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2024-07-13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共10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篇1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 篇2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名医无不在此深厚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书中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说本科的时候有学习过《金匮要略》,但通过该学期老师的提点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我深刻认识到学习《金匮要略》不单单对本科阶段基本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出对临床上辨证论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上有更清楚的认识,包括临床上理、法、方、药与疾病紧密联系。激发我在学习中医兴趣的基础之上,也帮助我逐步构建起中医论治疾病的思维模式及中医的理论体系。因本人才学疏浅,现对“黄疸”篇的部分知识点作简要说明。

【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2.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3.要知道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 μmol/L)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湿热发黄

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然黄疸所得,从湿得之”。强调了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为后世“无湿不作疸”之说奠定了基础。“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因此在治疗黄疸应该重视利湿。另外,湿热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因此治黄疸应重视活血祛瘀。《金匮》原文里“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指病位,瘀指病机,意指湿热郁闭在脾,影响及血并行于周身,则能发黄。所以在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一些凉血活血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

综合上临床黄疸既要重视利湿,又要注意祛瘀。

1.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临证体会:辨热与湿的偏重,关键在辨舌苔的黄腻与白腻,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大便干结与稀溏,脉数与否。本型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利湿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防止向急黄转变。

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

(二)寒湿发黄

属于阴黄。《金匮》里讲的病机是谷疸寒化。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而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这是太阴脾寒湿证。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食,所以腹胀更甚(应该是按之柔软,与实热拒按者不同);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寒湿下注,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脉迟无力,舌淡胖,皆虚寒的表现。辨证的关键在于脉迟,同是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色黄晦暗等症,与湿热之黄而鲜明、心烦、口渴、溲赤者不同。治法应用温法,临床上可用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可以辨证选用。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

二、证治

(一)谷疸:

阳黄的谷疸,包括湿热俱盛、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多由湿热蕴结引起。茵陈蒿汤证是主要症状,除有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外,还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爽等症,其发黄特点是鲜明如橘子色。

临证体会:茵陈蒿汤,应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的煎药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临床治疗因方多属苦寒之品,易伤胃,故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另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勉强进食。

(二)酒疸

虽由于湿热内蕴所致,但其病机趋势却有在上中下的不同。如湿热偏于上部,则欲吐、鼻燥;偏于下部,则腹部胀满;湿热不甚,邪在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从治疗上说,主要是因势利导,如鼻燥脉浮而欲吐者,是病势趋向于上,当用吐法;如腹满脉沉弦者,是病势起趋向于下,当用下法。

(三)女劳疸

(1)女劳疸属瘀血夹湿热,症见黄疸反复不退,腹胀满,大便时溏或呈灰黯色,面色灰滞或面额黑,巩膜黄染,牙龈出血,肝脾肿大,舌质有紫斑,苔白腻等。(2)用药注意顾护胃气,不宜空腹服用。

(四)黄疸兼表虚证: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通利小便是黄疸的正治法,如果黄疸初起,有恶寒发热,脉浮自汗的表虚证,非内热影响者,仍当汗解,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加黄芪扶正以去水湿。

(五)虚黄

该证型的辨证要点,在于“小便自利”。由于小便自利,可知非湿热黄疸。既然为虚劳,则应用补法。应该随证选用具体的方药。如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兼去余邪。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

转归:黄疸的预后转归,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盛于热者,消退较慢,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预后:

一.护理措施

1、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

2.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3.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

二.预防措施

1.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2.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

3.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

5.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

金匮要略试题 篇3

1、《金匮要略》在明确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其杂病辨证的核心是()

A、六经辨证B、八纲辨证C、脏腑辨证D、卫气营血辨证

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以脉象来()

A、指导辨证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C、言病因病机D、言病位

3、“先表后里”的治法适用于()

A、表邪易内陷入里B、但解表则里证不去,但治里则外邪不解

C、正气虚弱,元阳颓败D、以上都不是

4、外湿最易侵犯人体的部位是()

A、皮肤、经脉B、皮肤、肌肉C、皮肤、关节D、肌肉、关节

5、风湿在表,兼有化热之征象时,可选用()

A、麻黄加术汤B、麻杏石甘汤C、麻杏苡甘汤D、防己黄芪汤

6、麻杏苡甘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

A、祛风除湿B、散寒除湿C、益气祛风除湿D、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7、百合地黄汤的主要治法是()

A、润养心肺,凉血清热B、养阴清热,润燥补虚C、养阴清热,和胃降逆

D、养阴清热,益气生津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B、赤小豆当归散C、苦参汤D、雄黄散

9、以下哪些是对中风的病机论述()

A、络脉空虚,贼邪不泻B、阳微阴弦C、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D、脉沉而弱,汗出入水中

10、临床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者,除祛风散寒除湿外,常配合()

A、调和脾胃B、气血双补C、活血化瘀D、补益肝肾

11、血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阳微阴弦B、百脉一宗C、肝肾不足,水湿浸渍D、气血不足,加被微风

12、黄某,男,恣情纵欲,致精神不固,夜寐不安,寐则梦遗,头晕身倦,六脉皆虚,宜选方()

A、黄芪桂枝五物汤B、天雄散方C、桂枝加龙牡汤D、小建中汤

13、何某某,女,因久患失眠,诸药无效,形体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脉弦细,治宜选下列何方治疗()

A、甘麦大枣汤B、柏子养心丸C、酸枣仁汤D、百合知母汤

14、肺痈的病机是()

A、重感风热之邪,肺生痈脓B、上焦热盛,肺热叶焦C、热在上焦,津液枯燥

D、肺气痿弱不用

15、越婢加半夏汤的功效是()

A、宣壅导滞,利窍涤痰B、解表化饮,清热除烦C、宣肺泻热,降逆平喘

D、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16、饮逆奔豚,方选()

A、奔豚汤B、桂枝加桂汤C、苓桂甘枣汤D、桂支加龙牡汤

17、、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B、胃强脾弱C、阳微阴弦D、正气引邪

18、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功效是()

A、宣痹通阳,豁痰利气B、宣痹通阳,化痰降逆C、宣肺利气化痰

D、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19、潘某某,男,43岁。因劳动后汗出受凉,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三日未解,舌苔黄腻,脉浮滑,治宜()

A、小柴胡汤B、大柴胡汤C、厚朴三物汤D、厚朴七物汤

20、下列除哪个症状之外,均为附子粳米汤的适应症()

A、腹痛雷鸣B、呕吐C、四肢不温D、下利

三、简答题

1、《黄疸病》中阳黄的三种类型如何区别?

2、试述瘀血的脉象和症状,并分析病机。

3、如何理解溢饮病的同病异治?

金匮要略》用药特点分析 篇4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用药特点分析 《金匮要略》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中医内科学和中医 妇科学的鼻祖。在药物运用方面有诸多特点,特别在专药应用、协同配伍、加减化裁、炮制及煎 服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用药的原则性与灵活性。1 根据药物功效,专病用专药 《金匮要略》辨证用药,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以其独特功效来克制病邪,达到独特的 治疗效果,如治疗狐惑病应用苦参。利用其苦寒之性,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煎水洗前阴,治疗 前阴蚀烂;利用雄黄之辛燥,用其解毒杀虫之功效,火烧加热熏后阴,治后阴蚀烂;治疗寒疝病,利用乌头之大辛大热之性,破积散寒止痛。治疗沉寒痼冷、肢厥腹痛证;对黄疸病,利用茵陈、大黄之苦寒,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对百合病,利用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之功效,治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受累的百合病。由此可见,仲景用药有专病用专药之特点,利用专药的不 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独特疗效。2 利用药物配伍,发挥协同作用 《金匮要略》不仅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更注重药物经配伍后所发生的协同作用。这一 特点体现在辨证用药中。如在咳嗽上气病中,麻黄是治疗肺胀咳喘的主药,若与桂枝同用可发汗 解表,主治咳嗽兼表证;若与石膏相配,则发越水气兼清里热,治饮邪挟热之证;若与生姜、射 干、细辛;款冬花、半夏同用,则其目的不在于发汗解表、发过水气,而在于开肺散寒、止咳化 痰。再如附子的配伍应用,附子与干姜合用。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配白术可收温散寒湿之效; 配薏苡仁,可缓急止痛;配乌头,可峻逐阴邪;配粳米,可温中寒散,降逆止痛;配大黄,可温 阳通便、攻下寒饮;配黄土、白术等,可温脾涩血,用治虚寒下血证。可见,通过适当配伍,可 发挥药物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并扩大其应用范围。3 药物随证加减,变化灵活 《金匮要略》用药之加减,随证而变,正如唐容川所说“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 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如治疗百合病,以百合为主药,若误汗而产生心烦、口渴之变证,如知母以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若误下而产生呕吐呃逆、小便不利之变证,则加滑石、代赭石以 养阴清热、利尿降逆;若误吐而引起虚烦不安、胃中不和之变证,则加鸡子黄滋养肺胃、安脏除 烦;若日久变渴,可配百合洗方与瓜蒌牡蛎散加强药力,以清解肺胃之热、生津止渴;若变发热,加滑石以清热利尿。综上所述,每方变化,均按病情随证加减,再如治疗胸痹病,用瓜蒌薤白白 酒汤以宣痹止痛。若痰浊壅盛、胸痛不得卧者,加半夏以祛痰饮,开胸散结,则变为瓜蒌薤白半 夏汤;若胸满、胁下逆抢心,加枳实、厚朴、桂枝以降胸中胁下之气,则变为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的用药,加减灵活,药随证变。4 炮制煎服法,据证变通 根据病证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服及炮制方法,不仅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如 湿病,将麻杏薏甘汤的麻黄先用热水浸泡后再煎,可防止其发散太过而伤阳耗阴;再如乌头散寒 止痛作用最强,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疝痛或寒湿历节。但须与白蜜同煎,既可缓和乌头之毒性又可 延长其疗效;瓜蒌薤白白酒汤、下瘀血汤、鳖甲煎丸等都用酒煎服可提高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 效;百合病中的几首方剂均用泉水煎服,可增强清心润肺、清热除烦之功;泻心汤、薏苡附子败 酱散、大黄牡丹汤、甘遂半夏汤等均为顿服,可集中药力克邪制胜。选择药物的炮制与煎服方法,均依据病情而定。5 用药途径,合理选用 《金匮要略》所载之方,除大部分水煎口服外,亦根据不同病情与病位,选用其他用药途经。如狐惑病用雄黄火熏,使热气挟药力透过秽浊,治后阴蚀烂;百合病经久不愈而变成口渴之证,用百合洗方。以百合渍水洗身,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洗其外可通其内,可收清热润燥之效;妇人 因胞中有瘀血湿热而下白带证,用矾石丸为坐药纳人阴中,可起除湿热、止白带之功; 治浸淫疮,可用黄连粉外敷,起解毒燥湿、止痒敛疮之功;治头中寒湿之鼻寒,可用药纳鼻中,以驱除头中 之寒湿。综上熏、洗、坐、敷、纳鼻等法,或单用,或与内服药同用,可直达病所而驱邪,适用 于病位外在而单纯内服药疗效不佳的病证。总之,《金匮要略》的辨证施药,既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而专病配以专药,还注重经配 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从而加强与扩大药物的主治功能和范围。药物加减随证化裁,灵活变化; 药物的炮制与煎服方法,据证变通,既提高疗效,又降低其毒副作用; 用药途径以水煎口服为主,又用熏、洗、坐、敷、纳鼻等方法。可见,仲景用药通常达变,对后世药物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指 导作用。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篇5

第一篇:1条(去掉“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2条、14条、15条

第二篇:1条、2条、20条、22条

第三篇:1条(第一段)、2条、5条

第五篇:2条(第二段)、8条、10条

第六篇:2条、3条、13条、14条、15条、17条

第七篇:6条、13条、14条

第八篇:1条(去掉“师曰:病有奔豚„„皆从惊发得之”)、2条

第九篇:3条、4条、5条

第十篇:2条、3条、9条、11条、12条、13条、14条、15条、17条(去掉“腹痛„„即为寒疝”)

第十一篇:7条、16条

第十二篇:1条、2条、15条、16条、17条、22条、23条、35条 第十三篇:3条

第十四篇:1条、18条、22条、23条、24条

第十五篇:13条、15条、18条

第十六篇:14条、15条、16条、17条

第十七篇:12条、16条、17条、31条、42条、43条、47条 第二十篇:2条、4条、5条

第二十一篇:1条、4条、5条、6条

金匮要略研究生参考资料 篇6

涉及治则最多的篇章是第一篇,论述了6种治疗原则。

1、2[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意也。余脏准此。(1)

[提要] 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治未病的思想,并提出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即是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如:肝病容易向脾脏传变,那么,在肝邪尚未向脾脏传变之前即行调补脾脏,从而预防疾病从肝脏向脾脏传变,这就是“治未病”。其目的是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阻止疾病蔓延、发展。

以肝虚证的治法,即酸补苦助甘调为例,说明虚证的治法。

提出了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补不足,损有余。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覚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提要]本条从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预防思想和早期治疗措施。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正常的气候有益于人与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而反常的气候就会影响人与其他生物,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而发病与否,关键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学说:对于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将其概括为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后,因内在正气亏虚而内传脏腑;二者,皮肤受邪后,因正气不虚,病邪只能在四肢九窍、血脉等体表部位流传;三者,房室过度、金刃虫兽伤害致病。

仲景发病学说的特点是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深浅。

预防原则

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证“五脏元真通畅”,具体预防措施归纳为:(1)养正气;(2)守法纪;(3)防灾害;(4)慎房室 ;(5)节饮食;(6)调寒热。

3表里缓急治则

[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0)

[提要]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表里同病,应根据病情缓急而采用“急者先治”的原则,若在里证为急的情况下,宜采用先表后里原则。

4新久先后治则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提要]本条论述新久(旧)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1.痼疾系指久治不愈的疾病,亦称久病或旧病;卒病是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2.在新久(旧)同病的情况下,宜先治新病,后治久(旧)病。其原因为:(1)新病易治,久病难疗;(2)新病势急,容易传变,久病势缓,不易传变;(3)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新病实邪容易乘久病正虚之机而内陷,加重久病。

5随五脏所喜治则

[原文]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提要]本条论述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原则。

1.所得即所喜,指与疾病相适应的药物、饮食、居处环境等因素;所恶指不适合疾病的药物、饮食、居处环境等因素。

2.本条说明药物、饮食、居处环境适应病情则疾病向愈,反之则会加重病情。

6审因论治治则

[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7)

[提要]本条论述审因论治的原则。

论治杂病,必须首先辨明病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具体的治疗原则:

1[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2[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3[原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

4[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

5[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18)6[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原文]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8[原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

9[原文]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

10[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1[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12[原文]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

13[原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

14[原文]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PEI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2)

15[原文]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10)[原文]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17[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18[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19[原文]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篇7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在《金匮要略》的作者是:

A.林亿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华佗

2、在《金匮要略》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

A.温散寒邪 B.回阳救逆 C.峻逐阴邪 D.温中止痛

3、《《金匮要略》认为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五脏元真不足 B.客气邪风侵袭 C.七情房劳 D.虫兽灾害

4、《金匮》首篇第一条的“脾能伤肾„„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中的“伤”字如何理解?

A.制约 B.伤害 C.相侮 D.相乘

5、下列哪一组药物体现了《金匮》肝阴血虚的治疗原则:

A.白芍、焦山栀、炙甘草、乌梅 B.焦山栀、黄连、黄芩、黄柏

C.炙甘草、淮小麦、大枣 D.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

6、血痹的典型症状是:

A.肌肤麻痹 B.身体沉重 C.关节疼痛 D.肢体不遂

7、大承气汤主治哪种腹满:

A.胀重于积 B.积重于胀 C.胀积并重 D.胀满并见

8、风湿在表,治当发汗,但大汗之后,病仍不愈的原因是:

A.汗之不彻 B.汗多伤阴 C.汗后受寒 D.风去湿存

9、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除了甘草外,还有:

A.半夏、生姜、黄芩、人参、大枣

B.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

C.半夏、生姜、黄芩、大枣

D.半夏、干姜、黄芩、黄连、柴胡、人参、大枣

10、依据《金匮》原文,“中风,邪入于经”:

A.肌肤不仁 B.肢体重滞 C.角弓反张 D.舌即难言,口吐涎

11、风湿历节的主方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麻黄加术汤 C.乌头汤 D.侯氏黑散

1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是: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13、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共同的病机是:

A.气血亏虚 B.心脾两虚 C.气阴两虚 D.阴阳两虚

14、“缓中补虚”从方药功用看应是哪种含义:

A.祛邪B.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C.扶正祛邪并重D.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15、虚寒性肺痿没有以下那个症状:

A.咳嗽B.吐涎沫C.头眩 D.不渴

16、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用何方主之:

A.射干麻黄汤 B.皂荚丸C.越婢汤D.厚朴麻黄汤

17、治疗肾著病可用:

A、甘草干姜汤 B、苓桂术甘汤 C、甘姜苓术汤 D、肾气丸

18、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

A.大乌头煎 B.大黄附子汤 C.麻黄附子汤 D.乌头赤石脂丸

19、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

A.附子粳米汤证 B.厚朴七物汤证 C.乌头桂枝汤证 D.麻黄附子汤证

20、寒疝属于血虚者,治用:

A.大乌头煎 B.当归四逆汤 C.乌头桂枝汤 D.当归生姜羊肉汤

21、外寒内饮挟热的咳喘宜选用:

A.小青龙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大青龙汤 D.葶苈大枣泻肺汤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宜用:

A、桂枝加黄芪汤 B、越婢汤 C、防己茯苓汤 D、防己黄芪汤

23、“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以何方主之:

A.木防己汤 B.小青龙汤 C.苓桂术甘汤 D.甘遂半夏汤

24、以苦冒眩为主症的心下支饮证,仲景以何方主治:

A.苓桂术甘汤 B.泽泻汤 C.五苓散 D.真武汤

25、胸痹急证治宜选用:

A、薏苡附子散 B.乌头赤石脂丸 C.栝蒌薤白半夏汤 D.橘枳姜汤

26、白虎加人参汤所治的消渴证的病机是:

A.肺胃热盛,气津两伤B.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C.肾不化气,津不上承 D.阴虚内热,虚火上炎

27、“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当用:

A.猪苓汤 B.茯苓泽泻汤 C.五苓散 D.肾气丸

28、黄疸病偏于热盛里实的治疗宜用:

A.茵陈蒿汤 B.大柴胡汤 C.大黄硝石汤 D.栀子大黄汤

29、“阴伏”的病机是:

A.湿热蕴结阴分 B.邪热伏于血分 C.瘀血郁热伏于血分 D.邪热伏于阴分

30、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粘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用何方主之:

A.茵陈蒿汤 B.桂枝加黄芪汤 C.防己黄芪汤 D.芪芍桂酒汤

31、黄疸病篇中列举了很多黄疸的治疗方法,哪种治法为其中的重点:

A.清利湿热 B.调补脾胃 C.润燥逐瘀 D.解表发汗

32、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选用:

A.大半夏汤 B.大黄甘草汤 C.半夏干姜散 D.吴茱萸汤

33、肠痈脓未成,最佳治疗方剂是:

A.排脓散 B.王不留行散 C.大黄牡丹汤 D.薏苡附子败酱散

34、治疗近血,仲景选用:

A.黄土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当归芍药散 D.地榆槐角丸

35、橘皮汤用于治疗下列何种情况引起的呃逆:

A.胃寒气逆 B.胃虚有热 C.水停心下 D.虚阳外浮

36、痰饮的治疗大法是:

A.燥湿化痰 B.清热涤痰 C.温药和之 D.宣肺化痰

37、皮水无里热者,可以用:

A.麻黄附子汤 B.甘草麻黄汤 C.越婢汤 D.小青龙汤

38、大建中汤的组成是:

A.胶饴、人参、干姜、附子 B.胶饴、人参、干姜、蜀椒

C.胶饴、人参、干姜、乌头 D.胶饴、人参、干姜、雄黄

39、附子粳米汤的药物组成是:

A.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B.附子、白术、半夏、大枣、粳米

C.附子、粳米、白术、茯苓、甘草

D.附子、粳米、白术、半夏、人参

40、梦遗或滑精频作,梦交,少腹挛急,外阴寒冷,目眩,发落,心悸,失眠者,治用:

A.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B.小建中汤 C.酸枣仁汤 D.肾气丸

(二)X型选择题(1-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金匮要略》为我国古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

A.内科杂病学的基础 B.温病学的基础

C.外感热病学的基础 D.妇产科学的基础

E.儿科学的基础

2、预防疾病,仲景提出了以下哪几点:

A.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适中经络,未传脏腑,即医治之

C.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D.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冷、热、苦、酸、辛、甘

3、狐惑病的临床特征是:

A.状如伤寒 B.目赤如鸠眼 C.咽喉溃疡

D.前后二阴蚀烂 E.目四眦黑

4、百合病误治后所用的方剂是:

A.百合鸡子汤 B.百合知母汤 C.百合滑石散

D.滑石代赭汤 E.栝蒌牡蛎散

5、甘遂半夏汤中的甘草和甘遂:

A.甘遂峻猛,甘草缓和其药性 B.甘草针对痰多喘满之证

C.甘遂消胸胁部的悬饮 D.两药相反相成E.共用激发水饮得以尽去

6、下列哪些方剂可治疗虚寒性腹痛?

A.大黄附子汤 B.附子粳米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建中汤 E.当归生姜羊肉汤

7、治肝气奔豚的奔豚汤,其药物组成中有:

A.柴胡 B.生姜 C.当归 D.川芎 E.黄芩

8、《金匮》所论呕吐、哕、下利三病证,凡属实证、热证的多责之于:

A.肝 B.胆 C.胃 D.脾 E.肠

9、《金匮要略》在药物剂型方面外治药剂有:

A、熏 B、洗 C、坐 D、敷 E、膏药

10.下列哪些药物属于吴茱萸汤的组成成份:

A.吴茱萸 B.人参 C.大枣 D.山茱萸 E.生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谷疸之为病,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乌头汤是由乌头、、甘草、和 组成。

3、肺胀,咳而上气,脉浮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4、病人胸满,口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湿病:

2、胸痹:

3、百合病:

4、缓中补虚:

5、肝着: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题,合计20分)

1、试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脉症。

2、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在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五、病案分析题(10分)

答题要求:①辨证分析②诊断,包括辨病与辨证③治法④选方⑤写出处方⑥方义分析⑦煎服方法以及生活调理)

病案:黄某,男,32岁。素来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病,症见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脉浮紧,舌淡苔白腻。

金匮要略测试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B

3、A

4、A

5、A

6、A

7、C

8、D

9、B

10、B11、A

12、A

13、D

14、D

15、A16、B

17、C

18、D

19、A 20、D21、B

22、D

23、A

24、B

25、A26、A

27、D

28、C

29、C 30、D31、A

32、A

33、C

34、B

35、A36、C

37、B

38、B

39、A 40、A

(二)X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D

2、ABCDE

3、BCD

4、ABD

5、DE

6、BDE

7、BCDE

8、CE

9、ABCD

10、ABCE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2、麻黄 芍药 黄芪

3、烦躁而喘 心下有水

4、唇痿舌青 但欲漱水不欲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湿病:系湿邪为患,有外湿、内湿之分(1分)。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者,外湿为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内湿为主。(1分)

2、胸痹:是指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分),形成胸痹的原因,主要是上焦阳虚,阴邪上逆痹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而成(1分)。

3、百合病:由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致心肺阴虚内热引起(1分),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调,以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1)。

4、缓中补虚:为虚劳干血证的治法,方用大黄蟅虫丸(0.5),因取其攻补兼施,峻药丸服,意在缓攻(0.5),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故曰“缓中补虚”(1)。

5、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的病证(1)。其证可见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喜热饮等。即原文所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1)。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题,合计20分)

1、试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脉症。

答:《金匮•水气病篇》按其不同的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1分)“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1分)其特点是发病急剧,浮肿每从头面开始,迅即遍及全身,且兼有发热、恶风等表证。病在表中之表(1分)。“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1分)其特点是发病较缓,不兼恶风,浮肿多见于下肢,继则泛溢全身,病在表中之里(1分)。“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1分)正水常常腹满与身肿兼见,且水气上逆于肺,故见喘息,小便不利,脉迟,病位影响及上为里中之表(1分)。“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1分)石水为阴寒水气凝结下焦,少

腹坚硬如石,水聚于下,未干于上,故其人不喘,这种水肿,以腹满硬为主症,病结在下,为里中之里(1分)。黄汗,是由湿热郁蒸泛溢于表所致,故其特征是汗出沾衣,黄如柏汁,身体浮肿。此病若日久不愈,殃及营血,又可并发痈脓。(1分)

2、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在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答:《虚劳》篇中论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理论依据的(1分)。治疗上重视脾肾二脏,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1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充养(1分)。而虚劳病的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补肾就是固其根本;健脾就是资其化源。根本已固,生化有源,虚损才有恢复的可能。故治虚劳要重视脾肾(2分)。

侧重甘温扶阳,虚劳病证情较复杂,不论始为阳虚或阴虚,最终皆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阴阳失调(1.5分)。故重点应调理脾胃,建立中气得以四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1.5分)。甘温者,建中也(0.5分)。如用甘温之小建中汤治阴阳两虚治虚劳,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建立中气,使阴阳平调,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1.5分)。

五、病案分析题(10分)

答题要求:①辨证分析②诊断,包括辨病与辨证③治法④选方⑤写出处方⑥方义分析⑦煎服方法以及生活调理)

病案:黄某,男,32岁。素来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病,症见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脉浮紧,舌淡苔白腻。

主证归纳与分析(2分)

患者素来体肥多湿,说明素来脾气不健,痰湿内蕴。此次又受寒而发。证见手脚迟重,为寒湿停留肌腠之征,湿性重浊,故而手脚迟重。遍身酸痛乃寒湿外侵,痹阻经脉,气血不通所致。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口中淡,不欲食。后天不足,生化乏源,气少则懒言语、终日危坐。舌脉皆提示外感寒湿,兼内湿停滞。

诊断(1分):湿痹(外感寒湿,营卫不通)

治法(1分):缓取微汗,散寒除湿

选方(1分):麻黄加术汤

处方(2分):麻黄2.4克,桂枝2.1克,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

品牌建设要略 篇8

品牌建设要略

近年以来品牌旋风横扫海峡两岸,华人企业莫不闻风起舞,趋之若鹜,将品牌建设列为经营的重心,期望拥有响当当的优质品牌,以便形成竞争优势.品牌建设应如何着手呢?简单地说,品牌建设是以企业的核心价值为基础,明晰的.品牌定位(positioning)为策略,有效的整合公司的资源,顾客互动与日常营运,期使在顾客内心留下正面、恒久和愉悦的体验,在大众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 者:沈乃山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经济英文刊名:SHANGHAI ECONOMY年,卷(期):2006“”(12)分类号:关键词: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 篇9

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

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0.5cm,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2.5cm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2.5g。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1.5cm,脾大0.5cm,血红蛋白7.6g%,红细胞261

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7.5g,白术10g,干姜2.5g,甘草7.5g。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5.2%,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

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黄帝内经白话文:金匮真言论 篇10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

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束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

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陰陽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歧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

上一篇:东瀚园商业物业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下一篇:特洛伊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