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援发展趋势

2024-10-14

抢险救援发展趋势(通用9篇)

抢险救援发展趋势 篇1

浅议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发展的趋势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基础教研室 王媛原

消防部队承担社会抢险救援是党和政府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消防部队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消防部队面临挑战和机遇,消防部队必须向多功能方面拓展,真正成为抢险救援的主力军和指挥力量。展望未来,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方面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地位法定化

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任务,一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二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党和政府树立良好形象,在党与群众,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通行做法;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确立了消防队伍处置各类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应急救援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消防部队必须承担抢险救援任务,而且唯有消防部队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我国的社会抢险救援体系将与世界消防接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社会抢险救援体系。

2、由参与型转为相对独立型

目前,消防部队人员少,装备和技术不相适应,在较大的抢险救援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的支持,力量比较薄弱,办法比较少,效果较差,有时甚至无能为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的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消防部队逐渐成为一支相对独力指挥和作战的队伍,成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的安全机制。

3、抢险救援科学规范化

目前,消防部队开展社会抢险救援,处于摸索阶段,凭经验施救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抢险救援必须规范,对处警、出动、处置等环节进行规范,使之更合理。同时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使技术转变为强大的战斗力,效果会更明显。

4、充分利用资源拓展职能

当前,社会安全体系未完全形成,抢险救援机制还不完善,抗御灾害事故的能力还比较弱,发生事故的频率在增加,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安全保障。以前,消防部队主要同火灾作斗争,但是近几年来,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持续增加了对消防队伍尤其是特勤队伍和装备设施的建设,大中城市消防部队已具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的条件。在这样情势下,消防部队必将成为社会抢险救援的主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企业、公共聚集场所的大量涌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开发利用,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处置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美国“9.11”:事件后,防范和有效地处置恐怖暴力袭击事迹已成为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抢险救援的种类和数量增多,难度增大,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范围越来越广,职能不断拓展。

消防部队承担社会抢险和救助,是党委政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消防部队应当不辱使命,积极迎接挑战,以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

抢险救援发展趋势 篇2

近些年, 战争、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及潜在的核、化、生和爆炸物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各种灾难发生次数增多的同时, 其严重性、多样性和复杂度也逐渐增加[1]。灾难发生后的72 h为黄金抢救时间, 但受灾难现场的非结构化环境的影响, 救援人员难以快速、高效、安全地进行工作, 且救援任务逐渐超出了救援人员的能力范围, 因此, 救援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 已经有人对将机器人应用于救援工作中进行探讨, 但救援机器人技术的正式研究始于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阪大地震, 并在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中, 救援机器人正式投入应用。但同时, 机器人在如控制方式、防水性、视野等很多方面也暴露出了不足[3], 此后, 引发了救援机器人的研究热潮。近年来, 机器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11年3月11日, 日本9.0级大地震及海啸引起的核污染灾害再次使机器人引起了全球的注意, 救援机器人的研制势在必行。

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下,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按不同的分类方式, 机器人具有多种形式: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助残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4,5];按其移动机构可分为轮式、步行式、履带式以及复合式等类型;按硬件发展的基本平台分, 有履带式平台、蜿蜒式平台、飞行类平台等[6]。近年来, 世界各国对机器人的研究工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几款典型的救援机器人。

1.1 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作为一个多核能、地震等灾害的国家, 十分重视救援机器人的研制, 其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Hirose教授首先提出蛇形机器人运动系统, 并于1972年研制了第一个蛇形机器人, 他提出用“蛇形曲线”来描述蛇的蜿蜒运动方式[7], 并研制了“ACM”等系列机器人。比较典型的还有日本研究专家Satoshi Tadokoro发明的Snakebot (如图1所示) 。该机器人主要承担搜索工作, 长约8 m, 依靠装有动力装置的尼龙绳索进行驱动, 可以深入灾后废墟的各个狭小角落。其利用摄像机构成的“眼睛”传回的影像可以使救援者了解并控制受灾区域的内部情形。该蛇形机器人经受了可控和现实灾难的双重检验, 在加入到日本地震救援之前, 它曾在美国佛罗里达的一次停车场坍塌事故中帮助救援队实施营救。

菊池制作所针对日本东京消防厅开发的救援机器人Robo Cue (如图2所示) [8]能进入救援队员不能进入的地方, 比如火势凶猛的房屋、爆炸或弥散毒气的现场来寻找受害人。它配备有超声波传感器、红外照相机, 并随身携带一个氧气罐, 其2个机械臂不仅可以识别受伤者, 还可将伤员装载到一张雪橇样的床上, 撤回到安全地带。日本横滨警察署研发设计的“爬行者” (Crawler) (如图3所示) 的承载极限为250 lb (1 lb=0.453 6 kg) , 该机器人的主要作用是依靠“舱体”将被困人员安全运出危险区域。以上介绍的几款机器人Snakebot、Robo Cue、Crawler及Quince (如图4所示) 均应用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救援中, 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美国在9·11事件后, 对机器人的研究更加重视。其中, 极具代表意义的由Irobot公司研制的小型便携带式机器人Packbot (如图5所示) 系列[9]和“Warrior (战士) ”[10]等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Warrior”可通过远距离遥控动作, 前后长90 cm, 左右宽80 cm, 上下高53 cm, 质量为250 kg, 机械手臂前段装有刷子。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中, 3号机组建筑物1层的放射线量最高时达620 m Sv/h, 操作人员不能进入, “Warrior”可将爆炸后沉积的小石子和沙土清除干净, 并搬走倒塌的架子 (如图6所示) [1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教授研制的Dash, 即“不死的小强”机器人 (如图7所示) , 由硬纸板和电子器件的废弃部分组成, 体积很小。Dash的优点是行动敏捷, 而且用纸板做成的躯干对损伤几乎免疫, 每只的造价不超过1美元。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看, Dash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 世界各国已经出现了各种仿生机器人, 如壁虎机器人、蜘蛛机器人等。美国Vecna公司的Bear仿人型机器人 (如图8所示) [12]是一种用于战场的救援机器人。

其他国家也很重视救援机器人的研究。如加拿大Inuktun公司研制的Micro VGTV[13] (如图9所示) 及Sherbrook大学研制的AZIMUT机器人[14], 其主要特点是根据环境与任务的不同随机改变自身形态。还有西班牙的ALACRANE (如图10所示) [15]、瑞士的Shrimp[16]、英国的“手推车” (Weelbarrow) [17]Mk7型排爆机器人、德国TEODORG公司的MV4机器人、法国的MK4D智能排爆机器人[18]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 救灾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如国家“863”计划支持研发地震救援辅助机器人等的一系列措施;国内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等都进行了积极研究, 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下面介绍几款在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中做出贡献的机器人。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重点项目“龙虾”救援机器人 (如图11所示)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抢险救援机器人。它的每只臂有7个自由度, 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可自由升降, 且能模仿人的双臂进行无死角的协调及配合作业, 还能实现轮、履两用驱动行驶。具有油、电“双动力”交替驱动, 可双臂手作业, 轮履复合行进, 其双臂末端的机械手可根据作业或救援现场的需要快速更换不同作业功能的液压属具, 实现快速装卸、拆解、抢险救援等作业。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生命探测仪、表面搜救机器人和旋翼飞行机器人分别如图12~14所示。废墟搜索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改变自身的构型进入危险区域或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的复杂环境, 利用其自身携带的红外摄像机、声音传感器可将废墟内部的图像、语音等信息实时传回后方控制台。废墟搜索机器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快速搜索幸存者, 并提供信息给救援人员, 方便施救; (2) 随时监视废墟的变化, 防止发生倒塌危及救援人员。旋翼飞行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灾害现场的精确位置及救援人员现场作业等实时信息, 并协助救援队进行排查工作, 最大任务载荷为40 kg, 最大巡航时间为1.5 h[2]。

2 关键技术研究

从设计及应用的角度来讲, 非结构化环境对救援机器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操作过程中, 机器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 运动能力。 (2) 作业能力, 包括机器人本身具有的一定的作业功能和可操作性2个方面。 (3) 续航能力与能源供给。能源供给有有线和无线2种形式, 且各有优缺点。有线装置可以不受机器人尺寸的影响, 但导线的存在限制了机器人的救援距离;无线装置的关键是如何提高续航能力[19]。 (4) 装备材料。现场复杂的救援环境会增加机器人执行任务的难度,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机器人的防水、防爆、防腐蚀、防电磁干扰、抗热辐射等功能[20]。 (5) 通信能力, 包括操作人员和机器人之间的通信、操作人员和遇难者之间的通信和多救援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6) 感知能力, 即对遇害者的定位与导航能力。如果把机器人比喻成人体, 那么其机械结构则是人的肉体, 而测控系统则是其神经系统,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救援机器人的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机械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复杂的灾难环境会对机器人的运动有所限制, 因此, 在救援任务中具有一定的爬坡和越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满足2点: (1) 小型化与轻量化; (2) 平台的稳定性和自调整能力。

2.1.1 机械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包括底盘的设计和机械臂的设计。从节能角度出发, 近年来, 机器人在传动方案和驱动方案上得到了较大进展。2007年, 由北京理工大学申请的专利———小型四履带移动机器人省去了传动机构, 其履带和摆臂均由直流伺服电动机直接驱动, 在保证机器人性能的同时, 大大地满足了小型化与轻量化的要求[21]。

2.1.2 运动学与动力学

运动学是从几何角度研究分析物体的运动。由于现场环境复杂, 机器人必须具有跨越沟壕、爬台阶及斜坡等越障能力, 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行驶过程中, 应能对自身的位置、方向、速度、加速度等进行估计, 进而根据期望的前进速度和方向确定出各驱动轮的速度。因此, 建立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其目的是实时控制以及调节伺服系统的增益, 改善系统的性能。对于机械臂的动力学研究方法很多, 包括拉格朗日法、牛顿-欧拉法、高斯法及凯恩法等[22]。当前, 对于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主要是将各个部分分别建模, 但是考虑到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移动车体与机械臂间的耦合作用, 移动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中需要考虑车体与机械臂间的耦合作用及复杂的地形等因素。

2.2 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救援机器人的测控系统工作中需兼顾以下几点: (1) 将传感器收集到的外部环境及目标位置等信息进行融合处理, 将处理后的信息反映到人机交互平台, 使得救援人员能够实时了解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和控制机器人的行为。 (2) 指挥人员根据机器人传送的实时环境信息, 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机器人发出指令, 机器人根据周围的环境信息及收到的命令进行路径规划, 完成救援任务。 (3) 救援机器人测控系统主要由上位机 (远程控制端) 和下位机组成, 下位机负责现场信息采集, 上位机应用编程软件编写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 负责显示由下位机所采集的图像、救援环境信息、机器人位姿等, 通过分析处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下位机的控制。其中, 上、下位机通过串行或远程无线等通信方式进行交互。

2.2.1 探测感知系统

机器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应在避障、导航、路径规划和环境感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传感器是救援机器人感知外部世界的直接手段。救援机器人的探测感知系统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各种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处理, 最终实现导航决策。救援机器人应具备的传感器主要包括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超声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命探测仪。其中, 视觉传感器可以获取现场的视频信息, 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害事故现场的有关情况, 实时跟踪机器人的最新动态;听觉传感器用于检测灾害现场的声音;超声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距离, 实现探测障碍物信息以及机器人的实时避障;气体传感器可以检测现场有毒气体的含量及人体释放的气体含量;生命探测仪用于探测被倒塌建筑掩埋的难以搜寻到的生命迹象, 及时发现幸存者等。

单一传感器只能获取特定的信息片段, 而只有采用上述多种传感器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环境特征。因而综合考虑工作场合、安装尺寸、成本及有效地利用多种传感器提供的信息, 就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布局。又由于各个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存在着互补和冗余, 因此, 还需要进行多传感器融合, 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出外界环境的特征, 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2.2.2 远程监控系统

在救援过程中, 指挥人员根据机器人传递的信息了解现场环境并做出判断, 进而对机器人进行控制。此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及控制指令的传输, 而图像的传输成为机器人远程控制的最重要的部分。现场的信息主要以图像的形式实时传输给指挥中心, 使指挥人员实时地感受现场环境, 提高救援效率。选择无线通信技术、摄像机镜头、图像传输设备、摄像头结构布局、人机交互界面和通信等技术十分关键[23]。人机交互界面是一种用图标代替文本行创建应用程序的图形化语言, 可以简单快速地构建系统。通信是指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归纳总结可知, 救援机器人有以下4个优点: (1) 机动性和搬运破拆能力强, 而且通过电池补给可以连续工作, 提高搜救效率; (2) 可以通过携带多种传感器, 实现废墟内的图、声、气、温等检测, 有效锁定受害者的位置; (3) 行进速度快; (4) 机器人救援可以辅助或替代救援人员, 避免二次倒塌所带来的伤害, 降低救援人员的风险[2,19]。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机器人的智能化与多功能化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将机、电、光、声、化和生物等多学科进行融合, 实现真正的智能化[24]。二是研制能将被困者转运出受灾现场的机器人, 真正实现替代人类工作, 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三是通过对救援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使救援机器人很好地配合人类工作, 使其广泛应用于救援队的现场工作中。

摘要:阐述了救援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了几款参加实际救援任务的国内外典型机器人。从机械结构设计和测控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 归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包括运动能力、作业能力、通信能力、感知能力、能源供给与续航能力和材料装备等。最后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并对救援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抢险救援发展趋势 篇3

自然灾害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发生的3天内未黄金抢救时间,但是受灾难现场环境的影响,救援人员很难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展开救援工作,并且救援任务有时候也超出了救援人员的能力范围。因此,救援机器人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的帮助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工作。

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非常重视救援机器人的研制,其研制救援机器人的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日本的某位教授首先提出蛇形机器人理念,并在70年代研制出了第一个蛇形机器人,同时还研制出了“ACM”等系列机器人。较为典型的还有日本的Snakebot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主要是用来搜索工作,它长大约8米,其动力是依靠装有动力装置的尼龙绳,能够深入到灾难后废墟的每个小角落。Snakebot还装置有摄像头,能够传回影像使得救援者能够清楚掌握受灾区域内的情形。这款蛇形机器人已经接受了检验与实践的考验。日本的RoboCue机器人是针对消防厅开发的机器人,它可以进入到消防员无法进入的区域,比如火势凶猛的房屋或者弥漫毒气的现场来寻找受灾人。美国一名教授研制的Dash机器人,它是由硬纸板与电子器件的废弃部分组成的,体积十分小,其优点是行动敏捷,并且用纸板做成的“身体”每只造价不超过一美元。因此,它十分具有环保意义。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了各种仿生机器人,比如壁虎机器人、蜘蛛机器人等等。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救灾机器人的研究相对比较晚,但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比如国家支持研究地震救援机器人,国内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单位等都展开了积极地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的“龙虾”救援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救援机器人。其每只臂都有7个自由度,经过控制能够自由的升降,同时还能模仿人的双臂展开全面的协调与配合工作。它具有油和電“双动力”驱动,可以利用双臂手展开作业,它的双臂尾端的机械手能够依据作业或者救援现场的需要展开不同的作业。我国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废墟搜索机器人,其特点是能够改变自身的结合进入危险区域或者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的区域,利用其携带的红外摄像机与声音传感器等装置能够把废墟内的情形传送给求援人员。废墟搜索机器人能够快速搜索到幸存者,并且提供信息给救援人员,方便展开施救。废墟搜索机器人还能够随时监视废墟内情况的变化,防止再次发生倒塌。旋翼飞行机器人能够提供灾难现成的位置和情况给救援人员,并协助救援人员展开排查工作。

3.救援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太过复杂的灾难环境会给救援机器人的运动带来不便,因此,在救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攀爬与越过障碍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设计机器人过程中应当满足小型化与轻量化,这样才能便捷的展开救援,同时还应当具有稳定性与自我调整能力。结构设计包括底盘设计与机械臂设计两个部分。结构设计是对底盘的设计以及机械臂的设计。从节能环保的角度上看,救援机器人在传动方案与驱动方案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小型四履带移动机器人省去了传动结构,不仅保证了机器人的性能,还满足了小型化与轻量化的要求。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救援机器人必须要具有攀爬台阶等越障碍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救援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应当能够对自身的位置、方向、速度等情况展开准确的估计,从而依据期望的速度以及方向确定其速度。因此,建立救援机器人的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4.救援机器人的测控系统

救援机器人的测控系统工作中应当包括:1.把传感器收集到的受灾环境和具体位置等信息通过处理,把处理后的信息反馈给救援人员,使得救援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受灾环境,更好的控制机器人的行为。救援人员依据救援机器人传送的信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救援机器人发出指令,机器人依据周围的环境情况和收到的指令展开规划从而完成任务。救援机器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当在避障和路径规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传感器是救援机器人感应灾难现场的直接方式。救援机器人的探测感应系统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不同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展开决策。救援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能够获取灾难现场的视频信息,使得救援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灾难现场的情形,跟踪救援机器人的动态。救援机器人的听觉传感器是作用是检测灾难区域的声音,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难区域的情况,而气体传感器能够检测灾难区域有毒气体的含量,让救援人员作出相应的措施。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依据救援机器人传送来的信息掌握灾难区域的情形并且作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对救援机器人展开控制。灾难现场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图像的方式传送给救援人员,使得救援人员能够掌握受灾环境,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

5.结束语

救灾工作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对危险和恶劣的救灾环境,救援机器人能够代替和帮助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工作。救援机器人的优点有很多,它搬运破拆能力十分强,通过蓄电可以持续的工作,从而提高了搜救的效率,还能够利用携带的各种传感器,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难区域的具体情形,它的工作速度快,能够辅助甚至代替救援人员,同时还能必能二次事故所带来的危害。

港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港口 篇4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0年前港口建设目标将主要围绕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个运输系统进行,以建设大型、深水、高效的专业化码头为重点 “五型港口”(人本型、生态型、节约型、高效型、现代物流型)建设应成为发展趋势,是港口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港口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建设低碳型港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港口事业发展的路径;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带动这些地区经济逐渐繁荣,要求水路运输与铁路、公路运输进行充分衔接。

从理念上认识到生态型港口的重要性,把生态型港口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设计要求。如港口如何与海洋动物、周边植被和谐相处等。水规院充分考虑了港口建设对周边水资源、周边居民的影响等,取得好的效果。节约型港口,是资源稀缺和需求不断增加产生的必然要求。宋海良说,港口岸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稀缺度更高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地方港口、非公用码头,要尽力避免港口建设粗放,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同时,如今港口建设都向深海发展,深海岸线资源照样很有限,加上向深海发展投资巨大,也需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深海岸线资源利用率问题。

高效型港口,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港口 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追求的永恒主题。宋海良认为,现在要注意的是,高效要与人本型、生态型等建设理念协调统一,通过技术升级、手段替代、管理升级等方式获得高效目标,但绝不能为了高效而牺牲人的舒适性、牺牲环境。

现代物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宋海良告诉记者,港口原来仅承担的装卸功能已逐步丰富起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实现纵深一体化,纵向是实现服务和功能的全面延伸,而横向则是体系性延伸。现代物流型为什么能实现?因为如今港口从硬件、软件,从理念到管控,已经具备向现代物流型转变的条件。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可通过网络和信息化形成平台,把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港口传统物流特性长出“翅膀”,这个“翅膀”就是信息化,它助我们走向现代化。

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现“五型港口”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港口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畅通、高效的集疏运体系。现代集疏运体系怎么建?要尽快建立综合运输保障体系,把公路、铁路、航空等几种不同运输方式在港口这一平台上加以整合,这样,畅通、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才能得以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沿海港口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枢纽。为了集疏运体系的畅通、高效,他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尽快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货主、铁路公司、港口企业、船舶公司等各方利益,从体制上为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二要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方面的衔接,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三要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现代物流平台;四要注重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港城共荣、可持续发展。

欧洲铁路发展趋势 篇5

近年来,欧洲常规铁路在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营业额却增加不多。而通过发展高速铁路,建立快速、舒适、遍及欧洲的铁路运输网已成为夺回市场份额的有力手段。

目前欧洲铁路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客运市场发展的问题,如铁路服务还不适合一些旅客,运输成本较高限制了竞争优势等。为了在未来需求的增长中更好地发挥铁路的潜在优势,欧洲铁路联盟确定旅客运输的发展目标是:在欧洲城市间经营竞争能力强、利润大的特色列车;通过建立互联分销系统使乘客能在多种运输方式间使用通票;在所有国际铁路中转站设立综合服务区;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从长远看,欧洲人口、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趋势是人们预期寿命延长,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教育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需求个性化等等,所有这些将对运输需求的数量和种类产生重大影响。据预测,欧洲铁路客运量将以每年2%的速度持续增长,国际间客运量将呈现更强劲的增长势头,且各种运输方式均如此。按这一设想,旅客运输市场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其绝对值将比现在增加30%。需求增长为铁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欧洲铁路联盟确定了铁路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舒适度

为了提高列车服务质量,欧洲铁路联盟正着手建立国际客运舒适度标准,主要涉及可接受性、车厢内震动与噪声、高速车辆密封性、空调等。为了增强铁路服务重要组成部分——车站的作用,欧洲铁路联盟已制定建立欧洲车站网计划。网中各车站都与城市交通网融为一体,并使旅客可以直接进入一个完备的服务区。

二、发展铁路通用卡

欧洲和摩洛哥铁路使用铁路通用卡已有26年的历史,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持这种卡乘火车在欧洲旅行,并享受很多优惠。区域性旅客也可以持卡在一国或多国旅行。它不仅用于旅行,还可以在博物馆、饭店和徒步旅行青年招待所享受打折优待。欧洲各铁路公司加快了使用电子车票的步伐,国际铁路联盟的“灵通卡”工程可保证旅客能在国际范围内通用。铁路公司还可以把“灵通卡”作为市场营销的工具,追踪每个使用者的行程并为其安排旅行计划。

三、建立互联分销系统

互联分销系统(ESPOIR)确保每一服务系统的业务往来被其他系统所接受,对任何一个旅游咨询,各系统给予唯一的、完整的、与铁路服务相一致的回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国际铁路联盟正在发展一个开放的、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对话的通讯标准。

四、降低成本

欧洲各国铁路在不影响舒适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机车车辆造价。对于欧洲铁路经营者来说,下部基础设施费用是成本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正研究减少下部基础设施的收费措施。

五、缩短常规铁路旅行时间

在建立泛欧高速铁路网的同时,努力缩短常规铁路的旅行时间,采取的两项最有效措施是:利用各种方法采用摆式技术;改进结构、增强摆式技术的性能。

六、加强旅客安全

大数据发展趋势 篇6

2016年以来,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发改委、工信部及农业部、运输部等部委先后颁布相关后续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进一步落地,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推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下,大数据产业落地进程加快,产业价值被进一步发掘。2017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已达358亿元,年增速达到47.3%,规模已是2012年的35亿元的10倍。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731亿元。

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均来自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前沿技术的彼此融合将能实现超大规模计算、智能化自动化和海量数据的分析,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精密度较高的信息处理。比如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在双11当天完成每秒钟17.5万笔订单交易和每秒钟12万笔的订单支付,主要归功于融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天平台”。百度大脑也结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配合实现强大性能。

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现状与发展 篇7

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的高技术武器用于战场,杀伤破坏能力空前增大[1]。同时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核事故、化学污染及恐怖主义事件频发,对公共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核化生防护及医学救援,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相继研制并装备了一大批新型核化生医学防护及救援装备,大大提升了本国应对核化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及军队高度重视核化生防护及救援,出台了许多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此方面的法规及条例,同时加大核化生防护及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救治体系和系列装备,捍卫了国家安全,下一步需继续把握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深入研究。

2 国外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侦检技术与装备

生物和化学毒剂侦检技术主要包括以各种光谱、质谱、离子迁移谱为代表的物理学手段和以免疫学、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手段等2大技术流派。

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研制出一套便携式生化战剂检测装置,能在户外大规模检测民众是否受到生化战剂袭击。这套称为“灵鼻”的户外检测装置由一套以电池作为电源的隔膜抽吸泵、便携式阅读器和便携式盐水清洗器组成,便于装箱,易于运载,易于操作。“灵鼻”利用专用的化学检测剂,能在0.5 h内迅速检测90多人,并能当场诊断出哪些人已受毒气所害,需要送往医院治疗,其敏感度达到实验室水平。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装备一种轻型“三防”侦察系统——M21改进型轻型远距离化学毒剂检测仪,也可用于无人驾驶的飞机上。除远距离检测仪外,还有定点检测仪,是一种对联接战场上各种传感器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合理配置的多用途一体化化学毒剂检测仪器,可将这些设备用有线、无线电系统联接起来,接收它们输入的信息,把其变成“三防”信号,然后可与任何通信系统相连接,使这些信号快速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巴基斯坦目前装备的一种M93A1狐式车载式“三防”侦察系统,能为陆军提供规避沾染侦察和远距离检测能力。为加强侦军能力,M93A1“三防”车将携带M21化学毒剂报警器和远距离检测仪,其红外检测系统可检测出5 km范围内的神经性和糜烂性毒剂。

2.2 洗消技术与装备

洗消装备按洗消方式可分为:

(1)物理洗消,主要通过使用清水或空气进行高压冲洗。

(2)化学洗消,主要利用与毒剂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活性炭进行洗消。

(3)生物洗消,主要利用生物技术合成的物质,可以在分子水平破坏毒剂的分子结构,使之没有毒性,是目前正在发展中的方法[2]。按照洗消载体可分为个体洗消和集体洗消。

芬兰研发的2种MAVA洗消设备为便携式个体洗消装备。MAYA200型乳剂喷雾器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装备及人员洗消,配有背带以适于越野携行,可以以背包的方式携带。全部材料均经过芬兰防护部队认可并可在从极地到热带的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在其自带的容器内部进行液体搅拌,适用多种喷嘴及液体,可根据液体的粘性选择喷嘴,通过手柄加压或机械压力泵加压。MAVA300型便携式淋浴装备是核化生条件下用于人员洗消的便携式淋浴装置。产品采用铝质构架,其质量不超过50 kg。2人通过把手可轻易地携带,搭建和包装均简便、快捷。1人在全身防护的情况下,可以在5 min之内将其搭建或重新包装完毕;使用方便,即使是在没有操作手册的情况下也可简便使用;具有清晰的部件,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容易搭建;野战条件下,人员着全身防护衣可不用任何工具便能将其搭建。

法国UTILIS公司的移动洗消单元(MODEC)为集体洗消装备,有3种型号:SDCl5可用于热带地区的整体洗消或用于医院的预洗消;MDC50可用于大量伤员的洗消,也可用于各种地形、有机体的洗消;TUNNEL可用于城镇、港口、建筑物等的洗消。MODEC单元优点是可用于轻伤员和重伤员的洗消,能减轻后勤保障负担;可用于民间大量伤员的洗消(每个单元可容纳几百名伤员);可在任何温度、任何环境下进行洗消;可避免污染物传播给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可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扩散;通过水资源供给系统和减压系统可及时有效地去除核化生污染物;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可通过2个阶段完成全身洗消程序;安装非常迅速,在指定地点15 min内可完成安装;帐篷内配有供暖系统和空调;洗消和伤员分类可同时进行;可在冷、热环境下使用。

2.3 防护技术与装备

防护技术与装备主要分为单兵防护和集体防护2种。

美国TIAX公司研制出一种可防生化战剂伤害的特殊“护肤霜”。该防护霜为喷雾式,涂抹后可免受各种化学和生物战剂的伤害,战时可有效提高士兵抵御生化战剂伤害的能力。

美国猎人公司生产的FFA400-100核化生正压集体防护系统为紧凑型、全天候、便携式正压核化生战剂过滤系统,能够为流动式或永久式掩蔽部提供高达400 ft3(1 ft=0.304 8m)的清洁、安全的空气。可叠放运输,可为流动指挥掩蔽部、医疗掩蔽部以及永久性掩蔽部提供正压防护。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允许多个单元按照需要组合成大于400 ft3的组合模块。底部防滑框架结构可容易地将2个单元堆叠在一起,使系统的运输或安装占地面积达到最小化。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由1台送风机、2套M98型200 ft3气体和微粒过滤装置组成。发动机设有1个集成闭合开关和1个过载安全保护装置,额定400 ft3气流可以通过送风机进风口处的手动气流流量调节阀进行调节。FFA400-100正压防护系统的额定气流为速率680 m3/h,气流阻力为1 617 Pa,系统压力为2 24l Pa;外形尺寸:长1 346.20 mm,高784.35 mm,宽723.90 mm,质量107 kg;托架采用铝质材料,系统动力为50/60 Hz。

2.4 救治技术与装备

美国研制的M113A4型救护车用于核化生条件下的伤病员救护,车内装有“三防”过滤系统、生命支持系统及降噪装置,具有先进的数字化接口和网络通信能力。美军研制的M2A0型救护车,由M2A0(BFVs)装甲战车改装,可适应沙漠和暴风环境,能够与作战部队保持同步。车上安装环境控制装置和Braley A3气体微粒过滤装置,可适应核化生环境。可运送4名卧姿伤员或4名坐姿伤员和3名工作人员,配置氧气、吸引、急救等装备,并可实施途中监护。德国研制的SCHALL方舱式医院可在核化生条件下用于伤病员救护,其基本单元为6 m方舱,可根据需要随机组合,60~700张床位,可合理无限扩展。可以和帐篷方便连接,连接部分支架可以在不同宽度和长度范围内调节。该方舱医院具有三防功能,是德军现役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曾使用过,捷克和保加利亚都曾装备。能够抵御任何天气和气候影响。

2.5 信息技术与装备

美军《化学兵2010年构想》(CV2010)将化学兵部队定位于支持美军《陆军2010年构想》和《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CV2010的重点是满足未来对部队的防护与信息主宰需求,即指在战场纵深和全方位作战环境中防护部队的能力以及不间断的收集、处理、分发信息流的能力。为美国化学兵部队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化学兵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CV2010明确了美军核化生数字化建设指导思想,即以未来化学兵的能力需求为牵引,采用最先进技术完成21世纪化学兵部队在装备、部队结构、作战理论等方面的转变,以期在未来战场上,通过准确感知威胁(sense)、适当塑造战场(shape)、有效的防护遮蔽(shield)、保持持续战斗力(sustain)(简称“4S”),最终达到《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所要求的全维防护的目标。

2.6 发展趋势

国外核生化医学救援装备主要以如下技术作牵引:

(1)侦检技术特别是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纳米技术将高速发展,应用该技术的传感器具有体积微小、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独特优点,使侦检装备不断小型化。发现和利用新效应,比如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发展新一代传感器。加速开发新型敏感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种学科各种新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利用,有望研制出一批先进传感器。微观探测及遥感技术不断发展,激光、红外、超声波等技术不断应用,监测范围及参数极限不断突破。传感器智能化发展,具有自补偿、自校准、自诊断、数值处理、双向通信等功能[3]。同时,机器人、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侦检中,可探查人无法触及的区域。

(2)洗消新技术及新装备涌现。洗消方式不仅局限于物理、化学,现已逐渐扩展到生物等领域,洗消药剂已突破化学反应或化学中和的局限,生物酶、生物合成物质等可有效去除有害沾染,且对人体损伤小。洗消装备多样化发展,从单兵洗消装备到集体防护洗消装备不断更新,车、舱、帐篷等高机动性载体通过建立正负压和运用良好的滤毒设备,能保持内部舒适的微环境。同时新型防护材料正朝轻便、耐用、穿戴舒适方向发展。

(3)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核化生医学救援中。完善的救援信息网络、通畅的信息交互、信息化的指控能节省大量的救援时间,这对应急救援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及时挽救大量的生命。

3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救治体系流程概况

三防医学救援流程[4,5]及展开布局如图1所示,搜救队位于污染区(热区)搜寻伤员,分流站和洗消、紧急处置站位于半污染区(温区),经过洗消或处置后再到分类站,从而确定是否急救、后送还是进行二次洗消。

核化生医学应急救援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和《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其救治体系流程为:

(1)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建立临时医疗站。医疗站位置:上风向,距离事故点(污染控制区)50~100 m,当风向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调整医疗站位置;进入污染区域或辐射源区之前,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个人剂量计;如果需要的话,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具;污染控制区边界和安全边界由防化部队划定,其中污染控制区和污染控制检查点由防化部队和医学救援队防护组共同控制,除现场抢救队员和现场担架人员外,一律不得进入;安全边界由公安武警部队控制,许出不许进。

(2)第一时间进入事发区抢救伤员。

(3)快速对伤员进行分类。评价包括外剂量评估及病分类诊断和内污染检查与评估。各分区对每名伤员均需指派1名医护人员,负责填写伤票、向下一个医学处置点护送伤员、并向下一个处置点同职责的医护人员交接伤员和伤票(该医护人员可以返回上一医学处置点执行相同的任务)。简单的分类方法:(1)有损伤症状、其他损伤和(或)烧伤的伤员,应在适当医疗处理后立即送往相应的专科医院;(2)无症状但有常规伤和(或)烧伤的伤员,应送往可进行相应治疗的专科医院;(3)可疑症状人员,不需要立即医学救护,但需要立即进行剂量评估;(4)未受伤但受污染或可能污染人员,如果可能,需通过测量和评价污染程度;(5)确信没有损伤和无伤害人员,一般可自行离开,但有时应提供医学随访以保证初次评价的正确,并能更准确地评价剂量。

(4)对重伤员进行紧急医学救治。沾染检测、去污或其他控制污染的措施可在救护车上进行,但不能干扰对患者的及时医治。

(5)对污染者进行去污处理。洗消区靠近防化部队负责的装备洗消站,包括伤员洗消通道和非伤员洗消通道,细分为伤员接收区(污染物质收集和污染检查)、洗消区(划分全身淋浴、担架伤员洗消、眼睛洗消、头部洗消等功能区)、洗消后处理区(污染控制检查和更衣);去污(非伤)人员包括经洗消后污染检查达到要求的从污染控制区撤离出来的公众以及完成任务后的医学应急人员和其他应急人员。

(6)对人员的伤害(内、外)进行初步评估。

(7)尽早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当医学情况不需要紧急住院治疗时,不要让可能被污染而未进行污染检查人员离开现场;不要在污染检查前从现场带走任何可能有污染设备和物品;如果不得不紧急离开现场,尽可能合理地执行污染控制程序。

(8)将伤员及时后送到各相关指定医院进行专科治疗。

(9)做好临时医疗站和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在危险工作条件下(高热、火灾、烟雾等)有可能需要对应急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后进行适当体检。

(10)环境、生物样品的采收集。

3.2 装备体系现状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体系不断健全,侦检、洗消、防护、救治装备正全面发展,关键技术正被不断突破,但具有自主产权的装备还相对较少,尖端的技术还掌握在几个发达国家手中。特别是侦检装备和技术相对落后,许多装备没有国产化。

我军对核化生医学救援高度重视,涌现出微生物采样箱、防化医学救援箱、核应急医学处理箱、生物检验车、生物安全试验室、洗消车、洗消帐篷、生防急救车、生物诊检箱组等装备,在重大突发、安保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侦检技术及装备较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2)大规模群体高通量洗消类装备有待进一步研制,目前的洗消帐篷、洗消车、洗消挂车较难满足大规模群体伤员快速洗消。

(3)装备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应急救援中,虽每救援环节有子系统,但没集成整体的信息系统,这种“树烟囱”式发展很难发挥效用。

3.3 发展趋势及展望

当前,我军根据演习和实战任务,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适合国情的科学救援体系流程和完善的救援装备体系,制定了在应对各种核化生突发事件中救援的预案,组建了“三防”医学救援大队,并研制出系列装备,新研的核化生机动检测平台在奥运、世博安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内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大了这方面自主技术的开发,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

我国核化生医学救援将朝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1)生物技术是将来核化生防护的主要方向,研制新型生物酶或合成物质可以有效减少或去除核化生沾染[6]。

(2)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国产化是紧追国际核化生医学救援先进装备的便捷手段,争取在侦检、防护、洗消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上有所突破。

(3)系统规划,进一步完善核化生医学救援技术与装备的体系建设,在应对核化生突发事件时,能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

4 结语

核化生医学救援关乎国家安全和百姓安危,其装备以实用、高效为原则。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提高研发水平,解决关键技术,是核化生应急救援装备研制的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装备,是核化生应急救援的关键。

摘要:介绍了国外核化生医学救援(主要包括侦检、洗消、防护)技术及装备现状,分析其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阐述了中国核化生医学救援的救治流程,对其技术及装备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了国内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国内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化生医学救援装备,洗消,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孙海,王东胜,尹宗江.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展开布局与工作流程[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3.

[2]王运斗.核化生医学防护装备相关体系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63-66.

[3]范茂军.传感器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6-29.

[4]GBZ113-2006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S].

[5]谢苗荣.灾害与紧急医学救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60.

抢险救援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新形势;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消防单位;关联人员;设备管控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167-02

最近几年,伴随经济的延展,灭火救援关涉的新颖设备、新产出的材料逐渐被接纳及运用。层级偏高的建筑物递增,火灾潜藏着的致灾因素随同增加,施救的疑难点也增添了。在这样的态势下,消防部队要明辨灭火救援特有的新装备,运用采购进来的新器材,提快原有的灭火速率。新时段内的灭火装备,依循新颖的技术路径,变更了固有的装备架构。

1 装备管控的疑难

1.1 构架层次不佳

灭火救援特性的消防装备凸显出发展失衡这一总倾向。装备构架预设的层级构架没能适宜,整体态势下的保障水准也没能真正去提升。消防地段固有的差异很大,若发生规模偏大的火灾,在复杂架构这样的场合以内很难满足延展的灭火需求。基层范畴内的消防部队没能全面明辨装备的特性,只注重全面安设这样的设备,没能接纳新颖的科技。

1.2 管控机制没能到位

基层范畴内的很多单位在装备管控这一层级内没能引起注重。装备管控依托的机制没能被创设,即便创设了管控机制,也缺失体系特性及应有的实效特性。消防部队惯常注重去搭配装备,而忽视掉了平日以内的装备规制。很多刚刚安设好的救援装备就被人为损毁。

1.3 管控中的细节弊病

没能建构装备档案,随便丢掉存留着的说明书。在没能造册及存留档案时,消防部队对配件固有的构架、关涉的技术参数没能明晰。节约的认知偏差,把场地存留着的灭火装备用在非执勤特性的培训之中,没能注重接续的维持及修护。不注重细节特有的设备修护,随便去报废这样的装置,耗费掉了采购进来的新器材。对流失了的这种装备没能随时发觉;有的中队经由成员调动,没能及时去查验及交接装备,造成存留着的装备丢失。

1.4 技术层级不高

灭火装备固有的技术特性、关联着的操作规程,都应被注重。若接续的修护保养没能足够,就很难维持住装备特有的救援属性。消防部队惯常拒绝接纳技术层级偏高的装备,采购进来的高技术层级的新装备,由于超出预设的期限而浪费掉。高技术特性的关联装备,很难经由惯常的保养途径去维护。例如:化学特性的检查仪器、有着破拆特性的救援配件、呼吸器及场地以内的切割工具、个人配有的防护机件,都只好依托进货方去查验及修护。

2 装备的管控及进展

2.1 接纳新颖科技

要促动救援水准的渐渐提升,就应接纳灭火救援关涉的先进技术。为此,要尽快去摸索先进特性的消防技术,不能单纯依凭被动特性的装备进口,而要着力去创设层级很高的、有着技术特性的新颖装备。添加这一范畴的调研投入,培育高层级的新颖人才。

2.2 装备配置关涉的新标准

灭火救援依托的装置标准,要凸显出适宜的特性。装备搭配依循的这种标准,不能预设得偏低或偏高。若预设了层级过高的这一标准,则会耗费掉救援资源;若预设了偏低的标准,则没能满足延展着的消防需求。为此,有必要明辨既有的真实状态,适当延展创设出来的技术标准。

针对细分出来的各类地段,明辨火灾特有的多样类别;分出不同层级,拟定出适宜特性的技术标准,不要依循同一的预设标准。加强管控中的针对特性,预设装备依托的管控标准;指定部队以内的专门职员去归整并搜集得来调研资料;在接续的执行中,明辨潜藏着的疑难,创设灵活特性的新颖机制。随时去查验并更改既有的技术规则,不断去更替偏旧的装备技术。

2.3 选出可用的装备

依循保护对象独有的类别,选出适用特性的救援装备。不同类别范畴内的火情,要求场地以内的消防人员,搭配不同特性的防护装备。要依循设定好的灭火规程,指派作战依托的不同车辆,选出某规格下的灭火枪炮、灭火依托的试剂、依托的根本方式。灭火救援配有的各类装备要依循区分出来的保护辖区,优化原初的装备构架。搭配这样的装备要考量侧重去保护的特有对象,也要考量场地范畴内的一般对象。

2.4 确认预设的磨损年限

采购进来的救援设备,在设定好的运用年限以内,都会凸显出不同态势下的磨损及耗费。通常来看,救援装备没能达到预设的年限,就不能接续运用了。明辨最优的这种年限,延展装备原有的性能,可以限缩耗费掉的装备数目,也能在突发特性的火灾中凸显出救援的最优成效。装备预设的运用年限要协同产品查验、接续的产出部门、预设标准及规格特有的部门共同去制备。经由真正查验以后,列入明晰的标准之内,严格依托拟定出来的标准去救援。

2.5 掌握灭火时段的操作规程

灭火救援范畴的水准提升,不能脱离最佳态势下的装备结合。救援人员及关联着的灭火装备,要审慎予以结合,才能促动救援成效的提升。为此,在平日以内的学习中,就要明辨各类装置特有的运用规程,注意去查验这样的细节,运用好采购进来的精良装备。

最近几年,伴随业务的延展,消防部队替换掉了偏旧架构的救援装置,选购了科技特性很高的新颖设备。然而,若没能熟识关联着的操作规程,则很难审慎去操作既有的设备,甚至造成突发特性的各类事故。由此可见,灭火范畴内的救援装备、存留着的特勤装备,都要明辨它们的规程。不要抵制新颖科技,应当接纳新拟定出来的操作规则,促动装备去发挥预设的成效。

2.6 售后服务的查验及落实

装备产出的关联企业要注重接续的售后服务。尽早去拟定关涉售后服务的特有规程,明辨生产制备、售卖装备这一范畴的企业职责。企业制备了救援装备,就要担负关涉的保修职责。投入惯常的运用以前要预设定期培训;投运时段内也要注重惯常的保修等。各个层级内的消防部队,要指引并查验灭火装备特有的产出厂家,增添产出流程内的质量认知,并做好接续的售后维护。前移预设的查验关口,把售后服务这一范畴的能力水准,看成招标依托的根本依据。对售后服务没能合规的企业制备出来的产品,不要进到接续的运用流程之内。

2.7 细分职责层级

车辆装备特有的救援器材,要细分出管控层级,让部队以内的官兵都能审慎去面对预设的管控任务。使用管理依托的责任制,要明晰权利及关涉着的责任。各个区段存留着的车辆装备都要经由台账登记,逐一去建构档案。每周去查验一次场地以内的救援装备,在月末时段内,把查验得来的结果划归进预设的考评范畴。明晰奖惩这样的机制,促动官兵去遵守。

3 结语

战斗力关涉的多样要素包含了现场范畴内的消防装备。成套架构下的这种装备要依循统筹指引及特有的规划快速去调配,以便适应变更着的救援现状。灭火救援范畴的最优设备要预设适宜的数目,加强平日以内的装备管控,发觉潜藏着的装备效益,这就促动了灭火救援这一行为的成效提升,延展了综合保障特有的水准。

参考文献

[1] 吴礼龙.谈科学配置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7,(7).

[2] 魏建华.新形势下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2,(7).

[3] 孙玉海.发挥装备优势引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职能向纵深发展[J].消防技术与信息,2012,(2).

[4] 赵俊彬.探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装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才智,2013,(8).

[5] 冷俐,何宁.灭火救援理论和技术装备发展的需求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3).

珠宝发展趋势 篇9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快速发展的珠宝行业也出现了“不洗泥”的情况,其中最大的一块“泥”,就是行业失信问题严重。广东省质监局日前公布的2011年广东省珠宝贵金属监督抽查质量报告显示,在抽查的广州、深圳、珠海等17个地区190家企业生产的307个批次珠宝贵金属产品中,不合格品有102批次,产品抽样批次不合格率为33.2%。登上黑榜的企业名单中,不乏周大福、金六福、石头记、中国黄金等这些国内珠宝知名品牌。而被发现的虚标纯度、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问题,均导源于诚信缺失。

事实上,广东省抽查出的问题在我国珠宝行业普遍存在。2010年发生的北京周生生珠宝“缺金门”事件,涉及全国,更是将国内珠宝业的深层问题亮在了桌面。针对此事件,曾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是整个产业链生病了。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及扩散效应,这一事件堪称珠宝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的确,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在于,在行业高速扩张的前提下,产业链上游企业为谋取利润而弄虚作假,行业品牌企业对产品品质缺乏自查意识,法规标准存在漏洞。有消费者表示,都知道黄金首饰行业“水比较深”,所以选购珠宝都会找那些有名头的大品牌,以求放心。但现在知名品牌也不断出事,往后选购珠宝真就无从下手了。周生生被放大的“缺金”事件背后,是消费者对整个首饰行业产品质量的担忧。事件过去一年多之后,国内珠宝行业似乎并未从中汲取教训,各企业依然我行我素,任由问题存在,这足见行业积疴之重。

到底怎样才能解决珠宝行业的各种失信问题,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并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呢?其实,珠宝行业出现的诚信问题并非行业独有,其他行业同样存在,治理这一问题也有普适的办法。所谓“普适的办法”,就是强调“责任”二字,搞清所有涉事者为谁,然后分清它们的责任,做到知责、负责、督责、问责。湖南等地探索构建行政监管、舆论监督、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设想,就颇具参照价值,带有普适性。由珠宝行业协会组织当地珠宝经营企业签订诚信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执行国家标准;坚持诚信经营,确保公平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履行企业职责。行政主管部门则加大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经常开展不定期的专项市场整顿及检测活动,加强产品监测和投诉处理,实现对企业的督责及问责。而媒体舆论则同时对企业和监管部门进行监督。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的优秀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MBA提前面试的案例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