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春节作文

2024-10-18

漫话春节作文(共7篇)

漫话春节作文 篇1

春节漫话

关于春节,自原始社会的“腊祭”,至汉武帝时的“元旦”,到民国的“春节”再到新中国的春节,以至民间的“过年”,代代相因,薪火相传,历经两千多年,无论喜悦或辛酸,都在弹指一挥间。然而,抚摸一下世事的沧桑和巨变,总能让我们感触一点什么。

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坐飞机,游港澳;发短信,问声好;看春晚,赵本山„„种种年味,值得回味;新添的年味,意味深远。这些记录了我们祖先生活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个有关春节的符号,就是每一个人记忆和渴望中的“过年”。而当这些有关过年的文化符号化身为你我身边的人、物、事的时候,回味起来,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我们翻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一页的时候,一声春天的炮响,就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大喜,解放了”。这个年没有磕头、烧香,却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上世际60年代的日子虽然过得非常紧,但人们却有个好心情,吃上一顿团圆饭,欢欢喜喜过大年;70年代咱不说,80年代过得乐——首度春晚上舞台,王景愚的小品“吃鸡”则让人乐开了怀;90年代有长假,7天时间游天下。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看电影、听音乐。逛超市、放烟火。黄金周、农家乐。贺年卡、年终奖„„物质和精神双双上涨,高兴还来不及,乐着乐着就到了21世纪。涨工资、奔小康。建和谐,无差别。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大民生,发短信„„春节过得红红火火,好日子一个接着一个,让人分不清哪是春节哪是平常的生活。其实,有了好的生活,我们每天都把普通的日子当着春节来过!

过去有一句俗话:“大人喜欢种田,小孩喜欢过年”。小时候是很不理解前半句的,因为,种田多累呀,为何要喜欢呢?后来才知道,那时,大人并不是真心喜欢种田,但是,在穷苦的日子里,为了养家糊口,大人不得不喜欢。而“少年不识愁滋味”,唯有过年才能有一点好穿的、好吃的,自然就喜欢了,而且期盼能天天过年。可见,一句俗话,自古而今,涵盖了几多人世的苦辣酸甜、沧桑嬗变!

抚今追昔,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当我们生活在如歌的和平年代,生活在改革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我们还喜欢种田,但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为了生存;虽然我们还喜欢过年,但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为了解馋。因为,现在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一年365天,我们天天在“过年”,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眼看农历壬辰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我们当然喜欢。但在喜欢之余,是不是该想点什么,做点什么?无论对己,还是对人,应无愧这个时代!

作文教学漫话二则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启发式

一、“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妙用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所耳闻,若将其运用于教学上,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在相关刊物上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在一节初中作文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指导。这位教师在新课开始简要地总结了上次习作的情况,将上次作文中同学们的写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提出了对学生的希望。之后教师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作文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教师不再说话,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白。待学生经过一阵思考和沉思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题目的题眼是什么?为什么说马蹄香?香自何来?学生议论纷纷,老师索性就让学生自由议论起来。但是他们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这个马蹄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学生讲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原来是古代的一次乡试,考官也给考生出了这样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绘画,将马蹄香画出来。各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不一样的图画,有人画出了万紫千红的花园,在花园旁画出了一批骏马。考官不满意,认为不切题。又有人画一幅背景为鲜花盛开的场所,然后一匹马上载着一个手拿鲜花的人,随着马步起伏着身体。考官还是不满意,认为离题远。当考官看到第三人的绘画作品时,他不禁击节叫好,这才是最好的作品,这幅画才是充分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寓意。说到这里,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猜猜这个考生画了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法很多。但是依然没人能猜出来到底画了什么。老师揭谜底。原来这个考生画了一匹马,又在马蹄子周围画了一群纷飞的蝴蝶。然后告诉学生,蝴蝶是追逐花开和花香的,用蝴蝶纷飞来预示马蹄子下面的花香。这幅画是不是妙不可言?

至此,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圆满结束了。他的课堂教学议题是“怎样审题”,学生之所以会“惊叫起来”,是因为他妙用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以至于收到了这样好的效果。试问,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笔者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上述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的空间,进行了教学的留白艺术处理。学生自己通过理解这个题目后确定写作思路,不怕学生不懂,不怕学生议论纷纷。只要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就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思辨的能力,思维的发散。这是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表现。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僧敲月下门”之遐思

“僧敲月下门”这句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与之相关的故事你我更是耳熟能详了。借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贾岛进京赴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韩愈骑在驴上停了好长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更好!”这就是典故“推敲”的由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我们再看几例:

众所周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是经过作者5次修改才定夺下来的。据说,先用“到”,又改作“过”,再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为此,不妨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绿”字作这样的评价:着一“绿”字,而境界全出。一个“绿”字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草木丰茂、苍翠欲滴、生机勃发、律动着鲜活的生命力、如梦似幻、游者忘返的江南胜景,从中可窥见作者在推敲方面的良苦用心。

那么,若将这些例子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联系起来,能派上什么用途呢?我想,这些在词语方面推敲的例子,都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渗透进去的。与其说一千遍道一万遍教学生要怎么推敲词语,还不如多举些这样的例子感染他们为妙,岂不是事半功倍?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言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见成效了。

参考文献:

张霞平.踏花归去马蹄香[J].小学教学研究,2011(22).

漫话端午作文 篇3

漫话端午

漫话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每当我唱起这首儿歌,就会想起端午节吃粽子的情景。

说起端午作文 ,我就不由得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他为了自己的祖国,在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了。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搞一些活动。我们这儿最主要的就是赛龙舟和包粽子。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赛龙舟呢?相传,就在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救他,纷纷划船争着去打捞他的尸体。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今天的赛龙舟活动了。

那又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包粽子呢?传说,人们最后没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江里的鱼虾蛟蟹吃了,就纷纷用苇叶包一些米投入江中喂鱼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包粽子的习俗。

现在,每当我吃着香甜可口的粽子,就会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漫话寒假生活作文 篇4

嘿!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似的,刚开学,同学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谈论着各自的寒假生活。

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春节联欢晚会了。哪些节目有趣,哪些节目精彩,哪些节目难熬,同学们都议论了一番。

“我觉得今年的节目挺没劲的.。”一个细细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大家的目光“唰”的一声朝吴旭照集中过去。“哪有的事!”蔡坤赟站了出来,把胳膊提了起来,似乎要恐吓吴旭照:“你小子懂什么,春节联欢会的歌舞全是精心挑选的,全是符合民众要求,其中无数的小品更叫绝。我与家人坐在电视前,肚子笑得都痛了,那演员演得出神入化,可好看了!我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是八体投地了。”说完,毫不留情地训了吴旭照一番。看着吴旭照那狼狈的样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嗓门最大的就数包峰了,他边比化边说:“除夕夜,我和几个同学玩枪战,那可带劲多了。像电影情节,既惊险又刺激……”虽然包峰讲得十分动听。我们女生可不爱。

一转身,我就看见愁眉不展的孟恣亦。于是,我就挤进人群,探出了脑袋,孟恣亦大声说道:“我真羡慕你们呀!我在寒假可是惨了,被父母押着到处参加补习班,连春节联欢会都没看,我可是彻底埋在作业堆里了。”大家笑了,笑声中还夹杂着几声附和“我也是!”“我也是的!”

同学们全都沉浸在无限乐趣的寒假生活中……

点评:

漫话探险作文300字 篇5

也许探险能丰富人生阅历,也许探险能磨炼意志,也许探险能激发自立意识,但途径只有唯一吗?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则与之相比更切实更完善更有效,这书是一种载体,它是另一条大道。

一个孩子在餐桌边,捂着嘴大喊:不吃不吃,奶奶的菜吃了口干&&这是一则鸡精,但意味深长,祖国花朵如何迈向自立,没有自立,大张旗鼓去探险;天方夜谭。然而在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大学新学年,新生父母来陪读;小学食堂,学生对带壳熟鸡蛋无可奈何;高中教师,学生无法削光苹果皮;暑假到来,大学生抱着一箱脏衣服让父母洗。

父母着急了,老师着急了,社会着急了。于是急于奋起直追,一个个夏令营,一个个探险团,一个个公主太阳茫然不知所措,弄得狼狈不堪。父母迷茫了,老师迷茫了,社会迷茫了,为什么会陷入怪圈,为什么探险训练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呢?

探险毕竟是危险的,这需要一定的自立能力和一定的经验,这就是探险训练的弊端之处吧?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把太多的热情投入了探险,而淡忘了生活的点滴。

我们不能去蒸炒饭菜,但能否从端饭端菜做起?我们不能洗净棉衣,但能否从洗手帕,袜子做起?我们不能徒步去郊游,能否从主动买什物做起?我们想要的矫健身子,能从宽阔的操场中获得;我们想要的团队、吃苦耐劳精神能否从一次次义务劳动中获得,即使高山大川能陶冶心境,我们能否去名胜景点;而不去危险的奇山峻岭。探险能带给我们神秘感,但未成熟的身心体魄,知识与经验会把我们带入险境,甚至扼杀生命之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其意所不为。

以朋友漫话为题的作文 篇6

有句歌唱的好:“朋友一生一起走”。的确,生存于广阔天地之间,在自己奋力前进的同时更需要有那么几个人能够和你并肩作战,他们行色各异的身份上有一个共同的代号,那就是朋友。

有一个能与自己坦诚相对的朋友是人生一大得意事。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这样一个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俞佰牙与钟子期,虽然两人背负着不同的身份,拥有不同的使命,但是音乐这个媒介还是成功地将两人连在了一起,成为了惺惺相惜、密不可分的挚友。对音乐极高的天赋使二人在朋友的.基础上更产生了思想共鸣的火花。虽然二人美好的友情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以钟子期的早亡和俞佰牙的绝弦而惨淡收场,但二人这段旷世美好的友谊又何尝不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津津乐道呢?

如果说佰牙和子期的友情是建立在相同的爱好上,那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患难见真情则更为动人,两人同在京城为官时便已是密友,由于不甘于大唐王朝的日渐落寞便一起参与了顺宗年间的永贞革新,不幸的是随着几个月后顺宗的因病退位,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也就此完结,但是,当时掌权的凶残的宦官们竟将参与革新之人全部贬黜朝廷发配偏远之处。柳宗元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柳州,刘禹锡则被发配到更加罕至的播州。朋友双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在这时,考虑到刘禹锡年买的母亲在柳州行动不便,柳宗元便同刘禹锡对调了封地,只身前往更为偏远的播州。后来,柳宗元因病英年早逝,刘禹锡则自动地看守好他的家乡并数十年如一日地抚养他的儿女,视为己出。常言道:“锦上添花不足道,雪中送炭乃真情”。能够找到这样无私为你着想,又肯在你危急时刻尽全力阻尼一臂之力的朋友又谈何遗憾呢?

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朋友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朋友能陪我们一起欢乐,有的朋友能在我们危难时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朋友能像一个智囊一样给予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与对策。但是切记,朋友虽重要,但其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精。朋友的多少在于宁缺毋滥。因为在我们与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会逐渐从朋友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而一些有害的方式我们虽然会去尽力抵制但还会受到影响。所以在交友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辨别,要使每一个成为朋友的人都能真正有益处,值得我们去学习或者通过与他们的结交能获得些什么,同时也能给予他一些自己的帮助,尽管我们和朋友间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之事,但是最终说来我们并没有白白拥有了这样一段友谊。

漫话春节作文 篇7

1.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探险这一活动充分考验了人们的生存意志和生命活力。我们也许不像探险家一样,去深入”险地”,但是我们也可以去像生存岛一样的地方参加夏令营活动等。请以”探险”为话题,无论是记述你自己的探险经历,还是描述别人的探险活动,写一篇作文。

2.要求:题材不限,题目自拟,文章内容生动具体。

范文

斯科特日记

从 迪

1912年3月25日暴风雪

可恶的暴风雪从21日起就一直刮个不停,看来它已是注定要取我们的性命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几天我一直在思忖:是我们的运气太差,还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触怒了南极的地神?难道是上天要诚心成全阿蒙森吗? 看来要走出暴风雪逃避死神的可能性不大了。我们不怕死,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是一名海军上校,所以我要死也得死得壮烈点。可是,要知道,我们离下一个储藏点越来越近了,只有20公里呀,难道我们就走不到了吗?面对好像要人性命似的暴风雪,我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到明天了。不过我们的口粮已用完了,而在这零下40摄氏度下,任何希望都破灭了。“啊!上帝啊!难道我真的命中注定会死在这冰雪覆盖、没人知晓的南极吗?” 不过,我坚信,我对梦想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是无限的,我不会就此退缩的,我会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1912年3月26日暴风雪

危难当头.在这进退维谷的时刻,我们期盼奇迹能出现,但是这只是设想,在这种场合,怎么可能有奇迹出现呢?所以,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啊!就算让我死,也不能让这些为了理想拼搏的勇士呆在帐篷里等死呀!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无论如何走不出去。

我希望上帝不要这样对待我们啊!我们还要挑战更艰险的地方„„

1912年3月27日暴风雪

今天,我们面临死亡越来越近了,我们是选择就这样等死来面对死亡,还是去冒险找条生路,我们已无法选择,只有面对了!我的心情变得无比的糟糕,连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控制,经常发脾气,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死前的预兆吗?是贪生怕死吗?不过,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也是没办法的啊!说实话,我现在对死亡好像十分恐惧似的„„

1912年3月28日暴风雪

这两天我感到身体极为不适,情绪也是十分的低落,提不起精神,大脑昏昏沉沉,一直想睡觉,精神稍微放松就睡着了。身体非常冷,我的脚已经失去了知觉,握笔已十分困难,我还发了高烧,最严重的是全身发软,站都站不起来。今天我还费了半天的时间给国内的人民写了一封信,也算对这次行动有个交代。今天只能写这么多了。

1912年3月29日暴风雪

今天,我感到我已经在鬼门关前徘徊了,精神恍惚得很,铅笔几次从手中滑落。但是有时比较清醒,不知为什么,我睡觉总醒不来,我怕我会„„不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不怕困难当头,我就是死了,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再„„见„„

一场有关探险的争论

如烟的往事不乏美好的回忆。然而有些却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漠了,惟有那一次引人深思的议论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时时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扉。

那还是去年的一个课间,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正在讨论一道难题,班长王青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我疑惑地问她:“怎么啦?”

“知道吗?尧茂书遇难了!”

“尧茂书,谁叫尧茂书?”戴着眼镜的“数学迷”张涛问道。

王青生气地瞪着她:“怎么?你连首漂长江的尧茂书都不知道?”

张涛满不在乎地说:“我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学书。”

我真怕她们吵起来,赶忙问王青:“真的?”

王青伤心地说:“真的,报纸上都登了。”

这时,张涛又接过话茬:“要让我说,他就不应该一个人去漂什么长江?全国那么多人都不去,就他能?” 王青反问说:“难道我们中国的长江该让外国人来考察?长江是我们的,第一个考察‘她’的,该是我们。” “谁先考察还不一样?又不是第一个就发给金牌!”

“你别忘了,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后代。如果我们一点创举也没有,还对得起祖宗吗?”

张涛还是不服气:“那也要看看有没有价值嘛!大家都不去漂流长江,就他去冒这个险,我看他还不如研究研究数学呢!”

“价值?怎么没有价值?他的行动是要证明:中国人是可以考察长江的。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外国人办不到的,中国人还能办到。至于你说他冒险,我承认,他是在冒险,因为他是首漂,他从事的就是冒险事业。遗憾的是有人还不理解他的这种献身精神。”王青的语调变得低沉了,“想一想吧,今天,我们的城市、乡村,都在搞改革。改革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改革就要担一定风险呀!不冒一点风险,总是求稳怕乱,那还怎么改革呀?社会还怎么进步呀?尧茂书的冒险精神不正可以激励人们的改革精神吗?”

王青激动的语调撞击着我的心扉。我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张涛,说:“目前,一些人一听爱国主义就腻烦,对‘实惠主义’则倍加信奉。什么国家的荣誉利益,统统置之脑后,而尧茂书为考察长江,不惜奉献生命。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张涛推了一下滑落的眼镜,说:“我想想,我好好想想。”

上课了,这场争论也结束了,可我的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崇敬的感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尧茂书烈士啊,你可听到了我们的这场议论?你可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

安息吧,勇士!我们理解你,我们一定会完成你未竟的事业!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探险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621米的喀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皆有。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日子里,外国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了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素质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便意味着死神降临;反之,功成名就,成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急待漂流的果真就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长城万里行

刘雨田

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自己能够当个作家。一个梦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执著地追求着。

为了第一个梦,我常常足不出户,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可我终究没能跻进作家的行列。

但是对于第二个梦,我却常常引以为自豪。孩提时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县。上中学时,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汉的远征。后来我到铁路部门工作,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事出偶然,我国著名的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曾经写过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他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远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立下宏愿要步越长城,可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说:“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于来者。”

1982年,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名叫雅克·郎兹曼的法国作家已经走遍了法国、欧洲、中东及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没到过中国,他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到中国去,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

后来,我又得悉一个名叫罗伯特·史葛达的美国人,终生做着长城梦,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还连续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写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长城。

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我难以平静。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丈量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和现状。

经过痛苦的奋斗,周密的准备,我终于在1984年5月13日,从嘉峪关城楼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两年来,我穿越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7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旅行;在陕西榆林我还曾南下完成了穿越整个陕北的“圣地行”,在西安又西进,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平凉、兰州、鸟鞘岭、敦煌,直到新疆神秘的罗布泊地区。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了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百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余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多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也还在继续。

不懂探险

陈 睿

读了许多关于探险的书,却还没有弄清“探险”的真正含义,只知道探险家在探险的路程中,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甚至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威胁,可他们从不屈服,所以我也不知探险家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胆魄。难道他们真的是天生勇士,有着过人的胆识?或者他们真的吃过“熊心豹子胆”?还是„„我不得其解。

大家应该知道斯科特这位伟大而又可悲的探险家吧。他可是第二位率队登上南极点的人。“第二”是什么含义?当时全世界有十几亿人,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能够到达南极点,而他却是第二批到达的人,而且与第一批只隔了一个月。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多么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佳绩呀!但“第二”对他来说却又是那么凄凉,以至于他失去希望和原有的“雄心壮志”。在他的日记中已怀有预感:“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对没有希望的人能做出什么呢?最后斯科特在归途中“安静”地离去。我不知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受尽自然折磨,风餐露宿,究竟是为了什么?

更为离奇的是一篇文章所写的,一个人历尽万苦好不容易爬上了最高最险的山,向山下望去,一切尽收眼里。还没有等休息片刻,此人便纵身一跳,坠入深渊。有人觉得他征服了这座高峰,上了天堂。还说什么当登上最高的峰,或是战胜最难的问题,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表现出英雄式的胆魄。

我实在是不太明白。

难道探险就是让人尝到胜利的甜头,再把他送入绝望的深渊吗?

不,探险应该只是享受,而不应该是痛苦。

探险渴望被人拜访,却并不愿任何人为它而丧生。如果有人在探险中遇到困难,除去客现因素之外,是否因为他们在大起或大落之后,承受不了极度兴奋或极度失望所导致的心理落差?斯科特等人的覆灭,是否因为受到阿蒙森成功的沉重打击?上述那位离奇之人攀上顶峰再跃下,是否因为受到自身心灵的发难?西西弗斯永不停歇地推动巨石上山的故事,对于我们的探险家来说,也许值得仔细玩味。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所以,探险家必须深刻理解“探险”的含义,才会极度清醒地避走不归路。

用周国平的理解来说:驱使人们去探险的真正动力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战胜自身弱点的愿望。世上并无天生的勇士,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各种形式的探险活动中,人们以向恐惧挑战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勇敢。

精神的需要和精神的坚强往往决定着探险这一用身体去实现的事业的成功。刘连满最终活了下来,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最终于无氧之中在雪夜实现了人类的突破,鲁滨孙创造了人类荒岛生存的神话„„

“熊心豹子胆”,正是探险永远奔腾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把小事做好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下一篇:2022工作计划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