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作文

2025-02-0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作文(共10篇)

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作文 篇1

这几天我读了《名人传托尔斯泰》一篇,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着的缘故,所以我读得格外专注。

在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他的一些成长经历给了一定的启示。

一是他是一个坦率的人。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虽然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他对自己也很坦率,能够经常在日记中批判自己,这一点却非常值得我学习。在妈妈的引导下,我也经常写日记,但却并没有在日记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也没有在批判和剖析自己后,及时纠正错误,行动起来。例如我有的时候在日记中说到自己学习不刻苦,上课不认真听讲,读书要认真等,但在实际中,我并没有做到,仍然是读书囫囵吞枣,读书没有思考,不去摘抄,更没有从书中获得收益,所以读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好处。从这里可以看出,读书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我应该要切实认真起来,用心灵去读,让书中的语言丰富我的素材,让书中的思想滋润我的灵魂。

再者,托尔斯泰他的创作天才令我佩服。从他身上,我感觉到天才和平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能看透平凡的生活,能够将平凡的生活写成生动的小说。托尔斯泰他的作品全是出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也能够仔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勤于动笔将生活中点滴记录下来,我们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说不了,成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等也都不在话下。在这里,我又想到了我自己的日记写作,虽然写了不少,写了将近两年,但效果不是很好。我能感觉到主要是我的日记没有用心去写,总是应付妈妈的任务,记一些流水账,并没有用文字来记录生动丰富的生活,所以日记没有给我带来幸福和欢乐。当然没有幸福和欢乐的日记也就没有好的结果了,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总是不见上涨,日记写作就是很大的原因。今后我应该在坚持写好日记的基础上,再多读书,认真读书,心灵沉浸中,就能不断进步。

最后《名人传托尔斯泰》一文中,大文豪的妙笔生花让我叹为观止。下面就我们共同欣赏他的这些优美片段吧:“看他是怎样听人说话!他用深嵌眼眶的那双灰色的眼睛怎样直视他的对手!他双唇紧抿透着讥讽对手的神气!”

“周围是野生植物、无数的飞禽走兽,成群的蚊蚋,幽暗的树木,温暖而芬芳的空气,枝叶下小沟中浊水在汩汩流淌。”

这些优美的字句蹦入我们眼帘,相隔一个世纪的文字,至今读来都让人震撼不已,欣赏不已,我真的佩服多尔斯泰,不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家,我愿学习大家,沐浴着他的作品和精神光芒,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托尔斯泰传》(最终版) 篇2

俄国革命的镜子,照出人性的善美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罗曼·罗兰

闲暇之余,我慢慢品读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一位19世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的在世界文学史上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作品,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如《七颗钻石》,《跳水》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因此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大多数人崇拜的对象。而我,也是万千粉丝中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个人们告别崇高、躲避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的生平和作品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因为这些伟人的生活和事迹就像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完全表现出来。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去欣赏他们的文字,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此书的作者,法国文学家,批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除了“诚恳”二字。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年代,当时法国的文学先驱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离我们远去。邻国泰斗尼采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又是如此的晦涩和阴暗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用艺术描绘的情感应该是真诚不带一点杂质的,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正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他想用英雄主义来纠正这个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为他们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

我第一次接受艺术巨匠托尔斯泰的精神指导是他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作闪闪发光,进而拍成了多部影视作品。但这并非我当初看到的那么简单,只是一对男女私通的故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细细的品读,才明白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当时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当中强烈的表示个人感情需要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伟大的作家塔斯托耶夫斯基曾兴奋地品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安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理想的新女性,当理想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初的内心的冲突来自对新生活的渴望,来自于她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安娜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服于不合理的环境,勇敢的追求和保卫向往的幸福生活。她是资财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

但是最让我动心的是故事的结局,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追求只能以失败告终,也以最悲烈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她以强列真挚的感情与内心无比强烈的体验,以蓬勃的生命力但又是悲剧性的命运而扣人心弦。我也被其大胆的写作风格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表达的恰到好处。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托尔斯泰从小接受贵族化的家庭教育,但当其在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准备当外交官。他不专心学习,开始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退学回到家乡庄园后,托尔斯泰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善农民生活,致力于为农民创办学校,但是却很闹得到农民信任,最终被迫停止。并在其从军多年后,开始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与索菲亚新婚之后,随着革命形势渐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思想上的危机。慢慢的,他脱离社交,安居于庄园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但是思想理念的不同,造成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妻子索菲亚却不能摆脱世俗偏见,心里想着的永远是家庭和子女利益,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思想上的不和,矛盾夹杂着冲突,最终酿成最后的家庭悲剧。

因为这样,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一个个人主义贵族,却在他的晚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里宣扬了对爱与忠诚的人生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制度的鄙视。

农民为了人类播下物质方面的粮食种子;同样地,想要农人过幸福的生活,就得为农人们播下精神方面的智慧种子。在这样的观念下,托尔斯泰振奋起他不屈不饶的决心。

在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已有领悟。一个人单是心存不做坏事而想过清廉日子的生活是不过积极的,这可以说白白地糟蹋了人生。一个人应该积极为大众谋福利,至少也得努力工作以求对别人有所贡献,才算了结人生的真谛。这种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的心中才必须有“爱”,这包括对亲人的爱,对敌人的爱,对所有世人的爱。

对亲人的爱是自然的感情流露,但是谈到爱敌人,如果没有神一般的爱心是无法做到的。对自然的爱,容易陷入嫉妒。而神的爱则不会变心,任何东西都无法破坏这种爱,这才是人类所应发挥的本性。

然而,托尔斯泰又对战争产生了疑问,虽然在西伯史特波里他曾勇敢地舍命奋战,但此时他却日渐地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疑问。

战争史违反人类本性的行为,为了要去实行这种违反人类本性的事,结果除了让不计其数的人员伤亡外,还造成后遗症,使数以百万的人不断地、不知廉耻地去做坏事,如欺诈、叛逆、偷窃、伪善、造伪钞、放火和残杀等等。若是要调查收集这些做坏事者的罪证,即使集合世界上所有的法院、警察人员,也可能要费上几世纪的时间才能办完事。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认为造成这些做坏事的元凶有罪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对于托尔斯泰我最看重的是他的思想,其在大学时代就种下了卢梭精神种子,不知不觉地已渐渐在托尔斯泰心中萌芽、茁壮,直到他五十岁时,已经长成一棵大树,称之为“托尔斯泰之树”。

卢梭讲“生活与思想合一”,是一种充实而毫无虚伪的生活;相同的,托尔斯泰也提倡“思想与行为合一”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实际却很受阻。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托尔斯泰的办学史,曾4次为农民创办学校,一心想干一番教育事业的他,以充分发挥他的理想,然而竟遭到政府的反对与阻扰,农民的嘲讽和不理解,甚至妻子也反对他,但是托尔斯泰内心却在呐喊:“我不能因此而退缩!”因为如果一退缩,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不一致了。

托尔斯泰对神的信奉,宗教生活也是如此的不尽人意。托尔斯泰探求基督之路,认为对的就要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俄国正教宗教会却横加干涉,开除了他的教籍,还威胁他死后不为他作祝福祷告。但是托尔斯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们的顽固才是真正的错误,所以,托尔斯泰也绝对不能退缩。

在生活中,托尔斯泰却产生了一些矛盾的现在。贵族出身,拥有七百位佃农,他可以过着足以炫耀财富的奢侈舒服生活,但是他内心却又为佃农们叫屈,因为他们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违背神的意旨的待遇。可是要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该如何着手。他很感困惑,且到处碰壁。

不过话又说回来,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能把思想和生活有技巧的分开的人很多,可是托尔斯泰仍认为思想和生活必须一致。只要是他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说什么,别人如何的反对,他都不惧怕,一定坚持到底。这也就说,他要走自己该走的路。

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作文 篇3

言归正传,正如书中说的,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托尔斯泰在事业巅峰时,在“彻底的幸福”时,突然的开始了他的思想史。他,开始了对虚无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托尔斯泰就这样那样深的命题开始了那样深的思考,并且他也几乎战胜了虚无、死亡,理解了生命、人类。

托尔斯泰在闪动的灯光下写下(如果我活着),就这样,一天一天,他不再惧怕死亡。因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飞翔永恒。

托尔斯泰在会客厅中,在书桌前,在运动场上,战胜了虚无。他从没有让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于写作的肌肉,还是身体上用作运动的肌肉,甚至是嘴边用来交谈的肌肉。他从没有虚无过,因为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

因为托尔斯泰那透彻的观察力,生命都亲和于他。六十岁是,他还经常起码追猎兔子,没有人比这位拥有透彻的观察力的猎人跟了解生命的了。他能猜出一只猎犬接近野鸭时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种马在起跑时的想法。

在这位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类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他能写出一位妇女在怀孕时的真实感受,也能写出伊万·伊里奇快死时的恐惧。还能写出一个少年第一次骑马的感觉。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与精神的恶魔搏斗的勇士,与思想的圣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丽的文字让我延前啊出现了这样一个托尔斯泰——

他是一个强壮、精神抖擞的老人。他经常运动,并保持了一颗接受新鲜事物的心。他面孔轮廓粗犷,如同任何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任何一个乡村贵族,任何一个军官,任何一个猎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谎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胡子,他的面容就是一个普通的俄国汉子。托尔斯泰作为一个艺术家却是一丝不苟的。他会因为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让印刷工人重新印刷。只为了完美无瑕的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具备一种特质:完全真实。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文坛的大师,成为了一切人类中最有人性的人。

终于把这本心灵的传记读完了,我特别佩服作者茨威格先生,他能把别人的心灵剖析的如此准确,我相信他也是一个大师。我想成为一个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坚不可摧的人,做一个真实普通伟大的人。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4

这本《托尔斯泰传》与其他任何一本列传都差别,它是一本旨灵的专记。我本来是想读一本真正的列传,对付书中那些深奥的句子,我以往想把它投入昏暗的箱子里,永不去掀开它。可我最终照旧把它读完了。

言反正传,正如书中说的,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托尔斯泰在奇迹顶峰时,在“彻底的幸福”时,忽然的开始了他的头脑史。他,开始了对虚无的思索,对去世亡的思索,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类的思索。托尔斯泰就如许那样深的命题开始了那样深的思索,并且他也险些克服了虚无、去世亡,明白了生命、人类。

列夫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5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这句话,出自俄罗斯着名作家。他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更是被人们成为俄罗斯文坛泰斗,他主要的作品都写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腐bai现象,而且他用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19世纪末,重重的黄昏下,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一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曾经,托尔斯泰有着很大的一笔财富,但是,他挥金如土,欠下一对债务,并与社会上那些不良少年来往。他的二哥在还完他那一屁股债后骂他,凶他,让他如梦初醒终于走上了正途。 他自己说,他五岁时便已经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是啊,人生不是享受,但我觉得苦役也不十分沉重。被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托尔斯泰不喜欢繁华的生活,外出时他总是粗布大衣,因此也不会不会有人想到这“位”老头就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600字 篇6

他第一次感到“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是在五岁,他所经过的时期如他所说的荒漠的青年时期,被一阵阵狂热的疾风扫荡着,他是孤独的,他的头脑处于永远的狂热境界中。他如猴子一般丑陋,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厚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这丑相,他屡次感到绝望和痛苦,但他绝对真诚可靠,勇于尽责,胸中烯烧着热情之火和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想法独特,大胆,精力充沛,永不放弃艺术,从没中断他的艺术创作。

他伟大,因为他博爱,他同情群众,从不以斗争的态度对他有挑战性的对手,这与我们的党很相似,党以她博大的胸怀和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对待每件事。虽然历尽许多磨难,但从没有被困难所折服,抗战八年,内战十年,我们党以惊人的实力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形成了一座永攻不破的坚固的墙,中华人民以龙的毅力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锋利的棱角,但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拨开乌云后为自己摇旗呐喊“中国不怕“,中华五千年精神传万年,如今的祖国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四方宾客,中国真的强大了,因为博爱,因为永不放弃,因为有党的英明领导。

名人传托尔斯泰的作文 篇7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的着作。他曾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使他能很快领会孔子的学说,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则以身作则,坚持“平民化”立场,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论去谴责沙皇专制的黑暗,暴露俄国官吏的丑行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苦呼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托翁研究孔子的积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翁与老子 1884年3月10日,托尔斯泰在日记里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于是责备他。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有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891年10月,他在给一位出版商的书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孟子和老子,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

他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称为《道德经》。”

托尔斯泰与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在日记里说:“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翁与墨子 托尔斯泰对中国诸子百家的印象极佳,他曾经多次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托尔斯泰研读墨子的情况和体会,其书信和日记中有多次提及。在1912月4日写给我国留学生张庆桐的信中说:“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经有好几次同日本人见过面,但从没有一次同中国人见过面,也没有发生过联系,而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为很久以来,我就相当熟悉中国的宗教学说和哲学……遭到孟子驳斥的墨子学说,尤其令我敬佩。我对于中国人民经常怀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程度上由于可怕的日俄战争等事件而更为强烈了。”

欧洲名人的作文:梵高传读后感 篇8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更让我信服天才的命运,亦觉得丰老的话很有道理。饮食男女的幸福虽然有时如鸡肋,可是离了它们,生活便也凄怆;但如果没有精神,在我想来,人生会无味的多,虽然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那么生活,而且在外人看来活得也自有乐趣。

我自认为不懂如何欣赏绘画,那些名画带给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个自谓毫无写作能力的年轻人写的关于某人的悲惨而辉煌的人生,深深打动了我。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是的,我愿意复述他的经历就像我的亲人所经历过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生活的穷困潦倒也达到了极度。十年终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后的十年正是壮年,但他没有家室的温暖,每天吃干面包喝苦咖啡,有时甚至只吃面包皮充饥;在阿尔勒那两年多,他整天在阳光下作画,头顶都给晒秃了,才三十来岁满腮胡须,形容憔悴。可在那样的日子,在他简陋的卧室里总要增添几幅油画,那都是流传后世的珍宝。1890年5月精神病发作,两个月后在麦田向自己开了枪。

名人传读后感作文 篇9

首先是贝多芬,贝多芬他是一个英雄,他的全部生命,凝结成了一个力的象征。体格、道德、意志,使他的音乐呈现出暴风雨似的热情。他是一个音乐家,是写音乐的,一般人都知道,音乐创作是离不开敏锐的听觉,可

是,对贝多芬来说,他很不幸,失去了最珍重的东西——听觉。但是,他在巨大的磨难面前,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在痛苦和磨难之中,高声欢唱人类的欢乐,创造出了《英雄交响曲》、《生命交响曲》等伟大的作品。他的 信念使他走向成功!

然后是米开朗琪罗。他是一个天才。但他自己无法驾驭自己的天赋,他缺乏意志,性格懦弱。他虽然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但是他又在不断的工作中,质疑了所有人,使自己陷入了孤独,直到死,都在工作 。工作和痛苦伴随了他一生。

最后是托尔斯泰,他所代表的,是另一类型的英雄。他用理智和信仰为自己建立了爱的宗教,他让爱成为生命的火焰。他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显示出价值。

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杯具,才能帮忙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

名人传的读后感四年级作文 篇10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5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名人传》,书中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不同艺术领域伟人的不同人生经历,每当阅读时我仿佛感同身受般地分担着他们的痛苦、不幸、失败,也同时分享了他们的诚挚、成功和辉煌的生命过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从贝多芬不幸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他坎坷多难的一生,凭着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贝多芬在我这个年龄就开始了登台演出,长大后,他风华正茂,但是厄运却突然从天而降,他的双耳失聪了,但是坚强的贝多芬经受住了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不幸,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提高个人电脑安全意识下一篇:汽车保险委托书承诺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