的物理知识, 并善于与复习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6.题型归类, 掌握方法.目前学生已做了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许多学生仍然在题海中奋力拼搏,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 题目一定要多做, 才能熟能生巧, 才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到了总复习的后面,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 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 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 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上一篇:古诗《春日偶成》改写作文下一篇:精神抗击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