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2024-10-14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共12篇)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1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画人物

作者:周丽 时间:2012-11-07 19:56:05 设计意图: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人物”永远是创作画的主题,特别是自己身边人,如父亲、母亲、小朋友等。他们想画各种各样的人,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动态,以表达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他们画的人却又总是“千篇一律”:圆圆的脑袋,直直的身体,木棍似的手脚„„显然,缺少一定的“画人”的技能,已阻碍了他们的发现和表达:以最新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态小人物》中,好多孩子邀请身边小朋友——“模特儿”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但是他们不知如何表现出这些动态,好多孩子向老师“求救”:老师,这个弯下身体的喜羊羊怎么画?,老师,这个小人儿怎么画?

老师,我不会„„孩子们不甘于画那“千篇一律”式的小人,却又不知如何下笔画出那形态各异的动态人物。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让他们初步掌握一些画人的技巧,学习一些写生的知识,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需、所知、所感。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采用动态线条辅助的方法进行动态人物的写生,初步学习“整体——局部——整体”的写生方法。

2、能够细致观察,掌握“写生”的含义,避免简笔人物的模式画法。

3、能够为画面进行想象添画、完善画面。

4、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活动重点和难点:

学生能对人物姿势动态线条的勾画,并对画好的动态线进行补充。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活动环节与内容:

1、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幼儿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2、教师:今天老师就请动态线帮忙来和大家一起玩画人的游戏,谁愿意做我的“模特儿”出示一人物写生的范画(画中的人物身体用一条动态线表示),引导幼儿评价出发幼儿学习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画身体动作的方法。

(a)(b)(c)

图1.画人物过程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如图1(a)所示。

老师用一条线表示身体了,那这个人的身体动作是怎么样的?我们来学一学。

谁来帮忙把身体添画好?要让身体的动作跟这条线一样!

请一名幼儿上台添画身体轮廓,如图1(b)所示。

现在我们一块来欣赏xxx小朋友的画,看她画的怎么样?如图1(c)所示。

老师:身体动态画得很好,你是怎么根据这条线画出身体动态的?(把这条线当作身体动态,沿着它画出轮廓。这个方法真不错,我们给这条表示动态的线取个名字吧!)这条表示动态的线叫做“动态线”。教师讲解示范:

1、整体动态的刻画:首先,我们来画他的头、脖子,然后画出身体动态线,沿着动态线画出身体线条,最后画出腿、脚,手。(用铅笔画)

强调两腿的画法,引导幼儿观察,避免腿部分开的“模式”画法,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写生。

2、局部细致的刻画:接下来我们该画什么了?

我们要把衣服裤子的样式、花纹等仔细地画出来,可以直接用水彩笔画。

引导幼儿不必拘泥与原来的身体动态形状。

3、整体画面的修饰:最后,我们要把画面上的线条整理一下。把不需要的铅笔线条擦去,需要的用水彩笔描画出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照着一个人把他画下来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写生。除了写生人,我们还可以写生什么呢 ? 引导幼儿添画:现在我们的这个人已经画好了,咦,他可能在做什么呢?他会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呢?

3、布置幼儿作业,教师辅导。

1、今天,我们就用写生的方法来画人,注意要表现出人物的动态,然后进行细致的刻画,画出衣服裤子花纹等,最后为这张画进行添画,使画面更加漂亮。

2、请一位幼儿做“模特儿”,其他幼儿进行写生。

4、作品展评。

师生共同欣赏、评论。结束语:

教师在选材上非常接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一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费旧物品,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让幼儿主动学习。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领着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一步步的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问题的提出,就是幼儿将要实践的主题。使幼儿逐步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义。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孩子的需求,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启发、引领幼儿在困惑时如何走出来,随时抓住幼儿迸发的创造性火花,加以引导、启发,懂得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启示,最后让幼儿自己得出结果。让幼儿获得一种成功感。在师幼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能通过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做到对幼儿实施有意义的关注。每一次关注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形式上的。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么样?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进行再创造。教师的适当启示使师幼互动变成有来有往的有效性互动,使互动中幼儿的反应成为有价值的反应。另外,教师在活动时,不是死背教案,教学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化,能根据孩子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2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引入恰好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了借鉴,有学者指出,“瑞吉欧方案课程可以说是幼儿园课程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有机结合的典范”。[1]幼儿园的课程生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的过程”[2],重在强调生成。因此,作者从瑞吉欧方案教学入手,梳理其在课程生成方面的运行机制及生成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与特点

1.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运行机制蕴含于瑞吉欧方案实施的阶段中。瑞吉欧方案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方案准备阶段或称起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回顾儿童现有的知识和兴趣,确定儿童的兴趣所在。教师鼓励儿童采用语言或动作表达、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共享一些经历和回忆,并根据儿童所共享的信息和经历来确定儿童的兴趣,进而与儿童一起确定所要进行的主题。这个过程也是主题探索的过程和主题网络编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方案实施阶段或称发展阶段。确定了活动主题后,方案便可以展开实施。该阶段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新的经验和研究机会,使其获取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儿童在进入主题后根据其关注的不同方面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探寻事实的真相等,同时对客观的环境加以有目的的改造。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好详细和客观的过程记录,并鼓励幼儿自己记录所获得的信息。幼儿可以通过谈论、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回忆并记录,以便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三是总结方案活动阶段或称方案评价阶段。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多样化表达所展现出的作品,这时教师和幼儿可以对方案进行总结,对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工作。该阶段是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与见证,更重要的是一个信息分享和展示的过程,并且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延伸出新的主题。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幼儿,而幼儿也对已经完成的方案活动进行了回顾,强化了幼儿的经验和技能。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与方案进行前后的状态进行对照。

从以上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课程生成的运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家长、教师、儿童或相关的主体都可以参与进来,而相关的可用资源也可以吸纳进来。第二,生成过程是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螺旋式的过程。第三,课程的运行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点进行探究的过程,注重以探究为取向,课程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恒定的。

2.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特点

(1)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是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完美的课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课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的新事物’”。[3]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课程生成的计划性,更多的是倾向于对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原理以及教师判断儿童兴趣点的判断依据,随机性则倾向于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及时引导、修改、补充和调整。

(2)生成与预设不可分割,互为因果。不以预设,无以生成。通过对方案的前一阶段的总结和评估,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幼儿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水平来预设新的课程,而在新的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课程。这样“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反复、互为前提的过程。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对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启示

1. 课程生成的来源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事物、现象等。二是儿童的兴趣、问题,也可以是儿童的想法。三是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特定的关键期和发展特点,就会产生不同任务,而不同任务从不同的维度划分有不同的需求。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五是教师所注意到的儿童的意外事件。六是社会、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要对幼儿的游戏或活动做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而且还要重视环境对幼儿教育的相互作用。

2. 课程生成的原则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兴趣原则。兴趣原则是课程生成的第一原则。课程生成的第一步是获得儿童的兴趣点,明确儿童的兴趣所在,才能进一步探寻其兴趣背后的原因,并结合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二是探究原则。瑞吉欧方案教学主题及其主题网络的编制过程,甚至整个方案实施和实施后的评析都是儿童不断探究和求真的过程,因此,探究原则是始终贯穿幼儿课程生成的一项原则。三是平等协商原则。课程生成是师生在活动中以平等互动的对话形成的,并且是在互动对话基础上的平等协商。课程生成并不是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而是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来组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助的。

3. 课程生成的策略

(1)教师应树立课程生成意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的“生成课程的意识淡薄,表现在过分拘泥于教学目标,缺乏随机生成的课程意识”。[4]课程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高课程生成意识才能使教育活动进行得顺利、高效,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更优化。因此,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在幼儿园课程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时时树立课程生成意识。

(2)结合文化来生成。“课程来源于文化,如何定位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则构成了课程探究中的轴心原则。”[5]这证明了课程生成是建立在文化与个体经验上的衍生物。没有了文化和个体经验这个根,课程就无法称之为课程,从这一点上来讲,课程具有文化性。

(3)注重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上生成。没有一个儿童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课程的生成,没有哪一个课程方案是凭空出现的,它都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上的,并且无法脱离儿童的兴趣。教师如果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事物时,要大胆地打破原有计划,调整原有的教育内容。

(4)生成离不开记录。记录在瑞吉欧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是评估工具,同时也是方案活动生成的源泉。“记录关注构成理解的元素———观点、理论、假说、感情、实验、演绎、因果、想象、直觉、执行情况,以及经验、技术、知识和洞察力之间的关系,在试图知道某事时的认知过程。瑞吉欧的记录里随处可见这些元素,在记录中,我们看到记录、展现儿童的动作和互动可以揭示观点的起源,而且在与团体成员共享时,可以导致新的观点、问题和发现。”[6]因此,记录与生成互为循环。

(5)生成是发展着的课程。幼儿课程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兴趣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生成的变化性、灵活性、发展性。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不可能一直停留于一件事物上,随着注意力和兴趣的不断转移,幼儿课程的生成方向和内容也随着转移。并且,“知识既非来源于主体,也非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是活动的过程”。[7]在方案活动中,儿童正是在与人、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推动方案活动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展着的方案,促进了新的教学方案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8).

[2]吴荔红.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其处理[J].教育评论,2003(4).

[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夏如波.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幼儿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案设计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学;情景教学;情境创设;效率方法

一、幼儿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儿童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阶段的幼儿期或者是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特征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注意方面,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是,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的对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对于唤起注意的作用。

在感知方面,依然是缺乏对于事物的观察兴趣和耐心。然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调动观察的兴趣,引起有意注意,达到感知的目的。

在记忆方面,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有兴趣的事情和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因是形象材料生动具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和他们好奇的心理参加识记,提高了识记效果。

在思维方面,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并且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必须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设具体的、直观的环境,加快过渡,提高思维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落实指导纲要,就要充分注意幼儿学习的认知特点,要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引起他们充分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感知的兴趣,强化记忆,促进思维的过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幼儿教育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二、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通过模仿一些真实的情境或者营造合适的氛围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育的历程中,幼儿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决定了孩子未来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情景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其具有诸多的优点。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处在开始发育的阶段,对于学习也是处在逐步接受的一个过程中,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经常性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完全吸收。

情景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趣味教学法,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准备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道具、游戏等。在课堂上,以具体实践的形式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把所要讲的知识通过行动予以表达出来,让孩子们间接地加以吸收。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抱有积极快乐的态度,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主要涉及到专业的知识水平、语言上的组织能力以及肢体上的协调能力等等。在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来刺激孩子们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自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给予适当地点评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明确自身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能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样更容易使幼儿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幼儿情景教学方案设计

1.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引导幼儿去做,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为了给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直观情境,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入活动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把教室布置成特定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对话,为幼儿提供一个融教育于情景中的多元化语言环境。然后,利用这个仿真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在模仿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语言实践情境时,可让幼儿表现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所说的话,引导幼儿主动发展、主动学习。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他们会自觉模仿,积极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的各种故事都搬上讲台。学生讲完后,教师要予以简练、恰切的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或者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2.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实物演示情境是以实物为中心,设置一个整体背景,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头脑中,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并进行思考的过程,即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能给学生以直观刺激,在仿编时,我对活动室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布景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室内寻找相关物品,在逼真的情境中自编自演。同时,通过看图例进行仿编,展示教材中的实物,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还可让幼儿根据各自的书包、文具盒和口袋里的物品进行互相提问猜测,这样既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句子。要让幼儿充满自信地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就应多鼓励幼儿,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也要对幼儿进行赞美,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只要幼儿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给他们戴上小红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思考,给幼儿留下质疑空间,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从幼儿自身实际出发,创设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让学生活跃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应经常创设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在辩论过程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问题情境必须创设在生活与教材的连接处,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效果很好。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幼儿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中尽情想象、表达他们编出来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悬念式情境中,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敏芳.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思考[J].幼儿教学研究,2011(5):38-41.

[2]崔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学子月刊,2015(11):89.

[3]徐晓青.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研究[J].俪人:教师,2015(1):23.

[4]陆丽萍.巧用多媒体提高幼教语言教学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2013(01):131.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4

单位:豆沙镇石门幼儿园 教师: 刘兴艳

班次:大班

活动名称 《旧光碟真好玩》

指导教师 代举琴

设计意图

幼儿经常在家或幼儿园里观看光碟,光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为了能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费旧物的利用价值,并提供观察和探索的空间,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便围绕光碟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旧光碟带来的乐趣;培养爱动脑、爱实践的好习惯。

2、能发现旧光碟的多种玩法并大胆尝试;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交往能力;能与伙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活动重点 能发现旧光碟的多种玩法并大胆实践。活动难点 能与伙伴合作探索旧光碟的玩法。活动准备 许多旧光碟分放在六个小筐中

活动流程 问题引发兴趣—自由探索玩法—合作探索玩法—延伸活动—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与内容(包括师幼互动)

一、出示光碟,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许多被划坏的旧光碟,想请你们玩一玩,你想怎样玩呢?

二、自由探索玩法

1、个别尝试

师:谁能来试试你的玩法?谁有不一样的玩法?(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师:你的玩法真好玩!旧光碟的玩法多不多?

2、幼儿自由探索实践

师:还可以怎样玩呢?大家都来玩一玩,看看谁的玩法多!(教师观察,幼儿遇阻或出现问题是参与或提示,鼓励幼儿探索多种玩法,利用幼儿的玩法进行互相启发,激发幼儿多思考多创造,并留意合作的幼儿。)

3、交流演示

师:你玩了几种玩法?谁来演示你的玩法?(教师请想法多样,玩法奇特的幼儿做教多的讲解和演示,激发幼儿大胆创造玩法。)

三、合作探索玩法

1、合作演示,激发兴趣

师:刚才有谁和伙伴一起玩了?你们是怎样玩的?谁来演示一下?(如之前没有合作玩的幼儿,则教师找一幼儿合作演示,激发幼儿合作游戏的欲望。)他和伙伴合作玩的好吗?你想和伙伴怎样玩呢?

2、幼儿合作探索玩法

师:请你和伙伴一起去玩一玩,看看还有哪些新玩法好吗?快去和伙伴商量新玩法吧,然后一起玩一玩。(教师观察幼儿,适当帮助没有伙伴的幼儿,给游戏受阻的幼儿以帮助和启发;激发幼儿创造玩法,利用“典型”玩法帮助幼儿相互启发。)

3、交流演示

师:谁来讲一讲,你和伙伴是怎样玩的?(教师对幼儿的交往和玩法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大胆交往,大胆创造玩法。)

四、延伸

师:小朋友能用旧光碟玩出这么多好玩的游戏,真实太棒了!那么,旧光碟还能用来做什么呢?它可以被回收利用吗?请你去研究一下好吗?(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1、教师在选材上非常接近幼儿生活实际。旧光碟是随处可见的东西,很容易接触到,教师一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费旧物品,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让幼儿主动学习。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领着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一步步的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问题的提出,就是幼儿将要实践的主题,光碟的玩法从最初的单一的一个人玩到最后多样的大家合作玩,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幼儿逐步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义。

3、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孩子的需求,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启发、引领幼儿在困惑时如何走出来,随时抓住幼儿迸发的创造性火花,加以引导、启发,懂得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启示,最后让幼儿自己得出结果。让幼儿获得一种成功感。

4、在师幼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能通过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做到对幼儿实施有意义的关注。每一次关注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形式上的。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么样?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进行再创造。教师的适当启示使师幼互动变成有来有往的有效性互动,使互动中幼儿的反应成为有价值的反应。

5、另外,教师在活动时,不是死背教案,教学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化,能根据孩子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建议:教师参与个别幼儿活动要适当,不能由始至终,还要注重观注其他幼儿,发现她们的困惑或者是新的玩法等。

五、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光盘的用法:

废旧光盘手工制作挂钟 1 .取废旧光盘一张,在一面贴上一层黄色即时贴,再用蓝色即时贴剪出心形和星形的钟点标志,从光盘边缘按钟表常规顺序排列贴好,即成表盘。.将表盘用双面胶贴在废旧挂历装饰板的中间位置,并从中间穿一孔备用。用黄色即时贴剪细边装饰挂历板的三条边,用白色即时贴剪若干小星星贴在挂历装饰板周围。.用包装纸折成若干立体幸运星,用毛线串在废旧挂历装饰板的底边上。4 .最后将钟表芯连同表针一起安装在表盘中间,在后面装上电池,挂于墙上,一个会走动的挂钟就完成了。

点评:我们常会在一些音乐爱好者的家中看到墙上贴有黑唱片,简单又不失时尚品位。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利用废旧光盘制作一些既实用又美观的家居用品。

旧光碟制作陀螺玩具 制作材料:旧光盘、颜料、画笔、磨砂纸、弹子、热胶、刷子

制作方法:

把生活中废弃的光盘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制作出一个漂亮、有趣的陀螺给小朋友玩,这是不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点子,它的制作方法并不难,下面就一起来DIY吧!

1、用磨砂纸将光盘上面的图案磨擦掉。

2、在上面涂上一层白色的颜料。

3、之后用刷子再涂上一层鲜艳的颜色。

4、最后用热胶把弹子插入光盘中间的小孔,这样就可以了!

六、活动反思:

1、教师在选材上非常接近幼儿生活实际。旧光碟是随处可见的东西,很容易接触到,教师一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费旧物品,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让幼儿主动学习。教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领着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一步步的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问题的提出,就是幼儿将要实践的主题,光碟的玩法从最初的单一的一个人玩到最后多样的大家合作玩,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幼儿逐步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义。

3、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孩子的需求,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启发、引领幼儿在困惑时如何走出来,随时抓

4、在师幼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能通过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做到对幼儿实施有意义的关注。每一次关注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形式上的。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么样?教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进行再创造。教师的适当启示使师幼互动变成有来有往的有效性互动,使互动中幼儿的反应成为有价值的反应。

5、另外,教师在活动时,不是死背教案,教学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化,能根据孩子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

幼儿园教学展示活动方案 篇5

1、学习照片写生,表现运动员的竞赛场面。

2、能大胆作画,提高自信心。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水上运动项目照片。

2、作画工具:铅笔,彩色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1、展示图片

----运动会上真热闹,有哪些运动项目呢?哪些属于水上运动项目呢?

2、了解水上运动项目的名称。

二、提出要求

1、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运动员在竞赛的时候,表情、动作有什么特点?鼓励幼儿模仿运动员的动作和神情。

2、构图的方法

----仔细观察照片,看一眼画一笔,把人物的神情和动作表现出来。

3、用“躲”的方法画水波和浪花。

三、交流分享

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篇6

粉红盒学具——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学具类型:

粉红盒

辅助材料:

1.儿歌《开火车》

2.相关课件

3.火车底卡、火车头饰、粉色蓝色纸张若干、

4.贴贴纸

一、目标设计

主要目标:

通过用学具块按规律摆放的操作活动,让全班90%以上的幼儿能在4分钟能观察出本教案一个挂图学具块颜色排列的规律,并将空白处用适当的学具块补充完整,培养幼儿归纳推理的能力。

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活动过程

二、导入方法

教师情景引入,引导活动定向

指导语:“农民伯伯正在果园里辛勤工作,汗水淋湿了他的衣服。我们可以帮农民伯伯做些什么呢?不如我们一起来制作汗巾送给农民伯伯吧!”

分别出示挂图1~3,让幼儿为农民伯伯制作3中不同汗巾。

小结评价

三、展开方法

(一)给火车加车厢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活动定向

教师出示挂图1,指导语:“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农民伯伯打算用小火车来运水果,他一节车厢放一种水果,可是…还有两种水果没有车厢放,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讨论后,教师继续说:“对了,可以帮火车再添上两节车厢。车厢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请你用前面两行的学具块,在桌面的底卡上摆出这列火车,并补上后面两节车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幼儿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取出一粉红底色一绿底色的两个学具块(只要底色正确就可以,画面图案没有要求),排在自己拼摆的“火车”的后面。

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幼儿进行启发。

3.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幼儿自我检查验证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让幼儿对照检查。

4.讨论总结操作方法,多角度积极评价

教师评价幼儿:“这列火车车厢颜色的排列规律是一节粉红色,一节绿色,一节粉红色,一节绿色,所以后面加上两个车厢也一个是一个粉红色一个绿色的。”

(二)给火车车厢填色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活动定向

教师出示挂图2,指导语:“农民伯伯又开来一辆小火车,一节车厢放一箱苹果,可是…其中有两节车厢坏掉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想一想,应该补上什么颜色的车厢?请你用后面两行学具块,在桌面上摆出这列火车,并把车厢颜色补上。”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幼儿动手操作,在桌面上摆出底色规律为蓝—蓝—黄—黄—蓝—蓝—黄—黄的共8块学具块的火车。

3.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幼儿自我检查验证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让幼儿对照检查。

4.讨论总结操作方法,多角度积极评价

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指导语:“小朋友真聪明,火车摆得又快又好!”

教师小结,向幼儿分析挂图2的学具块颜色排列规律。

(三)给火车车厢填色,相同步骤操作

依据上述步骤和指导语,教师出示挂图3,让幼儿完成排列火车的操作。

四、结束方法

游戏:设计彩色小火车

指导语:“聪明的小朋友,火车摆得又快又好!现在请小朋友们用白色和橘黄色两种颜色,自己给农民伯伯设计一列火车,请你从学具盒拿出8块学具块来设计你的这辆火车,注意颜色排列要有规律!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摆出最漂亮的火车。”

幼儿用白底色和橘黄底色的学具块在桌面上排出一列有颜色规律的“火车”。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7

(一) 渲染法

教师设计、布置一个情境把幼儿带入歌曲的意境中, 幼儿从一进教室开始就已进入了歌曲之中。如《小麻雀》, 幼儿进入教室前, 教师用课件创设郊外的美丽景色, 幼儿立刻被吸引了。接着教师扮演麻雀妈妈, 全体幼儿参与扮演活动, 师幼共同“到郊外去玩儿”。最后是幼儿在“郊外”自由结伴又唱又跳, 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二) 游戏法

教师可以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曲的歌词、旋律、风格、音乐形象等。如《去郊游》, 教师设计随歌曲的伴奏音乐跳一跳——“和新伙伴在草地上玩一玩、跳一跳”。这既是在学习歌词, 又是在进行节奏的训练, 同时也熟悉记忆了歌曲的旋律。

(三) 扮演法

对于音乐形象鲜明的歌曲, 教师可以采用扮演法。

1. 两种形象对比扮演

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分别扮演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如《青蛙唱歌》, 教师扮演青蛙妈妈, 幼儿扮演小青蛙, 双方进行对唱;之后, 由幼儿分别再扮演两种形象进行对唱。

2. 多种形象扮演

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 通过扮演歌曲中的角色来熟悉歌词、旋律, 进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参与欲望和合作能力。

(四) 故事法

教师尝试把歌曲编成一个故事, 把重点、难点都放入故事中, 让幼儿在听故事时就把难点解决了。如:《谁在唱歌》, 教师调动幼儿模仿三种鸟的叫声, 不同音高, 抓住歌曲调式的主和旋, 进而达到训练音准及发声的目的。

(五) 舞蹈法

教师根据歌曲的特点, 可以自行设计舞蹈组合, 用舞蹈形象地表现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优美的、教育性很强的歌曲。教师用舞蹈形象地表现小乌鸦不吵闹、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照顾妈妈的情景。表演中教师边唱边跳, 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 产生了要表演小乌鸦, 要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渗透双基

音乐“双基”是幼儿学唱歌曲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它以幼儿获得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表演能力为宗旨, 是幼儿实现音乐审美体验价值和音乐文化传承价值的基础, 更是幼儿终身学习和喜爱歌唱的重要保证。

(一) 呼吸训练

幼儿学习歌唱的正确呼吸时, 主要做到不耸肩、不抬头, 自然歌唱。刚开始, 教师告诉幼儿要注意呼吸, 好像在给幼儿讲故事似的。因为幼儿理解能力有限, 过分强调不但收不到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幼儿还会因此紧张起来, 本来不明显的抬头和耸肩的幼儿变得更加明显了。那么这时教师的正确呼吸方法的示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先让幼儿看教师如何用嘴轻轻地吸气, 然后慢慢地呼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幼儿基本上能做到自然地进行呼吸。

(二) 吐字咬字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动作、游戏, 通过儿歌的学习加强对幼儿咬字吐字能力的培养。如:《数高楼》《唱唱跳跳》等, 在教幼儿唱歌时, 把歌词中较难发的字抽出来, 训练幼儿清晰地吐字咬字, 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歌唱能力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 发声训练

要求幼儿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应引导幼儿轻声唱歌, 多唱高音及音阶下行练习。刚开始训练时, 幼儿唱歌总是断断续续的, 当教师再提醒轻轻唱歌时, 经常就没有了声音, 轻不下来。这时, 教师应让幼儿多唱发声曲, 如《老师你好》《我爱我的小动物》《小鸡在哪里?》等。在练习过程中, 先唱出高音, 再往下唱音阶,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大部分幼儿基本都能掌握。

(四) 节奏训练

体验、感知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如《金孔雀》, 我让幼儿边听歌曲的伴奏音乐边读儿歌, 伴随拍手、拍腿、跺脚、舒展手臂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巩固节奏, 进而达到记忆歌曲旋律的目的。

(五) 舞蹈训练

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幼儿学习歌唱最自然的方式, 因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作表演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歌曲活动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 用此来表达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如《鸟儿的聚会》, 在课前的音乐律动中, 我设计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小鸟展翅高飞、河边戏水、梳理羽毛等三个动作, 既达到了让幼儿很快进入歌曲情境的目的, 又丰富了幼儿的舞蹈语汇,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幼儿表现得轻松随意, 表演的兴致极高, 乐此不疲。

(六) 技巧训练

幼儿缺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因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小麻雀》, 教师设计让幼儿按自己的角色仿编歌词进行演唱;创设情境引出小花猫、小花狗, 进一步仿编歌词, 让幼儿体会歌曲由四三拍过渡到四二拍所产生的情绪、节奏的变化。

三、整合活动

(一) 歌画合璧, 开拓视野

黑格尔说:“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绘画可以超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音乐绘画可以相辅相成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把幼儿对歌曲的感受与联想借助生花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 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和想象力。如《我是大海, 你是小溪》, 这首歌曲富有歌唱性, 很有诗意。但对幼儿来说, 理解大海的“汹涌澎湃”和小溪的“柔和舒展”两种歌曲形象有一定的难度。这时,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听范唱画旋律图的方法来理解——把“汹涌澎湃”画成一群大鱼, 把“柔和舒展”画成飘动的水草, 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都变成看得见、有内容的画面。教师的简笔画帮助幼儿更充分地理解了歌曲内涵, 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而且能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 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 歌语合璧, 把声音变成音乐

在感受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每个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在自己原有的程度进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如:在学习歌曲《说胡话》后,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歌曲的旋律, 仿编歌词。有的幼儿编出:“你把手套穿在辫子上吗?”有的幼儿编得更滑稽, 充满童趣:“你把眼镜戴在屁股上吗?”在仿编过程中, 幼儿学唱的兴致更高, 他们一个个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 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仿编能力。

(三) 歌体合璧, 动作充满节奏

歌曲的融入关键是自然、贴切和体育相辅相成。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运动量的大小, 让幼儿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活动、锻炼。如:《小红帽》,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坐在羊角球上围成一圈, 身体在球上有节奏地上下颤动。一个幼儿在圈外扮狼, 游戏最后这个幼儿去抓圈上的幼儿, 幼儿飞快地跳跃起来, 运动量和情绪再次达到一个高峰。

(四) 歌曲与主题活动合璧, 关注兴趣需要

歌曲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不是预设的, 带有偶发性, 是根据当前歌曲教学活动中突然涌现出来的信息形成的主题活动。如《下雪了》的动作表演, 教师的预设活动是启发幼儿想象并表现雪花飞舞的动作, 歌曲结束时做雪花落地的舞姿造型, 结果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木偶式的动作, 以表现雪花断断续续融化成水的过程。与此同时, 在雪融成水的意境里, 一个新的主题活动雏形“小水滴的旅行”也孕育而成。

摘要:幼儿园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 并引导幼儿用心、用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 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 也给每个幼儿带来欢乐和愉快。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从幼儿学的角度去考虑, 注重怎样让他们更好地学, 学得轻松愉快, 并学有所得。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方案设计 课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3-01

每年的暑假邵阳师范学校都会迎来特殊的学习群体,她们是来自邵阳全市各个乡镇的在岗幼儿园老师。这次农村幼儿园教师转岗培训,开设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这节课,课时120分钟。这是一堂集幼儿音乐教学,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活动设计的综合课。尽管我们音乐组接到课题后多次开会研讨,并各按研讨方案围绕幼儿音乐教育最常见的歌唱活动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进行了仔细的备课与教学,课后对其总结思考感觉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和学习。

1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首先在课堂里我与同学们学习给出的优秀音乐活动课设计方案后,我们试着总结了案例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1)情境设计符合教学主题;(2)技能训练放在活动中;(3)教学进行有层次;(4)活动设计具有完整性。

课堂里同学们大体能感受到优秀案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能就其中设计的某个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在运用文字归纳总结上遇到了问题,而我认为之所以学习优秀的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指导以后的工作,把它收录成文字以点到面的学习才能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后面的自主设计音乐活动环节,有着与优秀案例相类似的教学主题,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引用优秀案例中的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此,在课堂上就情境设计发散思维,以便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快速的融入其中,从体验入手,有声音,有图片,有互动,有内在感知等,但不论那种情境设计都应与设计主题相呼应。在之后的情境设计中学生的设计就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元素,有的是一副画,有的是一个故事,有的是音像资料,还有小游戏等。情境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并辐射到其它的设计环节里。

2 指引学生编写活动方案

在课堂里第二项大的教学就是给出新的幼儿音乐活动教材,编写音乐活动方案。很多优秀的案例确实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但是运用时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调整,因为学生、教师、教学条件,各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运用时也不能一成不变。同时,教师在运用教案范例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对教案范例中的不当或不适用之出给以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丰富、完整和科学。

对此我指导学生运用代入式编写活动方案,首先我们借鉴优秀活动案例的模本,定下活动方案的书写模块:(1)活动目标;(2)活动准备;(3)活动过程;(4)活动延伸。然后依据模本的框架仔细分析活动教案充实内容,最后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活动思路依次代入其中。在这个过程里,学员们积极发言,各种平时出现过在她们身边的活动都出现了,但更需要把这些活动进行改良或重塑让它们与音乐联系起来。在活动中能体现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她们带进优美的音乐感受中以达到音乐活动的旨意。在抓住幼儿音乐活动的中心旨意的前提下结合活动方案让学生们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方案。

3 完善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操

这堂课的最后环节是把已经设计好的音乐活动方案模拟试教出来。在座的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对于活动试教还是有些经验,主动上台来试教的老师综合素质都还不错,下面的学员配合的也很好。这个环节问题大都出在了兼顾的面太多,组织的活动没有连接性与整体性。例如有位学员在音乐打击活动一课设计中,她共进行了包括有贴图认识音高的活动设计,有演奏打击乐认识打击乐器活动设计,还有欣赏演奏打击乐活动设计。每项活动她都设计的不错,但是一堂课究竟多少个活动才合适?没有权威的研究结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而定。事实是,我们在这一个案例中看到多个活动或者任务,但是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刚开始有兴趣的时候就被转移了,注意力难以集中。显然,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就单个活动而言更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组织的活动能够与音乐感知相结合由浅入深就是优秀的。正所谓“用心品味才能有滋有味”。就整堂课多个活动的集合而言,职责明确、分工清楚、有区分度的活动效果更佳。

一堂引人入胜的活动课,必然有一个流畅的活动过程,即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其间,目标明确、思路清楚、心无旁骛。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扬长避短的组织音乐教育活动,更巧妙而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在实操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4 建立追踪服务让课堂延生

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只有120分钟,但很受学员们欢迎,她们觉得非常有实用性,可惜的是时间太短,能够上台实操的老师有限,大部分的学员没有机会上台展示,而且她们教学的环境以及条件都有所不同,实际授课与实操方案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要想实操与改进只有真正走进这些农村转岗幼教的课堂中才能够实现。在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受到革命性的挑战。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育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里,无疑比粉笔加黑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变革音乐学习方式、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让学校与学员们,教师与学员们交流指导实操的平台,让我们把知识带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学员身边,带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幼儿身边,这样让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这仅有的120分钟而将延续到她们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实现这堂课的真正意义。

本人担任幼师音乐教学九个年头,但这次课让我觉得在幼儿音乐活动课不仅仅是音乐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更多的是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也是对我音乐教学的一次挑战,之前我所教的在校幼师的音乐课大都围绕音乐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行,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中最基本和最熟知的专业课程而针对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在岗的幼儿教师则希望我能帮助她们打开思路,在已选定的音乐教材中,有更好的活动思路,和怎样把音乐知识放到活动中指导她们实操,是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自然也成为了我以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值得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参考文献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篇9

1.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有兴趣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获得相关经验。

活动准备:

小动物木偶、手电筒、活动室的光线昏暗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操作手电筒,前面放各种物体,请幼儿猜猜是什么?

教师提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猜想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叫什么?(影子)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影子?有过哪些有趣的发现?(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想)

二:做实验,探索影子的产生

教师开、关手电筒,请幼儿看看墙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墙上有什么?(影子)现在呢?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了?(引导幼儿了解有光才会有影子)

教师将物体分别放在光源的前面、后面,对比观察后发现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只有将物体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教师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的出现,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了光,才会有影子。

三:手影游戏,进一步发现影子的秘密

教师:1.我们试着用手变出影子来,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邀请部分幼儿轮流到手电筒前做出各种造型,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与物体的外形很像,物体移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

教师:2.先把手紧挨手电筒,然后远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大小与光和物体的距离有关系。改变物体的位置,影子都会发生变化。

四“自由寻找影子、观察影子、体验发现影子的快乐

1.“玩手影“。两个人一组,共同合作进行游戏。

2.寻找生活中各找各样的影子。(大树、房子、滑滑梯、国旗等)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路灯下观察影子的变化,

幼儿园幼儿教学方案设计 篇10

活动目的:

1.懂得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2、能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学资源

2、垃圾分类标志、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播放《小区怎么了》教师教学资源,了解垃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提问: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感受?使幼儿了解垃圾可以污染水源、破坏提让,危害人们的健康。

2、了解垃圾的分类,学会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特点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的方法。

(1) 欣赏《垃圾制作的工艺品》教师教学资源,认识可回收垃圾。

提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什么是可回收垃圾?

(2) 结合幼儿学习资源,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讨论:图片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

教师小结;能被人们重复利用的,叫做可回收垃圾。不能被人们重复利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垃圾,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幼儿做“小小清洁员”,尝试将垃圾按章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特点分类。

(1)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可会后垃圾以及不可回收标记,套路垃圾分类的方法。

(2)结合幼儿学习资源,按要求对拉近进行分类。

(3)结合《小区怎么了》教师教学资源,请幼儿做小小清洁员将小区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分类中了解废旧电池是有害的,应单独助理。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园常见的组织课程形式,指教育者依据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和活动材料,将活动室空间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感兴趣的区域中通过与同伴、材料以及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使其与差异性教学的先进理念相融合,将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

1.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的内容

对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类型要丰富,通过设置多种区域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可以分为语言教学、数学教学、感官教育、艺术教育、日常生活练习等。以动静交替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原则,可以设置语言区、数学区、感官区、音乐区、美工区、生活练习区、角色游戏区、科学区、建构区等。根据幼儿需要,采用活动区域分时段轮流开放、一区多用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相互干扰。

2.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

对于环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安全性,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使得在设计环境时必须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教具的大小与重量要适合幼儿、放置要稳固、高度要方便幼儿、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等;其次要考虑到环境设计的秩序性,因为学龄前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可以采用树立标志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例如,将材料的颜色与标记颜色一致的顺序摆放、放置玩具的物品框与柜子要对应等。另外,要通过环境的暗示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间接指引。例如,在分区柜上贴上标志,使儿童了解进入区域的人数。也可以在活动室的地面上贴上线性标志,让儿童自由围坐起来观察老师的示范。通过环境的秩序来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最后在设计环境时要体现互动性,在活动室为儿童提供互动机会来营造社会交际情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忍耐精神与尊重别人的品质。

3.材料投放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应幼儿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对于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小班幼儿,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比如,叠毛巾,用投放区角的真实炊具做炒菜姿势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对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养成有序、独立、专心的良好习惯。由于四至五岁的幼儿正处于阅读敏感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图书、文字游戏图、诗歌故事三步卡,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其次,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故需要制作并收集多种材料,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幼儿的大脑;最后要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引性,帮助幼儿自我纠正、自我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对于“小猴子上树吃桃子”的活动引导,可以在墙上固定一棵大树的图形,用可以活动的桃子粘在树上,让孩子们拿着小猴子的模具从树下往上爬去摘桃子。活动中,他们就会了解到猴子是可以去树上的,并且是喜欢吃桃子。

二、实施区域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1.营造充满关爱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环境的管理者,又是幼儿的监护者,在活动室中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合其发展的材料,而且也有责任为其营造一种充满关怀与爱、自由的精神环境。在区域活动中要注重活动规则的制定,通过设立标志使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划,注重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进入活动区域前给每个活动区域设置标志,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标志性的牌子,让幼儿找到与自己牌子标志相对应的区域进入,这样不仅不会使区域混乱,还能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办事,不会发生冲突而致使场面无法控制。做得好的就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做得不好的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教育其正确活动。在管理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语言要轻声细语,衣着要大方得体,行动要自然友善,举止要文雅优美,从而赢得幼儿的尊敬与爱戴,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参加活动。

2.认真观察学生,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善于观察评估幼儿所进行的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在其活动前期,由于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此时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试探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并评估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幼儿,从而决定自己是邀请幼儿参与其他活动还是与自己为其选择的材料进行互动,帮助其正确选择材料。例如,三至四岁的儿童适合开发语言能力,此时应为其选择有声读物,让其与有声读物进行互动,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此时也可以为其选择能够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动物,锻炼其识别大自然动物的叫声,开发其艺术能力。

3.介入和隐退有序,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适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得由教师决定。只有当幼儿由于其本能与经验不足,导致无法继续活动的时候,才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支持。当孩子在刚开始还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帮助其找到适合发展的材料。当孩子在很顺利、很专注地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应适时隐退,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打扰而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其活动进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自由还给幼儿,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专注其中,从而获得愉悦、自主的发展。教师只需随时听候幼儿召唤,为延伸活动预备环境并管理区域活动的秩序。可以通过点头、嘟嘴、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尽可能多地使区域内儿童专注其活动。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材料投放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设计方案对于开发儿童智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提高个人素养,营造有准备环境、认真观察学生并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介入和隐退有序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海燕.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三步曲[J].基础教育研究,2009,8(1):13-14.

[2]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2):70-72.

[3]梁海云.自主、规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之设计与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71-73.

[4]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幼儿园陶艺教学活动初探 篇12

关键词:幼儿园,陶艺教学,教学手段

泥巴, 是最古老的玩具之一, 它既孕育了人类的劳作, 又孕育了人类的游戏和艺术。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 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 将柔软的粘土制成赋予生命和思想的陶器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的陶艺活动主要就是捏泥巴、玩泥巴, 然而正是这“玩泥巴”却成为幼儿最惬意不过的游戏。幼儿天生具有探索倾向, 好奇、爱玩, 做陶不只是让他们多了一个游戏内容, 更多的是使他们从中获得丰富的造型经验和无比的乐趣。笔者通过一年的时间, 对幼儿园大班学生进行了陶艺教学活动的探索。如今, 陶艺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美术形式。实践证明, 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 可以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协调发展, 使其有效开发右脑, 增强幼儿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从而全面地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质。由此可见, 陶艺教学集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 适宜在幼儿园开展, 并且已成为一项极受幼儿和家长欢迎的素质教学活动。

一、陶艺给了孩子什么

(一) 陶艺给了幼儿聪明的脑袋

1. 激发了幼儿自发学习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活动中, 幼儿的兴趣提高了, 他们的思维就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在“玩泥巴”的过程中, 幼儿看着一团团的粘土经过自己揉捏之后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陶人、小动物、小餐具、小花瓶等, 就会感到十分满足与快乐, 于是便会无拘无束、自由地尝试, 将生活经验中自身对美的理解以游戏的方式予以物化。轻松愉快的“玩泥巴”活动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

2. 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幼儿玩泥巴、做陶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 他们不拘形式, 其创造不受理性的束缚, 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经验, 运用泥巴进行最直率的表现。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从幼儿的视角去观看他们的作品, 我们会发现, 自然的一切被幼儿赋予了生命, 他们做出来的陶塑朝气蓬勃、任性天真, 就像幼儿本身。如在制作“椅子”活动中, 幼儿在欣赏椅子后, 动脑构想、设计制作了农家人的竹椅、长辈人的太师椅、娃娃们的动物椅、酒吧间的转转椅、外星球的怪兽椅等众多椅子, 形态各异。在制作之后, 幼儿自己介绍作品, 有的幼儿说, 可以让一家人一起坐在大大的太师椅上, 说说话, 做做游戏, 多舒服呀;有的说, 动物椅可以放在鱼缸里, 让小鱼玩累了以后也坐坐, 多有意思呀。幼儿每人都有着独特的创作意图。正是幼儿随心所欲地捏着, 做着, 创造着幼稚、粗糙而又极具生命力的作品, 使他们的创造力在做做玩玩中得到了发展。

3. 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的审美意识萌发于幼儿的创作过程中。通过长期对幼儿绘画和捏泥过程的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其年龄大小, 在他们的创作中, 都会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幼儿的作品虽然有些幼稚、粗糙, 不像成人制作出来的陶器带有一种匠味, 但正是这种无饰的本质和丰富的联想, 把欣赏者引到了一种奇妙的世界, 这也正反映孩子审美意识的独特之处。幼儿对作品的欣赏常常赋予情感, 是情感构成了他们制作行为中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有着个人对形式的快感和愉悦, 而制陶、玩泥巴这一无拘无束的形式, 给幼儿创作带来了惬意的心境, 因此, 幼儿制陶过程无疑是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二) 陶艺给了幼儿灵巧的双手

制陶活动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活动, 它因新颖、形象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产生并积累丰富的表象, 经构思形成视觉形象, 然后经过泥塑技巧把手的活动和构思结合起来, 使“胸有成竹”转化为“手中有竹”, 所以幼儿泥塑活动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及其表达的过程。

在制陶活动中, 幼儿要揉、搓、捏、压, 雕、凿、琢、描绘, 经过反复的玩和练习, 不仅可以发展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而且可以训练左右手的协调性。同时, 幼儿在制陶过程中要目测所捏泥块的大小比例关系, 形状是否规整, 线条如何, 以及是否符合所创造的物体特征。幼儿在操作之前要多方面地观察, 积累丰富的素材, 在操作过程中要构思, 成形之后又要对自己的作品作形象地介绍。这一切又促进了右脑的思维、活化了右脑的功能。总之, 手、眼、脑的活动贯穿整个制陶活动, 制陶活动给了幼儿一个锻炼左右手及协调发展的良好机会。

(三) 陶艺给了幼儿良好的品质

在制陶活动中, 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必须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毅力, 才能完成一件好的陶塑作品。因此在活动中幼儿得到了锻炼, 由最初的不敢动手、不知如何入手到能比较自如地使用粘土造型制陶, 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一件作品的完成, 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挫折才能成功, 一次次失败让幼儿品尝到了成功之路的艰辛, 失败的酸甜苦辣, 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不易, 也提高了幼儿的抗挫能力, 从而培养了幼儿坚持、不怕困难的个性品质。

二、陶艺活动怎样开展

(一) 活动的材料

粘土是陶艺的原料。土质的品种极其丰富, 有瓷土、紫砂土、陶土等, 颜色也有红色、白色、黑色、黄色、紫色、棕色等很多种。在幼儿园中一般来说选择陶泥比较合适。这种泥颗粒比较细, 可塑性较好, 颜色以褐色为主。虽然它不如瓷泥细腻, 但价格相对便宜, 而且只要与水配合的比例恰当, 产生的粘性也较好。当然, 在幼儿园里, 粘土与水配合的这项工作主要是靠教师来完成。

制陶的工具也有很多种, 一般来说需要一些雕塑工具、修胚工具、开孔器、上釉的毛笔等, 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 如麻布、叉子、木条等。在幼儿园中,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一些竹刀、转盘、泥鞑子、泥磙子、喷壶这些比较安全实用的工具, 还可以就地取材选用一些插塑积木、各种几何形体、雪糕棒、牙签、不同材质的布片 (表现出不同的纹理) 等, 当然, 水桶和围裙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活动的基本方法与创作内容

1. 手捏成型法

这是人们最早摸索出来的技法, 简单又直接。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塑造一些比较复杂、多变的造型, 这是在幼儿园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为它最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容易掌握, 也最能表现出幼儿的稚拙之美。幼儿可以塑造一些可爱的小动物, 如:胖胖猪、怪鱼、小鸟、乌龟、恐龙、海豚等, 各种各样的人物, 如快乐娃、小丑、相扑手、舞蹈家等;创造想象出来的一些生活用品, 如各种各样的鞋子、时装、椅子、包、香水瓶等。

2. 泥条盘筑法

顾名思义, 就是将一根根柔软的泥条盘延而上, 制作一些日常陶器。此法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而且盘筑时留下的一道道盘旋的纹理也非常有韵味, 当然也可将纹理抹平来表现出另外一种痕迹。不过这种方法对于初学陶艺的幼儿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往往掌握不好搓泥条的技巧, 但是等幼儿做熟陶艺, 熟悉了泥性后也就不那么难了, 而且幼儿喜欢用这种方法来制作竹筏、杯子、碗、笔筒、花瓶、茶壶等。虽然他们搓出来的泥条不是很光滑、均匀, 但是这也体现出作品中的童趣及稚拙之美。

3. 泥板成型法

这是一种平面造型方法, 这种方法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 但是教师只要适当选材, 就能采用。此法适合制作一些平板的平面和立面造型,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作品比较有刚性, 有力度。因此,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做一些泥板的刻画、动物剪纸、服装、烟灰缸、怪脸等。这无疑为幼儿又提供了一种制陶的表现手法。

(三) 活动的指导

1.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 只有对某个事物感兴趣, 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幼儿更是这样。幼儿年龄小,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注意力容易分散, 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感兴趣的事, 做起来半天都不会累, 都能坚持下去。教师可利用幼儿思维直观、形象性的特点, 用各种不同的有吸引力的范例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神态各异的脸谱、憨态可鞠的娃娃、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造型。教师还可让幼儿通过欣赏古代的、近代的工艺制品, 了解多种风情的作品, 如中国著名的彩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和天津的“泥人张”所塑的泥人。笔者给幼儿展示了一些陶艺作品, 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动态一下子就将幼儿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幼儿得知这些都是用泥巴做出来的, 不禁大吃一惊, 感叹道:泥巴能做出这么多好看的东西, 我也要试一试。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笔者还组织了“宜兴一日游 (亲子活动) ”, 带领幼儿与家长们到陶艺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那里, 一件件栩栩如生、造型独特的艺术作品深深吸引了他们。陶艺馆里的师傅边讲边做, 像魔术师一样, 一会儿做底, 一会儿盘泥, 一会儿又用工具做成了一朵美丽的花……幼儿看得目不转睛, 不时发出赞叹声, 个个都跃跃欲试。从活动中, 幼儿获得了创作、构思的线索, 同时又学到了一些新的泥塑方法, 既开阔了眼界, 又大大提高了玩泥的兴趣, 调动了积极性。

2. 材料的提供

幼儿的创作意图大多是在与材料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因而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教师可每周安排1—2次活动, 在规定时间内,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陶艺活动, 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幼儿兴趣而定。教师要在陶艺活动室内为幼儿准备足量的粘土及竹刀、泥鞑子、转盘、擀面杖等专业的陶艺工具。他们在拍打、压滚、掼、团、搓、捏等活动中, 会渐渐地了解到泥的可塑性大, 但湿度变化也大, 所以造型不宜过分纤细, 可做得粗朴、淳厚些。

3. 技术的帮助

幼儿在陶艺活动中, 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创作意图, 但由于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 手的动作不灵活, 手眼不协调等原因, 在操作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困难, 出现一些问题。如不会正确地掼泥, 常常弄得满身都是;才做好的星球大战将士手和脚都掉了;可爱的小兔子耳朵断裂了……幼儿的创作意图不能完全实现, 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败感, 并且可能使孩子对陶艺活动失去信心。这时, 教师就应在技术上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 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当然, 这种技术上的支持不是手把手的包办代替, 而是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如在第一次陶艺活动时, 笔者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粘土与丰富的工具, 放手让幼儿去尝试, 而笔者在一边观察。他们有的做小动物, 如蛇、乌龟等, 还有的做蛋糕、花瓶、小桌子等东西。可是过了几天, 泥巴干了, 便有幼儿发现不是这个断了, 就是那个裂了。什么原因呢?大家经过讨论得知:泥巴干后会开裂, 最好是从整团泥中进行拉泥, 否则容易断裂;黏结时要加水, 而且要压紧, 否则就会断开;做得太细容易断开, 要粗壮些。再如:在用泥条盘筑时, 幼儿发现, 一部分一部分取泥后, 搓出的泥条粗细不均匀, 而且控制不好长度, 很容易断裂。这时, 笔者及时拿出一块事先擀好的泥片, 然后引导幼儿讨论, 怎样将泥片变成一根根面条, 幼儿很容易就发现, 只要将泥片分割成粗细差不多的长方形, 再稍微搓一下就行了。用这个方法搓出的泥条又快又好, 幼儿大大提高了泥条盘筑的兴趣, 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这一技巧。

4. 组织的形式

幼儿园班级人数较多, 所以教师适宜采用分组教学, 让幼儿围坐在身边, 教师按顺序讲解制陶过程, 演示一些重点、难点部分, 如从整块泥中进行抽拉、如何黏结等。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等艺术手法的学习, 可以通过欣赏的形式来获得, 因此, 师生共同收集陶艺作品或图片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欣赏, 幼儿对陶艺活动会不断地有新的认识, 知道用泥还可以做出各种造型有趣、图案优美的作品。由于欣赏的图片都比较小, 教师可以采用视频转换仪来展示, 并且在活动中主要采用“对话法”, 让幼儿充分与作品交流, 让他们带着问题与材料“对话”, 并用陶泥来表现、创造。

5. 心理的支持

在陶艺活动时,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并始终尊重幼儿的想法。每次活动, 教师都要亲身参与, 亲手制作, 以自身的感染力来指导。如向幼儿描绘自己触摸泥块的感觉, 讲述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 并表述自己体会的快乐, 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在活动中还要细心观察每位幼儿, 了解其特点, 从而因材施教, 对幼儿作品不随意下定论, 不用好坏来评价, 而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微妙之处, 尤其是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更要注意多加鼓励, 使他们充满信心。如在“各种造型的人”这一活动中, 许多幼儿塑造了圆、圆锥、圆柱形的人。而陆琢小朋友做了几个方形, 似乎不太美观, 但细心观察后, 几个方形组合之后很像机器人。在笔者引导下, 陆琢又点缀了衣服扣子、眼睛、鼻子、按纽等细小部分, 结果做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机器人。可见, 在陶艺活动中,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幼儿的充分信任, 否则幼儿的创作就可能半途而废。因此, 教师的适度指导也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 笔者还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所以幼儿每次的陶艺作品总是千姿百态, 风格迥异, 充满童趣。

此外, 教师要适度地展示教师或是幼儿的优秀作品, 学习从多角度欣赏, 敢于评价。在活动结束时, 教师可请幼儿自己评价作品, 将语言训练有机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逐渐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一篇:国庆游记作文:游仙湖植物园下一篇: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