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有感

2025-01-10

地震有感(精选6篇)

地震有感 篇1

残酷的地震,温暖的真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 许多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四川早已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震碎了所有国人的心。刹那间,举国同悲。

“苍天有泪,大地无语。”汶川地震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泪水涟涟的一页:地动山摇之间,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废墟掩埋。流血、死亡、眼泪,这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残酷,让人心疼欲碎。每天不断更新的让人惶恐的死亡数字,每天不断累积的哀伤和震撼,每一分每一秒,触目惊心,都是如此令人窒息的痛楚„„

一组组冰冷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眨眼间,就成永远!就成了活着的人们的心中永远的痛!

一张张图片,一声声哭喊,一只只伸出的手,一双双难以伸展的脚,让心疼痛,让泪成河。

生命,就在瞬间倒下、消失,在废墟中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在痛苦中呻吟,在等待着救援,在等待着生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脚踏废墟上的瓦砾,看着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年过花甲的总理哭了;我们不会忘记,灾区群众看见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时那份信任的恳求,战士们哭了;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糁烈的画面从眼前闪过时,我们哭了。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给灾区同胞力量!伸出双手,用爱心构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墙,冲到灾区同胞的面前,为他们遮挡风雨,点亮他们的生命之灯,温暖他们的心。

时间,不容我们过多的悲痛,生命,不容我们过多的迟疑!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忍悲痛,强忍眼中涌出的泪水,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携起手来,用掌心传递着温度,我们可以解囊相助,捐出我们的爱,捐给灾区人民以希望。我们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用温暖和光明,点燃和照亮黑暗中的灵魂,伴他们远走„„

时间就是生命!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方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到公安民警,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为抢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与死神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人已经在努力奋斗,已经在想尽一切办法,与时间、与时空的阻融进行着抗争,抢夺同胞,抢夺生命,而后从四面八方赶赴一线的人们,更多更坚定,大家正在动用一切力量,手拉手,共同拯救苦难中的同胞:

地震后仅1个多小时,新华社就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2小时后,16时40分许。一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都江堰新建小学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大声地呼唤着孩子,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我也寻思,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捐钱,真的只能尽微薄之力。我只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行动以求心灵的安慰:我在默哀日那天准时到了课室,与全班同学一起为汶川地震的死伤者默哀,在默哀的三分钟内,我一直在向上苍祷告天佑中华。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无法去到灾区,无法亲自冲向废墟,无法亲历大地的疼痛,但我们有心,我们有手,我们用我们敏感而善良的心,感知同胞们的疼痛,感受他们的伤怀;我们有我们热情坚定的双手,传递给灾区同胞爱和温暖、勇气和希望。

我们还可以做的是,停下我们忙碌的脚步,静静地,为灾区同胞祈祷:祈祷苦难快点结束,祈祷苦难结束后的同胞们,早日抹去那些惨痛的记忆,重新勇敢的生活,重建家园;祝废墟中存活的生活早些获救,祝远走的亡灵早日安息;祝愿活着的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祈祷祖国平安,民族兴盛!

我们还可以告诉灾区同胞们:灾难面前,我们不悲叹!灾难面前,有爱在心间!灾难面前,有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誓言在神州大地弥漫!灾难面前,我们,就在你身边!

大地震发生以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团结、是坚强、是互助,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正如一个报道所说:“自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以前所有的各种不满和牢骚都被抛弃到了一边,整个华夏大地现在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汶川之震,震碎国人之心。汶川之痛,伤及国人之情。眼泪已不能让我们忘怀那伤痛的时刻,多少脆弱的生命在华季般的绽放中消然而逝。那感人的瞬间,那痛心欲绝、泣不成声的哭喊声撕裂着国人之心,在默默祁求平安的时刻,伸出我们援助之手,带着伤心的泪水,带着真诚的祝福,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心向汶川,向往灾区的每个人。

这些感人的事例,不都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温暖的真情吗?这也正向老天示威:我们炎黄子孙的脊梁是压不垮的!无论地震多么残酷,都不能摧残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始终坚信我们是强大而团结的。天佑四川,祈福中国。

地震有感 篇2

儿子在爸爸找到他的时候, 告诉父亲在房顶上塌下来的时候, 自己与大家互相安慰、鼓励, 一直支撑到了被爸爸救出来, 从而躲避了灾难。更让人感动的是:儿子在走路人为灾民开辟好的安全出口时, 还主动谦让, 让同学先出去, 自己最后一个才出去。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时刻牢记父亲的话:“无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一对多么令人伟大的父子呀!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才使人们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那就是灾难中的儿子能再次获救。读到这里, 我的心里也泛起了阵阵涟漪, 使我不由得也想到了我的爸爸。

父亲是一个做事踏实, 待人诚恳, 勤奋朴实, 正直忠诚的人。父亲的爱不善于言表, 只能用心才能去体会。父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能干。“我的一生是劳累的!为你, 为了这个家!”父亲曾经笑着对我说过这一段话, 我天真的脸笑着看着父亲却无法去体会。有父亲才有这个家, 父亲用他的双手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妈妈体弱多病, 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 可以说父亲一直以来都扮演着父亲母亲的双重角色, 无论是洗衣做饭, 还是辅导我和姐姐的功课都由父亲一人包办, 另外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

有感于鲁甸地震 篇3

——高一五班

XX 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余震多达千次。

透过电视可以看到,画面中的房屋已经毁的不成样子,殊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群众在下面压着,期盼着有人能将他们救出,又或许有些人已在地下长眠。看到奋战在一线的救援人员,看到用满是血色的爪子刨开瓦砾的小狗,令我感动不已。试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疲惫的身躯。一颗炽热的心,一个不变的信念,还是一句郑重的誓言?

我也曾看到过无数次的地震片,也曾目睹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哪一次不是伤亡惨重,但哪一次又都出现过生还奇迹,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虽无法抑制其带来的伤害,但我们可以凭借意志创造奇迹。就像为救孩子用身躯抵挡石板的伟大母亲,再如为救学生自己遇难的伟大老师……他们都是在用爱挽救着一切可能。我想起《唐山大地震》中为了不让救援人员再有威胁到生命的危险,一位母亲毅然决然的选择让她的孩子截肢,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就犹如那在场的人都是他的骨肉一般,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爱。试问,还有那位母亲可以做到这般。

玉树地震有感 篇4

这几天的天气很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玉树地震的事情,老天感受到了大家的哀伤,所以连续3.4天的绵绵细雨,一直没有见到太阳,连老天爷也不忍心看到这场灾难的发生,我现在的心愈来愈软,自从有了我女儿就很关心儿童,看到网上失去亲人的孩子,心里很不好受,天灾,不可避免,谁又能对这些可爱、无辜的.孩子负责呢?

国家可以供养他们长大,但是失去父母亲人的悲痛是谁可以弥补呢?自己的孤苦无依有是谁能帮助呢?不敢想象这样的灾难、这样的祸事若是降临于我的家园,我将怎样承受,不敢想象,不能想象!

看地震有感 篇5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它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造成了242769人死亡。这场灾难,给很多的家庭都带来了不幸。至今很多场面仍让我记忆犹新:

在一天下午,唐山的每个地方都出现了很多的蜻蜓,人们觉得非常的奇怪。可是他们不知道,这蜻蜓是地震前的前兆。这时的人们,有的已经回到了家,有的正在往家赶,还有的在上班……此时的方登和方达正坐在爸爸的大卡车里,仔细的观察着这些蜻蜓。方登和方达是一对活泼可爱的的龙凤胎,他们和爸爸妈妈快快乐乐的生活着。这天晚上,他们的爸爸和妈妈在楼底下乘凉,而两个孩子却在家里准备睡觉。

突然,剧烈的摇晃开始了。正在施工的大吊车突然间倒了下来,砸到了几名工人的身上。接着,楼房也在不停地摇晃,吊灯哗哗的往下掉,地上的建筑物也相继倒塌,砸死了很多人。人们在四处逃跑,爸爸妈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楼房再慢慢的塌陷,而却无法挽回。爸爸妈妈非常的恐惧。妈妈刚想冲到楼上救两个孩子,却一把被爸爸抓住。爸爸对妈妈说:“你不要命了吗?”然后,爸爸跑进了危险的地带去救方登和方达,可就在爸爸刚跑进去的那一刹那,楼房“咚”的一声,全部都倒塌了,他们的爸爸被埋在了废墟下面。

地震停止了以后,人们徒手把一具具尸体都挖了出来,其中,有他们的爸爸。妈妈抱着爸爸大哭,虽然妈妈痛苦的哭了一场,但却永远化解不了她心中的悲痛。这时的天空也在哭泣,哗哗的雨下个不停,人们的哭喊声连成一片,死去的人们的尸体遍地罗列……

这时,又有人高喊说找到了方登和方达的具体位置,妈妈听了,连忙放下爸爸,跑去看自己的两个孩子。

找到孩子的人说,两个孩子压在一块水泥板下,要救只能救一个,妈妈一听,非常的着急。哭着喊着说两个孩子都要救,可是那个人说只能救一个。最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妈妈做了决定,救弟弟。

在废墟中的姐姐方登听见了,眼泪默默地流了出来。被救出来以后,两个孩子都是昏迷的状态(方达失去了一只手臂)。人们以为姐姐方登死了,妈妈抱起方登,反复的说,登,妈妈对不起你!这句话。之后,妈妈就带着方达去了解放军救援的地方。

方登醒过来了,她发现旁边躺着的是她的爸爸,在一片混乱中,他自己走出了出去,这时,她遇见了一个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就把她带回了他们暂时搭的军营。

然后,她的养父养母收养了方登,于是,又重新起名为王登。

在养父养母的细心照顾下,王登渐渐地长大了。

上大学的时候,王登跟一个男同学谈恋爱,后来又怀孕了。接着,王登又和一个外国人结婚了。

在四川大地震的时候,王登参与了这次的救援活动,而她得弟弟方达也去救援了,就这样,她们又一次的团聚到了一起。

转眼间,王登的孩子和方达的孩子都已经很大了,他们都叫点点。妈妈和王登还有方达和他的妻子、儿子,来到了爸爸的墓前。然后,妈妈跪下说,大强,你把我们的女儿送回来了!

后来,王登认识到自己错了,便想让母亲原谅她,母亲便原谅了她。说完,母亲又好好的摸着爸爸的墓……

地震有感 篇6

日本媒体的报道观念。报道观念就是新闻工作者表现和报道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日本媒体对地震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群众, 尤其是受灾群众。比如, 3月14日《Sport报知》的报道“如今灾民们一天只吃一个饭团, 没水、没电……”;又如, 13日《产经新闻》早晨8∶00的报道称因菅直人首相视察福岛核电站工作, 耽误救援, 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再如, 受地震的影响, 致使东日本停电, 造成电车无法正常运行, 日本灾民很不满, 为此, 《产经新闻》批评日本政府说“政府对此只表示遗憾, 居然连谢罪都没有” (1)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灾民的报道还是因灾民对政府和首相的指责和批评的报道, 日本媒体都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的。

日本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次地震中, 日本媒体力求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当地震发生后, 日本媒体一经确认, 便向民众报道了这一消息, 几分钟后就有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如地震破坏情况、灾区情况等, 日本所有的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不间断的全程反复报道, 加之日本最大的公共传媒NHK (日本广播协会) 呈现的空拍画面, 实时监控并报道着海啸的相关信息。在报道过程中, NHK还轮流用日语、汉语、韩语、英语等语种对最新震情和灾区情况进行了报道, 反复播放相关的避难信息。 (2) 此外, 灾民通过广播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救援队伍情况等。报纸虽然时效滞后于其他传统媒体, 但随着震灾报道的深入, 相关的综合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网络媒体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谷歌在震后很快建立寻人与报平安的网页, 政府部门也通过网络发布官方信息, 一些网民自制网页为日本祈福, 为死难者祭奠。

日本媒体的报道内容。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道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发生后, 日本各家电视台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有关地震的信息, 让民众很快得知地震的最新情况, 主持人也在不时地提醒民众“请确认您所在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结实……”, 并且不断播报地震消息, 附带画面下方的滚动字幕新闻。 (3) 第二部分主要报道民众需要的信息。比如民众能在哪儿找到水、找到食物, 哪里安全等信息。对于捐款活动的报道, 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头一周内, 媒体往往只报道捐款信息而不对捐款活动、捐款方进行报道, 特别是对企业捐赠的报道, 日本媒体只是以快讯告知民众索取物品的渠道。第三部分是对受灾地区情况的报道。日本媒体不播放“血腥场面”, 对遇难者都尽量报道生前微笑着的照片。在受灾地区出现的英雄事迹也基本不会报道, 只会关注那些英雄的健康和安全。

日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中, 日本新闻工作者表现出的平静和专业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 地震发生后, 他们没有因为害怕余震而停止工作, 没有因为看到那些残忍的画面而停止报道, 只是偶尔会发现声音有些颤抖, 但他们仍能戴着安全帽继续坐在直播间里主持节目,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 只有他们才能给民众传达更多的地震信息, 传达更多民众需要的信息。其次, 在关于核电站泄漏危机的记者会上, 因发言人对记者的提问回答不确切, 遭到了记者的厉声质问, 这种质问不代表记者、不代表他所在的媒体, 只代表担心核泄漏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日本国民。这一事例说明了日本媒体严谨的作风和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此外, 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 我们听不到灾民的哀号, 感觉不到悲伤的气氛, 即使在对受难者家属进行访问时, 也很少拍摄其面孔, 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媒体从各个角度呵护着生者的安全和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

中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如果要了解我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观念, 就要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灾难性报道观念变化说起,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媒体灾难性报道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 当发生灾难性事件, 尤其是一些重大灾害时, 我国媒体要先等有关部门作出定性结论后才决定是否报道和怎么报道。在报道时, 媒体对灾难本身情况报道并不多, 而主要报道人们是如何战胜灾难的。这一时期的报道观念是以“人”为本位, 即使在当时存在一些不足, 如新闻的时效性较差, 但也曾起到激发和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与前阶段相比, 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人”的角度跳出, 移向以“事”为本位。 (4) 媒体开始注重对事件本身的报道, 基本能做到客观地反映灾情, 新闻时效性也逐渐增强, 比如新华网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发出第一手消息, 随后各媒体都以最快速度, 发挥各自所长对地震及相关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能及时准确地将全国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地震伤亡人数、灾区情况及救援进程等消息报道给群众, 政府也主动将最官方、最权威的信息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提供给媒体, 以保证群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相关信息, 群众也可通过媒体提出关于地震报道的质疑, 充分保障了新闻报道的资源和空间, 架起了群众和媒体的沟通桥梁,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了抗震救灾的有序性。

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场特大地震中, 中国媒体做到了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群众告知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履行了现代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职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并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 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大幅减少了娱乐节目的播出量, 随即进行了大时段、高密度的新闻直播, 并派出大量记者前往灾区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全天24小时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5) 此外, 不少报纸和电视台开辟了寻亲热线或亲情告示, 部分电台和都市类报纸发起了为灾区祈福的绿丝带行动, 网站则整合博客、播客、论坛等互动资源征集抗震救灾诗歌、开设网上灵堂等。无论是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还是以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役中, 他们真正做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 (6)

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也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报道与地震相关的信息, 包括普及如何在地震中求生和灾后防疫的科学知识, 让群众掌握更多信息, 做到沉着冷静地应对灾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及其生命关注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受灾群众, 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角, 尤其是对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这些在精神上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产生了巨大的“众志成城”的力量。第三部分媒体不只报道中央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更报道他们和群众在一起的那颗心。比如温总理蹲在废墟上嘶哑的喊话和焦虑的神情、胡总书记对灾区群众那深情的一吻等, 这些都让受灾群众得到很大的心理慰藉, 对未来生活也会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这场抗震救灾报道中, 中央和地方记者一接到任务就火速奔赴灾区, 他们不畏余震带给他们的危险, 用镜头和大量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灾情和无数感人的细节, 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职业使命感。在灾区, 记者每天大概只睡3~4小时, 彼此互相鼓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倒下, 我们是在用信息守护生命”。他们不光是用信息在守护生命, 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着群众的生命。经历了汶川地震后,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得到了锻炼, 记者高度的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更是得到了提升。

日本地震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

第一, 中日媒体报道观念上的异同。中日媒体都以受灾群众为主角进行报道, 比如, 日本媒体报道了日本人在遇难后的国民素质和自律精神, 中国媒体报道了受灾群众的相关情况。但从报道角度上说, 日本媒体是从大众角度去报道, 比如他们在灾后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之类的信息;中国媒体是从政府官方角度去报道, 这是由我国“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决定的, 不仅能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还能充分地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 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真实可信, 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人情的魅力。

第二, 中日媒体报道方式上的异同。地震发生后, 中日媒体都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真实情况, 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地传播最新信息, 一经确认后进行连播、滚动播出, 让大众了解受灾后的具体、真实的情况。在媒体选择上, 中日媒体不仅用了传统媒介, 根据各媒介的优势对地震进行报道, 还用了新兴媒介, 如网络、手机等, 通过建立祈福网站、寻亲网站、发微博等形式传达各种与灾后有关的信息, 对地震作出了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报道, 充分发挥了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

第三, 中日媒体报道内容上的异同。对于地震的报道, 中日媒体都以地震的相关情况、受灾群众的情况、救援工作等为主要报道内容。而中国媒体还会对领导人的相关活动、赈灾义演等进行比较详细的报道, 即使这些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只是一笔带过, 但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是合理的。媒体应该多为受难者考虑, 少带渲染气氛的风格进行报道。

第四, 中日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上的异同。中日媒体除了报道灾情、正确传达政府发布的信息外, 也让所有守在电视机前的民众, 清楚、客观、真实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面对灾难, 日本媒体高度的新闻专业性和自律是值得我国媒体学习的, 当然在灾区也有很多优秀的记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记者的责任不是完成报道任务的自慰或简单地传播信息, 而是对受难者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安慰。

结语

汶川地震的报道, 为我国媒体及政府赢得了广泛赞誉, 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 为国内外公众展示了一个人性化的中国政府。但与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进行比较, 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中国媒体,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这就要求媒体除了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让受众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外, 还应在舆论导向上正确引导受众, 运用多方位的表现手法, 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方式, 力求在真实、专业、权威和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不科学的报道模式, 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要求, 从而提高中国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以促进中国新闻报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冬:《天灾之下, 中日媒体视角如此不同, 日本无人感谢政府》, http://bbs.longhoo.net/read-htm-tid-1201024-ordertype-asc.html

[2]安辕:《日本大地震后的反思》, http://bbs.zg163.net/bbs/read-htmtid-1920643-ordertype-asc.html

[3]桂清萍:《中日电视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以中国5·12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报道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年。

[4]杜鹃:《解放后我国灾难报道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论文。

[5]芮必峰:《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从汶川地震中我国媒介的表现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 (4) 。

上一篇:车场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事迹有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