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课程

2024-08-20

细胞生物学课程(通用8篇)

细胞生物学课程 篇1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已经并正在危及人类的健康,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利用环境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生产绿色材料、环境污染防治中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是环境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方法,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生物类课程是学科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

1、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国内高校环境专业均开设了某些相关环境生物类课程,但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系统性、连续性较弱等问题。该校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培养中开设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基础,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1环境生物基础薄弱,课程体系层次性不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及规划管理是环境科学的主要核心内容,无论是废物处理、质量评价、生物监测都需要环境生物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段。在以往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侧重于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1.2不同的课程间教学内容缺乏优化与整合

国内高校通常会根据专业要求不同选用不同的环境生物类教材,由于编者出发点不同,使教材容量与各校课程学时设置不匹配,内容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在使用时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调整、组织,以满足不同课时要求。比如许多生物化学教材一般要求学时较多,而我校仅有32学时,因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极为重要。

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及其他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如果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开课先后顺序不尽合理,会导致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或者有些必要内容被疏漏,既浪费宝贵的课时又使有效内容传授不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不利的。

2、环境生物系列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实践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三层次模块式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对环境生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学科发展动态,调整、优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建成三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基础理论模块(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基本方法及技术模块(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模块(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有机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的特色(如表1)。

基于培养人才的多种需求,从教学法、教材、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1)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根据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新动向,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分析不同课程的特点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层次,提出与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2)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及完善。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及性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已有课件进行完善,并开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件。

(3)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分层次对不同教材进行建设。首先,充分利用教学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比如《环境监测》等5部教材已经出版使用;其次,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相关教材特色,选用内容新,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教材,对没有合适教材的课程重新编写,试用后进行调整、修订直至正式出版。根据课程内容不同要求,总结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新编写或完善实验指导书。

(4)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完善课程体系,本教学团队赴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习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出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实验项目,构建基本验证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模式。通过建立6家实习基地(如徐州污水处理厂、新沂污水处理厂等),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的实践要求,达到实习和科研训练的双重目的。重点了弥补环境生物监测、环境生态及评价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3、环境生物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及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高层次需求,而受课程设置及实验条件的影响,某些课程实验教学部分停留在演示及验证阶段,使学生自主实践的参与程度受限环境学科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鼓励、引导大学生申请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课题,吸引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几年来,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题百余项,参与学生百余人,大半为环境生物相关研究内容,在大学生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创新精神及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成果显着。

4、结语

环境生物类课程在环境专业学科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涵盖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专业技能及应用,与环境专业各门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对于实现综合素质高和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细胞生物学课程 篇2

一、目前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011年, 促进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 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实验内容 (详见表1) 由偏向农学方向转向生命科学方向, 同时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但是目前实验内容在设计和操作仍过于陈旧简单, 特别是验证性的实验占着很大比例, 那么对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恐怕无法真正实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初步建设

随着学校课程教育建设形势的发展, 我们将继续发扬内蒙古民族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优良传统, 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民族院校优势, 比如我校蒙医药学特色, 可以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增设蒙医药用植物研究, 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和手段, 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 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课程, 以往教学模式为老师先讲述, 模拟操作, 然后学生跟着学再进行操作。这种模式, 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是另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所以, 在课程建设中, 我们需放开学生的思维, 充分相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课前预习, 课上依据实验指导书, 进行实践操作。

其次, 加强实验内容建设。现在时代在发展, 生物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那么我们除了学习经典实验技术外, 需引入新的技术, 同时优化实验内容与操作, 其中单一、重复的实验操作安插到相关实验项目中。比如, 细胞器的分离、细胞骨架的观察, 可以合并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学习掌握亚细胞结构的提取制片染色等方法, 并可以同时比较几个不同细胞器, 更加深刻、形象的掌握细胞内部结构。结合我校的蒙医蒙药民族特色, 适当增设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增加常见蒙药对于肝脏的保护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阅、研究相关内容的文献,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学习撰写实验论文。

第三, 进行教材建设, 这是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建设。以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市面出版的相关实验教材。这些教科书内容丰富, 实验项目较多, 可是却不能充分结合本校民族特色, 以便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更无法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所以, 需要更具针对性的自编教材。我们将结合蒙药特色积极编写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四, 建立严谨的考核评分制度。过去, 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考核方式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 平时操作为辅, 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将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依据具体的实验操作后所得实验结果进行评分, 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 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 遂将其独立评分。增设期末技能测试。

摘要:随着学校课程教育建设形势的发展, 我们将加快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进一步完善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知识体系, 建设符合我校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 使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知识, 又具有较强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改革与探索 篇3

【摘 要】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相关领域的基础学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细胞生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为细胞生物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教学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生物学相关课程的各个领域,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细胞生物学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 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现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是细胞的微观世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微观世界更加精彩、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如何将复杂的生命活动事件简明、扼要的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抽象的知识,要求高校生物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1.教学内容的优化

细胞生物学是一个前沿学科,它的讲授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只是在年复一年的重复自己的授课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会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经失去原有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的基本知识体系,还要将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阅读大量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国内外优秀的书籍、文献[1],根据每年新的研究热点以及生物学发展动态补充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高尔基体的功能时,将病原菌入侵机体如何限制MHC分子的表达及抗原提呈实现自身潜伏感染的报道融入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高尔基体胞内运输蛋白的功能。

细胞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需要避免重复。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生物学相关课程均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归纳、取舍,既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的系统、完整,又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例如,细胞生物学第三章中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讲述的是核算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而此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中会重点讲述,因此此部分内容在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中可以略讲;此外《细胞核与染色体》这一章中染色体的复制与表达内容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是重点讲述的内容,我们把核膜、核孔复合体结构及生物学功能作为本章重点,这样既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避免知识的重复赘述,又可丰富细胞生物学特有的内容。

细胞的生命活动与我们人类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人的日常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缺少维生素C时,脯氨酸的羟基化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坏血病。这是由于形成胶原蛋白的前a链未经羟基化不能形成稳定的3股螺旋结构而很快在细胞中降解,结果导致胞外基质中较远的不断丢失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牙齿松脱以及创生不能恢复。又如,做面膜补水,不是向细胞内补水,而是向胞外基质中补充各种可以吸收水分的多糖成分,糖胺聚糖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使皮肤变得水润。通过这些例子学生极容易记住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2.教学方法的完善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细胞生物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并且结合双语教学。例如,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设专题讨论课,每个专题讨论一个问题,问题提前设置,学生以组为单位上课之前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综合、提炼,形成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质疑和补充。经过证实,我们的专题讨论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专题讨论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实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学手段的扩充

细胞生物学给学生呈现的是一个微观的世界。如何把一个微观、抽象、复杂的细胞世界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给学生?简单的挂图已经不能满足细胞生物学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3]。采用多媒体技术,细胞生物学教学摆脱了传统的“黑板+ 粉笔 + 挂图 + 模型”静止化的教学模式,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化教学[4]。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国外知名大学制作的动画,定期对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教学课件库进行更新和整理同时设立课程教学网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我们细胞生物学每一章都设计了相应教学内容的动画和视频。例如,在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这一节内容中,我们将克隆羊多莉的制备过程从卵母细胞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将全过程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除此之外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分裂、线粒体相关疾病等视频会在相应的章节一一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但增大了教学信息、扩展了教学容量,还大大地增强了视听效果,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实践证明学生对形象的图解的记忆能力要远远高于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以此我们的课件涉及概念、细胞各种生命活动过程都有相应的图解或动画视频。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观念[5],完善考核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为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1)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在具体考核内容的设计上,要求授课教师将考核内容延伸到课外知识上。(2)考核形式多样,具体包括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验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同时要求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如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3)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加大实验课成绩构成比例,适当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单元考核及期中考核成绩共占50%。课程平时成绩包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成绩。通过改革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并且发挥了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强化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改革之后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体系已经应用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并且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该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军,陈宏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4):350-352.

[2]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 95-101.

[3]刘慧莲.多媒体辅助细胞生物学教学的研究探索[J].潍坊学院学报,2009,9 (4):136-137.

生物学专题讲座课程感受 篇4

在小学期中,学院为我们专门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技术转移与商业化。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不禁思考学院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切地认识到了解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它其实已经深深得融入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虽然它看似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确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面我将谈谈通过文老师及其团队老师们的讲解,我对技术转移相关概念的理解。

从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转移认为: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必须通过转移服务于全人类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按照国际上技术研究领域的看法, 技术转移应概括定义为: 技术转移是围绕某种技术类型产生的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即各种形态的技术从供应方向接受方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在地理空间上进行, 也可以在不同领域、部门之间进行, 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实质是技术能力的转移。在现在这个时代, 技术转移已演变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并广泛参与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在我看来,与技术转移关系最密切的便是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所决定。而创新速率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科学技术资源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已成为地区和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积极手段。

大学是社会知识创新的源头,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除为国家培育人才外,还形成大量的科研成果。如何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并促进企业成长是现今大学技术转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所查资料显示,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居世界前列,在美国有1000多所高校从事科学和工程研究活动其科研成果占全美所有学术研究开发活动的80%,形成了基础研究的核心。据统计,美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全国80%的基础研究与28%的应用研究,其中21 所著名大学承担着全美大学50%以上的科研任务。近几年来,美国高校通过技术发明、转让,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学校收入,促进了高校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不断进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 可以知道构建并完善技术转移体系, 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是一国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再将视线转移至国内,总体看来,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特别是2007 年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以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亿元,到2007年达到2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 000亿元用了17 年,但从1 000 亿元增长到2 000 亿元只用了4 年。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推进了我国科技与教育的自主创新。

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技术转移体系却一直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技术转移法律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经纪人极为缺乏、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未来应做到:加强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技术转移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相信我们的大学只要以“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为契机,适应新世纪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积极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 在技术转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就一定能发挥知识创新源头的作用, 加快知识和技术创新要素的扩散与流动,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评课 篇5

(2014-11-13 10:36:44)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思考

教育

来源:中学生物学 2013年1期 作者:黄新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议,并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的活动。《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使生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生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以学论教”。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施教者、评课者观念的差异,人们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不一致是常有的事,那么怎样打破传统观念,以新课程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一节课呢?笔者结合江苏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内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训科目“同课异构”课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例,初浅地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评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课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目标一般含有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要看教师是否把握本节课的生物知识在整个生物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否正确把握难点、重点;是否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提炼;是否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如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的周晓强老师是这样确定这节课的知识目标的: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又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既对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上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又准确把握了重难点知识,还重视知识点的衔接与提炼。

(2)能力目标。要看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并生成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南通市小海中学的瞿红军老师在课堂设计时,以活动单为教学载体,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质疑讨论、形成结论等教学流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教师是否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愉悦。南京市第十__中学李珊珊老师通过全课设计了7个情境资料,并配套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环环相扣,知识呈现承前启后,理论推导流畅自然。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评议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且富有挑战性

教学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生物课程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出发,从促进每个学生生物能力的发展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评议时主要看:①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②教师是否合理确定重点、难点,所选内容、例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同时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反映现代科学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③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④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生物本质,是否能激发学生“再思考”、“再创造”。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感受到生物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本节课为例,按照人教版教参上提供的参考,这是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参的安排只教学到基因频率的计算。但作为一堂公开课,又是作为一堂关于进化理论的课,周老师“不甘心”按照教参的安排只讲到基因频率的计算,这样的话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周老师通过以下操作来处理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实现在一堂课内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①打破教材内容顺序,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表及里,先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再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提高保障。②适当淡化基因频率的计算,不去搞专门的基因频率计算,设想通过习题课分步延伸培养学生对基因频率的计算能力,这样节省时间,将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本质关系上。这样的设计较科学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生物本质,并具一定挑战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为有效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教学过程上分析,变评议教师“怎样教”为重点评议学生“怎样学”

怎样评议分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这是“评课”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评课方案常常是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即评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重视教法,忽视学法,以至一堂课教师讲得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学生配合也天衣无缝,但学生服从于教师,解法、思维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步展开,缺乏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能形成良好的学法。新课程理念就是变“怎样教”为“怎样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管学生的方法怎样,对于学生自己来讲都是好方法,因此,评议教学过程,必须从学法人手结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议。,3.1 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生物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而能力是不能被告知或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获得生物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他们获得加工生物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使他们获得保持生物信息的习惯。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生物能力。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机会。一堂生物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一般应为整节课的1/2到2/3。

3.2 教学手段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生物课堂教学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但评议时,要注意分析某个教学环节是否真的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没有出现“课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

例如,瞿老师在“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教学中,对教材思考与讨论栏中的表格加以变化,添加“亲代产生的配子比率合计”一行,便于学生计算亲代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生的配子。在学生合作讨论子一代基因频率计算过程中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回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配子概率计算方法,然后由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讲解分析,其他学生补充,这不仅仅是生生互动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留下的较为深刻的记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合作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而教师也真正扮演了一名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3.3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同的人在生物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采用,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过程设计上既要增设台阶,使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使部分生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目的。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是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否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4 教学思想应鼓励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形式,它渗透于每一堂课。评议生物课,最为关键的是看教师的生物学思想有没有转变:是否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是否有努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行为;是否有创造条件让学生“标新立异”,从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周老师在进行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教学时,呈现了一则情境资料: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l的变异个体。在师生共同解决了这一变化是否改变了该种群的遗传组成的问题后,继续追问:绿色翅(Aal的变异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后代吗?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周老师有异于其他两位老师的教学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事件可能出现的两个方向,即既有可能没遗传给后代,也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提升思路:为什么有可能没有遗传给后代,而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遗传给后代?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鼓励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使得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从教学能力上分析,评议应主要看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传统的评课常从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议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这些都是评议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因素。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实现七大转变: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个体差异教育的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单一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的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学能力最关键的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李老师的概念教学为例,在进行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教学时,既有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概念关键词;又有多媒体展示兼教师板书演示。尤其是基因频率概念教学,通过画出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关系图,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过程及丰富师生教学信息交流量等方面颇费思量。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评议学生学到了什么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更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生物课就是帮助学生提炼生物思想,构建生物知识、方法体系。在评课时,不要仅纠缠于某个教学细节的优劣,不要局限于探讨解决某个生物问题的特殊技能。主要评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生物方法,提炼了什么生物思想,形成了什么生物观念,在今后生物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三位老师在异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例时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训练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品质;对促成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构建生物学观点的方法;对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观念等都颇有收益。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三位老师又积极彰显了各自的教学个性,可谓各美其美。当然,三位老师在为培训老师提供了诸多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的同时,也为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材料,比如;如何及时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如何兼顾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课堂的预设程度对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的影响;教学互动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控制,实现每一位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等……这些都为每一位参培老师提供了教学研究课题。

评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生物课评课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专家斧正

高中生物评课体会作者:大宋

1、评课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首先,评课者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要细心观察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运用教育学原理,注意了学生的哪些心理活动,老师和学生在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互动情况怎样,课堂气氛是否轻松等等。其次,评课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教材教法。中学生物教学一直倡导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听课者要密切注意授课老师在处理教材、预设教案时巧妙地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否用得恰当?第三,评课者还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对所听内容了如指掌,要能准确判断授课老师给学生所授的知识是否正确。不论哪个学科,课堂上是决不容许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否则,就是犯了课堂大忌,这样的课上得再好,也是要一票否决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要受到严厉批评的。

2、评课者要带着思考进课堂 要评好一堂课,听课者就要带着评价这堂课的想法进课堂:我不是来挑刺的,我是来认真学习的。因此,听课过程中,既要关注老师的主导引领,又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首先要研究老师的教学设计、观察其教学过程、分析其处理问题的方法、揣摩其板书的设计与布局等等;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课堂表现,要观察学生的表情,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又有了哪些提高。通过观察学生的专注度、思考度、参与度等,来获取相关信息,得出某种判断。第三要记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次数、简录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方式,统计老师和学生活动的时间,以利于评课时,对这堂课是学生主动学习课,还是老师传统教学课做出准确判断。听课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流程,更要关注课堂实效。

3、评课者要写出评课稿

评课稿没有固定的格式,其主体内容一般涵盖:授课者的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等。具体内容包括:授课者的教学观念是否先进、教与学的目标是否明确、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课堂反馈与矫正是否及时和有效、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协调、课堂容量是否适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体、课内训练是否适当、课堂教学高潮是否形成、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一篇评课稿,尤其是跟授课老师当面评课时,以上内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细枝末节要一带而过,不要从头评到尾,着重于表达授课老师的最精彩、最先进、最特色之处,要充分发掘长处、肯定优点,给授课老师以足够的信心和希望,调动老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之处一定要找准,要分析到位,令人心服口服。

评课过程中,既肯定了优点、也说出了不足。授课老师虽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但到底应该怎样改进,还是心中茫然。因此,评课者应从实际出发,给授课老师提出切实可行、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具体改进意见,或者是合理化建议。

综上所述,评课稿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本堂课呈现的优点、值得推广的经验、表现独特的特色有哪些。

(2)本堂课需要改正的缺点、需要改进的不足、需要商榷的问题有哪些。(3)本堂课需要改进的建议。如果你想让被评者佩服你的评课,你就必须做到:优点评得好,问题看得准,解决问题的建议切实可行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核心概念: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核心概念:

6、性状遗传是基因传递的结果,而且这种传递是有规律的。

7、基因在染色体上。

8、DNA是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复制实现的。

9、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实现的。

10、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11、生物的进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概念:

12、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13、人体内的细胞需要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内环境)。

14、高等动物和人体的稳态是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实现的。

15、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实现其相对稳定。

细胞生物学课程 篇6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

一、引言

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E.B.Wilson曾说:“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因为所有生物体都是, 或曾经是一个细胞。”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细胞, 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 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 因此, 学生学好这门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现就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和广大教师作一下探讨。

二、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集中在“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三个环节。

1. 备学生。

就是在课前了解学生已学过了哪些课程, 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 估计其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 制定教学方案和选择教学方法。

2. 备内容。

就是在领会教学大纲和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及时查阅与本学科有关的文献资料及最新进展。具体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目前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 就其内容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课时少, 内容多;二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 (如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 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二是尽量避开本课程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相重叠之处。其二是把当前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融入教学中, 以完善教学内容。细胞生物学发展很快,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层出不穷, 因此不能局限于教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探索

李建英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工程。为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对“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 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笔者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对“质量工程”的管理创新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质量工程;精细化;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起初用于企业管理中, “精”可以从更好、更优, 精益求精去理解;“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 细针密缕, 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5-0212-03

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 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管理, 它还完全可以拓展到整个管理领域, 当然包括教育管理。高校的精细化

----------------------------------------------

材的框框, 要站在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前沿, 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并把这些前沿与动态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

3. 备方法。

就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同时做好总学时和每节课学时的合理分配, 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以免遗漏或顾此失彼。另外, 备课时还要注意对一堂课进行设计, 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如何突出重点、如何讲清难点等。

总之, 备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 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课堂组织

1. 应用引言。

引言是序曲, 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还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常用的引言导入方法主要有:设问释疑导入法、媒介导入法和反悖导入法等。

2. 语言技巧。

一方面语言要有科学性、简练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方面语调要有抑扬顿挫。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有时会通过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 让他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

4. 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上穿插一些启发式提问, 以避免从始至终都是教师“一言堂”,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考, 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5.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

细胞生物学主要讲授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 以前多采用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 或利用挂图等形式用于教学。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 浪费时间且准确度不高;采用购买的挂图携带不方便, 而且还缺乏动感。如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呢?为此, 我们制做了图文并茂且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 学生眼盯大屏幕, 导致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减少,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尽量放慢速度, 还要结合传统教学, 合理使用黑板与板书, 使学生有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这样传统教学对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6. 辩证统一观点贯穿整个教学课程。

应用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找出细胞内在的联系。

四、课后完善

1. 课后总结及反馈。

教师可从学生的课后疑问和反馈信息中, 考虑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是否讲解清楚,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改进, 使教学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 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针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新进展, 指导他们走进图书馆或上网自己去查找有关的资料。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某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 而且锻炼了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对其毕业论文写作也有好处。

3.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的内涵, 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学生是教学对象, 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

4.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要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通过科学研究, 不仅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还能使自己理论联系实际。

五、结语

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 我们体会到课上与课下、教师与学生很好的结合是学生学好这门课所必不可少的。本文只是我们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在此与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旨在进一步提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海涛, 张淑玲.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 22 (11) :1341-1342.

[2]朱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84-85.

[3]杨萍, 阮怀珍, 邓其跃.提高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548-550.

[4]樊廷俊, 初建松.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书育人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3) :25, 48.

[5]战邦荣.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生物学教学, 2000, 25 (4) :11.

独立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改初探 篇7

關键词:独立学院 分子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61-02分子生物学一方面是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分子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但是由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背景、自身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而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独立学院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收录取线一般介于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本三学生大部分基础略显薄弱,自控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但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

1 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1.1 明确课程目标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的一门科学[2],涵盖了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发展快的特点。在仅有48个学时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如果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内容泛而不专也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该方案的指导下,确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为围绕中心法则掌握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以及调节控制的分子机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精选教材

近年来,来分子生物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国内外新版教材不断问世,如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本杰明的《基因Ⅷ》译本、沃森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译本等。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适用于研究型大学,通常将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整合在一起,在理论中同时穿插讲解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这使得基础略微薄弱的同学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3]。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学生用书。该教材系统的阐述了基因的本质及其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所讲内容均为核心基础知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符合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3 优化教学内容

我院分子生物学开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对蛋白质和核酸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因工程,实际上是将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和技术方法部分,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术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课程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对于前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回顾和预习,上课时采用复习和提问的方式,做到温故而知新。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分子生物学内容抽象,单纯语言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知,往往老师以为讲的很透彻,学生却一头雾水,恰当的引入道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讲解两种拓扑异构酶时可以用细绳比作DNA双链,形象直观的为学生们介绍拓扑异构酶是如何引入或消除超螺旋结构;再比如讲解DNA聚合酶时可以以手掌作为模型,介绍DNA聚合酶的几个部分以及在DNA的合成过程中每一个部分的作用,如何防止错误碱基进入到DNA双链中等等。通过道具的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该技术通过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通过网络下载或自己制作动画,对分子生物学中抽象的反应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和蛋白质因子的作用,前一种因子的结合又可以招募新的因子,学生很难理清,单纯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上述情况,通过Flash动画演示全过程,将所有酶和蛋白质因子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作用的先后顺序,同时通过语音提示选择的对错。这样不仅使整个合成过程直观形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描述性的传播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如果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在课堂上就不会积极思考,感觉课程索然无味,表现出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实际上,大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表现力极强的年龄阶段,只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问题引导式方法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教师在备课阶段将一个知识点用数个问题串联起来,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一般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出,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例如,学习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模型时,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深入:生物体内能源物质如果要分解变成能量,需要什么物质的参与?在同时存在葡萄糖和果糖的培养基中,细菌通过什么办法使葡萄糖能够分解而果糖不被分解?分解果糖的相关酶为什么会不表达?在没有葡萄糖的条件下分解果糖的酶为什么又可以表达?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间不断思索,而不会觉得时间漫长,无所事事,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2.3 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案例讨论教学是指利用典型事例进行讨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案例,提前告知学生,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全面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案例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能够进一步理解、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涵盖范围广泛,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可以从分子生物学中找到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非常适合于案例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自行查阅资料、阐述观点的同时,不仅牢牢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也为后期基因工程课程以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措施的施行,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学生到课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用琏.基础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辉,潘瑶,陈奇.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教改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203-204.

[3]董妍玲,潘学武.民办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研究管理),2010,6.

细胞生物学课程 篇8

定州市花张蒙中学

白玉峰

内容摘要:《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

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这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

关 键 词:新课程标准 新观念 新教法 新评价

新学期开始,我市教研室就组织全市生物学教师进行了《生物学课程标准》培训和研讨工作,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课堂教学要树立新观念

1、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

(1)生物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生物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2)生物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来看,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双基”,更应当通过生物学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由此可见,生物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必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这些规律,引导学生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生物学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生物学教师素养的高低是生物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新课标在实施中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交往与互动

新课程标准应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课堂教学要运用新教法

1、合作学习是生物学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生物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结合生物学科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在异质的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的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个性与群性方面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从而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就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学的新热点。无疑的,合作学习策略对于此是一个合适的对象。

2、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3、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全盘教与学生,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了。整个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他们自由发挥创新的机会,受到压抑,学生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热情,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更别谈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打破陈规,创新教学,与新的教学理念保持一致,积极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4、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就行。

三、课堂教学要改革评价方式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课堂教学的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制订更科学全面的课堂学习评价方案。课堂学习评价主要是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情况的记录和评价。每堂课的评价记录由生物学习小组组长完成。开学时,编好学习小组,每个组最多5个人,最少4个人,组长1名,负责本组3至4人的评价任务。主要评价内容有:

1、带书情况,刚上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有些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经常丢三拉四,不是不带书就是不带作业本等,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节课学习小组组长都要检查组员带书的情况,并作记录,作为评价计分的依据。

2、课堂纪律,用等级制记录小组同学课堂上的表现。

3、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情况,这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积极回答问题而设计的评价内容。

4、做实验和填写实验报告,注重实验过程,掌握操作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真实性。

5、课上练习,按检测标准设计评价。学期结束时,各个小组对一学期的课堂情况进行统计,给予相应的分值,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多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问,有时要故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使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或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基本正确地回答出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

定 州 市 花 张 蒙 中 学

上一篇:就业技能培训公示下一篇:2022大专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