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长征诗歌

2024-09-01

适合朗诵的长征诗歌(通用10篇)

适合朗诵的长征诗歌 篇1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距离

从江西到陕北

到底需要经历

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

我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寻觅

我在老红军的故事里寻觅

我在新版的中国地图里

寻觅——

但见赤脚走过的身影

饥饿的眼神

霜雪刺骨的冰凉

和负重狙击的艰辛

但见恶浪横阻

雪山巍峨

铁索斜飞

流弹如雨

那一队队顽强的士兵

在泥丸中忙碌穿梭

但见硝烟散尽

残阳如血

西风瘦马

战旗猎猎

一位老战士

正坐在突兀的石头上

用短笛吹奏出

草原夜色迷人的景象

我终于知道了

二万五千里是一个怎样的距离

它不再是地理学上的数据

它不再是从此地到彼地的长度

它是一次革命历程的见证

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缩影

它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起点

它是后人瞻仰的对象

它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它是后人和后人们

前赴后继 继往开来

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

★ 赞美红军长征的诗歌朗诵五首

★ 梦想与现实诗歌朗诵稿

★ 长征古诗

★ 长征作文

★ 长征读后感

★ 长征观后感

★ 长征诗朗诵

★ 长征诗词

★ 长征观后感

★ 爱祖国诗歌朗诵稿

适合朗诵的长征诗歌 篇2

关键词:诗歌朗诵,初中生,措施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 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着与其他朗诵 (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 一样的功能, 但是, 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 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 所以, 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 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 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 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 它真诚纯明, 仿佛婴儿的啼哭, 仿佛天籁, 正所谓“诗言志“, 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 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 而且在唇齿之间, 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 能够受到感染, 融入诗歌情境, 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首先要以身作则, 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 不仅会贻笑大方, 还会误人子弟。所以, 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 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 还是试卷分析, 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 科学把握朗诵节奏, 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 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 真正地让学生叹服, 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 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 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他们将爸爸叫阿大, 将“叔叔”叫“爸爸”, 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 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 ch, sh, z, c, s”的区分。实际上, 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 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 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 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 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 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但是, 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 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 这样, 纠正学生发音, 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 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 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发音时, 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 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 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 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 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 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 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 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 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 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 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 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 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 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 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 所以, 在学生准备朗诵前, 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 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 多给学生以辅导, 如重读音的规律, 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同时, 多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班内小型诗歌朗诵、学校内的演出、广播站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

最后, 要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学生的努力, 要让学生们看到, 这样, 他们就不会认为诗歌朗诵的时间是白白浪费, 做的是无用功。教师应该让学生品尝到耕耘之后的丰收和喜悦。所以, 切实有效的鼓励措施都是教师们应该做的。比如举行学校性质的诗歌朗诵赛, 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 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而且也增进了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 有效的比赛机制, 还能利用初中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使他们对诗歌朗诵有更深刻、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使学生在课下的练习中, 通过量的积累, 达到质的飞跃。鼓励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要优化鼓励, 使鼓励机制多元化、灵活化。

诗歌的朗诵技巧 篇3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赞美红军长征的诗歌朗诵五首 篇4

硝烟在岁月的季风中散尽

历史长河永不停歇

冲淡了那些原本鲜亮的面容

而雪山不会忘记

她高傲冰冷的身姿

曾经匍匐在红军的脚下

草地也不会忘记

无论怎样的坎坷和泥泞

都未能阻止那一双双草鞋的行程

在炮火中震颤的湘江

见证了红军的英勇壮烈

滚滚江水

承载了多少烈士的亡魂

七百多个日夜

二万五千里长征

冲破一次次堵截

甩掉一次次追剿

中国红军

用热血 用坚韧 向世界证明

我们,是真正的英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永不倒下的是红军长征那种

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精神

它像一盏明灯悬挂在心头

伴随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诗歌朗诵适合配乐的 篇5

诗歌朗诵适合配乐的女:您是

南湖波涛中的金色航船

为漫漫长夜开启了一扇希望的天窗

男:您是

瑞金城外的沙洲水井

清泠甘甜

寄托着中华儿女渴望的心愿

女:您是

遵义会议闪亮的明灯

男:英勇的光芒

穿透了雪山草地的重重艰险

男:您是

延水河畔的巍峨宝塔

女:坚实的身影

是抗日军民必胜的信念

男: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啊

合:是您灿烂的笑脸

女: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合:宣告了硝烟散落的终点

女:您用跨越千年的凝聚力

把散沙浇铸成钢筋铁骨的城垣

男:您用巨人的语句

把强敌牢牢钉在无形的三八线

男:您宽厚的胸膛

挡住了四面风暴的狂虐

女:您刚强的臂膀

擎起大国至高的尊严

女:您迈开新长征的步伐

追赶世界科技的浪尖

男:您紧握一根飞腾的蓝线

奔腾的速度动人心魄

女:您让流浪百年的儿女

回到温馨的一九九七年

您把和平鸽橄榄枝

真诚地送到海峡那边

男:您筑起挺拔的三峡大坝

让长江圆梦革命先驱的宏愿

您派出巡天的神舟飞船

带去对嫦娥、织女五千年的思念

女:您慈祥的目光

关注大家庭的和谐

男:您钢铁的利刃

把蛀虫一条条歼灭

女:您是五十六朵鲜花的心骨

男:您在八十五年年轮的心间

合:新世纪路上的北斗

是您永远坚守的职责

女:您依旧青春勃发

男:您依旧重任在肩

女:光与电的竞争仍在延续

男:民族复兴的蓝图势在必得

男:七月的天空

万里无云,湛蓝清澈

女:七月的山川

草木茂盛,鸟语花艳

男:七月,我们高举火红的红旗

女:七月,我们拨动悠扬的旋律

女:七月,我们唱起壮丽的歌声

适合朗诵的长征诗歌 篇6

本刊讯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 7月1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举办了纪念建党93周年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省通信管理局、专用通信局全体干部职工150余人参加并观看了比赛。

在比赛中, 选手们将诗歌朗诵与精彩的演奏、歌舞、书法等才艺相结合, 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段热情讴歌了党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 抒发了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对通信事业的忠诚之情, 充分展示了全体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赢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

此次诗歌朗诵比赛, 局机关第二支部勇夺一等奖, 第一支部获得二等奖, 专用通信局总支下属两个支部获得优秀奖。在比赛大会上, 局机关党委还表彰了2013-201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揭晓了前不久机关党委举办的“中国梦·四川梦·我的梦”相机手机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与作者名单。

诗歌教学中的有声朗诵与静默拓展 篇7

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们上杜甫的诗歌时说,在简要地讲解词语以后,他的先生开始朗读或朗吟,读或吟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尽管先生没有明说妙在哪里,但是学生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诗歌的韵味。无独有偶:苏教版七年级(上)中于漪的《往事依依》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语文教师用入情的大声范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深情朗读的状态中,让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切身感悟言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像当年的于漪一样,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深情地吟出:“模糊的村庄已在眼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这些语文名师都凭借接续传统的诵读、涵泳式诗歌传统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进入诗歌文本中去进行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感受到诗歌的可爱,让学习诗歌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

语文教师在朗诵指导的实际操作中,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教授诗歌从节奏、韵律、语调、感情上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共七节,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又格式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学生在语文教师的点拨下,读出与挚爱告别般的轻轻软语,读出与挚友道别时的殷殷深情,读出对赋予了自己灵性的康河的恋恋不舍。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一定会读得酣畅淋漓。学生对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的感知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不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范读都具有这样的感染力。反复地读同一首诗歌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倦感。我们既要注重语文教师诗歌的朗读,也要采取多样性的朗读或者背诵方式。如教余光中的《乡愁》,可以采用《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请朗读出色的男女两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合适的配乐营造出优美而典雅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容易沉浸到诗歌文本的特有氛围中,有助于他们读出诗歌的特有韵味。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可以请几个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进行朗诵,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诗歌教学中的有声朗诵已为大家所认可并实践,但是一堂诗歌课的教学不可能一读到底,诗歌需要想象与联想,读者应该静下心来进行鉴赏,品味。我们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宋人朱熹说:“观书必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诗歌的阅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也要留给学生静默、思考、拓展的时间,开辟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

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对于这四个意象的理解,学生不可能仅仅通过几遍朗读就透彻地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诵读后,给予学生一个静默的时间段,让个体有自己解读的空间,有自己审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个体的交流,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从而真正参透四个意象的内涵: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的骨肉之情,船票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的恋人之情,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的生死之情,而浅浅的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语文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揭示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随着四个意象的更迭,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在不断地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些思考需要一个相对宁静的氛围,否则在一片喧闹的读书声中,尤其是理解能力稍逊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体会到这种深情。

诗歌教学中静默拓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诗歌的比较阅读。如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以和他的另一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比较阅读。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思考,学生对郭沫若诗歌文字风格的清新俊逸与豪放洒脱,描叙方式的虚实相生,心灵世界的复杂与深邃,会有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对郭沫若诗歌的认识也就不局限在某个狭窄的领域,学生从郭沫若诗歌感性、具体的层面,转入到潜隐在言语直觉之后的深层次理解。学生从郭沫若诗歌中得到的独特发现和“意外”收获,主要是通过静默拓展,经过师生的理性思考归纳提炼而来,这些是响亮的齐声共性朗读无法比拟的。那样的方式,学生不太容易全面深入体验郭沫若诗歌的风格和内涵。诗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纯朗读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要重视在静静的思考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和个性经验的提升。

此种诗歌中的静默延伸方式,余映潮老师运用得很是得心应手。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许多语文教师通常都觉得它是没有华丽语言、没有曲折情节的诗歌,只会让学生泛泛地朗读,一背了事。而余映潮老师没有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这首诗歌的诵读上,而是给予学生静默思考的空间。他采用诗歌联读的设计思路,“短诗长教”,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的另外两首诗歌: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充实了这堂诗歌课的教学内容。一首诗歌,如同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可以把它与其他的优秀诗歌连缀起来,寻找适宜的比较点,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以已有的经验来获得更多的新的体验,使诗歌教学走向高潮,让学生获得最美的享受。事实证明:余映潮老师的这堂诗歌联读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诗歌教学的静默拓展,还表现在学生在理解这些优秀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是否创造产生了新的意义,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诗歌中作者那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能够开拓出无限审美空间的艺术境界,往往呈现出一种或蒙漾模糊或飘逸灵动、不能一语道破的境界。仅凭流于表面的诵读,是不可能领会到作品的意境的,读者自己也不会有独特的审美与创作体验。有位教师在教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用诗歌化的语言描述一下望月时的意境。学生在拓展想象、动笔创作中,回忆起曾经在中秋之夜赏月的经历与体验,来重新构建作者笔下的意境,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创作快乐。

总之,诗歌教学应讲究有声朗读与静默拓展的结合。这样的诗歌教学,既能带给学生诗意的感染,又可以让学生多些理性的思索,增添诗歌审美的情趣,生出更多意境“通幽处”。

适合清明朗诵的诗歌 篇8

适合清明朗诵的诗歌

1四月是一个沉思的季节

四月是一个缅怀的季节

四月的阳光是温暖迷人的它似乎告诉我们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它更勉励我们:

勿忘历史,珍惜今朝

在烈士陵园前,我站着留了影,此时此刻,我心潮涌起,我们能否踏着先烈足迹?!

我们能否把红旗扛起?

一种激昂,一个振奋,一种思索,一个问题。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从父母、老师嘴里知道罗世文、车耀先事迹,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深深根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上小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小萝卜头”,他与我们一样大的年龄,做的事迹是那样壮烈。

我还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明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可歌可泣。

今天,我在“小萝卜头”雕塑前,依然感到他的少年英姿,他在沉着的思索什么?

难道他感到自己幼稚?

我反复读了“狱中八条意见”,仿佛看了先烈们鲜红的血迹。

在牺牲个国土资源人利益及生命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象先烈一样无悔无怨?

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怎么样实现先烈的遗志?

面对先烈,我感到,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我们应该举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告慰先烈,我们正在经历新的壮举!

栉风沐雨不辞苦,改革路上谱新曲!

我们用生命,象烈士那样撰写精彩的人生,祖国的强大还得靠我们自己!

适合清明朗诵的诗歌

2都说这个节日的春色非常浓稠,都说这个节日的内涵十分丰厚,清新的风和明亮的雨是中国特有的门帘,清秀的山和明丽的水是全球向往的窗口。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叶扁舟,缅怀和思念就这样静静的跨过时间的鸿沟。

龙华塔在这一天笑谈理想,黄花岗在这一天畅叙自由,渣滓洞在这一天吐露信仰,雨花台在这一天拥抱战友。

遗忘的崇敬一次次在追忆中复活、返青,感恩的小溪一回回在重温中解冻、奔流。

我们的清明多像一座彩楼,憧憬和向往就这样静静地登上明媚的霄九。

生存的意义在这一天得到洗礼,生命的价值在这一天得到探究,生活的底蕴在这一天得到升华,生息的状态在这一天得到运筹。

我们坚信

稚嫩的对岸肯定是丰满的成熟,我们坚信

青涩的前方无疑是飘香的丰收。

牵着清明的手我们情系五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召唤激励着炎黄的骨肉。

每一条绿水都是壮行的美酒,每一座青山都是抒情的长绸。

因为和谐的画卷来自华夏儿女的描绘,因为和谐的交响才是我们崇高的追求。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珍惜二字出发吧!

先祖先贤先烈们的遗愿

已催开我们的情窦。

是种子就该吐翠,是花朵就该竞秀。

是双桨就该弄潮破浪,是翅膀就该搏击云头。

因为真正的富有需要丰收后的丰收,因为最美的享受需要奋斗后的奋斗!

适合清明朗诵的诗歌

3在烈士纪念碑前

为什么我们的脚步轻轻?

为什么我们的心情沉重?

为什么苍天落泪?

为什么松柏也动情?

这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播撒着革命的火种。

这是一片圣洁的净土,安放着先烈的英灵。

从戊戍六君子的甘洒热血,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惊世壮动;

从“四.一二”的白色恐怖,到秋收起义的隆隆炮声;

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

从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到天安门城楼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先烈们斗志昂扬、势不可挡。

先烈们视死如归、气贯长虹!

把滚烫的热血倾洒,把鲜花般的年华奉献。

枪林弹雨中,您挺起坚毅的身躯;

硝烟弥漫中,您发出震天的吼声!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又有无数的战士冲向前;

一面红旗倒下了,又有无数面红旗高高举起。

热血奏响壮烈的凯歌,青春谱写光辉的历程。

烈士长存!

丰碑永恒!

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烈士无限的崇敬。

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

长江、黄河,因为你们满腔的热血而沸腾。

巍巍昆仑、万里长城,因为你们豪迈的壮志而永恒!

敬爱的烈士啊!

你们虽然长眠不醒,但我们却将你们永记。

雄碑耸立,是你高大的身影,溪水长流,是你不朽的心灵,松柏常青,是你长存的浩气,蓝天白云,是你英魂的栖地。

如今,我们站在金色的阳光下,手抚滚烫的赤心,充满壮志豪情;

就让鲜艳的五星红旗为我们作证,你们未能走完的征程将有我们进行!

我们是文明礼貌的人;

我们是勇敢顽强的人;

我们是探索新知的人;

我们是雷锋精神的传人;

适合多人朗诵的诗歌 篇9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

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

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相信未来》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 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致大海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蹰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致橡树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致橡树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舒婷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祝福我吧,

因为灯还亮着。

灯亮着——

在晦重的夜色里,

它像一点漂流的渔火。

你可以设想我的小屋,

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

但我并没有沉沦,

因为灯还亮着。

灯亮着——

当窗帘上映出了影子,

说明我已是龙钟的老头,

没有奔放的手势,背比从前还要驼。

但衰老的不是我的心,

因为灯还亮着。

灯亮着——

它用这样火热的恋情,

回答四面八方的问候;

灯亮着——

它以这样轩昂的傲气,

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

呵,灯何时有鲜明的性格?

自从你开始理解我的时候。

因为灯还亮着,

祝福我吧,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再别康桥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适合朗诵的诗歌激昂 篇10

在一张白纸上

涂涂改改

画出了大大的太阳

小房子

还有小树

看了又看,看了又看

满脸的笑容里

塞满了幸福

长大了

在一张白纸面前

紧握着笔颤抖着

却不知道画什么

一路走来

涂涂画画

又涂涂改改

垃圾桶里堆满了废纸团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在当今喧嚣、忙碌的社会里

不知不觉中

分析的耐性弱化了

不知不觉中

自己的思考减少了

总是想简单明了

还想包罗万象

在如此矛盾的环境中

享受不来寂寞的宁静

更不会明白孤独的深邃

思考问题时

不知不觉中

随他性增多了

不知不觉中

又开始了疑惑自己

就这样

陷入在众说纷纭的茫然中

挣扎着

窗外,飘着朦胧细雨

平日的喧嚣声

寂静得

偶尔能听见路过汽车

那湿湿的“唰唰”声

窗外,飘着朦胧细雨

淋不湿衣裳

上一篇:消防安全班会方案策划方案下一篇:高中手心中的温柔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