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2024-09-22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精选8篇)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篇1

疾控中心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共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的意见》,为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实现零事故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成立疾控中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成立本单位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安全负责人,负责监督、指导、检查、管控本各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管控实施

1、两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要认真开展管控工作,按要求召开安全会议,将安全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有专人负责;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演习;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整改。

2、要制定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并认真实施。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篇2

关于软件安全性,首先应该区分软件安全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差别。文献[1]认为安全性是一个系统级的问题,就软件本身而言,软件并不直接做任何危险的事。然而,把软件放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软件有可能对系统产生不可预测和不安全的影响。软件安全性表示软件的运行而不使系统出现事故的能力。而IEEE标准认为软件安全性是指避免软件到达危险状态的能力[2];系统安全性指避免系统到达危险状态的能力。软件安全性仅仅与软件内部的失效有关,与硬件、人为操作等因素无关。而系统安全性受软件安全性影响。上述软件安全性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出人们对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的态度。文献[10]认为安全性是一个不只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主观的并且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所以本文所采用的软件安全性定义认为它是软件运行而不至于使系统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能力。

鉴于软件安全性的重要性,各国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各个安全关键领域制定了如下标准:MIT-STD-882B,NASA-STD-8719.13A,NASA-STD-8719.13B,NHB 5300.4(1.D.1)等;我国在80年代后期也相继研究和制定了软件安全性技术的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如GJB/Z120-97,GJB/Z120-2004,GJB900-90等),但这些标准主要集中在安全性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对软件安全性的评估涉及不多。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软件安全性评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风险的安全性评估;另一类是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安全性评估。基于风险的安全性评估是根据领域专家的经验,对软件的失效率和严重度进行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历史数据供专家参考,才能使之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由于历史数据有限,这种方法就显示出局限性。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安全性评估对失效数据统一处理,并不把失效数据按失效严重度分类后处理,把安全性和可靠性混在一起,缺乏对失效严重度的关注和量化,不能很好地表征软件安全性。

对于软件安全性的评估,需要同时考虑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这2个因素,而且应该构建模型尽量客观地对其进行量化。本文提出的方法首先对失效数据按严重度分级。对于分级之后会出现某一级别失效数据极少而难以运用可靠性模型的情况,通过在总失效率和各级别失效率之间构建关系,可以比较精确地求得该级别的失效率。同时采用失效强度(残留失效检测率)和严重度来表征软件的风险,最后用实例来验证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1 相关研究

风险评估法作为最早的软件安全性评估方法,用风险作为评估安全性的一个指标。风险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发生的严重度综合决定。

其中,ε(hazard)表示事故所造成后果的度量(如死亡的人数、经济损失等),Pr(hazard)表示事故发生的概率[1]。失效率、失效严重度的值用自然语言表示,它们通过安全风险矩阵映射到风险,所以风险的值也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因此,该类方法基本上也属于定性评估方法,而且评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文献[3]给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赋于一定的权值,达到了定量评估安全性的效果,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评估不够客观的缺点。

考虑到用精确完整的数学模型去处理主观评价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学者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来对软件安全性进行评估[5,6,7]。首先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矩阵建立模糊规则库,用梯形模糊数标识领域专家对失效发生可能性和严重度的主观评价,然后根据模糊规则库将其映射到模糊风险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客观地量化风险,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对失效率和严重度评价的主观性。

文献[8]把软件失效细分为安全失效和非安全失效两种状态。该方法假设失效率λ为常量,根据软件测试的客观数据,运用可靠性模型求得λ和平均失效时间MTTF,然后用Markov模型求得软件从正常状态到安全失效状态的转移概率C,进而得到平均非安全失效时间MTTUF=MTTF/(1-C)。文献[9]认为文献[8]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过于乐观,用可靠性模型求出失效率的上限λmax和MTTFmin,最后通过Markov模型求出MT-TUFmin。用MTTUF评估安全性的缺点是只估计下一次非安全失效发生的时间,而不管该失效造成的结果有多严重。

考虑到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软件是绝对安全的,所以软件安全性的目的是减少非安全失效使之到达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文献[10]提出Schneidewind模型,该模型用软件残留的失效数和到下一次失效产生的时间来表征风险。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很好地区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2 残留风险分级评估法

2.1 符号意义

ns已知失效总数;

mi已知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数;

N失效总数的估计值;

Mi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数的估计值;

λ总失效率;

λi第i级严重度的失效率;

Z(i)第i级失效严重度的失效强度。在第i级失效严重度中,给定软件失效发生于t时刻的条件下,软件在t时刻之后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Risk软件的残留风险。

2.2 各级失效率的计算

对软件安全性而言,需要对软件失效按严重度划分。软件失效可以分为安全失效状态和非安全失效状态[8]。但是这样的划分只能告诉我们软件是否发生了非安全失效,而不能精确地表明软件在非安全失效状态下到底发生了多严重的失效。所以要求更细致的划分失效严重程度。

假设失效数据集按严重度划分为n级,即软件失效后有n个状态(如图1所示),其中级别1严重度最高。

根据总失效数等于各级失效数之和的原理,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分级之后会出现失效严重度高的级别数据比较少,以至于不能用可靠性模型评估该级别的失效率。假设级别1数据极少,其余级别数据充足。那么首先对整个失效数据集和失效数据充足的级别运用可靠性模型,求得λi(i=2,3,…,n)和Mi(=2,3,…,n)。进而可以求得M1。

把式(2)代入式(1)中,得到:

通过公式(3)可以求得只拥有微量数据级别的失效率。

2.3 各级残留风险的计算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用失效率和失效严重度表征风险。软件风险等于每一个失效产生风险的总和。但是要求得到每一个失效的失效率和严重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本文用失效强度和严重度来表征软件的残留风险(即软件在t时刻失效,在t时刻之后软件剩余的风险)。

对各级的失效危害率计算如下:

各级别软件安全性残留风险的计算如下式:

其中S为Z(i)所在级别的失效严重度,是由领域专家根据经验对失效结果的评价。公式(5)的意义:第i级失效严重度下,软件在时刻t发生失效,在t时刻之后单位时间内的该级别剩余的风险。

2.4 总残留风险的计算

总残留风险等于各级残留风险之和:

如果所求的Risk小于给定的风险的话,那么软件是可以的接受的,否者继续测试,直到残留风险满足条件为止。

3 实例分析

图2中数据来自Johnson Space Center的一个地面系统中的安全关键软件的测试[9],总共测试时间是2656.9个小时,分为39个时间间隔。其中关键失效有4个,主要失效有84个,次要失效有157个。

对上述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关键失效的数据极少,所以关键失效级别不适合用可靠性模型来计算其失效率。而对严重失效级别和次要失效级别分别运用GO模型得到λ2、M2、λ3、M3以及λ和N。把上述数据代入公式(3)求得关键失效率λ1。

根据已知数据可以求得关键失效的MTTF。图3表示新方法求得的关键失效的MTTF和基于Markov模型[8]求得值的比较。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新方法的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原方法[8,9]。

图4表示各级别的失效强度Z(i),从图中发现,由于有一个明显不合理点的存在,致使该点附近曲线波动太大而掩盖了曲线的真实波动,不能明显地看出失效强度的真实走向。所以,为了看清曲线的趋势把该点去掉,从而得到图5(下同)。从图5可以看出,失效强度在早期有一些震荡但最后都趋于收敛。而且失效严重度大的级别,相应的失效强度就小,这也符合安全软件的设计目的。

失效严重度应由领域专家根据经验获得[13]。本文假设关键失效严重度为0.95,重要失效严重度0.65,次要失效严重度为0.4。用式(5)和式(6)求得Risk(如图6所示)。软件在经过了2000个小时的测试之后风险趋于收敛,风险值为0.03。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果发现软件风险趋于收敛,并且该收敛值小于可以接受的风险的话,那么该软件就可以发布了。

从图5-图6可以看出,软件各级失效强度、风险经过早期的震荡最终都趋于收敛,所以该方法是合理的。但是,从图4看不出这种趋势,这是因为存在一个波动太大的点把这种趋势给掩盖了。经过分析发现,这个不合理点发生在同一时刻,即第871.6小时。在该时刻所对应的时间段内,关键失效和次要失效都为0,可能是这个原因致使曲线剧烈变化。另外,从图5和图6中发现,风险有负值存在,这是由GO模型产生的,该模型会估计出负的失效率和失效数。

总的来说,不管失效严重度的值如何变化,该方法求得的软件失效风险总是趋于收敛的。

通过对软件安全性的分析,可以大致预见哪些失效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那么,在相应模块的设计中采用较强的容错机制和安全核[12],使之少发生失效或者只发生安全失效。设计人员在越重要的软件模块(即失效严重度高的模块)投入的时间越多,设计越完善,其失效强度就越低。

4 结论

关于软件安全性评估,现有基于可靠性模型的方法对所有失效数据做统一处理,而不是对每一级失效严重度应用可靠性模型,使得构建出来的模型与可靠性模型区别不大。

本文结合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把测试得到的失效数据按严重度分类,对数据充足的类别用可靠性模型估计失效率,再构建总失效率和各级失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了对微量数据难以用可靠性模型来估计软件安全性的问题。

但是,该方法对于失效严重度的量化还是要靠专家经验来主观评估,这会对风险的收敛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失效严重度大的级别,相应的失效强度就小。因此今后可以从失效强度入手,合理客观地量化失效严重度。

摘要:评估软件安全性常用的方法有风险评估和基于可靠性模型的评估。基于上述二种方法提出了残留风险分级评估方法。该方法用失效强度和失效严重度来刻画软件的风险,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测试数据按失效严重度分类后数据少而难以应用可靠性模型的问题,并用实例说明了新方法的可行性。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篇3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0 引言

作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船舶安全管理决策的根基,在航船舶风险评价一直是船舶交通安全领域的主要问题.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因素对船舶及其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方面的研究[1],包括对人员、船舶、环境及管理等4大因素进行专项或组合研究,并提出许多评估风险的方法.

很多理论组合和评价方法被应用在船舶安全评价中.风险评估研究呈观两个阶段的发展.阶段一,侧重船舶静态风险因素分析.文献[2]通过将各因素内部细分并且模糊化,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得风险值,以实现风险评价.文献[3]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船舶状态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使风险评估更有科学性.文献[4]对影响在航船舶安全的指标进行分析,给出船舶风险预先控制方案及船舶风险控制流程.阶段二,侧重船舶动态风险因素分析.文献[5]通过模糊推理系统对单船在航动态风险进行研究,对各因素隶属度进行划分,得到定量的评估风险.文献[6]将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引入船舶风险评价中,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学习性的船舶风险评价模型,弥补当前船舶风险定量评价中主观性太强的不足.

模糊推理系统自学习功能、知识获取能力和自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即使不依赖对象的实际模型,也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专家经验和统计分析.若这样的经验或调查结果缺失,则很难期望可以获得满意的风险模型结果.[7]而神经网络存在难以表达模糊语言的不足,缺少透明度,因此很难很好地表达人脑的推理功能.自适应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daptive 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ANFIS)[8-10]可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发挥两者的优点,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

为此,提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对影响船舶安全的多因素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将模糊推理系统的隶属性分析与神经网络的学习性相结合,充分利用历史数据或即时更新数据对在航船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数据训练修正各因素隶属度函数的参数,从而有效消除模糊系统的主观因素影响,并可以利用历史数据的及时更新,实现船舶风险的动态评估.

1 ANFIS的自适应算法

ANFIS是一种基于T-S模型的模糊推理系统,可由大量已知的典型数据的自适应学习修正相匹配的隶属度函数.ANFIS的结构是一个分层前馈网络,各因素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可经过给定的样本数据进行自适应修正.因此,训练后所得的结构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参数学习采用混合学习算法,以提高网络的训练速率.其中,混合学习算法是在原有BP算法的原则上增加最小二乘法的一种算法,即网络的各通道上各个节点均可向前输出,并用最小二乘法辨识所得系统的参数;反向通道则充分地利用BP算法变更系统的隶属度参数.

以两输入网络结构为例(见图1),图中x1,x2为该网络的输入,y为输出.O1,i表示第1层第i个节点的输出.

图1 ANFIS结构

第1层 模糊化输入参数.

式中:x1为节点1和2的输入;x2为节点3和4的输入;O1,i(i=1,2,3,4)分别为因素选项 A1,A2,B1和B2的隶属度函数值,即第1层对应节点的输出;μAi(x1)(i=1,2)和 μBi-2(x2)(i=3,4)分别为 x1和x2的隶属度函数.本系统中一般选用高斯和钟形隶属度函数,其中高斯隶属度函数定义为

式中:参数ai,ci为高斯型函数的参数,决定该隶属度函数的形状.

第2层 模糊规则的可信度ω的计算.输出每条规则的可信度,即模糊推理的“AND”运算,常用求积进行运算,可表示为

第3层 归一化各条规则可信度.可以将第i条规则的可信度除以各规则可信度之和进行归一化.

第4层 每个规则输出的计算.

式中:pi,qi,ri表示对应节点的参数;fi表示 Sugeno型模糊推理系统的输出函数,包括为线性函数的“一阶系统”和为常量的“零阶系统”.

第5层 计算最终输出.

在训练过程中,ANFIS动态调整网络所包含的初设隶属度函数参数 ai,ci和计算参数 pi,qi,ri,以实现所设各参数的自适应学习,从而使网络达到更加准确地描述输入与输出数据间映射关系的效果.

2 船舶航行系统风险分级模型

2.1 风险因素识别及其评价模型

对在航船舶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将其细化,再分析各因素间的关联.这一全面考虑的过程称为风险识别.影响船舶风险的因素是随时间、环境持续变更的,因此对船舶进行详细风险识别不仅要考虑与船舶安全相关的静态风险因素,还要综合考虑气象、水文、交通流等众多动态因素以及航道宽度、航道弯曲度等随船舶位置的移动而相应变化的因素.

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实际情况的调研、专家意见的咨询,在航船舶的风险因素可分为动态和静态风险因素2大类,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人员、船舶、环境和管理等4个主要因素.[11-13]图2为其模型图.

图2 船舶安全风险因素模型

影响因素中,管理因素与其他3个因素息息相关,较难精确地建立其隶属度模型,故在此仅以人员、船舶、环境等3个因素为分析起点,依次分层次细分后得到在航船舶风险因素全概图,见图3.

图3 船舶安全风险因素全概图

2.2 单影响因素ANFIS模型

根据已设计的风险因素全概图及评估系统模型,利用MATLAB的模糊推理系统[14]构建各层级单因素风险评估系统,并依次递进得到总体推理系统.下面以I-II级人员-船舶-环境结构为例进行阐述.

步骤1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分量.输入变量包括人员、船舶、环境风险值,根据专家分析,分别用低、中等、高表示,范围分别为0~100;输出量使用常量,由0~100的27个分量组成.

步骤2 确定各分量的隶属度函数.确定隶属度函数的类型和形状参数.ANFIS中非线性隶属度函数比线性隶属度函数拟合性更好,因此3个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均选择高斯型隶属度函数(GAUSSMF).图4为构建的隶属度图和结构图.

图4 隶属度函数

隶属度函数为常数函数,其结构:输入为人员、船舶、环境等3个因素,输出为风险值.

步骤3 确定合理的模糊规则.此ANFIS都包含3个输入变量、1个输出变量,根据专家经验和相关统计分析确定模糊规则.输出量的范围为0~100,分为27个量.本文中ANFIS包含27(3×3×3)条规则.

步骤4 观察模糊推理过程中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各单指标模糊推理系统的性能,并综合考虑各系统的连接.

2.3 ANFIS系统的拓扑结构

整个船舶风险评估系统是由相互连接的单个评估指标的ANFIS组成的分层次网络结构,网络中从原始值开始依次与其较高层相连,得到若干ANFIS相连图.图5为航行环境评估网络拓扑结构.其中,由航道宽度等为输入,得出航道条件为输出的第三级ANFIS,而后依次上推,直至得到综合评估ANFIS.一个分量的作用既是ANFIS的低层次输出,同时是其相邻较高层ANFIS的输入.

图5 航行环境评估网络拓扑结构

3 算例

3.1 数据来源

数据获取:根据文献[4]中得到的船舶各参数模拟出的结果,选择覆盖全局、符合实际的典型风险集作为历史数据,其范围分布见图6,其部分数据见表1.

图6 训练数据分布

表1 历史数据

数据预处理:本数据表需要3个数据库,即训练、测试和验证数据库.故将上述获取的历史数据分成 3 部分:TrainData,TestData,ValidationData,以实现数据的完备及训练后后续步骤的有效进行.

3.2 确定ANFIS结构

根据训练数据的特点及结构规则,初步确定ANFIS的结构和隶属度函数原型.其结构从左至右,依次生成3个输入节点,每个节点的隶属度为3,共27条规则.

3.3 风险分级系统自修正训练

上文对影响船舶安全等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模糊推理系统初步构建船舶风险评估模型,按照建立的模型和获取的船舶在航历史数据库,在MATLAB平台上应用数据的自学习性对数据进行学习,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自修正,并利用训练好的数据对船舶风险进行评估论证.

(1)训练误差.利用训练集对ANFIS的初始结构和参数采用混合学习算法进行训练.船舶风险误差相对来说容差比较大,故本实验的误差阈值(Error Tolerance)设为0.500 0.导入上述给定的训练数据,并进行网络训练,最后得出训练误差(见图7)及平均误差.由图7可以看出,平均训练误差为0.502 6.

图7 训练误差

(2)训练后的各隶属度参数对比.训练后的隶属度函数见图8.当数据训练达到误差允许后,各输入变量的分量参数也训练完成,此时参数变化的前后对比见表2.

(3)检测网络.网络训练完成后,仅表示给出的初始数据已用非线性函数表示,而其普适性仍需检测数据及实时更新数据对网络进行检测并完善,直至误差始终处于指定范围之内.

图8 训练后的隶属度函数

表2 参数变化对比

3.4 仿真结果验证

将随机指定的200组测试集样本载入训练完毕的ANFIS网络,进行风险评估网络结果的随机检测,结果见图9.

图9 测试结果

通过计算得出200组验证数据的平均风险误差为1.153 0.由图9可见,有135组位于图中的二级区域(即范围为25~60),占所有验证数据的67.5%,匹配度比较完好并且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普适性.

与基于传统FIS算法的风险评估结果相比,精度和灵敏度都提高11%,实现原有算法和模型的改进.

4 结论

本文综合考虑影响船舶安全航行的静态、动态风险因素,引入处理不确定性信息模糊性和自学习性的ANFIS,并基于ANFIS提出船舶安全航行风险的分级模型.主要结论:(1)ANFIS结合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优点,不仅能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修正网络结构,而且具有容错性的自学习功能,在风险定量化测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2)实例证明,基于T-S模型的ANFIS模型能够合理地根据历史样本数据评估在航船舶的系统风险,克服以往研究中主观性较强的缺陷.

该模型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系统信息的大数据性,如何实时地将最新信息用于系统再学习,如何体现系统中人员、船舶、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HU Shenping,FANG Quangen,XIA Haibo,et al.Formal safety assessment based on relative risk model in ship navigation[J].Reliability Eng &Syst Safety,2007,92(3):369-377.

[2]刘元丰,唐兴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船舶航行安全评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3):123-126.

[3]郑士君,韩成敏,董建华.船舶状态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J].中国航海,2008,31(2):144-147,157.

[4]段爱媛,赵耀.航行船舶安全状况风险预先控制方法研究[J].船海工程,2006,35(6):124-126.

[5]黄常海,胡甚平,郝严斌,等.单船动态风险评估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与模拟[J].中国航海,2011,34(2):68-73.

[6]鲍君忠,刘正江,黄通涵.船舶风险评价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36(4):11-13.

[7]贾文娜,贾文娟.模糊推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320-322.

[8]顾秀萍.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及其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2):48-49.

[9]张小娟.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及其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5):11-13.

[10]朱广宇,刘克,乔梁.基于T-S模型的交通状态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建模与仿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6):96-101.

[11]胡甚平,方泉根,乔归民,等.大型船舶航行的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J].中国航海,2006,29(3):34-38.

[12]刘大刚,郑中义,吴兆麟.大风浪中航行船舶风险体系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2):100-102.

[13]BALMAT J,LAFONT F,MAIFRET R,et al.Maritime Risk Assessment(MARISA),a fuzzy approach to define an individual ship risk factor[J].Ocean Eng,2009,36(15/16):1278-1286.

xx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篇4

制度(试行)》的通知

矿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文件要求,全面辨识、评估、管控矿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将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全面筑牢“源头严控”安全防线,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现结合矿井实际,制定下发《xx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试行)》,望各单位严格遵照执行。

附件:xx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试行)

xx煤业 2017年8月2日 附件

xx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辨识、评估、管控矿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将风险管控在隐患之前,全面筑牢“源头严控”安全防线,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针对矿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超前进行辨识、分析评估,按照风险级别、管控能力、所需管控资源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级别的风险管控方式。

第三条 各业务部室是本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单位是本管辖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 长:矿 长 常务副组长:安全副矿长 副 组 长:其他副矿级领导 成 员:各单位负责人 领导组职责

(一)负责领导、评价矿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二)负责研究解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安全副矿长具体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其他副矿级领导具体负责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1、总工程师负责地测防治水系统,以及技术设计、研究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2、生产副矿长负责顶板、辅助运输及基建(井下)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机电副矿长负责机电管理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通风副矿长负责“一通三防”和基建(井上)治安、民爆物品管理交通和消防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5、矿长负责后勤服务与卫生防疫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6、工会主席负责大型活动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第五条 领导组下设管理办公室和评价办公室。管理办公室,设在安全部。

职责:

(一)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明确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等内容,指导、督促各单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二)组织对各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的收集、统计、跟踪和上报工作。

(四)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第六条 相关成员部门职责

(一)各业务部室负责具体实施本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业务指导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组牵头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工作。

(三)各基层单位负责本责任区域和岗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重大安全风险的公告警示工作。

第三章 安全风险等级标准

第七条 依据危害程度、控制能力和管理层次的不同,将安全风险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重大风险、B级—较大风险、C级—一般风险、D级—低风险,对应的风险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颜色警示。

第八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处置的原则,A级—重大风险,由矿重点管控;B级—较大风险,由业务部室进行重点管控;C级—一般风险,由各单位进行重点管控;D级—低风险,由岗位进行重点管控。

第四章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程序

第九条 通过矿安全技术评价、岗位风险评估管理,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各系统、施工工艺、设备设施(安装回收)、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十条 日常辨识评估

(一)按照岗位风险评估要求,每班由班组长组织各岗位人员,结合当班任务、作业环境、安全设施、岗位操作和人员状况等方面,进行一次岗位安全风险辨识,告知预控方法。

(二)各岗位人员要根据辨识结果,将岗位风险和控制措施填写到《岗位风险提醒卡》,在岗位中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同时要加强岗位动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不受控的及时汇报单位值班室,值班人员要做好记录,较大以上风险要及时上报;一般风险要及时汇报单位负责人,制定管控措施;低风险要立足岗位进行自控。

第十一条 月度辨识评估

(一)每月底,由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分管干部、班组长、验收员和岗位人员代表,重点围绕本区域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工序管理、工程质量,以及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区域安全风险辨识。

(二)各单位要对照风险划分等级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进行评估,重大安全风险要及时上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较大风险要按专业及时上报相应业务科(部)室;一般风险要由单位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对应管控措施,进行重点落实。

第十二条 季度辨识评估

(一)每季度,由各分管矿领导亲自组织相关业务部室和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本系统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环节以及系统事故等方面,进行一次本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

(二)各系统要对照风险划分等级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进行评估,重大安全风险要及时上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较大风险要纳入系统安全技术评价,制定对应管控措施,完善系统安全技术评价报告,进行重点落实。

第十三条 辨识评估

(一)每年底由矿长亲自组织各分管矿领导和各系统单位负责人,进行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二)各系统根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时编制专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相关业务部室要将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和完善下一的生产衔接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第十四条 专项辨识评估

(一)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部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隐蔽致灾因素、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

相关业务部室要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及时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和生产组织确定等。

(二)在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隐蔽致灾因素、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矿领导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部室,重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

相关业务部室要根据辨识评估结果,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作业规程、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完善。

(三)排放瓦斯、过构造带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采掘面开工、移交前,由分管矿领导组织相关副总工程师、业务部室、区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一次专项辨识。

相关业务部室要根据辨识结果,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修订完善。

(四)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矿领导、副总和业务部室,从汲取事故教训和消除事故隐患的角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

相关业务部室要依据辨识结果,识别之前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修订完善。

第五章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第十五条 根据安全风险评估,针对安全风险类型和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矿、业务部室、基层单位、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管理和岗位,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有人处理。

第十六条 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由矿长组织各分管矿领导实施,相关业务部室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做到人员、技术、资金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

第十七条 矿长每月组织召开会议,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管理办公室要做好相关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单位要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

第十八条 分管矿领导每旬组织召开会议,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各业务部室要做好相关记录,并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管控措施。

第十九条 矿领导下井带班过程中,要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二十条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构建工作责任体系,完善基础资料,抓好安全风险的分级处置和落实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要做到有记录、有痕迹,按要求编制的评估报告、重大安全风险清单、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报办公室进行备案。

第二十二条 安全部牵头,通过安全指标数据的客观、量化分析,针对风险管控失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对相关系统和单位超前进行安全预警管理,果断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及时消除事故发生的苗头。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根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安全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

第二十四条 人力资源管理组要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纳入安全培训计划,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和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安全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技术人员进行1次专项培训。

第二十五条 各业务部门要利用xx煤业QQ群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对安全风险记录、跟踪、统计、分析和上报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第七章 监督与考核

第二十六条 未按要求进行安全风险辨识活动的单位,考核责任单位负责人300元;风险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考核责任单位200元。

第二十七条 各系统针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未按规定编制评估报告,建立重大风险清单、制定管控措施的,每项考核责任单位负责人300元;编制内容不全、没有针对性的,考核责任单位200元。第二十八条 依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未对相关技术资料进行修订完善的,或及时调整管控措施的,考核责任单位500元。

第二十九条 各相关单位未及时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考核责任单位200元。

第三十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1、xx煤业岗位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2、xx煤业系统安全技术评价管理办法

3、xx煤业安全风险预警管控办法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篇5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END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篇6

第十二条、对中低压侧有电源接入的变电站,应配置低周低压解列装置、高频切机装置、振荡解列装置以及相应的同期并列装置;对可能形成孤立系统的电网,应安排足够的低周低压减负荷容量;变电站中低压侧应配置备自投装置,条件允许时应投入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安排计划停电时,应充分考虑电网的可靠性和电力电量平衡,按照“主设备与辅助设备、变电与线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同时检修的原则安排停送电,统筹协调好基建、技改、检修停电计划,切实减少现场操作,一旦无法避免出现特殊运行方式,则启动预警程序。

第十四条、当电网出现特殊运行方式时,分管生产副总经理是防范电网安全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各专业部门认真分析特殊运行方式期间电网运行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点,认真分析、评估电网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一)调度中心

1、填写电网特殊运行方式预警通知单,分送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及有关调度机构和运行单位。

2、做好特殊运行方式下的电力电量平衡,督促运行单位做好用电负荷转移运行方式调整方案,尽量转移220千伏变电站内的重要负荷和重要用户。

3、做好特殊运行方式的供电潮流、电压计算工作,核对可能出现的最大潮流是否满足线路、主变的限额,无功电压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4、特殊运行方式下,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相应的线路、主变、母线全保护运行,原则上不安排保护及二次回路停用校验工作。

5、在特殊运行方式申请单开工前应核实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并作为开工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特殊运行方式的倒闸操作前,应向现场值班人员交待安全注意事项及特殊运行方式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

6、特殊运行方式下需要加强巡视的设备,应在检修申请单中明确,同时通知相关单位。调度运行人员要加强对特殊运行方式的运行情况的监视,确保相关的线路、主变、母线等设备输送功率、潮流控制合理。

7、加强对特殊运行方式的运行情况监视,并做好变电站全停的事故预想及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反事故演习,确保特殊运行方式下尽快恢复供电。

(二)生产技术部

1、严格执行防误操作管理要求,加强操作票的逐级预审工作,并及时反馈审核意见和操作注意事项。

2、深入现场,靠前指挥,组织协调变电运行工区、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及施工单位认真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做细做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三)、安全监察部

1、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规定,加强工作票的逐级预审工作,确保工作票的正确性。

2、跟踪检查《电网特殊运行方式预警通知单》流转情况,现场检查“两票”、“三措”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3、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保持同市气象台的联系,按照《江苏电网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处置预案》进行特殊气候条件的预警。

4、填写特殊气候条件预警通知单,分送生产技术部、发展建设部、调度中心。

(四)变电运行工区

1、变电所遇到特殊运行方式,操作班班长应组织操作人员对该运行方式危险源点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详细防范措施。

2、操作班班长对操作票要进行审核把关,并合理安排人员进行操作。对于重要操作项目,还要执行《作业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卡》。

3、加强解锁钥匙管理,原则上正常情况下不允许使用解锁钥匙。如确实因操作需要使用解锁钥匙,如特殊运方、事故处理等,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工作票许可人需到现场许可工作票,要详细交代特殊运行方式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及安全注意事项,许可过程要有录音保存。

4、工作许可人员必须按照《变电一次设备作业现场围栏和标示牌设置规范》、《变电二次设备作业现场安全措施设置规范》做好现场安全措施。

5、运行人员要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对运行与检修或施工设备的交圈地带要严防死守,特别是在进行施工搭接和与运行设备的安全距离接近允许值时,设备运行单位应安排专人对运行设备进行重点监护。

(五)输电工区

1、单线运行前,要对线路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并做好事故预想和抢修准备。

2、单线运行期间,要加强对线路接头、耐张线夹等部位的红外测温检查,防止接头发热造成断线。

3、单线运行期间,要保持对线路的不间断巡视,重点区域要进行全天候巡视,发现异常和隐患应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派专人24小时看守,并及时上报。

4、单线运行期间,对可能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建筑施工作业,必要时要积极与地方行政部门联系,实施暂停施工措施。

(六)输电工区、变电检修工区、配电工区、施工单位:

1、检修、施工前,要根据对检修、施工现场的勘察结果,编制《三表三措》、《作业指导书》或《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按程序审核批准后,组织检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2、开工前,要按照工作票或安全施工作业票的要求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业人员的身体精神情况、施工机械的性能情况,并认真进行施工任务、安全措施交底。

3、在高层平台上工作,工具、材料使用绝缘绳索上下传递,地面用绝缘绳索控制,保持其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高层平台应设置专用的检修电源箱,禁止随意上下施放临时电源线。

4、同塔(杆)架设的线路,当其中一回路停电作业时,检修、施工人员上下传递工具、材料时应使用绝缘绳索,杆塔下人员应将绝缘绳索控制,保持与带电线路的安全距离,防止摆动;工作线路加挂接地线时,应将较长的地线固定好,防止风摆触及带电线路。

5、起重工作时,臂架、吊具、辅具、钢丝绳及重物等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得小于《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的规定。

6、加强设备资料的管理,设备调整、更名、线路改道后要做到及时修改资料,确保设备资料与现场实际一致,并且设备、杆塔上必须有的名称、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应明显、齐全。

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制度 篇7

日前,国务院安委办下发《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

《意见》要求,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督促检查,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

分级制度VS“剪刀手” 篇8

“剪刀手”广电总局回应说是因为接到不少观众投诉该剧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画面,才对其进行重新剪辑。这听起来有一定道理,毕竟要回答小女儿怎样才能把胸挤得那么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么听起来有点不太对?)不过,无论怎么说,为了将就未成年人,成年人的“视角”就被迫抬高这么多,实在不是一件太合理的事情,毕竟广电总局也没说,露事业线不符合“五讲四美”啊。

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

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就是这么一个可以考虑的办法。实际上,电视分级的核心就是制定一个规则,提供一个指南,再让家长积极参与保护孩子的收视安全。这样,在保护未成年人收看安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成年人的收看自由。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了电视分级制度,尤其是传媒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美国电视台来说,露胸(露点)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发生过有名的美国电视“露乳门”;另外,美国好莱坞过去也曾受《海斯法典》的约束,这部法典对胸部可真不那么友好,跟今天相比,实在是另一番天地。看来关于“如何正确赏胸”,还有好多先进经验可供中国学习借鉴。

上一篇:实习期工作总结格式下一篇:小学生关爱动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