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2024-08-31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精选10篇)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1

出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7到2011年生化,细胞真题及答案,2012有真题没有答案,另附科大历年期末期中试题及答案(课件也有,但本人觉得一点用没有,还浪费大量时间看)。本人亲身2013经历考研,总分400左右(不好报出具体分数,请谅解),绝对有用,试题重复率达到每科30分左右(有的年份会远高于这个数),信不信由你,有意者联系qq824538346

发邮件即可,QQ常年不在线,价钱所有资料40元,只为赚回当年买资料花的近400元。。如果想咨询考研经验也可联系,有时间的话乐意回答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化 学 院 2005--2006 学年第 2 学期考试试卷

(2006年6月28 日)考试科目: 生物化学

分:__________ 学生所在系: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 蛋白聚糖通常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脂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化合物的总称。

3. 脂类在血液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运输。

4.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请写出肽平面的共价结构(包括6个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7. 同源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

9. 许多酶需要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辅助因子。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抗体酶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一个酶催化反应的kcat是30.0S-1, Km是5 mM, 当底物浓度为______________, 反应速度可达最大反应速度的1/4。

12.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水溶性的重要电子载体。13. 柠檬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通过__________果糖2,6-二磷酸的浓度升高血糖。

15. 糖原生物合成的前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通过信号转导产生二级信使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A,进而激活其它与糖原降解有关的酶。这一过程被称为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_____。

17. 脂肪酸彻底氧化产生ATP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三羧酸循环中,_________________生成草酰乙酸。19. 质子驱动力(proton-motive force)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0. 位点专一重组可造成DNA序列的______________、插入、和___________________。

21. 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使分泌蛋白的合成定位于粗面型内质网上。24.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是_______________酶,复合物IV是________________。

26. 柠檬酸可抑制柠檬酸合酶的活性,这种抑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在细胞内,脂肪酸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28. 乙酰辅酶A(acetyl-CoA)别构___________丙酮酸脱氢酶。29. 果糖1,6二磷酸(F16BP)的累积___________________丙酮酸激酶。30. 无氧发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硫酸铵而使蛋白质_______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

32. 分子伴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 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蛋白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________________。

34. 水溶性球状蛋白的内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二、是非题(10分,每题1分)

()1.ABO血型决定簇抗原是红细胞表面的寡糖。()2.维生素A、D、C、K都是脂溶性的。()3.等电聚焦电泳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4.糖原的降解是指糖原酶把糖原水解为葡萄糖。()5.DNA的错配修复发生在新生链被甲基化之前。()6.同源重组也具有DNA损伤修复的功能。

()7.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是将NAD+还原为NADH,从而使糖酵解可顺利进行。

()8.对去污剂处理过的线粒体,ATP合成的抑制剂不会阻断电子传递。()9.具有回文序列的单链可形成发卡结构。

()10.当细胞对核糖和NADPH的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时,戊糖磷酸途径的氧化阶段占优势。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关于肺炎球菌转化实验,S品系(有夹膜)有致病性,R品系(无夹膜)无致病性。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S品系与加热杀死的R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B.R品系与加热杀死的S品系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C.S品系的DNA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

D.S品系的夹膜与R品系混合后共同注射小鼠可致小鼠死亡。()2.下图是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时的核酸电泳图,则所测定序列的DNA顺序是:

A.5-CCATCCGTTGA-3 B.5-AGTTGCCTACC-3 C.5-GGTAGGCAACT-3 D.5-TCAACGGATGG-3

电泳方向A C G T()3.组氨酸的氨基、咪唑基、羧基的解离常数分别为1.82, 6.00和9.17,其等电点为

A.3.91

B.7.59

C.5.75

D.8.50()4.下列关于糖异生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丙酮酸在线粒体中羧化为草酰乙酸

B.草酰乙酸在细胞质中又脱羧为丙酮酸

C.草酰乙酸脱羧有利于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草酰乙酸被还原为苹果酸后从线粒体进入细胞质

()5.下列关于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酶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

B.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位于相邻的两个结构域的界面。

C.电泳实验中,在低于等电点的pH值的缓冲液中酶向正极移动。

D.抗体酶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6.关于磷酸戊糖途径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受体是NADP+

B.转醛酶需要TPP作为辅酶

C.该途径与光合作用暗反应相通

D.5-磷酸核糖是氧化阶段的产物

()7.下列哪种相互作用不能应用于亲和层析()

A.抗体与抗原

B.糖蛋白与凝集素

C.亲和素(avidin)与生物素(biotin)

D.谷光甘肽与含巯基蛋白

()8.关于三羧酸循环

A.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B.乙酰CoA及NADH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C.循环中所生成的苹果酸是D型

D.受ATP/AMP比值的调节

()9.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实验表明()

A.核糖核酸酶能降解RNA。

B.核糖核酸酶能降解DNA。

C.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决定于一级结构。

D.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哪种物质不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辅酶

A.生物素

B.硫辛酸

C.硫氨素焦磷酸(TPP)

D.FAD 四.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结构域

2.别构效应

3.光系统

4.拚接体

5.同工酶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2

1 学习兴趣要培养

农学类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大多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大二学生的课程数目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之初应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运用书本的图片,还结合网络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2 理解和记忆要结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2],如果学生仅单纯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相应知识点的连线,最终形成知识面,这种方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强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在课程的前半阶段介绍生命体内主要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相关特性,后半阶段学习各类物质的代谢和调控。因此,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应将各类物质的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楚各类物质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功能是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密切联系,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各类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和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并更易于形成系统性思维。

4 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4],并且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是经科学实验证明而获得的,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自身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课中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加强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乐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水平。

5 科学思维要锻炼

现代的农学类专业学生承担着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而学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学习工作时能将科学思维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5]。

6 结语

总之,以“五要”对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措施进行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

摘要:根据农学类专业特点,总结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五要”创新教学措施,包括学习兴趣要培养、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化学知识和生物功能要联系、阅读和实验操作要加强、科学思维要锻炼,为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效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践性尝试。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7-28.

[2]罗建平,周建芹,姜绍通,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01-104.

[3]张廷华.生物化学课学习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6-139.

[4]钱慰.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14):109.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3

一、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指细胞中的所有膜结构,包括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即由脂类、糖类及蛋白质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即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覆盖、贯穿或嵌着许多蛋白质分子,所以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系统:指细胞中的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些膜结构即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例如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内质网、高尔基体、具膜小泡、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共同协调来完成,体现出这些相关结构既可各自独立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又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二、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区别在于:

(1)培养基成分不同。由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代谢类型不同,导致培养基的成分有所不同,培养条件也存在着差异。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包含有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包括矿质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和有机添加物,且多为固体培养基;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

(2)培养起点不同。植物组织培养可以是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动物细胞培养的起点是单个细胞,离体的组织或器官需用胰蛋白酶处理成为单个细胞,配成细胞悬浮液,这或许是二者在命名上有差异的原因。

(3)培养的结果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一般得到完整的植株,可用于植株快速繁殖、培养无病毒植株等;动物细胞培养一般得到细胞群,可获得所需的细胞或细胞的产物等。

三、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从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中取出组织,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将该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这个过程叫原代培养。原代培养也就是指对直接从有机体获取的细胞进行培养的过程。一般把第一代的细胞培养与传至第十代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需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叫传代培养。也就是将培养的细胞分散后从一个容器中取出,以1∶2或1∶3以上的比率移转到另一个或几个容器中进行培养。

四、细胞株和细胞系

细胞株: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细胞能够继续分裂传到40~50代,这样的传代细胞称为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细胞至50代以后就不能再传下去了,但是有部分细胞,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五、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

(1)原理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

(2)细胞融合过程不同。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是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应先使细胞分散后再诱导细胞融合。

(3)诱导融合手段上有差异。植物体细胞杂交诱导可用物理方法如离心、电刺激、振动,和化学方法如使用聚乙二醇等试剂;动物细胞融合除上述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外,一般还能以灭活的病毒诱导。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就业前景 篇4

截止到 12月24日,43041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341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747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941元,3-5年工资4529元,6-7年工资7410元,8-10年工资7985元。

招聘要求

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7%;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2%。

就业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可到企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销售工程师、销售代表、技术支持、技术员、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研发工程师、销售助理、区域经理、销售区域经理、实验员、销售专员等。

城市就业指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温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983个]、上海[948个]、广州[368个]、武汉[237个]、南京[194个]、杭州[182个]、苏州[164个]、深圳[157个]、成都[101个]、天津[95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温州[5665元]、惠州[5427元]、北京[5324元]、上海[5065元]、烟台[5000元]、株洲[4999元]、潍坊[4642元]、杭州[4626元]、南京[4623元]、天津[4604元]、深圳[452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生物科学类,其中生物科学类共12个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在生物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3位。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6

班型一: 2015考研专业课一对一全程辅导班

授课形式: 在线互动授课+集中面授+每周答疑

辅导班特色推荐:

1、配备全程专属一对一专业课老师、班主任和售后老师

2、制定个性化全程复习方案

3、全程答疑(专业课)

4、授课内容包括宏观概述、全程答疑、勾画重点、解题技巧以及应试技巧;

5、全程心理咨询服务;

6、两次阶段模拟测评;

7、集中面授。

超值赠送:详询官网老师

班型二: 2015考研专业课无忧通关班

授课形式:在线互动授课+集中面授+每周答疑

辅导班特色推荐:

1、配备全程专属一对一专业课老师、班主任和售后老师

2、制定个性化全程复习方案

3、全程答疑(专业课)

4、授课内容包括宏观概述、全程答疑、勾画重点、解题技巧以及应试技巧;

5、考点预测以及知识点串讲;

6、全程心理咨询服务;

7、四次阶段模拟测评;

8、集中面授;

9、保障性承诺,协议保过。

超值赠送:详询官网老师

班型三: 2015考研专业课暑期强化特训

面授班授课形式:全程面授

辅导班特色推荐:

1、配备全程专属一对一专业课老师、班主任和售后老师

2、提供强化测评和月度回访

3、强化期心理辅导

4、授课方式全程采用一对一面授

5、授课内容包括强化答疑辅导、知识点查漏补缺、常考点分析、核心知识点串讲、重难点精讲、重难点勾画等。

超值赠送:详询官网老师

班型四: 2014考研高端保录班(公共课+专业课)

授课形式:在线互动授课+集中面授+视频授课+每周答疑

辅导班特色推荐:

1、配备全程各科专属一对一老师、班主任和售后老师

2、全科(公共课+专业课)复习全程辅导

3、制定个性化全程复习方案

4、全程答疑(专业课+公共课)

5、授课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讲解、重难点精讲、专题精讲、精选真题讲解

知识点串讲、解题方案点拨、考点预测、应试技巧传授等内容。

6、全程心理咨询服务;

7、四次阶段模拟测评;

8、复习方案阶段性调整

9、初试至少三周的集训面授;

10、公共课名师全程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

11、学校复试人脉支持;

12、复试强化辅导,集中面授。

13、保障性承诺,协议保录。

辅导班只是起到一个辅助复习的作用,选一个好的辅导班确实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它。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要靠自己刻苦努力。

论生物学能力结构与培养 篇7

一、生物学基础能力

观察、识图、获取与处理信息, 是人们了解生命现象、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基本途径;语言表达和绘图是表达生物学观点的基本方法。观察在生物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 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 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启示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 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 发现了遗传规律;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 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 编写了《物种起源》。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 例如, 对植物根尖的观察, 先用肉眼观察幼根, 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 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根毛, 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二是训练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品质是智能品质在观察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独创性。这些品质是衡量科学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训练观察品质是培养科学观察能力的突破口。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文字说明类、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增加, 对生物学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年高考结束后, 许多考生估分与实际分数总是出现较大的偏差, 从阅卷中发现, 主要由于这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乃至缺失所致。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使用生物学术语表达, 或者表达不规范。培养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 (1) 精确地记忆“生物学术语”。例如“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 “胚囊”和“囊胚”, 文字位置不同, 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相差一个字, 但两者的化学本质、功能却是完全不同。 (2) 准确地表达“生物学知识”。如酶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1酶的产生部位 (活细胞) ;2酶的作用 (生物催化作用) ;3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蛋白质或RNA) 。 (3) 学会运用“生物学语言思维”。生物学语言思维是以生物学语言为工具, 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

生物图片能够形象、具体、程序地展示生物体形状、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和活动规律等, 具有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效果。那么, 如何提高识图能力呢?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 不同的生物图片, 识图的要求不同, 比如生物结构图, 识图时一般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于生理图解, 要关注生理过程的起点、过程、终点, 反应底物、生成产物、反应条件、影响因素等;对于曲线图, 不仅要关注坐标图的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及单位, 而且还要关注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其条件因素等;对于遗传图解, 不仅要关注交配方式、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等, 而且要弄清相关过程的原理等等。绘图是学习生物学的一项基本技能。绘制简图的一般步骤是: (1) 认真仔细观察; (2) 图位布局合理; (3) 勾画轮廓; (4) 加工落实整个图形; (5) 统一标注名称, 正下方还要写出放大倍数; (6) 整理清洁画面。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 我们要学会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从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中获取信息, 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获取信息。

二、生物学核心能力

生物学实验能力划分为三个要素: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验证与探究实验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这三个要素之间层层递进, 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共同构成实验能力。 (1) 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高中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有显微镜观察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对照实验法、杂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纸层析法、比色法等。实验技能包括仪器的操作、搜集数据、条件控制、观察、调查、绘图等, 主要有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技术、临时装片的制作、恒温技术、研磨与过滤技术、无关变量控制、生物绘图等。 (2) 验证与探究实验能力。中学生物教学中常把验证前人或他人的理论或实践称为验证性实验, 验证自己提出的理论或假说称为探究性实验。 (3) 评价实验能力。对于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 应该从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用具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假设和预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角度展开评价;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 首先需要设计实验操作检核表等工具, 列出需要检核的项目及操作行为要点, 然后, 观察同伴实验的操作或自我实验行为进行评价, 并予以记录。例如, 设计观察叶绿体实验操作检核表, 对他人或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 如表1。

发展探究能力就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探究过程一般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猜想) 、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 一些学者将探究活动分成不同的层次, 如表2。其中“0”层次探究活动,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验证性实验, “6”层次属于最高级别的探究, 即完全探究 (或全程探究) , “0—6”层次之间属于不同层次的中间探究活动。

注:“+”表示活动设计中已提供, “—”表示设计活动未提供需学生完成

生物学思维能力是所有生物学能力的核心。生物学科特色的思维主要有三种:一是类比推理, 如细胞学说的建立、渗透作用、生物体如何维持p H稳定、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DNA的双螺旋结构、兴奋的传导和基因工程及应用等都在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二是假说演绎, 假说的形成主要依靠猜测和论证, 如生命起源各种假说。三是系统分析, 如生物膜系统、生态系统等。

理解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根据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的界定, 理解能力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识记理解、重述理解和运用理解。而识记理解、重述理解和运用理解这三个要素既是递进又是包含关系, 比如高考在考查运用理解的同时, 实际上也考查了识记理解和重述理解的能力。一般来说, 能力要求分类是按照其考查的最高能力来划分的。生物学理解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理解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要点 (包括内涵、外延、使用条件等) ,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概念图等技术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二是学会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学会文字、图、表之间的信息转换。三是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观点, 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生物学高级能力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按照呈现形式不同, 生物模型的分类可以概括如图2。

课程标准[2]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 教材中许多生物学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原理定律都以模型方式呈现, 而且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生物模型的建构活动, 如要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建模是在问题情境中形成实体、符号或抽象表征的过程或产物。生物建模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 观察和实验是构造生物模型的基础, 抽象分析和形象想象是构造生物模型的基本手段。综合运用能力是将各种学习获得能力进行综合运用, 根据综合运用能力所处的学科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学科内综合能力、学科间综合能力。学科内综合能力可以是模块内的, 也可以是模块间的综合。学科间综合能力就是结合化学、物理、数学等理科学科的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欲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需要建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其次需要在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检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和办法;还有在解决问题时, 要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全面和深刻, 思维条理清晰、流畅, 推理过程严密, 判断准确。生物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测量、栽培、饲养、动手制作、调查研究、参观实习、探究活动、实验研究等活动, 它们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生物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大致可以将它划分为四个类型: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创新能力对高中生而言, 最关键的是突出科学批评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时, 课本提供的只有一种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其实我们在观测微观生命活动时, 不能同时观测到相应的结构, 而能观测到的结构都是死的, 这就是生物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提出这类问题, 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很有好处, 除了提高科学批评精神, 还能提高科学评价能力。又如, 传统的生物学认识模式以归纳为主, 生物学的许多概念都是实物概念, 如细胞、器官、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 它们都是通过归纳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由此形成的一种传统的观点:人们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认识生命现象, 然后归纳才能得出生命活动的规律。然而,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到摩尔根的基因论, 从薛定谔关于遗传密码的假说到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的建立, 无不证明了“假说检验”这种科学认识模式的价值。现在我们知道, 科学研究不是从观察开始, 而是从问题开始的, 这就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缪仁票.论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1) :70.

核桃生物学特性与整形修剪 篇8

关键词:核桃;生物学特性;整形修剪;注意事项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1003903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B

核桃因其营养价值高、结果早、生态效益好等原因,近几年在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发展迅速。核桃树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在栽培管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技术措施,而这些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生产要求。核桃树根系发达、树体高大、寿命长,栽植4~5年开始结果,20年进入盛果期,200年的大树还能开花结果。但在核桃树的栽培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修剪时伤流问题、树形选择等,生产中栽培管理技术欠缺、品种混杂、树形杂乱、长期不挂果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果农的收益。因此本文就核桃树的修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与大家分享。

1 核桃的生物学特性

1.1 休眠期容易发生伤流

因为核桃休眠期“伤流”现象的存在,对于

山西果树 SHANXI FRUITS 2015(1)

核桃在什么时期进行冬季修剪,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一种认为核桃的修剪应该避开伤流期,一种认为在伤流期修剪不会对树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在伤流期修剪。马平平等[1]认为“伤流”会使养分和水分大量损失,影响树体正常生长结果,修剪应避开伤流期(11月中旬至3月下旬),修剪需在果实采收后至树叶变黄前进行,幼树在春季萌芽展叶后进行。而河北农业大学试验证明,核桃可在休眠期修剪,认为在生长季修剪损失营养太多,比在休眠期修剪影响更大。

经过多年的修剪实践,笔者认为成年大树的冬季修剪应在1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进行,修剪时产生的伤流对树体的影响并不大。幼树由于根系少,吸水能力差,冬季修剪产生伤流会削弱树势,应尽量减少冬季修剪的工作量,而主要通过夏季修剪来整形、扩大树冠,使其尽快结果。对于刚栽植的幼树,根系损伤较大,水分吸收能力大减,此时定干剪枝绝不会产生伤流,不论是春栽还是秋栽都一样,定干后马上用愈合剂、油漆等封闭剪口,减少水分散失,确保苗木成活。

1.2 早春易抽条

核桃早春抽条是造成幼树多年不结果的主要原因。抽条主要是由于肥水管理不当引起的,生长后期没有控制氮肥的施用,灌水频繁或者降水量大,排水不及时,导致枝条贪青徒长,枝梢停长晚,养分积累少,枝条发育不充实,降低了核桃的抗寒能力,最终导致抽条现象的发生。因此,在8月底至9月初对新栽幼树没有停止生长的枝条要全部摘心,冬季枝干埋土保护,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11月中旬浇封冻水,2月中旬再补灌1次,可以有效减少抽条的发生。

1.3 雌雄异花,雄花量大

1.3.1 雌雄异花,雌花顶生 核桃雌雄异花,雌花为混合花芽,一般位于枝条的顶端,因此在修剪时应尽量不短截,以免剪掉雌花。早实核桃有腋花芽结果特性,可以适当短截,破坏顶花芽,而利用腋花芽结果。腋花芽开花较晚,可以减少晚霜危害。

1.3.2 雄花量大,消耗养分多 核桃雄花芽一般位于1年生枝条的下面几节,雄花芽为裸芽,雄花序为葇荑花序,雄花量特别大,特别是大树。疏除多余的雄花序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而且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采取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一般可提高产量30%~40%。疏雄的最佳时间是雄花芽开始膨大期。一般应在“春分”到“谷雨”之间,核桃雄花序在1~2 cm长时进行,疏雄时用手掰掉雄花芽即可。一般将树冠1.5 m以下的雄花序全部去除,大树可以去除树冠1.8 m以下的雄花序,即可满足自然授粉需要。

1.3.3 雌雄异熟,自然授粉困难 核桃雌雄花的花期不一致,有“雌雄异熟”现象。研究表明雌雄同熟的产量和坐果率最高,雌先型次之,雄先型最低。生产上常见的雌先型品种有晋龙1号、礼品2号、中林1号、中林5号、陕核1号、西扶2号、温185等;雄先型品种有纸皮1号、礼品1号、鲁光、香玲、丰辉、辽宁1号、辽宁3号、辽宁4号、西扶1号、扎343等。雌雄同期的品种较少。由于雌雄花盛花期相隔,同一品种雌雄花不容易授粉,在品种选择上要注意雌先型品种和雄先型品种混合使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水粉喷法、撒粉法等方法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坐果率。

1.4 枝条生长量大,易形成倒拉枝

早实核桃背下枝吸水能力强,生长旺盛,比背上枝长势旺,竞争力强,形成所谓的“倒拉”现象,造成原枝变弱甚至枯死,这是不同于其他树种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早实核桃修剪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现象。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将背下枝在萌发后或枝条伸长初期剪除;如果原母枝衰弱或分枝角度变小,可用来转主换头;如果长势中庸,并已经形成混合芽,则可保留其结果,还可在分枝处回缩,培养成小型结果枝。

2 修剪注意事项

2.1 核桃修剪原则的辨证思维

2.1.1 因树修剪,随枝做形 由于树种、品种、砧木、树龄、树势及立地条件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园片内,单株间生长状况也不相同,因此在整形修剪时,既要有树形的要求,又要根据单株的生长状况,灵活掌握,随枝就势,因势利导,诱导成形,以免造成修剪过重,延迟结果。

2.1.2 统筹兼顾,长远规划 在整形修剪时要兼顾树体的生长与结果,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幼树期要整好形,又要有利于早结果,生长结果两不误。片面强调整形,不利于提高早期效益;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强调早丰产,会造成结构不良,不利于后期产量的提高。对于盛果期树,也要兼顾生长与结果,做到结果适量,防止早衰。

2.1.3 以轻为主,轻重结合 尽可能减少修剪量,减轻修剪对果树整体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幼树,适当轻剪,有利于扩大树冠,增加枝量,缓和树势,达到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但是修剪量过轻,会减少分枝和长枝比例,不利于整形,骨干枝不牢固。

2.1.4 平衡树势,从属分明 保持各级骨干枝及同级间生长势的均衡,做到树势均衡,从属分明,才能建成稳定的结构,为丰产、优质打下基础。

2.2 幼树定干问题

根据生产上的经验,早实核桃干高0.6~1.0 m,晚实核桃干高0.8~1.2 m。苗木定植后当年可不定干,而是在嫁接口以上剪留10~20 cm,萌芽后10 d左右只留1个壮条,其余的抹除,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因为只留1个枝条,生长势旺,不容易抽条。夏季长至1~1.2 m时摘心,促进枝条充实,芽体饱满。第2年春季再次定干,选留主枝。

2.3 培养丰满树形,防止内膛空虚

核桃喜光,修剪不合理时,极易使主枝基部枝条枯死,内膛空虚,导致外围结果,产量降低。因而在修剪中要注意培养丰满的树形。无论何种树形,成枝力弱的树种,可适当短截,以促生分枝;成枝力强的树种,一般不短截,可采用分段抹芽的方法,选留侧枝,力争做到主从分明,骨架牢靠,枝条丰满而不密挤,以形成充足的结果单位,从而提高产量。

2.4 必须坚持连续修剪

修剪得当,能够保持树体健壮、延长寿命、增强抗灾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核桃的修剪,应坚持连续进行,每年至少进行2~3次集中修剪。一旦停止修剪,核桃树冠就会变得密挤,大量枝条枯死,产量下降。

2.5 结果枝组的培养与更新

有计划地培养强壮的结果枝组,增加结果面积,是保证核桃丰产的重要措施。培养的方法是:有目的地在内膛选留健壮枝条或者是徒长枝,将周围的弱小枝条除去,待其发生分枝现象时将其回缩。促使枝条更加强壮,促生更多的分枝,扩大结果面积,且使结果枝组均匀分布在树冠上。由于核桃树的叶子比较大,遮光严重,各枝组间应保持60~100 cm的距离,以利于接受光照。

结果枝组连续数年结果后,树势逐渐衰弱或因逐年向前延伸,使枝组光秃,故必须进行回缩复壮。对小型结果枝组,应去弱留强,使之不断扩大营养面积;当枝条丰满时,就去强枝留中庸枝,促使形成较多的粗壮结果枝组,以提高结果能力;对密挤细弱枝条,应进行疏间,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结果母枝生长。

参考文献

[1]马平平,杨吉祥,王强荣,等.早实核桃整形修剪关键技术[J].西北园艺,2006(10):1213.

生物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篇9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成为学校教改中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讲授要有导言;讲授的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讲授的语言要具有可接受性、丰富而机动;讲授的语言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注意系统性、逻辑性、启发性;讲授是要与其他教学形式配合。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对说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 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对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谈话;用比较分析归纳法进行谈话;摆出矛盾,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去解释矛盾现象;联系实际进行谈话。运用谈话法的时候必须做好以下几点: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思考性、推理性;简短性、机动性。要重视总结。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补充或争论,最后由教师小结,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钻研问题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体会。讨论的时候要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围绕主题,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达到获取共同结论的目的。

(四)演示法。是教师在上课时,或呈现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放映影视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学习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知识易于巩固。

(五)实验法。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得知识或验证的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从教学角度分来看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实验和学生课堂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安排要适时、要求要严格、指导要具体。

(六)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地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结合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二、当代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交流式教学法: 即采取个案研究、角色扮演和模拟、解难决策、数据分析、调查、试验、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讲授新知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

探究思维和合作态度,关心社会有关问题的决策目的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解决法 :是一种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科学的事实、原理去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的方法。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2)提供科学事实(3)探究解题方法(4)得出科学结论(5)运用新知解题

(三)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般是: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准备、收集材料;探索发现(处理与解释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问题解决)

(四)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过程。它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有力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三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要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

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本地、本校实际,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教学时间的许可性 四 生物学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真学习修订大纲和标准,要把重视和落实生物学的教学,放在能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突破,能否成功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能否有效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去认识。

(二)明确目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生物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学未知世界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要成为观察和描述生物及其相关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查阅书本或网络等获取已知信息,设计探究方案,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进行总结和交流等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适时指导和点拨,辅助学生完成探究。

(三)着眼应用,加强科学方法训练

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结合生物学科学发现简史的介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②开展简便易行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方法的演练;③练习探究活动的设计,尝试科学方法的运用;④结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实例,体会科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就找到了进行探究活动教学的金钥匙。

(四)抓住核心,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探究活动的教学一定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活动时,最初可先让学生依据现成的探究方案进行;而后可让学生针对给出的探究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和 实施探究方案;最后可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自行选定探究课题,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

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篇10

胡祥芳(安徽省铜陵县一中

安徽铜陵)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积极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而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也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能让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征更加突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学校,二者的整合,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师生多维互动与评价,为生物学教学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充分实现了生物学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学

整合 有效性

【正文】所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的课程整合,就是通过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它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在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提供生物学信息资源、改变教学行为,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结构、资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含内容包罗万象。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枯燥,而信息技术是拥有多样信息教育载体的计算机技术,它能够有效控制和处理一些文本、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融合、再现。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生物各种复杂生理变化的过程,可以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生物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连篇的生物学术语,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和领悟生命的现象和奥秘。那么用多媒体创设新奇的情境就是一种常用技巧。多媒体以动态、立体的观察效果,弥补教师枯燥无味的语言;以鲜明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变幻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通过“人机互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进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好奇心,我一开始就播放一段短片:有长颈鹿悠闲地啃着树叶、猎豹追捕羚羊、蛇吐着火红的舌„„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这样,学生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疑团的迫切愿望去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个短片,设置新奇的意境,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望探究的欲望,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1.2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突破重难点,促进理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视觉、听觉所形成的印象应该更深刻。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将生命活动的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兴奋的传导”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抽象、微观,专业名词多,教学难度较大。其中,对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教学,首先以示意图形式,分层次、选择性地介绍突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结构基础。然后通过动态演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方向传递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升华问题:为什么神经递质作用之后水解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犹如置身于微观世界,亲眼目睹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连续过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多媒体同其他教具一样,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虽然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优越性,但并不排斥常规教学媒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实物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适时讲解、评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教学内容,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技术与常规媒体有机整合,发挥多种教法的综合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1.3信息技术可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转变

信息技术具有隐蔽性这一特点,有助于学生将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例如,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遮遮掩掩的,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是羞于启口,有的干脆就不上了,而这些知识学生实际上是很渴望了解的。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男女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计程序,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就自身性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而自己又难于启口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查寻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充分证明了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中多年梦寐以求的分层教学,实现了真正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

1.4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人与人基本素质是相近的。不过每个人在后天的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他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而具备良好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与众不同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一味强调共性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学生发展的潜力,也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

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置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学习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一节,就可将达尔文、拉马克等内容的图片、文本等资料做成网页,让学生自主浏览网页,通过教师的指导让他们自己整理、编辑资料,这就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各展所长,各有收获。这种教学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灵活性大,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借助网络媒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按照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展现自己的特长,促进其个性的发展。2.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应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仅仅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去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应是一个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机结合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演示、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感悟,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而不少生物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仍是新瓶装旧酒。可以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相反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应用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同时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样与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更有效。2.2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应用多媒体教学,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只有使多媒体课件所载的生物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嵌合,才能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对于单纯反映科学事实的动画,不应哗众取宠掺杂过多的修饰,尊重内容本身就可以了。同时也不能盲目加快教学进程,增加课堂容量,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走马观花,左耳进,右耳处,如何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如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呢?

2.3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重视科学性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内容这个层面上,要登高望远,要对教学内容加以细化、提炼和完善。例如,在“细胞分裂”的教学中,教材只简略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设置了相应的图解,却没有介绍细胞分裂的详细过程;几个典型时期的定格不能体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和周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要明确细胞分裂过程中各个变化的表现形式、前后顺序,如何连续动态展示整个分裂过程?此外,教学课件要避免过于花俏,哗众取宠,要简洁、大方。本人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为吸引学生注意,我故意在一些课件分别加上动物图片、卡通人物之类的背景,但结果却画蛇添足,那些背景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出现本末倒置现象。所以,生物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设计教学课件,真正让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效率。2.4应注重学生参与

应用信息技术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会学知识,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在,社会发展了,科学技术进步了,教学手段也跟着与时俱进,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没有变。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同时,也要有生动地讲解,形象地描述,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构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都会通过与这些基本的教学活动的整合来实现。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提问较好的整合。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抛出问题,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归纳总结。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需要认识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O2是来源于H2O还是CO2?这个实验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中学生物实验室里无法开展,传统教学手段不容易讲清楚,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先创设这样的问题:通过化学知识我们知道,在物质变化中质量是守恒的,那么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O2是来源于H2O还是CO2?在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地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有的认为O2是来源于H2O,有的认为是来源于CO2,还有的认为O2既来源于H2O,又来源于CO2。我先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先提供了相应的动画,动态模拟鲁宾与卡门的实验过程,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也以多媒体形式表现,使学生在视听环境中观察、学习,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一步追问: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实验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证明了什么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在提问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从而顺利地理解、回答问题,印象也更深刻。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做到的,就算能做到,效果也不是很好,但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技术作为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与生物教学整合,不但加大了教学信息容量,深化了学科教学,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实现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慎用、善用多媒体,让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要学会正确地看待和使用它,不能拒之于千里之外。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它。我们需要的是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武装下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报告,《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上一篇:信息搜索教学设计下一篇:读《雷锋日记》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