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松(共8篇)
白皮松 篇1
珍贵园林绿化树种-白皮松
白皮松(Pinus bungeana),别名白果松、白骨松、三针松、栝松、蛇皮松、虎皮松、蟠龙松等,属松科、松属.是我国特产,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西部、陕西、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和湖北西部等地.树姿优美,树皮奇特,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木材纹理直而软,具光泽与花纹,经济价值高.
作 者:王慧梅 唐村 作者单位:刊 名:园林英文刊名:GARDEN年,卷(期):2009“”(10)分类号:关键词:
白皮松 篇2
1 播种育苗方法
由于白皮松种壳坚硬、透性差以及种胚有休眠特性, 通常采用温水浸种与低温层积相结合的方法于春季播种, 发芽率60%左右。采取低温层积前先用浓硫酸对白皮松种皮进行烧壳腐蚀的措施, 于春季常规播种, 能显著提高发芽率, 缩短出苗时间, 白皮松种子表现出苗整齐、健壮, 具体育苗技术如下:
1.1 白皮松处理方法
2月上旬, 将上一年秋季采收的健全饱满的白皮松种子放入玻璃或其它不受浓硫酸腐蚀的容器内, 倒入98%浓硫酸浸没种子, 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使种子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受到的腐蚀作用一致。30分钟后, 倒出浓硫酸, 用自来水反复冲洗种子至中性。用温水浸泡处理过的白皮松种子24小时后, 与干净的河沙按l:3比例混合, 放在4~5℃环境中, 注意保湿防冻。约1个半月后, 将混有湿沙的白皮松种子转入背风向阳处, 每天翻动1次, 保持湿润, 进行催芽。约10天后, 待30%种子裂口时, 即可播种。
1.2 播种育苗
选择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地块, 用腐熟的圈肥、堆肥施足底肥, 灌足底水后, 深翻整平耙细。结合整地每667m2撒施10kg Fe S04粉末, 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土地整好后, 做成南北向畦田, 畦梗高约25cm, 宽lm。于土壤解冻后10~15天播种最好。每10m用种1.0~1.5kg, 行距10~15cm, 覆土深度2cm左右。约10天后幼苗出土, 至20天出苗基本结束, 出苗率达8O%以上。为保湿提温、促种子萌发, 并结合防除杂草, 在播种后及时施用除草剂, 并在畦面上搭建小拱棚。
1.3 出苗后管理
苗木出齐后, 逐渐加强苗床通风, 提高幼苗抗性和适应性。撤去拱棚后, 每7~10天喷1次杀菌剂 (0.3%~0.4%KMn O4或2%Fe SO4) 防治立枯病, 并加强中耕松土、除草, 促进幼苗生长。可在5、6月份适当增施N肥, 7月份施用P、K肥, 以后停止施肥, 促进苗木充分木质化。当年生苗木越冬前埋土防寒, 第2年春扒去覆土, 浇水后, 进行裸根分床育苗, 株行距20cm×30cm, 栽后及时浇水, 并及时中耕松土。第3年早春顶芽尚未萌动前带土球移栽, 株行距为30cm×50cm, 注意保护根系。
2 扦插育苗方法
白皮松扦插采用嫩枝扦插效果较硬枝扦插效果好, 于生长季采集半木质化穗条, 经过相应的穗条处理, 在营养钵中扦插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能够大大缩短育苗时间。
2.1 制穗
于6月中旬在4年生以下母树上采集顶芽饱满的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 插穗长度6cm, 插穗下切口为马蹄形, 采集时间为清晨或傍晚。采穗后摘除切口上部2/3的针叶, 立即用20℃水进行清水脱脂, 脱脂时间为12小时。
2.2 化学处理
使用150mg/L的GA3, NAA, IBA混合溶液 (用酒精溶解) 浸泡穗条8小时, 或用1500mg/L GGR溶液速蘸。处理完毕后立即扦插。
2.3 扦插基质
扦插基质选择河沙、泥炭土和蛭石混合制成, 混合比例为1:1:2。在扦插前1周, 用3%~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消毒。
2.4 扦插
将处理后的穗条插入经消毒处理后的基质中, 禁止将插穗直接插入基质中, 用扎孔锥在基质中插孔, 深度为3cm。插后将基质压实, 与插穗基部结合紧密。扦插后1次将水浇透。
2.5 插后管理
扦插后搭建拱棚, 并在拱棚上覆盖遮荫网, 透光率为40%。将拱棚内温度控制在35℃左右, 温度超过时应打开棚两端以通风降温。每天应分多次向棚内喷水, 保持棚内湿度达到85%以上。禁止向营养钵中大量浇水, 以免插穗基部腐烂, 产生霉变。扦插1周后方可使用除草剂, 对苗床内的杂草进行清除。
白皮松种子育苗试验 篇3
一、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连家砭林场塔儿湾苗圃,平均海拔126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3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7.4℃,最冷月平均气温-8.4℃,最热月平均气温20.8℃,大气相对湿度60%。年无霜期120~180天,光照时数2540小时。土壤主要以森林灰褐土为主。试验地上水、喷灌等配套设施齐全。
二、材料准备
1. 种子 选择由庆阳市林木种苗管理站调拨的无杂质、无病虫害、纯净度较高、充实饱满的当年产白皮松种子。
2. 容器 选择以聚乙烯为材料的10厘米×15厘米的圆柱形有底容器袋。
3. 基质 将拉回的优良腐殖质土与黄土、过磷酸钙、硫酸亚铁按6∶3.6∶0.3∶0.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过筛,清除杂质。配好的营养土干湿要适中,以手捏成块一点散开为宜;过湿黏手,不便装填;过干不易压实。
4. 其他材料 有塑料棚膜、细竹竿、植物动力2003、磷酸二氢钾、雪或冰、温度计等。
三、试验方法
1. 低温催芽处理与干藏对比试验 选择背阴且排水良好的地方,在冬季有积雪时,将种子与雪按体积比1∶3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堆藏,上面培成雪丘,并盖草帘。春季融雪时,将下部多余的水排除,上面仍盖草帘,保持低温,勤观察,控制好温度、湿度,防止种子霉变,待冰雪大量融化时全面翻动一次摊平,以后经常翻动(其他方法同濕藏)。待有30%的种子裂嘴时播种。在催芽过程中要做好其他各项育苗准备工作,不能让种子等地。冬季无雪时,可以冰藏。以干藏为对照,对其发芽率、幼苗出土时间及出苗率进行比较。
2. 喷施叶面肥对比试验 “植物动力2003”是德国几代科学家经过六十多年时间研制成功的一种有机、无机物质螯合态的高浓缩植物叶面营养液,它集植物营养、生理调节、土壤调理三大功能于一身,是当今同类叶面肥料中的高科技产品(席忠诚,2013)。喷施“植物动力2003”后,在增加单产,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遭受自然灾害(如冰雹、水淹等)后恢复生长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效果。试验中分别用“植物动力2003”1500倍液和磷酸二氢钾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对其苗高、地径、主根及侧根等生长情况进行比较。
3. 不同育苗方式对比试验 白皮松容器苗点种后立即用塑料棚膜搭建小拱棚。用细竹竿作拱架,拱架间距1米,拱高50~60厘米,棚膜四周用土压实。点种后每日勤观察,棚内放温度计,温度过高(超过30℃)时及时放风降温,每日上午9时以后揭开温棚两头,温度过高时要揭开中间温棚放风或全面揭除放风,下午4时以后盖住。每日早晚用小木棍敲落露水,保持床面湿润,苗床缺水时尽快补充水分。补水要在11时前、16时后进行,水源采用河渠水或水坝水,如用井水,先将其抽到露天水池中晾晒并加少许硫酸亚铁中和后方可浇灌。试验分别以露地容器苗和大田苗为对照,对白皮松出土时间、出苗率及苗高等生长情况进行比较。
四、结果与分析
1. 催芽处理对种子发芽及出苗的影响(见表1)
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低温催芽处理的种子,打破了种子休眠,幼苗出土早、整齐,缩短了出苗期,苗木耐寒力强,病虫害少,质量有所提高,发芽率比干藏提高39%,出土时间明显缩短,可提前25天,出苗率提高30.7%。
2. 不同叶面肥对白皮松苗木生长量的影响(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植物动力2003”1500倍液后,白皮松一年生幼苗高度生长量比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9.1%,比喷施清水提高12.5%;径生长量比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7.1%,比清水提高13%。喷施“植物动力2003”的白皮松一年生苗木的主根长可达14.8厘米,比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清水的分别长0.4厘米和0.6厘米,侧根数分别增加5条和6条,成苗率分别提高1.8%和3.6%。
3. 搭建塑料小拱棚对白皮松生长产生的效应(见表3)
试验结果表明:温棚具有透光、提温等防寒作用,早春土壤刚刚解冻即温度很低时就可以点种,提早了播种时间,幼苗出土提前,延长了生长期,提高了生长量。温棚苗比常规苗提前10天出土,出苗率提高4.8%,苗高生长量增加12.5%,径生长量增加13.3%,成苗率提高2.9%。
4. 容器育苗的优点及其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见表3)
①节约种子。每个容器袋内只需点播2~3粒种子,种子利用率相当高,比大田育苗节约2/3~3/4的种子。
②缩短育苗年限。容器育苗所用营养土是经过精心配制的,一般养分比较充足,透水透气性能好,有利于苗木根系生长发育。管理精细,水肥利用率高,生长快。温棚苗比大田苗提前14天出土,出苗率提高9.4%,高度生长量增加19.1%,径生长量增加21.4%,成苗率提高6.2%。
③不需要占用肥力较好的土壤。容器苗所需养分来自于营养土,所以育苗时不需要占用肥力较好的土地,也不需要对苗圃地土壤进行改良。
④提高栽植成活率。容器苗起苗时不伤根,减少了苗木因起苗、运输、假植等作业时对根系的损伤和水分损失;栽植时也不会出现窝根现象,大大提高了栽植成活率;造林后根系发育好,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有利于提早发挥造林效益。
⑤延长绿化植树的时间。利用容器苗造林不受植树季节的严格限制,便于劳动力的调配。
五、小结
经低温催芽处理的种子,打破了种子休眠,提高了发芽率,幼苗出土早、整齐,缩短了出苗期,提高了苗木质量;喷施叶面肥针对性强、吸收快、效果好、利用率高、用量少;利用塑料小拱棚育苗使播种期提早,幼苗出土时间提前,生长期延长,成苗率提高,生长量增加;容器育苗不但节约种子,缩短培育时间,延长栽植时间,还有利于培育优质壮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缩短了幼林抚育年限,有利于提早发挥造林效益。综上所述,白皮松以采用经过低温催芽处理的种子,在塑料小拱棚内进行容器育苗较好。
外勤精灵产品白皮书 篇4
1.产品名称
外勤精灵管理平台
1.1、业务定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4G网络及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凭借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红利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外勤精灵管理平台旨在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加强对企业内及企业外的人,财,物的管理,进而加强企业对外勤人员的管理及营销费用的把控,更能轻松获取企业财务的使用情况,提高企业管理和市场把握准确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外勤精灵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对销售人群外出移动办公进行全过程跟踪与监控,方便调度与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管理盲点。同时,对于客户经理来说,只需要智能手机就能时时汇报工作进程,同时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即时的帮助,提高销售人员单兵作业能力与效率,企业更易带领出一支高绩效、高素质、高战斗力的销售队伍!
外勤精灵管理平台简单易用,使企业管理者对外出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即时准确获得市场信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提高企业在行业中核心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1.2、业务功能
1)考勤管理:能够快速定位用户所在位置及图片信息,收集员工电子打卡的地理位置实现真实有效的电子考勤管理,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外勤人员的考勤,实现对外勤人员的考勤信息快速汇总。考勤管理后台实现了考勤方案设置、部门考勤方案配置、考勤信息查看、考勤信息汇总等功能;在手机端实现了签到、签退以及本日考勤快速查询,月度考勤查询等功能。
2)出差管理:出差管理旨在为管理人员及因业务出差人员提供方便的出差申请及审批功能,可以为外勤人员提供方便的出差申请及出差审批操作,提高内部信息流转速度,增强企业活力。出差管理后台实现了出差申请、出差审批、出差查询等功能,同时手机端可方便的进行出差申请,出差查询,出差审批等操作。3)请假管理:请假管理旨在为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提供快捷方便的请假申请及请假审批功能,能够为外勤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请假申请及请假审批操作,实现了请假制度的便捷管理和快速审批。请假管理后台实现了请假申请、请假审批、请假查询等功能,同时手机端可以方便的使用请假申请,请假查询,请假审批等功能。
4)任务资讯:任务资讯可以使管理者随时随地发布拜访任务,也可以方便的查看各个销售人员的任务清单,实现了对人员工作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工作的目的,能够帮助企业轻松实现对人的实时管理。外勤精灵后台可以提供出差审批、请假审批、以及发布拜访任务等功能,外勤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接收、查看管理员下发的任务工单,选择接收、办理或退回等操作。
5)客户拜访:传统方式下,主管无法了解每个销售终端的实时状况,无法准确获取市场的即时性信息,外勤精灵在后台提供了,客户拜访详情、费用执行、物资管理、竞品管理等功能,并且外勤精灵提供业务员在手机端,直接拍摄终端门店最新动态、记录陈列、登记产品排面、拍摄促销、费用稽查、订单管理、拜访小结等。
6)订单管理:订单上报旨在能够快速解决客户经理对已签订的订单上报的需求,能够实现web端和移动端的订单上报功能,帮助客户经理随时随地上报订单,订单上报功能提供了订单签订,订单查询,订单上报等功能。
7)企业通讯录:随着企业的发展跨区域企业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企业内人员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外勤精灵提供的企业通讯录无需手动存储联系人,手机查看通讯录信息,一键拨打电话、发短信。在外勤精灵后台,提供了人员导入、人员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人员权限管理、职位管理、自定义群组管理功能,并提供了Web端和移动端两种通讯录查看方式,方便客户经理实时查找联系人。
8)通知公告:为了方便外勤人员的管理,并且实时的将企业的通知公告送达所有人员,外勤精灵提供了通知公告功能。外勤精灵后台可以发布通知公告,并实时将通知公告推送出去。企业内人员可以通过Web端或手机端可查看企业发布的内容。
9)意见反馈:为了增强互动效率,外勤精灵提供了意见反馈,用户可以通过此功能提出投诉建议,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满意度。在外勤精灵的后台可以提供一键反馈展示,查询,跟踪等功能,手机端可以提供提交意见投诉等功能。
10)外修管理:为了能够实时的获取外修人员的位置,以确保获得用户报修工单之后能够派单给距离用户最近的外修人员,提高对人员调度的管理,有效缩短维修人员上门时间,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外勤精灵提供了外修管理功能。在后台客服人员接单之后可以实时获取外修人员位置信息,并派发任务给外修人员。在手机端,外修人员可以实时的获得用户的维修任务,并对任务进行接受,拒绝,推迟等操作。
1.3、技术方案
1.3.1总体技术方案
系统从逻辑架构上分为三层:服务层、平台层、应用层、客户端,前一层为后一层提供服务。
平台层提供给应用层一个运行的上下文环境,通过服务代理的方式提供诸如短信、日志、鉴权等服务层提供的服务。
应用层以插件的方式进行动态扩展,平台提供管理机制来对应用进行管理。
客户端是应用接入的各种终端形式,支持三种形态的终端:PC浏览器、智能客户端及手机WAP。1.3.2技术架构
Master Server(主服务器)
主服务器提供三大功能模块:服务、管理和业务支撑和应用定制;主服务器使用主数据库(MySQL)存储相关数据。服务模块提供给App Server使用的服务接口,主要有:登陆鉴权、应用鉴权、企业用户管理、日志服务、数据源服务和定位服务。管理和业务支撑用来实现Saas服务平台日常运维服务,由企业账户管理、套餐管理、系统管理和能力管理等组成。主服务器提供WEB管理界面。
App Server(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提供应用运行的环境,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应用、企业管理模块、平台和服务代理。应用通过应用定制或者定制开发完成。企业管理模块含有以下几个功能: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维护和基础数据维护。平台包含开发框架、报表、参数访问、数据交换接口、日志服务等。服务代理是用来访问主服务器提供服务的接口,其实现包含在服务层中。应用服务器提供WEB、基于智能终端的客户端两种种接入方式。
web浏览器移动终端web浏览器web请求应用管理移动终端请求web请求企业管理移动精灵平台服务代理RPC接口服务管理和业务支撑定制应用APP ServerMaster ServerMySQL数据库APP Server
多企业账户机制的实现
每个企业对应一个企业账户,通过企业账户管理对开户的企业分配企业ID实现多企业云端管理。优点数据安全:避免因为程序问题引起的数据访问安全问题; 数据易维护:易于进行账户级别数据备份和恢复; 业务可定制:每个企业有着不同的身份识别,可以实现账户级定制。
1.4、业务卖点
1.外勤精灵服务于拥有较大销售团队、较多外勤任务的行业企业,如:
食品行业:食品、调味品、饮料、糖、烟、酒类、保健品 日用品行业: 化妆品、生活用品、家居、医药、纸业、服装 电子消费品行业:手机、相机、电池、耳机等电子配件 工业领域:电子、机械、汽车、电动车等 服务行业:金融、配送、物流、维修、巡检企业等 2.服务的企业人员主要包含3类:
销售人员:包含销售人员、业务代表、门店督导、促销人员和巡店人员等; 企业管理者:销售主管、市场主管、业务主管等各级企业管理者; 经销商:企业产品的各级经销商、代理商。
1.5、资费结构
1.月租模式
企业无需任何软硬件投入,只要交费一定的月功能就可以开通使用。2.灵活定制
外勤精灵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应用的自定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6、销售策略
企业在订购外勤精灵平台之后,便可以享受系统为企业带来的各项外勤管理服务:
1.业务员
业务员在各种外勤活动中,使用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完成各项销售、外勤活动,包含现场业务数据采集、门店照片、陈列展示、订单上报、考勤打卡等操作;此过程完全代替传统的纸笔操作,从而大幅提升了业务员的工作效率与业绩。
2.管理者
IBM容灾白皮书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于灾难的防范意识和要求越来越高。灾难的概念范畴非常广泛,本书针对于企业环境,对业界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IT容灾系统的概念和实现方法及设计流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从多个层面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加深对于容灾系统的理解,对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容灾系统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章 信息—企业的财富与麻烦
前言
1.1 IT大集中 - 把蛋都装进篮子里
1.2 容灾-覆巢之下,亦有完卵
第二章 容灾概述
2.1 概述
2.2 容灾的实质是确保永不停顿的业务运营
2.3 容灾的IT实现
第三章容灾方案分析
3.1 业务连续性开发模式
3.2 七层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3.3 如何选择最优的灾难恢复方案
第四章 容灾系统的设计过程
4.1 灾难恢复计划描述
4.2 灾难恢复计划项目阶段
4.3 数据收集和关键需求分析阶段
4.4 风险分析阶段
4.5 数据保护阶段
4.6 恢复阶段
4.7 测试和培训阶段
4.8 维护和修改阶段
4.9 选择灾难恢复方案的步骤介绍
第五章 典型方案介绍
5.1 基于软件的数据备份技术
5.2 HACMP高可靠性灾备方案
5.3 基于磁盘系统的PPRC数据级灾难备份解决方案
附录A.容灾方案演示环境
6.1 基于磁盘系统的PPRC数据级灾难备份解决方案典型应用环境
附录B.术语
第一章 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1.1前言
1958年,Bill Gore 和他的太太 Vieve Gore在美国特拉华州Newark市,自己家里的地下室成立了Gore公司。1969年,Gore公司研制成功独特的,具有防风、防水、透气功能的GORE-TEX面料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具有功能性、保护性和时尚感的服装和鞋类产品。目前,Gore公司已成为一家在全球拥有6000多名员工、40多间加工厂的跨国公司,并在氟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对于Gore这样的以研发新型材料作为企业动力的公司而言,材料的研发过程记录、研发历史数据、研发结果数据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请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这些数据在一次事故中全部丢失,Gore公司会蒙受多么大的损失?
1983年,当个人电脑还处于萌芽期的时候,美国青年戴尔成立了自己的个人电脑公司,主要销售IBM的旧电脑和自己组装的品牌电脑。那是一个电脑群雄激烈厮杀的年代,当行业的领导者们争相以引人注目的技术推出计算机时,戴尔注意到了平凡的供应链。戴尔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管理公司生产过程。通过互联网,戴尔公司和其上游的配件制造商能够对客户的定单迅速地做出反应:当定单传至戴尔的控制中心时,控制中心把定单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并通过网络分派给各独立配件制造商进行生产。各制造商按照戴尔的电子定单进行生产组装,并按照戴尔控制中心的时间表来供货。戴尔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成品车间完成组装和系统测试,剩下的就是客户服务中心的事情了。―经过优化后,戴尔供应链每20秒钟汇集一次定单‖,―平均库存时间仅有7小时‖。虽然没有傲视群雄的杰出技术,现在的戴尔公司却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达410亿美金的企业。
对戴尔公司来说,市场信息的获取、物流信息的传递以及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换,这些共同构成了拉动企业正常运转的信息链。如果有一天,一场意外的事故导致供应链的崩裂,戴尔该如何面对客户恼怒的面容和企业直线下滑的利润?
信息,作为企业宝贵的资源,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识。但是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一资源?假设您就是某企业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当您的企业遭遇以下事故时,您将如何去面对: 1. 某一天,证券公司的交易数据因操作失误而损坏; 2. 某一天,保险公司的所有保单数据因电源故障而丢失;
3. 石油勘探公司辛苦一年获取的地质数据因人为的恶意操作而丢失; 4. 医院保存的所有病历因为磁带的损坏而无法使用;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样的事故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至少,很难想象这个不幸的企业还能毫发无损的健康生存。因为,对于信息时代的企业而言,健全的信息往往是维持其运转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所以,如何保护企业的信息资源,如何使企业免遭信息灾难,已经成为企业所必须考虑的沉重问题。
1.2 IT大集中 - 把蛋都装进篮子里
在计算机应用的早期,是大型主机一统天下的时代。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信息应用模式。昂贵的计算机和同样昂贵的存储设备躲藏在幽深的机房里,客户仅能依靠哑终端与主机进行交互,以完成自己的工作。
随着IT设备的降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这样的信息应用模式应运而生。这两种全新的信息应用模式,降低了用户进入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门槛,推进了计算机应用在现代社会的全面普及,并产生了今天计算机应用分布式存在和数据存储分布式存在的局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网络速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高速存储设备的降价,高速信息交换、大容量存储等困扰IT人员多年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同时,过于分布的应用和数据所导致的日益昂贵的维护和运营费用,已经给大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束缚。于是,大集中的号角重新吹响。
目前,在银行信息化领域,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国内,中国工商银行在2000年就前瞻性地启动了数据大集中工程,并在2002年完成了全部工程的建设。现在,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个数据中心整合为互相连接、互为备份的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建成了全行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平台。同时,国内的其它银行和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迎头赶上。大集中已经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
鉴于信息资源对于企业的宝贵作用,我们不妨把它们比作一枚枚金蛋,而信息基础设施就是用来装这些金蛋的篮子。过去,不同的金蛋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篮子里,而大集中所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则意味着我们将把越来越多的金蛋放进同一个篮子。此刻,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出现了:如果这个篮子翻了,怎么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1.3 容灾-覆巢之下,亦有完卵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大厦遭受了谁也无法预料的恐怖打击。灾难发生前,约有350家企业在世贸大厦中工作。事故发生一年后,重返世贸大厦的企业变成了150家,有200家企业由于重要信息系统的破坏,关键数据的丢失而永远的关闭、消失了。其中的一家公司称,自己要恢复到灾难前的状态需要50年的时间。
2003年,当AT&T无线试图对Siebel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进行升级的时候,原定一个周末就能完成的项目演变为一场历时六个星期的灾难。这次CRM软件的升级使AT&T无线损失了1亿多美元,仅增加的用户欠款、员工加班费和承包商的佣金就高达7500万美元。此外,技术故障也导致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新增用户数急降82%。而其损失并不仅限于这些,AT&T无线对分析师发布警告称:―2004年上半年的用户退网率将进一步增加。‖ 2003年,国内某电信运营商的计费存储系统仅发生了两个小时的故障,就造成400多万元的损失。这些尚不包括对公司声誉的影响所导致的无形资产流失。
这些灾难的发生或许是偶然而难以预料的,但是,对灾难的预防却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偶然的话题。
据IDC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在2000年以前的10年间发生过灾难的公司中,有55%当时倒闭。剩下的45%中,因为数据丢失,有29%也在两年之内倒闭,生存下来的仅占16%。国际调查机构Gartner Group的数据表明,在由于经历大型灾难而导致系统停运的公司中,有2/5再也没有恢复运营,剩下的公司中也有1/3在两年内破产。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6%的公司可以在数据丢失后生存下来,43%的公司会彻底关门,51%的公司会在两年之内消失。‖
另一份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灾难之后,如果无法在14天内恢复信息作业,有75%的公司业务会完全停顿,43%的公司再也无法重新开业,20%的企业在两年之内被迫宣告破产。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在遭遇灾难的同时又没有灾难恢复计划的企业中,将有超过60%在两到三年后退出市场。而随着企业对数据处理依赖程度的递增,此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灾难的发生对企业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但是,面对灾难,企业就真的不堪一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同样是令人恐怖的―9.11‖,世贸大厦倒塌后,在世贸大厦租有25层的金融界巨头摩根斯坦利公司最为世人所关注。但是事发几个小时后,该公司宣布:全球营业部可以在第二天照常工作。这都是因为该公司建立的数据备份和远程容灾系统,它们保护了公司的重要数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摩根斯坦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全球的金融行业。
这一独特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拥有先知先觉的防范意识和充分的技术准备,即使是在突如其来的覆巢之灾下,亦有完卵,亦有企业的一线生机。
因此,预防灾难的发生,充分考虑灾难发生后的快速恢复手段,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实,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的智者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是如此。第二章 容灾概述
2.1 概述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实现容灾,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敌人‖- 灾难。那么,哪些事件可以定义为灾难呢?典型的灾难事件是自然灾难,如火灾、洪水、地震、飓风、龙卷风、台风等,还有其它如原先提供给业务运营所需的服务中断,如设备故障、软件错误、电信网络中断和电力故障等等。此外,人为的因素往往也会酿成大祸,如操作员错误、破坏、植入有害代码和恐怖袭击。现阶段,由于我国很多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生产流程和制度仍不完善,加之缺乏经验,这方面的损失屡见不鲜。事实上,我国2003年遭遇的―非典‖,某种意义上也是灾难。对此,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这主要包含一套基于充分且清楚地将风险予以分类定义的业务持续计划,二是在危机突然降临时,此计划能被有效执行。
对于IT系统,除了上述的灾难之外,与系统相关的计划外宕机也可视作灾难(见图1)。
图1.停机原因分析-北美
自―9.11‖之后,全球各企业均认识到灾难防范保护的重要性。某些大型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在两天内恢复营业,其主要原因是它们不仅象一般公司那样在内部进行数据备份,而且在数英里外的数据备份中心也保留着数据备份。这些备份都是通过数据备份软件和数据复制软件进行的。采取了这种措施后,一旦工作现场发生意外,企业就可以立即使用另一套数据。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重新对灾难恢复的步骤做了评估,并认识到灾难恢复只是技术手段之一,它们开始强调 Business Continuity“灾难”恢复。因为过去的“灾难”恢复计划并没有强调全局性及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而如何维持业务的连续运作将成为企业运营风险评估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事实证明,只有对数据存储备份制定完备、持续且可执行的容灾计划,特别是业务连续计划,才能为人们提供万无一失的数据安全保护。
严格的说,容灾计划包括一系列应急计划,如业务持续计划(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业务恢复计划(ERP-Business Recovery Plan),运行连续性计划(COOP-Continuity of Operations Plan),事件响应计划(IRP-Incident Response Plan),场所紧急计划(OEP-Occupant Emergency Plan),危机通信计划(CCP-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灾难恢复计划(DRP-Disaster Recovery Plan)等等。
业务持续计划(BCP)它是一套用来降低组织的重要营运功能遭受未料的中断风险的作业程序,它可能是人工的或系统自动的。业务持续计划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因为他们被委任于保护公司的资产及公司的生存。业务持续计划的目的是使得一个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仍可以继续运作。为了能对灾难事件有适当的对策,严密的计划及相关资源的投入是必须的。
业务恢复计划(BRP)它也叫业务继续计划,涉及紧急事件后对业务处理的恢复,但与BCP不同,它在整个紧急事件或中断过程中缺乏确保关键处理的连续性的规程。BRP的制定应该与灾难恢复计划及BCP进行协调。BRP应该附加在BCP之后。
操作连续性计划(COOP)COOP 关注位于机构(通常是总部单位)备用站点的关键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在恢复到正常操作状态之前最多30天的运行。由于COOP涉及到总部级的问题,它和BCP是互相独立制定和执行的。COOP的标准要素包括职权条款、连续性的顺序和关键记录和数据库。由于COOP强调机构在备用站点恢复运行中的能力,所以该计划通常不包括IT运行方面的内容。另外,它不涉及无需重新配置到备用站点的小型危害。但是COOP可以将BCP、BRP和灾难恢复计划作为附录。
危机通信计划(CCP)机构应该在灾难之前做好其内部和外部通信规程的准备工作。危机通信计划通常由负责公共联络的机构制定。危机通信计划规程应该和所有其它计划协调,以确保只有受到批准的内容公之于众,它应该作为附录包含在BCP中。通信计划通常指定特定的人员作为在灾难反应中回答公众问题的唯一发言人。它还可以包括向个人和公众散发状态报告的规程,例如记者招待会的模板。
计划(IRP)事件响应计划建立了处理针对机构的IT系统攻击的规程。这些规程用来协助安全人员对有害的计算机事件进行识别、消减并进行恢复,这些事件的例子包括:对系统或数据的非法访问、拒绝服务攻击、或对硬件、软件、数据的非法更改(如有害逻辑:病毒、蠕虫或木马等)。本计划可以包含在BCP的附录中。
灾难恢复计划(DRP)正如其名字所表示的,DRP应用于重大的、通常是灾难性的、造成长时间无法对正常设施进行访问的事件。通常,DRP指用于紧急事件后在备用站点恢复目标系统、应用或计算机设施运行的IT计划。DRP的范围可能与IT应急计划重叠,但是DRP的范围比较狭窄,它不涉及无需重新配置的小型危害。根据机构的需要,可能会有多个DRP附加在BCP之后。
场所紧急计划(OEP)OEP在可能对人员的安全健康、环境或财产构成威胁的事件发生时,为设施中的人员提供反应规程。OEP在设施级别进行制定,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有关。设施OEP可以附加在BCP之后,但是独立执行。
BCP关注在中断期间和之后维持机构的业务功能。业务功能的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工资的支付处理或客户的信息处理。BCP可以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业务处理编写也可以涉及到所有关键的业务处理。IT系统在BCP中被认为是对于业务处理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BCP可能没有涉及到对过程的长期恢复并使其回到正常运行状态,而只是包含过渡的业务连续性需求。灾难恢复计划、业务继续计划和场所紧急计划可以附加在BCP之后。在BCP中设定的职责和优先顺序应该和其在操作连续性计划(COOP)中的一致以消除可能的冲突。
按一般惯例,备用站点维持机构(通常是总部)要支持长达30天的运行,直到整个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COOP正是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而制定的。BCP涉及到在重大中断期间和之后维持业务处理所需的业务功能和IT系统。BRP记录了机构在备用站点进行业务处理的持续规程。与BCP不同,BRP不涉及在紧急事件期间对关键处理的连续性维持。DRP是指设计用于重大和通常是毁灭性灾难之后的目标系统、应用程序或计算机设施的恢复,它是以IT为主的计划。两个计划都提供了IT系统的恢复和继续规程。由于包括了对无需重新部署到备用站点的小型中断进行系统恢复的规程,所以这类计划比DRP的范围更广泛。计算机事件响应计划建立了使安全人员可以确定、防止和恢复针对机构IT系统进行的计算机攻击的规程。OEP则提供了在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或财产等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设施工作人员所遵循的指导方针。计划的制定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以确保各自的策略和规程能够互为补充,必须将所有有关计划、系统和处理的变化情况反馈给系统和相应处理计划的制定者。2.2 容灾的实质是确保永不停顿的业务运营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Fred Alger基金管理公司的总部设在世贸中心北楼的93层。在上个世纪90年代,Fred Alger曾是美国业绩最好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它旗下的―光谱共同基金‖(Spectra mutual fund)的年均收益率曾达到让人惊羡的29%。然而,公司2000年的业绩大幅下滑,其前景不容乐观。2001年9月11日上午发生恐怖袭击后,该公司正在上班的35人全部遇难,老板David Alger也在其中,这对Fred Alger公司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所幸的是,该公司居安思危,在繁荣期建设的IT系统早早就考虑到容灾的需要,在50英里以外的新泽西中心区建有一个数据备份点。―9?11‖过后的第三天,该公司幸存无几的人在那里发现,袭击之前所有的交易记录和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有详细备份,并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所以,Fred Alger公司没有选择关张,而是决定重建。他们并非盲目地不认输。几年前就已退休的Fred Alger,在弟弟David去世后立刻再度出山。当整个市场在去年9月17日重新开市时,Fred Alger公司成了华尔街经纪公司中的股票大买家。
此后,当其他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在去年出现滑坡时,他们的利润反而因此大大增加。很快,Fred Alger公司的投资管理队伍也空前兴旺起来,并在第五大道的2层楼建立了新的总部。类似的故事令全世界在一夜之间认识到,金融市场的数据备份和交易备份绝对不能缺少。
自美国建国以来,华尔街就一直主宰着美国的金融。而此次袭击已经给了华尔街以致命的一击。事实上,对世贸中心的袭击完全改变了纽约的金融景观。以往,曼哈顿4/5写字楼的底层都是金融服务机构。而如今,这些金融机构中的一半以上都迁走了,大多都换了个小地方。在曼哈顿中心区的5万名金融服务人员中,已有19000名离开了这个城市。其中也有像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公司这样的―金融巨人‖。
因此,即使在曼哈顿区还在燃烧时,监管者们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才能重振金融业,并让它强大到足以抵御下一次灾难。在银行家和监管者们看来,―9?11‖并不能被称为信用事件。但下一次灾难,不论是什么样的灾难,它一定会是一场信用事件。在庞大的支付链条上,一旦某个具有实力的环节受到支付困难的威胁,整个市场,如外汇交易或美国财政债券交易就有可能出现大塞车。
为此,英国的金融服务管理局在一个储存有备份数据的秘密地点,进行了多次―业务持续‖演习。美国的监管者也抛出一份建议书。这份建议书的目的在于,要保持市场参与者之间实时的信息和通信联系,即保持数据备份点之间的通信联系。监管者和市场应该能够抵御住沉重的打击,并应在4小时以内恢复工作。而对那些由15~20家大银行和5~10家证券公司所组成的金融主干系统来说,在它们主要参与的市场中应享受优先权,须在一天之内恢复营业。
在―9311‖以前,银行之间(包括独立的通信和信息技术系统之间)的应急计划很少有彼此的沟通。为此,设在巴塞尔的发达国家10国 ―金融稳定性论坛‖,已经起草了一个―应急协议名单‖。被列入这一名单的,都是些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实体。根据这个协议,名单中的金融实体的监管方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及时取得联系。
此外,美国监管机构已经提出,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应急计划测试,以对付―一切可以想象得出的事件‖。例如,进行产业范围的战争预演已经提到议事日程,而―无线战争‖被最先纳入其中。
那么,如何确保企业业务的连续运营以及数据的安全呢?严格的说,业务持续计划的建立和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进行一个涉及企业运营的项目,因此也涉及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标准的业务持续计划项目应按如下流程进行: 1。项目启动和管理
确定业务持续计划(BCP)实施过程的相关需求,包括获得管理支持、以及组织和管理项目使其符合时间和预算的限制要求。2。风险评估和控制
确定可能造成机构及其设施中断的灾难、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和周边环境因素,以及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防止或减少潜在损失影响的控制措施,提供成本效益分析以调整控制措施方面的投资,达到消减风险的目的。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系统的发展而变化,所以风险管理过程也必须是动态的。
3。业务影响分析
确定由于中断和预期灾难可能对机构造成的影响,以及用来定量和定性分析这种影响的技术。确定关键功能、恢复优先顺序和相关性以便确定恢复时间。4。制定业务连续性策略
确定和指导备用业务恢复运行策略的选择,以便在恢复时间目标范围内恢复业务和信息技术,并维持机构的关键功能。5。应急响应和运作
制定和实施用于事件响应以及对事件所引起状况进行稳定的规程,包括建立和管理紧急事件运作中心,该中心用于在紧急事件中发布命令。6。制定和实施业务连续性计划
设计、制定和实施业务连续性计划,以便在恢复时间目标范围内完成恢复。7。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
准备建立对机构人员进行意识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项目,以便业务连续性计划能够得到制定、实施、维护和执行。
8。维护和演练业务连续性计划
对预先计划和计划间的协调性进行演练、并评估和记录计划演练的结果。制定维持连续性能力和BCP文档更新状态的方法,使其与机构的策略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与适当标准的比较来验证BCP的效率,并使用简明的语言报告验证的结果。9。公共关系和危机通信
制定、协调、评价和演练在危机情况下与媒体交流的计划;制定、协调、评价和演练与员工及其家庭、主要客户、关键供应商、业主/股东以及机构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在必要情况下提供心理辅导的计划,确保所有利益群体能够得到所需的信息。10。与公共当局的协调
建立适用的规程和策略,用于同地方当局协调响应、连续性和恢复活动,以确保符合现行的法令和法规。
当然,实际应用中,如果受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加之容灾目标有限(企业不需要承担应由政府负责的国计民生之重任),我们可以简化并适当改变上述标准流程。事实上,随着IT系统在企业内部应用的深入,IT系统更容易受到各种灾难的伤害而导致中断,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关键资源可能属于不可控范围(如电力和电信)。对于倚仗IT系统的企业来说,从确保业务连续能力的角度出发,可以依据下列容灾规划步骤:
1. 灾难类型分析 2. 业务冲击分析
3. 当前业务环境及恢复能力分析 4. 容灾策略制订 5. 容灾方案设计 6. 业务连续性流程设计
7. 业务连续性流程及容灾方案管理和测试
每一个步骤的相关职责一般会落在―计划协调人‖或―应急计划制订人‖的身上,他们通常是职能或资源部门的经理。协调人在其他相关系统或业务处理部门的职能经理和资源经理的协助下制定应急策略;应急计划协调人通常管理应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2.3容灾的IT实现
除了详尽的容灾计划,实际上还需要合理的IT系统架构来确保企业的容灾计划得以实现。对于IT系统而言,在技术层面上,容灾需要考虑:
* 数据版本保护 - 建立容灾的多版本保护底线(Bottom Line)* 实时数据保护 - 数据复制,近乎0的数据丢失,数据一致性
* 应用系统恢复 - 恢复时间(包括数据库恢复)、应用版本的一致性(PTF)等 * 网络系统恢复 - 数据访问点变化、建立新网络路径、动态路由(收敛时间/稳定性)* 容灾切换决策 - 及时发现灾难(容灾系统管理)、容灾切换的损失和补救办法 * 容灾切换过程 - 变更管理
同时,无论任何时候,备份都是非常重要的,并要定期测试备份的可靠性。一种技术只能减少或防止某些类型的灾难的影响。除了简单或一成不变的应用,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采用操作系统层面以上的数据复制技术。而没有文档化的流程就相当于没有流程,没有流程的系统能够在要求时间内恢复完全靠运气(通常不能)。
另外,在通常情况下,IT系统相关的灾难备份方案设计都必须考虑以下五大因素,1,灾难类型
需要考虑哪些灾难?怎样的灾难?会使业务中断多久? 2,恢复速度
灾难发生后需要多久来启动及运行系统?能否承受数天或数分钟的等待? 3,恢复程度
需要恢复每条记录和交易吗?可以使用上星期或昨天的数据吗?需要恢复一切吗?有不相关的文件吗?什么是合法隐含的要求?有少数的一组人输入交易吗?他们可以重新输入灾难期间丢失的交易吗?这些交易十分重要而不容许丢失吗? 4,可用的技术
必须结合考虑所选技术在本地区的适用性、实现条件以及在实施时是否受某些现有条件的制约? 5,方案总体成本
实现灾难备份需要多少投资?不实现灾难备份会损失多少钱?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如图2所示:
图2.灾难备份方案选择标准
2.3.1容灾的7个层次
据国际标准SHARE78的定义,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可根据以下主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分为七级,即从低到高有七种不同层次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可以根据企业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您需要恢复的速度和程度,来设计选择并实现您的灾难恢复计划(参见图3)。这取决于下列要求: 备份/恢复的范围 灾难恢复计划的状态
在应用中心与备份中心之间的距离
应用中心与备份中心之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数据是怎样在两个中心之间传送的 有多少数据被丢失
怎样保证更新的数据在备份中心被更新 备份中心可以开始备份工作的能力
现已证明,为实现有效的灾难恢复,无需人工介入的自动站点故障切换功能是一个必须被纳入考虑范围的重要事项。目前通用的异地远程恢复标准采用的是1992年Anaheim的SHARE78,M028会议的报告中所阐述的七个层次:
0层-没有异地数据(No off-site Data)Tier0即没有任何异地备份或应急计划。数据仅在本地进行备份恢复,没有数据送往异地。事实上这一层并不具备真正灾难恢复的能力。
1层-PTAM卡车运送访问方式(Pickup Truck Access Method)Tier1的灾难恢复方案必须设计一个应急方案,能够备份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存储在异地。PTAM指将本地备份的数据用交通工具送到远方。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成本较低,但难于管理。
2层-PTAM卡车运送访问方式+热备份中心(PTAM + Hot Center)Tier2相当于Tier1再加上热备份中心能力的进一步的灾难恢复。热备份中心拥有足够的硬件和网络设备去支持关键应用。相比于Tier1,明显降低了灾难恢复时间。3层-电子链接(Electronic Vaulting)Tier3是在Tier2的基础上用电子链路取代了卡车进行数据的传送的进一步的灾难恢复。由于热备份中心要保持持续运行,增加了成本,但提高了灾难恢复速度。4层-活动状态的备份中心(Active Secondary Center)Tier4指两个中心同时处于活动状态并同时互相备份,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负载可能在两个中心之间分享。在灾难发生时,关键应用的恢复也可降低到小时级或分钟级。
5层– 两个活动的数据中心,确保数据一致性的两阶段传输承诺(Two-Site Two-Phase Commit)
Tier5则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Tier5需要两中心与中心的数据都被同时更新。在灾难发生时,仅是传送中的数据被丢失,恢复时间被降低到分钟级。6层-0数据丢失(Zero Data Loss),自动系统故障切换
Tier6可以实现0数据丢失率,被认为是灾难恢复的最高级别,在本地和远程的所有数据被更新的同时,利用了双重在线存储和完全的网络切换能力,当发生灾难时,能够提供跨站点动态负载平衡和自动系统故障切换功能。
2.3.2容灾的业务恢复时间段
对于IT系统的容灾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参数表示: * 以恢复点为目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 – 数据的完整性(无数据丢失)– – 数据的一致性(数据正确且可用)
* 以恢复时间为目标(RTO---Recovery Time Object)* 以网络恢复为目标(NRO---Network Recovery Object)* 以服务支持能力为目标(SDO---Serviceability Degrade Object)– – 性能
– – 地域/ 支持的客户总数 – – 功能的限制
图4展示了业务恢复的不同时间段。
图4.容灾的业务恢复时间段 2.3.3容灾所涉及的恢复技术
DR(容灾 Disaster Recovery)项目的实施中涉及到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分为三类:应用恢复,网络恢复,数据恢复。应用恢复技术
常用的应用恢复技术或方法如下:
* 通过负载均衡提供永不停顿的系统运行能力(Tier-7)例如:IBMS/390的GDPS技术给用户提供一个无中断的操作环境,来运行那些关键业务的应用程序,通过自动应用恢复能力来满足其第7级容灾要求 * 通过事先写好的脚本来实现自动的热接管(Tier-6)例如:GDPS也可以在热待命状态下运行,来为S/390系统提供第6级解决方案。
HAGEO提供与GDPS热待命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常被用来作为大型关键业务UNIX数据中心的DR解决方案
* 按预案手工实现站点接管(Tier 4/5)例如:有些设施的DR包括必须有人介入和决策的手动应用恢复程序。
在实际灾难发生时,一些这样的设施因为对人工操作的依赖,造成恢复过程的延误。因此,我们认识到,容灾的实施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这也是GDPS和HAGEO这样的软件的主旨。网络恢复技术
常用的网络恢复技术或方法如下: * 4-7 层交换机(Tier-7)例如:无中断的第7级网络恢复需要动态网络路由重选,来保证应用能够在不中断最终用户的情况下转入备用数据中心。在SNA环境下通过APPN来完成,而在IP环境下则通过第4-7层转换来完成。APPN是在IBM S/390 GDPS环境下,为动态网络恢复而开发的SNA网络技术。通过标准的基于路由器的技术,可以在通用的IP传输上使用APPN * 路由(Tier-6)例如:在第6级DR的实施中,网络恢复可以通过APPN和/或标准的路由协议来完成(OSPF / EIGRP / BGP-4)在非GDPS环境中,APPN应用路由在容灾系统备用路径可用时,自动恢复网络连接
* 2层 Reconnect(Tier-4/5)例如:SNA子网在以太网/SNA中通过ATM / 帧中继 / DDN 链路进行互联,如果发生链路故障,则可以通过手工切换来实现网络恢复
数据恢复技术
数据容灾系统的实现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一种技术是采用硬件进行远程数据复制,我们称为硬件复制技术。这种技术的提供者是一些存储设备厂商,其技术例如PPRC、SRDF。数据的复制完全通过专用线路实现物理存储设备之间的交换;另一种技术是采用软件系统实现远程的实时数据复制,并且实现远程的全程高可用体系(远程监控和切换)。这种技术的代表则是一些存储软件厂商,其技术例如HAGEO、VVR。
数据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但一般来说这,它可以在硬件或软件层上实施(参见图5)。今天,市场上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提供不同的第4级和第7级数据恢复,对硬件或软件的选择取决于很多与设施相关的因素,如工作量、网络成本要求、工作点和数据恢复点间的距离、同性或异性的平台支持等等。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对以上两种技术进行详细的论述。
图5.数据复制技术 第三章 容灾方案分析
业务连续性开发模式 | 七层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 如何选择最优的灾难恢复方案
在现代企业的IT系统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有关灾难备份范畴的需求,例如:
―无论发生任何问题,业务系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 ―无论发生任何问题,数据绝对不能丢失!‖ ……
针对这些问题,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能会考虑到一系列由此引发的问题: ―究竟有些什么因素可能导致业务中断?‖ ―究竟最短的时间是多长?‖
―是否所有的应用系统数据都不能丢失?‖ ―这些恢复目标是否合理?‖
―目前的IT架构是否能够满足所要求的恢复目标?‖
―是否IT系统得到恢复,就意味着业务部门可以对客户进行服务?‖ ―如何衡量灾难备份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
回答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考虑企业业务连续性的过程。事实上,随着IT系统在企业内部应用的深入,灾难备份在企业中已不是IT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个企业各业务部门与IT部门紧密合作的问题。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数据的备份和应用的接管,还包含了网络的冗余、人员与组织架构的整理、恢复流程的设计等一系列技术以外的范畴。目的在于保证在灾难环境下,企业真正从业务的角度得到保护,而不仅仅是IT环境的恢复。
3.1业务连续性开发模式
各行各业的用户,需要针对自身情况,设立可行的业务恢复目标,并制订出切合实际、投资合理、可靠的业务连续性及技术方案。这种业务连续性开发模式,体现在业务连续性或灾难备份的项目中,就是灾难备份项目实施的步骤:
1.灾难类型分析 2.业务冲击分析
3.当前业务环境及恢复能力分析 4.容灾策略制订 5.容灾方案设计 6.业务连续性流程设计
7.业务连续性流程及容灾方案管理和测试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随着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随时灵活变化:
图一.灾难备份项目实施过程
3.1.1阶段
一、灾难类型分析(风险分析)
在本阶段,需要进行详细而量化的风险分析,以确定当前IT环境之中存在哪些无法接受的物理威胁或者可能发生的灾难,并对灾难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可能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该灾难所威胁的资产价值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带有优先级别的需要防护的灾难列表,并制订可能的处理方法,如接受该灾难发生的风险而不进行防护、自行制订该灾难的防护方法或者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转嫁策略。其结果可以由下图表示:
在该图中,横坐标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纵坐标为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在某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时,即使造成的损失极大,也可能属于可接受的风险范畴,例如美国的―9?11‖事件。但该接受程度是与时俱进的,在―9?11‖事件发生后,事实是大部分没有考虑这种大范围灾难性事件的企业基本没有得到恢复的机会。目前业界也已经将低概率事件逐渐纳入防护的范围。
3.1.2阶段
二、业务冲击分析
在本阶段,应该针对各种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通过走访各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了解各种业务流程本身对该企业的重要程度。(例如在银行业里,储蓄和单据、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等业务就具有不同的优先等级。)同时根据一定的评判原则,得出在核心流程由于灾难的发生而无法正常进行时对企业本身的损失情况。这种损失可能是可以量化的,例如单据的丢失、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损失;也可以是无形的损失,例如客户满意度及竞争优势的丢失。通过对可量化和不可量化损失的综合考虑,得出各种核心业务流程由于灾难受损的可容忍程度及损失的决策依据。体现在IT系统上,是三个指标:
数据恢复点目标(RECOVERY POINT OBJECTIVE):体现为该流程在灾难 发生后,恢复运转时数据丢失的可容忍程度;
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 TIME OBJECTIE):体现为该流程在灾难发生后,需要恢复的紧迫性也即多久能够得到恢复的问题;
网络恢复目标(NETWORK RECOVERY OBJECTIVE):即营业网点什么时候才能通过备份网络与数据中心重新恢复通信的指标;
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这三个指标可能相差非常之大,各个流程本身对这三个目标的优先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流程可能要求数据丢失的程度较小,但恢复时间可以较长,而另一些流程可能要求短时间内恢复,但数据的丢失程度可以放大一些。这三个指标直接影响所使用的容灾策略及技术方案,并指导企业的投入成本。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3.业务冲击分析曲线
在该图中,横坐标为灾难持续时间,纵坐标为灾难损失,在某一程度以下属于可接受的程度,即横虚线所示。这种可接受决策应该由负责该流程的业务部门综合考虑后做出。
3.1.3阶段
三、企业容灾环境分析 本阶段主要针对业务冲击分析的结果,对目前的内部环境进行评估,得出与恢复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的对象为业务流程需要的资源,如IT环境等。通过本阶段的工作,得出各业务流程所牵涉的企业资产及资源(人力资源、IT架构、技术储备、技术使用程度、网络环境等),并分析得出目前的业务环境对容灾需求、冗余程度、可能造成的数据损失是否能够支持等方面的报告。用下图表示:
图4.容灾环境分析
图中右边红线为目前环境所支持的容灾能力,左边红线为经过业务冲击分析所得到的需要达到的恢复能力,在灾难恢复时间和灾难造成损失两个方面都需要得到降低。
3.1.4阶段
四、容灾策略制订
在本阶段,结合以上各阶段的分析成果,以及企业本身在容灾上的投入能力,制订企业短期、长期范围内的容灾策略和目标,并有意识地将企业本身的人员组成和组织架构做出调整以适应策略要求。最重要的是制订出容灾实施步骤,优先解决最为重点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5.容灾策略制订
3.1.5阶段
五、容灾方案设计
容灾方案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但所有的容灾方案都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恢复时间、实施与维护容灾策略所需的投入等。容灾恢复时间的需求越短,所需的实施成本就越大,实施难度也就越高。恢复时间与投入的比值可以用以下这张曲线图加以说明:
图6.容灾方案层次
图中的各种层次方案可以分别满足不同的数据恢复目标和恢复时间目标,需要根据业务冲击分析的结果,针对每一种业务流程,综合选择能够满足容灾目标的方案。
3.1.6 阶段
六、业务连续性流程设计
有了IT系统的恢复方案,只能够保证在灾难环境下,IT系统的恢复能够保证业务冲击分析的目标,但是业务的连续性并不只是IT系统的恢复,还包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紧急流程、指挥架构、人员调度等等多方面、各部门的综合考虑。只有业务流程执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容灾目标的要求,才能够认为业务冲击分析的目标得到了满足。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应该设立一个由领导挂帅,各业务部门和IT部门联合组成的一个容灾指挥小组:
图7.容灾组织架构图
由该小组指挥,IT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别执行,IT恢复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才能得到同步,从而达到容灾设计的目标。
3.1.7阶段
七、业务连续性流程及容灾方案管理和测试
任何制订的计划,都必须经过不断的测试和修正,才能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测试过程,也能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人员熟悉自己在业务连续性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在灾难真正发生的时刻有条不紊地开展恢复的过程。
测试的过程可以分为―纸上谈兵‖和实地演习两种方式,根据企业需要及对业务影响的不同分别采用。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平时的测试如何完善,也没有办法预测可能发生的灾难情况。关键人员的损失或者关键文档的丢失,都有可能对灾难恢复计划的执行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灾难演练过程中要注意到人员的交叉备份情况,除了每个人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外,尽量做到关键步骤有后备人选作为应变。
3.2七层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在谈到灾难恢复方案时,经常提到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7个层次(tier)。那么什么是7层解决方案?该如何为关键的业务应用选择最优的容灾方案?
3.2.1恢复的7个层次
灾难保护计划的目的是,确保关键业务持续运行以及减少非计划宕机时间。所有与容灾方案相关的计划都试图在方案本身、宕机时间和实施方案所需成本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图8.三者的平衡关系
灾难恢复方案中的恢复时间与下列因素有关: 数据有效性的恢复 IT基础设施的恢复 可操作流程的修复 关键业务的修复
图9.灾难恢复的层次划分
3.2.2细述7个层次
灾难恢复方案的7个层次提供了一个简单方法论--如何定义当前的服务水平、风险以及期望的服务水平和环境。
0层:无异地备份数据(No off-site Data)对于使用0层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业务,可称其为没有灾难恢复计划,主要表现为: 数据仅在本地进行备份恢复,没有任何数据信息和资料被送往异地,没有处理意外 事故的计划。恢复时间:在此种情况下,恢复时间不可预测。事实上也不可能恢复。
例如,目前我们通常在机房内所做的数据备份,备份介质保留在机房内,用于本地的数据恢复。当灾难发生时,数据备份和设备有可能一同被毁,无法进行恢复。
1层:有数据备份,无备用系统(Data Backup with No Hot Site)
使用1层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业务,通常将需要的数据备份到磁带上,然后将这些介质运送到其它较为安全的地方。但在那里缺乏能恢复数据的系统,若数据备份的频率很高,则在恢复时丢失的数据就会少些。此类业务应能忍受几天乃至几星期的数据丢失。
例如,PTAM(Pickup Truck Access Method)是一种许多数据中心所采用的标准备份方式。在完成所需的数据备份后,用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它们送到远离本地的地方,同时备有数据恢复的程序。灾难发生后,一整套系统安装需要在一台未开启的计算机上重新完成,系统和数据可以被恢复并重新与网络相连。这种灾难恢复方案相对来说成本较低(仅仅需要运输工具的消耗以及存储设备的消耗)。但恢复的时间长,且数据不够新。
2层:有数据备份,有备用系统(Data Backup with Hot Site)
使用2层容灾解决方案的业务会定期将数据备份到磁带上,并将其运到安全的地点。在备份中心有备用的系统,当灾难发生时,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备份磁带来恢复系统。虽然还需要数小时或几天的时间来恢复数据以使业务可用,但不可预测的恢复时间减少了。
2层相当于在1层上增加了备份中心的灾难恢复。备份中心拥有足够的硬件和网络设备来维持关键应用的安装需求,这样的应用是十分的关键的,它必须在灾难发生的同时,在异地有正运行着的硬件提供支持。这种灾难恢复的方式依赖于PTAM方法去将日常数据放入仓库,当灾难发生的时候,再将数据恢复到备份中心的系统上。虽然备份中心的系统增加了成本,但明显降低了灾难恢复时间,系统可在几天内得以恢复。
3层:电子链接(Electronic Vaulting)
使用3层容灾解决方案的业务,是在2层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又使用了对关键数据的电子链接技术。电子链接将磁带备份后更改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传到备用中心,使用此种方法会比使用传统的磁带备份更快地得到更新的数据。所以,当灾难发生后,只有少量的数据需要重新恢复,恢复时间会缩短。
由于备用中心要保持持续运行,与生产中心间的通讯线路要保证畅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消除了对运输工具的依赖,提高了灾难恢复速度。
例如,某企业在每天下班后,将当日的流水全部记录下来,通过网络传到备份中心;备份中心在备用系统上,重新将所有业务重做,保证与生产中心的一致性。这一领域的产品可以分四层:
1)存储设备层:IBM-ESS-PPRC、IBM-DS4000-RM、EMC-SRDF、HP-EVA-StorageWorks Continuous Access、FALCONSTOR-IPSTOR、NETAPP等。
2)操作系统及系统软件层:IBM-GEORM、VERITAS-Storage Replicator/Volume Replicator、LEGATAL-RepliStor。
3)数据库层:IBM-DB2-HADR、IBM-INFORMIX-HDR、ORACLE-ORACLE-DATA GUARD等。
4)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开发时考虑到数据的复制。
4层:使用快照技术拷贝数据(Point-in-time Copies)
使用4层灾难恢复方案的业务,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快速恢复性要求更高些。1-3层的方案中较常使用磁带备份和传输,在4层方案中开始使用基于磁盘的解决方案。此时仍然会出现几个小时的数据丢失,但同基于磁带的解决方案相比,通过加快备份频率,使用最近时间点的快照拷贝恢复数据会更快。系统可在一天内恢复。
4层灾难恢复可有两个中心同时处于活动状态并管理彼此的备份数据,允许备份行动在任何一个方向发生。接收方硬件必须保证与另一方平台在地理上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负载可能在两个中心之间分享,中心1成为中心2的备份,反之亦然。在两个中心之间,彼此的在线关键数据的拷贝不停地相互传送着。在灾难发生时,需要的关键数据通过网络可迅速恢复,通过网络的切换,关键应用的恢复也可降低到小时级。支持这种工作方式的产品包括IBM-HAGEO、VARITAS-Global Cluster Manager。
5层:交易的完整性(Transaction Integrity)
使用5层灾难恢复方案的业务,要求保证生产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的数据的一致性。在此层方案中只允许少量甚至是无数据丢失,但是该功能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所运行的应用。
5层除了使用4层的技术外,还要维护数据的状态-要保证在本地和远端数据库中都要更新数据。只有当两地的数据都更新完成后,才认为此次交易成功。生产中心和备用中心是由高速的宽带连接的,关键数据和应用同时运行在两个地点。当灾难发生时,只有正在进行的交易数据会丢失。由于恢复数据的减少,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数据库的数据复制功能一般可以工作在这样的方式下:IBM-DB2-HADR、ORACLE-ORACLE-Replication等。
6层:少量或无数据丢失(Zero or little data loss)
6层灾难恢复方案可以保证最高一级数据的实时性。适用于那些几乎不允许数据丢失并要求能快速将数据恢复到应用中的业务。此种解决方案提供数据的一致性,不依赖于应用而是靠大量的硬件技术和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的。
这一级别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整个系统应用程序层到硬件层均采取相应措施。
1)应用程序层采用基于交易(TRANSACTION)的方法开发。
2)数据库可以采取数据复制。IBM-DB2-HADR、IBM-INFORMIX-HDR、ORACLE-ORACLE-DATA GUARD等。
3)操作系统使用集群软件、站点迁移软件、数据复制软件:IBM-HACMP、VARITAS-Global Cluster Manager等。
4)硬件层使用同步的数据复制:IBM-ESS-PPRC、IBM-DS4000-RM、EMC-SRDF 或使用带有CONSISTANCY-GROUP功能的异步数据复制IBM-ESS-PPRC、IBM-DS4000-RM。
7层:解决方案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实现自主管理(Highly Automated , Bussiness Integrated Solution)
7层灾难恢复方案在第6层的基础上,集成了自主管理的功能。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应用的自动恢复能力,使得系统和应用恢复的速度更快、更可靠(按照灾难恢复流程,手工操作也可实现整个恢复过程)。
7层可以实现0数据丢失率,同时保证数据立即自动地被传输到恢复中心。7层被认为是灾难恢复的最高级别,在本地和远程的所有数据被更新的同时,利用了双重在线存储和完全的网络切换能力。7层是灾难恢复中最昂贵的方式,但也是速度最快的恢复方式。当一个工作中心发生灾难时,7层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跨站点动态负载平衡和自动系统故障切换功能。现在已经证明,为实现有效的灾难恢复,无需人工介入的自动站点故障切换功能需要一个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重要事项。
3.3如何选择最优的灾难恢复方案
在选择解决方案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解决方案所需的投资在IT商业价值中应占切实可行的部分,任何人都希望用较少的投资换取更多的利益--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投资一定要少于灾难本身带来的财政损失。
按照下述目标,为一个商业应用选择解决方案时,决定起来就会简单:
(按用户的投入、希望恢复的速度等目标来选择,灾难恢复越快所需的投入就越多)* 恢复时间目标(RTO – Recovery Time Objective)没有应用系统,可以忍受多长时间?
* 恢复时间点目标(RPO –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系统恢复后,可以允许重新创建多少数据?
* 降级操作目标(DOO – Degraded Operations Objective)数据中心减少了,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 网络恢复目标(NRO – Network Recovery objective)网络切换需要多长时间?
通常,构成应用业务连续可用性的因素只适用于同一机房内的环境。机房本身就是一个单点故障。为了抵抗灾难,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比连续可用性考虑更多的恢复方案。
恢复方案一定是在全面衡量了实施费用、维护费用、灾难对财政的影响,并对业务影响进行了分析后而得出的一个综合方案。
3.3.1四个关键目标
每一层灾难恢复方案的恢复时间通常是指恢复处理业务服务所需的安装时间。然而在现实的灾难中,需要对其他更多的事项进行考虑。例如,有些业务可以容忍较长时间的停机服务,但要求一旦业务开始就需要使用最多的实时数据;有些业务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服务,而不考虑数据的实时性;还有一些既需要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服务,也需要最多的实时数据。
通过评估具体场地的实际灾难恢复需求,为恢复计划开好头。
3.3.2方案成本与业务停止带来的损失
灾难恢复方案的成本是根据以下两点得出的: * 客户需要在多快的时间内恢复数据 * 不能继续业务处理将带来多少损失
恢复数据所需的时间越少,业务处理服务中断的时间就越短,所需的方案成本就越多。
另一方面,不能进行业务处理的时间越长,由此带来的损失就越大。
最优的方案就是,方案成本曲线和业务停止带来的损失的曲线的交集。成本/时间窗口。
3.3.3与系统体系结构的关系
为了灾难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可靠并经过验证的基础结构,系统的每一级部件都一定要有冗余,这是必须的。
存储设备级(Storage Device Level)
存储设备级,是指存储的物理实体,如磁盘或磁带机。为了实现设备级的可用性,使用嵌入在设备自身中的功能,这些冗余功能可通过在磁盘中使用备用磁道或在磁带机中使用特定的写机制来实现。
存储服务器(存储子系统)控制器级
存储控制器自身的接口用于连接SAN或服务器(Servers)和存储设备。存储控制器的内置功能负责所有与存储相关的执行操作。
* 内置的拷贝功能,如Point-in-Time 拷贝,远程镜像 * 内置高可用性机制(冗余、接管Fail over)
SAN(Storage Area Network)级
SAN级的冗余可通过冗余SAN的基本模块--SAN交换机或使用导向器(Director)来实现。SAN交换机和导向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可维护性和可用性。导向器类的产品可以在不中断服务的同时,在线进行Microcode/Firmware的升级。在出现硬件故障时,导向器通常只需更换一个部件。
操作系统中设备驱动程序级
设备驱动程序是存储设备,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主机适配卡之间沟通的桥梁,它负责实施与操作系统中所展示的全部硬件功能相关的操作,并负责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通讯,如光纤通道环境中多路径和通道接管功能。
操作系统级
在操作系统级,通过使用群集技术可以实现操作系统级的高可用性,如 HACMP for AIX,STEELEYE for LINUX 和 Microsoft Windows Clustering。可以考虑将群集技术作为灾难保护的一部分。在灾难保护方案中群集本身不代表基础设施。
应用级
要想在应用级实现冗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的类型。如在三层的SAN环境中,通过使用多个应用服务器(Multi Application Server),应用层可以做到高可用性。如果任何服务器发生故障,加在其上的负载就会被重新分布到其他运行中的服务器上,业务可继续进行。
功能级
功能级是系统整体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级,它依赖以下级的可用性: * IT基础设施架构的可用性(操作系统+服务器+存储+网络)* 应用的可用性(应用+数据)+IT基础设施架构的可用性 * 业务流程的可用性(应用的可用性+外部相关条件)
在规划灾难保护的功能级时必须包括所有外在因素,如不同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等。
第四章 容灾系统的设计过程
灾难恢复计划描述 | 灾难恢复计划项目阶段 | 数据收集和关键需求分析阶段 | 风险分析阶段 | 数据保护阶段 | 恢复阶段 | 测试和培训阶段 | 维护和修改阶段 | 选择灾难恢复方案的步骤介绍
容灾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工作及计划的制订,包括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BCP),Business Recovery Plan(BRP),Continuity of Operations Plan(COOP),Incident Response Plan(IRP),Occupant Emergency Plan(OEP),Disaster Recovery Plan(DRP)等计划,在此我们主要介绍灾难恢复计划(Disaster Recovery Plan 或 DRP)的制订过程及方法
相比于其它机构和领域,IT系统更容易受到各种灾难的伤害而导致中断,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关键资源可能属于不可控范围(如电力和电信),于是有效的灾难恢复计划、履行计划和对计划进行有效地测试对于削减系统风险与各种服务的不可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保证灾难恢复计划的成功,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灾难恢复计划的全部过程及其在整个运行连续性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过程中的地位。2.制定或复查其应急策略及计划过程并运用计划周期要素,包括预备计划、业务影响分析、备用站点选择和恢复策略。
3.制定和复查其灾难恢复计划策略,重点在于计划的维护、培训以及对应急计划的演练。4.1灾难恢复计划描述
简单地讲,灾难恢复计划的重点在于IT的恢复,如系统、应用、数据和相关的设施(如网络等)。灾备的主要目标是在事件发生时,能够保证全部或部分计算机服务的持续可用。灾难恢复计划就是指,在灾难发生时需要采取的响应步骤的详细过程。
灾难恢复计划包含了一系列灾难发生前、过程中和灾难发生后所采取的动作,灾备方案计划书应该文档化,并经过充分的测试,以保证灾难处理过程中各种操作的连续性和关键资源的可用性。
根据灾难发生的时段或业务中断的严重程度的不同,一个企业的生存能力也依赖于管理层重建其关键业务的能力。一般来讲,这些业务功能的重建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对于管理层,必须在几个小时或几天的时间内重建,确实是一个难题。重建复杂的商业环境要求有一个经过慎重考虑且具体的计划,以备在灾难发生时执行。从这份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为恢复初始环境,在重建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步骤。
在一个组织中,灾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对客户而言,最想知道的事情是灾难什么时候发生。系统和工作人员可以应对灾难,并对可预知的灾难进行反应是最终的目标。换句话说,灾难发生时,不需要等待,而只需要确定你的计划是否可行。
灾难发生时,客户、供应商和员工通常会关心中央处理设备的停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都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只关心停机的等待时间,而停机时间的多少则依赖于灾难恢复方案。通常,这种停机时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a)服务丢失
表示从灾难发生到系统恢复正常所损失的时间。b)数据丢失
表示用户数据的丢失,也就是说,系统恢复到灾难发生前的数据层面,要花费多少时间可以重新工作。
一个组织的大部分收入,如果过分的依赖于生产系统,一旦应用和网络停机,则将会造成巨额收入的损失。在不同的行业,如果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收入损失,因灾难而造成的收入减少也是不同的,如能源、电信、制造行业和金融部门,造成巨额收入的损失并不惊奇。另外,实际收入损失所占的百分比也和运营的关键业务有关系
总之,灾备计划就是要保证灾难发生后,能及时地按照一定的策略、过程和技术等方法迅速恢复IT系统、操作和数据。4.2灾难恢复计划项目阶段
如何制订灾难恢复计划,前面的章节中(参看3.1节 业务连续性)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步骤。上述步骤中,每一步都包含了相关方面的各项内容。实际上,在制定灾难恢复计划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步骤细化为下图的操作流程。在下图的流程中,包含了灾难恢复计划的各个阶段,并直观的告诉我们,灾难恢复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图1.灾备计划不同阶段图表
对上图的简单分析如下,更详细的内容,将在以下的章节中给出:
1)项目启动及项目组的选择
此阶段包括取得管理层的正式同意、选择项目协调人员和项目组成员、信息收集方式的标准化以及项目资源的调度等方面的内容。2)数据收集和需求分析
此阶段包括收集业务过程的信息、技术基础架构的支撑环境、潜在的停机费用消耗、灾难类型以及其它公司使用的相应技术和策略等方面的内容。3)风险分析
在风险分析阶段,我们将对为达到灾难恢复计划的设定目标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便对风险以及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恢复所需要的资源有较深的理解。
作为风险分析的结果之一,灾难防范技术的实施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可以避免的灾难。比如:火灾的侦测和防止,不间断电源系统等。4)数据保护
数据保护是灾难恢复计划中的关键模块。必须清晰、完整地表述出各类数据(记录、胶片、电子及光学数据等)的保护方法。5)恢复计划
恢复计划是指对意外事件所采取的策略及明确的规划。如替代的系统、网络和终端用户。6)培训和测试
培训和计划性的测试可以对所设计的灾难恢复策略进行测试,并且提供了一种可以对灾难恢复计划中的不足方面进行发现和修改的手段。7)计划的维护管理
计划的维护管理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使灾难恢复计划随着业务和IT系统架构的改变而改变。下面我们对各个阶段给出较详细的解释。
项目启动和项目组选择的阶段可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最高管理层的承诺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必须支持且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以确保灾难恢复计划在本公司内的有效作用。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必须要有时间和资源的保证,时间就是计划的制定所需要的时间,而资源则包括预算和人力。2 建立计划制定委员会
计划制定委员会负责监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公司各个部门的代表组成,关键的委员会成员应当包括业务运营经理和数据处理部门经理。委员会还应当定义计划的适用范围。委员会的另一个职责是定期把项目信息通知给最高管理层,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主题,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财力,这些都需要最高管理层来支持。3 范围
尽管大多数灾难恢复计划只包含数据处理相关的项目,但是一个复杂的计划也包含数据处理以外的操作领域,如果同时考虑到灾难的其它方面,灾备计划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4 假定
制定计划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设想最坏的场景。对运营系统而言,最坏的场景就是主要设备的损坏。计划的制定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每一个灾难恢复计划都基于一组假定的设想。这些假定对计划所涉及的环境做了限制,这些限制定义了公司准备接受的灾难量级,它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识别:
a)哪些设备被破坏 b)中断的时间是多少
c)哪些记录、文件和资料需要保护 d)灾难发生时,哪些资源是可用的 1)员工 2)设备 3)通讯 4)传输 5)后备场地
在制定灾难恢复计划时,可以借鉴以下典型的假定: a)公司主要的生产设备被破坏
b)拥有在可以执行计划之内的关键性功能的员工
c)员工可以被通知到,并且可以到备份地点执行关键性的恢复和 重建工作
d)灾难恢复计划是可用的
e)部分计划可用于恢复相应的环境中断 f)备份设备是可用的
g)在异地或别的设备中保存有足够多的备份 h)备份地点可以处理公司的工作 i)公司本地和远端的通讯链路是可用的 j)本地基本的传输是可用的
k)灾难发生时,供应商应根据承诺对公司提供支持
以上的假定并不包含全部可能性,但在计划制定的开始阶段可供大家参考。5 项目组及其责任 灾难恢复计划可以按照组的形式来制定,特定的任务可以分配给特定的组。意外发生时的公司架构可能与现有的架构有所不同,那时通常是以组为基础,不同的组负责不同的功能领域,这些组可能包括: a)管理组 b)业务恢复组 c)部门恢复组 d)计算机恢复组 e)损坏评估组 f)安全组 g)设备支持组 h)后勤支持组 i)行政支持组 j)用户支持组 k)计算机备份组 l)异地数据存储组 m)软件组 n)通讯组 o)应用组 p)人力资源组 q)市场和客户关系组
企业并不需要建立以上所有的这些组,但我们强烈建议与上述的每个组相关联的功能都能被包含在其中。
根据员工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可以将其选入不同的组。一般来讲,各组的成员所拥有的技能应与其平时的工作相一致。例如,服务器恢复组的成员应当包含系统管理员。组成员不仅要知道计划的目的,而且要知道执行恢复策略的过程。考虑到可能会联系不到某些成员的情况,成员的组建应基于―互有备份‖的原则。同样,成员也应当了解其它组的目的和执行过程。
每一个组由组长领导,组长要负责本组的运行,承担同其它组的协调工作,向组员及时传达需要的信息,并在组内做决定。另外,如果组长不能行使其职能,必须指定代理组长。在灾难恢复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是管理组。他们在事故发生时负责协调所有组的工作。管理组一般由高级管理经理负责,如CIO。
以下是各个组的主要职能: a)负责计划的执行
b)促进与其它组之间的交流,监督计划的测试和执行 c)所有或是某一个成员可能领导特定的组 d)协调恢复过程
e)评估灾难,执行恢复计划,联系组长 f)监控并记录恢复的过程
g)是最终决定优先级设置、各种政策和过程的人
4.3数据收集和关键需求分析阶段
要确定一个企业的关键性需求,每个部门应该将本部门执行的功能文档化,经过一定的分析来确认部门内部和外部的主要职能。
部门的日操作记录可以对确定关键性需求起到辅助作用。以下是一些辅助问题:
1)如果灾难发生而没有现有的设备和部门架构,部门能运转多长时间?
2)在部门内,什么任务的优先级最高?(包括关键的手工功能和处理)这些任务 被执行的频率是多少?如每天、每星期或每月等。
3)执行最高级别的任务,需要那些人力、设备、和供应等? 4)对于关键的设备及供应,在灾难的环境中应如何替换? 5)上述这些关键信息的替换需要多长时间?
6)部门内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手册和操作步骤?灾难发生时这些是如何替换的? 7)任何供应、设备和操作过程或手册等,有没有在异地存放?
8)确定原始文档的存储设备和安全性。在灾难的时间中,这些信息如何被替代?有没有更多的地方来保存?
9)当前计算机的备份过程是什么?如何恢复备份?任何关键的备份拷贝有没有在异地存放? 10)在灾难发生后,临时性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11)一个部门的运转中断,对其它的部门有什么影响? 12)依赖于正常运转的企业以外的服务商和供应商有哪些? 13)有没有经过跨部门培训的人员? 14)谁负责维护部门的异常计划? 15)灾难恢复计划有没有其它的考虑?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列出了以下需要进行文档化的信息:备份地址列表,关键电话号码记录,通讯目录,分发记录,文档目录,设备目录,表格目录,保险政策目录,主要的计算机硬件目录,主要客户列表,主要供应商列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列表,通知列表,办公用品供应列表,异地存储地址列表,软件和数据文件备份和调度,电话目录等资料和文档。
关键性需求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来获得,问卷主要是将每个部门的关键性工作记录在案,并找出最小的必备资源,如人力、设备、供应商、文档等资源。
确定了各部门的关键性需求并将其文档化以后,管理层就可以为各部门在整个企业的灾难恢复过程中设置优先级别。每一个部门的操作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给出优先级:
1)基本操作(必需):服务中断超过一天,将严重地危害到公司的运转。2)推荐操作(关键):服务中断超过一个礼拜,将严重的危害到公司的运转。
3)其它操作(非关键):这些信息的存在可以方便业务操作,如果 一旦丢失也不会 影响到业务的正常运转。
根据RTO和RPO的不同,各公司采取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将应用进行分级:
1)必需:从停机算起,RTO<8小时,RPO在15分钟以内 2)关键:从停机算起,RTO<72小时,RPO从停机的那一天开始 3)非关键:从停机算起,RTO<168小时,RPO48小时以内
4.4风险分析阶段
计划小组负责准备风险管理的流程和业务影响的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它们包括一定范围内的灾害,如自然、技术或人为的灾害。
针对于几种假定的灾难设想,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领域都应当分析和判断相应的潜在结果和影响,在风险分析阶段还将评估关键文档和重要记录的安全性。
在多样的中断过程中,IT系统更容易受到损害。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有些风险是可以通过技术、管理和操作执行方案来避免的,但不可能避免所有的风险。灾难恢复计划就是一种用来弥补这些风险管理和安全操作不能涉及的灾难的高可用性方案。由此看来,灾难恢复计划可以提供一种紧急事件发生后的快速恢复手段。
4.4.1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范围广泛,包括确定、控制和减轻IT系统的潜在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行为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主要功能:
1)通过减少或消除风险,进而避免或减少破坏性的事件。这些措施主要是对从自然、人为和技术方面的威胁进行的安全控制,从而减少或消除风险。
2)降低或限制灾难对系统造成的后果。主要措施是预估可能的事件,并在相应的事件 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基本的灾难恢复计划。
下图示意了预先采取安全控制和灾难恢复计划实施的事件间流程:
4.4.2商业影响分析
商业风险分析是灾难恢复计划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隶属于风险分析阶段。这一过程集中分析系统需求、过程及其内部的依赖关系,并使用这些信息判断可能意外发生的事件及其优先级,图示为风险分析的示例过程:
上图的示例分为三个过程: 1)确定关键资源
2)确定中断的影响及允许的停机时间 3)设计恢复的优先级
4.4.3建立可靠的系统
业务恢复计划的目的是保证员工和设备在灾难发生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确定在任何时候应采取的正确防范措施。对灾难的防范和准备工作应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开始,管理层的支持体现在对先进的安全和风险防范技术的选择,以及对未知风险的准备等方面。灾难预防技术包含两个方面:流程方面的预防和物理方面的预防。流程方面的预防
流程方面的预防与日常的操作相关,主要是操作规则的定义,相关主题为安全和恢复。流程防范是同每一个员工的行为相联系的,公司为每一个员工分配相应的职责。流程防范的目标是针对于不同的灾难类型定义相应的操作,并使得这些操作成为规则 物理方面的预防
从场所的建造就开始为灾害做准备,包括为建筑物配备特殊设备。如为不同的设备配置火灾保护。这些特殊的考虑包括:计算机区域设置,火灾侦测装置和灭火装置,记录保护,空调设备,热敏和通风设备,电子供应系统和UPS系统,双路电源保护,突发事件过程和档案系统。
4.5 数据保护阶段
数据保护是指在公司内部为保护公司资产、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操作的有效性而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履行保险和分类记录各种信息两个方面来考虑。
4.6 恢复阶段
恢复计划是一种主要考虑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恢复IT系统的策略,策略的制定应当考虑商业影响分析中所涉及的风险,而且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阶段中,它与系统的架构设计相集成。在设计恢复计划时,应考虑下面的情况: 1)系统恢复
系统恢复应针对于关键应用主机,如集中式和分布式 2)网络恢复
网络恢复计划主要针对以下方面:
a)关键商业应用系统的内部局域网和网络设备的支持 b)外部广域网和电信服务
c)待恢复系统和终端用户间的通讯 3)启动各灾难恢复小组
灾难恢复管理组负责协调恢复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项目组。在异常情况下,准确快速的决定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管理组将负责包括财务决定在内的所有决定。成功的灾备计划,即使在关键的成员不能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并维持业务的运转。4)最终用户恢复
最终用户的恢复计划,在传统的灾备计划中常常被忽略掉,合理的灾备计划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种可工作的机制
4.7测试和培训阶段
灾备计划的测试是灾备方案准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测试可以暴露灾难恢复计划的不足之处,测试也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计划执行人员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效率,灾难恢复计划的每一个要素都必须测试,保证其恢复过程的准确性。测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从备份磁带恢复系统
b)执行恢复计划的各项目组之间的协调 c)内部和外部的互连
d)使用备份设备时的系统性能 e)正常业务操作的恢复
这里所推荐的测试过程是让灾难恢复计划的关键人员重复执行灾难恢复计划,这样做可以不断更新文档,并修补可能的遗漏,以保证即使主要人员休假,灾难恢复计划也可以执行。
培训是对测试过程的补充,主要目的是明确灾难恢复计划中各成员的责任,培训内容包括: a)计划的目的
b)跨项目组的协调和沟通 c)汇报制度的流程 d)安全要求
e)项目组特有的流程 f)成员的责任 4.8 维护和修改阶段
灾难恢复计划应反映系统的需求、执行的流程和规则。因为商业需求、新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新的内部和外部规则的变化,IT系统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要确保灾难恢复计划的有效性,就必须定期的检查和修改计划。一般来说,当每年或当计划涉及到的内容有重大改变时,灾备计划需要作相应的检查,而有些内容更需要作频繁的检查,如人员的联系途径等。以下是至少需要定期检查的几个方面: a)运行环境要求 b)安全要求 c)技术程序
d)硬件、软件和其它的设备 e)各项目组的成员名称及联系方法 f)关键信息记录(电子或书面文档)
4.9选择灾难恢复方案的步骤介绍
本节主要介绍制订灾难恢复方案的简单过程,仅供参考。
1)按照一定的顺序询问特定的问题
按照一定的顺序,询问一系列与商业灾备需求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确定灾备方案的基本环境、基础构件及期望的恢复时间。以下提供一些基本的问题,部分问题答案的给出需要基于风险评估和商业影响的分析。另外一些问题则需要运营部分基于其IT基础架构给出答案: a)哪个或哪些应用需要恢复? b)应用运行的平台是哪些平台? c)期望的RTO是什么? d)灾备实施场所之间的距离?
e)连通方式,或者在灾备地点传输数据的基础架构的传输 方式是什么?带宽是多少?
f)有没有特殊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需要恢复? g)RPO是什么?
h)需要恢复的数据量有多少?
i)期望的灾难恢复层次(计划/未计划/交易集成)? j)谁来设计灾备方案? k)谁来实施灾备方案?
以上并不是所有可能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你可以设计其他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使用的呢?参考下图:
以上模型称为沙漏模型,在沙漏瓶颈以上的问题定义了基本的业务和IT需求,这些基本的问题必须有充分的答复,因为任何问题的缺少都意味着我们要投资的方案可能会没有正确的评估。采用这样的方式,在灾备方案实施前可确保收集到正确的业务和IT基础架构的需求。
我们必须保证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广泛征求了企业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应用组合IT维护组的意见。
2)使用层/RTO(Tier/RTO)和恢复的层次定位灾备方案的子集
现在我们可以定义初步的方案,注意:在灾难恢复的七层中,一层总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对应于计划停机、非计划停机和交易一致性,相应的灾备技术和方案也有所不同: 计划停机:这一方案只有助于计划中的停机或者数据移植,对非计划的停机没有作用。非计划停机:在硬件和数据一致性的层面,这一方案有助于非计划停机的恢复,也意味着支持计划停机。在应用和数据库层面,这一层次的恢复不支持交易一致性的恢复。
交易一致性:对于非计划的停机,方案要求在应用和数据库交易一致性的层面提供恢复的能力。这一方案隐性要求硬件层次支持计划停机和非计划停机。
确定了合适的恢复层次、结合RTO、参考下图,可以很快的确定需要的灾难恢复方案。
3)排除非方案的东西
现在我们通过把第一步中收集到的问题答案应用于候选的方案并剔除不合适的方案,来定义初步、候选的灾难恢复方案。请参考下图:
通过第一步中获得的问题答案,如距离、不支持的平台等,可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
如果在这一步骤完成后存在多个灾备方案,这都是正常的,它们都是可用的方案。
4)将确定的方案提交给评估组
经过第三步后,将一组初步的灾备方案和可用的技术提交给资深的评估组,这个组由一些资深的成员组成。他们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这些备选方案,同时对有效的候选方案注明所需要的技能。
评估组需要充分详细的配置每一个候选方案。最后,评估组将决定最终选择最合适的灾备方案。
第五章 典型方案介绍
基于软件的数据备份技术 | HACMP高可靠性灾备方案 | 基于磁盘系统的PPRC数据级灾难备份解决方案
5.1 基于软件的数据备份技术
在应用软件进行灾难备份的解决方案中,应从下面三个层次考虑: 用户应用程序
客户机软件 数据库引擎
其中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一般不包含关键数据,几乎所有数据都由数据库引擎管理并放置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在这三者之中,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护最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只需要将其执行代码和参数配置文件做以备份,当灾难发生时,可以通过这些备份重新安装和配置用户应用程序和客户机软件。
对数据库的备份,如果采用硬件级灾难备份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备份的方法,即定期地将数据备份到硬盘和磁带/磁带库上,这些磁带可以通过运输的方式运到远程,以防磁带在本地的灾难中发生毁坏。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实时性较差,恢复时间较长;另一种做法就是硬件镜像的做法,这种做法在硬件的投资上较大,对两点间的网络带宽有较大的要求。那么,有没有一种两者兼顾的解决方案呢?数据库产品提供的数据库复制技术就是一种两者兼顾的灾难备份解决方案。在前面提到的灾难恢复方案的7个层次中属于第5或第6层次。
数据库复制技术在数据库级别的灾难备份解决方案中可以实现远程容灾。目前已有的产品有IBM DB2 HADR、IBM INFORMIX HDR以及ORACLE DATA GUARD。
IBM DB2 HADR是High Availability Disaster Recovery 的缩写,HADR 将HA(高可用性)和INFORMIX DR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INFORMIX HDR是High Availability Data Replication的缩写。
HDR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主数据库服务器(简称为A)的逻辑日志缓冲区复制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简称为B),而且能在主数据库服务器操作失败时自动切换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复制方式有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两种。我们将在下面详细介绍HDR的工作原理以及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
正常状态下,主数据库服务器做数据库的读写操作,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为只读方式。当主数据库服务器失败时,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会自动接管主数据库服务器的事务处理。此时,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作为主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库的读写操作。当主数据库服务器被修复后,主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新的备份数据库服务器。
此时备份数据库服务器虽为只读方式,但并不是空闲的。它可以分担主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例如执行查询、出报表等任务。
数据库复制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备份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配置相同即可,不是必须使用高端存储设备,例如IBM ESS等。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备份数据库服务器的距离不受限制,而且对网络的压力并不大,但需要更强的数据库管理能力。
下面介绍一下HDR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在逻辑日志缓冲区(Logical Log buffer)刷新之前,它里面所有的交易(Transaction)将拷贝到数据复制缓冲区(Data Replication Buffer)。数据复制缓冲区的大小和逻辑日志缓冲区相同。数据复制缓冲区通过TCP/IP网络将数据发送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复制缓冲区中。在备份数据库服务器端,一个数据复制线程接收数据复制缓冲区的数据并把他们放入到恢复缓冲区(Recovery Buffer).另一个数据复制线程(或一些线程)记录数据库日志信息。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备份数据库服务器都有一个―Ping‖线程在运行,它会定时唤醒并且检查两个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如果任何一台服务器上的―Ping‖线程检测到连接中断,都会发一条出错信息到消息日志中。
HDR有两种复制方式:同步方式(Synchronous)和异步方式(Asynchronous)
在同步复制的方式下,主数据库服务器的逻辑日志缓冲区只有在下面的过程完成后才可以刷新:
1.Copy: 逻辑日志缓冲区数据拷贝到数据复制缓冲区;
2.Send: 数据从主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复制缓冲区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 3.Acknowledge:当备份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发回确认信息; 4.Flush: 此时,主数据库服务器才可以刷新其逻辑日志缓冲区的数据。
采用同步方式的优点是两边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一致,但是由于每笔在主数据库服务期提交的交易需要发送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而且得到确认后才算真正成功完成,由此而产生的时间延迟会使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果采用异步复制方式,主数据库服务器的逻辑日志缓冲区只要在逻辑日志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数据复制缓冲区之后就可以进行刷新了。这样做的缺点是在某些系统失败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数据还没有来得及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优点是主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不受影响。
对于Oracle DATA GUARD的工作原理,大致上与IBM HADR 和INFORMIX HDR的工作原理类似。
Oracle9i DATA GUARD 通过使用称为备份的数据库来防止数据灾难的出现。它通过将源数据库的重做日志传输并应用到备份数据库中,来使备份数据库与源数据库同步:
可以将重做日志直接从源数据库同步的写到备份数据库,来完成零数据损失的灾难保护,这会给源数据库的性能带来一定的性能损失。
可以将归档的重做日志从源数据库异步的写到备份数据库,来使源数据库在极少的损失性能的前提下,最小化地减少数据的丢失。
如果重做日志数据到达备份数据库后就快速应用到备份数据库,则在源数据库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快速地切换到备份数据库。然而,如果延缓一定时间后再应用重做日志数据,就可以避免源数据库的错误快速地传播到备份数据库。
DATA GUARD同样也有同步和异步复制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5.2 HACMP高可靠性灾备方案
HACMP容灾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简单易用,7x24小时集群应用技术
显著减少停机时间,允许不间断的进行集群升级和系统维护 提供多种数据备份和恢复途径,以满足灾备的需求
HACMP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5.1版本开始,增加的一项新的功能HACMP/XD支持ESS/PPRC和基于IP连接的远端故障切换。
5.2.1 A.HACMP方案 a)介绍
HACMP对关键应用提供良好的保护,提供可信赖的高可靠性服务、监控能力和对应用的失败监测,切换应用环境到备份主机。借助于HACMP/XD功能,也可以将应用切换到远端备份机器。在集群中,HACMP使用冗余的硬件配置以保持应用的正常运行,在需要时将应用切换到备份主机,最多可以有32台服务器组成HACMP集群。HACMP也可以监测应用的错误,但这些错误应当不足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如进程失败、系统资源消耗过大等。对这些错误事件,HACMP监控、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系统的运行。HACMP可配置为响应几百个系统事件。
事实上,使用HACMP可以防止一些计划中的停机,如在停机维护的过程中,用户、应用和数据可以转移到备份主机。HACMP可以满足复杂的、各式各样应用的可靠性及其恢复的需要。
b)优势
HACMP充分利用了AIX操作系统的优点,并拓展了AIX系统和网络的管理功能,提供了横向和纵向的灵活性。c)功能增强
IBM HACMP在5.1的版本中,功能进一步增强,这些新的功能包括: 1)使用快速硬盘接管技术,减少切换时间,限制在10秒钟之内
2)使用流水式配置界面,仅仅需要六次输入就可以配置一个简单的 HACMP集群 3)基于硬盘的新的非IP心跳信号保护技术,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 4)增强的安全机制,剔除了对.rhosts的要求
5)增加快速的集群配置确认和同步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 6)在集群的监控中提供更多的集群状态信息
7)增加灾难恢复技术,保证在灾难发生时系统是可控制的
5.2.2 B.HACMP/XD
在灾备方案中,如果需要在异地做数据镜像,HACMP/XD(Extended Distance)是必选的功能。对中小企业而言,HACMP/XD的高可靠性解决方案是极具吸引力的,从成本上看,也是可以负担的。在关键的商业应用中,高可靠性是最基本的功能。
HACMP/XD提供了多项技术以满足远距离的数据镜像、切换和信息同步:
a)支持IBM企业级存储服务器ESS的PPRC,即HACMP/XD over PPRC。这允许HACMP集群自动的切换PPRC镜像组(PPRC pairs)中的硬盘,可以设计基于ESS PPRC的强大的容灾方案。HACMP/XD结合PPRC,可以保证集群环境中关键数据始终可用。
下图为HACMP/XD PPRC方案的示意图:
b)HACMP/XD基于IP的镜像,提供远端数据镜像,没有距离限制,集成使用HAGEO 的技术。基于IP的镜像技术,允许HACMP集群中的pSeries UNIX服务器放置在任意位置,每台服务器都维护一份精确的应用和数据拷贝。HACMP/XD提供数据的同步、切换和恢复。HACMP/XD基于IP的数据镜像是基于存储介质的逻辑层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本地的数据可以使用RAID或本地镜像保护。
HACMP/XD, HAGEO技术环境是一个分布式的集群,可以分布在两个足够远的地方,通过冗余的点对点的TCP/IP网络连接,提供应用数据的恢复功能。下图为HACMP/XD:HAGEO的集群示例:
对关键的商业应用和数据,每一个场所都维护一份实时镜像。因而,如果某一场所遭到破坏,HACMP/XD:HAGEO将自动切换和同步,可以保证生产系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行。使用HACMP/XD功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i.HACMP V5.1.0(cluster.es.server.rte 5.1.0.0)或以上版本 ii.结合使用ESS/PPRC镜像:
操作系统AIX 5L Java 运行环境1.3.0.15, 或以上版本 IBM ESS 微码 2.1.1, 或以上版本
IBM 2105 命令行接口(Command Line Interface,ibm2105cli.rte32.6.100.13)或者IBM 2105命令行接口(ibm2105esscli.rte 2.1.0.15)
注意:假定以上命令行接口命令安装在其缺省的目录下/usr/opt/ibm2105cli IBM 2105 子系统设备驱动程序(Subsystem Device Driver),ibmSdd_510nchacmp.rte 1.3.3.6, 或以上版本 iii.使用基于IP的镜像:没有特殊要求
5.3 基于磁盘系统的PPRC数据级容灾解决方案
本节介绍的基于磁盘系统的PPRC(Peer-to-Peer Remote Copy)数据级容灾解决方案,是灾难恢复方案的7个级别中的第六个级别,可以保证少量或无数据丢失,实现最高一级数据的实时性,适用于那些几乎不允许数据丢失和要求能快速将数据恢复到应用中的业务。此种解决方案提供数据的一致性,不依赖于应用而靠大量的硬件技术来实现。
目前业界有两种基本的基于磁盘系统的远程拷贝形式:
同步PPRC远程拷贝(synchronous writes):来自主机的数据被写往本地连接的磁盘系统,该系统将数据转发给远地点连接的磁盘系统。只有当两个系统都拥有数据的拷贝以后,本地系统才会向主机返回一个I/O完成指示。同步远程拷贝能够在远地点提供最新的数据,但应用程序会因等待写I/O操作的完成而被延迟。由于距离的限制这种方式也叫做―同城镜像(Metro Mirror)‖
异步PPRC远程拷贝(Asynchronous Write):来自主机的数据被写往本地连接的磁盘系统,该系统立即向主机返回一个I/O完成指示。数据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在实际中通常在数秒钟到一分钟左右)以后被送往一个远程磁盘系统。异步远程拷贝对应用程序性能的影响最小,但远程磁盘系统在数据的更新程度上与本地系统相比会有一个延迟。
单纯的异步拷贝由于线路距离较远等原因,本地磁盘和远地磁盘可能会有逻辑卷读写顺序上的差异。这种方式也叫做―全局拷贝(Global Copy)‖
在全局拷贝(Global Copy)的情况下,比如本地磁盘系统提供给主机5个逻辑卷,某一时刻主机对这些逻辑卷发起了A,B,C,D,E,5个写盘请求,本地的磁盘系统的写顺序是A,B,C,D,E。但是由于线路等原因,远地的磁盘系统在接收写请求时,收到的顺序可能是A,C,B,D,E。写盘的顺序也是A,C,B,D,E。我们假设灾难发生在这5个写操作D,B的中间部分,那么这时远地的数据C很有可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无理的。
为了解决本地磁盘和远地磁盘可能存在的逻辑卷读写顺序的差异,有的磁盘系统提供带有一致性组的异步远程数据拷贝。在这种方式下,远地的磁盘系统会将先收到的写请求缓存起来(比如上面的数据C),等到它前面的数据(A,B)到达后,再按照顺序写盘。这种方式也叫做―全局镜像(Global Mirror)‖。见下图:
IBM异步PPRC远程拷贝提供带有一致性组的异步远程数据拷贝。下面,分别针对两种方案在IBM ESS中的实施方案予以介绍。
5.3.1 同步PPRC数据级灾难备份方案
IBM的PPRC提供了实现灾难备份的方案基础。PPRC全称Peer-to-Peer Remote Copy,是以存储为基础的实时且与应用程序无关的数据远程镜像功能。PPRC的实现较为简单,是无数据丢失且具有完全恢复功能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PPRC基于IBM ESS企业级存储服务器,以逻辑卷为基本单位,通过光纤通道将本地ESS上的数据同步镜像到远端的ESS上。
为了在保证数据的即时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能之间达到平衡,PPRC提供了多种工作方式。
同步方式下:点对点远程拷贝(PPRC)是一种同步远程镜像的工具,可用于相隔距离达103公里的两个ESS系统中指定的逻辑卷。这一距离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的通道扩展器加以延长,ESS可以为所有连接的主机支持PPRC功能。
PPRC将确保如果备份卷不能被更新,那么即使源卷更新成功,整个写操作也会返回失败---保证源卷和目的卷的数据彻底一致。同步方式可以保证数据不会丢失,更重要的是数据的一致性在这种方式下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数据的不一致意味着相关数据的丢失,此时数据库的数据安全机制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严重时有可能造成数据库无法启动。
PPRC的同步实现机制如下图所示:
PPRC同步工作过程为:
1、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入磁盘--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将数据写到生产系统的磁盘。
2、生产系统中的磁盘数据传输到备份磁盘--对每一个在生产系统的写操作都要将这个写操作送到备份磁盘。
3、备份机磁盘数据复制--备份磁盘复制生产系统的数据。
4、将写完的操作信息返给生产磁盘--当生产系统收到备份系统传回的已写信息之后,生产机的磁盘系统通知主机该写操作已完毕,在此之后生产系统的应用将继续执行。在同步PPRC的建立过程中,卷具有不同的状态,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5.3.2 异步PPRC数据级灾难备份方案
PPRC + FlashCopy数据备份方案
为了提高PPRC数据备份方案的效率,可以考虑结合IBM公司企业级存储服务器ESS的FlashCopy功能软件,采用异步方式实现PPRC数据备份。在异步工作方式下,PPRC能够在远端更新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只要本地更新成功,就可以向主机返回―写成功‖的信号。好处是:在主备机房之间的数据链路带宽成为瓶颈时,采用异步方式可以不影响主机房生产系统的性能。坏处是:
1、数据将有可能丢失;
2、在异步同步不能最终成功完成的情况下,数据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当采用异步方式时,IBM建议先采用IBM ESS的快速拷贝功能FlashCopy备份需同步的数据,再进行数据同步。
ESS的FlashCopy的使用
ESS的FlashCopy提供了一个―时间点‖(Point in time)的拷贝服务功能,从源卷到目标卷快速地复制数据。逻辑拷贝通常可以在数秒内完成,然后就释放源卷,进行正常工作,而物理拷贝操作在后台进行。在物理拷贝的进行过程中,拷贝和被拷贝的数据都能被用户使用。
IBM ESS的FlashCopy支持两个选项,它提供NO COPY选项来支持灾备的应用需求。以下的内容讨论了在移动灾备的应用环境中是如何使用这些选项的。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白皮书 篇6
西藏和平解放60年
(2011年7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
二、和平解放60年的发展历程
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结束语
前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伟大斗争中的一件大事,是西藏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点,是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起点。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经历了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是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实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的生动体现。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回顾总结西藏和平解放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示新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用事实揭穿**集团散布的种种谎言,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了解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历史真相,让世人真实感受和认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一、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
(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的疆域和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藏族作为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缔造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考古、学术研究表明,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自古就有血缘、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西藏地方与中国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始终没有中断过。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正式将西藏地方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之下。此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其中包括直接掌握西藏地方行政机构及任命西藏地方官吏的权力,驻军戍边,并多次在西藏清查人口户籍等。明袭元制,实施多封众建,贡市羁縻。清朝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清朝皇帝于1653年、1713年分别册封五世**喇嘛、五世**喇嘛,自此正式确定**喇嘛、**额尔德尼的封号,以及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27年,清廷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1751年,清王朝正式任命七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政府,废除郡王掌政制度,设立由四位噶伦组成的噶厦地方政府。1793年,清廷在驱除廓尔喀入侵势力之后,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明确规定**喇嘛等大**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批准。清朝此后的五位**喇嘛有三位经由“金瓶掣签”认定,有两位由清朝皇帝批准免于金瓶掣签。清朝皇帝还曾于1706年革除六世**仓央嘉措的名号,并于1904年和1910年先后两次革除十三世**土登嘉措的名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宣布“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行五族共和”。7月17日,民国政府设蒙藏事务局,隶属国务院,管理蒙藏事务。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蒙藏委员会,行使对西藏的行政管辖。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常设机构。历史事实表明,虽然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内乱频仍,但中央政府仍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维护了国家在西藏的主权。十四世**喇嘛丹增嘉措就是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免于金瓶掣签继位的。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承认过西藏独立。
(二)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瓜分中国图谋的一部分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势力趁机染指西藏。英军先后于1888年、1903年两次武装入侵西藏,因遭到西藏军民的抵抗而失败。在靠武装侵略没能达到将西藏变为殖民地的目的后,帝国主义开始在西藏培植亲帝分裂势力,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煽动“西藏独立”。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西藏协定》,第一次在国际文件中把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篡改为“宗主权”。1913年,英帝国策划召开西姆拉会议,唆使西藏代表首次提出“西藏独立”的口号,当即遭到中国政府代表的拒绝。英国代表于是提出所谓“折衷”方案,企图将中国在西藏地方的主权篡改为“宗主权”,使西藏在“自治”的名义下脱离中国政府的管辖,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1914年7月,中国政府代表奉命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并发表声明概不承认任何此类条约或文件,同时将立场照会英国政府,西姆拉会议遂以破产而告终。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国代表的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因遭到全国人民和国民政府的反对而不得不改变原议。
1947年,英帝国主义幕后策划邀请西藏派代表参加“泛亚洲会议”,在会场上悬挂的亚洲地图和万国旗中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来对待,经中国代表团严正交涉,会议组织者不得不改正。1949年7月8日,西藏地方政府以“防止共产党混迹西藏”为借口,下令将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人员及相关人员驱赶出西藏,制造了“驱汉事件”。1949年11月,西藏地方政府决定派所谓的“亲善使团”赴美国、英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寻求对“西藏独立”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加紧分裂国家的活动。1949年底,美国人劳尔·汤姆斯以“无线评论员”名义在西藏探索“华盛顿给西藏以可能的援助”,并在美国报刊上宣称“美国已准备承认西藏为独立自由”的国家。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国枪支弹药经由加尔各答进入西藏,用以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
历史事实清楚地证明,所谓“西藏独立”完全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者炮制出来的,是西方侵略势力瓜分中国领土阴谋的一部分。
(三)解放西藏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包括藏族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流血牺牲,进行了长达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才取得了完全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提上了议事日程。
针对帝国主义分子和西藏地方上层反动势力紧锣密鼓策划“西藏独立”的活动,1949年9月2日,中国共产党授权新华社发表题为《决不容许外国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领土——西藏》的社论,在概述列强百年来侵略西藏的过程后指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外国侵略;西藏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分割。这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坚定不移的方针”。社论发表后,西藏各界纷纷响应和拥护,盼望解放军早日进藏。1949年10月1日,十世**致电中央政府“速发义师,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11月23日,毛泽东、朱德复电十世**说:“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12月2日,原西藏摄政五世热振**的近侍热振·益西楚臣到青海西宁,向人民解放军控诉帝国主义者破坏西藏内部团结的罪行,要求迅速解放西藏。1950年初,藏族农牧民、青年、妇女和民主人士代表百余人在刚刚解放的兰州集会,要求解放西藏。西康省甘孜白利寺五世格达**、康北玉隆地区头人夏格刀登和康南巨商邦达多吉派出的代表到达北京,向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致敬,倾诉藏族同胞迫切要求解放的热望。
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西藏地方的严峻局势,满足西藏人民要求早日解放的愿望,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前往苏联访问、途经满洲里时,写信给中共中央,作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
在酝酿和探索解放西藏的过程中,考虑到西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地区,为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有利于维护西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和平解放的方式。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根据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的形势指出,待解放的地方按照“北平方式”和平解放的可能性在增加。之后,湖南、宁夏以及与西藏相邻的新疆、云南、西康等省相继以和平方式解放,为和平解放西藏提供了借鉴。1950年1月20日,针对西藏地方政府派出所谓“亲善使团”一事,毛泽东主席授权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西藏人民的要求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适当的区域自治,“如果拉萨当局在这个原则下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的和平解放的问题,那么,这样的代表自将受到接待”。
为争取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政治争取工作。1950年间,西南局和西北局先后四次派出代表或代表团赴西藏进行劝和,以争取十四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2月1日,西北局派出藏族干部张竞成携带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廖汉生致十四世**喇嘛和摄政达扎·阿旺松饶的书信等赴藏联络。3月底,在中共中央批准和西南局组织下,与西藏政教界有着良好关系的汉族高僧志清法师由成都启程赴藏。7月间,以塔尔寺当才**为团长的青海寺院赴藏劝和团从西宁出发。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著名藏族学者喜饶嘉措向**喇嘛和藏族同胞发表广播讲话,呼吁西藏地方政府“迅速派遣全权代表赴京进行和平协商”。7月10日,西康省甘孜白利寺五世格达**一行十人从白利寺出发,踏上赴藏劝和征程。然而,这一系列劝和促谈活动,却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西藏亲帝分裂分子的重重阻挠,劝和人员被驱赶或软禁,有的代表团被分解,格达**在昌都被投毒致死。
与此同时,西藏地方政府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怂恿和西藏上层亲帝分裂势力的把持下,极力扩充藏军,并以其主力7个代本(相当于团)沿金沙江西岸陈兵于以昌都为中心的周围地区,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解放西藏。昌都为从西南入藏的必经之地。1950年8月23日,毛泽东指出占领昌都“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10月6日起,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从南北两线分别渡过金沙江执行解放昌都的作战任务。10月19日,昌都解放。在此基础上,昌都地区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了昌都地区僧俗人民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工作委员会。昌都战役打开了和平谈判的大门,为促进西藏和平解放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签订《十七条协议》,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在昌都战役进行中,仍催促西藏“代表团应速来京”。昌都战役促使西藏地方政府内部发生分化,爱国进步力量占据上风,主张亲帝分裂的摄政达扎·阿旺松饶被迫下台,十四世**喇嘛于11月17日提前亲政,西藏地方政局朝着有利于和平解放的趋势发展。
1951年1月2日,十四世**喇嘛移居西藏亚东,一面对我进行观望,一面向英、美、印、尼等国求援,伺机逃往国外,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公开支持“西藏独立”。西藏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分为留守的“拉萨噶厦”和临时性的“亚东噶厦”两部分。随后,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会议”决定正式派出代表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和谈。**喇嘛在致中央人民政府表示愿意和平谈判的信中说:“过去,在我年幼未掌权期间,藏汉之间关系屡遭破坏,近日已通知阿沛及随员从速启程去北京。为争取时间,我们将再给阿沛两位助手,经印度前往北京。”在中央人民政府民族平等政策和和平解放西藏方针的感召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了与中央人民政府和谈的全权代表团,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凯墨·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珠为代表。代表团分作两路启程,于1951年4月27日齐聚北京,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欢迎。随即,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谈判代表团,李维汉为首席全权代表,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为全权代表。经过友好协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十七条协议》,需要强调以下几点基本历史事实:
第一,和平谈判是在西藏地方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的。十四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谈判代表团时,给每位代表颁发了一份盖有印章的全权证书,证书外面注明了西藏全权代表五人的姓名和身份,里面写有承认西藏为中国领土等内容。谈判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问题。正如阿沛回忆指出的,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代表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第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十大政策”是谈判的基础。“十大政策”主要内容是:驱逐英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现行各种政治制度维持原状概不变更,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发展西藏经济和文化教育,西藏各项改革事宜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领导人采取协商方式解决,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等。在谈判之初,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强调不能接受“十大政策”中的“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当时,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并没有勉强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而是建议休会两天,安排他们参观,同时耐心劝说,提出既然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就没有理由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同时,充分考虑到西藏代表提出的西藏经济落后、资源贫瘠,供给人民解放军有很大困难的问题,中央政府作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切开支由中央负责”的保证。双方最终协商确定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第三,**喇嘛和**额尔德尼之间的团结问题,是谈判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挑唆,九世**喇嘛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十三世**喇嘛发生不和,被迫从西藏出走内地,1937年12月在返回西藏途中圆寂于青海玉树。1949年8月10日,经国民政府批准,十世**在青海塔尔寺坐床继位。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谈判之初,并不承认十世**的合法地位。中央人民政府谈判代表团向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展示了原国民党政府批准认定十世**为九世**转世灵童的全部公文,以及由**喇嘛方面代表参加的十世**在塔尔寺坐床继位时的照片。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最终承认了十世**的合法地位。谈判期间正值“五一”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邀请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和十世**在天安门城楼上共同观礼,阿沛·阿旺晋美与十世**进行了友好会面,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第四,协议在相互尊重和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大部分条款是关于西藏内部关系和内部事宜的处理。在这些问题上,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依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和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也提出了若干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对正确的部分加以采纳和研究综合,并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耐心的解释。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土丹旦达根据切身经历谈道:“我作为译仓派出的僧官,在谈判过程中对宗教信仰、寺庙收入等提的建议较多,中央大都采纳了。”谈判一开始就搞了汉、藏两种协议文本,每一次修改两种文本都同步进行,并得到了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的同意。谈判结束后,汉、藏两个文本同时产生,并在签订后予以一并公布。
西藏地方政府全体谈判代表作为全权代表,在正式谈判前协商立下如下工作原则:“能做主的问题就立即定下来,不能解决的,向亚东报告”;来不及请示时,“作为全权代表可以先定下来,再向**喇嘛报告”。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向**喇嘛和噶厦的请示渠道始终通畅,就哪些问题请示由他们内部协商确定。谈判开始不久,关于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问题,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通过凯墨·索安旺堆和土丹旦达带来的密码机向在亚东的**喇嘛和噶厦发了电报,说明谈判中其他方面问题都不大,就是如不承认人民解放军进藏守卫国家边疆,谈判恐怕谈不成。其间,他们还在与**的关系问题上,同“亚东噶厦”联系过两次。在20多天的谈判中,虽然双方代表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论和不同意见,但始终是在友好真诚、充分协商的气氛中进行的,最终就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所有问题达成协议。在协议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在协议文本上签名,并加盖了个人图章,以示郑重。
为了保证协议的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谈判中签订了两个协议附件。其一是《关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若干事项的规定》。在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问题上,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谈判中提出了进藏部队的具体数量、驻军部署及供给等有关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具体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属于军事机密,因而不能写在需要公布的协议中,于是就有了签订这一附件的必要。其二是《关于西藏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声明》。对于协议,如果**喇嘛予以承认,并返回拉萨,则和平解放西藏顺理成章。如果**喇嘛因某种情况暂不返回拉萨,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提出,希望中央人民政府允许**喇嘛在执行协议的第一年内,因某种需要可以自行选择住地,在此期间内返职时,其地位与职权不予变更。对此,中央人民政府表示同意,但如果将这一内容写在协议里,则可能引起各种议论。双方就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作出预防性规定,签订了该附件。这两个附件是属于协议实施细则和对协议未尽事宜的补充。
第五,协议得到**喇嘛和西藏僧俗人民的一致拥护。阿沛·阿旺晋美从北京回到拉萨后,西藏地方政府于9月26至29日召开了全体僧俗官员、三大寺堪布、藏军甲本以上军官等300多人的“官员大会”,通过了向**喇嘛的呈文:“签订的《十七条协议》,对于**之宏业,西藏之佛法、政治、经济诸方面,大有裨益,无以伦比,理当遵照执行。”10月24日,**喇嘛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协议。该电文全文为:“今年西藏地方政府特派全权代表噶伦阿沛等五人于1951年4月底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全权代表进行和谈。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已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谨电奉闻。”10月26日,毛泽东主席复电**喇嘛,感谢他对实行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努力。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社会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和平解放使西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政治、经济羁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共同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二、和平解放60年的发展历程
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后的60年里,西藏历经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一)落实《十七条协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崭新征程
——进军西藏,巩固边防。按照《十七条协议》及附件一的规定,从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以十八军为主的各路进藏部队先后到达拉萨,进驻(抵)太昭、江孜、日喀则、山南隆子宗、亚东、察隅、改则等国防重镇,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结束了西藏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
——统一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1952年9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外事帮办办公室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的领导下,具体办理西藏地方的一切涉外事宜。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同时互换照会,取消印度继承的英国侵略西藏遗留下来的特权。1955年中国和尼泊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56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取消了尼泊尔在西藏的特权,中尼友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至此,完全实现了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
——实行生产自给,解决军需民用。中央政府作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及“精打细算,生产自给”等指示,提出“保障军需,兼顾民用”,“统一采购,紧缩开支”等一系列财经政策。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后,首先从羊毛出口贸易着手,解决军需民用问题。中央政府拨款400亿元(旧币),以高于出口印度市场的价格,收购西藏积压的羊毛,打击了上层反动集团囤积居奇,挑拨、破坏藏汉关系的图谋,上层人士为此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体会到中央政府是切实维护藏族人民利益的,在经济上逐渐减少了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依赖和联系,积极向中央政府靠拢。
——开展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推动下,1952年4月,十世**额尔德尼及**行辕人员自青海返回拉萨,实现了**与**的友好会晤。西藏工委不间断地进行工作,解决了**与**相互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1953年,十四世**和十世**被选为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功德林**被选为副会长。1956年9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1954年9月,十四世**、十世**联袂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利。与此同时,组织参观团或观礼团到内地参观、访问,自1952年至1957年间组织了13批1000多人次到内地参观、访问,其成员不断扩大,包括从拉萨直至西藏各地区的上层僧俗官员、寺庙喇嘛、青年和妇女,增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和各民族的团结。
——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坚决执行《十七条协议》和中央的政策,修建康藏、青藏公路和当雄机场,兴修水利,建设现代工厂、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农场和学校等,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开展社会救济,救灾活动,免费为群众防疫治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现代文明和进步的新气象,在西藏各阶层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封闭、停滞的局面,开启了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西藏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为西藏与全国共同前进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和社会生产力,完成西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民主改革之前的旧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落后、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5%的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和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广大农奴和奴隶不仅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的剥削,而且遭受着世所罕见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刑罚,挣扎在死亡线上。改革西藏社会制度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愿望。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十七条协议》规定:“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社会制度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和极为宽容的政策,耐心等待和劝说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但是,西藏反动上层为了维护农奴主阶级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根本反对改革,企图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为此,他们蓄意违反《十七条协议》,策划了一系列分裂祖国的活动,直至1959年发动全面武装叛乱。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与西藏人民一道坚决平息了叛乱,解散了西藏地方政府,并在西藏进行了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实现了政教分离;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废除了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使农奴和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进步和人权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使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实现了翻身解放,有效地促进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据统计,在民主改革中,农奴和奴隶共分得土地28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到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完成时,西藏的粮食生产量比1959年增长12.6%,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7.7%,牲畜存栏头数1960年比1959年增长9.9%。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西藏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藏民主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主建政的过程。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后,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决定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此后,相继撤销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和**堪布会议厅委员会,结束了几种不同性质政权并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了西藏各级权力机关和政权,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开幕,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此后,西藏通过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在西藏的实现,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为西藏在国家的特殊支持和资助下,根据本地区特点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实行改革开放,推动西藏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供给型经济走向经营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西藏与全国一样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1980年和1984年,中央先后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式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经济,从供给型经济转变为经营性经济的指导方针。中央政府制订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推进了西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从1984年起,由国家投资、全国九省(市)援建西藏43项工程等一批项目。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支援,壮大和繁荣了西藏经济,提高了西藏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商品化水平,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根据新的形势,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快西藏发展,维护局势稳定
**集团叛逃国外后,始终没有放弃“西藏独立”的主张和分裂国家的活动,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在印度宣布成立“西藏独立国”,在印度、尼泊尔建立了叛乱武装基地,长期对我边境实施武装袭扰。1964年,国务院第151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职务的决定》,指出“**在1959年发动叛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逃往国外以后,组织流亡伪政府,公布伪宪法,支持印度反动派对我国的侵略,并且积极组织和训练逃往国外的残余叛乱武装骚扰祖国边境。这一切证明他早已自绝于祖国和人民,是一个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作工具的叛国分子。”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后,**集团更是加紧进行渗透破坏,并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组织策划拉萨骚乱。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平息了骚乱,并于1989年提出了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对统一思想、促进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转折点。1994年,中央政府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作出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国家直接投资西藏建设项目、中央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援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格局。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西藏的发展,促进西藏的稳定。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安排60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市和17户中央企业,从人力、财物、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口支援西藏,对口援藏范围覆盖到西藏所有地市和73个县(市、区)。特别是1994年确定的62项援藏工程和2001年确定的117项援藏工程的全面完成,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此同时,排除**集团的干扰破坏,圆满完成十世**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批准认定坚赞诺布继任第十一世**额尔德尼,坚决开展对**分裂集团的斗争,维护了西藏的局势稳定。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西藏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央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央政府于2006年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确定了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实际完成188个),推动西藏发展稳定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成效明显,青藏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并发挥良好效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藏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依法平息拉萨“3·14”事件,坚决防范和打击**集团分裂西藏活动,深入开展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民族团结不断加强。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良好的指导思想,对西藏的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西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态势。
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裕文明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政治建设成就斐然,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不仅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而且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在2007年举行的西藏自治区、地(市)、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藏族公民12名,门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西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还通过参与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现有多名西藏民族、宗教界人士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委员会于1959年成立以来,历届委员中的绝大多数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
民族区域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推进。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人民司法、医疗卫生、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已建立起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骨干的地方性自治法规体系,为维护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制建设成果具有鲜明的西藏地方特点,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等。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是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是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均是藏族公民。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70.3%,其中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1.6%。目前,西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万人,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6.8%左右。
(二)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
和平解放前,西藏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金融、财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牧业和农牧区、环保、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央财政没有从西藏拿走一分钱,反而不断加大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1952-2010年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2.4%。60年来,中央对西藏的直接投资超过1600多亿元,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43项、62项、117项、188项等一大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了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能源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1994-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6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4393个,总投资133亿元,共选派4742名优秀干部支援西藏。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59-2010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5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其中1994-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4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29亿元,2010年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1.8倍,年均增长8.3%。其中,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大台阶。2010年,西藏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为1731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65亿元,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现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61亿元,年均增长14.1%。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甲玛铜多金属矿正式投产并在香港成功上市,拉萨青稞啤酒、5100矿泉水、甘露藏药等一批特色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接待游客685.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4亿元,正向着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和平解放前,西藏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的小电站,而今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兴能源体系。2010年,西藏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7.4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到82%以上。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即将结束西藏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公路,现在已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藏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即将结束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萨贡嘎机场助航灯光工程投入使用,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西藏无夜航和支线航空单一的历史。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机场布局,开通了22条国际国内航线。旧西藏通讯是人背畜驮、驿站式传递,今天,西藏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建立起以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
旧西藏农牧业基本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如今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3亿元,年均增长4.8%。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9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57.4公斤;年末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匹)增加到2010年的2321万头(只、匹)。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到3平方米;2010年末,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4.72平方米。2006年开始,西藏实施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使27.48万户、140.21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4平方米,实现了让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同时,西藏整体推进农牧区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综合建设,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目前,乡镇通邮率、乡镇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85.7%、99.7%、81.2%,累计解决153.2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91.2%。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西藏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进入到人民群
(三)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仅有极少数僧官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贵族子弟,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1951年至2010年,国家累计投入西藏教育经费407.3亿元,有力地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2010年,西藏拥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各级中学122所,小学872所,各类在校学生达50多万人。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在内地12省市42所学校开办中职班。目前,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2%、98.2%、60.1%和23.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2%,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目前,“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10年,西藏共有各类独立科研院所34所、民营科研机构9所、农牧技术推广机构14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107人,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3253项。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其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健全。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2010年末,西藏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52个,床位8838张,卫生技术人员9983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全面建立,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建立起来,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万人下降到174.78/10万人,婴幼儿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前的430‰下降到20.69‰,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7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人口由和平解放前1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2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万人,占90.48%。
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自2009年11月开展新农保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底,7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累计向年满60周岁及以上农牧区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7631.55万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保险待遇达到每月243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1%。2010年医疗费最高报销额度达到13万元,是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的8.7倍。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达到166.23万人,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7.32亿元。城镇就业总人数达到52.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
(四)文化建设空前繁荣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和保护
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法律保障,藏文已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家累计投入14.5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西藏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藏戏等76个文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53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具特色的藏医藏药走向世界,藏学研究事业空前繁荣。
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2010年,西藏已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中波广播转播台27座,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68座,乡(镇)村级广播电视收转站9371座。西藏建成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中国西藏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38万多户农牧民群众通过直播卫星可以收听收看到55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和91.4%。目前,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种类已达58种,已累计出版各类藏汉文图书1.2万多种、2.5亿多册。
西藏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西藏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乡村文化馆(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文艺作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护。在西藏,各宗教、各教派一律平等。藏传佛教特有的**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将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等著名宗教活动场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僧尼约4.6万人,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
(五)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环境保护全面加强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和平解放前,西藏根本谈不上宏观生态建设和综合环境保护。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特别是2002年中央决定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投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达32.43亿元,“十一五”期间达到101.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西藏自治区人大和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30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如《土地管理法》、《水法》、《草原法》等。同时,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15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的沼气能源。目前,西藏已建立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由和平解放时的不足1%提升到11.91%,保护湿地600余万公顷。据最新环境公报显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西藏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生状态,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9年3月2日,中央政府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结束语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和平解放60年的历史证明,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来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西藏的发展进步与祖国息息相关,祖国的命运直接影响到西藏的前途。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府腐败无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面临被瓜分肢解的厄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强有力领导和特殊关怀下,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并通过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由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跨入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步步地向现代化迈进。可以说,西藏60年的发展进步是与祖国的统一、发展和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分不开的。没有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就没有西藏社会的新生和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白皮松营养袋育苗造林技术 篇7
1 育苗地条件
海拔1000-2500m。 年平均气温在8℃ -13℃ , 年降水量600-800mm, 日照充足, 相对湿度65%。土壤以山地褐土和山地棕壤为主, 土壤p H值5-7 左右。
1.1 圃地选择:苗圃地选地要求, 土壤p H值5-7, 弱酸性土壤;光照充足, 通风良好, 半阳地段;交通便利, 管理方便。
1.2 容器选择:选择无底的聚氯乙稀塑料薄膜容器袋, 规格为5cm×10cm。
1.3 基质选择、配置:基质的选择关系到育苗的成败、苗木质量的高低,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质地细密疏松、透水、通气, 物理性较好。配置前将腐殖质土、松针土、黄土粉碎过筛, 清除杂草根及其它, 按照阔叶腐殖质土 (60%) 、松针土 (10%) 、黄土 (30%) 的比例每立方米混合氮磷钾比例为16:16:16 的复合肥, 硫酸亚铁、敌克松 (0.50%) 、多菌灵, 搅拌3-5 次, 使其均匀混合, 一般堆放5-7d后使用, 以防烧伤幼苗。
2 容器苗培育
2.1 种子处理:用0.30%-0.50%高锰酸钾溶液浸种6h, 搅拌3-5 次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后的种子放入70-80℃的热水锅或缸中浸泡 (用水量为种子的2 倍) , 不停搅动使种子受热均匀, 30min左右为宜, 用清水冲洗1 遍后置于室内加热催芽, 室温控制在25℃左右, 勤观察, 勤翻动, 少量喷水, 保持湿度, 约12-15d左右有近1/3种子裂嘴露白时, 即可播种。
2.2 营养土装袋:装袋时一定要注意:袋要装满, 营养土要沉实;容器排列一定要高低一致, 这样覆土厚度才能一致, 出苗才整齐;容器要逐行摆放, 挤紧靠实, 南北成床, 宽1.20m, 苗床间留40cm左右的步道, 苗床周围用细土或沙围好, 袋口要高于地面, 周围挖排水沟, 做到内不积水, 外不淹水。
2.3 播种:3 月底至4 月上旬进行, 宜早不宜晚, 冷肖荀等[2]认为在容器育苗比大田育苗好。播种量3-5 粒/ 袋, 同时用手轻压种子, 使之与基质充分接触。播后用过筛的细腐殖土覆盖, 超过袋面1cm为宜。经常喷水, 保持基质湿润, 一般7-10d即可发芽出土。
播种完成后可根据圃地阳光因素, 搭建遮阴棚, 苗圃地属早阳或者阳坡地段需要搭建遮阴棚, 反之则不需要搭建遮阴棚。
3 苗期管理
3.1 灌溉:在播种后、出苗前, 每天用喷灌浇水, 苗木出土后每隔3-5d喷灌1 次, 干旱可适当多浇, 苗床土壤忌高温高湿, 以免发生猝倒病, 到7 月下旬, 苗木进入生长高峰期, 可勤浇水, 每天11-19 时要间断性地喷水2-3 次, 每次持续10-20min。幼苗完全木质化后, 以土壤墒情每1-2d喷1 次透水, 逐渐减少喷水。在入冬土壤封冻前进行1 次冬灌。
3.2 施肥、除草:在生长期内进行合理追肥, 前期以施用氮肥为主, 常用0.10%的尿素溶液加0.10%-0.20%的磷酸二氢钾进行页面喷施, 可加速苗木生长;8 月份后不用或少用氮肥加大磷钾肥用量, 常用高磷钾含量的复合肥0.30%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结合控水, 以增加苗木木质化程度, 增强抗性, 保证安全越冬提高成苗率。除草要坚持除早、除小、除了原则, 减少杂草与幼苗对水分、养分、光照的竞争, 幼苗期松土易损伤刚出生的幼根, 一般不宜多松土, 如果草太多, 可用人工拔除。
3.3 病虫鼠、鸟害防治:苗期的主要病害是猝倒病、立枯病。猝倒病于播种后20-40d出现, 立枯病于播种后50-80d出现。在育苗全过程中, 要严把种子、土壤、幼苗消毒等防治环节,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5 月中旬出苗期可喷洒托布津、退菌特、硫酸亚铁, 用托布津0.12%-0.26%溶液、退菌特0.20%溶液, 一般10-15d喷洒1 次, 或用2%-5%硫酸亚铁每隔6-7d喷洒1 次, 喷药后用清水洗掉幼苗上的溶液, 避免药害。由于麻雀等鸟类最喜食种壳, 白皮松出苗后, 要设专人日夜看护, 可投放药剂或在苗床周围搭网;为防老鼠危害苗木, 要在苗床周围投放鼠饵毒杀。
3.4 间苗、拔草:每袋选留1-2 株健壮苗木, 及时拔草, 使苗木长势更健壮。白皮松容器苗一般在2-3a生时出圃, 不必经过移植, 苗高可达20cm以上, 可直接用于造林。
4 造林
4.1 造林时间:春季土壤解冻到一定深度开始泛浆时造林。过早栽植, 土壤解冻层薄, 栽植时填土不实, 地温低, 根系不能活, 也会产生生理干旱现象;栽过晚, 根系来不及愈合深扎。
4.2 造林方法
(1) 起苗:起苗前应浇1 次透水, 然后过3-4d苗。起苗时要按容器排列顺序, 从苗畦一端将容器逐个取开, 起苗过程注意不要抖掉营养土或损伤苗木。往造林地的苗木, 如果一时栽不完, 可在造林地内一阴凉处放置, 摆好, 喷好水。 (2) 整地:选择向阳、通风透光、排水良好的林地, 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或秋季进行精整地, 容器苗宜在中穴鱼鳞坑中进行栽植, 株距150-150cm, 4500 株/ 公顷, 株穴60cm×40cm×40cm。 (3) 栽植:去掉塑料袋, 将代土容器苗放入坑内, 周围填细土, 用脚踏实封严, 栽植选择深度以容器袋顶部深入坑面1cm为宜。要掌握栽植深度和植穴位置, 过浅或位置靠坑外沿均不利成活, 过深或植于坑底则易造成雨水冲淤, 表面沿坡势埋平, 不留雨水穴, 防止水淹。每坑栽1-2 株。造林地立地条件好, 土壤肥力高, 交通便利的地块可考虑密植, 即9000 株/ 公顷, 株距75cm×75cm, 配置2-3a后可隔株移植作为绿化苗木出售, 提高林地利用率, 降低造林成本。 (4) 抚育管理:每年进行4-5 次除草工作, 有条件的可进行1-2 次松土扩穴, 施肥。 (5) 造林效果:白皮松容器苗造林由于带土上山, 苗木生长环境与苗圃差异不大, 且根系等都不受损伤, 避免了造林后的缓苗问题, 造林后苗木长势快, 可明显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苗木保存率。
5 小结及建议
白皮松树形多姿, 苍翠挺拔, 是现代城市绿化的最佳树种之一, 造林过程充分利用有利立地条件营造林苗一体化林业工程建设, 提高林地产出附加值。白皮松容器育苗造林具有见效快、成活率高, 管理方便;节约投资、降低造林成本;育苗造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苗成本高;塑料袋不能降解, 破袋栽植费时、费工, 运输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大。建议建设集约化苗圃地, 节约育苗成本;加大对新型绿色环保育苗容器、基质方面的研究, 服务林业生产。
摘要:白皮松 (Pinusbungeana) 属松科属常绿乔木, 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它分布广, 适应性强, 耐干旱瘠薄及干冷气候, 树姿雄伟, 枝叶茂盛, 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保护环境的功能。, 谈谈白皮松营养袋育苗造林技术。
海盗白皮书 篇8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传说海盗“黑胡子”出生在富贵人家,是个“颇有学问”的人;亨利·摩根被英王查理二世封为“亨利爵士”,还当上了牙买加总督。海盗甚至不是男人的专利!玛丽·里德和安妮·波尼就是一对辣手姐妹花,巾帼不让须眉。
2海盗和鹦鹉为伴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海盗们在南美洲捉了些鹦鹉回来,可它们不只是机灵的宠物——在欧洲,鹦鹉总能卖个好价钱。“漂亮的波莉,大大的暴利!”
3海盗窃取了西班牙的金银财宝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不过,西班牙船只的体积变得极其庞大,装备越来越精良,海盗们只好罢手,转而去偷一些可以卖钱的货物——糖和布匹大受欢迎。奴隶的价钱也不错,谁在乎他们的痛苦和死活呢!
4海盗把宝藏埋起来并绘制地图
答案:“没那事儿,伙计!”他们分赃之后很快就把财宝花掉了,所以埋起来完全是多此一举。不过,基德船长应该埋了不少财宝,但始终没人找到。想想吧,谁会蠢到把赃物埋起来呢?只有被海军穷追不舍的海盗们才会这么干。他们会把赃物藏起来等几天,如果安全了,就再挖出来继续跑路。
5海盗会把同船的兄弟放逐到荒岛上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这是对违规海盗的惩罚。信不信由你,海盗们确实自有一套规章制度——和校规差不多!有些规定甚至还告诉你什么时候必须熄灯睡觉!
6海盗戴眼罩,用木头做假腿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大炮不长眼睛,断胳膊断腿是常有的事,弄不好脸也被炸开花。一把锯子就能卸下一条坏腿,而且木头有的是,很快就能做出一副轻便的新假肢——除非伤口里的细菌已经要了你的命。
7“骷髅头+交叉白骨”海盗旗迎风飘扬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其实图案也不止一种,其他的旗子上画着滴血的心脏、匕首,或者整副骷髅。许多“海盗旗”可能在海盗们死后很久才被发明出来。
8海盗会强迫敌人走跳板
答案:“没那事儿,伙计!”那只是故事里的情节。海盗们从不浪费时间,如果想要敌人的命,就直接把他们剁成碎片扔到海里喂鲨鱼。古代的海盗也许这么干过,不过,那可能只是谣传。事实上,他们可能把敌人扔进大海,然后大声喊——
9海盗给人送去一颗黑点,表示他们要去干掉对方
答案:“是的,吉姆老弟!”他们在纸上画上一个圆,涂上黑墨水。他们计划杀死谁,就先把这个黑色的圆点送到谁手上。它的含义是“我们要取你狗命”。对方如果坐以待毙,就必死无疑——如果企图逃跑,一样人头落地。“黑点”就是要让人在死之前就倍感恐惧。
10海盗衣着光鲜,留着黑胡子,戴着卷曲的假发
【白皮松】推荐阅读:
技术白皮书07-29
黑皮变白皮作文10-03
蓝领招聘市场白皮书05-22
华为光通信技术白皮书10-09
58集团发布《-蓝领招聘市场白皮书》05-15
上海市食品安全白皮书06-09
百度移动搜索落地页体验白皮书10-19
用友商业应用套件U9技术白皮书10-22
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06-06
我国首次发布司法改革白皮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