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定位系统

2024-06-15

煤矿定位系统(精选10篇)

煤矿定位系统 篇1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一、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分地面和井下两部分。

地面部分——人员信息采集处理中心,也称监控主站。主要以通讯接口、专用人员监测管理软件和监控主机、打印机、监视器等组成。

井下部分以人员定位分站作为井下人员编码信息无线检测处理的基本单元。它可连接防爆兼本安电源、低频发射天线和高频接收天线。

井上井下是通过一根二芯矿用信号电缆相连,完成监控主机与井下人员定位分站之间的双向实时通讯任务。

二、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人员定位分站将低频的加密数据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送;人员随身携带的标识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被激活后(未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标识卡不工作),即将加密的载有目标识别码的信息发射出去;接收天线接收到标识卡发来的载波信号,经分站接收处理后,提取出目标识别码经数据通信网络送至地面监控计算机,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

三、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功能

(一)人员检测功能

随时通过无线检测人员携带卡的编码信息。

(二)传输信息功能

所有人员跟踪定位分站传送的人员编码数据,只用一根二芯传输电缆来完成。井下分站设备与地面监控主机之间信息的传输,由地面主机的通讯传输接口、传输电缆以及井下分站等组成信息传输系统,完成井下与地面信息双向实时通讯并设有光电隔离安全栅作为井下井上的安全隔离。

(三)系统数据处理功能

(1)显示功能

通过主机的CRT可显示下列内容:

人员跟踪定位信息滚动显示;

召唤查询显示人员检测信息和考勤信息;

以模拟图形方式显示矿井人员跟踪定位信息.(2)打印功能

打印人员录入基础数据;

打印人员考勤报表。

打印任意日期人员定位信息。

(3)存储记录功能

被检测的所有人员编码数据位置信息等,按不低于5分钟的时间间隔进行存储。

(4)设置和修改分站及人员基础数据

按指令提示菜单选择相应的操作,即可随时定义设置井下人员分站点的名称、地点,录入和修改人员信息并将数据库中。

(5)组网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组建局域网或直接连入企业局域网,远程联网共享人员检测信息。

煤矿定位系统 篇2

瓦斯监控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在全国各地煤矿的实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随着全国各地瓦斯监测联网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各地煤矿瓦斯监控的统筹化和规范化,从而让煤矿安全生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人员定位系统联网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

1 联网框架的设计

煤矿人员定位联网系统通过各个厂家的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矿端人员定位系统的数据,所采集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协议格式,写到矿端计算机本地,之后通过上传软件把数据上传到上级煤矿管理部门或煤矿安监部门的联网中心服务器,在服务器端用解析软件对各个矿的数据进行解析,把数据写入数据库,并通过网页发布把煤矿井下人员信息给显示出来。从而实现对下属各矿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施监测和跟踪。联网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

整个框架分为四层,分别是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解析和存储层、数据监测显示层。数据采集层主要是采集各个矿端的人员定位系统数据,并存储到矿端计算机本地磁盘,数据的采集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数据传输层主要是使用上传软件,按照网络传输协议,把矿端本地磁盘的采集数据传输到上一级联网中心平台的服务器;数据解析和存储层主要是把煤矿上传到联网中心平台服务器的数据,使用数据解析软件,把每个矿的数据按照规范写入到数据库中;数据监测显示层是通过终端网页发布,使用浏览器进行各矿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施监测和跟踪,并提供历史数据的查询和报表的打印等操作。

2 数据的采集、传输、解析和存储

2.1 数据的采集

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矿端人员定位系统的数据,然后以文本文件的格式(即txt格式)存储到本地主机的磁盘上。人员定位联网系统采集的数据文件包括:采集点定义文件、区域配置文件、班次设置文件、部门定义文件、职务定义文件、工种定义文件、人员信息文件、实时数据文件、轨迹数据文件、考勤记录文件等。根据联网系统的需要,各种文件的采集频率并不一样,有的是定时生成,有的是触发生成。如采集点定义文件,即为触发生成,当采集点的定义改变,即触发生成文件;而实时数据文件则为定时生成,每隔几秒生成井下人员的实时信息数据。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采集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以采集点定义文件为例,对人员定位系统联网数据的格式进行描述。

采集点定义文件。

(1)说明:描述当前有效存在的所有采集点的定义信息。

(2)命名规则:Device.txt。

(3)触发规则:定义变更时生成该文件,如果该文件存在则覆盖已存在的文件。

①数据头:占用文件第一行,不得换行。

第一行:时间,行数。

时间:表示产生该文件时的时间戳。

行数:为数据体的行数,不包含数据头的行数。

②数据体。

矿编码,采集点ID,设备编码,位置描述。

从第二行开始,行与行之间不得空行。

矿编码:煤矿的唯一性标识。

采集点ID:采集点的序号。

设备编码:矿端各个设备的唯一性标识。

位置描述:对采集点位置进行描述的字符串,长度小于50个字符。

如:100001,3,001R01,1301工作面回风100米。

2.2 数据的传输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传输利用上传软件,按照网络传输协议,将数据传输到联网中心平台的服务器。数据传输使用FTP文件传输方式,在联网中心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FTP服务器站点,在站点下为每个矿建立一个FTP目标目录,然后利用上传软件上传煤矿的数据,煤矿上传的数据存放在各自对应的FTP目标目录下。上传软件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应具有同时往多个联网中心平台上传数据的功能。

2.3 数据的解析

各个煤矿的人员定位系统数据上传到联网中心,将由统一的软件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写入到数据库中。之前一些联网的数据写入方式是直接从矿端由软件把数据写入数据库,这样的操作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如果遇到煤矿数量很多的情况,太多的软件在矿端操作平台服务器数据库,必然造成数据库性能的下降,且数据库安全得不到保障。而采取在联网中心统一写入数据库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缺陷。

数据解析软件依次对各个煤矿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写入数据库。对已经解析的文件,软件将进行删除操作,使磁盘空间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3 数据库设计

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将大大节省数据库服务器的资源,消除数据冗余,避免数据异常。数据库命名为Orient Net,数据库的表包括:煤矿采集点数据表Device Info,区域配置数据表Ar ea Conf ig、班次设置数据表Class Set、部门定义数据表Department、职务定义数据表Du ty、工种定义数据表Type Of Work、人员信息数据表Staff Inform ation、实时数据表Real Data、轨迹数据表T r ack,考勤记录表Month Check等。

由于各类数据的数据量的不同,在数据库中,各类数据的存储机制也不一致。煤矿采集点数据、区域配置数据、班次设置等数据由于数据量相对较小,所有煤矿的数据都将存储在一张数据库表里面。而轨迹数据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则采用每个矿每年一张数据库表来存储,即“Track+矿编码+年份”,如Track1000012012,每个煤矿的轨迹数据存储在对应的数据表里面。而考勤记录表的数据量适中,则采用每个月一张数据库表来存储,即“Month Check+年月”,如Month Check201212,所有矿的考勤记录数据存储在当月的考勤记录表中。

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比较简洁,以煤矿采集点数据表Device Info为例,对其表设计进行描述(表1)。

4 网页设计

网页监测界面采用Visual Studio 2010编程软件及C#编程语言,在.NET框架下设计完成。通过浏览网页,可以查看每个煤矿已注册的人员的各类信息(包括员工姓名、职务、职称、工种、身份证号码等),方便上级监管平台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联网终端网页监测每个煤矿井下实时的人员数量及人员明细、并可以查询每个井下作业人员的详细轨迹路线;且它还实现了按照干部、职务、特殊工种等条件分类查询其下井记录等功能,各类查询都提供打印功能。图2为人员定位联网系统的网页主界面。

5 结语

煤矿人员定位联网系统实现了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时监测和跟踪,并通过网页形式进行展示。在矿井突发情况下,联网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主要依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于全国多个矿务局,及时有效的对矿井井下作业人员进行监测和跟踪,为矿务局的统筹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摘要:瓦斯监控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在各地煤矿上的实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随着全国各地瓦斯监测联网系统的实施,让煤矿安全生产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此时对人员定位系统联网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联网系统,实现了联网中心平台对下属煤矿的统筹管理和监测,主要体现在对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实时监测与跟踪,本文介绍了整个联网系统的框架设计,联网系统数据的处理过程,数据库设计、以及联网系统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煤矿,人员定位系统,联网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完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社,2007.

[4]郑人杰,马素霞,殷人昆.软件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史嘉权.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小科,梁冰,吕双.C#开发典型模块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7]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联网[J].工矿自动化,2009.

[8]孙继平.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联网[J].工矿自动化,2009.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技术探讨 篇3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的重视与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如何准确、实时、快速履行煤矿安全监测职能,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同时如何改变目前煤矿企业对井下人员落后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所有煤矿企业关心的课题。

关键词:井下人员定位、双机热备、传输平台、人员标识卡

中图分类号: TD7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00-00

1前言

近年来,为进一步整顿煤矿安全生产,国家不断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不间断监测各矿井的安全状况,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煤矿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纷纷建设相关的配套项目。其中,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由于能够提供井下准确的人员数量和精确位置,已逐步在煤炭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为安全管理、灾害预防以及事故救助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基础。

2系统概述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就无法确切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功能就在于:让我们能借助它实时了解井下人员及机车的流动情况、了解当前井下人员的准确数量及分布情况,查询任一指定下井人员当前或指定时刻所处的区域,查询任一指定人员本日或指定日期的活动踪迹。另外,作为下井人员考勤系统,统计与考核下井人员的出勤情况,可以对任一日期或指定日期段、任一指定月份,对下井人员进行下井次数、下井时间、下井班次等进行分类统计,产生人员考勤的日报表、月报表,便于考核,并能打印相关报表。可用来规范人员的活动,防止缺岗、串岗、迟到和早退,提高矿井生产效率,有效防止只考勤不下井或下井不考勤的情况,确保考勤统计数量与井下作业人员的数量完全一致。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以井下移动人员和移动设备为监测对象,主要由地面调度中心、数据传输通道、无线数据监测分站、无线编码发射器、报警装置和电源等设备组成。其中,无线编码发射器代表目标特定身份的编码信号,由数据监测分站接收、处理后,通过传输通道传至地面调度中心。地面调度中心对接收到的包括时间信息、位置信息和目标特征码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可供用户随时查询的多种应用文件或图表,实现了对井下人员和运输车辆位置进行监测等功能,具备了多种报警方式,并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国家监管机构、集团、矿区三级网络进行互联,实现了信息共享。

3系统组成与结构:

1、地面调度中心:

地面调度中心是对监测分站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形式,真实表现井下作业人员的当前状态和告警信息,并且根据要求,保存历史资料和进行统计分析。

一个完善的地面调度中心主要是由数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短信服务器、实时操作终端、打印机以及声光告警模块等组成。

当地面调度中心得到监控信息和数据时,将向数据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数据应用服务器根据不同事务按照编制的软件进行处理,当应用服务器需要某些数据或要进行数据库操作时,就会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请求,这时数据库服务器响应,提供所需数据或完成请求操作,应用服务器得到响应完成处理向请求方发出响应,完成整个过程的处理。在这些处理过程中,数据应用服务器可以将被监控对象信息、状态实时展示在显示终端上,根据告警级别进行声光告警,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事务向短信服务器发出请求,通过手机短信向相关负责人发出有关信息,即使人在外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WEB服务器,在权限范围内查询被监控对象的实时状态和信息,另外,地面调度中心可进行丰富的业务管理,分析和统计各项数据,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对不同管理员可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并在其使用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

2、井下部分:

以人员定位分站、动态目标识别器、人员标识卡、矿用电源箱、矿用数据传输光端机等作为井下人员信息无线检测处理的基本单元。在井下主巷道、分支巷道和监测点等区域采用人员定位分站+矿用本安电源+动态目标识别器+矿用数据传输光端机的连接方式,与矿井工业以太网的交换机相连接,组网灵活、方便,同时可与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并网运行。

3、传输平台: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以工业以太环网(GEPON网)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各监测分站采用标准485通信方式,在井下建成环网以后,可直接通过GEPON环网传输数据与信息。

GEPON(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是千兆无源光纤网络,采用点到多点网络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基于高速以太网平台和 TDM时分 MAC媒体访问控制方式,并能提供多种综合业务的宽带接入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带宽可动态分配,系统稳定,易于安装维护,故障率低,组网灵活,易于扩展, 适合于综合传输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

主要技术参数

主干网络通信速率:1000Mbps;

主干网络传输距离:15km;

网络节点数:单台OLT支持4个环网,40个节点;

网络节点通信速率:10-100Mbps可调;

线路冗余切换时间:小于100mS。

4、数据库备份:

对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软件部分来说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造成数据丢失,将使整个系统瘫痪,无法运行。目前,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安装的数据库,一般采用Sql Server 或Oracle等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备的数据库备份策略,对于发生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等)、病毒攻击、人为操作失误等造成的系统瘫痪,可以通过备份的数据迅速还原数据库,使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数据库备份一般采取本机备份和异地备份,即在数据库服务器本机上进行数据自动备份,然后再将备份好的文件定期自动拷贝到其它地方的某一台计算机上,这样,系统数据库的备份策略将是十分完善和可靠的。

4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4.1先进性、成熟性

使用先进、成熟、实用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使得整个系统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4.2可靠性、安全性

实时监控的不间断性,决定了在设计中必须考虑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因此,系统在硬件选型、线路、支撑环境及结构上都选用了高质量的材料,并采用了先进的防火墙技术,以确保安装的监控主机、分站、接收器、发射器与布线系统,能适应煤矿井下高温、高湿、瓦斯等严格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系统稳定。

4.3易操作性

以易于使用的图形人机界面功能,为信息共享与交流、信息资源查询与检索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4.4实时性

分站接收的信息和监控主机显示都能快速反映,充分满足实时性的需求。

4.5完整性

提供与各种外界系统通信的功能,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充分利用在整体系统的运作上。

4.6互联性和扩展性

充分考虑将来需求的空间,所提供的系统平台与技术充分配合,满足未来功能及扩充项目的需求,以避免将来重复的投资。标准化、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贯彻始终,奠定了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基础。

5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5.1 报警功能:

对于指定的禁区,如果有人员进入,实时报警,并将报警信息以语音提示、弹出窗口等方式显示,并显示进入禁区的人员信息,对于井下矿工的求救报警,除了以上提示外,在采掘平面图或巷道布置平面图上能切换到求救人员的位置,并且闪烁;通过设定相应工种的下井时间,对超过时间的人員发出报警,并调出相关人员的信息。

5.2 人员轨迹和信息查询功能:

可查询当前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查找任一指定井下人员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活动轨迹,并在图中画出实际的行走轨迹;选定某一区域,可获得当前该区域的人员信息,选定某一无线读卡器,可获得经过无线读卡器的人员信息和时间,以及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信息。

5.3 丰富的地图功能:

具有放大、缩小、移动、标尺测距、视野控制、中心移动、图层控制、地图打印等功能。具有矢量图管理功能,能够对工程图进行矢量化和矢量图属性编辑功能,具有放大、缩小和移动功能,并能在矢量图上定位并显示人员的准确位置和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通讯电话…)。能对入井人员信息按照工作单位、职务、工种等情况进行分类检索和报表打印输出。

5.4 紧急求救功能:

发生紧急事件时,通过矿工配带的无线编码器可主动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准确地发现紧急情况,同时系统提供最佳逃生路线,最大程度上保证救援工作的及时性。

5.5 人员搜救功能:

遇到灾变等严重情况时,首先利用监测中心站最新的位置信息发现遇险人员的大致地点,然后利用手持的无线搜救仪去寻找定位卡,精确的寻找遇险人员位置。这样极大的方便了人员搜救,使遇险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5.6 完善的考勤功能:

可与地面考勤系统互联,用来规范人员的活动,防止缺岗、串岗、迟到和早退,在实际运用中,提高了矿井生产效率,有效防止了只考勤不下井的情况,能分类统计,产生考勤日报表、月报表,便于考核,并能导出多种格式的报表数据,方便存储归档,确保了井下作业人员的出勤率。

6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1、设备适应性强、无阻碍通过:

能对煤矿巷道远距离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识别无盲区、信号穿透力强、安全保密性能高、对人体无电磁污染、环境适应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人,通行方式无限制,允许多人“成群接队"、“成组成群”通过,通过时不用作任何操作,无阻碍通过,不影响井下人员的正常通行和正常作业;

2、结构简单、可扩展性强、维护方便:

系统采用四级模式,专用动态目标识别器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并可随开拓进度随时扩容,配置分站及动态目标识别器越多定位区域越多,人员定位的位置越准确;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管理、维护方便;

3、设备可复用,减少投资:

人员定位系统网络可以和原有的安全监测系统共网复用,减少用户投资;也可以在人员定位系统网络中加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构成多功能的综合监测系统。

7结束语

近几年,通过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炭行业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员定位系统在煤矿应用中的重要性,该系统通过多硬件集成,特定软件辅助,组成了一个功能强大又结合生产实际需求的管理平台,提高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为矿井的抢险救灾与安全救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事实证明,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当今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充要条件,属于安全生产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 《工矿自动化 》2010年第4期 祁南煤矿人员安全监测系统的改造 汪彦峰

煤矿定位系统 篇4

关键词:煤矿安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监控;数据采集。

沁新煤矿是沁新集团的前身企业,始建于1967年,原属国有县营煤矿,现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90万吨,是长治市最大的优质主焦煤基地,是国家煤炭部认定的部级质量标准化矿井之一。为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沁新煤矿引进安装了KJ90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实时的网络化拓扑结构,具备完善的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管理安全监控、生产监控等功能,可对全矿井上、下环境参数及全矿各主要生产环节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显示、打印,并能实现系统进行集中的的监控。

一、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涉及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电子电路、防爆本安电源、数字通讯、无线识别技术等方面。因此,在设计方案时,除了考虑其功能外,在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容错能力及异常保护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考虑。项目方案由主传输平台、井下人员监测分站、无线编码发射器等设备组成系统,通过井下人员监测分站进行数据采集到主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后台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井下作业人员监测及安全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主要体现在:

1、实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进出的有效识别和监测监控,使管理系统充分体现“人性化、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实现数字矿山的目标。

2、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该系统立刻可以知道该作业面工作人员及其数量,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

3、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可扩容性、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遵循“统一发卡、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原则,按准许上岗人员和班组实行“一人一卡”制,该标识卡可视为“上岗证”或“坑道准入证”。具体方案:煤矿生产单位在井下坑道、作业面的交叉道口安装井下分站设备。煤矿生产单位向下井工作人员颁发并装备标识卡(标识卡装在矿帽内)。系统数据库记录该标识卡所对应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所属班组、所属工种、职务、本人照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生产单位对该标识卡进行授权后即生效。授权范围包括:该员工可以准入的坑道或作业面。为防止无关人员和非法人员进入坑道或作业面,系统设置该卡准入坑道或作业面的时效管理模块及卡的失效、报失等。进入坑道的工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标识卡,当持卡人员经过设置识别系统的地点时被系统识别,系统将读取该卡号信息,通过系统传输网络,将持卡人通过的地点、时间等资料传输到地面监控中心进行数据管理;如果采集的卡号无效、或进入限制通道,系统将自动报警,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信号,立即执行相关安全工作管理程序。坑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监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开展。系统可自动生成考勤作业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

二、系统主要特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系统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其中软件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两部分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识别、加工及其传输,由这两部分软件共同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硬件系统由井下分站设备、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天线调谐器、阅读器和标识卡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和识别,从而实现预设的系统功能和信息化管理目标。其中硬件系统包括:

井下分站设备:由人员信息采集处理板、人员信息传输处理板、隔爆电源、备用电池、嵌入式软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对人员识别编码输出信号的采集、处理、与地面计算机的双向通讯及供电等。

发射天线:用于发射无线电信号以激活KGE26标识卡。接收天线:接收KGE26标识卡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标识卡:由嵌入式处理器及其软件、卡内发射和接收天线、收发电路和高能电池组成,其工作在两个频点上,全双工通信。作用:KGE26标识卡平时处于睡眠状态,当进入系统工作区后,被发射天线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激活,发射出唯一的加密识别码无线电信号。卡内高能电池为标识卡正常工作和发射315MHz的电磁波提供能量,卡内电池一次性可使用70万次以上(卡内电池可更换)。

数传接口:主要由电源板、信号转换板及安全栓组成,完成通讯信号的转换和本安与非本安运行环境的隔离。

人员定位管理软件:实现对井下人员的监控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实时显示、数据库存储、报表打印等功能。

1、系统构成网络连接图 图1 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连接示意图

2、优点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技术标准体系。

远距离识别,无需将标识卡靠近读卡设备读卡。标识卡携带方便。

系统的正常工作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保证在恶劣环境下24小时能够连续正常运转。

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误码率几乎为0。

具有信息防碰撞功能,可同时识别30个以上的标识卡。

信号穿透力和绕射力强,系统识别标识卡可做到无方向性。

识别距离不小于9米,最大可到15米,且识别距离1~15米可以调整。无对人体伤害的微波电磁污染,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能高。可靠识别快速移动目标(即射频卡)。

标识卡低电量双重显示,即标识卡低电量时会出现黄色指示灯,同时标识卡低电量的信息将通过系统传送到后台计算机,后台计算机会出现低电量信息提示,便于通知用户更换卡内电池。标识卡内的高能电池容量可使用2.5年,即2.5年更换一次电池,标识卡的寿命周期可超过10年。系统安装、维护方便。图2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网络构成示意图 3.煤矿井下人员监测及安全(考勤)管理软件

煤矿井下人员监测及安全管理系统软件是采用VC开发的集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的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以 SQL Server 7.0数据库为主的Client/Server模式开发而成的,共有操作员登录、实时显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个人编码器管理、人员活动轨迹、系统维护七个模块。

图3 大屏幕显示

三、结束语

该系统采用实时的网络化结构,地面网络采用以太网,井下网络采用本安的数据高速公路网络,具有较强的接口功能和网络功能,为煤矿企业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沁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考勤管理系统运行后,对于井下人员的考勤管理、瓦斯巡检员的跟踪、井下人员的搜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保证,在煤矿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王显政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崔景岳.矿山监控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孙继平.矿山监测与控制[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4]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人员考勤定位系统 篇5

《超时人员修改》1、2、3、4、5、6、7、8、9、《修改姓名》 人员历史轨迹查询 系统管理 其它 考勤信息修订 入井时间设定 查询条件 点姓名 设定条件 点姓名 添加条件 查询1、2、3、系统管理 人员信息 人员信息

《修改分站》1、2、3、4、5、6、硬件信息配置平台 停止巡检 系统管理 硬件信息配置 设备管理 修改

《修改图形》1、2、3、4、5、系统管理 矿井图形 编辑 其它 上传

丢失文件

GPS定位平台系统介绍 篇6

1.GPS定位系统全套的GPS百分百自主开发车载定位软件.包含B/S架构车机平台,C/S查车平台,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手机wap,微信.因为自主研发,所以沟通起来更方便.2.支持市面上大部分车机协议,如康凯斯,天琴,宏远,部标JT808等协议 并可根据客户要求快速集成设备通讯协议.3.此GPS定位系统已经经过众多客户2年多时间的使用和测试,不断的升级(基本保持每周最少更新一次的节奏),优化和修改.稳定性和操作性,非半年不更新的那种平台可比.4.部署简单.全套可以部署在windows服务器下,网关采用服务方式,自动检测,出现异常,自动重启服务.不需要服务器一直不能注销,出现异常,还需要人工手动去启动.5.系统设计之初,则考虑了单/多服务器的架构方式,通过程序配置文件,可快速配置为程序是采用单服务器运行,还是多服务器运行.设备低于3W台时,也就是服务器数不超过3台,联系我们技术人员,可在1小时之内,将程序升级为2-3台的服务器运行方式.当服务器总数超过3台时,可在半个工作日之内,无缝升级到多服务器运行.为什么,我们程序部署在一台服务器和多台服务器还需要人工去操作,而不直接部署多服务器的版本?

因为如果在单服务器上运行多服务器版本,不能彻底的发挥单台服务器的威力.因为多服务器程序肯定比单服务器的逻辑,运行要复杂一些.再比如,当下级用户过多,上万,设备过多,几万时,登陆进去,获取这么多的用户和设备可能都会要几十秒的时间,而我们就有做处理和优化.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细节,尽最大的努力在每一台服务器上跑更多的设备,为客户节约更多的成本.我们的平台在服务器上能挂的设备数

一台服务器,按组装1w价格,品牌机1.5w价格计算

一台服务器能挂1.5W-2W台设备,能支持并发在线:6500-7500台设备(这都是真实数据,我们有客户平台总设备累计7W多台,并发在线设备数1.8W台)

而像某些平台宣称,一台服务器能跑几十万设备的,这是不可能的.服务器硬件性能,宽带放在那,一台设备,一条数据包大小最少200个字节,1W台就是最少2M的流量.这还不包含WEB,手机,网关运行所产生的流量.6.对基站定位设备的处理绝对是市面上最高水平.我们一直在做个人定位平台,校讯通学生卡的平台,所以对基站定位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和算法.如你在一些平台基站定位时,发现,设备在国内,却定位在国外.又或者偏差几十公里,这些我们都遇见过.因为基站的信息不断的改变,如果只依靠 数据是很难将基站定位处理好的.7.我们拥有国内最好最全的POI中文地址解析数据

8.平台多语言设计,现如今就支持9国语言.无论你想要哪一个国家的语言,只需将我们给的语言包翻译完整,2天之内就可以弄完.9.平台支持百度地图,google地图,搜搜地图,高德地

图,openstreetmap 5种地图.国外用户能使用google地图和openstreetmap 当google地图不能使用时,总有一个选择留给您

煤矿定位系统 篇7

目前,大多煤矿所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多采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设置在煤矿入口和一些重要通道的射频读卡器,读取井下人员随身携带写有自身信息的射频标签,从而登记井下人员工作状态。此类人员定位系统在辅助人员考勤管理作用比较好,却不能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具有区域定位的局限[2]。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RSSI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稳定可靠性高、人员定位准确等特点,对煤矿业安全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系统设计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高效协调日常工作、加强井下人员管理水平、事故发生后提供人员位置信息、及时进行救援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井下巷道是一个受限空间,无线信号的传播过程与地面相比更为复杂,读卡器接收到的信号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测量的人员位置信息误差较大,达不到精度定位要求[3]。因此,定位算法和井下巷道模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位置数据的可靠性,严重影响到井下定位的精度。

1.1 巷道模型

地下矿井是电磁波受限的狭长空间,地形错综复杂,巷道的截面和形状随矿藏的形状不断变化,这些给井下信号传输、移动通信和人员定位都带来很大不便。经过分析可以把井下信道环境分为3类:巷道,开阔的平面,倾斜、分支或拐弯的特殊区域[4]。在我国煤矿井下,大多是巷道,人员和机车主要是在巷道中进行工作,特殊区域与开阔的平面相对较少。在建立井下模型时,采取在巷道的倾斜、分支或拐弯等特殊区域设置一个位置已知的锚节点的方法,将其分成两个巷道以减小误差。本设计根据煤矿巷道狭长的特点,采用双机接收信号,再根据接收到的RSSI值判定待定节点的位置,其中双机测位如图1所示。

图1中,黑圆点表示已知坐标的射频读卡器;黑三角号表示待定位井下人员即射频标签。图1(a)为理想状态下双机测量待定节点的情况。图1(b)为受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双机测量情况,阴影部分未知节点可能存在的区域。把RSSI测距原理应用到井下巷道,其巷道模型如图2所示。

由于巷道内部环境复杂,射频读卡器选中安装在巷道壁上。设巷道的宽度为d,相邻两射频读卡器的距离为s,读卡器与射频标签的数据传输距离为l,则在安装射频读卡器时应满足:s<2l,l>d。

1.2 RSSI定位算法

RSSI算法是指根据无线传感器接收到的待定节点发出的信号指示强度,根据公式计算出待测信号在传播路径中的损耗,然后根据理论或经验的信号传播模型,把信号强度转换成距离[5]。作为一个基本的测距方法RSSI定位方法具有外围硬件设备少、实现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在定位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本设计中,已知射频读卡器(已知节点)发射的信号强度,矿井人员随身携带射频标签(待测节点)接收读卡器发射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信号的传播损耗,利用理论和经验模型把传播过程中的损耗转换为距离,然后再利用已知的射频读卡器间的实际距离,根据双机测位模型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射频标签的移动位置。根据所测得位置实现井下人员定位。

RSSI是无线信号,在运用到井下人员定位时,像其他信号一样,容易受到反射、散射和衍射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RSSI数据的接收。为了减少上述误差,使用时常采用将发射功率调至最大和选择精度较高的理论公式。RSSI测距的理论公式如下[6]:

根据式(1)可得:

式中:pr(d)是在距离发射点距离为d处的接收信号强度;d0是参考距离;pr(d0)是在参考距离d0处的路径衰减系数;n是路径衰减指数;X0是平均值为0的高斯分布随机数。

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本系统用来解决井下工作人员实时跟踪定位的问题。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为了在安全性能上得到保证,整个定位系统的设计都依据煤矿安全规程与规范标准进行。

(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系统能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进行实时监控;能对工作人员进行考勤;能统计人员下井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显示何时下井、何时离井、具体位置等信息。

(3)在满足了安全要求和实现系统的定位功基础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数据传输更加完整、及时和准确。

为了实现上述定位系统的功能,把整个系统分成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7]。

2.1 系统结构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由井下定位部分与井上监测部分组成的。井下定位部分由CAN总线连接的众多井下人员定位单元组成;井上部分由中继器把井下部分测得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如图3所示。

2.2 系统的主要硬件设计

硬件系统主要由射频标签、射频读卡器分站、CAN总线、中继器和地面监测中心的监测计算机5部分组成。

图3所示的定位单元是实现人员定位的核心部分,由射频读卡器分站和射频标签两部分组成。作为连接地面监控计算机和射频识别定位系统的桥梁,射频读卡器的硬件电路主要由4个功能模块组成:C8051F020主控制模块、由主控制模块中的单片机控制实现的NRF2401信号收发模块、LCD显示模块、串行通信和下载模块。硬件电路中的NRF2401信号收发模块在接收到单片机的指令后,通过射频读卡器的天线发送信息给标签并能从标签天线接收信息,单片机将接收到的有用信息显示在LCD上[6],并且通过串口CAN总线经电平转换后发送给地面监控计算机。

射频标签的核心电路结构为:C8051F020控制模块和CC2500无线模块。射频标签为有源标签,用矿灯电池对其供电,上电后C8051F020单片机首先要读取E2PROM中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放进自身的存储器中,然后运行调入单片机的程序并开始运行射频标签的通信协议,通过单片机对无线模块的控制,实现信息从天线的发射或接收。同时CC2500无线模块设置成RX模式,从RSSI状态寄存器中连续读取RSSI值。

2.3 系统的主要软件设计

本设计中系统软件主要由井下定位子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主要用到的开发工具有Keil Vision 2.0和Microsoft Visual C++6.0[8]。其中,井下定位子系统主要用来获取和处理现场人员的信息并且发送出去,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主要用来收集、显示、查询井下人员的信息。

2.3.1 井下定位子系统

井下定位子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定位分站软件设计、已知节点软件设计和待测节点软件设计。

定位分站的主要功能:建立无线网络、对无线网络管理和维护、接收无线信息与负责CAN总线的数据交换。

已知节点的主要功能:为待测节点和定位分站提供自身位置信息和RSSI值的定位信息。

待测节点的主要功能:接收定位命令、向已知节点广播RSSI值、接收返回的RSSI值、利用自身定位引擎计算位置并上传、突发情况紧急报警。

2.3.2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是人员定位系统中提供给用户操作的部分,它以友好的界面形式实现人机交互,并且能够把巷道内人员分布情况直接展示出来[9]。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完成的功能有:

(1)日常考勤。自动统计下井人员的下井时间,当前位置,生成考勤报表。

(2)人员定位与跟踪。把矿井图按比例显示在此用户图形界面上,标注各已知节点和读卡分站的位置,用动态的图标表示井下人员的移动。

(3)数据存储、查询、打印。存储井下人员的出勤和活动轨迹,设置查询和打印功能。

(4)安防救护。定期对人员定位系统和井下紧急避难设备进行检查,遇到紧急情况实时显示井下人员的数量、身份、位置。

(5)其他功能。管理软件有联网功能,提供远程登陆和访问;针对矿井可能的人员变化和定位节点变化设置了扩容功能;为解决日后对更多功能的需求问题设置了升级功能。

3 结语

基于RSSI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过测量RSSI的值,结合双机测定待测节点的算法计算出人员的位置。通过这种测距方法进行定位,成本低、易实现。所设计的定位软件采用CAN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和传输实时性好等特点。系统对煤矿井下人员的实时追踪定位的应用上,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伟.井下移动目标无线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4:23-25.

[2]刘志高,李春文,邢智鹏,等.巷道网络全局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分析与实验[J].煤炭学报,2011(3):519-526.

[3]JAUFFRET C,BARRERE J,CHABRIEL G.Array shape observability from time differences of arrival[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11,47(2):1515-1520.

[4]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谭志,张卉.无线传感器网络RSSI定位技术的研究与改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36(3):88-91.

[6]韩东升,杨维,刘洋,等.煤矿井下基于RSSI的加权质心定位算法[J].煤炭学报,2013,38(3):522-528.

[7]HU Zhen,GU Dongbing.Localiz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a mobile anchor node[J].Computer society,IEEE,2008,26(7):602-607.

[8]孙波,刘冬阳,徐奉,等.基于RSSI的煤矿井下巷道定位技术误差分析[J].煤炭学报,2014,39(z2):609-614.

煤矿定位系统 篇8

【摘 要】GPS 技术也称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星座、用户设备和地面控制三部分组成,可实现快速、准确、高效定位点线面三维坐标,全天候自动化、高效益高精度实现军事、民用交通的导航,摄影和大地测量,土地利用调查和野外考察探险等。本文主要探讨静态GPS定位在煤矿矿井地质勘探中的运用。

【关键词】GPS定位;煤矿;矿井地质;勘探

矿井地质勘探钻孔定位,复测,过去采用经纬仪或测距仪边角导线,求得钻孔位置。投入人力多,工作量大。还要受地形,地物限制。近期发展采用全站仪在等级三角点基础上,发展小三角点,施测极坐标法,一站一站求得钻孔位置,符合另一高级点或采用其它检查条件。作业繁索,4~6人,工作量大。2001年勘探队引进诺瓦泰静态GPS3台套。给钻孔定位,复测带来优越性,也是矿井地质勘探钻孔复测的飞跃。减少了人力(3人)和物力及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力几倍~几十倍。静态GPS定位是矿井勘探钻孔复测新方法,新工艺。购买仪器价格低,一般勘探队都能接受。操作简单,培训4~6h,即能上岗操作工作。

1.静态GPS定位对矿山地质勘探的重要意义

(1)定位是矿山勘探或矿井地质勘探整个工作重要一环,地表及井下布置钻孔,井下矿体(层)位置、构造位置以及其它地质信息位置的确定在整个地质勘探等工作中都需要精确的定位。布置钻孔力求最短的距离,最好的时间,最佳的地质效果。无论地表或是井下(地下),由于地形、地貌多变,矿体(层)及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变化也是无规律的,地质勘探定位工作量大,测试点多,定位工作力求准确。

(2)通过静态GPS定位系统对开采矿山的勘测,可以优化采区范围,操作比传统技术更简单、迅速,节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并减少工程施工的盲目性。利用先进的静态GPS定位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查明采区地质构造的发育情况,获得地质情况的全部信息,包括更加详细的矿体地质资料。在井下开采过程中,地应力在矿体(层)中不断汇聚,同一应力场中各部分的应力不均衡,不规范的采掘会破坏的原来的应力平衡,使记忆形成的参与应力突然释放,进而引起坍塌、帽顶等异常,给采掘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威胁,而先进的静态GPS定位技术可以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控制小构造的发育情况,可以起到预测作用,防治隐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矿井勘探工作的安全性。

2.静态GPS技术在煤矿矿井地质勘探中的特点

2.1作业效率高

静态GPS技术复测时,矿山工作网络需要与国家控制网连接的矿区三角控制网连接,其工作半径平均变长为4km左右,最长的边长也在10km内,静态GPS工作半径是在20km左右,满足了静态GPS工作半径在数据处理时速度高和准确。有3台套仪器,每站1人来完成仪器操作、搬运,每站工作40min以上,基本可求得该站三维值,作业效率高。

2.2定位精度高

静态GPS技术应用在矿区的工作范围很广,如用于地形测量、工程(点)测量,又如用于矿体(层)界线、构造位置、地质观测点、以及采样点定位等。静态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可避免由于工作范围不够所造成的数据误差,其工作范围达到2-5km,应用静态GPS技术在规程要求时间内工作,得出平面高程精度在5mm内,而且不存在误差积累,应用GPS观测的精度要明显高于一般的常规测量手段,GPS基线向量的相对精度一般在0.00001~0.000000001之间,这是GPS技术的优越性,是普通测量方法难以达到的。

2.3全天候作业

静态GPS技术的工作受限因素很少,它只需要满足电磁波通视和对空间通视的要求,不受光线云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需要满足光学通归,因此在夜晚和多云的天气也基本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传统测量相比,静态GPS技术作业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几乎可以实现全天候作业。

2.4内业解算

静态GPS内业解算通常按照解算程序进行4—6min解算一组,方法简单,数据清晰准确。

3.静态GPS定位在煤矿矿井地质勘探中的运用

静态GPS出现到运用只有20几年,普及近10a。但却显示出它的巨大潜力。全球定位系统由美国研制使用人造卫星的定位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站和用户接收机组成。实践证明,GPS系统具有精度高,作业时间短,直接测定三维(经度、纬度、高度)位置,具有全天候作业的优点。目前,GPS应用于建立三维控制网、道路测量、地形测量、海洋测量、地籍测量、变形测量和工程测量等领域。静态GPS在煤矿勘探钻孔定位有着很大优越性,以其独特的功能解决常规测量中的许多难题。灵活性强,不受地形、地物限制。按规程作业,精度满足要求。

3.1 RTK测量工作条件

在RTK测量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基本工作条件:①基准站应有高精度的、正确的已知坐标;②基准站要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b的障碍物,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数据链电台发射的位置;③为避免数据链丢失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基准站和移动站必须设置在周围无大功率的无线电发送源和高压电线,无大面积水域或其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收强烈的物体(高层建筑);④移动站距基准站不得超过6km。

3.2 RTK测量作业流程

RTK野外作业一般用于测量和放样。

3.3 RTK控制测量数据采集及放样测量

RTK控制测量:陕西彬长矿区、永陇矿区丘壑纵横、果木茂盛,通视困难,采用RTK的技术优势得以展现。布设控制点时在无法避免障碍物的情况下,可采取延长观测时间、增加观测次数等方法以提高观测精度。RTK数据采集:利用RTK技术测量,采集速度快,精度高,节省劳动成本,省时省力。利用电子手簿存储野外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接口下载,利用AUTOCAD等成图软件成图。RTK放样测量:采用RTK技术放样,只需将所要放样的坐标输入RTK手簿中,便可手持移动站根据系统提示确定出放样的点位。其效率可比拟手持GPS机,而其精度是手持GPS机远远达不到的。

3.4 RTK测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RTK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煤田地质勘探测量工作通常在山地、丘陵地区,使用RTK进行测量时经常遇到卫星跟踪受影响和数据通讯不稳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快速静态测量与常规测量相结合,运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测量。

4.结论

静态GPS定位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拥有重要地位,已经被很多勘探单位以及矿山所采用,其技术先进,操作方法简单,测量精度高、速度较快,可以满足对矿山乃至矿井地质勘探钻孔定位的要求,与过去的测量技术相比,它的应用使地质勘探勘测技术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为勘探矿山的高效、矿井的高产奠定了有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屈国林,代庆礼,梁德玉.GPS全站仪在矿区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的控制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3,08:114-115.

[2]韩设民.瞬变电磁法在矿井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3,09:203-201.

[3]李春风.小型矿井的地质勘探方法[J].科技风,2013,10:137.

双星系统实时导航定位仿真 篇9

通过对双星系统的星座、工作过程以及定位误差的模拟,构建了一个用于评估双星定位系统对在其覆盖范围内任意时刻任意位置运动载体所提供的导航定位结果的仿真分析平台.在仿真系统初始化时,用户可以自由设定双星系统的`星座、中心站位置、自定义坐标系、误差等级、仿真频率以及运动载体的姿态和航迹.该仿真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运动载体分别在地理坐标系、WGS84坐标系、当地地理坐标系、用户自定义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误差、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以及载体航程等仿真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评价出双星系统对于运动载体的定位效果.

作 者:吴冠昌 岳晓奎 田八林 WU Guan-chang YUE Xiao-kui TIAN Ba-lin 作者单位:吴冠昌,岳晓奎,WU Guan-chang,YUE Xiao-kui(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田八林,TIAN Ba-lin(西安通信学院,陕西,西安,710106)

加强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管理 篇10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代表,下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公司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情况。

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临汾市浮山县。距县城东8公里。于2009年整合原两座煤矿重组而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井田面积8.4763Km2,批准开采2号~10号煤层,目前,矿井的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及开工报告已得到批复,环评报告正在评审中,到2011年8月31号为止,矿井完成了过渡期生产任务,现在已全面进入了90万吨矿井基建阶段。

作为整合重组矿井,不仅是对原有矿井的煤炭资源及生产设备的整合,而且,更是对旧有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组与完善。为了更好地加强人员定位系统管理,我矿在原有监控系统基础上,对旧有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从矿长、驻矿监管人员到普通职工实现了全体入井人员持卡上岗。目前,我矿在地面中心站安装有KJ150型矿井人员考勤定位系统1套。具体管理情况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相关规定,我矿监控系统配置专业监控员6人,维检员4人,监控室主任1人。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所有人员都经指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持证上岗。

2、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监督作用,我矿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反馈、分级响应”的原则,对井下各采掘工作面、主要硐室及重要区域进行了分区编号,将不同区号嵌入各自区域人员的定位卡号内,同时,按照管理人员的不同岗位,也分别给予固定的卡号数字头进行区分,这不仅有利于日常监控记录的明确显现,而且,给生产过程中井上下的联络带来了方便,为更准确、更及时地掌握井下现场动态提供便捷。

3、遵循“统一发卡、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原则。按允许入井人数进行“一人一卡”管理,把识别卡视为“上岗证”和“通行证”。

4、对跟班干部、安检员、瓦检员等安管人员的井下行走轨迹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监测轨迹与规定要求不符,便会在当日作业会进行通报,并进行相应处罚。

5、实现了井下特殊工种岗位的定点定位督测。我们认为,只有把人员定位管理与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制度的落实。为此,我们在井下各作业场所及重点区域均安设了读卡器,对所在区域的跟班干部、安检员、瓦检员及机电检修工等责任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隐患,给日常安全管理提供动力。

6、以人员定位管理为手段,加强井下危险区域监控。为了更好地加强井下盲巷、顶板塌落区、重点消尘区及其它挡人装置的管理,在指定责任人、设置警示牌的同时,我们还会及时安设临时读卡器,给安全监管上一道双保险,对于违反规定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7、严格超时员工报警管理。我矿实现监控室、安监部和调度室共同负责监督出入井人员登记。如出现员工下班时间仍未升井,在没有提前工作请示的情况下,监控室会及时从系统信息中调出该员工活动轨迹、最后位置,分析出所在区域范围,由调度室、安监站与该队负责人根据系统提供信息进行查明落实,追寻其安全升井。

8、严格加强入井人数超员管理。系统一旦检测到入井人数超员,监控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汇报值班领导。并逐一对各相关单位进行核实,对所有违反规定、无计划入井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罚。

9、严格井下个人识别卡的有效管理。毋庸置疑,由于个人素质

偏低,我们也遇到过井下因私人目的将识别卡临时屏蔽的个别现象,因此,如何管理识别卡的随身携带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除严格规定每个人必须将识别卡明显佩戴在背灯带腰间外,还规定了班长与工人、安检员与队组、跟班干部与分管负责人间的互检制度,凡发现没按规定佩戴识别卡,就当面开罚单并立即勒令出井。

10、加强人员入井考勤管理,为劳动用工考核提供科学依据。每到月底,由监控室负责把当月各作业单位的用工情况报主管矿领导审核,并根据考勤记录,扣除违反劳动纪律用工后,提交矿财务部,作为矿井经营考核的依据。

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是一座整合矿井,但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的煤炭企业。目前,矿井改扩建工程正在有序进行,按照“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统筹考虑”的工作要求和矿井“六大系统”建设的全面实施,我们一定会把人员定位系统作为基建矿井的一项重点工作去不断完善,确保系统在矿井建设过程中的有机衔接和整体功能。为此,公司已编排了人员定位系统及其他监测监控系统的整改计划,以高科技、高效用、高标准为整改目标,有计划地按步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充分利用监测监控的安全管理手段,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服务。

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号

用好人员定位系统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人员

考勤定位系统管理介绍

上一篇: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职工带薪年休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