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共7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选出音形义全对的一项()
A.触(cù)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样子)心里感到悲伤。凑(còu)合:将就。B.低眉顺(shùn)眼:形容心情惆怅的样子。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C.从(cōng)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D.情有可圆(yuán):在情理上说得过去。尴尬(gā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明白。()
(2)表示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3)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4)穷困愁苦而颓废、失意。()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句中“她”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句中“他”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句中“他”是作者________笔下的________。
4、用常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他的数学知识已达到大学课程。
(2)这次期中考试,他每门功课平均在90分以上。
(3)他的父亲享年83岁,仍然精神抖擞。
5、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在课外还阅读过其他名家的名篇吗?举一篇说说。
作家________________ 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口语交际。
张芾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程杜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 张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_______________。”随即将纸团拾起来„„
(1)程杜的话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芾该怎样说才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们学过的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
10、“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__________,“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说道”这个________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_________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对“我”的关心,“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_________而生;加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充分肯定了阿长之长。
11、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请你想像一下“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为什么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___________,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
15、在你的生活中,肯定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你运用掌握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手法,对其做简要的描写(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6、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17、用曲线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18、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去吧,里边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零点降生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是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急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满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的心太浮,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8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的20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8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愚蠢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开掘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21、从文中看,“母亲”明显具有① ② __________ 等两个方面的特点
22、“母亲怔住了”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所以说“愧疚不安的应该是我”。
24、有人说,上帝如果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他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从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书——《山海经》中感受到了长妈妈真挚的爱;朱自清先生从父亲平常的背影里感受到了父亲深切的爱;我们呢?我们也无时不沐浴在爱的光辉中!
爱,也许是母亲的的一句叮咛,也许是父亲的一次轻抚,也许是老师欣慰的微笑,也许是同学真诚的帮助„„
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
请你以“关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参考答案】
1、C
2、(1)莫名其妙(2)祸不单行(3)微不足道(4)穷困潦倒
3、(1)鲁迅 阿长(2)杨绛 老王 余秋雨 信客
4、(1)“课程”改为“水平”(2)“平均在90分以上”改为“平均超过90分”(3)去掉“享年”
5、仿句要求符合例句的格式,注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6、略
7、(1)你没有讲究公共卫生(意近即可)(2)谢谢你的提醒(合理即可)
8、使用汉字的规范化亟待加强
9、《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关心 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 神态 喜悦 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 果然都在内 爱 议论
11、答出惊喜、感激之类的意思即可
1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意近亦可)
1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14、她是怎么买到的 场面
15、略
16、探 穿 爬 攀 缩 父爱 老境颓唐
17、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18、感动得流泪 离别伤感的泪
19、(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希望早日知道儿子的平安);(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20、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21、①温柔、爱孩子;②很会教育孩子。
22、母亲被“我”蛮不讲理的说话给震住,说不出话来。23.因为母亲的谎言是善意的,是为了鼓励“我”,而“我”因不是零点出生的而和母亲顶撞,蛮不讲理地伤母亲的心,到现在才领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意思对即可)。24.观点明确,语言通顺。
2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2
1. 第2课《芦花荡》一文中的第54段写道:
“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这句话表达模糊不清。结合上下文来看, 意思是要写老头子的过于自尊自信和机智勇敢, 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 误将双重否定和反问两种句式糅合在了一起。不妨将原句改为:“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才是我的本事!”或:“我打他们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这样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2. 在第11课《中国石拱桥》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导读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专门有“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明确规定:“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单元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章的能力,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它们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对二者作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对散文诗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须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应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大家不妨抄下来,并牢记在心。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四、单元导读示例——《雪》
盼雪
张炜
【课前欣赏】
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竟然也有这样的谎言。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日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雪可以搽洗世界,所以你总是可以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唱歌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相信雪的下面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面,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青,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流失的时光和未曾留下痕迹的一串串脉音,一起涌到眼前、耳畔。
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和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下雪吧,下雪吧。
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大雪到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到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雪少雨,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的一层,一脚踩出泥地,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些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干手头的事情。
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根寻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即有一颗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块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下雪吧。
【赏析】
张炜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纯美精神家园的守望,而抵达一处精神的高地。《盼雪》可称其代表。随着一个又一个暖冬,雪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盼雪,是因为雪连着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姑娘的红围巾,老人的黑呢大衣,在雪地里该多么亮眼;雪还让人联想到雪雕、雪人、病房甚至生命。作家通过富于意味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大雪纷纷扬扬悄然曼舞,涤荡了世间一切丑恶污秽,同时也仿佛轻轻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人心因此变得透明纯净,世界因而有了澄澈洁白。这正是作家孜孜不倦追求寻觅的人生境界,也是审美者在他奇巧的文字中猛然惊醒的理想之梦。在作家笔端,雪是由表及里净化万物的圣洁精灵。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一些比喻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课文导读】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对本文亦应着力于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作者希望传递的丰富内涵。学习时可先结合背景资料和注释,轻声诵读文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背景资料】
《雪》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雪》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的飞雪,激发了战斗的豪情,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次年1月18日,散文诗《雪》诞生了。
【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一般来说,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又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更加便于抒发感情;从语言上看,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字词积累】
1. 读准下列生字字音。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朔方(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主旨提炼】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而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雪》按照作者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结构全文。作品结构精巧,经过作者的感情熔铸,显得辽远、深邃。
【写作技法】
1. 想象飞腾奇丽。
面对北国的翻飞大雪,作者的神思却飞越到江南的柔情故乡。在精细描绘江南雪野的静景之后,又舒展想象的翅膀:“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使整幅江南雪景画面有静有动,景中寄情。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冬日里幼童玩雪,以生动的笔触使这幅画面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第四段用一个“但是”,转入对北方大雪的讴歌。在实写动人雪景的同时,作者的想象与大雪一起飞腾,把那在阳光朗照之下,蓬勃奋飞、闪着灿烂光辉的大雪形容为“包藏火焰的大雾”,想象多么宏伟奇丽!最后由“孤独的雪”联想到“雨的精魂”,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映衬自然鲜明。
写江南雪景,却从暖国的雨开篇。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花的晶莹和雪野的斑斓,在相互映衬之中自然引出江南雪景。写幼童玩雪的欢悦,也是为了对这幅柔美的雪景图作进一步渲染。精心描绘江南雪景,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在鲜明的映衬与对比中突出北国大雪的壮观——那朔方奋飞、旋转、升腾的大雪,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高潮。
3. 语言丰富多彩。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宝珠山茶“血红”,单瓣梅花“白中隐青”,磬口蜡梅“深黄”,杂草“冷绿”,而蜜蜂们“忙碌地飞”“嗡嗡地闹”……这一切,精雕细琢,显出轻柔绚丽之美。再看北域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又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写意画,恣肆泼洒,尽展雄浑壮阔之美。其间穿插幼童玩雪的场景,刻绘雪罗汉的形状、色泽、神态等,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美妙传神。
4. 修辞生动精妙。
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形象地表现了江南雪的青春魅力和动人光泽。用“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朔方大雪,生动地描绘出雪被旋风卷着,映着日光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壮丽图景。孩子们在雪地里玩雪,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一般”,比喻贴切,形态逼真,富有儿童情趣。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用拟人手法化静止为灵动,带来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置身于朔方昂扬、奋发的雪景中,作者内心的革命豪情也在“旋转”“升腾”,所以在末尾两段反复咏叹,那是“雨的精魂”。雨虽然“死掉”了,可“雨的精魂”——雪,仍在自由活泼地飘洒纷飞。赞美之情奔泻于笔端,战斗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加之末段精妙、诗化的排比,使全文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真挚强烈。
【问题探究】
1. 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它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富于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写散文诗,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2.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为下文赞美朔方的雪作铺垫。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的目的是:雪罗汉形象的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连接朔雪之景的桥梁,它实现了作者感情的过渡和转折。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却很快消融。所以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相吻合。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的用意是:以江南的雪来对比衬托朔方的雪,借物抒情突出主题。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多么像一位豪情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5.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可以这样理解: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这里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比起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延伸阅读】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每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撼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激动的不是这种有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错,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摇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洁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翼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阅读提示】
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实结合,独具匠心。首先,“染绿的声音”这个题目就很美,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语言优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它更富于文采,也增强了感染力。同时采用了烘托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的神奇魅力,也写出了“我”对“染绿的声音”的不同感受。
【思考练习】
1.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巨大”一词来修饰“宁静”,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请在下边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全文以后,请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写指南】
1. 在浓绿的大森林中,本文作者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你也有在特定环境中听出染了颜色的声音的体验吧,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学习了本单元文章,你对散文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吧?让我们睁着审美的眼睛,带着炽热的情感,握着生花的妙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季节,题目是:我心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思考练习1.作者用这个句子描绘出山中充满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宁静,这样的宁静是尘嚣中所无法体会的,让人的心灵变得澄静,轻盈,是身心从未体会过的,对作者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2.(1)这个句子以鸟鸣反衬出大森林的虚静,也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而充满生机的意境。(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身心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受。3.①晨露滴落发出的轻柔凝重的声音;②由森林茁壮生长悟出的蓬勃的声音;③松涛咆哮发出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④由阳光变化下的森林悟出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4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我会拼,我还会规范地写词语。(8分)
yáng yì xùn chì fù gài zēng tiān()()()()zhú jiàn zhù zhái yǐn bì xuǎn zã
()()()()
二、我会读,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6分)
静谧(mì nì)崭新(zǎn zhǎn)召开(zhào zhāo)
洞穴(xuâ xuã)扒土(pā bā)兴奋(xing xìng)
三、我知道先比一比,再组词。(8分)
充()折()愉()代()
允()拆()偷()伐()
四、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狂风()()不 可()()()如()海()()而安 坐 卧 不()枉()心()
五、我会按要求先给第一笔行的词写反义词再给第二行的词写近义词。(6分)冷酷()
粗糙()喧闹()孤独()
善良()挖掘()
六、句子乐园。(3分)
1、住宅的所有的全部部分,都做完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被工人们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链接。(20分)
1.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大诗人在《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2.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百思不得其解,突然间有了解决的办法,这时我们通常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话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由()创作的,另一类是在人民群众口中流传,经人整理而成的,著名的有《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爬山虎的脚长在()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5.“胸有成竹”是一个成语故事,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在画竹子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我能用它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6.笑是很重要的,不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九月()初开放,十月()正上妆
8.()雨珠滚动在叶面上,()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
一、我会阅读《巨人的花园》两段话,并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喂!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人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凝视”的“凝”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能找到巨人明白了什么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在读时注意读出巨人_________________ 的语气。(2分)
3、我会照样子写词语。(写两个)(2分)火辣辣________、________
4、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仿佛在对巨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了这篇童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短文,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11分)
____________ 刚学会飞的小燕子在追捕蜻蜓的时候,惊跑了一只刚睡醒的小白兔。小燕子以为小白兔怕它,便在伙伴们面前夸耀自己。
一天,它又在伙伴面前夸耀自己吓跑小白兔的事,一只大野猫偷偷地向它走来。它的伙伴们发现了大野猫,便大声叫了起来:“ 快跑呀!当心大野猫吃了你。”小燕子轻蔑地看了伙伴们一眼__说_ 没出息的家伙__你们不知道连小白兔都怕我吗__ 大野猫绝不会比小白兔的本领大__ 我只要一瞪眼__ 大野猫就会吓跑的__ 你们等着瞧吧__
小燕子真的瞪眼向大野猫扑去„„
1、我读懂了短文,我会写出一个合适的题目。(1分)
2、我知道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4分)。
3、我也会用“只要„„就„„”造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燕子向大野猫扑去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小燕子的朋友,你会想什么办法救小燕子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25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5
(第四章)(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4·淮安中考)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光折射形成的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高楼外的玻璃幕墙很刺眼,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林间光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B。2.在隧道的地面白线和两边墙壁上,安装了一种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A.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B.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自行车的尾灯
D.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解析】选B。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反射。故选B。
3.(2015·龙口期中)“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 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月亮在水中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故选C。4.(2015·铜陵期末)去年暑假,小明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明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有经验的渔民应该用鱼叉瞄准看到鱼的下方位置,才能将鱼叉到;由此可知,A、C选项光的传播方向错误;B选项,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错误;只有D选项正确。故选D。5.如图为潍坊国际风筝会吉祥物——“绿色花蛇”,它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的像是图中的哪一个()
【解析】选C。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可知,“绿色花蛇”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C选项。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入容器中,在容器的底部O处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容器中慢慢加注清水直至加满的过程中,关于光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斑在O处固定不动 B.光斑从O处向P方向移动 C.光斑从O处向a方向移动
D.光斑向M方向移动,并能移动到M处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当向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左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图,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
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丙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丁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解析】选C。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是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只要木板表面在一条直线上,就说明木板是平整的;图丙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而不是光的反射;图丁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是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故选C。
8.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鞋子,试穿了一双鞋后,小明从鞋柜旁放在地上的小镜子中看到自己穿的鞋,很满意。图中,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小明要想看到镜中自己穿的鞋的像,必须使鞋反射向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射入人眼。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选项C中的镜面斜着朝下,反射光线是向下传播的,所以难以实现;而选项D中的平面镜朝上,如果鞋放在上面,只能看到鞋底,也不符合实际。对于选项A和B,通过作图观察,如图所示,图中M点是人眼的位置,N是鞋的位置,N′是鞋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很显然,当平面镜竖直放置时,人眼是无法看到鞋的像的,所以,平面镜斜向上放置时最符合实际情况。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6分)9.(2014·玉林中考)要使反射光线垂直于入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_;沙漠上空出现海市蜃楼属于光的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了入射角的概念和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的应用。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已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互相垂直,则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为90度,即反射角与入射角均为45度;沙漠上空出现的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答案:45° 折射
10.(2015·鹤壁鹤山区实验期中)某同学离平面镜4 m,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m,当他以1 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那么像向平面镜的移动速度是________m/s,这时平面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离平面镜4 m,则他的像离平面镜也是4 m,所以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8 m;他向平面镜靠近的速度和像向平面镜靠近的速度相等,也是1 m/s;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和人的大小始终相等,像的大小不变。答案:8 1 不变
11.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光射到桃花上时,发生了____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该反射______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因为光在桃花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在反射现象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漫反射 遵循
12.如图所示,平面镜PN与一支长15 cm的铅笔AB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之间相距20 cm,铅笔的像高为______cm;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方向转过 90°,此时铅笔尖A与其所成像A′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铅笔长15 cm,故它的像高为15 cm;铅笔绕B点逆时针方向转过90°,此时铅笔尖A距平面镜为15 cm+20 cm=35 cm,根据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铅笔尖所成像A′与镜面距离也为35 cm,所以铅笔尖A与其所成像A′间的距离为35 cm+35 cm=70 cm。答案:15 70 13.(2014·永州中考)小翠同学漫步在风光旖旎的雾江平湖湖畔,同时看到了水中的矫健雄鹰和欢快鱼群,她看到水中的雄鹰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水中的鱼群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水中的“雄鹰”是雄鹰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雄鹰”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因为鱼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答案:反射 折射
14.将红、绿、____________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__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解析】本题考查了色光的三原色和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因此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题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蓝 实像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15.(5分)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先将两条反射光线CA、DB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再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C、SD画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先过C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DB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答案:
或
16.(5分)挪威留坎镇被群山包围,难以获得阳光照射。工程师在位置A处安装平面镜,使广场中心B处被照亮。若太阳位于图中所在位置,请在A处添加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连接AB,即反射光线;然后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是法线;最后根据平面镜与法线垂直画出平面镜。答案: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17.(12分)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
(2)将入射光线E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F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3)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的相关知识。(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EO向法线靠近时,入射角变小,因此反射角也变小,故反射光线OF也靠近法线。
(3)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靠近(3)光路是可逆的
18.(12分)(2014·鞍山中考)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2)实验时,他应在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他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为证实上述有关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措施()A.保持A、B两支蜡烛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6
一、生字识记:
1、 绥( ) 靖( ) 阻( ) 遏( ) 锐( ) 不可( ) 当( )
2、 悠( ) 闲( ) 寒( ) 噤( ) 阴( ) 惨( ) 仄( ) 歪( ) 张皇( ) 失措( )
3、 拂( ) 晓( ) 瓦( ) 砾( ) 地( ) 窖( ) 鞠( ) 躬( ) 颤( ) 巍( ) 巍( )
4、 赃( ) 物( ) 箱( ) 箧( ) 荡( ) 然( ) 无存( )
5、 肃( ) 穆( ) 荒( ) 谬( )
6、 骇( ) 掳( ) 悚( ) 惶( ) 急( ) 疮( ) 疤( ) 诘( ) 问( ) 渴( ) 慕( ) 疏( ) 懒( ) 霹( ) 雳( )
7、 交( ) 卸( ) 奔( ) 丧( ) 狼( ) 藉( ) 簌( ) 簌( ) 赋( ) 闲( ) 颓( ) 唐( ) 琐( ) 屑( )
8、 凹( ) 凼( ) 尴( ) 尬( ) 烦( ) 躁( ) 大庭( ) 广( ) 众( )
9、 伛( ) 惶( ) 恐( ) 荒( ) 僻( ) 塌( ) 败( ) 取( ) 缔( ) 骷( ) 髅( ) 滞( ) 笨( ) 愧( ) 怍( )
10、 克( ) 扣( ) 接( ) 济( ) 唏( ) 嘘( ) 稀( ) 罕( ) 噩( ) 耗( ) 呵( ) 斥( ) 焦( ) 灼( ) 伎( ) 俩( ) 颠( ) 沛( ) 吊( ) 唁( ) 文( ) 绉( ) 绉( ) 长( ) 途( ) 跋( ) 涉( )
11、 推( ) 崇( ) 惟( ) 妙( ) 惟( ) 肖( ) 巧( ) 妙( ) 绝( ) 伦( )
12、 轩( ) 榭( ) 丘( ) 壑( ) 嶙( ) 峋( ) 重( ) 峦( ) 叠( ) 嶂( )
13、 磬( ) 鳌( ) 头 琉( ) 璃( ) 藻( ) 井( ) 蟠( ) 龙( )金( ) 銮( ) 殿( )
14、 帷( ) 幕( ) 缓( ) 冲( ) 伧( ) 俗( )
15、 萌( ) 发( ) 翩( ) 然( ) 孕( ) 育( ) 销( ) 声匿( ) 迹( ) 衰( ) 草( ) 连( ) 天( ) 风雪( ) 载( ) 途( )
16、 囊( ) 繁( ) 衍( ) 胚( ) 胎( ) 蟾( ) 蜍( ) 脊( ) 椎( ) 两( ) 栖( )
17、 遗( ) 骸( ) 褶( ) 皱( ) 劫( ) 难( ) 追( ) 溯( )
18、 藩( ) 篱( ) 归( ) 咎( ) 在( ) 劫( ) 难( ) 逃( ) 斑( ) 斓( ) 无动( ) 于( ) 衷( )
19、 吟( ) 咏( ) 绮( ) 丽 殷( ) 红
二、解词 (写在作业本上)
1. 锐不可当: 阻遏:不含: 2. 编算: 寒噤:仄歪: 张皇失措: 提防:
3. 精疲力竭: 肃穆: 4. 不可名状: 瞥见: 5. 憧憬: 荒谬: 6. 震悚: 惶急:
7. 狼籍: 簌簌: 蹒跚:颓唐: 踌躇:8. 尴尬: 9. 愧怍: 滞笨: 塌败:
10. 伎俩: 颠沛: 11.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推崇: 胜景:13. 标本: 嶙峋: 雷同:
14. 玲珑: 矫健: 迥然不同:井然有序: 掩映:15. 伧俗: 休憩: 16.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载途:17 .繁衍: 濒临: 相安无事:18 .劫难: 追溯: 遗骸:19.扼制: 斑斓: 劫掠:20.束手无策:
三、文学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10.《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等。
11.《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2、《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3、《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的思想家、教育家。
14、.《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15、《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6、《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17、《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
18、《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9、《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20、《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篇7
2班级姓名
[本周知识要点]
1.学习《蜡烛》,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特色鲜明美的语言。
[基础巩固]
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拂晓()地窖()瓦砾()腋下()迫击炮().....
jū gōng()()颤wēi wēi()()烧zhuó()桥头bǎo()pú fú()
②眼花liáo()乱zāng()物给予()琉璃()珐琅()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影。
④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qiâ()。
二、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烁()踹()嶂()
蜡()僚()戮()
三、填空。
1.《蜡烛》的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写的。他著有闻名于世的《》、《
四、阅读《蜡烛》一文第28自然段“做好了坟堆后”至文章结尾,完成下列问题。
1.选文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蜡烛来历做补充说明呢?
答:
2.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对黑色围巾的反复摹写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答:-1-砾()揣()障()腊()缭()戳()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请说说理由。
(1)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
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2)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耶夫的坟头。
答:
4.文中的烛光象征着什么?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
五、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3.在讲述园中之物时,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进行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分析“
请您想像有......那就是这座名园。”)
答:
4.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答: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位母亲创造的奇迹
①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
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答:答:答:
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他两
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
呼吸默然地观望。
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
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
街坊邻居没人理解他,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
送到孤儿院或者把孩子扔掉。
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
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
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常叫他小“纳粹
”,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
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
怒的邻居们的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祈求邻居们说:“给他点爱吧,他也会是
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和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
年来一直有一个小小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会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
刻是多么神圣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容易,他
多想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
11“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在念自己的名字,他沉重地移动步子,沮丧地向台上○
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
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
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2“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毕业1○
发言。
13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
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
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1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
处即可):、、、。
1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13.阅读第⑧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在文中用划出)
(2)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在文中用划出)
14.第12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么?(2分)
答:
15.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
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
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4分)
答:艾娜心理:
理由:
(二)作文练习
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但我们却往往忽略和平生活带来的幸
福。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往往忽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一切,然而一
旦失去了之后,才会感到它的可贵。请你以“为题,写一篇不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推荐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06-08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06-2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08-2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提高测试卷09-0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10-0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08-2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词语08-1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名句默写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